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玛嘿玛

HD中字

主演:次仁多吉,瑟东·拉姆,廷里·多吉,梁朝伟,周迅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嘿玛嘿玛 剧照 NO.1嘿玛嘿玛 剧照 NO.2嘿玛嘿玛 剧照 NO.3嘿玛嘿玛 剧照 NO.4嘿玛嘿玛 剧照 NO.5嘿玛嘿玛 剧照 NO.6嘿玛嘿玛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嘿玛嘿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以《高山上的世界盃》一鸣惊人的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隔墙有耳环绕者9号军情五处利益之争玛莎·斯图尔特自传杀戮天使为魔起舞:TikTok网红异教大解密

 长篇影评

 1 ) 幽冥之昼

面具的魔力

我不知道“嘿玛嘿玛”在藏语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整部电影中“万事皆为隐喻,无常皆是日常”

每隔十二年

喜马拉雅山下的森林里

都会举行一次神秘的仪式

被挑选出来的人聚集在一处

戴上面具

隐藏身份甚至是性别

仿佛死去一般过着为期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

唯一不戴面具的老者向他们宣布着奇异的清规戒律

那些貌似永远也不会停歇的歌舞向人们昭示着死亡的秘密

这里仿佛是一个中阴的世界

人们摆脱了麻木的日常

掉落进这个生与死的缝隙里

……

戴上面具

隐藏身份

这些对成年人而言

的确是难以抵抗的诱惑

……

网络里的虚拟世界也和这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无论是杀戮还是强暴

都是如此

……

在这里你可以偷窥到人性的黑暗和龌蹉

辨别和咀嚼真实与虚假

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斗争与挣扎

那些吟唱是如此的动听

又是如此的悲切

那些舞蹈是如此的优雅

又是如此的冷酷

如果你的眼睛只注视外界的世俗生活

那么你会不自觉的陷入梦魇之中

如果你凝视自己的内心

才能获得短暂的清醒

哪怕这样的清醒如同一根尖刺

深深的扎入胸口

……

那位早慧的女孩

第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她对父亲的耳语都倾吐出自己的心声

那是用尽全身力气的告别

多看一眼都会舍不得

所以唯有祝愿彼此在看不到的岁月里都能熠熠生辉

救赎不是来自于原谅

而是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

接受命运的交错与残酷

 2 ) 宗萨钦哲仁波切借电影谈金刚乘

1. 假如我们出生在某个电影院里,我们可能分辨不出眼前发生的只是一种光的投射,是一部电影,而电影中的事件并非真实 - 它们并不真正存在。我们不明白屏幕上看到的一切,包括爱恨情仇, 其实都是通过光线投射出的效果。当然,不会有人提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坐好,集中精力,观看影片。如果有人打搅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反而可能会说:“闭嘴!” 我们完全盲目地沉浸在这个投射中。 假如我们旁边有个人说:“看,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一切不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一个投影而已!” 这时,我们就有机会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部电影,它不真实,没有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站起来离开电影院,我们可以放松,继续观看,并随着电影的节奏,体验各种情绪。如果我们确信这只是一个投射,那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往前加快节奏,或者选择重看电影,电影完全由你掌控。当然,也可以选择随时离开剧场,然后再回来继续看。 一旦我们确定自己可以随时离开,也就可以选择继续舒适地坐着看。 2. 有时,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会控制我们的情绪,一段悲惨的景象可能会刚好击中我们的弱点,就这样我们被裹挟了。但此刻,我们心中的某个东西也许会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修佛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整部轮回或涅槃与一部电影一样毫无内容,而且不真实。只有看清这个,佛法才会深刻地进入我们的心海。 身处这个世界,我们永远被各种光芒和美丽所吸引,但是,一旦我们看清本质,哪怕只有一秒钟,明白这些表象是不真实的,我们将获得一定的信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赶往尼泊尔或印度,成为僧人或尼姑。我们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工作,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每天拿着公文包到公司,到办公室。我们依然可以坠入爱河,给爱人献上一朵花,交换戒指。但是,内心某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一切本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这样的一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有类似惊鸿一瞥似得感悟,那么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瞥,就可以让我们的余生感到幸福。 