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

HD中字

主演:乔治·克鲁尼,安娜·肯德里克,维拉·法米加,杰森·贝特曼,艾米·莫顿,梅兰妮·林斯基,J·K·西蒙斯,山姆·艾里奥特,丹尼·麦克布莱德,扎克·加利凡纳基斯,克里斯·劳威尔,史蒂夫·艾斯汀,马文·扬,米根·弗林,达斯汀·迈尔斯,塔玛拉·特恩特,马特·奥图尔,阿德希尔·卡尔安,杰夫·维特兹克,戴夫·恩格弗,保罗·戈茨,亚当·罗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云端 剧照 NO.1在云端 剧照 NO.2在云端 剧照 NO.3在云端 剧照 NO.4在云端 剧照 NO.5在云端 剧照 NO.6在云端 剧照 NO.13在云端 剧照 NO.14在云端 剧照 NO.15在云端 剧照 NO.16在云端 剧照 NO.17在云端 剧照 NO.18在云端 剧照 NO.19在云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云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沃尔特•肯的同名小说。瑞恩•布林厄姆(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供职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家专为其他公司提供裁员服务的公司,一年有300多天辗转于全国各地解雇他人,几乎以机场为家。在一次例行裁员旅行中,瑞恩遇到了商务美女亚历克斯(维拉•法梅加 Vera Farmiga 饰),二人一见钟情,却都满足于维系随意的性伴侣关系。与此同时,瑞恩公司的大学生新人娜塔莉(安娜•肯德里克 Anna Kendrick 饰)得到了公司总裁的青睐,竭力推广通过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裁员的改革。瑞恩反对变革,却不得不带娜塔莉四处实习熟悉业务……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乔治•克鲁尼)、最佳女配角(维拉•法梅加 和安娜•肯德里克)及最佳改编剧本六项提名,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六项提名,并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粉红男郎关于帕姆的那些事飞凤潜龙咖啡镇请叫我龙师傅一招半式闯江湖爱的疗愈法别那么骄傲癫狂之旅 第三季我的娜塔莎成长恋爱吻蛞蝓之灾打工吧!魔王大人 第二季案发11月:巴黎袭击事件冬狮1968花心梦里人理查三世1955真实的查理·卓别林真实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边城浪子海上倒计时国语管理员的日记克拉拉·索拉鬼门奇谈女巫1990

 长篇影评

 1 ) 我还是那个人,只不过多了一个地址。

  男人们都是天生的彼得潘,游离,任性,害怕承诺,拒绝成长,永远游戏人生。可容易的是一时,难的是一世,时间与死亡就黑夜小巷站你身后的怨灵,看不见摸不着,可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溶入你的骨骼侵蚀你的容颜吞噬你的梦想,而那轮叫做“现实”的太阳会用炙热的光芒燃烧你用蜂蜜做成的翅膀,让你从天空中狠狠坠落,再也无法飞翔。
  可终究还是有人成功逃脱了岁月的魔掌。这个叫瑞恩的男孩或男人,他逃离地面,把自己包裹在空中,不停的转换城市转换季节来躲避时间女神的的搜捕。而飞机是他的永无岛,他用积累飞行里程的方式妄图换取把名字铭刻在机身上这样的永恒。
  恰好我们生活在一个轻化量的卡器时代,满汉全席变成浓缩胶囊,皮具变成保暖内衣,电脑变成笔记本,胶卷卡片机变成数码傻瓜机,连虚幻的网络都将变成能随身携带的第六感科技。金钱,身份,地位甚至都化成了薄薄的一张张卡片。东西越来越小,背包能装下的越来越多,人的欲望反而越来越大,房子、汽车、IPOD、工作、健康、爱、小三、基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舍弃,所以反而负重越来越沉,走的越来越慢,死亡也就来的越来越快。躲在云层之上的瑞恩俯看着这些自我束缚的人们,笑这些凡人的庸碌,他把自己的背包一倒而空,居所、家族、伴侣什么的都可以抛弃。只不过当身体越来越轻盈,灵魂漂浮的越来越高,在那云层之上的彼端,空气渐渐微薄,呼吸开始有一点困难。
  他是普通人中的怪物,是成人中的孩子,是失业人中的裁员者,是人流中的逆行者,是住在空中的地禽,是迷失在美国的美国人。可是孤独吗?需要陪伴吗?想要真心的交流吗?不,这样高速的生活哪有时间去忧伤,孤独只不过是日常中的调味剂,永久的是变换的旅程,而路过的每一个陌生人都可以聊天,何况他想他已经找到了永恒的玩伴,这样一个和他一样迷恋飞行风景的女人才配的上他,毕竟只有同样是雄鹰才能比翼双飞。但他终究还是错了,她其实是一只风筝,脚下有那根线牢牢的栓住自己,才敢放心大胆的迎风飞舞,因为她知道,终究有回的去的地方。
  而他是只无脚鸟, 没有停歇,没有终点,只有选择不停的飞翔,当他落地的时候,就是死亡。
  于是到最后,和所有彼得潘们的故事一样,他的温蒂们都离开了他,只剩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孤岛上,可他知道,正如1900踏上了陆地,体会过了把站在地面上的塌实与安稳以后,他就已经不能再是带着翅膀的小飞侠了。那对平凡生活的倚赖和向往,正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只有当他把双脚接触到地面的时候,才能清楚的感觉到自己最真实的呼吸,正是因为明白了有死亡的隐影方能知晓活着的伟大。
  你看,永恒的东西其实是虚无吧。

