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与《鬼子来了》相比,浅谈《我的唐朝兄弟》的“自我囚禁”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2 ) 元气十足的古装动作清流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3 ) 我与里正爷的浪漫主义情怀
前几天看了南周推荐的《我的唐朝兄弟》,此后的每天我都会临睡前趴在电脑前看一会儿这部电影,这样才踏实。难以说明其中原因,仿佛是有瘾,某种期许的存在。
言归正传,里正爷是这部影片中的二等角色。所谓“二等”也就是字幕上主演之外的“联合主演”。我和里正没有任何的关系,甚至演员的名字我也只是第一次听说,当然这与个人知识缺失有关——我在娱乐圈的各个人物、各种关系以及各类八卦的信息上处于盲区。
里正爷第一次出场场面可称够身份够面子。在村民一声吆喝“里正爷来了”,村里人霎时闪开一条路,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比其他村民穿戴更加整洁的规整的人低头、抄手、快步走过来,在镜头前猛一抬头,抛出四个字“大唐律法”。他的着装、拿捏的派头、吐字运气以及每一小步的动作不无让我加深这一个印象——年轻至今一直迂腐的书生,识几个字就得以担当村长。
就剧中的情节发展来说,里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性情决定了苦竹林和其他村民的命运。他性格骨子里是犹豫的,妥协却不甘心于现实的境遇,但也无可奈何。他在审讯二位强盗之时,常被薛十三问得无法回答,因为他内心也未必搞得清楚“大唐律法”是什么,那么他的坚持就没有意义。一大把年纪了,还咬牙切齿堆砌辞藻,面对着不识丁的村民他算是鹤立鸡群,可惜在强人面前他的老脸已无处可置,只好装病不上朝。里正虽不欺软但却怕硬,面对伙长爷、面对指挥爷时本来的那份自足瞬时不见了踪影,甚至在官兵抢淫掳掠的现实面前他又无法做出任何有力量的行为。这与我等在无人处叫嚣在强大的气场前歇菜如出一辙,里正似乎就担负着揭露芸芸众生丑恶心理的重任。
他以为“大唐律法”包治百病不但可以擒拿强人还可以约束官兵,他以为“有理走遍天下”伙长爷会给赵子龙面子,他以为只要将这俩强盗押送官府就一切万事休。其实,里正的理解错了。在官兵要带罗娘走的时候,四郎的爷们表现直接被里正爷这位律法的捍卫者踹回了现实,“你疯了,你不要命了,你拿啥拼啊!”三句话句句中的,都赤裸裸展示了里正爷内心的慌张和无助,以及书生的气短。
“手无缚鸡之力”说的就是书生,还好,里正爷夸赞的是常山赵子龙之后,以填补武艺缺乏的大坑,看来他也有一个武侠的梦。
百无一用的书生却也有让人钦佩的坚持的一面,而这份可以称之为执拗的能力爆发之后改变了苦竹林村民的命运。里正爷是一个知道典型的知道分子,不然他亦可以考取功名了;他知道一点律法,却浅尝辄止;他知道竹林内苍茫深深陷阱密布两个强盗一准掉进去了;他知道关键时刻还是要用笔来战斗,用布告欺骗了薛十三和陈六,引来官兵。知道而不精深就容易出来卖弄,得到一些看得见的表扬,又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或者称之为没有适应优越生活的暴发户。阿诚说,知道而不显出,是一种修养。里正显然没有领悟,不然不会在官兵面前大呼小叫“我乃三国时常山赵子龙……”
里正爷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吃饱,而是精神的寄托,两个强盗进了村子,里正爷受到挑战。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现实,一定要处之而心安,所以几次三番与十三、六做斗争,但是都败下阵来。我们能在剧中看到里正内心的纠结,“可是,大唐律法……”他还是没有转过弯来,终于向十三下了毒手。十三死去成全了自己的精神苛求,也成全了自己的死亡,这让我想到王国维清亡后入水溺亡。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时刻维护着自己身份的尊严,当我们的大学生活受到挑战的时候不也一样手足无措吗?里正爷在今天一定是一个穷困的教授,必定不肯为了自己的些许错误向学子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信任他不为了几千块钱的补贴和项目经费与系主任争得头破血流。
