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听说是年度恐怖片,找来看到10分钟就晓得自己上当,遂暂停,掏出手机,取关公众号,想象自己往无良作者脸上啐了口唾沫,然后继续播放。
②
像是取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以及卡朋特的边边角角,再把这百年好莱坞银幕里外的电影史野史当成佐料,竟然端上来一盘艺术片。
③
有些地方联系以往的阅片经历,看出点门道就略略觉得自得,更多地方一头雾水,到底是导演的追求失了控,还是单纯自己图森破,讷讷地也只好一言不发。
④
倒是有个地方挺好懂,卢瑟男主显然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杀狗贼,在他的幻想里冶艳扮相的女人们狺狺狂吠,所以他想杀的,又何止是狗。
20190323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我一开始也被《银湖之底》唬住了。
铺天盖地的神秘学典故、宗教互文、电影彩蛋、怀旧彩蛋,加上纸醉金迷蒸汽波十足的气质,以及神经兮兮颓丧残暴的神展开……一切的一切,都显出这部电影的不凡之处。以至于我刚看完时,把它称之为“电影界的《万有引力之虹》”。
你没看过《万有引力之虹》不要紧,下回我们找个机会,说说这部让无数人跪着看完的奇书。
但不一会儿我就回过神来了,《银湖之底》好像没那么高深莫测。虽然其中有很多如梦似幻、荒诞不经的脑洞和象征,只是……也就如此而已?甚至不如那些令人喷饭的恶趣味、暴力元素和原始刺激来得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回想起那些那些发出狗叫声的姑娘、戴着猫头鹰面具的超自然女杀手时,突然灵光一闪,悟了:什么赫尔墨斯主义、西方秘教、新社会派表达……都扯淡!这就是个关于凡人想成仙的故事。
恋物癖废柴Sam差点儿跟自己一直偷窥的女邻居滚床单,但第二天女邻居就失踪了。他就拿着女邻居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全洛杉矶地找她。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城市桌面底下的另外一套游戏规则,然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最后他知道了“里世界”的真相后,又回到了邻居家里。
就是这样,抛开那些无因无果的魑魅魍魉,《银湖之底》就是一部不开车的公路片儿。
但你不觉得这段简介很熟悉吗?把Sam换成穿越者,这不就是个都市修真的老套网文吗?网络小说玩儿剩下的东西,穿张安德路·加菲尔德的皮,还就屁颠屁颠混到戛纳去了?难怪戛纳要没落了。
你想啊,洛杉矶表面之下有另一套规则,少数真正的掌权者,会利用万事万物运行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放弃肉体,追求真正的成神——这跟某都市其实有个修真世界,少数真正的大佬,会利用对“大道”的理解,追求真正的飞升——难道不一样?
电影里的狗子杀手、传递神秘信息的不老作曲家、日啖同类的变态、在漫画中发现隐秘的自杀者、性感危险的猫头鹰之吻、说话变成狗吠的派对动物、藏在中古麦片盒里的塞尔达地图、流浪汉之王、流星花园……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元素,如果换成魔修、佛门、蛮族、私家侦探、妖怪杀手、畜生道众、香烟盒里的小人书、丐帮十袋长老、八大胡同……是不是一点儿也不神秘了?
其实就是一回事,拍得那么迷幻离奇,是因为信任导演故事没讲好。仅此而已。
君不见,洛杉矶最后的大佬,最终所求的,依然是脱离肉体、成为真神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破碎虚空、羽化成仙吗?就是说烂了的“天人合一”和“修真界”,这装得可真大发了。
上面我所说的类比,其实就是要给《银湖之底》去魅。只有承认这就是一部挺肤浅的蒸汽波电影,才能体会到它真正好看的地方。是的,我觉得《银湖之底》挺好看的——特别俗气的那种好看。
首先《银湖之底》不端着。影片对于直男死宅的阴谋论,呈现得非常直白,没有一点点藏着掖着。所以当梦幻迷离的剧情袭来,我们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其中的视角:这就是Sam的视角,没有一丝深意。所以才爽:“里世界”真像他(我们)想得那么污秽诶。棒棒哒!
