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三类接触》,发觉斯皮尔伯格好像很喜欢各种奇幻的“接触”。
还有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
可能导演对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某种执念吧,而且,这种“接触”确实能带来很多情节,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看多了现在的电影,回顾77年的《第三类接触》,简明扼要的开场、清晰且呼应紧密的情节,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却层层推进,引人深入,让人重新沉浸在电影的魅力中,耳目一新。忽然就感觉现在很多电影都轻浅的可以,看来以后要多看老片充充电。
《第三类接触》的开场很简单,却将人快速带入到电影神秘的基调中去。
黄沙漫天,由远及近,两个亮着的车灯由远及近,一辆越野车驶近停车。
几个人顶着黄沙下车,和驻扎的军方交涉,却发现语言不通。很快,另一边一辆小轿车也停车,下来几个科研人员。
一个人报告“他们都在那边”,将一伙人引到一批战斗机旁边。
于是,记录飞机型号,寻找目击者。
这两伙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战斗机虽然型号很老,但都还崭新并且能够发动,飞机经历了什么?
一个在夜晚晒伤的老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场戏的功夫,轻松的完成了故事基调的架构,轻松简单却意犹未尽。这才是光影的艺术,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接下来航空地勤收到飞行员的飞行异常报告,军方在沙漠发现轮船,多个情节的叠加将影片的神秘感更加推进。
接下来的剧情从三条线索展开的。
第一条线索来自科学家和军队组成的科研队。
第二条线索是进行第三类接触的男主洛伊·尼尔瑞对UFO的追寻。
第三条线索是吉莉安的儿子巴里与UFO接触的故事。
洛伊所在的城市突遭停电,被公司急调加班,却在一个路口被飞船干扰,惊魂未定却是着魔般开车追着UFO而去。
巴里睡梦中被惊醒,家中电子设备自动开启,而3岁的巴里却没有害怕,而是受到召唤般惊喜的出门而去。吉莉安一路追着儿子来到了一条山路上。
于是在电影二十多分钟的时候,第二条线索和第三条线索就相遇了,洛伊开车差点在山路上撞到巴里,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很快速和有效率了。
而后,这三条线索就有条不紊的展开了。而洛伊和吉莉安却从未想到自己的生活竟因UFO被改变了。
洛伊痴迷于复原UFO的形状,从剃须膏到土豆泥,甚至最后不惜在自己的家里制作了模型。
而吉莉安也是如此,她日复一日画着一座山,巴里也持续将自己的琴敲成同一个旋律。
直到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山——怀俄明州的魔鬼塔国家纪念碑。外星人发给军方的坐标便是这里,而军方为了能够更好的调查UFO正处心积虑的让周围的人群全部撤离。
于是,三条线索开始汇集了。
魔鬼塔的背后,一场与外星人的接触正式开始了,而音符,便是语言。
更多的UFO出现,失踪的人类被归还,外星人和外星孩子出现在人面前,堪称奇迹的一场交流。
斯皮尔伯格就用这种方式给观众带来一场第三类接触的奇观。
除了线索的紧密关联之外,这部影片让人震撼的还有特效设计。42年前的一部电影,UFO的特效制作和影片的画面、色调融合的十分自然。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能够秒杀很多国产电影。UFO强烈的光效、巨大的UFO设计都是震撼的存在,不能不感叹导演对大场面的驾驭能力。
当然,影片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影片开始之时,战斗机上失踪的飞行员,竟然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归还,不能不说导演逻辑严密,为我们带来一种彩蛋般的结局。
好的电影,值得分享。
看到一些他人的评论,可以说其加分项包括1、拍摄时间非常早啊;2、在当时来讲特效好啊;3、导演个人名头屌啊;4、有奥斯卡奖项加持啊。然而在我看来,1跟2只能说“哦那么我可以考虑原谅一下他”,3跟4却只能说“哦interesting”。
一部电影,不论你是在什么条件下拍,都应该遵循基本的“讲故事”的原则,因为你是在给观众呈现一件他们未必熟悉的事情,有一群他们未必熟悉的人物在做一些他们未必熟悉的任务。电影中的人物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只能通过“故事”来传达给观众,如果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忽略了观众体验,那么很大概率下观众将会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本片中斯导实际上就是在演绎着这样的一个错误。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主线:1.科学家在寻找异象答案;2.电工受到异象干扰抛家弃子;3.单亲妈妈追寻儿子的下落。
先说第一条。影片并没有着重突出科学家的背景,甚至也没有去着墨于科学家克服困难破解密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片中将会把他们置于一个“被动角色”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安排本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说科学家并不是掌握情势发展的那一方,那么观众自然会相信“另有高人”了。而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些科学家与军方的合作方式倒是更令人费解:在没有论证任何充分性or必要性(或者说没有把这两性展示给观众)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大规模疏散人群?为什么疏散时使用的借口如此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戴个防毒面罩就能忽悠到绝大部分人?excuse me?)既然要假装正经,美国军方对道路的封锁怎么会漏洞百出乃至无人看守?军方直升机巡山时居然无法发现并驱逐两名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这一切问题都是令观众出离情节的点,完全无法达到使观众跟着情节走的目的。如果说导演本身没有这个目的的话,那么请问电影是拍来做什么的?