现在,也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对我们着我们的耳边低语: “嘿!这只是一部电影!” 我们却什么也听不到,因为我们完全被分心,根本听不进人家的耳语。也许就在此时,电影里有场大车祸,或者是音乐声很大,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个信息。也许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却因为我们的“我执”曲解了这个信息。我们感到困惑,并相信电影里的一切是真实的。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它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福报非常重要,同情心也很重要的,比较之下,福报是最重要的。没有福报,我们就像一个无知的乞丐,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彩票,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笔钱,很快散尽钱财。 但是,如若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福报,并接受从那人传递的信息。那么,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1)从小乘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起身离开电影大厅,或者闭上眼睛,不让自己被电影带走,并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 2)在大乘层面,我们通过明白电影不是真实的事实来减轻我们的痛苦,知道那只是一种投射和虚空。我们不必停止观看电影,我们明白它并不真实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关心电影院里的其他人。 3)在金刚乘层面,我们知道这只是一部电影,我们没有被愚弄,我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节目。电影对我们的影响越大,我们越欣赏电影带来的辉煌效果。我们与观众分享我们的见解,并且相信,观众也能够欣赏和感激我们所看到的。 3. 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功德。在小乘佛教,通过放弃来积累功德。看电影让我们受苦,我们有理由停止观看。在大乘佛教中,我们则以同情心积攒功德,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关心别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从被卷入电影到看清电影事件的虚无,再到纯粹关心他人的福祉 - 此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金刚乘,我们可以进入快车道,通过虔诚投入积累功德。 在我们耳边呢喃的人,我们吸收他给的信息,感激他自由的心灵和存在的深度。并且深信自身也有这种超脱的潜力,这让我们更加欣赏他。这种片刻的虔诚,哪怕仅是一秒,仅是一点点的虔诚,就能积累巨大的功德。如果能够与那个在耳边呢喃的他保持一致,他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其他观众如何被电影所俘虏,而这一切又多么的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不带着困惑并挣扎着去寻找释然的途径,那么,就可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并成为一个可以坐下来欣赏演出的人,或许,我们还可以对其他人耳语呢。

 3 ) “勿畏死,应怕生”

电影台词以一种类似DM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出现以及生存法则的宣读使画面形成了一个荒诞又真实的剧场。

人变成了面具下生存的“动物”,规则成为参照物。

匿名使人拥有了非“我”的力量,自然会让我联想到现在的网络生态。

面具如同人设,在网名的掩盖下行走,衍生了网红的力量。

电影中大量出现了对“匿名”这一设定带来的正反能量进行提醒,

如:

匿名状态让人迷醉,会让人展露出鲁莽的一面。

所以要小心,而且要终生小心,时刻注意安危。

如果交代自己的身份,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面具是你临时的身份,它能保护你,你有力量,因为没人认识你。

如果遇到了危险,请吹响哨子。

破坏规矩就会被剥夺面具,身份就会被所有人知道,你会一辈子惴惴不安。

这些阿盖所说的话仿佛念咒一般,牢牢吸附在游戏者的脑海中,同时也包括我自己。

我感知到这些“告示”,所谓的匿名与面具如同我在面对生命时的逃避与内耗。

杀人者因胆怯而逃避,却受折磨了二十四年。

就像他回来后对阿盖所言

“我从未想过,一时的冲动,会影响我一辈子。”

“我的生命早已结束,我没有后顾之优,没有颜面可言。”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乎把每一句“咒语”都记下。

每一句的力量于我而言,就像千利休所追求的不可见之物。

“勿畏死,应怕生”

诚然活着会比面对死亡更需要勇气,我会想起史铁生所写

“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这仿佛是对此的另一种回应。

“你已赤裸身体,这段时光不该浪费。这种赤裸非常宝贵,听到亲人哭泣,请不要回头,毫不迟疑地选择下一位伴侣和家庭。”

我们急匆匆地来到世上,将欲望沿着时间的脉络,使身体愈发膨胀又破灭。最后又光溜溜地离开。

我开始思考赤裸于人的宝贵,去除面具后,能否坦然的接受自身的瑕疵。

你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都源自你的观察与聆听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是自己的建筑师

