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漫长镜头会让人烦躁不安
每一帧画面又在生活里随处可见
你可能会埋怨社会制度有问题,或是有些人有问题,或是时间不对,或是命运不公。但当生活要击打你的时候,连空气中的压力都会锋芒的冲向你。
你若在一个地方见穷人受欺压,公义公平被掠夺,不要因此惊奇;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在鉴察,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的。
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
去年一部《阿黛尔的生活》的爆红让很多人认识了该片的导演阿布戴•柯西胥,这部《谷子与鲻鱼》是他2007年的作品。和他为数不多的电影一样,影片记录了生活在法国的移民们的一种状态,不管是工作生活上的,还是心理认知上的。那种无根的漂泊感始终横亘在面前,让人无所适从,这种题材上的选择和导演本身是移民第二代的身份脱不了干系,柯西胥出生在突尼斯,后来迁到了法国,这和本片中男主角一家的阿拉伯移民身份非常类似,想必是导演自我的一种投射。回头再看《阿黛尔的生活》,剥开同性之爱的外壳,女主角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停留在一个迷茫的状态,这和柯西胥一直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契合的。
影片以老人要开一家船上餐厅为主线,进而勾勒出以老人为中心的一个大家庭内每个成员的模样。由于这个家庭实在有些庞大,柯西胥很聪明地选择了美食这一切入点来带出各色人物。当然这道美食的选择也很讲究,是以突尼斯一带的小麦制成的类似于小米的东西,很多地方称之为阿拉伯小米,也就是片中所说的cous-cous,即古斯古斯。这种食物在煮熟后可以和肉类,蔬菜搭配,在电影里老人餐厅的招牌菜就是加了鲻鱼的古斯古斯,这也就是片名“谷子与鲻鱼”的由来。但细究便可以发觉导演之所以选择这个片名不仅仅是一道食物的指代,古斯古斯代表了老人一家移民前的故乡,而鲻鱼则是老人现居地——法国的赛特港的一种指代,用二者烹调出的美味正好和老人一家的身份产生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既然食物在片中充当了这么关键的一个角色,那么吃戏自然是重中之重。片中第一场正式的吃戏就是场面颇为壮观的家庭聚餐,长长的餐桌旁边坐满了人,孩子们被安排在了旁边的小桌,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不热闹。这场聚会的主菜依旧是加了鲻鱼的古斯古斯,在前大厨老妈的精心烹制下,老爸带回来的被塞满一冰箱的鲻鱼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表现这样的一场群戏时,导演用手持镜头迅速地在演员身上切换,大量的特写镜头试图让每一个角色都跳出来,而不是拘泥于取景框里的一个声音而已。密集的台词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除了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外,讨论阿拉伯语的桥段也表明了这是一个移民家庭,而在吃饭前插入的一段大儿子与儿媳的家庭危机则为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埋下了伏笔。紧接着电影里的第二场吃戏上演,而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拍得极为迷人的一场戏。不得不佩服柯西胥拍特写的功力,在《阿黛尔的生活》里就领略到了一二,这次拍女孩丽姆的吃戏更是有种惊艳之感。女孩的脸庞被拍得极美,毫不顾忌吃相又为她增添了一种真实感,甚至时而吮吸手指的动作也是魅力十足,看得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入了迷,所谓“食色性也”大抵如此。
从美味的古斯古斯撤出来后就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工作了35年的老人一夕之间失了业,梦想开船上餐厅却在贷款环节屡屡碰壁,是这个世界太残酷?还是我们太幼稚?当老人和丽姆奔走于政府部门走程序时,更多的是丽姆在充当着游说的角色,老人只是偶尔应声附和,我们分不清他严肃的表情是对这个世界缴械投降还是一种沉默的反抗,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老人心中必定有一种因为移民身份所带来的疏离感,就像前面丽姆和老人就笼中鸟的一场对话,“它怎么不唱歌了?”“记得以前它怎么唱吗?现在它不唱了,不知道为什么。”笼中鸟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唱歌的能力,老人也因为缺乏归属感而默默不语,两者之间通过失语这一特点暗示了背井离乡的共性。