再说第二条。这位电工的奇遇和他一家的命运应该是本片比较着重的部分。一个原本和睦欢乐的家庭,在男主与异象偶遇之后逐渐离心离德,这是很能抓住观众情感、引起共鸣的点。然而奇怪的是,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在情感上与观众进行哪怕有限度的交流,男主在妻子发怒之后曾经一度为爱所动要回归正常,却终归败在了异象之下,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导致妻子带着孩子出走。这样的结果相当于宣布“亲情的失败”,我相信这在大部分正常人的观念中应该都是难以接受的,换句话说,正常的观众在看到此处时就已经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男主归类于“非己”而摆在价值观的对立面了,这恰恰意味着主角对观众情感的背叛,主角不明不白地成了一个不是反派的反派。至于后面这电工还主动出轨去亲吻那位单亲妈妈这样的戏份,此时的观众已经完全成了站一旁看热闹的围观者,而绝不会有代入感。
最后说第三条。如果说电工这个男主成功“转型”到了观众的对立面,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情感上还有可能进行代入的主要人物就只剩下了那位单亲妈妈。毕竟有人对亲情不管不顾、抛家弃子,那么相比起来这位为了寻找儿子而决意闯入禁区的母亲形象似乎立刻显得高大丰满了起来。然而不知是当时的斯导太过幼稚亦或是我还无法get到他的点,影片后半段对这位母亲的呈现却是越来越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两三岁孩子走失了,作为正常的母亲而言,不知道他现在何处,甚至不知道他的生死,那种情形下母亲所想必然是孩子,而不会是去看飞碟——我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作为被动角色的科学家们在遇到外星人登陆之时所显示出来的拙劣的沟通技巧,观众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能会是这位母亲勇敢地站出来尝试去与外星人沟通,主动救出自己的孩子。结果却令观众掉下巴:在仍然不知道孩子身处何方的时候,这位母亲居然悄悄地躲藏在了岩石后面观看飞碟表演,并且还在情到浓时与那个出轨的电工接吻了?EXC. ME?
如果说人设和情节都是败笔,那么相比之下节奏的冗长可谓是令整部电影的荒诞意味更显突出——时不时陷入惊讶不能自拔的演员们张开大嘴呆滞地瞪着天空,这几乎就是影片结束后观众对电影中大部分人物最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导演本意为激起观众好奇心的位置,却由于情感代入水平低下而变得索然无味,观众唯一能够期待的不过是接下来飞碟出场如何通过特效去闪瞎眼球罢了(而导演似乎是有这么个想法)。至于各种电影常见的伏笔、曲折之类艺术手法则基本没有见到,例如说前半段飞碟经过之处要令玩具自己发动、令各种金属器无端晃动,这些事件会勾起观众好奇心,但是剧情最后也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又如电工与一家子分开之后家人会不会最后回来找他,她们的下场怎样,相信这也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导演却将它们一股脑全丢给观众自己去猜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评论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这样:当演员们不在目瞪口呆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是观众们在目瞪口呆了。
又或许这恰恰就是剑走偏锋的斯导所设想的效果?
相信有很多人小时候都像我一样,幻想着哪天自己能像《E.T.》中地小男孩那样与外星人亲密接触。然而,30年前斯皮尔伯格便通过电影让我们梦想成真了。与《E.T.》表现孩子间的纯真不同,作为一部讲述全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其最大的看点是奇观。影片出色的特效极大满足了观众对奇观的期待。尤其是最后绚丽磅礴的飞碟降落场景,令人大呼过瘾。这部科幻影片的成功,可以说是一次特效的胜利。这并不是一种贬低,在这样的科幻题材下,奇观本身便是故事的重要部分。
不过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打算让《第三类接触》成为飞碟的明信片,他对影片悬疑惊悚氛围的营造以及对节奏的出色把握使得这部影片极具观赏性。与外星人第三类接触这样的科幻题材本生就能激起观众强烈的观看欲和好奇心。斯皮尔伯格巧妙地利用第三类接触所产生的神秘力量设置了一个贯穿影片的“麦高芬”,那便是人们遭遇第三类接触后对塔状物体的着魔。为什么他们会痴迷于塔状物体呢?塔状物体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个巨大的悬念便足以让我们欲罢不能。
在影片前半部分,斯皮尔伯格通过多线叙事将不同背景的人物遭遇第三类接触与政府的行动组织起来,甚至开展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来表现遭遇第三类接触的人们对答案的寻求与政府竭力掩盖事实真相之间的冲突,既增强了戏剧冲突,又巧妙影射现实生活中政府对公民信息的掩盖和扭曲。让因为痴迷于寻求答案而与妻子和孩子分居也是同样的意图,顺便让我们更加地认同的行为。
影片的音效剪辑非常地出色,事实上,几个小高潮段落的悬疑和惊悚都是结合科幻片的幻想,依靠音效剪辑来实现。如在小孩被外星人绑架那个场景中,先是人为地制造幽闭空间,接着通过外星人的神秘力量,房间里所有家电全部暴走,在家电暴走的发出的剧烈响声与紧张窒息的配乐下,朱丽安的尖叫显然很有惊悚效果。在这里鸡飞狗跳中的爵士乐显然很有格调。在这个场景中有意思的是,面对外星人的迫近,母亲充满了恐惧,而小孩却非常开心地说:“从门进来。”这样的情节设置既激化了戏剧冲突,又恰当地表现出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到来既期待又感到恐慌的复杂心理。虽然没有像《E.T.》中人类与外星人建立纯真的友谊,不过这部影片同样是讲述外星人与人类的一次友好接触,我想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整个人类社会应该也会像影片中的人们那样狂热。
斯皮尔伯格效仿戈达尔让法国新浪潮大师特吕弗在影片中扮演一位科学家,这也算是斯皮尔伯格对法国新浪潮的致敬。
