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rry to say this but those who are most worthy of love are never made happy by it. Do you still think men love the way we do? No... men enjoy the happiness they feel. We can only enjoy the happiness we give. They are not capable of devoting themselves exclusively to one person. So to hope to be made happy by love is a certain cause of grief.
这是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老太太舅妈坐在哭泣的米歇尔·菲弗床边讲的一段对白,老太太说得漫不经心又意味深长.我想是因为她早明白这话除了惹来年轻女人此时更多的眼泪外,既不能助她得到爱情,更不能改变她的宿命.就像我们永远不会因为明白了些许道理,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样.每次伤害过后的总结貌似都是为了避免下次的伤害,但当伤害再次来临,能做的只是再次总结避免伤害的办法.可笑的是循环往复的结果不是因为有对策而去避免或化解伤害,唯一的收获是感情变得坚硬麻木不容易感觉到伤害而已.
《危险关系》讲述了欧洲贵族时代主要三个人的故事。
男主角瓦尔蒙,是个在风月场上的花心混蛋,撩女技术高超但是为人道德败坏,把征服女性看作是自己男性权力与魅力的彰显。
女主一侯爵夫人梅特伊,我很喜欢这个角色。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女性权力觉醒的代表,自从丈夫死后,她不愿再嫁,因为她知道一旦形成婚姻,女性势必又被落到可支配的角色。所以她拒绝婚姻,玩弄他人。虽然梅特伊对同为女性的人下手也毫不留情,但是面对男主的威胁,她到最后也没有屈服,最终拒绝了男主的性要求,因为男主在她眼里丧失了美丽。她最后露出玩味的微笑,告诉男主,我不会屈服,所以我们开战吧。她在电影里彰显了极强的个人自主魅力。
可以说,女主一的角色是贴近现代化的。
女主二是杜维尔夫人。如果说女主一更加贴近现代化,那么杜维尔夫人就是那个时代的完美女性角色。她守贞、善良、忠诚、情感丰沛。可以说她是直男幻想里贤妻良母的理想模型。
故事主要围绕这三个人展开。
男主是个渣男,喜欢用花言巧语与暴力手段征服女性。因为女主二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这引起了他的征服欲。而女主一也乐得看女主二被玷污,不断怂恿男主。如果男主成功了,那女主一愿意和男主一发生关系。
但是男主在征服女主二的过程中,忽然感受到了真正的爱,他不想再伤害女主二。而此时女主一却对男主失望了,因为男主居然沉浸在爱情里了。所以,虽然男主成功和女主二发生关系,女主一却拒绝了男主的性要求。
女主一攻击男主,认为男主变成了沉浸在爱情的幼稚男孩。就连男主自己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英明一世,居然最终成为了如此可笑的人,于是狠狠伤害了女主二。男主践踏了女主二的自尊心,回去以胜利的姿态想要强行征服女主一,可是女主一看出男主仍然爱女主二,于是拒绝了他。男主恼羞成怒,最终和女主开战,走向死亡。死亡时仍然祈求女主二的原谅。
剧情就此概括完毕,看起来好像就是个简单的爱情剧嘛,和社会学有什么关系呢?
浪漫爱情本身也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浪漫爱情设想了男女两性的一种神秘结合,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男女两性如此不一样,但是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补充灵魂上的相互残缺,形成一种整体。
浪漫爱情的诞生源自于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理性,女人负责感情,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就产生出了一种性别上的分野与结合。
电影里的情节是这样的,善良的女主二最终征服了男主。男主不是不懂爱只懂剥削女性吗?可是女主二用她的善良与真诚最终打动了男主,让男主从渣男变成了有良知的人。
这是妥妥的女性爽文。就像男人总有英雄救美情节,女人也总有救英雄的情节。这种例子现在都常常见,最近那个纵火杀人案的林生斌,新娶的妻子为什么喜欢他?不也是看林生斌看起来丧妻很可怜,想拯救他吗?
