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

HD中字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詹妮弗·康纳利,达科塔·范宁,彼得·里格特,鲁珀特·伊文斯,乌佐·阿杜巴,莫莉·帕克,瓦莱瑞·卡瑞,汉娜·诺德伯格,朱莉娅·西尔弗曼,马克·海德斯,萨曼莎·玛西丝,大卫·斯特雷泽恩,欧森·詹姆斯,大卫·惠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美国牧歌 剧照 NO.1美国牧歌 剧照 NO.2美国牧歌 剧照 NO.3美国牧歌 剧照 NO.4美国牧歌 剧照 NO.5美国牧歌 剧照 NO.6美国牧歌 剧照 NO.13美国牧歌 剧照 NO.14美国牧歌 剧照 NO.15美国牧歌 剧照 NO.16美国牧歌 剧照 NO.17美国牧歌 剧照 NO.18美国牧歌 剧照 NO.19美国牧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批斗右派伊万

伊万这下捅了蚂蜂窝吧,欧美好些人在骂他呀,好像在批斗右派的感觉。需要他写个检讨书之类的吗?

这家伙有前科,上次英国收容难民问题,好多进步演艺人士为难民站台,伊万不去,已经受到了很多质疑和批评,这电影火上浇油,政治上更加错误。居然丑化当年反战勇士,更加不能忍了,所以骂得好热闹。
其实伊万也没有右到哪里去,他认为伊拉克难民的问题,应该解决在这个国家,比如恢复当地的行政、治安、生产、教育等等。至于最困难的孤儿问题,他在伊国治安混乱,白人极容易遭到绑架杀害的情况下,深入伊拉克,探访已经建立或者筹备建立的孤儿院,向世界发出缓建的呼吁,我个人感觉这比给难民站台危险多了。伊万那一派的主张,也不一定是错的,英国不是伊拉克人的家,这对英国人和伊拉克人都是无法承受的。但是他是右派的标签好像是被贴上了。

谈回这个电影,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的人说是人权,不是呀。美国建国的时候,还有黑奴的,如果人权最高,那肯定在建国的时候,就应该废除黑奴,而不是等到南北战争。所以美国的基石不是人权,是民主。

美国人对独/裁有惊恐式的反映,现代影响最深刻,也最小白的电影是《星球大战》,前传是民主的沦丧,正传是帝国的终结,直白而深邃。《星球大战》不是写的太空史,而是罗马帝国史,对凯撒评价最低的就是美国人,凯撒是以对外扩张的需要建立权利集中的皇帝独裁制的,对外血腥屠杀,造成了无尽的灾难(角斗场就是控诉),对内野蛮统治,罗马皇帝败类多,最败类的皇帝尼禄为了消灭贵族(潜在的皇权竞争者),把贵族埋土里只露出脑袋,用类似收割机一样的东西来回扫荡,死在现场的,说明是反贼。独裁成了罪恶、血腥、野蛮的代名词,而民主成了正义的化身。美国拖垮前苏联的太空军备竞赛,名字就叫“星球大战”计划,不单纯是技术原因,而是内在的精神追求一致。

你只要简单想一想,美国多次陷入战争状态的原因,是有人侵略本土吗?没有。面对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人宁肯死那么多人(多么地违反人权),他也要血拼到底。那是他的底线。其他一些战争,也有他认为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面临被摧毁的危险,或者他认为已经陷入独裁而导致的。这才是美国的核心价值。

为了这个价值,阶级矛盾变成次要的,就像影片中白左骂伊万这个资本家奴役工人,伊万说你胡说。我给了工人工作机会,他们在我家的工厂工作40年,如果我真地奴役他们,他们早辞职了。为了这个价值,种族矛盾变成次要的,黑人你有事说事,打砸抢不行。打砸抢不但侵犯个人财产,也妨碍民主的有序表达。为了这个价值,美国确实发动了战争,所以它肯定高于反战。战火中的越南小姑娘好可怜,但最终她成为美国的养女,而不是越南的革命群众。

