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将作为韩国的申奥电影,很有可能继《寄生虫》后,将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最近在釜山电影节更是囊括了六项大奖。
可以说是韩国今年最风靡的电影之一。
摩加迪沙 豆瓣:8.6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上世纪九零年代,索马里政局动荡,总统巴雷遭受亲信艾迪德推翻,发生内战。
其实这个背景我们比较熟悉,《战狼2》中也有这个设定,只是对于一些外交强大的国家来说,可以派自己的战舰把国民接回去。
可对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对小的国家来说,比如韩国和朝鲜,无法第一时间逃出来,发生战乱对于他们是一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因为韩国与朝鲜的分裂战争,导致了韩国一直没有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1980年末,为了能取得身份,韩国派使者去往非洲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帮助韩国在联合国发声,这里就包括了时局动荡的索马里。
也形成了该片最开始朝鲜和韩国双方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一方阻止韩国使者会见索马里总统,另一方提前截胡与领导会面。
但内战爆发后,当朝鲜的外交部被反叛军占领无家可归后,寻求他国帮助无果,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却没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为事发距今已过去三十年,当时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过程中遗失或者损毁,相关人士也因为涉及外交机密并未留下传记。
导演和编导不得不辗转找到当时索马里国营电视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视角拼凑出事情的大致过程。
而电影播出后在真人韩国大使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片中很多情节确有发生。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朝鲜大使带着部下和眷属来到韩国外交部门口,一直以来双方对立的关系,让韩国大使并不确定是否开门,但是看着一张张孩子的脸和追在后面的叛军,韩国大使还是打开了大门。
而双方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从开始的不信任对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对方在自己碗里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当朝鲜女人帮助韩国女人用筷子剥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才会有的亲密行为。
那一刻韩国与朝鲜,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们的文化、饮食习惯、语言都是相同的,却在这一刻放下了国家的敌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那种曾经是敌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开始有了转换。
这种“兄弟”间的敌对关系,似乎在索马里也有着影射,索马里内战,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争,他们何尝不是“兄弟”。
反叛军要求极权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来。
但实际上,战争的惨状,无论是政府军还是人民军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战争让多少亲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孩子在硝烟里体会残酷。
电影中有一幕,朝鲜大使馆被叛军占领,一群叛军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而原本恐惧的朝鲜人那一刻从错愕到反应过来后佯装被击中。
这群反叛军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是什么,不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就不得不卷入这场本不属于他们的反叛。
可人民之间有什么仇恨呢?
就像朝鲜大使和韩国大使,他们共同度过难关,共同在这场牢笼中逃出来,他们曾紧密相依,曾是亲密战友。
但最终逃离危机后,又很快形成了对立关系。
离开了这乱世,他们又背上了枷锁成为敌人,而全片最后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镜头拉远,两辆行驶在不同方向的车,承载着被人遗忘的记忆,他们互相回头又碍于压力只是向着对方的方向倾斜。
这一刻或许就是电影的内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反战情结。
我们内心无比渴望和平,却被煽动的情绪左右,也许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许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的今天吧
