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

已完结

主演:张铎,张航,陈数,戴军,宋春丽,何伟,王华英,郭柏松,刘之冰,曹峻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9

 剧照

聂耳 剧照 NO.1聂耳 剧照 NO.2聂耳 剧照 NO.3聂耳 剧照 NO.4聂耳 剧照 NO.5聂耳 剧照 NO.6聂耳 剧照 NO.13聂耳 剧照 NO.14聂耳 剧照 NO.15聂耳 剧照 NO.16聂耳 剧照 NO.17聂耳 剧照 NO.18聂耳 剧照 NO.19聂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郑君里在《聂耳》里最有价值的就是空镜的运用了

影片《聂耳》导演后记

郑君里

聂耳,替我们无产阶级音乐创作开辟了道路。

在银幕上使聂耳再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实地表现聂耳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之下的成长。

聂耳的成长表现在政治方面,也表现在艺术方面。影片把聂耳如何从一个热情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过程,和如何从一个音乐爱好者成长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奠基人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我们所凭借的是我们青年时代的切身经历,是与聂耳共事的年月中的一些具体的、感性的记忆和直接或间接的有关史料。

新片的开端写聂耳刚从云南到上海,那是1930年7月。

聂耳和我们,以战斗的行动迎接了“九一八”和“一二八”的巨大历史事变,参加了无数次的街头宣传、游行示威,深入学校和工厂做巡回演出。(这都是影片内容的一部分)

刚到上海的十九岁的聂耳起先是个勤奋的学徒,工作之余,发奋读书,补习英文日文,苦练小提琴,失业之后,考入“明月音乐会”,希望从此走上音乐家的道路。

聂耳在创作中,基本上符合鱼基本上符合毛泽东同志日后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则精神。

在创作之初,我们虽然还没有足够的雄心如某位评论家过奖的那样“通过一个人概括一个时代”,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力求表现时代的特征,使影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然后郑君里就巴拉巴拉表达一通,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讲话对自己创作这部影片的各种指导作用。

我们根据了部分真实的资料,创造出一些人物(如郑雷电)。

空镜头:

长城一场就全靠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思想互相支持,天高云淡的秋晴佳日,群峦起伏间,万里长城龙盘虎踞,塞外,平沙莽莽,骆驼队跋涉在沙丘之间,这一切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传统的坚毅不拔的精神,面对着这样雄伟壮丽的河山,聂耳不禁油然觉得祖国格外伟大、可爱。

我认为,空镜头近乎虚写,音乐往往也比较抽象,但当它们结合起来,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的潜台词有时比正面描写人物还要丰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也更为深远。

关于台词间歇中出现的空镜头,我们认为那不是内部动作的中断,恰巧是内部动作更剧烈的地方。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听完美妙的音乐,在那余音绕梁的时刻,常常有一刹那呆在那里,忘了鼓掌,似乎还没有来得及从音乐的境界中回到现实世界上来。

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对优美绝伦的琵琶演奏作了一番独步古今的描绘后,这样写乐曲的终了:

曲罢收拨当心画,
四旋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唯见江心秋月白,何尝不是空镜头!

秦少游的临江仙: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江上数峰青,又何尝不是空镜头!









 2 ) 短暂又光辉的一生

出生于云南玉溪的聂耳年纪轻轻只身到上海,住在弄堂房子的三层阁里,有点空的时间就苦练小提琴;替在拍的电影配乐配歌,写出了多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满怀革命豪情壮志的群众歌曲,当年就广为传扬的有“卖报歌”,“大路歌”,‘”毕业歌“和后来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受共产党委派去苏联学音乐时,途中在日本游泳溺水而亡,死时才二十三岁。半个多世纪后,上海的一帮电影人为"给建国十周年献礼”把聂耳的短暂又光辉的一生搬上银幕,赵丹演聂耳。当时,赵丹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居然能演得那么精彩,许多表现出聂耳的伟大人格的细节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谁都会说,聂耳的风貌,气质就是这个样。聂耳为写“大路歌”去码头体验生活,他看到码头工人的沉重的劳动,深受感动。他从一个摊头上买到了那把渴望已久的小提琴,情不自禁蹦跳着回去。他用仅有的钱买了两个馒头,见身边一个小流浪者眼巴巴地望着他,他毫不忧犹豫把一个馒头给了他。他去一个中学,满怀激情地指挥中学生唱“毕业歌”。他在阁楼里,在一个灯泡的灯光下,谱写“义勇军进行曲”,刚谱完,他激昂万分地边打拍子边唱了起来,而此时,曙光也恰好照亮了屋子。这些细节都非常精彩。新中国成立后赵丹拍的第一部电影是”武训传“,人们都可看出。赵丹的意图是想借武训这个人物来说明如何为人民服务,却遭到严厉批判。过了好几年,他才得以演”为了和平“中的爱国教授,重新树立起广大观众深爱的形象。真可以说,赵丹扮演聂耳这个人民艺术家,始终是以自身的人生感悟和内心世界来表演。可以说,这是聂耳,也象就是赵丹。影片中还有许多情节配合得非常好。最精彩的是夏日里太阳下山了,上海弄堂里的人都到门口坐小板凳乘风凉。 卖唱的父女俩一个拉琴,一个唱,走过来,卖唱的那神情,那姿态,美极了。类似的细节还有,可以说,这些细节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光彩。但也有一些情节可以商榷。如聂耳报考音乐学院,主考的一个教授问他”音乐是什么?“聂耳回答”音乐是时代的脚步,是大众的呼声“。聂耳刚说完,那主考官就"哼"了一声,冷冷地说"大众?大众懂得音乐?大众懂得贝多芬?“这一段,看着总感不舒服,似乎也没有多少现实依据。再就是群众冲市政府大楼的场面。影片中展现的是新造在上海五角场,市政府曾打算搬进去却没有搬进去过的大楼,这一段似也脱离了现实。当然,这些无损大局,但总是感到不够完美。

 3 ) 详解字幕第1部(修订版):1959年彩色电影《聂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重新修订过的详解字幕版1959年十周年献礼片《聂耳》,于2021年9月21日制作完成的,主要参考了自购的《〈聂耳〉——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11月第1版)。此次修订是为了提高字幕的质量,以期获得更多网友的注意,促进有兴趣的朋友接触这部经典老电影。

我原来制作的《聂耳》详解字幕于去年10月1日正式发布,为本人系列详解字幕作品的第1部,也是我做详解字幕版老电影的初心:就是因为通过阅读《〈聂耳〉——从剧本到影片》、深入了解了《聂耳》的主创总结和当时的座谈会、影评等内容后,我才下决心做详解字幕的。

原文:自制详解字幕第1部(修订版):1959年彩色电影《聂耳》


(一)字幕版地址

微博(内含du盘链):

//m.weibo.cn/5445337343/4687941076781258


(二)影片基本信息

片名:聂耳

种类:彩色音乐传记故事片

上映时间:1959年

出品方: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编剧:于伶、孟波、郑君里

导演:郑君里

副导演:钱千里

摄影:黄绍芬、罗从周

美工:韩尚义

音乐顾问:孟波

编曲:葛炎、黎英海、刘福安

录音:吴江海

剪辑:朱朝升

化妆:乐羽侯

绘景:林福增

制片主任:高正、周伯勋

合唱:上海合唱团、上海广播乐团

独唱:蔡绍序、王昆、任桂珍

歌唱指挥:司徒汉

演奏:上影乐团

演奏指挥:陈传熙

协助演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实验歌剧院

★主要演员表(角色名……演员名)

