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猎蜜 翡翠烧卖+千层油糕 2.六月黄。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中。 3.魔力酱,墨西哥 想去潮汕 印尼沙嗲肉串or闽南沙茶酱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4.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5.吃鸡不见鸡,豆花儿不用豆,鸡豆花儿 烧鸡烤鸭炖鱼 6.没有宴饮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 顺昌灌蛋惊了! 盐和时间,总是乐于充当风味的摆渡人 老苏州制作虾子 乌鱼子! 味道塑造的,还有人们的生活 7.意大利佛罗伦萨茴香萨拉米肠 泰国酸肠 肠衣里的花花世界 有了啤酒酸菜香肠,德国人的快乐就无处遁藏! 曼加利察猪🐷!绵羊猪,有卷毛的!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荒井圭一 8.粉条-土豆、淀粉 魔芋剥去外皮,在粗糙石板研磨,加入草木灰营造碱性环境,沉淀,魔芋浆凝成胶状。取中心,再熬煮。魔芋筋 阳荷 在秘鲁,冻干土豆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不知道有没有上一季那样的摄制组故事,八集居然就这样播完了,居然已经八个星期了。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线下烟火缭绕的餐饮行业还未完全恢复,线上继承《舌尖上的中国》衣钵的《风味人间》已然回归了千家万户的方寸荧幕,乃至唇齿之间。
然而,我们对《风味》这种一年一季的常青树节目总是期待又怀疑,正如音乐人耳帝在评价音综现状时谈到的——刚上档的音乐节目总是粗粝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总能吸引到最为广泛的受众;但是随着节目不断的翻新,粗粝的表达逐渐被受众厌倦,音乐表达开始朝注重形式与意义的方向逐渐转变,精微内敛的演绎必然会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审慎合理地调和形式与内容,通俗与内敛,是一个常青节目能够不落窠臼,避免狗尾续貂的关键。
同样是作为纪录片常青树的风味人间,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初次登场的《舌尖上的中国》直观地呈现了食物制作的流程与唇齿留香的风味,因此得到了出乎节目组意料的好评与推荐。在之后的第二季第三季中,由于说教与主题先于影像的呈现,遭到了观众广泛的拒绝与不认可。《舌尖》崩坏的口碑直到《风味人间》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扭转。这其中自然有陈晓卿携原团队保证节目风格的功劳,节目制作上的相对保守,专注于影像呈现的理念也避免了“多说多错”的窘态。
在《风味人间》绽放二度春华之时,我们不禁为节目的口碑担忧起来。 陈晓卿是选择继续保守地呈现食物的本味,还是选择跨越舒适区,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看过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之后,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陈导不仅大胆地突破了观众期待的舒适区,将理念表述精妙自然地融入了镜头与解说之中;更在不同的片段与内容中嵌进了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在世界风味与人情伦理的共时性呈现之中表述了“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士大夫理念与共同体价值观。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糖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人类学西敏司在《甜与权力》 中指出,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 糖的生产与消费支撑起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分工,体现了阶级,剥削与贫富差距间的关系。
进入全球化愈发深入的二十一世纪,各民族在嗜甜这一共同价值上依旧保持并发展出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风味人间》就以此着墨,在四十分钟内呈现了甜的不同载体。
《风味》先以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尼泊尔土著入手,展现了采集崖蜜的艰险与困难;再转入贵州山区以古法熬红糖的传统技艺,介绍了外来的甘蔗如何在先民巧妙的技艺下成为甜美的回忆。这种共时性的影像化呈现展现了《风味》团队极为宏达的共同体视野,在铺陈采摘流程与制作工艺时也不忘融入分子化学进行更为学理化的解说。
值得一提的是,介绍高山采蜜人时,《风味》没有过度地渲染工作的艰辛,摄像机也始终以平视的视角避免将这一劳动异化为一种景观化的猎奇。这种平等的表达不仅是纪录片的精神内核,更是导演的价值追求。
在采蜜的过程中,解说也提到采蜜人“摘一半留一半”的采摘原则。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同为记录养蜂者生活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蜂蜜之地》,同样展现了传统养蜂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舌尖》口碑崩坏的前车之鉴让《风味》在上价值的片段中时刻警醒,极力避免主题先行带来的说教观感。在《风味2》中,导演在主题与介绍分野的比重上更为谨慎,将价值与理念内涵于过场与背景的解说中,篇幅短小却意涵极深。