  “我以前想过无数次这个时刻了,想象我们坐在这里的对话。”
  “你想说什么?”
   “我都忘记了。”
   “没关系,人人都有那么一天,记不住事情。”

   只要重新踏上旅途,总会有那么一天的吧,忘了亚历克斯和娜塔莉,忘了出嫁的妹妹和分居的姐姐,忘了从桥上跳下去的姑娘,忘了温蒂,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飞行的理由,忘了什么是痛苦,其实也就是忘了什么是快乐。
  其实就算堕入凡尘又如何,背包里塞满了过多的物件,行旅蹒跚,死亡距离的越来越近。但是只要有人陪伴,我想,失去羽翼的彼得潘这一路也不会孤单吧。

 2 ) 关于影片中的“背包理论”

   影片中,关于背包理论的描述有两次:
 “你的生活到底有多重?假设你在背着一个背包,感受勒在你肩上的背带,感受到了么?我要你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装入这个背包,从小的物件开始。书架上的、抽屉里的、零食、一切乱七八糟的,试着感受重量的不断增加,现在开始往里装大点的物件,衣服、桌面上的东西、台灯、毛巾枕头、电视机,现在它应该不小了,再往里放更大的东西,你的沙发、床,还有餐桌、汽车装进去,你的家,不管是所公寓还是三室一厅,我要你把它们统统塞进去。现在,试着走下路,是不是有点费劲?这就是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增重直到寸步难行,我们绝不容许一个失误,生活就是不断移动,现在我想把你的背包烧了,你决定从里面拿出些什么?照片?照片是给那些记不住事儿的人准备的,吃点脑白金就把它们烧了吧。告诉你们,把所有东西都烧了吧,想象一下明天早上起来,孑然一身,轻松上阵吧,是不是轻松多了?”
    “这就是我每天开始时候做的事情。——你会有个新背包,这次需要你装进去的是人,从那些一般的熟人开始、朋友的朋友、办公室周围的伙计,之后是你最相信的那些人,那些你可以倾述秘密的人,你的表姐妹兄弟、你的叔叔阿姨、亲兄弟姐妹、你的父母,最后是你的妻子、丈夫、男女朋友,把他们都放进背包里面,不用紧张,我不会让你们把它点着。此刻,感受一下背包的重量,你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是你生命中最重的负担,想象一下肩上的背带,嵌入你的肩膀之中,那些约定、争辩、秘密,还有诺言,你需要承担它们所有的重量。试着放下背包,有些动物生来就要相互背负以求生存,共生共栖、匆匆一世,好像灾星下相爱的恋人,一夫一妻制的天鹅。我们不是那些动物,移动的越慢,死亡来临的越快,我们不是天鹅,我们是鲨鱼。”
   背包理论很有层次感:物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第一部分是关于物质的,我们总是背负着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压力,而且往往还承受着超出于此所形成的物欲膨胀带来的压迫感;第二部分,是人际的,人总是受着各种社会关系的约束,于是有了妻子、丈夫、男女朋友,也有了约定、争辩、秘密,还有诺言。我们总是背负着所有的一切,龃龉前行,所有的背负似乎成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的相对论是“移动的越慢,死亡来临的越快”。
    瑞恩主张“把所有的东西都烧掉,孑然一身,轻松上阵”“我们不是天鹅,我们是鲨鱼”,于是他成了艾里克斯眼中的“empty bag”先生。
    关于“背包理论”的第一次辩论,是在一个聚会后。
    艾里克斯问瑞恩“你是不喜欢你的行李,还是不喜欢人”,瑞恩说自己“不恨周围的人,自己又不是隐士”“自己只是想一个人”,于是艾里克斯又追问道“是不想被束缚,还是想逃避责任?”,接下来,很明显的是,瑞恩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只是想一个人呆着”,艾里克斯沉默了,很严肃地看着他,其实她此时已经明白瑞恩自己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与艾里克斯愉快的交往,使瑞恩起了“往背包里装东西”的冲动。
    关于背包理论的第二次争论是娜塔莉提起的。
    说起娜塔莉,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她的经历。她为了男友,放弃了作为高才生在当地的好工作,来到了奥哈马做起了裁员的事儿。很明显,这个工作她并不喜欢。然而她却时刻在努力,始终坚守者作为一个职员的责任。她用自己的创意,为公司节约开支;她不断努力学习如何成功地裁掉别人。然而却在客户的一个女雇员跳河自杀后,近似彻底的崩溃了。她辞职了,这次的经历给她带来了心灵上的阴影。然而,从她最后坚定而深沉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娜塔莉已变得成熟。在情感上,虽然她的想法近乎幼稚,然而这她却总是去尝试,去追求。其实,我们都曾幼稚过,因为我们都曾经年轻过,经历过少年的少不经事的阶段。即使在与男友分手后,她在酒吧与另一个男人喝酒,K歌,寻求解脱,然而在第二天清醒之后,她却仍然产生了负罪感,这可以理解为感情责任惯性的作用。总之,娜塔莉是个重责任、重感情的人,这也注定了她与“背包理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终于,一次在帮瑞恩拍照时,开始了他们之间的正面冲突。