开放性的结尾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老人餐厅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甚至老人自身的命运都是个未知数,因为不排除老人倒在街上暴毙的可能。很庆幸影片避免了喜剧或是悲剧的走向,太乐观或是太悲观都会让这样一个故事走了味儿,唯有留白才是最好的收尾方式。当老人在大街上奔跑时的绝望与丽姆忘情舞蹈时的希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生活本就是一场冰与火的交织。在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一个小细节,流浪汉最后成了吃到古斯古斯的唯一一人,所有餐厅里的食客甚至是政要都还饿着肚子,无疑这是导演利用电影伸张正义的绝佳途径,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大嘲讽。
歇斯底里的生活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射手座。2008年《谷子和鲻鱼》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2010年《黑色维纳斯》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13年又凭借《阿黛尔的生活》斩获第66届戛纳金棕榈。
很遗憾,这几部作品目前为止只观看了《谷子和鲻鱼》,从故事上来介绍就是一个失业的中年男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中举步维艰寻求新生的故事。我必须承认所有的电影A类大奖都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柯西胥这样的年轻移民导演一定会加入在法国对于阿拉伯移民的歧视。而他的社会性让我轻而易举的带入自己的处境,所以在观影期间压力很大,十分焦虑,几度中断。在码头在码头工作35年的老人被解雇,争执一番后只能接受。他从码头骑车,带着一箱鱼回前妻家受到妻子的不理解,从冰箱里拿出冬鱼看了看又带着鱼去女儿家。故事的鲻鱼成为了麦高芬,影片的法语名La graine et le mulet中mulet在瑞典语里译为阴沉。如果生活是鲻鱼,我想谷子代表种物,巴赞说;在这生命的世界上,我们只是抛在海滩上的几粒种子。无论是奔跑欢笑舞蹈歌唱音乐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谷子,阴沉的生活里有些欢乐存在牵制着我们的信念成为了活下去的动力。
从镜头语言来看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以及单个镜头长度完全可以看到摄影的功底,拥挤,脏乱,喧嚣让一些普遍意义的电影美感逊色不少,但是镜头又转到室外场景的时候却发现无论是天空还是轮船又散发着别样的美丽。它就那样存在,我们无暇顾及,生活已经束缚到我们无法看清周围。最经典的两个吃饭场面一个属于前妻家的聚餐和最后饭店开业邀请参观,这两场戏吧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整体感却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中给观众交代的很清楚,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人物塑造的差。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时,观众辨别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故事的最后男人不断的奔跑想要回自己的电动车,绕着圈不停的跑,而继女为了拖延时间在宴会上跳起了精彩绝伦的肚皮舞,男人在墙角气喘吁吁,继女的母亲端着谷子饭进了餐厅,我们以为希望到临了,可是男人却倒在了地上,影片结束。
生活到底是什么呢?阴沉沉的希望。
首先谈谈后期的女儿,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身材不容恭维,不符合现代东方的审美观,那肚子与其说丰满,不如说是疑似怀孕,但最后的肚皮舞却体现了导演为什么要选她演这个角色,不是因为漂亮,而使因为肚子有肉……
记得十多年前看新闻采访一个中国的肚皮舞教练,她说了,瘦了不行,跳肚皮舞,必须肚子有肉,要抖得起来。果不其然。
所以我对继女的疑问只剩下了一点,为啥胸部以下胖成那样,脸蛋却还是瘦瘦的瓜子脸?
