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James的父亲George成为救人英雄后一家人可以顺利地搬进新家,可救人之后偏偏迎来了检查人员,家中的凌乱及浑身的污泥使搬家的梦想泡汤。
试想George或者说一家人实际上赚到了什么呢,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受颁的奖状与奖章,以及那件免费清洗的西服外套。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你以为突如其来的“好事”能为理想助燃,不料却将火苗一把掐死。
《捕鼠者》在结尾前始终维持着某种动态平衡关系——于James而言,父亲的责骂、不良少年的欺压都可以与同受欺负的Margarita相互慰藉;幻想住进麦田后的新房也能些许抹平肮脏混乱的居住环境于身心的荼毒。但这就像是一个左右摇摆的天平,本质上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因为天平两侧不同的质量终会导致有一侧先落地,以结束这一病态的平衡关系。当James发觉无法拯救“心爱”的Margaret,心底的秘密又被Kenny戳穿,自己也无法进入麦田后的房子时,混乱于James上叠加到了峰值,天平崩塌沉入水底。
这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电影,我也是看了三四遍才逐渐发现其中的魅力。这部电影非常赤裸地展示了琳恩曾经作为摄影师的扎实功底,大部分的场景都将运动的画面呈现出类似静止的状态,这就巧妙地通过对时间的攫取来使某个瞬间得以延长,这种近乎静止的时刻就非常容易让人们把握事物的存在,哪怕是暂时的。比如影片的最后James的笑容仿佛被定格在麦田中央,让人们能够抓住那一刻James“愿望实现”的幸福感。同时这种类似摄影的拍摄手法还能改变影片的叙事速率,从而带来一种创伤性重复的状况,那些近乎静止的场景就是在反映影片叙事中创伤反复中的暂时中断感。简单来说,James作为一个孩子,在瑞恩死了以后会一直处在负罪感之中,而这些几乎静止的画面就好比一个休息站、庇护所,让他能喘口气或是感受其他美好的情感,我觉得这种以拍摄手法的不同来切换叙事速率,从而给观众带来不同情感体验的方式真的非常巧妙。比如34:20这里James趴在Margaret-Ann身上的俯拍镜头,画面和人物都近乎静止,但总能感受到画面中散发的不掺杂质的单纯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James所渴望的庇护所吧,平静而舒心;42:23这个James站在麦田中央的中景镜头,满屏的暖色调溢出James来到梦幻之地的放松与舒心…这些不仅是James的休息站,也能让观众从压抑的情绪中得以喘息。虽然画面给人以静止的感觉,但里面的情感确实交织涌动,让人扎身于其中,随其波动。
#BFI# #BigsScreenClassics# 现实主义作品,带有肯洛奇的风格,与《小孩与鹰》一样,以英国底层小孩的眼睛看这个全英范围内的大罢工,再看这个社会。
本片在开场就展现给观众了一场惨剧,让观众与小男主一样参与到了这次意外中,弱肉强食的社会中,谁有确定自己是那捕鼠人,而不是只老鼠,片中老鼠似乎就象征着小男主自己,垃圾在城市之中堆积,大量的工程停摆,老鼠在大量繁殖,那条承载了大量悲伤的河又一次送葬了一条生命,与开始呼应。
视觉上,构图和运镜非常棒,尤其是构图,画面分割,大量的前景遮挡,都让同样知道秘密的观众从视觉上体会到那种空间被大量压缩的窒息感。特写升格很大程度的放大了情绪。
听觉上,很多时候配乐还是偏欢快的,带有“青春成长”的节奏感,当然对于悲剧的烘托使用的耳鸣也很不错,让观众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
不太喜欢超现实表达的部分,无论是小白鼠的升空和结尾处的处理,逃避现实的残酷再以超现实展现的笑容始终不如现实来的更有冲击力。
越往后越强...
镜头暗下去的时候我心一直揪着,喊着快起来啊。。。还好结尾看到了麦田中他的笑脸,一切美好的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大人们总是不能理解孩子,怎么忽然就发脾气了,怎么忽然就哭了,其实他们只是不肯试着去了解。绝对的五星。对于这种闷片,开始看的时候真是很痛苦,看完之后,也真的很爽。
无助与失落在成长中交相辉映。Goodbye, Snowball!
说不出来的棒
孤独,阴冷,寂寞,隔阂,贫穷,无处诉说,不被理解,忧伤,死亡,性。童年。此类英国电影永远是我的软肋。
孤独是什么,是一觉醒来只有漆黑又寂静的房间陪着你。走出去,脏乱街上也没有人,只有那一阵一阵的凉风。但是,不要怕,走下去,总会找到喧闹而又亮堂的街市。
不错
理解伦敦骚乱的社会原因
这简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国青春片了。那特写,太销魂了。音乐的口味也棒。开放式结尾
清冷萧索
梦想中金灿灿的生活,和恶臭腐坏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可能比死与生之间的距离大得多。被结尾沉沉击中。电影中阴雨不绝的格拉斯哥,垃圾遍地、老鼠四窜的居住环境,让偶尔的几个想象镜头显得尤其宝贵,并且那几个镜头也透着一点点导演女性视角的温柔吧
我或许也应该在这20几年的某段时间里让自己能有理由的离开这个世界
这种英式青春片的灰色暗调调是从哪里开始发源的呢,包括自我苑囿自我厌弃自我怜悯的小形式主义小象征主义都很相似,这片又多了几个梦幻的场景镜头,算是感人之处。最后结尾处杂草场的用光好亮,一家人都来这个梦幻地了,小男孩的笑也是幻想,都沉在水底了
原来真的有很多老鼠…闷片不推荐
很好看~
last film in SFF. Tilda is so charming!she said she will attend Lynne's next film which is really expecting! really love this director anyway.(有一些細節和特質是可供辨認的。如同你的小說。)
如此残酷孤独灰暗的童年,真让人心脏受不了~
垃圾堆积如山形成的破败环境,老鼠和跳蚤,不良少年与糟糕的生存环境。用这些外部环境展示主角内心,同时再以美好的梦境(麦田)作为对比。看这片总有点提心吊胆的,总觉得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
鬼魅的诗意与严酷的现实在拉姆塞的[捕鼠者]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前者在她极善于捕捉细节的镜头里迸发,而后者则毫无征兆地再度降临,犹如突然打向绞在窗帘里小男生的一巴掌。死水的形象在电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凝滞肮脏好像死亡的宫殿;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流动潜能,这就是直觉里诗的样子。
在泥沼中打滚,如野草般疯长。日常片段与意象强化,让此种颓丧而无望的气氛渗入人心。与安德里亚阿诺德如同天平的两端,一个似暖阳,一个如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