每年总会有几部让人大呼赞赏的韩国电影,而今年的韩国口碑电影似乎来得格外迟一些,我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豆瓣网上,通过韩国以及2021两个关键词去检索本年度的韩国片子,结果总让人失望。直到昨天我检索出了《摩加迪沙》这部电影,直到我连夜看了它,才觉得今年的观影经验便又完整了些。
电影《摩加迪沙》片名中的四个字,是一个地名,是为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片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事实上,这个片子当初立项时便叫做《逃离》,后才更改为事件聚焦中心的摩加迪沙这个地名。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对片子的故事背景及内容信息做任何了解,看过后,我会想起两部片子,一部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一部是2017年出品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类型上当然不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但故事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群人逃离一个突然爆发战乱的国家,同时有站在主角国家视角的一些形而上表达。
电影《摩加迪沙》观感上也类似,片子的故事来自韩国外交史上的一段往事,但这段往事却并未在韩国外交史上被翔实记录。上世纪80年代末期,韩国为争取自己加入联合国的选票,派大使进驻非洲国家外交游说,索马里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狙击韩国的计划,朝鲜也同样外派大使来建交,双方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电影的前半段便主要围绕双方的斗争来展开。直到1990年,故事中的索马里政府发生政变,首都摩加迪沙迅速变成一座地狱之城,混乱、斗争、战火蔓延、尸横遍野,各国大使馆纷纷撤离,而在摩加迪沙话语权相对较少的韩国大使馆、朝鲜大使馆便没那么幸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此前对立的韩国及朝鲜大使们,不得不摒弃前嫌相互协作,一起逃离摩加迪沙。
看电影《摩加迪沙》,坦率地说,我总能从片子里看到无数此前韩国电影在南北问题上的相似表达,电影里,金允石和许峻豪所扮演的朝韩双方外交大使,在某些时刻的为难、恻隐、人性复杂情绪,特别似曾相识,想来我曾在《共同警备区》、《高地战》、《特工》这样的电影中,看过无数次,但每一次却依然能够被震撼,那是种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是某些时刻,人们放下了国家、阵营、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只余下了作为个体的普通的人性之善,是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士兵,是窃听器背后没有名字的HGW XX/7。
在《摩加迪沙》这个片子里,让我肃然起敬的,觉得一下子整部片子被拔高的片段,是电影的结尾,当朝韩双方的大使们终于历经磨难,随意大利的飞机逃离摩加迪沙这座城市后,接机的机场,各国国家的政府人员、媒体林立,朝鲜和韩国双方都派了人,在这胜利时刻,金允石和许峻豪无比默契,他们商量好前后下机,装作互不相识,以免身份的不同给对方及对方的国家造成影响,他们就那样默不作声的走着,不曾撇过头互看一眼,那些一同互帮互助、经历生死的片段,顷刻间成为隐情,成为不能诉说的秘密,变成一段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
在整个事件过去30多年后,电影《摩加迪沙》的上映,才让这个故事得以被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件原型人物也浮出水面,时年担任韩国驻索马里的外交大使姜信盛向媒体回忆那段往事,回忆自己与“敌人”一起共赴时艰逃离摩加迪沙的经历,他说:“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不出意外的话,《摩加迪沙》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封面图:《摩加迪沙》海报
你还可以: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100部韩国电影推荐://mp.weixin.qq.com/s/vRhLM-Vq2QLgUIJAA45V7g
首发于【韭菜文娱】
文/李镇
后疫情时代,由柳承莞执导,金伦奭、赵寅成等人主演的影片《摩加迪沙》以黑马之姿在韩国电影市场一骑绝尘,不仅勇夺韩国电影票房冠军,还将代表韩国征战2021年奥斯卡。
影片改编自非韩外交史上的真实事件,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内战,朝韩外交人员于生死攸关之际联手解救同胞,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
“朝韩南北问题”早已不是新鲜题材,有《共同戒备区》《铁雨》《生死谍变》等珠玉在前,《摩加迪沙》为何能突出重围,实现“旧瓶装新酒”?
《摩加迪沙》是一部建立在“对立”之上的电影。
因为对立,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不敢正视彼此的信任危机,阵营与阵营间才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国与国之间才筑立起无法互利互惠的高墙。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求消除对立、和平共处的良方,但导演柳承莞在影片中颇为悲观地告诉我们,对立无处不在,它如病毒般渗透进世界的各个角落,且存在着无数变体。想要消除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种对立可以是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之争。