最近借了一本特吕弗随笔集,《眼之愉悦》,里面评论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他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里扮演克劳德.拉孔布经历。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好奇,“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通常人们总说文人相轻,当一个导演如此谦虚而诚恳地表达出对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时,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异。
这好像是一部没有第一主人公的电影。1.一个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个小孩走路的姿态怪怪的超可爱,而且长得有点像彭于晏);2.一个电工出于挠心挠肺的好奇背弃了家庭;3.一群科学家尝试和外星人建立联系。特吕弗说过,法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人物,而美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情境。而这部电影中,三条主线各由其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在最后一场的飞船降临的全景里交错。好莱坞的大场面与法国电影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说。虽然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巨制在今天看来有些破绽。但没人能否定那些场面的宏伟和视觉冲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反观中国科幻片,无论是架构气势还是诚意都难望其项背)。例如电影开头那个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发现飞机的场景,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剧组在四架不停旋转的巨大螺旋桨面前把一只只沙袋倒空,制造出极富现场感的沙尘暴。有趣的是,虽然当时的技术有限,人们却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在温水中挤入白颜料,拍出汹涌翻滚的云;大量运用重叠的方法,直接在胶片剪辑中把发生在地上、头顶上、天空中的画面重叠。
特吕弗还特别指出了一幕:科学家们在接触到第二类人后相互鼓掌道贺。“这一刻让人感觉是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还有故事发生。果然,不一会儿,有人向天空看去,他看到了空中汹涌翻滚、千奇百怪的云……影片就从那著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开始……”
对于电工洛伊这个角色,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极端强烈的好奇心,在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后的反应好像太过激了,有些难以理解。但导演的情感倾向在洛伊带领另外两个人逃跑时凸显了出来:特吕弗扮演的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反抗时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这也是科学家自己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对洛伊说,我妒忌你。这句话让这个角色有了灵魂,它暴露了一个科学家的软弱。洛伊是怎么成为被送往外空的人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登上了飞船?
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再交待洛伊的家庭如何。看来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们逃离他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对他产生任何牵绊了。此后他的表现完全脱离了常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终于脱离了社会的规条,回归了本我,只跟着自己的心走。在他和那个小孩的母亲亲吻拥抱过后,有一瞬间我错以为他们会产生另一条感情线。但洛伊已经不是那样的人了,或许他已经从人类社会中解脱,他追问的是宇宙的真相。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总有种狂喜的气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会由衷地羡慕他的原因吧。
斯皮尔伯格讲故事的能力确实很强。人物和故事都可圈可点。
电影《第三类接触》讲述了世界各地出现神秘的外星飞船,坚持寻找真相的尼尔瑞闯入了同样在寻找证据的美国政府基地,见到天外来客并自愿登上飞船。
人物的合理性是主人公尼尔瑞最成功的一点,他在生活中体现出了偏执,并且充满童心,对事物又满载好奇。他坚持寻找飞船的真相,妻子气愤到带着孩子离开。他仍旧踏上旅程,在此时,妻子已经不是能够理解他的人。
故事上,电影的视角丰富,提供了主人公和政府两个视角。在最终高潮将要来临时,两条线才交汇起来。导演在细节上,也处理出许多优秀的情节。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画框外的外星生物。从旁人的视角观察陷入疯狂的主人公。这些情节都很有趣。
电影表达了导演对宇宙来客纯真的期待。他的价值并不在社会意义,而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
神棍片。。。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
为何评分这么低?相比较星球大战这种宇宙战争等同乡村械斗的电影,这部早年的科幻片对不可知论的影像化表达可谓登峰造极,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壮阔之感。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