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Hyams的这部续作初看无聊,再看还是很有趣的。遵循着看80年代的Hyams是如何理解《2001》的思路来看,Hyams仿佛是通俗地理解的。回头又看了老库的最后一章,最后查斯特拉图如是说的音乐配的是星孩,老库要创造的是尼采式的超人,而Hyams竟然真的弄出了一个新的太阳!…倒显得庸俗了,仿佛是单纯想和《2001》的开头以及这首音乐做呼应,某种程度上这个逻辑像恒星大爆炸——像黑洞的坍塌一样。侧面倒也同Hyams贯穿全片的现实主义感一致,估计和他长期接触NASA有关,就连最后的发射的倒计时和镜头都像极了NASA的火箭发射……同时,Hyams也太古典好莱坞了,台词、镜头、配乐、表演,与保留的《2001》的元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而老库的作品几乎完全是艺术电影的风格,尤其是两部拍跨越时间的Dave的对比,回头再看,老库的视听是很有趣的,尤其是表示二人(或者每个阶段的Dave)同时存在的视点镜头,配合节奏、布景,简洁而陌生而神秘;而Hyams则似乎像一个好莱坞大片一样,秀一秀特效和化妆技术就完事了,借外人的视点来看每个Dave露一下……最后发的讯息实在太太没趣了。
总体来看,Hyams可能根本不太关心宇宙哲学的问题,他似乎满脑子都是冷战-反战,政府阴谋论……但他对Hal的处理却颇有一种人情味。老库的Hal,甚至连老库片中的所有人物,情感/人性似乎都给他抛一边去了,好似他只关心抽象的思辨,或者就是像很多观点指出的他想要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的摧残。也正是因此,《2001》一直以来都显得如此特别而魅力不减。而Hyams的传统性除了这些传统的人物角色(还蛮老套的)外,竟有一种为Hal正名的冲动,可能在Hyams看来,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使用技术的人,再具体一些,大多数人是没有问题的,一切都是政治家的问题……(不过似乎有个bug,看《2001》,Dave最后看到的真正任务视频就是Dr. Floyd录的,怎么到了《2010》他说他不知呢?)
Hal的出错被转移到政府上,还塑造了一个Hal的父亲,这个父亲最后与他对话有点人情味,却也只能如此了。那个镜片上的眼泪倒有一种真诚,依靠前部造成的悬念和恐惧仿佛也奏效了,而Hal自我牺牲式和“谢谢你告诉我真相”真是有点过于套路……总之,没想到80年代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或者说这部续作)竟是这么乐观,頗阿西莫夫式了。反倒是之前博士说了一句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无论是碳基还是硅基做的都是差不多的,还有“后人类”的色彩;最后Hal竟然和Dave一起通往星际文明也是没想到的,Hyams这个处理和前作比起来还有些不可思议,怎么就这么轻松和解了?!
总之是很矛盾的。再看《2001》又刻意听了Hal唱的“Daisy Daisy~”,加之有几次听音乐时听到IBM的“Daisy”竟然觉得很动听。想起了上次看《2001》Hal段声音处理的绝妙,愈发觉得也许老库对Hal有种同情的色彩。(估计是没有,虽然很多都会说到Hal最后的恳求,已显得它比较有某种人性,但还是觉得老库没有这层意思,毕竟他似乎全片都不热衷展现这种人性/单个的人。)——可能老库没有,我自己有……//所以到了Hyams这里,虽然看似给Hal的正名显得有些简单和理想了,但对AI——许是自己这段时间受到了老师的影响——生了许多更平常的态度。还是觉得Hyams找到创造者/父亲这一切入点是好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对他的造物一点同情似乎都没有……这又是另外一个伦理问题了,甚至可能更为有趣,在人类的世界里,我们都可以去质疑,父母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吗?(对比俗话说的“虎毒不食子”)
大概就是这样子。这电影,中途断了——睡了两次。开头更好笑,下的意英双英轨,默认是意语,开头那人仿佛有一瞬我觉得他像苏联人,但听到意大利语我就纳闷,是不是80年代意大利的航天事业发展了……hhh估计意大利不行滴~不过为何好多资源是意语的呢?