你是自己的渡船船夫

你是船只 你是船桨

人生如大海 浩瀚无边

面对茫茫海平面 不要灰心

地平线不止一条

24年后 火候年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音乐都现代了 包括面具

你已经死去了很久

你要忘记自己的姓名

老友和家人 已不再有意义

你渴望着各种不同的食物

等待着一张张渔网

你已经死去了很久

你要忘记自己的姓名

老友和家人

已不再有意义

你渴望着各种不同的食物

等待着一张张渔网

 4 ) 你的力量来源于剥离了虚假的自我

从实修中解读电影。

当处于社会活动中,我们会给予“自我”虚假的社交面具,以此来伪装成利于自我生存的模样,同时也分散了自心的注意力与觉知力;

在密林中,我们戴上面具从而面对的是更真实的自己,因为剥离了社会价值,反而在面具之后展现深层次的自我——就连曾经的自己都不曾注意过的贪嗔痴,我们的觉知与注意转到了自己的内心。

不再为生存谋利的场合下,“自我”的欲望会极大地展现。

所以护卫对戴上面具的人说:“你的力量来源于此。”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时,你不需要向别人展现你是谁的时候,你只需要面对你自己。

在进入之时到朔月之间,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上升或堕落,全看你自己。

可超越可缠缚,可救赎可杀生。

当男主与女一在暧昧纠缠时,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随时举行的派对、舞蹈、篝火晚会。

在第一个篝火晚会上,他们探知了彼此身体的性别,暧昧渐生;

第二次表演生死仪式上,男人愈发追逐她的躯体与身影;

第三次,男主围着女主打转时,女主引诱他入密林时,护卫敲起了鼓提醒了表演的开始。

这三次,男主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疏解,因为每一次舞蹈或仪式都在提醒他,他有欲望但经由“觉性”而克制,最后一次的鼓点提醒了他没有进入密林深处共赴欢情。

但是性欲的驱动一直都在,随地角落里交媾的男女、女人躯体的线条锁骨白腿,都在刺激着他的渴求。

带着面具的他围着带着面具的女人打转时,没有语言也没有人性的感情,而只是出于性欲的驱动,好像公狗围着发情期的母狗打转一样,只是因为性欲。

终于,在夜深人静四处无人,黑夜将一切隐藏,再没有仪式、鼓声、篝火来提起他的觉知之时,对于换了面具的女二来说,强暴发生了。

完全的欲望的发泄。

只要那个女性胴体之上的头颅覆盖着的是同一个面具,那么对男主就意味着“可交媾的”信号,所以不管她当时到底是谁,他只想发泄、也只需要发泄。

贯通全剧的经文是《中阴闻教得度》,在第二次的生死仪式表演上,男主追随女一的身影时,表演审判者对“死者”念着:“你可曾引诱你的母亲……你可曾强暴过你的父亲……”

可是被欲望牵引的人们,并不再顾忌面具下的身份,也不在意与ta在静默无声中调情交媾的对象是否有ta的血缘至亲。

他们只想要欲望被满足,无暇思及其他,或是根本不再需要顾忌,因为面具掩藏了自我、掩藏了一切。

欲望被扩大,社会伪装被扒下,人们的上升或堕落,就在心念之间。

即使男主杀死被强暴者的丈夫之后,他只需换一个面具就可以不被发现,也没有人追究,可是良心会一直谴责他。

直至二十四年后,他依然背负着愧疚与痛苦,杀人的罪恶感如同咬在骨缝上的毒蛇一般,追随了他半生。

如果说入密林时的准则是戒律,篝火晚会、生死仪式表演、护卫的鼓声是觉性的提醒,那么在密林中放下社会身份全然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修行的话,那么——

有人坚忍度过了朔月,直至出关;

有人轻微破戒,只是说话交流;

有人严重破戒,偷窃窥探;