我与里正爷不一样,完全的不一样,不过就像当初看《武林外传》时吕秀才的一言一行深深触动着我,或许里正爷也正以某种身份出现,然后在某个舞台上振臂一挥,吸引了我等同僚。罢了,里正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情怀终究在现实中搁浅,我也只好将目光放在房子车子女子身上了,可是,可是,也只能yy,如同里正意识里的大唐律法。
世界如此之大,总要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区间的,只是我们也能有如此的相似。
4 ) 真烂片无双
标准的烂片,真怀疑某些“影评家”关于本片“很好的模仿黑泽明风格”的评价是怎么来的,他们真的看过黑泽明的片子么,本片完全没有黑泽明电影舒缓的叙事,宏伟的长镜头,静默的气氛和精致的人物心理描写。
镜头剪辑的混乱怪异让人怀疑剪辑师是否已经精神失常了,打斗场合根本没有黑老的电影那种空间感,尤其片尾官军大部队的戏,就是一帮人在不同场景之间跳来跳去,主人公如入无人之境,一会在这边杀几个人,一会在那边跟美女聊两句,一会又蹲到墙角从裤裆里掏一个饼出来,连基本的人员来去都没搞明白,上一秒还是官军劫掠防火,突然一下子就是大家都待在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避难,似乎官军暂时退却了,但是上一个镜头那些官军呢??去哪了?死了还是撤走了?白天的那个指挥官呢??什么都没有交代,村长上一秒还和指挥官聊着,下一秒就歇斯底里的从烧着的门里跑出来了,这是分身术么?
再看看本片所模仿的《七武士》,同样描写一个小镇抵抗大量部队,同样在不同点之间的跳跃,却能让观众清楚战场上正在发生什么,战斗的过程从开始到厮杀到慢慢收尾,一目了然,这样才让人感到惊险刺激,而《唐朝兄弟》里只不过是一帮拿着片刀的白痴在一个空间错乱的地方晃来晃去而已,这也叫“很好的模仿”?笑话,七武士3个多小时的片场,本片也就1个半小时不到,拍《七武士》那样的大制作,你杨树鹏还远没那个气概。
剧本更是稀里哗啦,黑泽明的武士片剧情上向来善恶分明,条理清晰,将美与丑交代的很清楚,他的片子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所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而可爱的主角,而本片里姜文一会是个老实的庄稼人,一会就强暴了良家妇女(罗娘),一会大喊“我们这么做是要救罗娘!”,操,你自己比官军强多少,一会又暴起大杀村民,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精神分裂了。剧本的开头结尾更是操蛋,我看了十分钟就知道开头那老夫妇和痴呆儿是谁了,弄一个谁都能猜到的倒叙有意思吗,结尾就别提了,整个一出对于人性的控诉,当然,你要玩深刻像《鬼子来了》那样没问题,但你看看《鬼子来了》拍的多沉重,你既然要表现如此深刻的内涵干嘛要拍这么一部搞笑喜剧呢???挂羊头卖狗肉,拍的人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蛋,不能这么扯。
还有其他一些烂点,就不一一说了,狗屁不通的配乐,扯淡的台词让人无语,唯一值得一说的大概就是服装道具了,比起满城都是大馒头的时候有明显进步,刀也是比较标准的唐刀,但是追求真实也就罢了,干嘛搞的那么像日本服装,连胡军那个发型都是个武士头,虽说日本大化革新学习大唐,但也不至于照搬过来用吧,是道具师不思进取,还是导演想在服装上也“模仿”《七武士》一把???
最可恨的是如此的烂片,竟然还拿我大唐盛世说事,拿唐朝出来吸引票房,让人无奈,中国的电影人什么时候能真正把古代素材好好挖掘挖掘,研究研究,像黑泽明那样把古装片拍出内涵和层次来,而不是挂着祖宗的名头,套一身漏洞百出的“古装”,塞一堆狗屁不通的剧情来骗钱??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拍出比日本人拍的《敦煌》更出色的中国古代题材电影??你可以侮辱观众的智商,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历史!