聂耳……赵丹

万千红……王蓓

老江……邓楠

江嫂……赵抒音

苏平……江俊

小龙……孙永平

郑雷电……张瑞芳

李天音……高正

赵梅农……夏天

歌舞班老板(吴经理)……韩涛

冯凤……黄宗英

高天人……宏霞

小丑……关宏达

孙英……韩非

钱也乐……陈述

匡文涛……高博

张曙……仲星火

电影公司经理……郑敏

匡母……范雪朋

张委员……阳华

赵小梅……吴云芳

★几位眼熟的演员的跑龙套情况:

飞行集会上放高升炮的青年……中叔皇

电影公司招考者……李天济

“九·一八”演出时的便衣特务……黎铿

伪上海市政府楼里的便衣特务……刘非

★获奖记录: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电影幕后趣闻

本片的导演郑君里,摄影师黄绍芬,扮演聂耳的赵丹,制片主任周伯勋,在30年代,都与聂耳共事过,是当时上海左翼文艺斗争的战友。赵丹在1962年4月写的创作总结文章《聂耳形象的创造及其他》里回忆过那段日子的事情,从1935年到1959年,赵丹算是时隔24年,在银幕上扮演自己的挚友。

1935年5月3日,本片导演郑君里与同为上海电通公司合唱队的袁牧之、顾梦鹤、盛家伦、金山、施超、司徒慧敏等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将其灌制成唱片。所以说,郑君里是当时在百代小楼录音棚演唱首版《义勇军进行曲》的七人之一。

另外,《聂耳》还是新中国第一部拍摄了主角深情接吻镜头的电影。片中聂耳(赵丹 饰)与郑雷电(张瑞芳 饰)在上海龙华塔里有一场接吻戏,当时是获准拍摄并即将通过审查的,但是在最后一次审查的时候还是删去了这一段内容,所以我们看到的公映版没有这个接吻戏。但是,非公映版的《聂耳》则保留了这个接吻镜头,据电影胶片保存和修复行业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至今还保存着未删减这个接吻镜头的《聂耳》胶片,但暂时没有公开放映。


(三)字幕版截图


 4 ) 不怕你关山千万重:评1959年彩色电影《聂耳》

说起聂耳,大家通常可联想起的标志性符号就是由他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谱曲的传世经典还有不少,比如《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毕业歌》《开路先锋》等歌曲,还有《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彩云追月》等民族器乐曲。今天要分析的就是以他为主角的彩色音乐传记片——《聂耳》,一部艺术性与思想性兼优的影片。

一.影片信息

电影海报

片名:聂耳

种类:彩色故事片、彩色音乐传记片

上映时间:1959年

★该片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之一

出品方: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编剧:于伶、孟波、郑君里

导演:郑君里

副导演:钱千里

摄影:黄绍芬、罗从周

美工:韩尚义

音乐顾问:孟波

编曲:葛炎、黎英海、刘福安

录音:吴江海

剪辑:朱朝升

化妆:乐羽侯

绘景:林福增

制片主任:高正、周伯勋

歌唱:上海合唱团、上海广播乐团、蔡绍序、王昆、任桂珍

演奏:上影乐团

歌唱指挥:司徒汉 乐团指挥:陈传熙

主要演员表(角色名……演员名):

聂耳……赵丹 万千红……王蓓

老江……邓楠 江嫂……赵抒音

苏平……江俊 小龙……孙永平

郑雷电……张瑞芳 李天音……高正

赵梅农……夏天

歌舞班老板(吴经理)……韩涛

冯凤……黄宗英 高天人……宏霞

小丑……关宏达 孙英……韩非

钱也乐……陈述 匡文涛……高博

张曙……仲星火

郑敏……电影公司经理

协助演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实验歌剧院

获奖记录:1960年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二.主创简介

本片的导演郑君里、扮演聂耳的赵丹都是聂耳生前亲密的革命同志,摄影师黄绍芬也在30年代拍摄电影时和聂耳合作过。其他主创人员大多和聂耳同时代,年轻时很直接地受到聂耳作品的影响。

▲本片导演 郑君里

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千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田堡村),中国著名演员、电影导演、编剧。

1930年8月,参与中共领导的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的组织工作,并与他人合作起草了行动纲领《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1939年,拍摄抗战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7年,自编自导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执导电影《乌鸦与麻雀》,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得个人一等奖。此后导演的电影主要有《我们夫妇之间》(1951年)、《宋景诗》(1955年)、《聂耳》《林则徐》(1959年)、《枯木逢春》(1961年)、《李善子》(1965年)等,另有纪录片《人民的新杭州》《光荣的创造》(1953年)。1969年含冤逝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郑君里的艺术素养深厚,对话剧、电影、表演艺术、纪录片均有很深入的创作研究,除有大量艺术著述外,又翻译了一些外国的艺术著作,他自觉地坚韧地探求电影的民族化之路,拍摄出《乌鸦与麻雀》《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等富有中国传统美学气质和中国革命气质的经典电影,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片主演 赵丹

赵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赵凤翱,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电影导演,是中国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男演员。赵丹自幼便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193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名家专攻山水画,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当时许多进步知识青年酷爱红色,红色是革命的象征,他也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32年参演电影《琵琶春怨》,正式成为电影演员。1933年,加入中共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又相继出演了多部电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左翼进步电影是1935年《十字街头》和1937年《马路天使》。1939年6月,与徐韬、王为一等左翼电影人前往新疆进一步开拓戏剧工作,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了5年。1945年春,赵丹重返舞台。1950年主演历史传记电影《武训传》,影片展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人生故事,当时许多报纸都争相刊登赞扬它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指出《武训传》的历史观错误,引发持久争论。1955年,文化部评选1949-1955年优秀影片时,赵丹主演的《乌鸦与麻雀》获评一等奖。1957年入党。1962年,入选文化部评选的“新中国人民演员”(又称“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1967年开始被单独监禁了5年,1977年恢复党员的组织生活。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

1949~1965年是赵丹的电影表演艺术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的时期,这段时间参与创作的影片有《乌鸦与麻雀》《武训传》《我们夫妇之间》《为孩子们祝福》《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第三次试验》《林则徐》《聂耳》《风流人物数今朝》《青山恋》《烈火中永生》等。他成功塑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经典的银幕形象有1950年《武训传》中的武训、1956年《李时珍》中的李时珍、1959年《林则徐》《聂耳》中的林则徐和聂耳、1965年《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峰。

赵丹是较早自觉探索电影表演艺术风格及民族表演体系的演员,立足于现实主义,将京剧、中国诗画的美学理论、欧美电影表演形式、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表演理论、中国文明戏中的体验派和表现派方法结合在一起,强调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情理相通、意境深邃、趣在法外,以及演员在角色与自我之间的灵活转换。


三.影片评析

影片讲述的是聂耳1930-1935年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后的五年的人生经历,艺术再现了他从音乐爱好者逐步变成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家的成长过程,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堪称影史典范的优秀影片。接下来是对影片特点的分析,要点如下:

(一)影片做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二)影片把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贯彻始终的表现手法,使其与剧情发展、人物成长的逻辑相吻合。

(三)影片表现了革命的军事斗争与文化斗争的两条线,将其有机联系起来。

(四)从一个人表现一个时代,遵照史实,正确展现了他关心政治、关心人民、积极参与革命的事迹,塑造聂耳的同时也是在直接反映时代。

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影片遵循革命文艺观,采用了写实反映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手法,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例如,影片有聂耳在“九·一八”一周年北平文艺界联合大公演中登台用小提琴演奏《国际歌》的剧情,这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引来宪兵特务的阻挠。

本片导演郑君里在总结这场戏的经验时说到:我们把它和另一个真实历史事件揉合在一起。有一次,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在新光大戏院演出《都会的一角》,因其中有“东北是我们的领土”一句台词,遭到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无理禁演,敌人开来“飞行堡垒”,派来大批中外警捕,包围戏院,如临大敌。当时许多演员、观众都气哭了,也真有人一拳打在墙上,打得皮破血流。把《国际歌》放在这个特定情境中演奏,就大大加强了它的战斗意义。

这场戏如果完全照搬历史,就显得单薄、不能体现聂耳等上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不惧危险为大众呐喊的精神。而把两件真实事件加以揉合后,集中了矛盾和斗争,使剧情的戏剧冲突更进了一步。敌人连“东北是我们的领土”都不准说,在他们面前拉《国际歌》,更突出了聂耳和同志们面对敌人时的毫无畏惧、敢于斗争;同时戏院里的观众们积极参与《国际歌》合唱,把宪兵特务挤在外围,使观众体会到进步音乐、进步文艺深入人心的事实。

再比如,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其实是聂耳离开上海前往苏联(中转站在日本)的前一段时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影片把这首歌改为是聂耳在随五花歌舞班做旅行公演途中创作的,正与聂耳临行前地下党文艺干部苏平嘱咐他“沿途多注意老百姓的生活,这对你的创作会有帮助的”以及聂耳在途中渡口看到饥民抢米被捕、歌舞班旅途的困顿紧密衔接。这样通过几个情景集中地表现中国人民在黑暗统治和殖民侵略中的苦难,因而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在旅行公演途中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表现更有层次感、递进感,更能使观众体会到聂耳是听取党的文艺教导、从亲身体验群众疾苦中思考和创作大众音乐作品的。

▲万千红(王蓓 饰)唱《铁蹄下的歌女》,聂耳(赵丹 饰)拉小提琴伴奏。赵丹在本片中演奏的乐器有月琴、钢琴、小提琴,均由他本人演奏

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出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61页)

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基本原则,但如果一味地写实、要求影片内容与历史具体细节完全一致,就会陷入日常琐事里去,这样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聂耳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将个人与革命斗争需要相结合的精神,也就不能打动人。《聂耳》摒弃了没有典型性的日常琐事,聚焦聂耳在上海5年的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并做了部分的艺术虚构,集中了矛盾和冲突,在真实的布景和细节中表现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矛盾。

(二)影片把音乐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不仅符合聂耳音乐家的本质特征,且将音乐与剧情发展、人物成长过程相结合,使音乐与画面、人物精神、时代进步精神高度契合,成为电影的灵魂要素。在这里,音乐不仅是搭配画面的要素,更是反映人物思想变化、革命精神的要素。

(1)贯穿全片的音乐

这部影片选用了多首歌曲和乐曲:对聂耳有引导或启发作用的《国际歌》《马赛曲》,聂耳创作的战斗性歌曲《开路先锋》《前进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创作的反映人民疾苦的《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塞外村女》《卖报歌》,民乐《孟姜女》《绣荷包》、云南花灯音调曲、河北民歌,聂耳改编的民乐《金蛇狂舞》,还有作为反面教材的黄色音乐《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其中,《开路先锋》是影片的序曲和贯穿全片的插曲,中间一些配乐也根据这首歌的曲调改编;《义勇军进行曲》是全片聂耳创作的顶峰,通过多条铺垫而最后达到高潮。

从历史来看,聂耳的音乐创作是和他的革命艺术成长过程融为一体的,当他意识到并下定决心为中国人民发出声音、积极投入无产阶级革命后,就愈发积极地投入革命音乐的创作中,这些音乐作品对打击敌人具有很大的威力。特别是1934-1935年这短暂时间里,聂耳就根据革命文艺斗争的需要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影片选取了聂耳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着重使聂耳创造的歌曲与他的自身经历特别是思想觉悟逐步提高、逐步向共产主义事业靠拢的过程相吻合。

聂耳从小就对音乐有浓烈的兴趣,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吹奏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多种民族乐器,并开始接触滇戏、花灯、洞经调等当地民间音乐;在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后,开始随张庾候学习小提琴。在去上海的两年前,也就是1928年,聂耳就已正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威游行等活动。可以说,聂耳的音乐基础是早在少年青年时代就打下了的,其革命进步思想也早在1928年(16岁)前就生根发芽。

但彼时聂耳并没有明确把音乐与革命相结合、为革命服务的观念。在影片中,刚到上海的聂耳在云丰商号里做杂役,每天拉运烟草的榻车,这时他日益思念的是亲爱的故乡。在偶遇地下党发起革命宣传的飞行集会后的夜里,他在晒台和海员老江畅谈,用从家乡带来的月琴演奏起了云南抒情山歌《绣荷包》,忆起在家乡和昆明师范学生会的同学们庆祝北伐军胜利时同在演奏《绣荷包》的往事。云南抒情民歌在片中发挥了表达聂耳思乡情感的作用。

不久商号倒闭了,他用半年的工钱买了一把小提琴,饿着肚皮苦练技术。后来通过面试进了五花歌舞班,这是个黄色歌舞班,每天演奏《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之类的靡靡之音,聂耳因此感到非常苦闷。这时他的老同学郑雷电来探班,表达了对他在歌舞班生活的失望。这个重要的人物使聂耳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于是聂耳决心去考音乐学院,却被瞧不起大众音乐的主考教授们嘲讽、被高昂学费拒之门外。在歌舞班生活和音乐学院面试的遭遇,使他对黄色音乐和精英音乐产生了厌恶。正这时,郑雷电找他去参加了沪东工人夜校赈灾游艺会,给工人们演奏了月琴曲《金蛇狂舞》,特别是在这里接触了上海地下党文艺工作者后,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这是他音乐人生的关键转折点,聂耳首先参加了在街道上写标语宣传革命的工作。

▲《金蛇狂舞》由聂耳根据民乐《倒八板》改编

不久,“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聂耳随五花歌舞班去伤兵转运站慰劳伤兵们。影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重要的音乐冲突和交汇,使聂耳的转变更加坚定:歌舞班成员给伤兵们唱了打情骂俏的黄色音乐《桃花江》,引起伤兵的厌恶,聂耳见状,便唱起雄壮激昂的《马赛曲》,这时门外传来了合唱声,原来是苏平、张曙、匡文涛等中共文艺工作者们带人来到了转运站,《马赛曲》赢得伤兵和医生护士们的热烈掌声。通过这段音乐的冲突和交汇,聂耳第一次公开赢得了用战斗性歌曲对歌舞班靡靡之音的胜利,匡文涛更建议他“《马赛曲》是很好,可是我们应该有中国的《马赛曲》”,成了他日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起点。不得不说,伤兵转运站这场戏实在是妙绝,成功展示了黄色音乐、聂耳、革命文艺的矛盾冲突和并流交汇。经过这次事件,聂耳坚定了要创作中国自己的战斗进行曲、以激励中国军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念。