浪漫爱情包含了一种女性的自我实现,不过这种自我实现需要依托男人来完成。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事情,女性需要自我实现,但是她的自我实现却需要依靠奉献自己,成就他人来实现。所以女主二被男主一番践踏后死掉了,与她而言,爱情成为自我的全部,这东西没了,自己也就没了。
而男人的成就则不靠奉献自己,在事业上是拼自己,在情感上,那肯定是征服多多女性为好啦。
所以说,浪漫爱情体现了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而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上的幻想也是不平等的。而这种幻想又加重了不平等。
但是您且慢批评男性。
男主最终被女主二唤起真正的情感,这也不一定只是女性的单纯幻想。事实上,由男性掌管理性的世界,的确会造就男性情感的匮乏。男性的情感是不被允许表达的,但是男人也是人,也总是需要情感安慰的。但是男人世界里可没这些,所以男性的在情感上的确又是可怜虫。某种程度上说,也确实需要被女性拯救。
这是男主和女主二的故事,故事本身是十分典型的美女拯救渣男的浪漫故事。
而本故事的新意就在于加进去了女主一。我记得《欲望都市》开头就讨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认为男性就可以把爱情和doi分开,女性不可以呢?于是女主进行了先锋性的尝试。这里的女主一不是在纽约的浮华都市,而是在性别不平等的中世纪就这样尝试了。
女主深切地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等,她不想结婚,因为她想做自己的主人,她十分忠诚于自己的欲望与意志,面对男主的威胁,她没有妥协,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选择开战。
这让女主的角色形象颇具现代性,但是同时因为女主被束缚在当时的框架体系中,的确也免不了雌竞之事。女主确实有着恶毒的属性。不过我想,以她的智识,要是成为男性,不在情感的天地里操纵人心,而是选择在事业上有一番抱负。那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事了。
能看到大银幕实在不易,可能是Stephen Frears最好的片子了,也算是一流的唠嗑片,相比《女王》,一个机位,显得更呆些,剪辑节奏都不算快,却很流畅,特写超多,叙事也靠表演和台词推进。
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Choderlos de Laclos的原小说是书信体,实在很难改编成电影(我只在书店读过几段,年代太远,又是书信,不太好读),而小说的叙事又如此充满了转折和冲突,适合改编成电影。这个小说已经被改编过5次,这些电影的名气也都不小,Roger Vadim 59年一次,好莱坞99年充满了帅哥美女的《Cruel Intentions》一次(很多人看过),03年李在容的《丑闻》,我最想看的是Milos Forman 89年的《Valmont》。
据Milos Forman说,FAMU的时候,昆德拉教世界文学,把这本小说当作范本来讲,强调其“适合电影改编。”确实,这个片子要求导演的基本功和控制力,人物的关系和戏剧冲突如何电影化表现,是个问题。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所谓爱情全因闲散而生。”
《危险关系》里的贵族男女已闲散到爱情也无法满足了,和那个无神论开始兴盛的年代一起,开始挑战人类的本性。电影开场表现这些贵族的生活时用尽了特写,从豪华的蕾丝边到精致的茶具,富足的生活养闲心,于是他们就挖空心思玩弄诱惑和复仇的游戏,企图让自己空虚的生活充满成就感。
电影的结尾是良心发现,动了真情,当然,这只是好莱坞而已;小说里也是长长的忏悔,玩人者无好报,当然,这只是拉克洛在应付他那个声名时代。反正要说的无非就是活着就是折腾,人性至贱那一套,啥时候是个完?用电影里的话——that is beyond my control...
《危险关系》是法国作家拉克洛的书信体小说,在当时的十九世纪是一本禁书,拉克洛本人还因为这本书被捕入狱。因为精彩激烈的剧情,纠结的男女关系,堕落腐败的贵族生活,让各国的导演青睐。韩国就这题材拍了《丑闻》,中国大陆原题原目照搬过来也拍了《危险关系》。个人觉得还是美国1988年版本的《危险关系》最经典,也最能将这本禁书原滋原味地展现。
美国版本的《危险关系》故事背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韩国版的《丑闻》故事背景取材于18世纪的朝鲜时代,中国版的《危险关系》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在日军枪炮下的上海。这里主要讲讲美国版的《危险关系》。三个版本的电影都比较尊重原著,一是都是反映社会动荡时代的上流社会贵族淫乱生活。一边是穷人饥不饱餐,饿死路边,一边却是生活在城堡里面的贵族接过仆人手中的牛奶漱口,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凡尔蒙为了改变自己在寡妇德夫人心目中的放荡不羁形象,和仆人到郊外的贫民区施放银元,受宠若惊的贫民们抱着凡尔蒙的脚不断地亲吻,如此可见在当时的年代,穷人是不被当权者关注和关怀的,即使偶尔大发善心,也是有所图谋的,讽刺的是受到施舍的贫民还是如此感恩涕零。二是故事的发生都是因为一个荒诞的赌约。《危险关系》中主人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让人叹为观止,所谓的道德和爱情忠贞都被践踏在石榴裙下。梅黛夫人劝说茜茜那句话,正好反映了上流贵族的荒诞生活:“你把心给了一个人,把身体给了另外一个人,同时你又不得不嫁给和你父亲年纪相仿的陌生人”。