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尼厄德曼》
剧情简单,强势利落而又麻木失魂的女儿忽略了古怪孤独而又有趣可爱的父亲,而父亲要帮助女儿找回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简简单单的关于父与女的一首咏叹调…
讲真,如果说全篇笑点很多我实在get不到,也许是德国人幽默的方式很轻巧很拘谨也很神经质,大多数时间都在父女的对话和女儿的工作日常中寻找重点,暗旨要讲述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犀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国像女主这样无所谓人生意义和幸福指数,只埋头工作以证明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法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亦是如此,没有时间去找乐子,性生活只是高级spa,工作压力充斥着每条血管让人空洞乏力,做一个社交场上的行尸走肉,不想真诚,也无所谓坦诚,带着目的去交流去接触,眼神无光,连说话的音调也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天真和单纯的初心对他们毫无意义…
最高潮是最后半个小时,所有的惊喜,讽刺,幽默,荒诞,甚至尴尬都在最后这三十分钟里爆发式递进…从女主不情愿的演唱开始,电影的表达方式一下变得明朗起来,感恩裸体趴体的爆笑释放…当电影快结束时出现电影海报那一幕时,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感情随着女主和父亲长毛怪的拥抱一瞬间喷涌而出,这个温暖的化解终于让之前的一切琐碎的情节有了完美的收尾,以至于我觉得到这里结束也很完美了……
记录最后父亲的一段台词: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
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
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候我会想起
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
遗憾的是 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而当你身在局中事 却无法察觉
看完电影做了一个很长的深呼吸,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屏幕,跑去客厅陪父母聊聊明天的晚餐……
打开豆瓣影评,清一色父爱。
这部片子的绝望窒息感,沉默尴尬,远比亲情父爱来的浓厚。这部片子拍的如纪录片一样真实,情感代入让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这个片子?我不敢说懂,但是我对ines的行为十分理解,因为我经历过。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精英必须经历的一种撕裂式疼痛,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为了从中产跨入上层,为了从项目经理成为合伙人。
从头来看,ines被从德国总部(发达国家大城市)派遣到罗马尼亚的乡下,几乎独自一人撑起了项目。周围都是破败的小房子,街头踢球的孩子,和ines住着的公寓,经常去的商场格格不入。她来自精英层,融不进这个城市大众生活的氛围,也不被上流社会(她的客户)所接受。孤独。
没有朋友的日子,本就难熬,还要面对什么都不懂,既要带着又要防着的女下属。毕竟,教会了徒弟,老板会马上用更年轻美丽的女下属取代ines,也许ines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因为了解所以防备。另一面,面对既是炮友又是同项目组同事的男下属,ines无法拥有纯粹不掺杂利益的爱情,也要时时防备男下属在老板面前抢了功劳,或是留下可取代的印象。毕竟,职场女性每前进一步那么艰难,却经常被男同事后来居上。
客户那边,大客户想要ines背黑锅,ines明白,这样做,只会毁了自己的信誉名声,让合伙人踩着她的尸体和客户建立更深刻的关系。她不愿意,也无法反抗,当上司以升合伙人作为诱饵要求ines在这个破地方再呆一年的时候,她愤怒的抗议,最终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工作的压力,一个又一个方案的设计,伴随的是大客户不想被琢磨透的心理,客户公司内利益势力以她为渠道的斡旋,下属部门的不积极配合和蔑视,以及被方案损害了的员工的怨恨。尽管如此,ines还是要一个人扛起来这一切,职业的不抱怨,努力工作,让工作占据了整个大脑与生活。工作被批评,方案不被认可也就算了,客户歧视她是女性,不配谈生意,只配陪她新找的老婆逛街。一个靠自己能力走到高处是职场女性,给一个靠美貌上位的金丝雀当陪衬,这是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没办法,既是把老爸晾在一边,也得去做。无关愿不愿意,只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必须折腰的一个手段。
这种生活有几个年轻人经历过,孤独还要坚持,满心愤怒委屈也要坚持,被误解被讨厌也要厚着脸皮坚持,只是为了那个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成为合伙人)。这是精英阶级走入上流社会的必经之痛,先是没有尊严的被践踏,然后努力被认可,被接受,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到,你成为欺负人的一员,最终被接受。对于男人,这也许有效可行,对于女人,这条路未必行得通,更多的是金丝雀式的服从,才会被接受。而ines在以女子之身去撞男权社会的天花板,她自己也知道身单影只,但是付出了这么多没有回报,她不甘心,她不服气。
