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意大利导演马可·贝洛奇奥凭借处女作《口袋里的拳头》以对乱伦的表现和宗教敏感性成为60年代最大胆的影片之一。此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风格化、颇具煽动性的政治片,其中最著名的是《走近中国》和《在父亲的名义下》。在《信仰时光》这部新片中,贝洛奇奥延续了他以前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教的伪善。意大利的主教会议已经宣布这部电影是亵渎神明的,而在戛纳电影节上,观众却报以狂热的掌声。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反梵蒂冈的讽刺和对意大利中产阶级家庭的解构方面,这部电影通过一个自由主义画家的眼睛,重现了费里尼和帕索里尼后期同题材作品的风采。 死去的母亲、一直游说梵蒂冈追认姐姐为圣徒的姨妈、因为精神病而弑母的兄弟、无神论者欧内斯托——影片中的这些人物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结构。教廷册封母亲为圣徒,是欧内斯托开始对于重新认识母亲的起点。之后,数年不见却意外出现的儿子莱昂纳多,前来问他上帝的力量以及死后灵魂的去从这些难题时,一切变得更复杂起来。欧内斯托去见影响儿子的女教师时,自己封闭的僧侣式生活也随之起了变化,他又开始审视自己对于精神生活彻底怀疑的态度。这样的起点和这样的终点似乎都有些出人意外。但事实上十九世纪许多大师笔下的最终的皈依者也是从怀疑论开始的,只是这一次环境变成了信息时代而已。上帝的远去,前方更多了无限的迷惘。 这部电影的隐喻中心是那幅为梵蒂冈准备的欧内斯托母亲的肖像,充满着圣洁的、幸福的光辉。这并不是欧内斯托记忆中的母亲。他对母亲回忆地越多,就对现实的情况越愤怒。为什么教会要选择一个如此不相称的女人?答案只能在于她那有权有势的大家族。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母亲画像中的微笑——这正是欧内斯托的兄弟所痛恨的——也就是说,那是她招致杀身之祸的微笑。到这里为止,电影的讨论还只是局限在世俗化宗教与怀疑论的对立上,这些问题在欧洲已经是老生常谈。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宗教作为一种绝对精神化的信仰在世俗化之后导致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对此卜伽丘就曾不满过。 影片真正的深度开始于当欧内斯托碰见他儿子的女教师,他那根深蒂固的怀疑论开始动摇,而这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影片的讨论才真正开始。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欧内斯托那如同巨穴似的、高度现代化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工作室对于他的精神造成了多大的扭曲。这一切偏偏又是和他的艺术工作相呼应着。摄影机经常久久地停留在他用电脑辅助设计为儿童书籍所作的插图上,似乎迷恋着用高科技操作的巫术。就是这样,影片带给我们一种在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怀旧、真实的爱与浪漫化向往之间的对照,从而使这部混合了宗教、政治、个人心理和家族关系的电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比90年代那些要好(而且Castellito比前几个男主可爱多了!
我买的第一张意大利片子!没怎么看懂。。。
B. 《大开眼戒》式的信仰奥德赛。
哇,这个电影很深刻啊。大概了解了封圣这件看似遥远的事发生在寻常人家时的情景。意大利的封圣制度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的道德模范之类的。
观影于MOMA的贝罗奇奥回归展映:超赞!看了贝爷爷两部,另一部是《沉睡的森林》,两部都很令我尊重。意大利的,或者说欧洲的宗教所面临的境遇,我们在中国长大的孩子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的,但如果,你去过欧洲,关心过、思考过西方宗教的前生今生和未来,你就会折服于这部电影的魅力~
饱含激情的信仰才蛊惑人心。
感觉还可以的一部电影。
3.5
说实话影片让我想起了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来路不明的人物,突发的暴力与崩溃,尖锐的社会讽刺,有些地方还是不够克制,尤其结尾的艺术动画,对于角色来讲太过直白,不如片尾字幕的画作有效。
我只能徘徊。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LPZ3qpSarA/
Marco Bellocchio
影片描述了关于宗教与信仰,个人道德规范及对伪善的宗教主义者有一定的否定和批判。影片毫不晦涩,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思辩性。
关于信仰的思辨,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浓烈的情感
世人皆称赞美丽 然而丑陋和美丽拥有同样的力量 披着宗教外衣却更像对爱情和自然的盛赞 它似乎有一个更理想化的I am love式的结尾(*!)母亲的角色在这一部里再次被抹杀 家庭/男性成员/宗教元素似乎都有其背后的作者语境 等看完后面的贝罗奇奥再说
一切都是静静的...平淡无奇
很有意思啊,很多人的信仰还是掺杂了个人需求的,这个在哪都一样啊
3.5🌟
私欲和信仰,剧中人都站在了前者上面
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