这个电影的观念不一定对,但确实是美国树立并践行的观念,多多少少你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美国中产阶级真正珍惜的是什么,所以就算伊万是右派,个人认为这部电影还是比较真实的。

而且给伊万贴右派的标签,有点激进,他拍摄的《奏出新希望》等电影,是十足的左派,面对撒切尔政府大批关闭煤矿,导致工人失业,背负的巨额房屋贷款成为泡沫(都在矿区),这部电影发出了给予利益受损者尊重的最强音,政府为治理环境,而取消煤矿产业也许没有错,但应该给予矿工同情与补偿。如同这个电影,伊万也是复杂的,左派不一定真左,右派也不一定真右。

 2 ) 错位

在这部电影里,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家庭教育的意图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是青少年尝试发起的社会革命也走向了其自身的反面。他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其行动对自身造成的结果就距离其目标越远。皈依耆那教也是如此,“背叛”了中产阶级父母灌输的价值之后,女儿最终又“背叛”了无政府主义。但如昆德拉所说,第二次背叛并非意味着她能返回到第一次背叛之前,她距离之前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与《阿甘正传》结尾处,珍妮的表面回归不同,作为女儿的她一去不返。反而是那位手套工厂的黑人职员令人印象深刻,她对士兵说:你们会回到你们来的地方,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住在这里。——当你知道哪里是你的家时,你不会变成嬉皮士。

 3 ) 女儿把母亲变成了婊子

影片中的女儿从小深爱父亲,但选美小姐出身的母亲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她最先是失落,而后是叛逆,她一定要证明父母是失败的,至少母亲不值得父亲爱,这一点她大致上成功了,由于她的堕落,后期父亲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母亲则出轨了,变成了不值得男人付出真情的“臭婊子”,这在家庭观念浓重的犹太家庭如同灾难,女儿证明了父亲爱的错误,她自己固然不值得父亲爱,但母亲一样不值得。

其实父亲对女儿的爱恰恰是无条件的,她结巴也好,坠落也好,父亲一直把她捧在心上,父亲最痛苦的时侯莫过于听到她被强奸的时侯,自己小心爱护的珍宝,却被别人摔得粉碎,她怎么对得起父亲的爱护?

男人对妻子或女友的爱,既可以选择对象,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忠诚温柔之类,但对女儿的爱是天然的,所以所有的女儿都不必嫉妒父母的亲近,他们都是你的守护。

但影片中的女儿,她对父亲的爱太强烈了,形成了独占欲,由此形成了毁灭性的叛逆,她的心理医生太失职了!

这种问题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都有。

 4 ) 美国牧歌 —— 孩子,父母,社会。。。执着的父爱和孔子的伦理

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 美国三部曲 美国牧歌 改编的,从题目看,讲的是美国的故事,而内容也是讲述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和女儿关系。这似乎在说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却以小见大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影片中瑞典哥的女儿的偏执是由于口吃导致的吗?她父母给她的安全感还不够多吗?他父母给她的这些爱似乎不足以支撑她通过叛逆的青春期,导致了这个家庭持续的紧张进而分裂的状态。

他们的这个女儿,从小就憎恨战争,看到新闻中和尚自焚深受刺激,长大后这个乖乖女变得叛逆,再加上越南战争,自己社会上的反政府行动和过分的暴力,让这个本来神经脆弱的孩子变得疯狂,她做出了爆炸的恐怖行径并且离家出走,令多个家庭受到严重伤害,也让自己的父母几乎陷入绝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他们的中产家庭堪称完美,但他们的孩子却憎恨他们,憎恨这个中产家庭,这很难理解。也许电影在后面给出了答案。瑞典哥的妻子,在女儿出走后,经受不住压力,终于崩溃而展现出她的另一面。她开始恨瑞典哥,恨他追求自己,恨他让自己参加选美,跟他娶了自己,总之,她恨自己的丈夫,恨他给自己带来不幸,她陷入偏执之中,最后通过整容总算是稳定,但没完,她很快有了婚外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不再想自己的女儿。这一切和她女儿的青春期的偏执和狠毒如出一辙。也许这就是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在这期间,相对于母亲,父爱的伟大就显示出来!瑞典哥没有放弃,他抓住每次机会,找到自己女儿,表达了对她的爱,他相信自己的女儿,相信她即使犯错也会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又在女儿绝望的情况下年复一年的给他的女儿精神上的支持,最终,他的去世将他的女儿从精神废墟中拉回到正常社会。