有人则犯了重戒,奸淫杀生。

朔月之时,所有人都可出去,回归俗世与社会角色,但每个人的心境或升或落,各各不同。

无论有多少佛祖菩萨还是仁波切,修行终归关乎一心,各别自证智行境而已。

 5 ) 白面的人生

这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

小团体线下观影结束之后,很多人开始分享感受,大致为两个方向:因果轮回和人性。

他们讲的太深入了,反而很少说起电影里最直观的一个道具:面具。

在每个人都必须佩戴面具的神秘聚会,每个人的面具都张扬着内心不为人知的狂想,而即使在这种尽情放纵的时刻,男主依然选择了最不起眼的面具:一个几乎没有表情的白色面具。

这正代表了男主的个性:没有个性。一个从内到外,都充满懦弱的人。

但是懦弱的人也更容易走向极端,因为隐忍和压抑是扭曲的情绪。

所以,就算他成功忍耐了一千次,只那一次的红了眼,就是万劫不复。

果真就万劫不复。

24年后,负疚的男主又参加这个奇葩聚会,他的面具变成了黑白双面具。

当然很容易解读,黑色面具代表了…白色面具代表了…

但是都24年过去了,这个男人的精神世界贫瘠得还是只能靠简单的黑白两色来表达内心的情绪。真是可怜。

就算他不曾因犯下罪行而遭受良心谴责,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日子也是画地为牢。

 6 ) 专访宗萨仁波切或电影导演钦哲诺布:我为什么要反复谈论死亡?

他进门的时候,戴着一顶黑色巴拿马毡帽,半张脸在帽檐之下,人不高,背着一个单肩包,脖子上系了一条紫罗兰色的围巾,身上穿了一件可爱的蓝色波点衬衫,一条宽松的黑色阔腿裤——是的,仁波切当然也可以穿裤子。

他的出场没有丝毫宗教色彩,他就是这样轻手推开玻璃门,站在了那里,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认出他来。

也许是因为以导演身份参加电影节,所以身边没有任何随从或弟子,只有几位记者、电影评论人、主演和制片人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少见的舒朗氛围里。他微笑地朝大家打招呼,的确就是一位绅士,随意平和,也很酷,在众人掐着时间带着他去采访室的路上,他还多看了几眼墙上藏族当代艺术家贡嘎加措的拼贴佛像。

直到他入座,摘下帽子,那颗醒目的“空灵”脑袋才露了出来。

“他记性很好,博闻强识,比如他能记住所有弟子的名字和每个人最新的情况,脑子里能装下那么多东西,恰恰是因为他有一颗空灵的脑袋。”他的翻译悄悄对我们说。

按照往常,人们总是尊称他为仁波切,但采访当天被问及否可以称呼他为“先生”或“导演”时,他看起来对此建议尤为高兴:“当然可以啦!你尽管想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

当今世界公认最具智慧和创新精神的藏传佛教导师、藏传佛教萨迦派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在这些为人熟知的身份之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电影导演;在他的电影海报上,总是以钦哲·诺布(Khyentse Norbu)署名。

在跟随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制作后(宗萨曾任Little Buddha一片的顾问),他于1999年创作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高山上的世界杯》,这也是第一部由不丹本国出品的电影,荣获了第四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2003年的第二部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奠定了其奇幻禅语故事叙事的独特风格;2013年的《瓦拉:祈福》又将镜头从不丹转向印度,以古老而玄奥的婆罗多舞与卡纳塔克音乐贯穿了一个爱情故事。
 
而来到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就是他去年制作完成的新作《嘿玛嘿玛》,该片在洛迦诺、多伦多等诸个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时就已引起了不少关注,中国第四代电影泰斗谢飞看后赞叹他为“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谢老还说,“我还真没听说过其他宗教里的在职的牧师、阿訇等做电影导演,运用这一现代艺术手段去表达自我的。藏传佛教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研究。”

“嘿玛嘿玛”是不丹语“很久很久之前”的意思,以这句为影片之名,似乎也暗含了某种有关时间与因果的意图。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丛林深处,有一个每十二年才举行一次的秘密仪式,被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抛下世俗身份,开始为期两周与世隔绝的奇异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人们体验着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而一些蠢蠢而动的欲望似乎正要爆发。该片在形式上奇幻神秘,延续了宗萨在电影叙事上的实验性。

不过对于中国大众而言,这部影片的另一特别之处,就是周迅和梁朝伟的免费助力出演——尤其是梁朝伟,他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始终带着面具的角色,这也撩拨起了观众想要探索这部电影的好奇心。然而梁朝伟实际只在片场呆了两三天,他的角色由多达7名替身演员完成,但主演Tshering Dorji告诉我们,梁朝伟在拍完最后一场戏后对他说,他忽然发现自己非常后悔没有全程地参与拍摄,因为就在他戴上面具的一刹那,他似乎明白了整部电影想要说的东西,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总之,宗萨在这部《嘿玛嘿玛》里埋下了很多有意无意的禅机,对视听元素的敏感把握,与其强大而独有的文本所结合,也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欣赏与解读的通道。我们以宗萨的电影作为起点,与这位传奇艺术家(不论是在佛教、电影、还是作家层面上的)进行了一场既严肃深入又天马行空的对话。