其次这电影虽然假作真时真亦假,但对现实的讽刺却又非常到位。用刀做比喻的话,《银湖之底》虽然对美国现实的刺痛并不深,但强在出刀又快又密,稍不注意就一堆伤痕,虽不致命,但鲜血淋漓地面对大众,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那些顶层的有钱人,最后都是些虚无主义的囚徒;那么所有都在追求的金钱和享乐,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称不上深刻,但大喊出来,还是挺给力的。
最后也是最让我开心的一点是:B级片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哄骗了文艺青年。肯定有一堆人满口专有名词配拉丁文地过度解读,却忘了片中作曲家的经验:你们能获得信息,但并不知道怎么用。
说穿了,引导闲得发慌nerd们去摩拜和夸张,也是本片的目的之一。
这么有意思又恶意满满的B级片,能不好看吗?放平心态,以混迹录像厅或晃荡小网站的猎奇心态,来观看这部影片,无聊的地方跳过去,才是最正确的、打碎马赛克的姿态。
又是拖欠房租的一天。
诡异的大字标语写满橱窗,胶片唱机的声音在空荡的街上盘旋。
天使之城阳光明媚的四季背后,藏着一个冷色调的加州洛杉矶。罪恶、麻痹、幻象……
“你问我会不会有一天厌倦你,我的心是否将失去对你的渴望——不可能,我的爱。”
报纸头条里,梳着史蒂夫·泰勒发型的乐队主唱,一手挽着一个烟熏辣妹;
油腻的快餐店柜台后,美得不真实的金发女郎,看都不看我们的屌丝男主一眼。
第一眼,一切都是混乱的:
散落在一处的拥挤房屋,随处飞来的臭鼬尸体;出租屋后那片小游泳池,佯装着从未存在过的情调。
导演似乎在试探观众:你听到我抛出的问题了吗?
每个人身上的生机都好像即将被夺走,冷漠、窥视、藏匿中,偶尔能碰见一点善意——
黑色的大幕已经挂好,山姆持着仅有的温暖火光,行走在七月下旬的暮光里。
不,我们看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这幅画上布满泥点,处处都是偏差。
跟随着他拖沓的步伐、慵懒的视角,我们走进一个华丽与破败交织存在的社区,走进这个天堂与地狱穿插前行的城市。
山姆寻找着昨晚的女孩,却在侦探的角色扮演中,掘出了这片山谷深处最骇人的秘密。
他想挣脱,都已经晚了;当洛杉矶在他面前掀开神秘面纱,他不能逆转已直视过的东西。
可他真的能救回突然消失的姑娘吗?这期间牵扯到的千丝万缕,又怎么会放过他。
巨大的现世机器,将每一个行人捞入搅拌轴承,压出令人胆寒的模板,迷惑了无数双眼。
在这里,你寻找不到答案;因为真相,藏在那银湖之底。
01
犯罪与情色
暗处的战场
黑色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一个落魄的主人公(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魂藏得很好,但这次不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女郎,一宗难解的案件,无数次艰难的决定。
构成黑色电影的主要元素,往往是以上几点,加上个令人窒息绝望的大环境。
但真正论核心,是很难定义的——
不像其他类型的电影通常有个明确的表意标准,黑色电影中的价值观、主题,总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样,混沌不清。
因为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后窗]中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男主角偷窥邻居,是为了打发难耐的养伤时光;
而在[银湖之底]中,山姆的窥视行为只是欲望的外化,一个死宅的顽劣趣味。
“偷窥”这个逾越了道德界限的元素,放在这些片里会让人生厌吗?并不会。
因为走进此类电影的一刻,观众已经把善恶观边缘擦拭模糊,将行为准则全权交给了故事主人公——
我们不再去判断主人公某种行为的好坏,我们更多的是在试图理解他或她的一切行为,将其合理化;角色的真实感,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观众们也想凑到山姆的望远镜后面,看看他都瞧见了什么。坐在银幕前的偷窥欲,难以抵挡。人类原始本能,此刻也顾不上不好意思承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熊孩子咬牙切齿,却不大可能真的像山姆这样实施惩戒手段——
但山姆这样做了。是他挑起的事端吗?不是。他打了未成年对吗,对的。所以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观众们,有没有产生共感,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惊魂记]和[后窗]的海报、希区柯克的墓碑,导演在致敬大师的同时给本片定义了黑色基调;