讲到这里,这才是影片的开端。带着对ines绝望和孤独的理解,你会理解她为什么活成了这个屎样子:外表光鲜,永远的真丝衬衫加黑色西装,指甲断裂也要穿高跟鞋,不知是不是为了让人忽视她性别而总是穿裤子,性格咄咄逼人,对女助理严苛,对男助理防备。活得很累,却也无法休息,大脑根本无法停止思考工作,因为一旦停止,会发现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思考。
ines脚趾甲破裂的痛,我都是感同身受。出差在机场赶飞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人和车反倒在路上,手指甲夹在了推车缝里。当时整个拇指都充血,而为了赶飞机我洗手间都没去直接登机。飞机上的三个小时,钻心的疼,没有冰袋没有流水,我就忍着眼泪,感觉痛一点点消失,变成麻木,而后,就木讷的看着变紫的手指,眼泪都没了,心里一片荒凉。
当没有友情,爱情,精神寄托只有工作时,只有亲情还能让即将变身丧尸的ines变回人类。她不是不想和家人亲近,可是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未必融入,与其假装开心不如假装打电话。与父亲的亲密会议也随着童年离去慢慢模糊,而父亲不适时的幽默带来的只有尴尬。父亲是逃避面对事实的一类人,每当问题矛盾需要谈论解决,他就会带上牙套装疯卖傻,美其名曰幽默,带给家人失望。他的行为是最先推开有精神沟通需求的子女的。但是当天认识到女儿离开后,他开始努力的去改变,不再逃避面对他们之间厚厚的隔离,尝试去了解她的生活,她是否开心。他想要开始改变他们之间的僵局,她却觉得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比起父亲的角色,用toni的身份去接近ines,起码不会被拒绝,可是却对于ines,这只是父亲幼稚的游戏,她无奈也要陪着玩儿下去。ines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可是我理解,因为她的痛苦没人理解,她封闭在自己世界的死循环,但是她仍然在忍着父亲的胡闹。她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这么做并不合适,但是父亲没认识到。这是一个child outgrow parent的悲伤故事,所以不会有咆哮抱怨,只会有隐忍的叹息,和最后深沉的拥抱。
因为那是爱呀,把你从地狱的煎熬召唤回天堂。
拯救人于绝望不需要太多的言辞,只要陪伴就好。我记得从飞机上下来,我辞了职,在家躺着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忙东忙西。我们互相不搭理,但是就觉得,心里好平静,再也不会有强装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勾心斗角,也不会为了说一句话斟酌半天:那是我的家人,在我的身边。也是那个时候,莫名的眼泪就开始流,仿佛要把几个月来的委屈,不甘,痛苦,都发泄出来。然后,洗把脸,生活里就有了阳光。
ines的过程,来到更为缓慢,更为尴尬,也更直白。但她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那个唱歌澎湃,理直气壮,不再委曲求全的自己。她赤裸的面对所有人,嘲笑那些不敢剥取世俗皮囊的懦夫,与脱去男权伪装后的上次平等相处,她找回了自信,那个最开始带着梦想,带着希望的初心。这种爆发,来自于父亲,来自于toni erdmann如影随形的出现,提醒她,她不快乐,她辜负了很多人,让她去思考,为了这些让她难堪的人,而放弃一直尝试修复关系的父亲,到底值得与否。
影片的最后,ines辞职去了麦肯锡(点赞),也学会了用“幽默感”与父亲沟通,可是最后一幕,她还是拿下了假牙,眼神中一片落寞。她还是在那个真实的社会,努力着由精英走向上层,她无法从心里接受父亲所属的阶级,可是装着融入也让她觉得很累。不被理解,不想伪装的孤独感,即使在亲人身边,也挥之不去,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天地之大,竟无处容身。去新加坡,只是另一种逃离。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以前我不懂,总觉得桥上的风景一定很美,站在了桥上才发现,原来河边的灯光也五彩斑斓。把希望寄存在到不了的地方,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可是过程中难免变得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人啊,总是在选择,进进退退,被各种选择烦着,一抬头,发现人生已过去大半。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电影一上来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脱线的大叔形象:
他在接收快递的时候先是把自己假扮成了精神分裂的兄弟——戴着板牙和彩色框的墨镜,一只手拿着香蕉,另一只手却戴着手铐(其中板牙和手铐再后来的剧情中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道具),还跟快递员自顾自地开起了玩笑——先是提到“炸弹包裹”,后来又说是“情趣用品”,然后当他的血压计响起来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像我一样在那一瞬间还以为是定时炸弹将要引爆的信号。但是快递员还没说什么,他就自问自答的承认了自己其实是一人分饰两角。快递小哥显然对男主角这种怪诞而又略带尴尬的幽默有些难以招架,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在接下来的几场戏里面,我们看到了男主角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失败的:他的学生对他说自己不想再学钢琴了(男主角对此的回应是“那我的钢琴怎么办呢?这可是特意为你买的”,真的好冷……);给母亲带了些阿尔萨斯烤饼,但却被无情地当面退回;邻居也要砍他的树篱,说他的树挡住了他们家的光线;去前妻家见回来出差的女儿,对女儿现在的情况都要问她的继父,而且还得知他们要给自己的女儿提前庆祝生日,自己却没有被通知……至于雇一个女孩代替自己的女儿这种事情,似乎在情理之中,但除了男主角之外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做吧。
