波兰斯基是一个心灵阴暗的人,没人像他这样着魔似的将扭曲的情欲和暴力倾泻在影片中。对波兰斯基来说暴力和色情已是缠结在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阴翳了——二战时母亲死于纳粹集中营,妻儿命丧暴徒之手,74年又因与幼女发生关系狼狈逃回欧洲,这一串的打击,带来的却是Cul-de-Sac, Rosemary's Baby, Chinatown直到Tess, Death and the Maiden这些艺术精品。
《苦月亮》中,一切都发生在一艘巨大的游轮上,海水浓重得像蓝黑色的墨汁,一对看似幸福然而平淡寡味的英国年轻夫妇遇到了另一对奇怪的夫妻,女的痛苦地晕倒在洗手间里,男的坐在轮椅上,用自恋的陶醉语气和沙哑的声音向那个英国绅士讲述他们扭曲的爱情故事。
表现某种粘稠的悲剧最好先把结局说出来,所谓“粘稠”就是某种纠缠不清、混沌模糊的东西,本片正是如此。于是,从奥斯卡开始讲述他的故事的时候,一种阴翳、压抑和窒息的气氛就萦绕在人心头。故事以一个罗曼蒂克式的浪漫邂逅开始,它闪着光,越来越强烈,接着慢慢下沉、暗淡,直至全黑。故事分段讲述,这让人想起弗朗索瓦的《爱情赏味期》,所不同的是,本片的残酷是深层次的不忍卒见的。激情——消退——厌烦——仇恨——伤害——死亡。这仿佛成为男女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令人厌倦的循环。一种荒谬和苍白感,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对本质的质问也随着情节的深入逐渐展开。他们无法摆脱也无法解决,因为他们是组成这一切的一部分。人性就像茫茫大海,深不可测、神秘、恐怖、凄惨,人生是在大海上漂流的船,随时都有被命运倾覆的危险。
两对夫妻是情感的两极,极度激情和极度理智。激情可以是热烈的,然而它残酷,爱情随时可以转化为同样浓度的愤怒;理智看似彬彬有礼,但是表浅而虚伪,而爱情是纯粹的,印度、佛教和静坐都无法将其挽救于浅薄。
影片中的环境逼仄狭窄,多用近景和特写,一种被缚其中无处躲藏的困境显现出来。英国夫妇被规则和伦理所困,他们的激情被压抑着;而咪咪和奥斯卡的过渡放任却成为相互的伤害。咪咪在奥斯卡生日的那天送给他一把手枪,实际上正是在告诉他:他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结束无休止的痛苦的折磨,另一方面,她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奥斯卡手中,爱和恨就这样将两个人紧紧连在一起。
接着,英国妻子的激情被争吵和一场舞会忽然激发出来,影片的末日情绪在两个女人相拥起舞时达到高潮,轮船在暴风雨中摇晃着。枪声响起,一个循环结束了。清晨,朝阳染红了平静的海面。
《苦月亮》充满了浓厚的末日情绪和无法摆脱的痛苦,人们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与世界隔着玻璃,在狭小的长廊上互相挤兑退让,极端中间的巨大空白是妥协和平庸。一个印度人和他可爱的女儿在片尾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的身影模糊不清。爱情和人生都是过于复杂的问题,因为人性本身太复杂了。
芝加哥太阳报这样评价《苦月亮》:如果没有这些大胆的创新,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就什么都不是。这话说得实在清高露骨,却也十分贴切。我发现波兰斯基的电影就像一个拥有精致华美盒子的花香凝脂,打开盒子,沉香扑鼻,渐渐浓烈,并随着暖身的温度缓缓消融似水,直到一颗感受它的“心”彻底沉溺其中,即便远离时,发根、指尖、两袖间已甩不掉它的印记了。