        娜塔莉问他和艾里克斯之间是什么关系,瑞恩一副不屑的态度,说是那种平平常常的关系,很随便的语调,甚至没有经过思考。
        人做事情的时候,想到了结果,那就是理性的作用,才可能意识到责任的存在。然而空背包先生的背包始终是空的。
        当娜塔莉问瑞恩他们这种关系是否有结果,瑞恩却说自己并没有想过,此时的娜塔莉已经是相当的生气了!
        当瑞恩表明自己现在只是对“互相望着对方的灵魂,全世界都因此而寂静下来”的感觉、那一瞬间的事情感兴趣时,娜塔莉骂瑞恩简直就是个混蛋,只有 twelve的年龄。其实娜塔莉此时想表明的,就是没有责任的感情是幼稚的。12岁的年龄,是个很有意思的年龄。此时,没有成年,具备简单的理性但却不必为事事担负责任,可以与自己感兴趣的异性自由交往,不必顾虑相思相守的诺言,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对方,那只是彼此荷尔蒙所造成的懵懂。
        当然,此时的瑞恩已经间接表明了要把艾里克斯装进她的背包的想法,而且也在主动帮助她的姐姐拍照片了,他对自己“背包理论”的坚持已经有所放松,然而却并没有使他突破这道防线,心理的防御,似乎使他不敢接受这份感情的真实性。
        第三次的冲突,是隐性的。当瑞恩的妹夫即将举行婚礼时,他退却了,感慨生命的短暂,犹豫着就这样踏上自己的婚姻之路——后面接踵而至的就是房子、仪式、一个一个地生育、养孩子,孩子养大了,再让他们买房子、结婚、生孩子,如此的轮回,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瑞恩的妹夫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瑞恩的妹夫眼里,婚姻就是一座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瑞恩接下来的回答,真的是力不从心。但他的孤独理论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人都需要陪伴”。这也是瑞恩的真实感受,而艾里克斯的出现,只是让他更有孤独的感觉了!
        影片快结束时,背包理论现了高潮。在一次演讲时,瑞恩又在重复他自己的背包理论。突然,他若有所悟,中断了自己的演讲,冲出了会场,奔向他心目中的女王!他抛弃了自己的背包理论,不愿做一个“空背包”先生!他渴望把艾里克斯装进自己的背包,一直背负着她!然而开玩笑的是,他面前的女王竟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一点他之前毫无所知!他不相信自己,接下来,便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正如艾里克斯所说,瑞恩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之前所做的不过是把生活的种种从背包里跑了出来,漂浮在云端。
        艾里克斯本来以为彼此的关系都已心知肚明——我是你偶尔的慰藉,你是我些许的依靠,我是你人生的过客,你是我生活的插曲。
    但艾里克斯没有料到,瑞恩的观念已经变化,关于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已经懵懂地意识到了!然而当艾里克斯追问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瑞恩无语了,沉默了。
        女人对安全感的渴望与生俱来,就算艾里克斯没有家庭,他们的关系依然不会改变!因为艾里克斯不可能在瑞恩身上找到安全感!“我是成年人”,而你呢,只有十二岁!
        影片开始时,瑞恩非常讨厌家庭关系的束缚,他和姐姐之间非常的客气,和自己的妹妹简直就是陌生人。但在实习生娜塔莉的影响下,他逐渐和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亲近了起来,并逐渐接受了他对艾里克斯真实感情的想法。但当他真正的抛弃自己的空背包理论时,导演却给他来了个晴天霹雳——你只是个另类,你是个逃兵,你在流浪,当你突然到了一个迷人的小镇,你想安定下来,却不可能被人接受、接纳!
自此,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已经很明白了。