男主角和他母亲见面后的第一次对话非常值得玩味:男主角的母亲见到他养的狗之后问他:“你为什么不让他安乐死?”男主角的回答是“我不也没让你安乐死吗?”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两点:1.男主角非常爱他的那只狗;2.男主角的性格比较直率,不会拐弯。这两点都为后来的剧情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本片的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女儿。女主角在我看来是一个相貌平平、也没什么气质的职场女强人形象,这或许是如今很多都市女孩奋斗的方向,但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它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就像女主角的胸一样,干瘪得令人失望——她既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如果你觉得和朋友一起吃吃饭、逛逛街就算是丰富的个人生活,那当我没说)和个人空间,也难以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更不用说美满的家庭了。这样的生活,从我的角度看来,就相当于在现代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中变成了一个工作机器。
所以当男主角去找女主角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将会是一个类似于《樱花盛开》那样的故事——那同样也是一部德国电影。和《东京物语》所不同的是,本片和《樱花盛开》里的父亲去到的城市里都只有这一个子女,因此当子女认为父母的到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责任上的推脱——我不是想说子女不应该陪伴父母,只是本片里的女主角对父亲的厌烦和嫌弃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可以将男主角打发到她的兄弟姐妹那里去的话,我相信她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男主角到来之后,却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女主角工作的布加勒斯特本地非常贫穷,但是他们这些外来的工作者却可以逛最高档的商场,享受最好的服务(这也算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体现);女主角工作的近期目标是说服对方将企业的资本外包,但却对随之而来的裁员反应漠然;女主角由于内心空虚,甚至和她的同事组成了一种名为情人、实为炮友的关系(当然,这个男主角看不到,不过后来女主角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嗑药他是在场的)。也许是看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女主角的异化,男主角甚至对她说出了这句话:
一开始,男主角能够说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他看别人滑冰、雇“女儿”帮他剪脚趾甲、意大利面、起士擦子什么的,也许他意识到这样的自己在女儿的眼中太LOW,于是就开启了他那信口雌黄的“魅力老男人”模式:于是在他的口中,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商人、教练甚至是德国大使。不过不得不说,他的演技和情商实在是不怎么样,所以他所到之处,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玩但是很奇怪的人。
不过其实男主角有着一颗柔软的心,他会为了一个工人被裁的命运而为之抗争;也会因为一个陌生人带他去找厕所就支付报酬,并给他赠言“不要丢失幽默感”;甚至会突然就跑到之前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家里去拜访他们,并拉着女儿高歌一曲,理由是“我想咱俩最起码可以一起完成某件事”。也许他做出这些荒诞的举动,只是为了提醒女儿生活中还有快乐和爱的存在。
女主角唱歌的那场戏,我认为是全片最震撼人心的一个段落。歌词关于孩子的梦想,人世间的那些美好,长大后的彷徨和孤独,最后坚强地带着尊严和爱生活下去,她用的是撕裂的灵魂唱法,似乎自己的灵魂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撕裂。唱到后来情绪终于失控,因为这些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已经过于遥远;男主角的心理防线也决堤了,当他卸下那笨拙的伪装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心房客》里那个呆萌的大叔,总是努力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但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已是一片狼藉。
女主角可能是发觉自己的人生距离最初的想法已经偏离得太远,于是她崩溃了,她把自己的生日聚会变成了一个裸体派对,她那天真的秘书为了讨好她,竟然真的一丝不挂地出现在她家门口——当她为了工作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的时候,也许女主角的今天将会是她的明天。不过可能这就是她想要的。男主角也戴着一个看起来像是怪物一样的保加利亚面具出现了,其实在这部电影里面,他自始至终在别人的心里面又何尝不是一个怪物呢?女主角在那一瞬间忽然理解了男主角,他们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心灵和解。但在男主角想要和她嬉戏的时候,女主角却又像受了惊似地转身走开了。男主角躺在草丛上伤心地哭泣,不过因为他戴着面具,没有人看得到他的眼泪;最后女主角虽然辞职离开,但似乎只是因为上次的失态。就算结尾男主角跟她说了半天人生的意义,她好像也懂了,戴上了板牙和面具,但在男主角去拿相机要拍张照的时候,她又把这些给摘了下来。她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一切好像和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很容易执迷于外在的事物,但却忽略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做得太多但却想得太少,总是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其实人生一世如梦如幻,也许当我们快要过完这一生的时候,会发现有好多自己曾经那些心心念念的东西,到头来都只不过是一场空。
