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为了不伤害自己的儿子而离家,儿子思念未见面的父亲,仅因照片上的父亲胳膊上的美人鱼纹身而不要自己的双腿。
恋畸癖被畸脸女拒绝因为他不是爱“她”,而是爱她的畸形。但当烧伤男整形成功后,曾经以为他们为彼此而生的畸脸女并没有和他在一起。所以,畸脸女和恋畸癖其实都不是爱一个人,而是因为爱他的畸形。
这对cp是我感悟最深的,本质一样的:爱的是你的皮囊,皮囊变了人也变了。
电影里说“肌肤下人的心是一样的”。而我以为“皮囊变了,人心也会变”,性遇见爱容易,遇见理解难。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没有网友刷屏般的“过于重口猎奇以至无法下咽”的不适感,也没有部分网友“感动到哭”的感觉,我只是很正常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写下一些感想。
略显重口,却因电影色调的小清新和恰到好处的配乐而达成了某方面的平衡;香芋紫和童话粉,构成了这部电影的超现实主义。转场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和《jojo Rabbit》有着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些“过”,但很符合全片想表达的荒诞感。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的由几个小故事串连而成的大故事,剧情方面不甚吸引人,也没有什么悬念,属于那类“看了开头大体能知道结局”的电影。
几个畸形人,有外表畸形 (这类有些部分夸张了现实), 如屁股和嘴长错了地方的女子、没有眼睛的妓女、侏儒女;也有心理畸形,比如慕残男人、美人鱼青年和美人鱼青年的恋童癖父亲。
结局是带有几分乌托邦色彩的HE,但看似人人得偿所愿的背后,是侏儒女所生的孩子基因缺陷的人生的悲剧未来,慕残者和畸形者的感情只是掩藏在爱情下的双向救赎,美人鱼青年终于摆脱了双腿却是以失去生命为代价。但,这样的结局,是社会现实大背景下所能寻找到的最好的HE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导演用极致夸张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个残缺而鲜活的生命,简洁的叙事与联系更突出命运的宿命感。分明是重口味的题材设定,画面却以柔和浪漫的紫色和粉色为主色调,音乐则以抒情和缓为主,反差之中是一种补偿性的温柔,不仅在安慰戏中的每个人,也让电影所展现出的爱与尊重触动观看者的内心。 他们身体残缺,但是有着美好的心灵。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真的该用外表曲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吗?
人们的丑恶只是外表,每个人都经历过绝望,但是却都充满着希望,内心都是明亮温暖的。每个人都是天使,都在爱与被爱的包围圈中。 世界的恶意也许永远存在,既定的苦难也许不可避免,但人生永远充满种种可能。 虽然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他人的眼光,但仍可以用尽全力,让自己快乐起来。抛开外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在精神上的交流和吸引,这是一种超越性别,外表和感情的爱。爱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找到自己,才可以真正地爱自己。
屁股长在脸上的少女,没有眼睛用钻石装饰的卖身女,患有身体完整障碍想要变成美人鱼的少年,面部畸形的女人和爱慕畸形的男人,想要生孩子的侏儒女,偷了钻石吞进肚子的肥胖女……《肌肤》这是一部充斥着畸形与变态的大尺度猎奇电影。
导演用极致夸张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个残缺而鲜活的生命,简洁的叙事与联系更突出命运的宿命感。分明是重口味的题材设定,画面却以柔和浪漫的紫色和粉色为主色调,音乐则以抒情和缓为主,反差之中是一种补偿性的温柔,不仅在安慰戏中的每个人,也让电影所展现出的爱与尊重触动观看者的内心。他们的残缺和失常导致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因为与既定标准的不一样,难道就要受人歧视,备受自卑的折磨么?既定标准又是谁来规定的呢?
平凡一如我们,也会常常陷入自我不认同的尴尬境地之中。与别人攀比,拿社会的幸福标准衡量自己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只会引导人们走向痛苦的行为。而我们又凭什么拿这种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明明拥有相同渴望温暖渴望爱的内心,只因外表不同就应该被看不起么?