不久,五花歌舞班到汉口、南京一带做旅行公演。临行前,聂耳向苏平表达了自己想要创作一支中国的《马赛曲》但力不从心的情况,苏平鼓励他“要创作战斗的作品,一定要有战斗的生活!”“沿途多注意老百姓的生活,这对你的创作会有帮助的。”这些话对聂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旅途中他们乘的客轮被“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征用,又遇到饥民抢米被捕,更坚定了聂耳“人民大众到处在受着苦难,我们的音乐首先要为他们呐喊!”的信念,使他更明确了为人民创作音乐的方向。歌舞班租赁船只渡江时,聂耳写好了《铁蹄下的歌女》,让万千红唱,他用小提琴伴奏;江水悠悠,江鸥盘桓漂泊,帆影在小孤山旁远去,哀恸的歌声打动了歌舞班的一些成员,但却被歌舞班的领班吴经理和赵梅农以触犯政府禁令为由反对。这在影片里是被作为聂耳第一次根据人民疾苦创作的歌曲出现的,标志着他音乐观念的成熟,也预示着他后来与歌舞班的决裂。

《铁蹄下的歌女》歌词
(许幸之作词,聂耳谱曲,创作于1935年,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做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亡?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打得遍体鳞伤!

不久,聂耳坦白自己在报刊上撰文抨击歌舞班音乐毒害人民的事,离开了歌舞班,坐上了前往北平去与同志们会合的列车,他抛弃了能让自己有饭吃的歌舞班生活,决然要投入革命音乐的创作中了。在纪念“九·一八”一周年北平文艺界联合大公演中,演出被宪兵特务阻挠,聂耳以拳怒击墙壁;当观众高喊为什么不能说“东北是我们的领土”时,宪兵鸣枪威胁,聂耳转身取出小提琴奏起《国际歌》,引起大家的合唱,表明了他对反动派的示威和抗争。《国际歌》已经是在各国传唱了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观众也非常熟悉,因此雄壮的《国际歌》在这里登场,塑造了聂耳和革命群众的英雄形象,有力地感染了观众。

不久,他们回到了上海,聂耳在匡文涛家中见到了刚从苏区回来的女友郑雷电。影片在这里安排郑雷电演唱苏区的革命歌谣《兴国山歌》,使聂耳非常振奋,使他进一步受苏区革命文艺政策的引导。聂耳接到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谱曲的任务,特别是创作其中的《码头工人歌》时,他第一次专门为了创作劳动歌曲而到工人中去体验生活。码头工人们的繁重劳动使他深有体会,促使他成功创作出了真实的劳动歌曲。

《扬子江暴风雨》演出大获成功。演出后,苏平告诉聂耳入党申请被批准了。聂耳在喜极而泣后,更加积极地投入进步歌曲的创作中去:聂耳用钢琴弹奏《毕业歌》的前奏,接着镜头快摇入正在拍摄电影《桃李劫》里学生合唱《毕业歌》的片场场景中→切到观众在影院中观看影片《桃李劫》的《毕业歌》画面→移到观影结束后青年观众结伴唱《毕业歌》→聂耳、张曙在上海工学团院子里教学生们唱《毕业歌》→工人夜校里的工人学生们合唱《毕业歌》,江嫂弹风琴伴奏→聂耳在学校操场上指挥几百位男女青年歌咏队唱《毕业歌》。这一段镜头组合的配音是一整首《毕业歌》,画面的场所频繁变换,表明歌曲随着电影《桃李劫》的上映而广为进步青年传唱,进步歌曲的影响力空前强大。

《毕业歌》歌词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1934年左翼电影《桃李劫》的插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接着,影片通过贵族音乐代言人钱也乐斥责他的小女儿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进一步表明聂耳的大众音乐的深入人心。上海的张委员给电影写了一首《农家乐,乐陶陶》,粉饰社会黑暗,遭到聂耳《塞外村女》的反击,这场戏是聂耳的革命进步歌曲第一次和粉饰黑暗的国民党官方音乐的对抗,为后来聂耳等人创作的进步音乐、进步电影被当局封禁埋下伏笔。

《塞外村女》歌词 (唐纳作词,聂耳作曲,1935年电影《逃亡》插曲)
采了蘑菇把磨推,头昏眼花身又累,
有钱人家里团团坐,羊羔美酒笑颜开
寒鸦飞过天色灰,老爹上城卖粉归,
鹅毛雪片朝身落,破棉袄渍透穷人泪
扑面寒风阵阵吹,几行飞雁几行泪,
指望着今年收成好,够缴还租米免祸灾

此后不断有歌谱封面纸甩进画面中,表明聂耳的进步音乐作品越来越多;随之引来敌人的破坏:暴徒对发售聂耳歌曲唱片的店铺进行打砸,要“彻底消灭普罗文化”“清除电影界的共党分子”,捣毁拍摄进步影片的电影公司。当局腐朽文化政策执行人——也就是影片前面那位嘲讽大众音乐、敌视进步文艺的音乐教授钱也乐,带领暴徒打砸毁坏店铺里的聂耳唱片,但毫不示弱的进步青年们在街头大喇叭里播放聂耳的《开路先锋》,并组织人在楼上合唱,气得钱也乐只能无能地狂怒。《开路先锋》的歌声继续,画面上出现“奉委座密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朱笔训令,歌声正唱到“不怕你关山千万重!”紧接的是中共呼吁全国抗日的声明,上海地下党组织革命群众游行示威、冲击伪上海市政府的场面。禁令之下,革命群众在聂耳歌曲声中一往无前,极富感染力地表现出聂耳《开路先锋》的社会影响力和革命群众的英勇无畏。

《开路先锋》歌词
(原是1935年左翼电影《大路》的序曲和插曲,施谊作词、聂耳作曲)
轰,轰,轰,哈——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轰,轰,轰,哈——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不怕你关山千万重(不怕你关山千万重)
几千年的化石,积成了地面的山峰(几千年的化石,积成了地面的山峰);
前途没有路,人类不相通,
是谁?障碍了我们的进路,障碍重重(是谁?障碍了我们的进路,障碍重重)
大家莫叹行路难,叹息无用(无用!)
我们,我们要,要引发地下埋藏的炸药;
对准了它轰,轰轰轰!
看岭塌山崩,天翻地动,
炸倒了山峰,大路好开工。
挺起了心胸,团结不要松。
我们,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我们,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轰、轰、轰,哈——轰!