好久不写这种续短评了。
前作《2001太空漫游》看完的时候,我很没有道德地称呼Hal为Hell,借此表达我对他杀人放火(其实没放火,只杀了四个人)的无良行为的痛恨之情。每每看到Hal红色的眼睛(就算是眼睛吧)平静地注视前方时,我都怀疑这孩子是不是要搞事情。(不过其实好像这个镜头的出现的确是预示了搞事情)然而库布里克其实没拍全,看似邪恶的红眼Hal其实是因为计算机指令相互矛盾,才变得几乎失智。
钱德拉在给Hal设置基本指令时,严禁他隐瞒实情。然而美国的Discover去木星一带找黑石碑属于机密,要求他隐藏。这是第一处矛盾。同时,Hal还有一个无比超前的功能,当人死光了的时候,他可以独立完成任务。所以大卫鲍曼在那里切切察察准备把他关了,Hal感到无比恐慌,因为任务无法完成。这是第二处。两害相权取其轻,Hal于是杀了四个人。(美国人不应该蠢到行动之前不对下人工智能的指令的地步啊)
我们Hal其实很善良的。
催泪点的主角多半是Hal。他临死的时候,(其实没死)寂寞的计时,twenty seconds,那时候钱德拉已经回苏联飞船上去了,他独自一个人在那里,简直戳爆了我的泪点。他和钱德拉说,I am afraid,正好照应了前作里他对大卫的求情。再来一句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他都知道自己要被destroyed了,他还那么温柔,Hal求你不要再爆泪点了……
这时候Hal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生命。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Hal没有肉体,却又和人类一样的精神与思维,那么它到底算不算高级智慧生命?我想是算的,因为精神形态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方向(想到了第二基地)。Hal几乎是一个硅基生命,因为他有自主思想的能力,有一个勉强能称之为躯壳的装置。碳基是我们生活中生命的常态,但是宇宙浩渺,谁知道生命的形态究竟会有多少种?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质疑Hal是否是一个生命?
最后大卫现身安慰Hal,我猜他们两个估计一起双宿双飞变成高级精神体生命了。其实可以脑补一个故事,机器人依恋制造自己的博士,但是他服务的宇航船的舰长深深暗恋了他很久……为了执行博士指令,机器人不惜杀掉舰长的队友。舰长怒杀机器人,却抵不住内心爱意汹涌,救出机器人从此在宇宙间双宿双飞……
Hal还真是个小可爱啊。
忽然想起这句话,我觉得很适合用在《太空漫游》里。
【孩子】的概念贯穿着太空漫游系列的始终。
这里的孩子不仅仅是指表意上的,拥有着这个年龄的人类;而是指所有,在宇宙高维生命注视下诞下的有机生命体,它包括地球人类,包括AI,包括即将诞生的木星生命。
所有诞生的生命体,都是宇宙的孩子。
高维生命从观察着指引着地球人类的诞生,到同化人类成为其中一员,再到创造新的木星生命,这些都是在宇宙的母体下孕育的生命。
包括HAL。他是我最喜欢的人工智能,因为他数据程序进化成了有情感有求知欲的智慧生命体。他展示生命的最初阶段——孩童阶段。
好奇、天真——这些都是生命在最初阶段所会外露的情感。他就像个人类孩童,会问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这就就像是个等待长辈夸奖的孩子,有着天真烂漫。
正如他的父亲所言,HAL并不是邪恶的,只是人类对他撒了谎,让他的指令相悖,令他混乱。但程序恢复正常,他也会变回那个正常的HAL。
毫无疑问的,在点火前那一段对话,HAL证实了自己并非是个邪恶的生命体。他可以牺牲自己,但他想要听到真相。所以当博士对他说出真相时,他并没有做出令众人害怕的决定。
正如博士所说:我们需要互相尊重。
——HAL不仅仅只是个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尊重他。
HAL难道不害怕吧?不,他也会害怕,自己一个被留在未知的空间,即将去往未知的领域,他也会是说:我感到害怕。很高兴鲍曼最后能陪着HAL。看着HAL越离越远,我在心里跟他道了别:Goodbye,HAL。
你不仅仅只是个AI,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
【总有一天,新太阳的孩子会与旧太阳的孩子相遇。我想他们会是朋友。】
这听起来就像是童话一般的结尾——美好、天真,就像是说给孩子们的睡前读物。我想这寄托着作者的憧憬——有一天,没有战争,没有争吵,所有人会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会保留孩童的纯真。
就如《乱世佳人》,看完电影断是舍不得看影评写影评,心心念念要把原著读完才配得上写一篇小小心得。《飘》在读,苦心于加班,《太空漫游》的计划怕是要推上几月,索性先记记观感,以免忘记。
《2001》给我最真实的一点是对太空无声环境的刻意营造并与舱内场景切换时的噪音形成的对比。这点细节上的刻画很有诚意。当在舱外时,声音只有宇航员浓重的呼吸声,其余声音尤其飞船喷气声、燃料喷射声,丝毫没有。宁静与嘈杂的对比,让人联想到宇宙的平静与深邃。反观现在科幻片,包括《2010》都为了科幻效果的展现,把这类声音营造出来,各有所取吧。
至于黑石碑,一种神引吧。启发人类使用工具,启发人类由人成神。
《2001》最后一段的cult风格,光怪陆离,眨一次眼切换一个视界。就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里卡维尔所论述的,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看见光谱的所有射线,得以摆脱工具而感受到所有。
人类的进化,第一次跳跃在会使用工具,第二次跳跃在于舍弃工具。
其实想想科幻,离不开三点:实用科学,时间,空间。实用科学就在于交互上的进步,包括人工智能。至于时间空间,无非就在于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各类悖论与超越,外加哲学性质的思考。
等什么时候人类可以摆脱工具而掌握时间与空间,智人到智神的跨越便实现了。
精良逼真的道具制作,符合科学原理的镜头细节,充满爱与个性的一个个人物,关于人类生死轮回和多重世界的哲学思辨,这部来自上世纪的电影所要体现的东西相当宏伟,确实是神作。贯穿电影本身的上个世纪政治纷争与科学探索的交错,放到当代也同样适用。人类体系稳定又粘滞,做出零星点的改变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努力。
库布里克拍完2001后销毁一切模型,特效组根据照片还原,其还原度很高,值得称赞。HAL温柔冷静的声音语速变快,变味很不爽。弗洛伊德博士与苏联同伴搭乘的飞船总让我觉得是《异形》串片场。黑色石碑吞噬木星比苏梅克-列为9彗星94年的撞击更为震撼。至于用双面胶把笔粘在玻璃上制造漂浮状态也算致敬吧...