[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等科幻恐怖片海报也纷纷出现,还有电视里[天外魔花]的片段,这一系列彩蛋更加强了迷雾般的氛围。
而贯穿全片的寓言,是来自开头山姆在书店迷上的一本漫画——
“只有我知晓银湖之底的秘密,待到时机成熟,我将公之于众。”
黑色电影元素的基础之上,神秘主义色彩和阴谋论的气息,让本就晦暗的故事背景更加难以捉摸。
只不过,可怜的山姆啊,寓言里只说了秘密会被揭开,并没有告诉你下一步是什么。
比起疯狂砸彩蛋的模式,我觉得两部电影更像的是另一个方面:
男主角都是旁人眼中的撸瑟,几乎完全没有冒险片和侦探片中、主人公若隐若现的英雄气息(请暂时忽略俩人一个演过蜘蛛侠、一个演过镭射眼的事实);
但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掌握程度可能超过了地球上99%的人口,而在这混乱的世界上他们有坚定的心之所向——
对泰勒·谢里丹饰演的韦德来说,是在“绿洲”打通关、发掘神秘人物的过往;对于本片中的山姆来说,是找到那个失踪的姑娘,推倒掌权的犯罪网络。
这些,是他们不堪的生活中唯一的光芒,是他们摇摆不定的价值取舍间唯一确定的东西。
一旦触到那个光点,就是死宅的胜利。
山姆在进行这次处处怀旧的旅程时,并非一路披荆斩棘,而是发现他遇上的事情越来越荒谬,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
除了他之外,没人意识到他们处在犯罪的中心,没人想挣脱这个“极乐空间”,没人想一探黑暗的根源。
他如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如同黄金时代每一部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一样——
在这个复古的侦探故事中,他洞悉了一切,却什么也做不了。
大众不想看到华丽楼宇的崩塌,他们只需要一个替罪羊;
然后,就可以继续歌舞升平,维持着他们摇摇欲坠的幻象。
山姆眼中的女性躯体,男性视角下的情色元素,也与上文讲到的“偷窥欲”相呼应。
电视里的女网决赛正在直播,巴瑟尔和拉尔森击球时的叫声,与床上炮友的呻吟贴合得分毫不差。
而后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脸部周围仿佛环绕着圣光,如同在怀旧黄金时代那种仙境似的打光效果。
科特·柯本的自杀结束了九十年代初油渍摇滚的鼎盛时期,给无数年轻人留下了不羁年代的烙印;
柯本的音乐仍在涅槃,而片中情节里,山姆被告知连最著名的那首“少年心气”都是一个巨大骗局时,他的抗拒和绝望,是流行文化倾覆的最后挣扎。
——别侮辱我的智商和信仰,那是撑起我整个生活的希望啊,no, not Cobain.
[无因的反叛]让格里菲斯天文台从此有了无上的象征意义,在这个静谧的地标俯瞰这座喧闹的城市,再仰头望望晴朗的星空——
神秘女郎消失、亿万富翁毫无踪影、横行的狗狗杀手、古怪作曲家的惊人言论、隐于尘世的诡异组织,都不是人们关注的事。
洛杉矶真是个适合造梦的地方,却独缺解梦的人;而山姆,即将点中城市的致命穴位,却不知道他并没有规划揭秘后该怎么做的蓝图。
02
死宅之潦倒
亚文化登堂
这通亚文化大乱炖,可能让部分观众全程都看得一头雾水——
甭担心,卡司们拍得也是一头雾水。
加菲:我在片场,有太多的时间是忙着搞清楚,今儿到底特么在发生什么……
“真疯狂,没有考虑时间,做就是了。”他直言不讳,“这真是我参与过的最诡异、最放飞、最奇特的事儿。”
不过懵圈了的小伙儿,还是把自己放心交给导演:
大卫颇有远见,他了解自己、知道想看到什么效果,提的要求也具体而明确,我很感激。
——我完全放弃控制力,彻底把主导权交给大卫了。“尽管告诉我你想怎么做吧。”
加菲也将导演的手法和技巧,与大卫·林奇作比较。
没错,[银湖之底]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林奇式痕迹:
不仅有[穆赫兰道]那种虚实相交,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
更直接的,本片的卡司里,还有来自[穆赫兰道]的演员。(饰演漫画作者的派特里克·费斯克勒,曾在[穆赫兰道]饰演丹)
当然,也有林奇电影里,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释怀的结局。
[银湖之底]的闷声狂欢之势,从诞生之初就被定好了——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和妻子坐在家里,望着好莱坞山上的房子,心里琢磨着:那上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个吊诡的想法,外加过量的咖啡因,就有了这部片子的剧本初稿,一部定位在洛杉矶的黑色惊悚片。
“最开始是照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那风格拍的,对希区柯克和林奇的致敬也自然而然出来了。”
对于电影史中描绘的洛杉矶、人们看待这个城市的视角,米切尔十分着迷和热爱。