在示威中,江嫂被杀害,张曙、小龙等人被捕,聂耳在老江帮助下安全撤离。聂耳对此非常悲愤无奈,不久苏平告诉他组织已经安排他去苏联学习了,并递给他田汉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让他谱曲。聂耳躺在狭小的阁楼里,思绪万千,他看到墙上挂的郑雷电照片,联想起郑与无数红军战士正排着长龙般蜿蜒的队伍翻山越岭,北上抗日。这时,他听到外面响起了警笛声,那是国民党正在抓捕革命群众,老江出来护住了他,聂耳转身又看见了老江左臂上戴的悼念江嫂等死难同志的黑袖套,他的思绪飞到张曙等被捕同志在血光刺刀中走向刑场的场面,又移到示威时江嫂和其他革命群众被军警、枪手杀害的情景;日军侵占了中国土地,把抗日军民挂死在林子的树枝上,并逮捕杀害更多人……聂耳点燃蜡烛后,红光在瞬间映满了他严肃的面庞。

聂耳旋即在乐谱上奋笔疾书,把他所联想的红军北上抗日的战斗号声一气呵成地记下:红军飞夺泸定桥;东北抗日军民高举义勇军军旗、策马集结向前线奔去;中国人民在黑夜中纷纷高举火把、汇成火龙向敌人愤怒地奔去……随着聂耳歌谱最后一个音符的写完,他把笔猛地往桌上一拍,歌声随之结束。

写完这首被镌刻在中国革命音乐史丰碑的不朽歌曲,聂耳乘上了前往日本的长崎丸客轮,向着他恋恋不舍的同志和祖国告别。聂耳走了,但是他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国革命群众和一切要求抗日救国的人们走过了卢沟桥事变,向着日本侵略者不懈斗争;又伴随着人民解放军击垮了蒋家王朝,迎来中国的新生……

可以说,音乐在《聂耳》中是名副其实的灵魂要素,它配合剧情发展和人物成长,既是聂耳的斗争武器,又是电影的艺术武器。通过这样的表现,真正使观众感受到聂耳的革命音乐力量、中国人民革命的波澜壮阔。

(2)层层铺垫的《义勇军进行曲》

影片有两处明显的台词,为聂耳后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做了铺垫。一是在伤兵转运站慰劳伤兵时,匡文涛教导聂耳要创作中国自己的《马赛曲》,马上就听到敌人飞机轰炸,匡文涛、张曙等人准备和医务人员冲到前线去救助伤兵,医生拦下他们说太危险了,匡文涛坚定地说“不要紧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聂耳听后甚为认同,这句台词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核心歌词。

后来,在纪念“九·一八”一周年北平文艺界联合大公演中演奏《国际歌》后,聂耳与苏平坐在长城堞楼上畅谈,苏平说“我们共产主义者从来就是最坚决的爱国主义者,永远站在斗争的最前面!”,聂耳望着高大巍峨的长城,默默起誓“古老的长城啊,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第二处核心歌词的体现。

作为影片的最高潮,编导们采用了层层铺垫,丰富而残酷的斗争给予聂耳逐渐饱满的斗争精神,使得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而是像聂耳在创作时的那样,他想起了北上抗日的红军、被反动当局屠杀的同志们、被日寇残杀的人民……正如阁楼里的红色烛光一样,这首歌曲不仅是基于血泪史,也昭示着红色的坚决的反抗!这一切使他振奋和痛苦,使他创作出这首万分激昂的战斗进行曲,成为中国革命音乐的不朽篇章。

(3)影片不仅选取表现聂耳的作品,也选用了一些其它民乐来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如前面提过,聂耳初到上海时,一天在住处的晒台和海员老江畅谈,用从家乡带来的月琴演奏起了云南抒情山歌《绣荷包》,忆起在家乡和昆明师范学生会的同学们庆祝北伐军胜利时同在演奏《绣荷包》的往事。云南抒情民歌在片中发挥了表达聂耳思乡情感的作用。

如聂耳在偶遇上海地下党发起的飞行集会后的夜里,在屋里他阻止了房东太太打骂丫头小红,这时街上传来了歌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艺人用胡琴演奏着《孟姜女》的曲调,从街头转入弄堂,一个小姑娘用沙哑凄凉的嗓音和唱着,缓缓地从纳凉的人群中走过,隐隐用乞求的眼光注视人们的反应……

江苏民歌《孟姜女》完整歌词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
二月里来暖洋洋,燕子双双到南方;燕巢造的端端正,对对成双歇画梁。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家家坟上飘白纸,喜良家的坟上冷清清。
四月里来养蚕忙,姑娘双双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枝上,揩把眼泪采把桑。
五月里来是黄梅,黄梅发水泪满腮;家家田里黄秧插,孟姜女的田里草成堆。
六月里来热难当,蚊子飞来嘴逢长;宁可叮我千口血,莫叮我夫万喜良。
七月里来七秋凉,家家防冷做衣裳;皮棉单夹都做到,孟姜女的家中是空箱。
八月里来雁门开,北地先凉冷信来;喜良身上衣单薄,并无雁足带书来。
九月里来是重阳,家家饮酒菊花香;满满筛来我不饮,毫无心绪赏重阳。
十月里来稻上场,牵笼打米纳官粮;家家都把官粮纳,孟姜女家里身抵挡。
冬月里来雪花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前面乌鸦来领路,走到长城冷凄凄。
腊月里来过年忙,家家户户祭祖先;人家都有猪羊杀,孟姜女家中空荡荡。

(三)影片表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与文化斗争的两条线,把它们有机联系了起来。军事斗争具体是苏区红军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日本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文化斗争为白区的地下党文化工作者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在音乐方面具体表现为革命文艺与黄色音乐、反动音乐、学院精英主义音乐的斗争。

影片的这一安排是符合中国1927-1937年历史特点的。毛泽东同志对此分析说:“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与文化革命深入。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曾经动员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反革命力量,其时间延长至十年之久,其残酷是举世未有的,杀戮了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摧残了几百万工人农民。从当事者看来,似乎以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一定可以‘剿尽杀绝’的了。但结果却相反,两种‘围剿’都惨败了。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的东西,就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就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作为这两种‘围剿’之共同结果的东西,则是全国人民的觉悟。这三者都是积极的结果。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702页)。

他又说到:“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出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47页)

1929年12月举行的古田会议的决议案的第4条明确写着“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应把革命歌曲列为对士兵训练的十九种材料之一。革命音乐是这样在毛泽东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尽管苏区和白区的进步文化力量被隔断,但在当时国统区内的“左翼戏联”“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的成员之间都公开知道根据地里流行的革命山歌的事情。

如何表现这一时期苏区和白区的革命军事斗争和文化斗争的联系呢?影片根据聂耳的恋人袁春晖虚构了郑雷电这一角色,她是聂耳在云南时期的同乡好友,在上海时期两人逐渐发展出了革命的战友情和爱情。

不久郑雷电告别聂耳,去江西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逐步成为了一个在苏区迅速成熟的革命战士。聂耳等人在匡文涛家中聚餐会谈,她从苏区赶回来购买药品和医药器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在苏区提倡革命歌谣的政策,给大家唱了一首革命歌曲《兴国山歌》。影片通过郑雷电,把苏区对文化斗争的指示带给了国统区的聂耳等人,这样处理二者的联系,符合影片逻辑,又显得生动活泼、有人情味。