或许,凡事萦于艺术家脑际的都是诗化的文艺,所以,波兰斯基电影里的战争是一个人的,爱情是两个人,幸福是三个人的,(他曾说延续爱的激情最好的办法是生一个娃娃来合演,)而生活看来是四个人的。这大概也可归为罗曼式电影风格了。演员不需要太多,主题无需设置边框,情与欲、心与爱像婆娑的星斑,打开天窗,尽情闪烁,没有什么不可以演绎的,只要他们的存在是自然的,生动的。有趣地说,波兰斯基一直知道,心境不同,感受不同,于是他的电影随情与欲摆动。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目帘外,它是有甜与苦之别的,也会在不同人的心里晕染出爱与恨的不同色彩。
就像奥斯卡与咪咪疯狂的情欲,这一簇盛放的玫瑰花,本应是遮掩着窗帘的房间内秘密花园里静谧的美景,被人性的伦理道德吵醒后,自然成了深刻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标本了,就像两只翩飞的蝴蝶,躺在显微镜下,而上,不知那是谁的眼。我想这就是《苦月亮》的迷人之处。几乎忘记了带入这场悲剧舞台的另一对情侣奈杰尔与菲欧娜,确切地说不是忘记了,是如波兰斯基直截了当地分割剧情般,生生把爱情与生活区分开来了,一时在奥斯卡与咪咪热恋的麻辣锅中翻滚,一时又跳到奈杰尔与菲欧娜麻木婚姻的清汤锅里冷却欲望。
这两种体验有着同等美妙的感受,或许在于休格兰特与克里斯汀自由演绎出的传神韵味,他们内敛克制的不和谐音符,在递增的音阶上戏剧化地演奏出了博弈的情感,特别是在菲欧娜洞察到丈夫奈杰尔一次次跑去聆听奥斯卡自我剖解的“午夜夜话”时,她也用兑现承诺的姿态,从桥牌牌友到咪咪,暧昧或主动出击,总之报复了奈杰尔,他若劈腿背叛她,她亦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或许就是死水中冒出来的串串泡泡,证明爱的激情犹在,证明在奥斯卡与咪咪之外,犀利的生活犹在。
当然,最为深刻依然在奥斯卡回忆的点点滴滴上。为爱失去自我的咪咪是何等的可怜可悲可惜。这段讲述情感波澜的过程,令我由衷地佩服波兰斯基洞察人性的独特方式,及细腻清晰的情绪线索。一个词意为“变态”的单词是无法诠释奥斯卡那颗“贪婪”的欲望的,而这种欲望也并非只对一切事物的渴望,它也有对一切事物厌倦毁灭的冲动。有一天,奥斯卡会唾弃他与咪咪曾经拥有的所有记忆,这是必然的。当画面用咪咪哭泣乞怜的跪坐姿势与奥斯卡下半身的近景,组合一幅“虐待”与“被虐待”的游戏开启的帷幕时,《苦月亮》在我心中即刻从怪诞的实验性小品转变为戏谑生活的严肃的电影艺术。
总之,月光与爱人,牛奶与剃须刀,远航的心帆,波光粼粼的海平面,一步之遥的陌生,心照不宣的背叛,近在咫尺的等待,无论用多少个感性的词组搭配在一起,似乎都说不尽任何一种由爱生恨、再到爱、再回恨的恋情。
奥斯卡与咪咪炽烈如地下熔岩的爱情,看起来真像一片碰撞爆裂而发的休眠火山,通体放光的绚烂不过是瞬间的幻影,转而没有了可变幻可诱惑的激情,又恢复了一片死寂,甚至更为悲壮,连体的风景化为残破不全的遗迹,谁都没有可翻身的勇气与力量,最后用一片汪洋的血海淹没这一切,对爱情至上的奥斯卡与咪咪而言,漫长如几个世纪的缠绵,注定在某种意外的不测中葬身欲海,是两颗,还是三颗?子弹的使命永远如此简单而冷酷。