5 )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在电影上映前、上映中、上映后的不同阶段,与电影胶着在一起的是本片导演杨树鹏与央视大佬崔永元前后恩恩怨怨。本片讲述的是大唐时期胡军与姜武两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把电影与现实联系起来辩证的看,导演杨树鹏的暗语即昭然若揭——《我的央视兄弟崔永元》。
关于二者之间的恩怨,在这里有必要简单陈述一二:话说杨树鹏应聘来到央视节目《实话实说》,小崔觉得小伙子不赖,又知道这小子看过很多老电影,于是一拍即合做起了一档老电影节目——《电影传奇》(这节目名字还是杨树鹏给起的)。一个是节目的总导演,一个是节目的主持,杨树鹏在《电影传奇》呆了3年,但是后来两人渐行渐远直至分开,有人说杨树鹏是被崔永元排挤而离开央视。据当事人杨树鹏说,主要是两人在《电影传奇》时对节目的创作方向产生分歧,自己的诉求没有渠道施展:他希望尽量做得好看甚至八卦,而小崔对那个年代的热爱不容侵犯,节目制作都得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央视是独裁的,央视主持人官阶层次明显,凡事大佬说的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二者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导致矛盾冲突的根深蒂固,只能分裂,只能一个走,一个留。那么谁留下,谁滚蛋,结局不用大脑思考大家都能猜中。
杨树鹏也坦言:“说我跟小崔有仇,其实没有,我们之间是恩怨,恩在先怨在后,他对我有提携之恩,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做节目。我们之间有怨,不能相互理解,但不是仇,有些事情可以付之一笑,有些对我造成的伤害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
于是杨树鹏走了,2009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唐朝兄弟》并在影片中客串李白过了一下读诗瘾。崔永元留下了,2009年在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揭晓,崔永元竟然高居榜首。《实话实说》这档“婊-子立牌坊”的节目也终于因难产母子双亡。
影片行将结尾时有一处关于影片主旨的细节是虽然胡军与姜武是典型的“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的好兄弟,但是胡军却背着姜武把强盗来的财宝换了地方。胡军临死本想告诉姜武藏宝地点但没有说出来就挂了,这也就成了姜武余生过不了的关,大哥形象崩溃,信任彻底瓦解,纠结了40年的结。《南方周末》报道援引导演的话:“胡军和姜武的关系来源于我跟我原来某个知名同事(崔永元)的关系,用他们来反映友谊,信任和背叛。”
哎,当个导演真好,闲来还可以通过拍电影来暗讽抨击自己心里不爽的人。这可比用文字在纸上倒腾要畅快许多,比用嘴皮子叫骂更加文雅风骚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再说说《南方周末》对此片的广告宣传。《南方周末》少见到电影的广告,这次却在二期大幅刊登了《我的唐朝兄弟》的海报。其中11月19日很大方的花了两个整版面来推荐这部电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看完推介,发现关于该片的影评,不是深度意-淫,就是往主题斜上45度角死命瞎掰。诸如此类:说这是一部“很黑泽明”的电影,这是“很昆汀”的流氓电影,“如果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看出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的影子。”李立群老师竟然把电影上升到了宇宙观人道主义的高度同时坚持要用“禅”意来解构电影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并留下了“虽然村庄安静,但生命是冲动的”这样具有哲学深度的话。
不了解电影的人,不会知道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是何方神圣。了解点电影的人,都明了这种意-淫所带来的快感是低级虚无的。
2009-12-4
6 ) 那都是万恶的唐朝发生的事
《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一个村的农民如何配合官府抓捕两名强盗,两名强盗是如何暴力抗法杀死杀伤多名官兵,村民们如何机智地与强盗周旋然后暗中报案,结果被官兵误伤导致全村死光的故事——嗯,我说的当然是《大唐日报》上的正规报道版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现实:官比匪还可怕。匪只是要你一点钱,实在没有就算了;官是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而且以正义的名义。匪还有人性,官没有人性。匪拿你当人,官拿你当猪狗。