在这一次面对面的过程中,宗萨的彻底坦诚令人印象深刻,在许多佛教哲学相关问题的演绎上,他使用了看似深入浅出但实质对智性要求极高的精妙譬喻,他的许多观点也打破了诸多传统的壁垒,充满了开阔的现代性。与此同时,他那自称为双子座特质的语言天赋和幽默感,最终又能将深刻与轻盈一笔化合。

专访部分

Q:在《嘿玛嘿玛》的开头,周迅走进夜店的洗手间,清点完丝袜里的小费,抬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她似乎认出或感知到什么;在秘林里,祭司说:“猴狱卒将在镜子里清算你的业报”——镜子多次出现在影片中,你觉得镜子这种意象到底代表了什么?
 
A:当我让周迅演绎那场戏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预感”。人有时总会忽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你好像感知到一些事情,但你不知道这种感觉为什么会出现,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描述它,但它如此强烈,就像周迅在剧中忽然预感到的——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此时似乎正离她越来越近,并且在实际剧情中,的确就这么发生了。当然也因为那场戏是正好是在洗手间里拍的,而女人在那儿化妆照镜子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不过你所提到的镜像的含义,其实与我们的视觉有关——它展现了“幻象”这一主题。在镜像中,那些事物看起来似乎都如此真实、如此富有逻辑,你动它也动,不论你做什么,它也会保持完全一致,但你要意识到,镜子那一边,其实没有任何东西——这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过我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并没有太试图强调这层意思。
 
Q:在片尾字幕揭下面具的影像中,我们发现男主演Tshering Dorji其实在这个片子里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周迅的父亲即主角本身,另一个是舞台上主持超度的祭司,这两个角色的对立统一的特质,很容易让人想到《金刚经》里佛陀对须菩提所说的那句“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而影片中也有句重要的台词与之契合:“你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建筑师”,你是否有意图通过这部影片传达“只有自己才能度自己”这一佛教理念?
 
A:虽然我不想声称这部电影就是为了传达这些东西,但说老实话——我已经被佛教彻底洗脑了(笑),所以,的确,“你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建筑师”——这是非常标准和经典的佛教思想。不过呢,我让我的主演扮演两个角色,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啦,反正这电影里的人都带着面具,你也看不到谁是谁,就比如梁朝伟那个角色,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七个人在演,而且,其中一个替身演员还是女的,因为这部电影成本实在有限,我们必须在这种限制里做一切我们能做的。
 
Q: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大银幕上发现梁朝伟扮演的是一具死尸,这非常有意思,您当初是如何想到这个角色设定的?

A:我当时邀请梁朝伟来演这部电影,他立马就答应了。但这是一部戴着面具的电影,你看了半天其实也不知道梁朝伟到底在哪儿,所以在影片最后,角色都揭下面具,然后观众就有机会去发现“啊原来他演的是那个人!”这像是一个玩笑,似乎有点“碰碰运气”的意思。梁朝伟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他也启发了许多年轻的导演,这是一个机会,而我抓住了这个机会。
 
Q:影片中,人们抬着梁朝伟扮演的死者,一步一蹲一升地前进着,似乎是在进行某种和死亡有关的超度仪式,为什么会着重表现这个过程,影片中的这段奇异的步法源自哪里?佛教?当地的萨满教?
 
A:仪式,在所有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中国人,你们的体会会更深,比如泡茶也是一个仪式,仪式能让人专注在某个事物之中,一个孩子出生伴随着仪式,结婚也伴随着仪式,死亡也是,尤其是死亡,它对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境。你注意到的影片中这个超度仪式,其实……是我自己发明的,并不真的来自于某一个宗教。

Q:这部电影里充满了性、杀戮和人的各种欲望,您对此怎么看?你觉得是否应该摆脱这些欲望?
 
A: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有关该对这些欲望采取什么态度的建议,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其实是导致这一系列事情的因果,一个行为总是引向另一个结果,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片中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戴着面具,他周围的人也戴着面具,他做了某些事之后开始感受到折磨,而且这些折磨变得越来越深,一个错误发生,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因果业报。而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驱动你去发现并意识到世界的真相,而所谓的摆脱欲望或情感并非是它根本的目的,如果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障碍,你当然就应该克服或平衡它,反之如果它并不构成障碍,其实也就没有关系。
 
Q:您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点?彻底平衡了自己的欲望?
 