这是一个伟大父爱的杰作。没有这位父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候在她破烂的门口给她以召唤,她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最终,在父亲的葬礼上,她,这个女儿回来了,直奔父亲的灵柩,没有理会任何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看着她。

她曾经是罪人,现在她回来了。

电影中有一段,但他的女儿炸死了加油站员工,这位父亲第一个动作就是为女儿隐瞒,包辟她的犯罪行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曾经说,如果父亲犯罪儿子包庇,儿子犯罪父亲包庇,他都是赞成的,反之不赞成。这大概就是所谓虎毒不食子,又所谓亲亲相隐吧。人性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爱都是自私的!

进一步,瑞典哥家庭的变化,对应了美国社会的变化。瑞典哥和自己深爱的妻子生下了心爱的宝贝女儿,美国人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汇聚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个女儿是善良的,厌恶一切暴力,但又是偏执的,愿意用一切暴力摧毁她看到的不公。这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骨子里的东西,就像瑞典哥的女儿梅乐,善良,敏感,又充满暴力。这是一个年轻民族的典型的表现。

这个国家,相对那些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来讲,还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正在成长,发育,遇见了很多自己不曾遇见但其他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她要建立自己的秩序,她年轻,充满力量,摧毁一切拦路虎,就像梅乐,和其他反战极端分子,他们用炸弹摧毁一切阻挡他们意志的人和物,毫不留情,然而在这暴力的背后,美国人的内心中的那一点点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也在不间断的发生着作用,就像瑞典哥,他的父爱,在年轻强大的暴力面前显得那样弱小,好像不堪一击,随时会崩溃,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自己女儿是正义的,是善良的,就像美国人坚信上帝是正义的善良的,不会抛弃他们一样。他最终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而美国社会最终也没有抛弃这些年轻人。同样,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信念没有摧毁美国,正相反,他们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动力,让这个国家继续年轻。瑞典哥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即使遭遇了妻子的误解和背叛,家庭分崩离析,但他坚强的维持着,最终,就如同美国社会一样,迎来了新的生命 - 梅乐回来了。美国社会也以有着更多情感,有着更加进取的精神的状态回归了,更有力量,更有人性(当然这是作者的理想)。

影片结尾并没有刻意描写瑞典哥的死亡,就如同老的美国的死亡一样,当新的生命开始正视自己,正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上一辈人的使命就光荣的完成了,世界是年轻人的,永远是他们的。

再回到子女教育,父母需要做的的不是教导,恰恰是像瑞典哥那样,自信的,默默的爱,在等待中,努力让下一代在执着的爱的影响下,回归到充满人性的道路上。这爱并非物质,而是一种信任和坚持。

 5 ) 影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6070年代动荡的美国

The novel alludes 影射 extensively to the social upheaval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It refers to the 1967 Newark riots, the Watergate scandal, the sexual revolution and Deep Throat, the code name of the secret source in the Watergate scandal and the title of a 1972 pornographic film. In the novel's final scene, both the Watergate scandal and the pornographic film are discussed at a dinner party during which the first marriage of "the Swede" begins to unravel when he discovers that his wife is having an affair. The novel also alludes to the rhetoric of revolutionary violence of the radical fringe of the New Left and the Black Panthers, the trial of the leftist African-American activist Angela Davis, and the bombings carried out between 1969 and 1973 by the Weathermen and other radicals opposing the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Vietnam. The novel quotes from Frantz Fanon's A Dying Colonialism, which Zuckerman imagines as one of the texts that inspires Merry to carry out her bombing of a local post office.