导演卡萨诺瓦不仅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着宽容治愈的内心。在影片中,他几乎设置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完成了孤独之人的相互救赎。
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治愈,就像是一则完美的童话,虽然是暗黑版,却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真正决定我们生活的,是肌肤之下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思想,是那些没能打败我们而被内化为内在力量的东西。
反正我看着那个屁眼是难受。不管电影怎样
三星半鼓励。相比《玉子》这才算是合格的公益广告吧。不同的角色功能十分明显,并没有逃出少数群体认同的既定轨道。而且实际上对少数群体本身的关怀也只表达了相对容易影像化的“天生”的部分,基本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但是依然很欣赏这种视觉上的大胆表达。但愿更多人能看到、能看懂。
1.哪怕你的菊花长在嘴上,有了爱,我的舌头也能轻探菊花,甘如蜜汁;2.一部小温暖、小清新、小治愈的重口味电影。
上个月我去超市,遇到了一家三口,目测均超过2米。于是,我们这群“侏儒”目不转睛的伴随着他们。但反过来,不过185的我们如果游离在NBA的赛场上,是不是同样会换来侧目?看尽人间,你会发现歧视与仰慕的对象往往就是特立独行的他们,而天才和蠢材往往不也是一线之间?
OMFG还是欧洲人在思想解放的大路上遥遥领先,简直是哲学电影。皮囊和灵魂哪个畸形比较可怕?一大片的紫和粉扑面而来真是赏心悦目,至于人物,放下审美观一切都变得自然甚至理所当然。创意赛高,其实还能再玩脱一点。
本店供应鸡汤
电影《肌肤》Pieles 太喜欢了,最后十分钟几乎是热泪盈眶的状态,完全被治愈了,美人鱼死后的新生,畸型母亲的生产,破败皮肤的重建,放下束缚的镜中之女,看到舌头探进屁眼的那一瞬间,快餐店的会心一吻,真是攒了一个月的甜蜜和感动耗尽…
身体上的怪异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超现实的温情,喜欢结尾。短片则有点恶趣味了,但很痛快。
这部90后导演处女作让我想那一句铭记在心的台词:这一生,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电影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个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关于爱,关于尊重,关于理解。全片风格实验先锋,美术设计精巧,摄影手法娴熟大胆,配乐完美嵌入剧情,演员表演细腻入微。
3.5 怪异温情MV点子片,用足够精致的镜头语言和很多重口味的点子做了几个相对保(鸡)守(汤)的主题。有想法但不惊艳。
颇为挑战心理承受力的影片,有点联想到柯南伯格的作品,即便重口却不能否认影片本身有想法,献给自我否定者的、粉色的与淡紫色色调的温情抚慰,所谓的残缺皆是社会强加的外在判断,又不是过错在己身,直面是唯一的处方药,兴许众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程度残缺的心,彼此依偎才有可能互相救赎
极尽做作的猎奇,可能我还是更愿意看多兰吧……
演员们生活中太美,于是他们来演了一回畸形,但依旧很美。
色彩似阿莫多瓦,配乐似多兰,妖气冲天的90后导演拍了一部妖气冲天的恋畸电影。情节如魔方旋转,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物际遇关联,视觉爆炸甚至压过了重口题材。虽然有缺陷,但绝对够震撼。每年那么多平庸寡淡的电影,突然看到这样铺天盖地的粉红和紫有没有想cry!!!
以奇情谱写柔情,以满目温软反衬跌宕残酷,我们须历经万千伤痛,砥砺前行,终得一个共振的你,终得互触肌肤,一定会有只鸟儿为我歌唱;多线叙事下的同一主题,永远不要输给自己,怪人亦美丽,生命不乏惊喜;配乐太棒。
千万不要过度解读这部电影,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个体差异的合法权益来解读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猎奇归猎奇,但也仅仅止于猎奇了。
银幕内外,骚紫红遍;生而为人,真爱至上。阿莫多瓦后继有人,猎奇又上新高度;皮囊之下,切肤之爱,万类霜天竞自由
健全的肌肤千篇一律,健全的人格万里挑一。外貌协会成员必看佳片。外在重口味,内核小清新。有淡淡的伤感,又暖暖而治愈。
奔腾的想象力创造出视觉风格强烈的隐喻世界,而疯狂的影像因为有着简洁有力的叙事支撑而没有流于猎奇本身的陪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个体对于生活的不懈渴求,超越身体局限的强大共情,让整个散发光芒的故事成为对世俗偏见的一记痛击。
就别过分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