影片伊始,导演便利落展现了朝韩双方为争取到加入联合国的宝贵一票,而展开的各种勾心斗角。除了明面上对索马里进行教育和资金扶持外,双方在暗地里雇佣劫匪抢劫国礼、买通记者散布谣言等有失外交体面的行径,都赋予了影片浓厚的现实荒诞性和黑色幽默色彩。
如果说韩大使和林大使碍于外交官的言行代表国家形象,尚能压抑心中怒火,进行理智平和的交谈,他们身边两位血气方刚的参赞,则最大程度外化了朝韩意识形态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姜参赞揪住太参赞的领子大骂“赤色分子”,太参赞因姜参赞伪造投诚书而大打出手时,影片剑拔弩张的火药气息几乎要溢出银幕。
这种对立也是不同阶层间巨大的贫富差异。
影片的另一条暗线,是为我们剖析了“摩加迪沙之战”缘何会爆发的社会原因。从索马里海关收受贿赂、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总统府富丽堂皇的装潢等细节不难看出,韩国极力取悦的巴里政权已然腐败溃烂,气数将尽。
与之相对的,是影片跟随韩大使、太参赞等异乡人的目光,所描绘的索马里底层图景: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露宿生活,在贫民窟垃圾堆里艰难求生,孩子们在破败的棚屋内接受知识。
这种他者视角客观却悲悯,也揭示出在无能政权刻意制造的贫富对立中,反叛力量滋生的必然性。
如果说以上两种对立于观众而言太过宏观和遥远,那么内战爆发后,集中于个体身上的对立则令人触目惊心。
无需过多笔墨,导演便为我们描摹出一个充斥着狂热与死亡的人间炼狱。上一秒还与太参赞称兄道弟的索马里情报员,下一秒就用枪打烂他的耳朵,并把朝鲜大使馆洗劫一空;如天使般渴望知识的孩子,此刻却成为怀抱枪支以杀人为乐的魔鬼;韩国大使馆喇叭里播放着“像朋友一样的家人”的外交辞令,街道上同根同族的索马里人民却打作一团,尸横遍野。
影片前半段,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出于意识形态、国家立场、阶层差异、身份壁垒、个人利益等“枷锁”而彼此仇恨、自相残害的怪圈,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文明和人性在种种对立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充满仇恨与对立的“失落世界”中,朝韩双方放下偏见、携手求生的“破冰之旅”才如此让人动容。
于细节处探索人性幽微,推展情感关系向来是韩国编剧的强项,《诗》《燃烧》《阳光姐妹淘》等佳作业已证明。而作为一部散发着尘土味道的战争题材商业片,《摩加迪沙》在朝韩双方的情感处理上也不失细腻,可圈可点。
朝鲜人初到韩国大使馆避难时,朝韩双方如宗教油画般分坐餐桌两侧,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这群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异乡人,因为历史问题被迫明争暗斗,相互攻讦,如今却不得不坐下来面对彼此,共同思考生存问题。
而他们之间对立关系的松动,始于韩大使主动为林大使递过饭菜;孔秘书总能与朝鲜人夹到同一盘食物;林夫人帮韩夫人压住紫苏叶。在这些默契的餐桌细节中,双方都意识到先前的对立是多么荒诞可笑——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甚至在索马里人眼中,他们并无二致。
韩信圣和林龙洙两位大使,也在这次“破冰之旅”中展现出外交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灵活机动的头脑、沉着冷静的心智和以人为本的宽厚胸襟。
当韩大使因为伪造投诚书一事向林大使道歉,林大使不仅当场谅解,还换位思考道:“换做是我们也会这么做的。”而当意大利使馆告知韩大使,救援机只能带走韩国人时,韩大使在这宝贵的逃生机会面前,陷入了痛苦的纠结。
一句谅解和无言沉默,让我们看到朝韩大使身上闪烁的人性之光。逐渐卸下心防和面具的他们,此刻真正把对方视作手足同胞。彼此不再是值得仇恨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血肉丰盈的普通人。
影片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那场关乎生死的大逃亡。
临行前,所有人都紧张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妇女们缝制麻袋和白旗,孩子们帮忙递送衣物和兜沙子,男人们则用书籍和门板武装汽车。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意识形态与国家立场上的对立,势不两立的朝韩双方此刻融为一体,为了“活下去”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逃亡途中,他们不幸遭遇政府军和叛军袭击,汽车在枪林弹雨中疾速穿梭,书页漫天飞舞。这既是导演出于视觉考量而进行的浪漫化改编,也警醒着世人,在生死存亡面前,意识形态如同纸张般脆弱,唯有放下对立,携手共进,方能逃出生天。
《摩加迪沙》不甚明亮的结局,赋予了影片千钧的重量。
刚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朝韩双方,在救援机上向彼此道着迟来的感谢。可悲的是,已经卸下心防,成为生死之交的他们在即将着陆时,出于人身安全考虑,又不得不重新戴回面具和枷锁,假装陌路,被迫延续仇恨与对立。
此处,导演将朝韩双方的复杂心境处理得克制隐忍:孩子们望向彼此又被大人捂住双眼,大人们强壮镇定与冷漠的决绝步伐,两名外交官挣扎一番后只留给对方一个不舍的背影。我们眼见着在飞机上深沉拥抱的两群人,抵达现实世界后队伍逐渐平行,然后分道扬镳,一个向北,一个向南,留下无尽的唏嘘喟叹。