以里正为代表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善恶观的,他们只是在两个匪(官和匪)之间选择谁有更大的危害性,谁对他们的伤害更厉害更长久,来选择倒向谁。保护他们不如伤害他们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效忠。
还有,百姓终究是怕官的,就算明知道官会抢他女儿伤他家人夺他财产,就算亲眼看着官颠倒黑白强取豪夺,就算你替他做了主给了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一样不敢反官——可见顺民观比善恶观更深入人心,还可见有组织的社团比无组织的流寇要更厉害。
最后还捎带脚讲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生产力,你要是像李白一样有了知识会作诗,会比做强盗更方便快捷和安全地挣钱。李白桥段在电影中只是个小插曲,所以这个道理算是附赠的。
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万恶的唐朝,这个朝代因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现在的和谐社会人民都安居乐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这部电影就是用旧社会的黑暗来衬托今天的光明的。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需要指出:这是一部喜剧片,荒诞风格的喜剧,很多地方都是用一个夸张的pose来表达一堆过程。因此有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多看一点漫画会对解决这种理解障碍有帮助。
顺便说一句,片中有几处电脑动画,做的太烂了,没那么多钱就不要学《阿甘》了。
09年最令我惊艳的国产片儿了,日系剑戟片的走向跟毫无讳言的隐喻,你们都明白了吧,鬼子来了,再来一次~
故事都没讲好,就难以让人往更高深的地方想了。对于本片的赞扬之声,恕我愚昧,实在是无法体会...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没说的,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有一千个不喜欢的理由,就有一千零一个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部给观影人极大回味空间的电影,尤其作为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公映了的中国电影、一部不是科班出身的集编导为一身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粗略了解了杨树鹏之后,无法不给出五星的评价。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
"稻子正好可以釀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種稻子啊忙著收穫,收穫時節定在七月,七月流火正是涼快,我家小兒長了一歲,我家娘子梳頭抹臉,臉上擦的是鵝黃粉啊..."楊樹鵬的個人經歷很吸引人。
单从外形来看,姜武就是一加肥版的三船敏郎
相比同期上映的《花木兰》的拙劣炒作,苦竹林十分惊艳,除了南方周末专刊推荐之外,其他推广比较低调,DVD推出也远远快于其他院线片发布,实属异类;这部电影肯定算是国产电影的优秀作品,胡军完全没了以往那些商业大片的傻帽形象,匪气十足,特有味,姜武一如既往的有型!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今年不知咋的,内地电影就流行起复古风来了,又是春秋,又是战国,又是隋啊,又是唐的。春秋的《孔子》虽说还没上映,但一想起说粤语的孔夫子,就感觉有点囧;战国的《麦田》,都不知道何平在唱什么戏;那个什么《隋朝来客》,简直有点污辱观众的智商;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唐朝的故事有点意思!
用散乱癫狂的外表包裹着的言之有物的小众电影,主题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用言语表达清楚。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官兵猛于匪;小官僚愚民;群众没有自觉意识
以后骂不过别人就呸呸呸呸呸的吐吐沫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
两星半。搞得跟日本武士片似的,风格杂乱,还有日本漫画的影子,搞笑有时有趣有时偏低俗,胡军还是蛮适合喜剧的。故事有点太单一,几拨人打来打去,一次比一次打得大,还有,大家都好爱强抢民女……起码还是比很多战争大片有趣点,反正大家都是打来打去……
畫面,設計都很有日系范er,劇情再來點就是一壺好酒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们都喜欢拍些不着四六的东西,还是确实无法把握节奏,倒不至于看不下去,只是实在是平淡无奇得很,很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几个女角还不错,长得都挺邻家的,看着顺眼,有一半是为女角坚持下来的。很好奇这片子怎么通过审查的,有好多隐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