《兴国山歌》歌词
哎呀来哎 炮火声来么战号响
唱一个山歌 咳 你来么听哎
快与那敌人决死战
红军哥哎打到抚州南昌城哎
哎 红军哥
红军哥哎打到抚州南昌城哎
哎呀来哎 扩大百万铁红军
红军勇敢么有名声
五次围剿快粉碎
红军哥哎
百万草鞋送你 哎哩 们哎
哎 哎五次围剿快粉碎
红军哥哎
红军哥哎 百万草鞋送你们哎
哎呀来哎 一双草鞋千万针
莫负我们这片心哎
穿上草鞋跑得快
红军哥哎 快把那白军一扫光哎
哎 咳

在军事斗争方面,影片简单表现了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东北义勇军和群众抗日等场面,把苏区红军与国民党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日本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作为时代大背景,具体表现国统区的地下党文艺工作者张曙、苏平、聂耳等人如何用革命文艺唤醒广大青年学生、工农群众,促使革命人民要求推翻黑暗统治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有力配合了苏区和根据地的对敌斗争。

在前面提到,白区的文化斗争具体体现为聂耳等人的革命音乐和黄色音乐、反动音乐、学院精英主义音乐的斗争。这后三者通过钱也乐(陈述 饰)这个角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表明三者是互相勾结、同为一个统治秩序服务的。

▲影片中的歌舞班节目《桃花江》宣传海报

影片中的歌舞班是黄色音乐的最直接体现,具体歌曲有《桃花江》《特别快车》《毛毛雨》等。这些音乐通常以脱离现实的男女情爱为主题,多为达官贵人的调情曲调,用怪声怪气、有形无声的唱法,通常伴有艳丽服装、突出歌女胸部臀部和大腿等肉欲歌舞,博得看客的怪叫嘘声。这样的音乐使人们沉迷于情爱肉欲,对于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压迫和侵略者的步步蚕食熟视无睹,面对人民受苦、国家将亡却满脸麻痹地“乐陶陶”,本身就是对人民的毒害。

▲聂耳等左翼剧联人和左右逢源的电影公司老板争论

▲聂耳等左翼剧联人和左右逢源的电影公司老板争论

但当局对这样的黄色音乐不但毫无阻挠,反而非常欢迎。如在五花歌舞班来到武汉时,那位瞧不起大众音乐的音乐学院教授钱也乐穿上了武汉行营司令部“少校处长”的新军装,来邀请歌女们去参加“武汉三镇的名流,党、政、军、警、宪、商会、报馆的名人”的舞会。就是这么个提倡“高雅”音乐、瞧不起大众音乐的音乐教授,却对毒害国民的黄色音乐如此欢愉,对国民党高官张委员那粉饰黑暗的《农家乐,乐陶陶》歌曲如此忠诚,日后更是领命带人毁坏聂耳等人进步歌曲唱片及发售其唱片的店铺、连自己女儿唱聂耳的《卖报歌》也要大骂一通,异常仇视大众音乐,足见其丑恶反动,也充分表明黄色音乐、反动音乐和学院精英主义音乐这三者是互相勾结、共同维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

《卖报歌》歌词
(安娥作词,聂耳作曲)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而聂耳初进歌舞班就表现出对黄色音乐的厌烦,他敢于在音乐学院面试时怒斥钱也乐等精英主义音乐人的学校不是考音乐、是考大洋钱;接触革命文艺工作后,聂耳提高了思想觉悟,但为了吃饭仍待在歌舞班里;在决心创作出为人民发出呼声的音乐后,他终于与黄色音乐的五花歌舞班决裂。聂耳创作的进步歌曲,就是对黄色音乐、反动音乐和学院精英主义音乐的反击。在当时当局的政策下,反映社会黑暗、提及抗日甚至只要提及日本侵略的,都是查禁对象。但他不惧危险,在地下党同志们的帮助下,积极创作和参与其他革命活动。聂耳的群众歌曲曲调内容健康、简单易学、富有现实气息和战斗性,建国后许多曾经参与进步活动的人们回忆他们当时许多同学都是唱着聂耳的《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向反动军警示威的。聂耳不断以音乐向敌人投出文化斗争的炮弹,有力地唤醒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

(四)影片成功做到了从一个人表现一个时代,遵照史实,正确展现了聂耳关心时政、关心人民、积极参与革命的事迹,塑造聂耳的同时也是在反映时代,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者们的伟大。

许多人物传记作品喜欢铺陈描写传主的日常琐事,好像他们的创作灵感就是从这些无聊的琐事中突然得到的,这一做法值得思考。当然,如何处理人物,必须要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来做。聂耳是一个很早就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又经过中共的引领而走上革命道路,所以这部电影把他塑造为一个关心社会现实、关注人民苦难的青年,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聂耳的形象本身就不需要什么“政治化处理”,因为他本来就是时刻关注社会并在后来积极奋斗在革命文化斗争中的杰出人物。

银幕外的思考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去年秋冬之际,其整体基调和许多具体细节使我想到许多啼笑皆非的社会现实。我印象最深的,是聂耳在坦白自己撰文抨击歌舞班后,与歌舞班的领班赵梅农争论的情景。下面是具体的对话:

赵梅农痛心疾首地:“我真想不到是你呀,聂耳!十几年来,我带领这个班子,东奔西跑,吃尽了千辛万苦,我为的是什么?我为的是中国的歌舞艺术啊!”

聂耳打断他的话:“这些色情低级的玩意儿,是麻醉!是毒害!”

赵梅农:“你胡说!你懂什么?这是艺术!这是美的享受!”

聂耳:“你们让那些天真的女孩子,小小的年纪,在舞台上卖大腿,这叫美的享受?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

其实这些黄色音乐的歌女们何止是卖大腿,她们还经常被迫和那些高官富商做见不得人的交易。这在影片中具体体现在冯凤这个角色身上。

如影片里有这么两段。一是聂耳刚被招进五花歌舞班,一天演出时,歌女冯凤迟迟没有到场,后来才匆忙从应酬的饭局中赶回来,赵梅农半开玩笑地说:“哎呀我亲爱的小姐,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冯凤负气地说:“又不是我愿意去应酬的,你问吴老板!”二是五花歌舞班到武汉旅行演出时的一天,钱也乐找歌女们去陪达官贵人们跳舞,歌女们都欢欣雀跃地去了,而冯凤站在屋里一动也不动,吴经理表情似怀着鬼胎,叫了她一声,她才拿起旗袍、慢腾腾地走出去。我想观众是不难猜测其中的辛酸丑恶的。

这些黄色音乐到底对中国起了何种作用,我们研究一下史料便不难得出结论。但是自8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革命历史修正主义等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的逐步壮大,许多人不知不觉走上了为这些音乐翻案的歧路。不仅一些文化、影视方面的专家、创作者,在网络音乐和视频平台上也随处可见一批人夸赞黎锦晖创作的、周璇、黎明晖、姚莉莉等人演唱的《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等靡靡之音。

