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如果要评选影史最棒的电影片名,诹访敦彦的两部《M/other》和《H story》必然入选。 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著作中,"/"有着极重要的表征意义。比方说“A/B”这样一个表达式所表示的不是单独的A或B,也不只是两者的对立,而是A与B相互间组成的一个辩证主体,既没有突出A,也不突出B,而是在将A与B并置后发生奇妙的化合反应,以此创造出新的概念式词汇。《M/other》中的“/”也具有上述的这种表征意义。首先前一部分“M”在英文里是Male(男性)的缩写,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男性角色——父亲与儿子。父亲由三浦友和饰演,离过婚,现正与新女友交往,两人虽然已经同居,但仍未确定结婚关系。而电影所讲述的就是在前妻因为车祸住院后,儿子到父亲那儿暂住引发的对男女之爱的探讨。在这里,“M”这一符号既可表征父亲,也可表征儿子。一方面,如果“M”表征父亲,那么将M与other并置在一起所表示的就是父亲在整个关系中处于的一种“局外人”状态,儿子与现女友代表的就是过去与现在的割裂,父亲处于两难的境地:既无法从与前妻的关系中解脱(儿子的必然存在),也无法修复与现女友关系的破裂(儿子的介入),这一状况的根源就是前妻的突然车祸——恰恰正是M与other这两个符号组合在一起后的"Mother"。另一方面,当M表征的是儿子这一角色,而other则表示了他作为父亲与现女友之外的局外人,正是他的介入破坏了两人原先和睦的关系,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亲身母亲被后妈的虚拟关系所代替——M/other——一个被斜杠分隔开的母亲。而影片以上两者解释并置。 另一部电影《H story》则用了另一种变换构词的方法——省略,在History中省去i后得到。这样"H story"这一词汇所表示的意义就是由"H"、"story"、"History"和"i"这四部分并置交互而成。联系这部电影以解构经典《广岛之恋》为创作概念,标题的这四部分就可以得到完美解释。首先是将“i”从“History”中删去,字面的意思很显白:“我”从“历史”中的消失,而《广岛之恋》正是以美国投原子弹轰炸广岛为背景,“我”的消失借意反抗这种惨绝人寰的行径以及无法被遗忘的记忆。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从导演诹访敦彦重新拍摄《广岛之恋》这一理念来探讨,如果把前作比作History,而我把“我”抽离——就是指诹访敦彦无台本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导演与演员共同创作电影的方式,引申为导演自我身份的消失——完成了一个关于拍摄的story。另外,当“i”从“History”这一词汇中脱离出去后,H与story这两个符号就以一个“空格”隔空相望了,一种对立。而H恰恰是广岛这一地名的日文英译词(Hirosima)的首字母,所以”H story“这一新的词汇就可以表示发生在广岛的故事,不仅指涉了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也指涉起诹访敦彦自己的这部作品《广岛别恋》,也即《H story》。 (另:另外,诹访敦彦的处女作《2/デュオ》(《2/duo》)也用了斜杠的构词法,但显然意义直白得多。duo在日语里即2的意思,许是一种同语反复。影片讲述的恰好就是一对恋人之间的纠葛矛盾,铁实二人关系,而没有第三者的介入。)
镜头永远给不了足够的代入感 窥伺 远远地望着这一切 就算是近景也感受到观者与剧中人深不可测的距离 很久没有看到探讨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如此深刻的片 一些骤然的情绪转变以及戏剧性冲突 只不过是生活戏剧性的外放 如果无法充分沉入其中自然不会理解 配乐略为喧宾夺主 记得有人说某圈好在它写实 hhhh别的写不写实我不清楚 至少这部还是ok的 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估计是为了凸显生活的缓慢与拖沓 从这种角度看来四个小时十小时也不为过 3.4
86/100,以亲近之人的闯入构建日本现代社会的困境,身份以一种被动的姿态被施加,女主角在家庭空间内不断的游离,是日常的,但表现出了那种潜移默化之感。摄影机则始终保持着距离,偶尔会以虚焦的前景物作遮掩,不去进入,做窥视状,摇镜头非常好看,更甚则是最后凝视下的一甩;但到了情绪需要去爆发时,摄影机的稳定与距离均被打破,开始抖动开始靠近。转场时极长的黑幕与偶现的闪光在幕与幕间做着状态隔断。一套完备的话语体系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心理场域逐渐扩大,家庭空间也逐渐得到延展,家庭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是一次保守的价值观的回归,这之中女主人公数次崩溃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在同保守性作斗争,自我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误解,有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主人公在反复无常的欢欣与失落后逐渐懂得了自我内心对于稳定的家庭的渴望。