于是,那些彩蛋、梗和经典电影桥段,在他写作的时候,都主动跑进了他的脑海。
水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
不仅塑造了美景,还反映出人物复杂动人的情感。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成为一种黑暗而扭曲的幻象。”
片中的故事像电影本身一般神秘:
巨大的谜团,忽隐忽现的暗示,藏匿的可能性……
大量的流行文化灵感,恐怖传说和现代人文社会的对接,美国梦与神话的溃败,戏剧化的罪恶转折;
色彩缤纷的来往人物,银湖畔的混乱社区——
米切尔从自己身边汲取无数元素,然后将男主角塑造成矛盾至极的形象,拥有奇特的魅力,可爱又糟糕;既私密、又普世。
这是导演对洛杉矶这片惑人迷雾的拷问,其实更是一封写给天使之城的情书。
如同透过百叶窗窥探春光的山姆一样,观众要找到答案,同样得踏上一段心灵之旅。
银色湖水的底下,藏着数不清的欲望,沉淀着无数梦魇;
男主角惨兮兮的状态,和他想要的生活模样,在电影中化作一个个文化符号,化作他追寻真相的冲动渊源。
这部怀旧的、浪漫化的黑色电影里,那种黑暗和沮丧、甜蜜和丑陋,虽由大量的虚构排列而成,却真实得令人发指,充满激情地挑战着观众的神经。
没看懂?没关系。
听听导演的建议,多看几遍,自然会明白[银湖之底]里的天堂和地狱。
参考资料:
[1] Spider Man in the Hollywood Hills | Eye For Film
[2] Andrew Garfield left confused while film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Youtube
[3] David Robert Mitchell On Cannes-Premier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Deadline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好莱坞是著名的造星工厂。
所有带着梦想而来的年轻人踏进制片厂的大门时都会觉得这就是天堂。
作为银幕造神运动的最大推手,它给这个世界提供了最具梦想气质的俊男美女。
奥黛丽·赫本、琼·克劳馥、葛丽泰·嘉宝、亨弗莱·鲍嘉、詹姆斯·史都华、马龙·白兰度…
几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岁月中都有过他们的影子——《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教父》…
今天我们要来聊一部关于好莱坞的影片,一部现代暗黑版的成人童话——
在这里我们能窥探到每个人心中的欲望,一切美妙的幻想都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银湖之底》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虽然得到影评人们的认可,但却掩盖不了这是一部口碑注定要两极分化的影片。
喜欢的人恨不得把它捧到天上,不喜欢的全程黑人问号脸。
男主山姆是由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废柴青年,独自一人生活在洛杉矶的银湖区。
这里毗邻好莱坞,有许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然而山姆却又丧又颓废,宛如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
不仅面临着拖欠租金被扫地出门的窘境,就连代步车也被拖走抵债。
作为一个随遇而安、淡然的美男子,山姆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上心。
他的精神寄托全在流行音乐、寻宝游戏和成人杂志里。
山姆有一台望远镜,闲来无事就喜欢坐在阳台上默默偷窥周围的一切。
比如不爱穿上衣,喜欢抱着鸟在阳台跳舞的怪阿姨…
这天,山姆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新鲜的身影。
火辣的身材,姣好的面容,金发碧眼的莎拉一下子让山姆着迷。
凭借着帅气的容颜,山姆顺利搭讪到新邻居莎拉。
两人在莎拉家里喝点小酒,聊个小天,躺在床上惬意地看电视。
正准备做一些羞羞的事情时,萨拉的朋友打断了山姆的美梦。
第二天山姆兴冲冲地赶来莎拉家里准备再约一次,谁知莎拉家里已经人去楼空。
昨晚的温存对山姆来说仿佛就像一场虚幻的梦。
为了寻找莎拉的踪迹,山姆开启了一段奇幻又诡异的旅程。
《银湖之底》的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一个拥有经典怀旧情怀的男人,比较被人熟知的作品是荒诞惊悚片《它在身后》。
这次,大卫再次延续荒诞惊悚的风格,并将此发挥到极致。
《银湖之底》中埋了许多怀旧的梗。