《毛毛雨》歌词 (黎锦晖 词曲)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 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 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么安排
哎哟哟 怎么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桃花江》歌词 (黎锦晖 词曲)
(男唱)我听见人家说
(女白)说什么
(男唱)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呀也比不上美人多
(女白)不错呀
(男唱)果然不错,我每天踱到那桃花林里头坐,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
(女白)全都好看吗
(男唱)好那身裁瘦一点偏偏瘦得那么好
(女白)怎么好呀
(男唱)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美多娇
(女白)那些肥呢
(男唱)那些肥一点儿肥得多么称,多么匀多么俊俏多么润
(女唱)啊哈你爱了瘦的娇、你丢了肥的俏,你爱了肥的俏、你丢了瘦的娇,你到底怎样选、你怎么样挑
(男唱)我也不爱瘦那我也不爱肥
(女唱)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
(男唱)哎哟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
(女唱)好桃花江是美人窝
(女唱)你不爱旁人就只爱了我
(男唱)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比那旁人美得多
(合唱)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呀比不上美人多

《特别快车》歌词 (黎锦晖 词曲)
盛会绮宴开,宾客齐来,
红男绿女,好不开怀!
贤主人殷殷绍介,这位是某先生,英豪慷慨,
这位是某女士,美貌多才,
两人一见多亲爱,坐在一排。
情话早经念熟,背书一样背了出来。
不出五分钟外,大有可观,当场出彩!
定婚戒指无须买,交换着就向指尖儿上戴戴,
乖乖,特别快!
一会儿喜宴开,容易安排,
繁华弦促管,好不开怀!
宾主们深深喝彩,敬贺好姻缘,千秋永爱,
敬贺好匹配,万岁同楷,
赶快举行结婚礼,不要延挨。
傧相扶将进去,上戏一样上了妆台。
不出十分钟外,扮好新人,当场出彩!
少年小姐红了香腮,打扮成崭崭新新的太太,
乖乖,特别快!
即席把张开,高挂招牌,
猜拳饮酒,好不开怀!
新人们殷勤招待,故事讲不完,稀奇古怪,
笑话说不尽,笑得难挨,
猛听得新娘大声喊叫,泪洒胸怀。
原来肚子疼痛,发痧一样痛了起来,
不出百分钟外,幸福无边,当场出彩!
当时生下小孩且是双胎,一个叫真真一个叫爱爱,
乖乖,特别快!

事实上,他们不仅为黄色音乐翻案,更以此为切入点,否定民国是一个军阀混战、饥荒频发、苦难深重、百般屈辱的时代,对着百年前的民国富豪及其儿女、姨太太的时尚装扮发出惊叹,怨诉革命“剥夺了个性”。

前面提到,这些音乐通常以脱离现实的男女情爱为主题,多为达官贵人的调情曲调,用怪声怪气、有形无声的唱法,通常伴有艳丽服装、突出歌女胸部臀部和大腿等肉欲歌舞,博得看客的怪叫嘘声。某些人对这种黄色音乐和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文艺愈发留恋,对此他们大致有一个统一的辩护理由,就是这些文艺“有人文关怀”“富有人性”。这些文艺到底有没有“人文关怀”呢?我想是有的,因为文艺总是通过其人物角色和主观描述情景来反映“人文关怀”,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文艺作者们“关怀”的是谁。

只有当我们把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属的具体环境中分析,才有准确的可能。在当时那样一个当局统治黑暗腐朽、侵略者残杀中国人民的时代,在那样一个平均寿命不到40岁、频繁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的时代里,黄色音乐及张爱玲之流的主要作品却多以达官贵人、富家子弟的调情卖弄、自哀自伤为主题。从这些作品里能看到的“人文关怀”是对极少数人腐朽生活的向往,而颠沛流离、饱受侮辱、生命随时会被随意剥夺的几亿人民,在他们看来就像蝼蚁一般不值得一提,甚至是不存在的;他们沉湎于个人生活的琐事,对时代的堕落和进步、人民到处受着苦难的事实、国家民族的危亡和变革毫不关心,或者有着令人不齿的取向。

这样的文艺,只能使人们沉迷于情爱肉欲,对于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压迫和侵略者的步步蚕食熟视无睹,面对人民受苦、国家将亡却满脸麻痹地“乐陶陶”,本身就是对人民的迫害。

这样的文艺,只能是反映对极少数腐朽人的“人文关怀”的同时流露对人民的鄙视,这是一种堕落的、低俗的“关怀”。痴迷于歌颂富人,却仇视歌颂人民和教育启发人民的文化,难道人民不配被关怀?

这样的文艺,正是革命文化的敌人和斗争对象。聂耳等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伟大所在,是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根据革命需要而不断努力提高自我,团结同志,深入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获得人民生活的最直接最生动材料,替人民发出真实呼声,向腐朽的的统治者和残暴的侵略者发起文化进攻。无数的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和国际友人高唱着他们谱就的歌曲,上演他们编排的进步戏剧,奋勇投入时代洪流中去,向着维护民族生存、教育和唤醒人民起来斗争的理想前进,这才是值得尊崇的文艺。

▲《聂耳》在日本上映时的宣传海报

★相关参考和推荐书籍

①《聂耳 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11月第1版。

②赵丹《银幕形象创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第1版。

③《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52年~1953年第2版,或1991年6月第2版。

★由于这里无法添加可直接播放的音乐和视频,请关注本人公众号,获取本文的更加完整版本。

 5 ) 一条奔涌向前的大河

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大河。一直都在热血的情绪里,好几处热泪盈眶,感叹多么伟大的人生和事业;同时也聚焦聂耳的经历,把他自己和国家的故事娓娓道来。 很多很好的细节。

印象比较深得,是抢米的老爷爷,在被抓的时候疯狂吞吃生米。聂耳劝士兵饶了他。士兵却说,我饶了他,上面可不会饶了我。

云南人吃辣椒、来到北京唱太平歌词、19岁的聂耳从坐着的高高的箱子上直接蹦到地上(赵丹先生当时好像已经45岁了)……

还有对剧团经理和冯凤等人的描写,人物形象也很丰富。

经理并不只是唯利是图,还有着传播艺术、给人带来美得享受的理想。只不过他和那些闭门搞学术的学院老师一样,没有看到艺术也要为现实生活服务。

冯凤虽然是一个歌女,但并不是完全“不知亡国恨”。在剧团大多数人有点嫌弃受伤军人,并为他们演唱“靡靡之音”的时候,她感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不妥,不好意思再唱下去。还有在船上,听小红唱聂耳写的新歌,抽烟望着江面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她其实是一个内心有良知的人。 影片展现了祖国不同地区的风貌。 看到了上海的弄堂,也看到了北京的胡同;看到了南方的海面和行船,也看到了北方的长城和骆驼。还有石林的奇怪山石,和东北的厚棉袄厚棉裤。

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

聂耳去码头观察工人生活,那些工人在江边排成队、货物把他们的身躯压的像虾米一样弯(然后镜头就很自然地转换到了舞台上);人们冲到南京政府大楼前;被捕的革命人士被打的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三个场景都很震撼。

聂耳几个人晚上偷偷写宣传标语,那些建筑高大、气派,让我产生故事发生在欧洲名城的错觉。

有两个地方觉得很有意境。

一个是“红孩儿”穿着红衣、戴着红帽,骑自行车去找聂耳的那个俯拍大全景,周围绿色的农田、小桥、小河,旁边的房子,纵横的小路,又美又清新,像一幅田园油画。还有一处是聂耳和剧团的人,一起划着船(我不清楚那是江是河还是海),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山的轮廓清晰,漂泊的歌女在船上唱着讲述自己人生的歌曲。 影片展现了很多人。 剧团歌女,码头工人,国民党,地下革命工作者,坚持艺术是高雅的、只服务少数精英人士的大学老师们。 当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最后,他们的衣服都好好看,很得体,很时尚。