孔子曾憧憬过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人人为公,天下大同。人人相互友爱,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固然再难亲历《摩加迪沙》中那样惨烈的战役,但影片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纷争及对话的不可能性,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且看当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或网络环境,处处充斥着因为意识形态、立场、身份、圈层、地域、性别、个人利益等不同而进行的相互攻讦和谩骂。给对方贴标签与妖魔化成为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唯一手段,视野越来越狭隘,头脑越来越低智,情绪越来越亢奋,以拉黑、举报、辱骂为首的赛博暴力更是随处可见。
如韩大使所言:“有时候会有两种真相。”在敌对和偏见面前,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这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都改变不了的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劣根性。
由此可见,《摩加迪沙》不仅是一部记述历史的杰作,更是一个观照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的冰冷寓言。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韩国电影一向把朝韩题材的影片拍摄的十分细腻,商业片也不例外。
《摩加迪沙》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案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索马里。这个海盗猖獗的东非小国是这场外交闹剧的主舞台。韩国和朝鲜的外交官同时出现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操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处处显示出一种镜像对比——朝韩两国的外交官、他们的参赞,以及两位外交官的夫人。
就在两国外交使团互相使绊子、揣测对方来意时,索马里爆发了内战,整个摩加迪沙扯下来文明的外衣,回到了野蛮和混沌。韩国使团用钱雇佣政府军保护,暂时得到了安全。而朝鲜使团在混战中选择冒险逃往中国大使馆,却在追捕中来到了韩国大使馆。同一个民族,操着同样语言的两拨人,大使馆墙里墙外,生死之间。戏剧张力被拉到了顶点。
电影毫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是在讽刺的同时却保留了足够的悲悯。在生命的威胁下,前一秒还在互相诋毁的人们后一秒就只能抱团取暖。意识形态的隔阂也在饭桌上被一口一口吞下。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用筷子压住紫苏泡菜,韩国男人和朝鲜男人在月光下促膝长谈。
残酷战争中是被屠杀的警察和那些举着枪的孩子们。内部的矛盾则落在朝韩两国的参赞上。两位参赞就像是两国大使外在情绪的表达,他们不需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一见面就要大打出手。但是在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抵达意大利大使馆的时候,镜头随着韩国参赞看到了车内满脸是血的朝鲜参赞,死在黎明之前。非洲壮美的日出中,是朝鲜参赞的葬礼,这是整个影片最美的镜头。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向我们阐述了民族主义的构成,简言之民族是地缘文化凝聚的产物,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并非自古有之。附着在民族国家之上的意识形态便是更加单纯的“政治性共同体”。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便开始在这些建构下分裂、对抗,甚至发展出战争。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理性又开始丧失作用,活下去变成了唯一朴素的真理。
当朝韩两国使团得到了救援,回到了安全的文明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恢复如初,并肩作战的时光换成头也不回的冷漠。这种看似荒谬的剧情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真实地发生着。
《摩加迪沙》更准确的片名应该叫《逃离摩加迪沙》。
这不是爽片,没有紧张刺激的双方对战,有的是狼狈逃窜,卑微求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身在异乡的同胞面对共同的灾难,即使曾经剑拔弩张,也可以互相搀扶摆脱危险。
关于南北韩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如《共同戒备区》或《隐秘而伟大》,而《摩加迪沙》因为有着真实事件改编而更让人深有触动。
同样的民族,一样的饮食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化,因为政治,多年来互相仇视彼此敌对,可是当危及生命的灾难来临时,他们都表现出对同胞莫大的同情,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同生共死,可惜,个人的惺惺相惜终究左右不了国家的对抗,下了飞机,依旧只能装作不认识。当相互对视都成了奢望,彼此心底留存的感念,才是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年纪,索马里的小孩却端着枪烧杀抢掠,可是他们佯装开抢杀人的模样明明还是个孩子~残酷的战争,让人性泯灭,让世界灰暗。
世界本就是求同存异的,但和平真好。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