山姆的房间里张贴了许多经典电影的海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和《后窗》。
最开始山姆偷窥美女的情节,也是在致敬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
和莎拉一起躺床上看的电视剧是玛丽莲·梦露主演的《愿嫁金龟婿》。
山姆一觉醒来手上粘着的漫画,是安德鲁·加菲德尔曾经演过的《超凡蜘蛛侠》。
就连经典游戏《超级玛丽》也在影片中拥有一席之地。
这些经典元素就像一个个秘密彩蛋隐藏在影片中,对它着迷的观众能轻而易举地体味到导演的别有用心,这是导演和影迷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也有观众无法触碰到导演的G点,特别是影片的呈现方式让不少观众一脸懵逼。
仿佛把观众困在一个找不到出口的大迷宫里,从头至尾都是一头雾水。
通过男主山姆的视角,我们会看到许多荒诞离奇的事情。
有许多不明原因的线索,对大多数观众不太友好…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一本名为《银湖之底》的漫画,漫画里描绘的杀狗狂徒,会真实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心狗杀手”的字样。
头戴面具,赤身裸体,以杀人为乐的猫头鹰之吻也多次出现在山姆的脑海中。
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疯狂钢琴家,故意惹得山姆暴怒,举起吉他就是一通猛砸。
派对上面目狰狞朝着山姆叫喊的女孩,一瞬间突然集体发出狗一样的狂吠…
光怪陆离的片段,让我们分不清这是真实存在还是山姆的臆想。
黑暗的电影元素+神秘主义色彩,让本就晦涩的故事更加难以捉摸。
在找寻莎拉的路上,山姆就如同一个神经病,窥探着这个病态又扭曲的社会。
导演用极强的个人风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山姆眼中的扭曲的好莱坞世界。
在这里,梦想逐渐变质,无数人跌入金钱、欲望和性的漩涡。
白天在外光鲜亮丽的女孩,晚上回到家才能卸下面具痛哭一场。
有的女演员不能靠演电影来养活自己,必要时还得出卖自己的身体。
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他们可以将你塑造成任何形象。
在山姆心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这些女性符号化,他幻想着莎拉全身赤裸地从游泳池里爬出来…
这场戏模仿了梦露《濒临崩溃》里的经典动作,也是山姆内心欲望和潜意识融合后的表现。
美国人对金发女郎有着悠久的情节,代表人物就是《人人都爱金发女郎》中的梦露。
金发女郎拥有蜜糖般的甜美、天真无邪中又带着强烈性诱惑,胸大无脑,更容易引发男性的施虐冲动。
这种蔑视和性压迫的文化一直依附着各种流行元素,随处可见。
在一个狂欢派对上,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身上绑着一身起球在人群中欢快舞蹈。
周围的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针,将她身上的气球一个个戳破。
干瘪的气球似乎暗示着那些怀揣着明星梦的女孩,在来到好莱坞后才开始面对梦想破灭的一刹。
在《银湖之底》中,人类的精神世界被戏谑的一无是处,隐晦的符号充斥着这个城市。
好莱坞这个所有人梦中的花园也渐渐地变成追梦人的坟墓。
而我们这些作为快餐文化忠实的消费者,就算窥探到了“银湖之底”的秘密,也摆脱不了一直被愚弄的小丑命运…
后台回复“银湖之底”,有汁源~
很长时间不敢写影评了,因为越写发现错的越多,看人家影评写的各个精彩绝伦,对导演顺手拈来,对各种电影的专业术语简直是熟悉到不行。自己一个外行,除了写一点自己对剧情的分析实在是不敢说的太多。
回到对电影中的讨论来,首先看剧情有几个疑问:
猫头鹰面具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用来杀害那些疑义者,阻挠者?那作为男主角的另外一个引路人--阴谋论作家,他是一个男人? 猫头鹰面具一个裸女又是有什么能力杀害呢?那赤身出现在监控录像里面的面具是真实的么?
男主角在阴谋论作家死后 偷偷从窗户进去的时候,那个窗户已经是被掰开的状态?那这个时候是不是杀手掰开的然后潜入呢?
整个寻宝之旅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第一次进入地下墓地只是其中一个富人的临时场所,男主角逃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从超市冷藏柜里面出现呢?是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通过不断的线索找到好莱坞的密码的过程呢?
sevens的女儿是真的在湖中游泳的时候被子弹射杀了么?是男主角的幻想还是真实如此呢?