 6 ) 聂耳----笔记

聂耳在家里拉小提琴。

聂耳送是那个左翼时代的呼声

马赛曲

创作中国的《马赛曲》

创作马赛曲

国际歌,党的群众力量

人民艺术家聂耳,赵丹力量

聂耳一步步发现人民群众力量的

元电影,桃李劫

正派反派

叠化,代表聂耳的歌曲顺利发行,为后面被砸毁铺垫。

我们是开路的先锋,毕业歌

艺术来源于生活,蒙太奇,表现出聂耳,音画平行,表现出聂耳知道了国歌的创作方式。

 短评

人民音乐家战斗的一生,同时暗含了两种艺术观的交锋,然而随着20世纪最后一次革M的失败,脱离群众的那派显然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了。另,黎锦晖虽然是大佬,但片中他那几首靡靡之音也确实靡得不像话。再另,李立三、瞿秋白这号来掌舵是真不行,搞游行、贴标语,净是些球用没有的操作。又另,不知给本片打低分的那些文青给扯淡至极的莫扎特传打了几星?

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郑雷电是个好姑娘,战争年代普通老百姓还是爱看大腿舞

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杂糅,内容上为表达而表达,反而有些生硬之感,比如郑雷电这个角色,以及主要聂耳,演员较之于角色,年龄上太大了,没有青春那种轻盈恣意之感,看的时候有些疲惫。然后是表现形式,一方面传统现实主义,线性叙事;另一方面比如聂耳面试音乐学校那段的光影,又过于形式和唯美,甚至有些突兀;以及后来由创作过渡到舞台表演,又过于戏剧舞台化!不过以彩色片形式拍摄,真是选对了,色彩饱满,让人眼前一亮,特别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14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推荐

开头就是《大路歌》,而导演郑君里也是《大路》的主演。只是批评明月社的部分,让人觉得时代烙印太重。

15分钟前
  • eros
  • 推荐

顺理成章的选择了左翼革命道路中的聂耳作为59年献礼片(应该是非创作者主动选择)。仅突出表现革命精神和历史事件背景,模糊了聂耳生活一面的性格特征,不应该把一个人的丰富割裂,本来就是融为一体聂耳才之所以伟大。为突出革命道路,把明月歌舞团和联华公司丑化,歌曲的创作时代背景被突出,与真实电影史的连接被去除,几首歌诞生于电影插曲真正的创作过程电影人们和文化界的合力被消减。最后的歌都是国歌版,写聂耳最起码让创作者用《风云儿女》里的初版吧。

17分钟前
  • Kiyoko
  • 还行

运镜流畅自如,场面调度有亮点,赵丹的形象深入人心

19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天山2厅,建国70周年展,近8分。1,从电影本身(不考虑史实情况)来说,此作确实堪称中国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之一,上映60周年后的今天,在大荧幕上观看,依然震撼我的感官和心灵。美术/摄影璧合的精心制作,无不映衬英雄传奇的伟大。2,群戏的场面调度在那个年代也绝对上乘,除了片头散发传单,片尾冲击上海市政府那一幕让人想起敖德萨阶梯的磅礴气势。3,从码头无缝切换到舞台演绎的戏剧,导演对好莱坞模式的运用得心应手;片场情节的展示,又是对中国电影史上早期《艺海风光》的呼应。4,证明中国人拍主旋律依然可以非常好看。

24分钟前
  • 余啸
  • 推荐

虽有主旋律电影的种种弊端,但音乐相当动人,部分抒情的镜头也是美得很。

25分钟前
  • 寒雨和短剑
  • 推荐

没看到前面…聂耳帅哥啊…

28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勉强及格吧。编剧已经编得离传主十万八千里了,赵丹四十多了还要演19岁的聂耳实在是……以及那个谜之紫色眼影是什么鬼。剧作稀碎概念先行可能也真不是编导的锅,毕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规训之后写英雄可能还真得照着[董存瑞]来(成长线简直跟[董存瑞]一模一样嘛),聂耳的小女朋友根本就不是人物,就是个用来标定历史的概念。片里可能只有左翼电影那一小段是郑君里真正想拍的(也是拍得特别生动的),写《义勇军进行曲》时候那段脑内剪辑直接cue了[战舰波将金号]。整体而言影片的A故事完全是生搬硬套,B故事(搞创作要贴近生活)还算比较成立。摄影棚美学,打光跟年画月份牌似的(样板戏的视听语言可能要追到这里来),音乐比较讲究,国歌的动机片中多次出现(算是音乐上的预叙?不过连歌词的几句动机都给聂耳了,田汉知道吗?)。空镜及转场的意境。

2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与倪振良《赵丹传》结合看更有意思。对于较熟悉三十年代上海电影戏剧音乐文化的观众来说,辨识指涉成一种乐趣。聂耳工作过的黎锦晖的“明月歌舞社”在片中为“五花歌舞班“,主张艺术远离政治,给十九路军伤员唱《桃花江》对方直皱眉…聂耳曾署名“黑婴”批评恩师黎锦晖的“靡靡之音”,片中署名红孩儿

32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竟然是彩色片,颜色看得赏心悦目,片子拍得很美好,很多镜头都很喜欢,尤其是聂耳用半年的工钱买了小提琴,然后门开了,他拉着小提琴踩着舞步走进来,瞬间心就融化了,但是中间开小差,传说中的吻戏没看到。郑雷电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其实觉得小红挺好看的。

33分钟前
  • 红皇后
  • 推荐

姑娘家为了革命改名叫郑雷电,真是革命中的芙蓉姐姐。

34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听到国歌还是非常的激动 有些段落很像好莱坞歌舞片的感觉 男性角色的妆容有些尴尬

39分钟前
  • D.K.Xu
  • 推荐

郑君里的“语气助词”(空镜、横移、蒙太奇段落)令人赏心悦目,但作为主干的情节实在是直白过头,大煞风景;人物塑造也并不丰满,郑雷电这个人物相当之一言难尽……剧作不如后来吴子牛的《国歌》。

4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阁楼上的小提琴。。。

47分钟前
  • donchen
  • 推荐

赵丹的演技年轻时那还能叫大开大合,到这个岁数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演十几岁的聂耳已经有点抽风了

50分钟前
  • OLIVE
  • 还行

有意思的是隐晦地体现了聂耳和黎锦晖、黄自、萧友梅等人的恩怨情仇。最大亮点把那个年代的上海和北京拍得如油画般美丽。剧作比较薄弱,赵丹也超龄了。张瑞芳的郑雷电:万绿丛中一点红。

53分钟前
  • WillGoWild
  • 还行

何苦拿你的弦乐给他们糟践?

58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

艺术家的成长故事在哪朝哪代哪国都有相通处。妆容很舞台,恰好契合聂耳的红颜知己把革命当激情生活过的戏剧性格(我们容易忽略的革命者一面)。上海等地的大好风光拍摄是必须的,这正是聂耳爱国浓情的源头。一首名曲的诞生。

1小时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