爱封存在心里,宛如一把锈蚀在鞘里的双刃剑,当它逃出心房,露在阳光下,任七色的彩带在其生涩的脸庞舞出斑驳的靓影,让它疯狂地呼吸,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由,偏执地要了断痛苦,仅仅留存幸福,结果在只差一步苦尽甘来的幻境中划伤自己,又毁灭了别人。爱过并仍然爱恋着的人,或许要嘲笑我这番“吃葡萄酸”的狭隘。也可能,躲在暗角里赏我一个“你似乎看明白”了眼神。或许,疯狂的爱本身就是故事,它如梳妆台上镶金丝边的玻璃水镜,一直照耀美景,若有一天迁怒于它,掷地有声,破釜沉舟时,便只有支离破碎的记忆了。
要得太多定是危险的,人与貔貅哪能同比,有吃便有排,人应该学会慢慢拥有慢慢消化,直到生命历程走到尽头,然后一摊手把世界还给小朋友,光荣地一无所有。可是不能否认,有急着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的,有要用一辈子享尽前尘今生来世之福,有马不停蹄地与物质赛跑的。我还见过一位忙碌的生意人一边用电话谈着生意,一边把吸管儿插进热咖啡里,结果烫了他的喉咙。
另外,做出一系列同类项的归类,或许也是一种心境的写照。看完灰姑娘的故事,我便循着“灰姑娘”的线索尽量找尽所有于此类同的故事,想要一次慰藉心灵的渴望。记得那年月,一年到头只期盼电视里的春晚,除夕夜,我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等候,但过了九点,我便会在害怕时光流逝太快的矛盾中忘记了用心感受,而所谓的“美好”已弃我而去。日本人对樱花般“刹那寂灭”死亡的迷恋,虽是一种神秘的审美与文化,却要认真想一想把它发挥极致的人类,义无返顾的精神源自哪里了。是我们无法把握,且要完完全全拥有的欲望。也是人类渴望拥有一切,其实是贪心不足,终究由内而外伤痕累累所致的放弃与冷漠。
年少时,我似乎无比厌恶某些逃离固化的道德阵营的异类,未曾想过他们比我更深刻地探索了人性的某些隅隙。很久以前,海十说这样的人太过“贪婪”了。我用我所受的教化补充了一个具有国产味道的词,海十说,有点过了,然后他又强调了“贪婪”,我便记住了这样一个词。重观《苦月亮》,听到波兰斯基借奥斯克最后的遗言用“贪婪”做他们的祭品,我心底仿佛坐落着一盏笑脸的南瓜灯,有种完全领会的窃喜。贪婪的确是祸端,又是尊重不同与差别的较恰当的措辞。它极易成全偏执的迷恋、拥有与毁灭,绝大多数导致悲剧。
回到现实中,咪咪成了波兰斯基的太太,这真是一出惊艳的戏外戏。波兰斯基浪荡不羁,不过的确洒脱,他反问记者,并非我一人跟自己的老婆一起拍电影,恰恰袒露了他对待艺术全心投入的认真态度。PS:听到艾姐的手机铃声用了Sam Brown 的音乐stop,然后想起了电影《苦月亮》,然后胡乱猫爪了几下。有些语无伦次,权当我是在睡梦中写出来的。
剧中音乐,所贴皆原唱。
La Mer——Charles Trenet
Slave to love ——Bryan Ferry
Stop——sam Brown
Sweet Dreams——Eurythmics
Fever——Peggy Lee
Faith——George Michael
I will Survive——Gloria Gaynor
Hello——Lionel
My Cherie Amour——Stevie Wonder
虾米奉献:
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3580326%2C1769221566%2C3685377%2C3377753%2C2139927%2C1071173%2C3581351%2C1542099%2C1231729/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
如果不爱的话,就不会从折磨对方中得到快感,折磨一个陌生人没太大意义。