 3 ) 1000万英里的飞行里程也不会成为人生的里程碑

还好,《在云端》没有沦为一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俗套正剧。 Alex对Ryan说:我是成年人,而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Ryan的眼神有一点无措。他成了输家。 并不是说谁先走或者谁付出的感情多,谁就是输家。而是在一段关系里,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个人,一定是失败者。 Ryan可以一直扮演浪子的角色,把人生当做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不必在乎那些短暂的露水情缘的对象,而是把她们像收集邮票一样一张张地贴进自己的性伴侣清单。 可是,他也动心了。 他以为自己可以操控生活,对生活颐指气使,但不是,他的感情来得有点突然。那些中点转换时的短暂体温,让他猛然间有了想要安定的冲动。所以他拿着地址立即飞赴ALex的城市,于是便出现了Alex拒绝他的一幕。 说起来好笑,Ryan在Alex家门口遭到拒绝的一幕,让我觉得就像是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并不喜欢一个玩具,便把它扔在一旁,有一天,他猛然觉得自己好像又喜欢它了,于是回头去找,他满心肯定,这玩具本来就是他的,只要他想要了,它一定还在那个角落等他。所以Alex拒绝他的时候,他很无措,这不是我的玩具吗?它怎么不在了? ALex知道生活是生活,露水体温是露水体温。这当然不是一两句道德可以说清的东西。作为三十多岁的两位成年人,Alex以为Ryan在这一点上和她有着共识。而Ryan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很多人在探讨这部剧里的孤独主题。也许每个人都注定了孤独。Alex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但如果她不孤独她不会和Ryan勾搭;Ryan看起来洒脱,来去无牵挂,但如果他不孤独他不会想要和Alex安定下来。只是生活这碗汤的况味,总要每个人都亲自品尝过才能有所体悟还不一定能言表。所以他们对各自的结局都无能为力。 也许,Ryan该知道,1000万英里的飞行里程,不会成为他人生的里程碑。 如果你一开始选择了浪荡,那么如果有一天你想回归安稳,你需要做好最好和最坏的打算:最好的是你在想安稳的时候,碰上了能满足你安稳目标的对象;最坏的是你想安稳的对象和你并没有同样的共识,比如《在云端》里的男女主角。但也许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当你想安稳的时候,你连这样的对象都找不到碰不上。于是你只能被孤独终老。 这个时候,你一定不是生活的主宰者,而是向生活渴求运气的乞讨者。 在男女主角间,我偏爱女主角,并不是因为觉得她的生活圆满,有家庭有艳遇,而是因为她对生活的透彻与完整的自我。成熟并不是我们安上紧箍咒,从那只狡黠的灵猴,变成了模样含糊的路人甲,成熟是有着不容颠覆的相对完整的世界观,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观。Alex有,Ryan没有,所以他才想要从一种生活切换到另一种生活。而老天爷并没有从了他,这便是命运给的一课。 但是《在云端》之所以没有沦为俗套,就在于Ryan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他空中飞人的生活。从成熟这个角度来讲,这可能也算是Ryan的一次中年成长吧。吃了命运的闭门羹,他重新回归一开始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角色。这样,也算是相对完整和不容侵犯了。 而成年人的好就好在,你可以为自己设定一种想要的生活模式,然后按照它去生活;但别忘了成年人的责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4 )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后大都市游荡者

——以《在云端》、《第九区》和《盗梦空间》为例

在研究19世纪的资本主义大都市巴黎时,本雅明曾重点分析了被法国人称为“波西米亚人”[1]的游荡者的形象,按照本雅明的解读,都市游荡者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躁动中,并或多或少地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2]在都市中生存的作家、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有许多就属于“游荡者”的范畴。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大都市形成以来,游荡者的身影就从未消逝。在当下的资本主义后大都市空间和它们的电影文本里,依然充斥着游荡者的身影。

所谓“后大都市”(Postmetropolis),这一概念来自“都市研究”洛杉矶学派的领军人物索亚。按照索亚的观点,人类的都市生活大约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3],随着历史迈入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大都市开始呈现出许多全新的特征。都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前的社会关系、经济组织和稳定知识与专业都被抛入一种问题性危机和动荡中”[4],面对新的情势,索亚坦言“不能有一个更好或更具体的术语来描述这种当前新兴的大都市空间,我就选择把它叫做‘后大都市’”[5]。无疑,属于大洛杉矶市一部分的当代美国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正属于典型的后大都市,而在其生产的影像文本中,亦有不少主人公都置身于这种后大都市景观中,本文所分析的《在云端》、《第九区》和《盗梦空间》等片正是笔者所认为的典型代表。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中所指的“美国”电影不能从狭义的民族电影概念来理解。这是因为“美国电影中的‘美国’从一开始就是模糊不清、歧义丛生的,这不仅因为好莱坞从来不把自己视为局限于美国本土的电影工业,而是势力渗透全球的娱乐帝国,更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着眼,‘美国’电影的版图是由来自全球的电影力量图绘而成的”。[6]例如本文中所例举的《第九区》,其主创人员和外景地都来自南非;而《盗梦空间》的导演和男主演也都是英国人,其中还有日本籍演员担任重要配角,但运作这些影片的资本力量仍主要源自好莱坞,而且它们都获得了美国主流电影业界的认可,被看作当代美国电影作品的代表文本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而本文是在一个广义的“泛美国”概念上称其为“美国”电影。

此外还必须明确的是,后大都市与其前身——由第三次都市革命所形成的大城市相比,还没有呈现出根本性的变化,“还没有迹象表明产生于第三次都市革命的现代性的大都市象征已被完全超越……后大都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现代和现代主义都市活动的过度成长或扩展,是局部性和不完全变体,始终印记着早期城市空间的痕迹。”[7]也就是说,后大都市与前一阶段的都市形态间尚存在着大量的共同点,所以,在进行本论题的考察时,我们完全可以从关于第三次都市革命时期的都市研究成果那里多有借鉴。

考察《在云端》、《第九区》和《造梦空间》这三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影片的主人公都属于典型的后大都市游荡者形象。以《盗梦空间》为例,在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里,除了“造梦师”这一职业外,整个故事几乎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从整部《盗梦空间》的场景选择上来看,大都属于当代的城市空间,即使在梦中也是如此。影片的男主角柯布带领着一个造梦师团队,在全世界寻找客户、执行任务,常常出没于各种危险的地域,出生入死、朝不保夕。柯布的工作十分类似于私家侦探或者雇佣军这类职业,他和他的小分队不属于任何跨国公司或者政府公营组织,行事也往往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显然,这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当代后大都市游荡者。