导演企图表达的,和电影呈现的,已经是亦真亦幻的状态,因为很多在剧情上无法衔接的地方。是否这样的状态会降低观感的体验呢?是刻意的么? 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首先从男主角的整个的“颓”的状态来说,也许就说明了整个好莱坞就是颓废不堪的。同时通过操纵无人机的偷窥者的口里面,也说出了导演的话:每一个都是妄想者,偏执狂。
假如我们真的认为男主角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就是最核心的故事就是:
一群活腻了的富翁,追求所谓的“自我升华”的过程。但是导演表达的不是富翁,而是那些枯骨。
刻意的通过男主角的眼,看到太多的青春少女,被洗脑之后,痴迷于物质,习惯于出卖肉体。最后已经到了可以赴死的地步。
拍一个独立电影,就认为自己是演员。自己5,6个月的婴儿的时候,在电影里面出境了,长大了来到好莱坞,觉得自己是演员。一方面做应招女郎,她们习惯于挥霍自己的青春和肉体,而且还沉醉其中。
阴谋论作者在开始的一段海报的快速插入,还是表达了在社会宣传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地位,通过不断的性暗示的图片,来告诉女性:你们应该取悦男人,也告诉男人:女人是为你们服务的。
最可怕的是在于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最可怕的场景来自于男主角和女主角对话的内容,在已经知道自己毫无生还的机会,为了享乐已经默认接受这样的结果。女主角还算是无奈接受。在男主角这边,面对面的“国王”的妃子,还在幻想这所谓的“天国美景”。
是否真的是所有你看的,你只能看到的,只是为了某些,某批 更高层人为了某种目的让你看到。因为要你臣服,所以要不断的暗示你,你就是你,你只能是你,你只能如此。这些阴谋论的出现是导演的心思还是导演赋给男主角的心思?
为了让你迷茫,用不断的愉悦迷醉你,用不断的语言,美食等迷醉你。
当初迷茫的时候,当你迷醉的时候,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某群人的获利之时呢?
导演也许自己就是矛盾的,他想表达的太多,而没有专一,一股子混乱的感觉。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联想了三个电影:记忆碎片,洛城机密和黑色大丽花。这个电影在风格上和要表达的意图上,和上面的三个都占了一点点边。但是混乱之下,各种线路不统一。我本来还想说一个 逃离拉斯维加斯,但是 逃离拉斯维加斯的结果是好的,而且结局是真的升华了。但是在这里结局好像还是继续沉溺与其中。
最佳的片段在于:男主角偷偷翻墙找到了所谓的“作曲家”,然后拎起吉他,将“作曲家”的脑袋杂碎的情节。--那男主角的不断打击是不是真实的呢?
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多:
1 老电影的情节的植入 2 “作曲家”的隐喻 3 “杀狗人”和“猫头鹰面具” 4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墓碑上面的名字,有更多收获。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
男主角的经济问题:
首先,我们对男主角的身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他不是那么穷,首先他到了外面酒吧和欢愉场所其实他是自己付钱的。另外他还有一辆野马,还有就是从他和家人的电话来说,他家里应该还不算是穷。同时他还有钱打电话找应招女郎-shooting star..但是他距离流浪汉只有四天的距离,四天之后就被清理出局了。
男主角的心理问题:
另外:他对好莱坞是迷幻的,一方面沉醉之中,一方面对其对其又是恐惧的。有几个表现其妄想的场景:
1 幻想女主角游泳之后不停的狗叫--这里不仅狗叫是假的,连女主角都是不存在的
2 在女厕所被攻击时候将斥责的声音变成了狗叫声音
3 归家途中妄想被人跟踪
还有每一次的冲突之后,男主角总是在睡梦醒来的样子。。。这里引入了另外一个点就是看起来男主角幻想这女主角有一席变成了狗,然后在厕所里面包群女想成了狗。这里面的狗是否代表了别人的宠物e意思,还是说男主角内心把恐惧之物认定为狗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真的是男主角杀了那些狗?
也许好莱坞真的像电影里面出现过多次的墓地,那无数的墓碑之下,埋葬了数不清的青春无知的枯骨吧。而无数的青春年少就像繁花一般,无知的开放,无人知的凋谢。。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天天吃垃圾食品撸管打电动沉迷弦外之音的宅男是不会有加菲这种身材的好吗!pop culture 心里苦,这部才是真·3faces😂村夫实力出镜,以及讲真我能看俩小时超级玛丽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