最后我想以《红楼梦》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被迫地看了那么多无聊的、吵闹的、宣教的春晚节目后,大年初一看了这么一部好电影《托尼.厄德曼》。这才是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这位德国女导演说:“我拍电影很慢。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是啊,好的艺术作品是要用生命、用心智来创造的,希望在中国也有这样创作的人和环境。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喜和悲的混合,是一只怪物闯入了苦苦经营的派对。玛伦阿德洞见了这点,并清晰简明地拍出了绝无仅有的[托尼·厄德曼]。当表演遇见了务实主义,真的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假的却显得那么真切。此起彼伏的尴尬之中,生命的喜悦、荒诞以及背后无尽的苦涩、孤独和无从实现的愿望被照得通亮。
没错,是亲女儿,绝对的
3 不是我的那盘菜,既没被感动到也没觉得太好笑,也许我就是这位丢掉了幽默感生活意义的女儿,需要一个戴上牙套假发披上兽毛的父亲角色来安慰。德国人真是对nudist不要太痴迷。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不满意。全片充斥着自私的人文关怀和刻奇式自我感动,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身上讨论,谁需要被救赎以及如何救赎都是非常先入为主且片面的。片中父女的互动揭示着无比冷酷的事实和无法逾越的误解。殊途同归只是理想,归根结底人都是孤独存在着的灵魂。
如果这个电影最后拿金棕榈,也是心安理得的结果。
太能理解這個片子在國內遭遇的差評了……一般不太接觸德國的人大概根本get不到笑點吧,如此如假包換的德味,讓我想起很多很多人,連對尷尬和溫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生硬和直接地來。
大毛怪很暖心,但剧本里充满了无法忽视的鱼钩和新精英主义不讨喜的一面——力图表彰自身的感性和对缺点的正视,用博眼球的天体party方式来表现发泄,但自始至终都没看见多少在表演中自发出现的同理心,完全是和好莱坞标准同质的做作。
人文主义生活方式对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一场偷袭,或者“胳肢”?她极力逃避被肤浅的“幸福”“快乐”套牢的生活,但荒唐的尴尬癌大爆发过后她竟也不可避免地思考起所谓的“人生”,结果啊,人生很让人失望,那些陈词滥调就是人生。但生活却因这假大空的思考有了一丝莫名的温度。
场刊评分虚高,胜在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父女间的千言万语,在什么都没说中说出来了。——最后父亲披着厚厚绒毛慢慢穿过公园,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你幸福吗?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新年将至,央视记者走上布加勒斯特街头,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随机采访,此时一只保加利亚黑鸟拎着起士擦子气喘吁吁地走来,转眼又消失在人海,地上多出一副假牙。
海报好好看,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幸福吗?
如果欧洲中产阶级的疗愈要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聊气质的故事来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蛮人打交道、压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钟就说了些不疼不痒的事,最后唱首歌脱光衣服丢掉束缚放开自我,人生意义就圆满了,如此尴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讨还是直接交给上帝吧
亲情和时间可以消除隔阂,一件件诙谐幽默的生活趣事让这对父女的价值观逐渐互相认同,看到最后感触良多。
可看度很高,很娱乐很趣味性的电影。大量的喜剧元素让观众可以非常享受这个故事,而内里则是父女的亲情,也会感动很多人。在一些细节的关注,女性在职场的困境,都很细腻准确。父女两人的表演也很出色。小惊喜。
两个半小时,无聊到爆炸!!!给裸体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甜心】,结果在最后一秒,叙事线收尾了。
全程处处尴尬,穿也尴尬,脱也尴尬;职场事事无聊,忙也无聊,闲也无聊。
过誉了 看完daniel blake再看这就觉得这些中产阶级的危机和焦虑都算什么...真不需要三个小时去摸索个答案
场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说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头一说话观众就发笑,而我以及问了一圈中国记者都是一脸懵逼,很难get到点。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古怪滑稽的父女关系,片长近3小时。女主闺蜜抱怨:跟中国客户们吃饭,一上来就被灌晕,然后听他们唠了五小时中文,最终居然成功签下一笔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