In the novel, Merry's bombing takes place in February 1968,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Lyndon B. Johnson, after which she flees her parental home. By that time she has had a "Weathermen motto" tacked up in her room for many months. In reality th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he Weathermen group was, in fact, formed in the summer of 1969. The lines of the "motto" which appear in the novel ("We are against everything that is good and decent in honky America. We will loot and burn and destroy. We are the incubation of your mothers' nightmares.") allude to a speech by John Jacobs at a Weathermen "war council" in December 1969.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Levov character was a real person: Seymour "Swede" Masin, a legendary all-around Jewish athlete who, like the Levov character, attended Newark's Weequahic High School. Like the book's protagonist, Swede Masin was revered and idolized by many local middle-class Jews. Both "Swedes" were tall and had distinctively blond hair and blue eyes, which stood out among the typically dark-haired, dark-complexioned local residents. Both attended a teachers' college in nearby East Orange; both married out of their faith; both served in the military and, upon their return, both moved to the suburbs of Newark.

American Pastoral was a scrupulously researched book; Roth traveled to Gloversville, New York to learn about the glove-making industry and interviewed Yolande Fox, the winner of the 1951 Miss America pageant, while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 of Dawn Dwyer.[3] Roth later said, of his conversations with Fox, "She was very smart, very funny.... She just opened up whole ideas for me that I couldn't have had on my own."[4]

----------------

The 1967 Newark riots was one of 159 race riots that swept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Long Hot Summer of 1967". This riot occurred in Newark, New Jersey, between July 12 and July 17, 1967. Over the four days of rioting, looting, and property destruction, 26 people died and hundreds(727) were injured.

The long, hot summer of 1967 refers to the 159 race riots that erupted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ummer of 1967.[2][3][4] In June there were riots in Atlanta, Boston, Cincinnati, Buffalo, and Tampa. In July there were riots in Newark, Detroit, Birmingham, Chicago, New York City, Milwaukee, Minneapolis, New Britain, Rochester, Plainfield, and Toledo.

Date Summer of 1967

Location United States

Resulted in Kerner Commission established

Casualties----

Death(s)85+[1]

Injuries 2,100+

Arrested11,000+

--------

地下气象组织(英语: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缩写WUO),简称地下气象员(英语:Weather Underground),通常被大众俗称为气象员(英语:Weathermen),是美国的一个极左派组织,1969年由反越战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中的激进派分裂出来,目标是以秘密暴力革命推翻美国政府。该组织在1970年代进行过一系列针对美国政府的炸弹袭击,但主要是以毁坏财产为目的,每次袭击前都会事先放出明确的警告以避免人员伤亡。该组织并曾策划暴动和劫狱等事件。

历史[编辑]

气象员源于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中一支称为革命青年运动的派系,成立于1969年,宗旨是创立秘密革命党以暴力推翻美国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共产主义。其名称来自于歌手鲍勃·迪伦的歌曲《地下思乡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一句歌词:“你不需要气象员也知道风向哪里吹。”(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他们号召组建“白人战斗力量”与“黑人解放运动”联合,和其它激进运动一起达成摧毁美帝国主义的目标,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2]

气象员属于美国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新左翼极端激进派的产物,带有当时美国黑人权力新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该组织反对种族歧视越战,认为惟有把战争带到美国本土上,才能让美国人民了解其政府在国外犯下的罪行。在纪录片《地下气象人》(Weather Underground)中,当时的成员表示:“在一个暴力的时代,看着你的国家在别人的土地屠杀无辜的人民,如果什么也不做,只是继续享受你的中产阶级舒适,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的行动”。[3]