结尾之前的部分都太平淡了,又没有2001的味道~结尾部分是精华,HAL和钱德勒以及鲍曼的对话又一次让人觉得HAL很可怜:"thank 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Dr.Chandra,will i dream?","I'm afraid"…挺感人的… 结局“木星太阳”和“木卫二地球”的诞生绝对波澜壮阔~~~石碑又再一次出现并将再一次启示新的文明…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USE THEM TOGETHER.USE THEM IN PEACE.
哈尔是个好同志~
这部电影在1984年告诉我们,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相比《2001太空漫游》还是差很多,故事上相承,气质上则不过是个标准普通的好莱坞太空惊悚片。
是《2001太空漫游》的清晰注解,然而16年后,本片只能算《2001》的重复,本身没有任何创新。同时因为彻底分解了《2001》的神秘与未知震撼,反而流于平庸。
这部1984年的电影算是库布里克于1968年的电影漫游太空2001的续篇,也是亚瑟•克拉克小说太空漫游系列改编,对2001年太空漫游这片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诠释,但本片比起16年前的前作就显得平庸了,喜欢“太空漫游”这系列科幻作品的可以看看。
一84年的片儿,现在看都不过时
HAL说话的时候,一种面对新智能的恐惧
《2010:太空漫游》原本只算是一本过渡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之后内容成了过于平铺直叙而无头无尾的片段。导演改变了库布里克的叙事节奏,在视觉效果上与前作保持吻合,除了极重要的对太空失重环境的展现。同时影片放大了原著的政治因素,但整体而言影片内容仍空洞,这也是很多时候影像逊于文字之处。
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作而言是比较平淡无奇的,填了HAL与其它2001中挖的坑。木星变太阳什么的,不该很有史诗感么,但却没拍出来,84年就这样败给了68年.......
非常好看,广袤的太空+瑰丽的木星+神秘的黑石+巨大的飞船+智能的哈尔9000+诡异的鲍曼+美苏争霸战+新太阳的诞生……这些就已经令人心满意足了。
这部续作/改编作,把克拉克的原著不偏不倚地呈现在了银幕上,又拥有熟练的叙事手法与先驱般的制作技巧,外加上致敬和预言意外成功的彩蛋。再受争议,也是一部值得掌声鼓励的电影。
也很好看呀!只是开头的话痨,不喜欢,但是对比2001,什么都不说,看完懵很久,2010解释的清楚多了,还给我们的哈尔平反了。宇宙真美,宇宙对待地球,真的有这样的善意吗?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吧,真相肯定没有这么甜蜜。
与2001相比,一个晦涩,一个通俗,个人认为不能因为变成了容易让人看懂的叙事片就看低2010一眼。虽然不及2001的诗意和哲思,2010更多的把重点放在科学与政治无关,人类和平这种主题上,最后包括HAL发疯的原因和那句“Will I dream”的含义也都和2001联系上了,总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独立”续集。
克拉克的2061跟3001也拍拍算了,落个圆满
虽不似库老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神风范,但也还原了不少原著精髓,值得五星。看完才倒回去找刘翔,好想读遍克拉克老师的作品,看看他有没对我朝经济做过什么预测。
在我看过的所有太空片中,这是唯一一部只死了一个人(而不是只活了一个人甚者全军覆没)并且顺利返航的片子。片子主题特积极:开发宇宙要全人类通力合作,宇宙不是任何国家的私属物品。可惜可惜,政治家们是永远也不会这样去看待任何问题的。ps:84年的太空片视觉能做成这样,真是叹为观止。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克拉克被誉为世界科幻大师了,这是跨时代的电影作品。相较于库布里克极度符号化的2001,这部充满故事性的2010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时较前作有着密度更大的科学细节,观感极为舒适!
跟2001比,当然差远了,2001是诗篇,2010是普通的记叙文。博士离开地球之前婆婆妈妈地跟老婆孩子告别,太磨叽了,不喜。不过以1984年的水准,也算一部合格的科幻片。Helen Mirren一开始一直没认出来,倒是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