“完整地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这就是王朔过把瘾就死的升级版啊。” +1
没有想象中那么情色,却是最悲惨的爱情。"Nobody hates you as much as I do." 到底何谓真爱,我不明白了。最后一段剧情有点太过离奇⋯⋯
波涛暗涌的海面,阴蓝的夜空里挂着一轮轻佻的月亮。Kristin绝望到了极点,成熟和孩子气的混合体,无知中透着邪恶的美。爱恨交织,彼此厌弃彼此折磨。不止一次要远离对方的生活,又不止一次的重头来过。当咪咪送给奥斯卡手枪做礼物时,就已深刻的知悉彼此的宿命,是那个遥远的,遥远的多的地方。
残疾作家通过向陌生人兜售性感娇妻获得快感,咪咪则通过引诱迷恋自己的男人抵达高潮。两个病态的人劫持性爱以延续,最终以一场射杀饮弹的悲剧收场。那么试图通过一段旅途挽救婚姻危机的夫妇呢?由野蛮的性爱搭建起来的爱行不通,那么中产阶级夫妻的爱呢?导演没说。施虐方与受虐方的逆转很有意思。
她那么愿意活在地狱里。
男人贪婪地想占有所有女性,女人贪婪地想占据一个男人的全部。
爱到极致,就是两个人的相互折磨
这片太长了就和那对变态夫妇的情欲生活一样 还没到高潮就已经结束
在这样一场爱与欲,虐与被虐中,快感和耐心都消磨殆尽,也只有死亡才得以解脱。
艺术家都应该坐在被告席上
她们遍尝了所有相爱的方式,唯独少了平凡的生活和一个孩子。片中印度人说“孩子是维系婚姻最好的纽带”,不过可惜也不是维系爱。
这个结尾我确实没有想到。玫瑰的舞姿真是惊艳。记住Kristin Scott Thomas。
对,我喜欢苦恋。我想说高潮之后是无尽的厌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永不登顶?可是如何知道那个期限呢?
“我想我爱上你了” “这只是幻想,爱只是性游戏的副产品” “这只是游戏?” “难道不是吗?” “我真的爱上你了” “这是你永远得不到我的原因”
男人的贪婪和女人的贪婪有什么区别?奥斯卡不是不爱咪咪。他的贪婪在于,他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失去得到所有女人的机会。咪咪也不是不爱奥斯卡。她的贪婪在于,她愿意舍弃一切来得到这个男人的全部,甚至包括自己的人生。
波兰斯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看似极端的情色奇观呈现,实则洞穿了男女性心理的本来面目。过于炽热的爱欲终归会翻转到硬币的另一面——恨,辗转于相互折磨的火网,在虐待与受虐的轮转中泥足深陷。休·格兰特饰演的伪君子作为听故事又未能得到情欲满足的第三者,与观众地位一致。ps:面包片。(9.5/10)
爱只因未得到。
一部已婚人士看了想离婚,情侣看了不敢结婚,单身看了不想再恋爱的神片
渣男奥斯卡在飞机上给咪咪放了鸽子,看起来是极其无耻自私的行为,从另一面说,如果那就是结局,或许2人都获得了拯救。奥斯卡虽然有性瘾变态,但基本还是个文艺渣男的日常操作,他对咪咪的爱情有狂热也有厌倦,属于还算正常的情感取向。而咪咪,则是个爱情脑的完全依赖型毁灭人格。俗称尤物,一碰误终生。一个情感尤物遇到了个文艺渣男,到底是谁的错?深陷情网的俩人像两只野兽互相撕咬,爱抚,依恋和折磨,咫尺天涯。俩个人格都有欠缺,但都对爱情抱有执念的人就这样双双赴死。对人性深邃与暗黑的洞悉,对性挑逗与SM奇观的错愕惶恐,对情爱泥淖中男女的卑微绝望,即使是人过中年,也禁不住掩卷叹息。这大概是对爱情最冷酷的寓言和诅咒。爱情如一碗色泽绚丽口感粘稠的毒药,上瘾且致命。明明可有可无,但却重于泰山,或许毫无意义,然却穷尽一生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