A:并没有,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但我也还在修行之中。

Q:包括《嘿玛嘿玛》在内,您的其他作品包括《旅行者与魔术师》《瓦拉:祈福》在内,都经常会有一个女性角色怀孕,以及一段三角恋情关系的出现,为什么?
 
A:为了体现“选择”——这还是得回到我们之前说到的“因果”。佛教相信因果,不承认神或所谓的造物主,我们认为事情的起灭都源自因果。比如我面前的这杯茶,我始终可以决定去喝或不喝它,如果我不想之后一直去上厕所,我就会选择不喝这杯茶,一旦我决定并喝了这杯茶,那我或早或晚肯定会去上厕所,没的选。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佛教逻辑,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就是为了体现这个道理,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怀孕的女人作为隐喻,是因为我认为它可能是普罗大众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是所有隐喻里最跨文化、最宽泛的。
 
Q:您有没有想过会要一个孩子?
 
A:……好像并没有特别想过,可能我认为自己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父亲吧。(笑)
 
Q: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您的身份?
 
A:也许,也可能因为我的性格。但我很喜欢别人的孩子,而且我现在正着手于一项研究:我试图创造一种为儿童专设的全新的教育体系,我希望我能给孩子提供帮助。
 
Q: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没有身份就是你最大的力量”,可否进一步阐释一下?
 
A:身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希望变得有名,但当人真的变得有名后,反而会身陷麻烦,这时你的身份就成了监狱,你想做很多事,但碍于这个身份,你却不能做,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看着你;那么相对的,当你是个没人认识的无名小卒时,你反而有可能变得强大,比如一个小偷或强盗,他当然不希望大家能认得他,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多财宝;身份是个非常矛盾而有力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下,比如在网络聊天室,人们不希望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人们享受这样一种权力——只表达自己想要在别人面前营造的那个形象,而《嘿玛嘿玛》的灵感恰是来自于现代社交网络。
 
Q:您自己使用社交网络吗?比如微信?您受得了么?
 
A:为了这部电影,我去网络聊天室体验过一两天,但因为我同时还有很多其他事需要做,所以没法把精力集中在这个上面,体验还算不错,但我也遇到了一些非常可怕的言论,不少来自于欧洲人,我看到许多暴力、仇恨、古怪的思维,人们往往容易会为一些古怪的事物兴奋着迷。微信我现在用得最多,多到差不多已经快变成我的一个器官了,我有时也会厌烦时间大量被分散牵制在微信上,不过我也不会完全摈弃这些工具,在必须的时候我会使用它们,其他情况我就尽量不用。
 
Q:也算是一种在当代日常生活中试图取“中道”?
 
A:是的,我一直努力并学习着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中道,但这真的非常非常难。
 
Q:您怎么看待充满占有欲的亲密关系在修行过程中给人带来的障碍?
 
A:障碍是非常主观的东西,爱情可以是障碍,寺庙也可以是障碍——在寺庙里,你会发现有一种“灵性的物化”(spiritual materialism)系统,这很危险,你以为这是纯粹灵性层面的,但其实它不是,它比其他障碍要更具有催眠性。
 
Q:您前面说佛教不承认造物主,您会如何去解释并说服人们佛陀并非神明,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A:其实这对知识分子佛教徒来说很好理解,对于其他人,我只能倾向于保持沉默。即便他们暂时把佛教当成某种有神论的祈福工具,我觉得这也OK,因为一旦他们之后想要更提升自己一点时,他们就会渐渐明白佛教的哲学立场。当一个人希望真正关照自己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外部的表象时,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亲近佛教。
 
Q:我以前总会害怕业报这个东西,但现在似乎有了点变化,业报似乎变得友好起来,我发现它对我认识自己这件事非常有帮助,在《嘿玛嘿吗》中对业报的展现似乎也是比较中性的态度,您个人怎么看待业报这个东西?
 