《在云端》的男主角瑞恩初看起来与柯布有些不同,他似乎是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瑞恩已经获得了认可,并在经济地位上成功的跻身于中产阶级的行列。不过瑞恩的工作方式十分耐人寻味——在影片的前半段,他一直是独来独往的,当他接下一个工作任务后,瑞恩会带上自己的旅行箱开始自己的旅途,独自处理所有的工作,待大功告成后再回来向老板汇报。从这种工作方式上来看,瑞恩无疑带有浓厚的后大都市游荡者气质,他从不朝九晚五的在公司上班,没有工作搭档,跟家人长期不联系,在旅途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家中的时间——瑞恩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家都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瑞恩的这种工作方式正照应着后大都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所谓的“后福特主义”转型[8]。事实上,后福特主义的兴起也是索亚所归纳的后大都市的诸多特点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按照索亚的总结,后大都市这个“由稠密的交易链网络所形成结晶体”常常被表述为是一个“‘后福特方式工业大都市’的城市空间”[9]。反观《在云端》中的瑞恩,他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其他公司客户所委托的裁员事务,然后习惯性的单枪匹马经历长途的空中旅行后面对面的完成裁员程序,为他的客户甩掉棘手的人事包袱。这正属于典型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从影片来看,瑞恩所服务的公司一直在蓬勃发展,似乎也不言而喻的映照着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普及(并暗合着金融危机的时事背景)。如果说,柯布是自己选择了做一个后大都市游荡者的话,那么瑞恩则是由于身处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让他即使在日常工作中也呈现出与后大都市游荡者基本相同的生活状态。在影片的结尾,瑞恩在机场放掉了拉着旅行箱的手,这可以被理解为瑞恩已经做出了离职的决定,而这也意味着瑞恩放弃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摇身一变为更加彻底的后大都市游荡者。

柯布和瑞恩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仅在一个城市里游荡,还穿行在不同的世界大都市中——柯布的身影在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方出现,瑞恩的足迹则被一个个不同的北美城市所串联起来,《在云端》中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就是从云端俯拍的城市画面,然后叠化出不同的城市的名字。显然,这也是后大都市游荡者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第三次都市革命时期所造就的都市游荡者大多只在一个或相邻的几个都市内游荡,而后大都市的游荡者则将身影播撒在已经全球化了的后大都市空间中。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后大都市开始呈现出一种被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world city)的样貌,可以说,一个个后大都市就是一个个全球城市,这些城市的边界正在“溢出”,这些城市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彰显了它们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紧张。[10]这一点在《盗梦空间》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片中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感被空前淡化,除了雪山和日本城堡等少数几个场景外,柯布甚至在梦中都穿行在不知位于哪一国度的后大都市街道上,而最后一场梦中梦的大戏则干脆被安排发生在正在越洋长途飞行的航班上。与此相照应的是,长途航班也成为《在云端》的主人公瑞恩的日常生活空间——这无疑预示着长途航班已经成为后大都市游荡者标志性的日常生存空间之一。

与《盗梦空间》相类似,除了那个收容外星人的“第9区”以外,《第九区》中的城市空间和人物塑造几乎也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影片的主人公维库斯则经历了从普通都市居民到游荡者痛苦的身份转变。维库斯一开始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担负着对贫民窟式的外星人居住区域的管理工作,但是在感染了外星病毒以后,维库斯开始出现外星人的体征,随着身体的变化,维库斯不得不仓惶出逃,远离家人和朋友,此时的维库斯已经成为一个东躲西藏的人类都市中的游荡者。出逃后的维库斯与外星人发生了更紧密的接触,他渐渐对外星人的境遇产生了同情,到最后,维库斯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外星人父子,此时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躁动中”的波西米亚人了,而是彻底的站到了人类都市的对立面,成为一个暴力反抗城市的极端后大都市游荡者——一名游击队员。

游荡者身上也体现出都市人特有的心理机制。本雅明曾从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敏锐的描绘出了造就这一心理机制的独特体验:人们被人群簇拥着,大家互不相识,“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速地通过体内”。[11]这便是本雅明所称的都市人的“惊颤体验”(chockerfahrung)。惊颤体验造就了资本主义都市人的心理机制,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来说,“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社会战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12]

显然,惊颤体验一直延续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后大都市中并得到了强化,《盗梦空间》几乎就是对这种情形的一次影像阐释:当柯布带着女学徒进入梦境时,他们得时刻面对街头拥挤的人群,这些人群来去匆匆,互相漠视彼此的存在。按照影片的解释,这些人就是来自做梦者潜意识层面的“防御者”,这些防御者无疑带有根深蒂固的敌意,威胁着游荡者(造梦师)的安全——无疑,此时这里正在进行一场不见硝烟的街头战争。

惊颤体验还意味着游荡者拥有特殊的都会性格,这种“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13],一旦这种刺激长期持续,难免使都市人变得空前厌世(世故)起来,“因为它激起神经长时间地处于最强烈的反应中,以致于到最后对什么都没有了反应”。[14]进入后大都市时代,都市人的厌世又处于全面紊乱的都市景观所造成的更加激烈、快速的刺激中,以致于呈现出被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我们可以说,“神经衰弱是后大都市中生命体的一种心理症候”。[15]