从1969年到1970年代中期,地下气象员以发动多起爆炸案暴动劫狱著名。他们在1969年10月8日在芝加哥进行了第一次公众示威活动——复仇之日,并最终演变成暴动。1970年代,地下气象员向美国政府“宣战”并开始炸弹袭击,攻击目标大多数是政府建筑和一些银行。他们一般在爆炸之前会提前警告让人员撤离,并发布抗议事因。例如1971年3月1日攻击美国国会大厦为“抗议美国入侵老挝”、1972年5月19日攻击五角大厦为“报复美国轰炸河内”、1975年1月29日攻击美国国务院是为抗议“在越南的战事扩大”等等。

地下气象员在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后开始衰败,部分成员参加了其它组织,亦有部分成员继续犯罪活动而被捕。该组织在1977年解散。

-------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英语:1960s 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一种反文化反体制行为,这种现象首先发生在英国美国,之后在19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在西方世界大规模传播。伦敦纽约旧金山是早期反文化活动的温床。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演进,反文化运动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随着美国政府对越南军事干预的扩大而演变为一场革命性的运动。[3][4][5]自1960年代以降,美国在一些社会议题上也出现了广泛的紧张态势,其中例如体现在人类性行为妇女权利精神药物实验、对传统权威的态度以及对美国梦的诠释。与这些争议问题有关的运动在19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中诞生以及发展。

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许多新的文化形式、亚文化先后诞生,波希米亚主义嬉皮士等另类文化及生活方式应运而生。这种现象在英国入侵时期尤其明显,披头士乐队和其他一些电影制作人的作品受到审查制度的限制。除了创造流行趋势的披头士乐队,其他许多的创意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在许多行业和专业内部,推波助澜地定义反文化。

有几个因素将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与以前的反独裁运动区分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婴儿潮[6][7]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的潜在的对社会不满的年轻人,他们作为美国社会的潜在参与者,重新思考了美国民主主义发展的方向。战后美国国内充裕的财富也使得他们不必过于关注自身及家庭的财政状况,而这些物质必需品是他们主要生活在大萧条时期的父母所必须关心的。[8]这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运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其起因的很大一部分很快被主流社会所吸收,特别是在美国。[9][10][11]

反文化运动基本始于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事件,它伴随着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的终止和1973年征兵法案的终止而融入流行文化,最终结束于1974年8月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一职。

广义上看,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从多方面来讲作为一个社会催化剂,使那个时代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6 ) 信笔闲耕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短评

心疼这位父亲。小孩长大变成怎样的人有时会消极的觉得是运气,无关父母教育、成长环境、独生或有同伴、贫穷或富有、单亲或双亲那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人。对宗教等一切要洗脑控制人的组织一向没有好感。

2分钟前
  • 阿九
  • 推荐

学运父母忧心记历。

6分钟前
  • bird
  • 还行

讲的什么?一个蠢女儿毁掉一个完美的家。

9分钟前
  • Colin叻
  • 力荐

拍的四平八稳的,从最初选角到接手导演,事实证明Ewan就是思想钢印,人人都爱他,以至于偌大的美国都选不出一个比他更美国梦的本土演员

11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孩子受到的影响尤其是青春期,更多可能来自同学、朋友、社会。家长有多着急啊,这么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被糊涂女儿搞成这个样子。

16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有几个儿女是能如父母所愿的。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注定沥尽苦难的一生,然后带着失望和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20分钟前
  • Vivian
  • 推荐

比我爸还要苦逼的爸爸 there he is!