里面的男男女女都被一个赌约摆布,为了得到一个人,就不得不去伤害另外一个人,更恐怖的是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凡尔蒙最后一连说了六遍:“Its beyond my control”,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计划和控制,他爱上了这个善良忠贞的寡妇,但又不甘心输掉和梅黛夫人的赌约,最后不得不以最激烈的死亡来汇报德夫人的深情,以此来拯救自己的罪恶。三是结局都异曲同工地选择让男主角死在了雪地里。韩国《丑闻》和中国《危险关系》都是让被骗少女的男友杀掉了男主角,个人觉得剧情安排得太过牵强和累赘,只有美国版《危险关系》的男主角是在与被骗少女的男友在雪地里像男人般地决斗,最后自己放弃搏斗故意让对方刺死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版的《危险关系》在男主角死后,女主角也随后病死,剩下赌约的胜利方梅黛夫人苟活于世,但等待她的却是整个法国人民的唾弃和厌恶,而当她听到凡尔蒙死掉的消息,也不能自已地在房间里嚎啕大哭。从这个赌约开始生效时,就无所谓赢家,其实在这场危险游戏里面,大家都是输家,只是要看你能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心。
一直觉得Glenn Close和Meryl Streep很像
哀莫不过:明明料到痛苦,偏偏还要相爱。
最佳改编,如何能抗拒米歇尔·菲佛的美丽与忧伤。
【资料馆】开场不久我就发现了这片子的剧情和《危险性游戏》是差不多的,鉴于《危险性游戏》里搞破鞋的Ryan Phillippe实在是比《危险游戏》里搞破鞋的John Malkovich要帅的多,我还情愿看《危险性游戏》些。刚出道不久的Keanu Reeves看起来还真象个愣头青~
我为什么那么受不了Malkovich,所有他演的片子我都没办法喜欢。
那个时代女人唯一能赢过男人的地方是情场因而造就女侯爵这样的怪物。要点在于只有Glenn Close和马尔科维奇角色关系一句话说不清。基努里维斯看上去怎么这么少女的啦他年龄没这么小吧林小檎说这样跟乌玛瑟曼像搞百合一样orz
这个复杂的情感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道理:1.即便是情感经历再丰富的老手也不能独善其身 2.禁欲的女人如同含苞的玫瑰,开放之后一旦没有滋润便会迅速枯萎 3.想在爱情游戏里常胜的人往往都是输家。
大牌多到晃眼,演得超棒!尤其是还有娘炮的基努和无码的乌玛瑟曼,还有什么要求啊~~故事本身真是又纠结又八卦,据说被翻拍了N个版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理解Gossip Girl这种烂剧竟然也撑到现在了。。。
改编版本太多,终于看了原版+书信体原著,想象十八世纪法国上流社交圈,一帮贵族和我们追美剧一样追着不定时更新的一封封书信偷窥一桩虚实结合的隐晦情事,同步体验男主的勾引过程,还有且听下回分解带来的悬念,各种刺激。。妈呀上流社会真无聊
这应该算是gossip girl这类讲述上流社会scandal life的祖师爷了。"Vanity and love are incompatible."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拿感情当筹码,因为有一天总会beyong my control, 到那一步,谁都输不起。上妆卸妆,装b装久了,容易跑偏。
看过韩国版丑闻,这是另一个更早的版本,的确有不相同之处,即便是获取了奥斯卡金像奖,因东西方的差异,更易于接受韩版。
超级不喜欢约翰,这个演员本身就有种出奇的说不出的反感,可他在这片中是主演,还出演极度违和的翩翩贵公子,这也太让人出戏了;忍耐的为keanu才看这部电影,虽然他出场次数不多,如果不是为了看当年还青涩24岁的他和乌玛瑟曼,一分钟我都坚持不下去。
老娘们儿Glenn Close瞎B抖骚,John Malkovich帅起来好古怪~
Michelle Pfeiffer
原来keanu88年就出来打拼了,而uma还排不上主演……
This movie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one of the best adaptations of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the novel written by French author, Choderlos de Laclos.John Malkovich / Glenn Close 1988....那个年代的全明星阵容!简直是86年射雕,基诺愣头青造型和我家JOHN比起来```太米男人味儿了````太喜欢JOHN
Michelle演得真好,梅尔特伊夫人虽然老了些但也不失风韵,乌玛瑟曼和基努里维斯真是年轻青涩啊……但是,瓦尔蒙子爵!我的天啊,这是书里那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吗?根本是个獐头鼠目举止轻浮吊儿郎当的猥琐男(请原谅我的用词)!看到短评里有人说他长得像李咏,笑崩了。另外,结局也太草率了一点。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好年轻~当我终于想起马克维奇长得像李咏的时候,整个故事就变喜剧了
这是看的危险关系第三个版本也是最好的。细节和结尾总还是有些差异。最突出的是JohnM表演年轻时真风流真邪。Glen老妖女最毒妇人心。可怜的是Pfeiffer禁不住勾引又含恨而终。Uma吃禁果时还很幼稚。Keanu的发型是怎么搞的老妖妇的玩偶。服饰布景音乐加分。
乱搞,乱搞,乱搞,单纯的所谓上流社会乱搞来乱搞去的故事真是烦人又倒胃口。贱人,骚逼,蠢货,各种算计。演得挺好,但就是好才恶心。服饰场景精致华美得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