电影后期一直很压抑,虽然不愿意,但电影还是顺应着各种巧合一路滑向悲剧,我觉得最难受的是媳妇发飙的那段,镜头直直的对着泪涕横流的女人,高分贝的噪音中,我似乎可以感到她的吐沫穿过屏幕溅到我脸上,虽然听不懂她的话,但是越来越难受,最终我不得不把音量调至静音,以避免心理崩溃,这一段其实是非常好的,女人憋闷到极致大发雷霆,密友在一旁添油加醋,老人心里有自己着急的事但却不得不听着媳妇发牢骚,而在某个地方,一切罪魁祸首的大儿子在和情妇逍遥着,根本不知道开车自己带走了老人为儿女着想的未来。
最后结局会怎样呢?后妻把旅店的饭带来了,但是要做成古斯古斯拿上卓还需要多长时间?继女面色很差,是否会中途晕倒在舞台上?同业的竞争者早已商议好了不给这个对手一点机会,他们会善罢甘休?而就算古斯古斯的风波化险为夷又如何?作为计划核心的老人已经孤独的倒在了路边。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4.5星。那些影响叙事进程的超长片段回味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些快速移动的手提镜头。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的是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3.5/5最好看的部分,是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做的蒸粗麦粉,自然融洽的吃饭场景(使得我想看《夏日时光》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场景里对白都密集繁复,难以承受。故事走向逐渐迷离。另外导演选女性角色太单调,豪乳翘臀,没一个小的,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移民的缘故吗?女主最后跳舞跳到热汗淋漓,为了让顾客们忘记他们是来吃招牌菜蒸粗麦粉的吗?!不,我选择蒸粗麦粉。
我有漫长的耐心去忍受冰冷的等待、灰扑扑的日子,从来没有奇迹,没有最坏,没有最好,得意时迎头冷水,绝望时柳暗花明;片名触及法国社会中阿拉伯人移民群体;结尾非常有力。
想把电影很多部分剪掉,但我只是观众;想把人生很多片段剪掉,但我不是自己的导演。
结尾那段肚皮舞让人惊叹!太墨迹了
法国新生代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作品,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讲述了一个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家庭的故事,对话太多,有些拖沓,2个半小时太长了,压缩下也许更好。
《等了一晚的盖饭》。结尾不错,但真的是略长啊,看完下来觉得开头其实没必要整那么多的。关键是我觉得台词是不够精啊,里面女人吵架都是一句变十句(厉害的是说十分钟都是一个意思),小美女那段也就算了,后面那位把我直接搞崩溃啦⋯⋯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上海电影节@越到后面越精彩!!!
群戏演得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些台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即兴发挥的,毫无做戏的意思。最后儿媳的那段漫长的哭诉看得人简直要窒息,我心里一直在问那个男主怎么还不跑出去。等他跑出去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凄凉的结局……这部戏的结尾生动诠释了一种最常见的绝望,它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困窘。
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比预料中应该出现在电影中的来得长,当你觉得早该切掉的时候它却仍在继续,无论Julia的哭诉,Rym的肚皮舞,还是Slimane追赶的自行车。效果惊人。
中間吃飯那段場面調度很棒,最後高潮部份四十多到五十分鐘的平行蒙太奇效果非常大膽驚人,“被小三”的女角在鏡頭前嘶吼了五六分鐘的時候簡直想打她一巴掌
Kechiche对食物的热爱一以贯之。有些人评论部分段落过于冗长,但这些“冗长”显然是故意的。儿媳妇冗长的谩骂是为了先让观众同情而后焦虑,Rym冗长的舞蹈是为了观众欢呼而后难堪。Kechiche通过摆弄时间残忍地把我们丢到后排法国人当中。
相当写实了。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纠缠困扰着,于是决定集中力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也许在做这件大事的过程中,那些烦心事就会被解决或者冲淡或者忘记。如果生活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那最后随着这件大事的完成,一切矛盾都会奇迹般得到化解。但现实却是,无论你想做任何事,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之前积累的那些问题和苦恼,最后都会一股脑地纠缠着出现。这就是生活。
反高潮,非常赞!【电影资料馆】
我被女儿她那热力四射、技惊四座又充满了少许情欲的肚皮舞迷住了
一堆特写实在受不了,记录式拍摄容易失控,在给小女孩换尿布那边太多穿帮,在家里聊天的段落明显太长,导演控制力不足。剧本还行,就是每个人说一大堆,最后说这是生活,太刻意,最早在海滩上卸鱼的工人就说了,太做作了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厨房、餐厅内的不停叙说,不加节制的生活真相纪实。似乎明白了阿黛尔的金棕榈要分给演员2/3的原因,在柯西胥的影像世界里,演员的情绪、言行表现至关重要,而观者对演员表现的共鸣或抗拒直接决定着对全片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