1.日本人生活中大概也不会遭遇什么戏剧性的冲突,即使分手也不会大吵大闹,一切情绪到哪里宣泄呢?还是大家都各让几步呢?导演还是挺大胆的,几乎就像是拿个家用摄像机拍一些生活场景,然后不紧不慢的按照140分钟给剪了一个片子。2.体会到两个人生活的波澜不惊与暗潮涌动,还有就算怎样又如何的态度。
在探讨男女之爱上,诹访敦彦也许是最真切的一位。他让演员即兴表演,而有了自然素朴的质感,影片中也充满了在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微妙瞬间。
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现代的故事,用自然反自然,用生活反生活,用家庭反家庭,最平静的就是最汹涌的,背光的脸隐藏着暗流,机器声和车流声在背景中持续不断,人在玻璃中共处却与情境氛围隔绝或显得相互间遥不可及,人物在已经被现代环境异化且不自知的状态下怎么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以及合理去发泄的途径,只能一次次被矛盾的内在情绪压迫到崩溃之后无端地发作,然后努力平息、妥协,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直到做出放弃生活的选择。
风格很像是伪录像带,三浦的表演很到位,喜欢他们俩冲突时身体纠缠的处理,感觉很真实带感。
節奏顯得很拖沓,看得很辛苦。近似於Edward Y.的生命嘶吼與糾纏,生活的持續與無奈,撕裂般的音節深刻。PS:今年最後一部了,就挑幾部想看的,經過車站看到耶誕城開始點燈,一年過的總是特別快。w.金馬新光
提问动机和探讨路数很接近卡萨维兹。不过摄影视点不专注、情境造作不自洽、长镜头感知力迟钝等问题持续出现,导致许多大小段落其实并没有起到多少影像价值。因此当影像的信息反馈、情绪传递非常有限时,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的进行及命题的挖掘也难以避免地在两个小时里原地踏步。
中产版的伊能静和高捷。通过黑场,闪白来伸缩时间,很漂亮。在影片最暴力的时刻有点像今村昌平。
由于演员都采用即兴表演方式,所以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瞬间
「男女」的日常到「家庭」的日常,但關鍵位置的處理手法其實還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可能沒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去表現,另外情感之間的表達真冷
用镜子、窗户、门框构造的间离效果,与通过底噪环境音、演员即兴念白换取的观众临场感两相叠加,既矛盾又融合,产生出超级有趣的化学反应。虽然一直不太感冒霓虹金这种情感拉锯的戏码,一场场讨价还价的战役,攻守之势转眼更易,看得很累,到最后也只得个干脆利落、两败俱伤的下场。但还是想说这是部杰作,日影里一抹珍稀的异色。
预设了伦理困境,探讨家庭关系的微妙。片名很堪玩味,女性角色在二人世界的闯入者面前,暴露出未为人母的不安。影片用猛然移出的镜头、急促的闪白和小提琴扫弦的不和谐声响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彰显人物关系的不稳定,以及随时可能崩解的局面,可以说是风格鲜明。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扯得有点蛋疼。
8.0 真棒,如此充分地尊重人,尊重人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情绪和节奏的作品。孩子在阁楼上筑起堡垒,既是游戏又是心理上的防御。女性渴求建立稳固的关系却成为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从不忽视日常情境中的龃龉因其有可能裂变为关系的鸿沟;对家庭私影像的再造,产生生活记录者式的剪辑和片段选择。未成旋律的小提琴音,像是这个临时家庭在复调普通三口之家所成的练习曲。
电影的镜头风格很有特色,类似于纪录片的镜头,又有点偷拍的感觉。相比于镜头的可知与丰富的内涵,对话剧本感觉是即兴发挥的,没有什么内容,啰啰嗦嗦,完全阻碍了情节的推进。本片从第一个场景仅仅几个动作就能看出男女主的不和谐。男主想补偿离婚对儿子的亏欠,贸然答应把儿子接回家,然后当甩手掌柜。自然就被女友各种作。女主既然和男主谈恋爱,就应该知道男主的家庭,完全不应该对要照看继子有任何意外,所以她的各种作只能说她看到了在这个事件中,男人的不可靠,以及害怕进入婚姻后失去自我,作全职太太。但是这仅仅是猜测,全片她就是各种莫名其妙闹,前一秒还是知心大姐姐,后一秒就大喊凭什么就我一个人洗碗,然后也不告诉男主自己的想法。看着累,缺乏理解剧中人物情感的生活经历。
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可控与不可控间的拉锯战,构成了最自然的故事性和情感张力。
“当你可以斥责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就成了母亲。”有些话真不能细想。
婚姻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双>一并double bill,感受还是挺不一样的,虽然两部有不少似曾相识的桥段。
7.8;拒絕進入的空間,被凝固的動作——被取消的時間?也就是說導演真正想做的努力是與此類影片的慣常解答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