《在云端》的主人公瑞恩就是一个明显的神经衰弱者,他所做的励志演说只能煽动别人但说服不了自己,他对身边的任何人和事几乎都提不起兴趣,只在乎自己能否积攒够长途飞行的旅程,成为航空公司的白金卡客户。直到经历过跟妹夫的一番长谈后,瑞恩才决心向心仪的女子求婚,无奈造化弄人,瑞恩最终也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家。看来,瑞恩的神经衰弱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盗梦空间》的主人公柯布更是被强烈的思妻愧疚所纠缠,所谓的陀螺梦境其实也昭示着柯布对现实的拒斥——在思妻之情笼罩下的厌世。

《第九区》中的主人公维库斯一直为保卫自己和外星人而战,但片中有意插入了许多对都市居民的伪新闻采访镜头,无论认识维库斯与否,被访者都在麻木的谈论着自己对维库斯的看法。无疑,如果说维库斯是一个英勇反抗都市的游击队战士的话,那些被访者则是不折不扣的神经衰弱者——他们既不爱也不恨维库斯,他们就是看客,正在欣赏一出由媒体炮制的活剧,然后迅速的将他遗忘并寻找到下一个刺激点。

注释:
[1]对于这一概念国内有不同的译法,或译“浪荡游民”、“流浪汉”等。主要三个不同的中译本参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年;《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3]索亚认为:第一次都市革命发生在约一万年前;第二次都市革命发生在约五千年前;第三次都市革命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60年代都市危机发生以来,则被看作是都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参阅(美)索亚:《后大都市》,李钧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4]同[3],第200页。
[5]同[3],第145页。
[6]孙绍谊:《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第9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同[3],第191~192页。
[8]“后福特主义意指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在其中,新的经济市场与经济文化原则上已经被建立在新型消费者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手段所开启……后福特主义时代通常与更小型、更灵活的生产单位相关,这种生产单位能够分别满足更大范围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定消费者的需求……这个概念所标识的中心过程包含:大工业或重工业的衰落,新兴的、小型的、更加灵活的、非中心化的劳动组织网络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全球性关系的出现……后福特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被认为是关于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消费实践的多元政治的兴起。”陶东风:《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9]同[3],第205页。
[10]同[6],参阅第18~19页。
[11]同[2],第135页。
[1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04页。
[13](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第1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4]同上,第190页。
[15]参阅同[3],第196页

(刊载于《当代电影》2010年12月)

 5 ) 云端上的异乡人

最感伤的台词莫如结尾之处,男人在飞机上的独白:“今晚,很多人都会回家。家里有蹦跳的小狗和尖叫的小孩,他们的配偶会问他们一天过得怎样,然后睡觉。星星会从白天隐身的地方转出来,有些星光会比其他的稍微亮一些,那就是我飞过的痕迹。”

他在云端之上俯瞰世俗人间,万水千山飞快掠过,灯火满城但没有一盏是为他亮着。

其实,《在云端》并非一部感伤电影,毋宁说,这又是一个关于“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一个伦理困境:轻与重的两种价值观不断相互否定,相互消解,彼此质疑,并在越来越接近世俗幸福和光明尾巴的时候来了个大反转将答案彻底悬置。一辈子轻装上阵的男人,背叛自己价值观后,再被爱人所背叛。

而那个看似亲密战友的女人,此时正站在一扇门后,有光,有腾腾热气,有小孩嬉笑着跑上楼梯,有男人呼唤她“亲爱的”。她站在她的整个王国前面,面露尴尬和些微怜悯,低头看着这个敲开城门的试图闯入者。

两人看似同质的同盟关系瞬间土崩瓦解。谁此时孤独,就将永远孤独。

而在此前,这个男人曾数次耸肩对身边人断言道:我们注定孤独终老。

孤独有问题吗?孤独没有问题。孤独也许会带来深重的伦理困扰,但它毕竟是个体生命所能选择的最高形式之身心自由。然而,说起来,即使是孤独那样的东西,也须得有一根细线将其牵引着,朝向地心的方向拉扯着,才不至于让生命彻底失重,成为断线风筝。

那么男人的细线是什么?飞行里程卡。多少次,他像盼望心爱玩具的大男孩一样两眼发光的说起那个惊人的里程数目,正如同他跟旅途中的艳遇对象聊天内容不外乎租车公司、酒店服务和各种VIP卡。他熟悉候机大厅超过熟悉自家客厅,热爱快餐式艳遇超过热爱家庭生活,这家伙且大言不惭的声称:这一年中,我有324天在出差,这意味着,我有41天不得不住在家里。——看似是工作改变了他的生活,其实是他注定选择这份工作:解雇专员。只有缺失痛感的人才能精准的下刀子;只有从未体验过稳定关系的人,才能无动于衷的面对那些悲痛欲绝的脸,毫不留情的把人们从固定的轨道上一脚踢出去。

他且兼职做职场讲演:“如果你将这些东西全塞进背包你会怎样?你会寸步难行!”男人用他的背包哲学信誓旦旦的恐吓着他的听众。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些,来吧把你的照片烧掉,把你的背包清空,让我们轻装上阵。