A:完全不需要惧怕业报。因果业报,完全在你的手中,它站在你这边,你的一切都可以由你自己选择。我认为人们害怕业报可能是因为一种错误的理解,好比把业报解读成了一些宗教里的上帝,好像他会对你进行审判,只有他才能决定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然后他也会对你进行惩罚,你深信你无法控制这种权力,于是你害怕了,但记住,佛教是不承认上帝的,所有的业报全然地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就像你说的,业报就像是你的朋友,因为有了业报,世间的事物才得以组织、变化,并且最终得到提升。
 
Q:佛教中的轮回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A:当我们讨论轮回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时间,而时间是相对的。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你吗?既不是也并非完全不是,你是连续流变的,轮回也是,它其实只是一个“概念”,今天的你不可能和昨天的你一摸一样,不然你就不用抹护肤霜了,昨天的你已经远去,就好比,你在昨天杀了一个人,今天你被抓进了监狱,因为你不再是昨天的那个你,这其实就是一种世俗谛(Relative Truth),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最难理解的部分。
 
Q:所以佛教并不真的相信有“灵魂”这个东西对吗?
 
A:对的,不相信。

Q: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死亡的境遇是最好的改变的起点,又回到“恐惧”这个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害怕各种形式的“死亡”,生病、去世、物质的破产、某段关系的消亡、愿望的破灭……您觉得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对死亡,从而让我们摆脱对它的恐惧?
 
A:要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谈论死亡,我们不能隐藏死亡这件事。实际上,我们谈死亡谈得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去向死亡的路上,甚至我们现在面对面谈论着死亡的时候,我们也正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过的都将一去不复返,就像你和一个姑娘聊完天,各自回家,你说“再见,明天见哦”,如果今天的这次见面是最后一次呢,也许你再也见不到她了呢,那你就会把和她共度的时光当成是唯一的一次,你就会珍视你们之间的这段相遇,并把它当作一段真正的友谊来对待,这就是我建议人们面对死亡时可以采取的态度,对于佛教来说,死亡绝不总是负面的,反而它有非常正面的意义。所以,去喝下这杯茶吧,这也许是最后的一杯茶,享受当下,去全身心地感受它。

Q:您怎么看待人们使用某些致幻剂,不论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还是利用致幻剂更快的获得冥想的高阶体验?比如最近又风靡起来的亚马逊死藤水。
 
A:我真的建议那些人应该试试在不用致幻剂的情况下进行冥想,自然的冥想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长于任何药物,蘑菇也好、死藤水也罢。最简单的冥想不但安全,而且你不需要借用任何外在的物质,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使用你的心,而你早已拥有,多么经济划算啊,但人们总是太缺乏耐心,他们总是希望能立竿见影。使用致幻剂的效果最多也就维持六个小时,之后你又会回到原处,甚至进入一个更低落的情绪中。所以,为什么不直接就进行最简单的冥想呢?为什么不呢?你体内那碗自己的“死藤水”,将会是用之不竭的。

Q:有一个艾伦·金斯堡曾经问邱阳创巴仁波切的问题,“你是否在爵士乐、摇滚乐中看到任何佛教的可能性?” 您的答案是?
 
A:当然,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摇滚乐,非常非常多。

Q:目前存世的作家里您最喜欢谁的作品?
 
A:村上春树,特别喜欢他那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Q: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呢?
 
A:哇这个实在太多了,一定要说的话,小津安二郎应该是不能撼动的。

Q:您怎么看待同性恋?
 
A:这就像有些人喜欢吃葡萄,有些人喜欢吃羊角面包,这对佛教徒或者佛教来说都不构成任何问题。
 
Q: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
 
A:我觉得人工智能很好啊,完美,即便有时会给我们造成一些小麻烦和困扰,但这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对此很乐观。

Q:您是否认为宇宙有一个终极目的?
 
A:目的是一个基督教的、亚伯拉罕式的议题,目的是你创造的,这对佛教来说不是一个对的问题。
 
Q:您有没有希望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宗萨仁波切?
 