23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故事告诉我们别娶选美冠军 三颗星给伊万和小结巴 人们需要学会在苦难中享乐 当救世主也需要天分 别想当然

28分钟前
  • M酱
  • 还行

中规中矩。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父女情作为剧情中心却在中间直接消失了一段时间。这种题材处理得太散文诗了,感觉伊万因为倾向表演让每个人都慢慢演,这种表演上的拖沓是后期也提不上来的,稀释了很多张力。另外摊上这种闺女就算是弗洛伊德也得哭昏在厕所。

31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社会思潮变化下,一个家庭中的矛盾,恋父的女儿嫉妒母亲的优秀,变成口吃,青春期依旧如此,走向极左大概率也是家庭不和睦,男主的“我爱你”这种片汤话并不能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人们只能是互相忍受着彼此的尖刺,直到女儿失踪,制造炸弹。后来男主找到疯魔的女儿,生活跟家庭已经一去不返了。电影只是把女儿的形象做的更极端一点,不太有人会不知道好歹,只是由于某种阴影不愿面对,所以才做出外人看来自己伤害自己的事情。当然要是减弱了极端程度,大家的观感可能又变成“就这点事,至于么”

35分钟前
  • 好像一段呆木头
  • 还行

Blocking of actors is boring, rigid and not natural. Moments are dragged too long without giving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cenes follow each other without a sense of purpose or drive. Character interactions lack a sense of energy. Ewan McGregor should never make another film!

36分钟前
  • 小地瓜想养一只
  • 很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扭曲常年打着反战和人权的旗号却时刻在发动/协助恐怖袭击平民的白左到现在还没死完。(心疼一万蜀黍

37分钟前
  • De Ajacied
  • 较差

一万选择罗斯的这本改编很大可能是出于对parenting的恐惧的共鸣,但实际上原作没有如此单一,它更多地关于一种对既有身份和天性的憎恶,一种天然寄居在人身上的虚无,而不纯是女儿以用极端背离的方式来逃避恋父的痛苦或是对思潮毁灭家庭的控诉。它应该是《美国牧歌》而不是《玛丽怎么了》。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本来以为是个充满回忆杀的电影,结果万老师把时间线全部捋直了,结尾猝不及防升华了一下:他是我误解最大的人😂但毕竟处女座!还可以更好,他就是那个一边在蒙古荒野里翻车一边思考人生的神奇的欧比旺:)

41分钟前
  • 毓簌
  • 还行

看了半个小时就想把他女儿掐死。觉得自己是在拯救苍生,结果只是给世界捅窟窿,被咒骂的实业家父亲才是尽自己微薄之力稳定社会。讲真中产家庭最容易出傻逼白左了吧,毕竟生活环境太好容易没见识想的又多还谁谁都看不上。ewan全程企业家outfit太好看了!不过原作者是相信太美的母亲会给女儿带来压力吗?

46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女主演是美国往事那小女孩。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个人和历史交织,直触灵魂。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低了

47分钟前
  • 色色猴
  • 力荐

国王的选择一部挪威电影,讲述的是哈康七世国王作为挪威国王在二战时期对德国的政治想法进行的选择。挪威是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的上台需要国王的认可,方可生效。其实整部电影属于主旋律电影,大致讲的就是民主独立意识。电影的描述比较平淡,没有激烈的冲突,基本上属于乏善可陈

49分钟前
  • 长情的娃
  • 还行

一个典型传统的美国犹太商人家庭,却因为女儿投身了极左的Weather Underground“地下气象员”组织而四分五裂。影片演得中规中矩,但刻意丑化左翼的WU组织,扭曲了美国越战前后,那么一段轰轰烈烈的人权.反战等等的革命运动时期。3星给影片本身,但意识形态被这么扭曲,给个1星也可以。

53分钟前
  • bugz
  • 还行

癫狂又暴力的年轻人总是成为政治斗争的出头鸟和主力军,相似的情景在历史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

56分钟前
  • 瑞鸡
  • 还行

伊万的处女作还蛮稳的,野心还不小,不过剧本略平,提到了问题但放弃了深究根源(不太相信心理医生的说辞真的是创作者的看法)。Merry的行为,放在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也不少见呀……

57分钟前
  • mOc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