他正是一辈子轻装上阵。所以,直到电影进行大半,这个男人依旧显得扁平,除了职业姓名我们无法知道得更多。他跟他的生活都锋利冰凉得像把手术刀,利落切割掉自我与世界的粘着面,像一个人切除自己的影子。然而人之所以为人,总还是逃不过重重关系网,总归还是有些意料之外的负担挤进他的行李箱,比如:妹妹和妹夫的纸板照片,初生牛犊一样的年轻同事,聪明性感的情人,一场家族婚礼……当他带着情人参加完妹妹的婚礼,还要偷入昔日学堂,找到学生时代的老照片并将自己指给她看时,我们便知道,这个男人完了。他沦陷了。他开始变成一个拥有了老照片、旧时光和关系网并试图跟别人分享的家伙了。像扯线团一样,他背后的记忆和线索,正在被慢慢拉扯出来。

所以,当他面对另一个跟他一样企图逃跑的男人——他的准妹夫时,诋毁完万恶的婚姻关系后,他深吸了一口气:“人人都需要一个副机长。”

说到底,归属感不外乎便是一个人身上所背负的这些重量:老相册,旧情书,爱人,姐妹,邻居,狗,小孩,你老母亲煮的面。

关于轻与重,昆德拉是这么解释的:“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由此,生命中无法承受的其实不是背囊之重,而是轻。绝对自由只有存在于彼岸才显得诱人,一旦降临生活,就会抽空自我存在感,把个体生命变做一场无目的游荡。加缪写《异乡人》,自我放逐的刻骨凉薄背后是生之荒诞。现代社会里的异乡人则连自我放逐都是虚妄的,无所依附的,他们从在路上进化到在云端,逃离掉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沉重之后,空剩下轻薄如纸的肉身漂浮于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正如电影最后,男人梦想实现:他终于累积够一千万英里的飞行里程,晋身白金会员。老机长坐到这位尊贵乘客的身边,热情问候他:“你来自哪儿?”他大大的怔了怔,面上说不清是怅惘还是茫然,他说:“这儿。”

一架飞机就是一个会移动的孤独星球。上头运载的全是无处还乡的异乡客。

以上的话我跟L争吵时几乎都曾原样掷过给他。这部电影也正是他让我去看的。“我跟他很像。”他略带疲倦感的告诉我。——我见过他足足五本的旧护照(没有一本是私人护照),上头密密麻麻全敲满了出入境章。看完电影的那晚,我问他:“你怕孤独终老吗?”“不怕。我连死都不怕。”不不不,我想,并非死亡,岁月的最大敌手并非死亡,也非孤独,而是虚妄。茫茫人生,好似荒野,发现爱,建立关系,确认目标,并在漫长岁月里像巩固堡垒深挖战壕一样不断的加固它,捍卫它,大抵便是对抗虚妄的唯一途径。

万水千山,也须得此中有人。须得缚紧彼此间相互牵引的那根细线,扯着拽着,虽千万人吾与君同往矣。

 6 ) 现在,让我们紧紧相爱

Jason Reitman的作品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酷。

但他又不是血淋淋的将生活抽筋剥皮给你看人生的绝望,他嬉笑怒骂,满不在乎;他让你在笑声中不设防,不抵抗;笑尽后他也不给眼泪,只有一声抑郁的叹息,嘴里全是苦味。但绝望过后,却也总有那么一两句话、一两个细节,让灰底子泛光,寒意透暖,让人依然继续等待黎明,等待雨过天晴。

在根据美国作家Walter Kirn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云端》(Up in the Air)中Ryan(George Clooney)是个以替其他公司解雇员工为生的人力资源专家,一年中有300多天都辗转于各城市机场。对Ryan来说,机场就是家,积累美国航空里程是他最大的乐趣,就连在机场酒吧艳遇商务美女Alex(Vera Farmiga),二人聊天的内容都是比较谁的酒店、里程积分卡更多更稀罕;上完床这两人立即面对面各开电脑,调出两个“空中飞人”今后航线交汇的结点,为下一次艳遇打草稿。

每当有人批评Ryan这种生活方式脱离人群作茧自缚时,他都用“正相反,我总被人群包围”来当挡箭牌,殊不知,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但比Ryan的生活方式更令人沮丧的是他的工作内容:解雇、解雇、解雇。Ryan所带的那位锐意进取的大学生 Natalie(Anna Kendrick)在听到被她解雇的员工绝望威胁要自杀时,不得不逃到大楼外面平复情绪。但作为观众的我真的很难同情这个职业,尤其Natalie。坏消息的使者是个两面不讨好的角色,但比起使者的这份尴尬或强装出来的尊严,还有一遍遍重复的虚假励志套话,面对镜头讲述自己失业经历、表演自己失业过程的真实的人们,那份从心底真实流露出来的绝望、恐惧、震惊、迷惘、无助、失措、委屈、愤懑、受伤,才看得人心如刀割。在这个一片低靡的经济大萧条中,唯一的安慰也只有家庭,只有亲情。

但讽刺的是主人公Ryan的人生哲学偏偏是轻装上阵,他躲避与人相处,哪怕是血肉至亲;他避免固定关系,哪怕人潮中形单影只。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更是一种人生选择,并非轻巧巧“改变”二字便能逆转战局。我很喜欢电影的结局,尤其是Alex这个人物。她对家庭与婚姻关系的选择是电影一直藏而不露的暗线,粉碎了一切人与人关系中有关“希望”、“安定”的虚幻未来。这之后终于剥落而出的事实真相其实只有一个:人生是条孤独的单行道。再近的关系,再浓的亲情爱情友情,再多条紧实密集的平行线,孤独地走向坟墓依然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终极结局。

好在还有过程。过程也不好的还有童年,童年都不幸的还有亲朋,亲朋寡鲜的可投身事业,事业不顺的总有家庭,家庭破碎的还有爱好,爱好不通的还可做梦,梦都做不成的总能看别人做梦,而连别人的梦想都看不到的人至少还有自己。

但如果丧失了自我怎么办?