A:我现在几乎已经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我有一个无法辞职也无法被解雇的工作,所以去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Q:在您曾经接收到的那些“八万四千问”中,哪一个问题给您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A:……我不知道,有很多问题都很好,这取决于它们被发问时的不同情境……比如,有一次,一个孩子来问我:“水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很印象很深,当然,我可以回答“水是H2O”,这样一种科学性的解释,但这个答案其实意义不大。那时我决定给出一个我的回答,即便我猜孩子可能不真正理解我在说什么,但我还是决定要给出这个佛教式的回答。

我说:“水就是空行母。”因为在金刚乘里,元素都是空行母。那孩子似乎很喜欢这个答案,他想了想后认真地对我说:“那我们就应该去尊重水。”

我对那个孩子的回应非常有感触。
 
Q:谢谢。这就是今天所有的问题了。非常感谢。

A:也感谢你。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醍醐TihhoArt)

 短评

如果用人类学视角来看这部作品的话,发现不少可展开的话题。原声好听。

6分钟前
  • 迎风追
  • 推荐

匿名的隐秘氛围、能指(面具)的l流转、网络链接的任意。当然重要的还不是这几种社会状态的类比和对应,而是树林中二十四年前的那段缄默与动荡的时光的营建。

9分钟前
  • xīn
  • 推荐

浮生于世,你我凡胎肉身,因一张面皮而不敢做僭越尺度之事。十二年轮回的神秘丛林,一副面具禁锢容貌隐藏身份,却解放了可怕的兽欲。匿名是一种力量,可怕之处在于心中不再有尺度。别害怕死,应畏惧生,不计后果的生之欲才会将人吞噬。凡事有因皆有果,铸成大错的男人耗尽半生才领悟,尺度一直在心里。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http://www.acfun.cn/v/ac3716974

12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一個男人摘下面具🎭之後是梁朝偉我整個人都清醒了。

14分钟前
  • Momo酱
  • 还行

神性大概是超理性的存在,是另一种秩序,正因如此虽然影片文本缺席,技法不足,它仍然是完美的,整体的。用陌生的语言和神话,讲尽了命运,罪罚,欲望和纯真的渴望。

16分钟前
  • Superhat
  • 力荐

中阴不断,业障流转,欲念不息,一念之差,因果各异。

20分钟前
  • 绿皮老妖怪
  • 力荐

对男人来说,皈依佛教不如皈依一个女人,女人是男人最好的修行。英文名挺好的,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

25分钟前
  • 美吉纳
  • 推荐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如果让一群戴着面具失去姓名性别身份的陌生人一起生活在原始社会里会怎样?本片就像一部人类学影像论文。90%部分都是面具社会。有很多角度与内涵可拍,但电影表现较为有限,其实就是个戴错面具上错人的事。周迅梁朝伟客串出演,梁朝伟摘下面具调皮一笑,周迅则是酒吧侍女魅惑风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2016/9/18/Toronto

29分钟前
  • 穿衣舞郎
  • 力荐

面具背后,我们是谁!匿名之下,欲望汹涌。充满隐喻和仪式感的电影,遵守规则者不得解脱,触犯规则者不得解脱,克制欲望者不得解脱,放纵欲望者不得解脱,何者可得解脱?导演并没说,导演的目的正在于此,借助电影引发人的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答案。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似乎在提醒观众:不要以为面具(身份)可以识别,面具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依靠面具后的意识,意识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抓住肉身,肉身是脆弱无常的。

33分钟前
  • 舍昼夜
  • 推荐

无题。

38分钟前
  • 天问
  • 力荐

周迅梁朝伟客串画质一般。先睹为快【电视猫】

4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好看的艺术片,人性和神性的对抗,以虚构境地平淡叙述欲念、杀戮、生死、善恶的佛教哲思。在镜子的另一面,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自我,人性很深,活在面具之下的人们,真正的本我到底是什么?

42分钟前
  • 编号223
  • 推荐

匿名是一种力量,面具是一种伪装。而伪装出来的力量,最终让我们远离实相。

46分钟前
  • 就路还家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换头像……尤其不要换和别人一样的头像,否则会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

48分钟前
  • Simple Living
  • 推荐

虚构一场神秘集会,告诉我们生命本质或者说固有的缺陷:遵守世俗规则也好,听从欲望和人性也好,我们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脱。这就是导演所说的:有时,我们必须制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那该怎么做呢?电影没正确答案,这是导演的妙笔。可以通向宗教,也可以通向生活。

50分钟前
  • 秋里
  • 推荐

面具兜得住相貌,却藏不住人性。梁朝伟的鬼魅一笑和周迅的惊鸿一瞥却是我认为与这部片最格格不入的两个元素。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抢不到票我还有b站,电子仁波切,有意思的。

55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