幸亏人生总有那些瞬间,哪怕是大冬天威斯康辛州的清贫婚礼,哪怕是小旅店露水相逢的短暂体温。这一点点的光,一些些的热,支撑着我们在人生这条孤单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走下去,挨下去,尽管处处荆棘,尽管真相又冷又灰又残酷。

但愿如此。



    两只刺猬

    SlowRabit

    靠近我吧,
    别怕,让我们相爱
    让爱穿透我的心
    就象你扎进我的身体
    血是红的,是暖的,
    是年轻的

    要知道
    温暖好过寒冷
    吵闹好过淡漠
    疼痛好过孤单

    总有那么一天
    我们看清了彼此
    你的目光比刺更尖锐
    而我竟然坚强到
    没有血也
    没有泪

    转过头
    看到的是
    更远的天空

    让那一天到来吧
    但是,不是现在
    现在,让我们
    紧紧相爱

 短评

从头至尾都能在克鲁尼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以至于想说的有太多,却敲不出那些字。王老五戏里戏外都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最绅士体面的影帝级演技。

4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真的很难找到【在云端】的什么缺点,它精致,完美无瑕。当你感觉克鲁尼的经典演讲很有道理的时候,当你感觉电影和你的生活似曾相识的时候,注意了,杰森雷特曼正在算计你呢!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感谢你抽烟》里面整体结构散乱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被大幅放大。老男人小女生演技确实非常棒,但是本片也只是一部金融危机下的应景片子,距离我期待的“经典”甚至“精彩”都相去甚远。1月14日重看,乔治克鲁尼在她家门口以及地铁上接她电话的表演值得奥斯卡,然而这正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10分钟前
  • 猪大腿
  • 还行

飞了千万里能怎样,人生需要个副驾驶。经济危机下的哲学和温暖。

12分钟前
  • 江米
  • 推荐

异常丰满的电影。

15分钟前
  • Luke
  • 还行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1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你宝贵的时光在虚空中渡过。积攒着毫无意义、冰冷孤寂的里程。在云端的日子,看似逍遥曼妙,无所束缚。但独自飞行,即使飞过了一千万里,依旧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总有一天,双脚还要落回坚实的土地。生命的背囊不该总是空空如也,放点爱吧,放点责任,有所负载,才保证了我们不至于“失重”。

2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其实一切剧情(包括克鲁尼的职业、那些失业者、恋情和老中青矛盾等等)都只是幌子.真正讲述的是人一生孤独感的排遣,拿到千万公里的里程卡,证明己生以天空为家的那种归属感:这是一个宿命的问题,既知家为苍穹,人生便不再孤单.虽然偶为尘世烦扰,也有迷茫,风波过后,总算还是知道自己应属于哪里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运动员吗?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放弃梦想....

2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在豆瓣,我干的是跟追求里程一样的东西

32分钟前
  • Edward
  • 力荐

冬日里想借此片温暖一下,但似乎这杯“茶”有点凉,越看越觉得冷。

36分钟前
  • 暗中清醒
  • 还行

一个人的生活或许可以很快乐,但是也还是远不如与爱的人相处快乐。就算可以忍耐低谷时无人安抚的寂寞,也很难抵御欣喜时无处言说的孤独。

38分钟前
  • ◆Hardcore
  • 还行

攒够一千万英里就能看见穿着制服的圣诞老人的励志电影

4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怯场的新郎走出来说,我爱你,你还愿意坐我的副驾吗?我忽然哭了。原来婚姻未必非要有一个POINT,你只是需要一个COMPANY,一同分享生命中的太多时刻。

4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还是那个人,只不过多了一个地址。

51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悲剧在于,最终主人公还是成为了传统观念的牺牲品。

53分钟前
  • colaangel
  • 力荐

惨淡现实只是一个背景和噱头,我看不出对那些被炒的人有多少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犬儒嘛,还是犬儒

56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你不能灌篮,但你是个好厨子!!”-----就这样,朱诺她老爸就被炒鱿鱼了。

1小时前
  • buduo
  • 推荐

从前是一直在云上,待终有一天想要落下来的时候发现,与其说没有适合自己的枝干,不如说是自己没有脚,于是明天继续在云端。

1小时前
  • shu
  • 推荐

迎合时事,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幅度失业,结尾恁俗了,就像宣传片。相当喜欢他关于背包论的那一番演说,虽然片子想反驳这个观点,但转折跟背包论的力度深度差远了。从这个角度,这片子就像俩编剧没说拢,一个人要乐观合群,一个人要阴暗消极,然后用很俗的逻辑把它们串起来。给四颗星纯因其现实阴暗那一面

1小时前
  • 思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