例如在介绍四川青城山的坝坝宴时,寥寥几个全景镜头便铺陈出了整个婚宴的形式与生态。背着大音响的司仪操着四川话招呼着客人,西式的婚礼布场后是传统的乡厨灶台。强烈的中西对比与传统-现代的分野在一方婚宴上得以呈现,东西融合的婚礼形式背后是宏大的社会学命题,《风味》在专注于美食的基础上更像是贯彻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咂与细品。
更值得夸赞的是《风味》中片段与片段,理念与理念衔接之连贯流畅。之前《舌尖》广受诟病的一点便是片段之间跳接的不知所云,打散的故事线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忽视了观者的实际感受。《风味》的叙事线简明而清晰,将叙事重点置于美食之上时,也做到了衔接的连贯一致。
以第一集为例,导演以民俗学视角介绍了四川坝坝宴上的八大碗之后,将目光转向香港的烧猪师傅。以寥寥几句解说铺陈了烧猪师傅参加宗族宴会的经过后,将重点置于师傅女儿高考失利的事件之中。在这里,《风味》背后的理念从民俗学回落到家庭生活,并隐藏了社会结构的背景。
整集《风味》的观感是浑然一体的,这自然有赖于剪辑与叙事的完整性,更体现了导演传递理念的老道纯熟。虽然《风味》内置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但诸多学科工具的背后体现的同为一个知识分子性的思想内核,由此全片也在浓浓的烟火气中飘逸出理想主义的后调。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陈晓卿在新一季的《风味人间》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不仅以绝佳的影像表现手法完成了“人间饕餮”这一命题作文,更在诱人的镜头语言与解说词中展现了世俗气息与文人情怀的巧妙融合。新一季《风味》的拍摄范围更广阔,视点的铺设更是深入了古老的习俗与普遍的家庭情感,但在文本背后支撑这一表达的,却是导演组“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全片宛如宋明时期寄情于事的文人诗,在烟火缭绕中完成了士人情怀的诗学表达。
剧组第一次造访墨西哥这个美食百花齐放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了玛雅、阿兹特克等伟大文明。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紧接着西班牙帝国来到墨西哥开拓殖民地。从1521 - 1821年整整三百年殖民墨西哥,造就了融合了印第安和欧洲风格的特色墨西哥美食。
第三集中讲墨西哥“黑暗料理”魔力酱,我参与调研和拍摄,之后剧集也有涉及墨西哥,我会同步更新。
我是科先生,长居墨西哥城,五年前旅行至墨西哥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于是决定长居这里,现在依然在墨西哥不断探索,对墨西哥奇特美食和生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微博@科先生在墨西哥。
魔力酱中文译名直接来自西语Mole,就是用各种香料、蔬菜、坚果、草药研磨细腻之后混合的一种酱,滋味纷繁独特。分为两大派, 普埃布拉魔力酱和瓦哈卡魔力酱。
《风味人间》中出现的就是瓦哈卡魔力酱,该酱种类繁多,著名的包括绿魔力酱,红魔力酱,黄魔力酱,黑魔力酱,红黑魔力酱,Chichilo, Mancha Manteles等七种,所以瓦哈卡也被成为七色魔力酱之地。不过总体来说,制作流程都一致,只是选用的原料不同。
瓦哈卡小城所在的州也叫瓦哈卡州,可以比拟中国的云南。这里少数民族有16个之多,以萨波特克和米斯特克两个民族为主导。每年七月中下旬,全州各地代表文化齐聚瓦哈卡城,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展示,这就是盛大的Guelaguetza节。
老奶奶胡莉娅做的是最复杂的瓦哈卡黑魔力酱,把Chile Guajillo, Ancho等各种干辣椒去籽,在陶盘烤制之后泡水,然后在墨西哥传统的石头磨具Metate上研磨成糊。操作石头磨具非常耗费体力,得跪在地上,使用上肢的力量滚动石棍,磨下来少不了手膀酸软。如今大多墨西哥人已经用机械磨具,不过老奶奶依然还是用最传统的方法磨制。
继续再磨核桃、杏仁、丁香、孜然、洋葱等林林总总二十多余味香料,和之前的辣椒糊混合在锅里熬煮,不要忘记放巧克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很少有像瓦哈卡一样这么常见可可文化,可可豆街上随处可见,他们的烹饪根植源远流长的中部美洲土著,不少美食都运用到了巧克力。
老奶奶生活的小镇叫Teotitlán del Valle, 小镇历史悠久,土著纺织技术纯熟。运用胭脂虫(在墨西哥 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小虫,晒干之后可以磨成红色的粉末做染料)、木蓝、苔藓等天然染料进行着色,布匹曾被大量用来进贡曾经的阿兹特克王朝。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手工纺织,进入小村,不时看到门口挂满了土著图案的毯子。进入民居,村民很乐意为我们演示如何进行传统的手工织布。老奶奶的儿子就主要靠纺织为生。
宴会上准备的墨西哥特色食物还有仙人掌,是当地常见的蔬菜。趁仙人掌叶片鲜嫩的时候割下,去掉掌上的刺,切成小条或丁,煮炖煎皆可。
小孩子们打的紫色小马叫“皮纳塔”,是纸糊的容器,里面塞满糖果、甘蔗、橘子、花生、柠檬等,然后一人被蒙上眼睛,转几圈弄晕头之后,用木棍暴打皮纳塔,打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皮纳塔之歌”,歌声完毕,换下一个人,直到打破皮纳塔,里面的东西散落出来,大家扑上去就疯抢,极其欢乐的聚会活动。
土著印第安文明让瓦哈卡变得神奇无比,一定不能错过的还有瓦哈卡谷地最大的周日土著集市Tlacolula,贩卖各种奇特的东西。
伊达尔戈州的牧豆山谷Valle de Mezquital气候干旱,寸草难生。只有仙人掌、龙舌兰和根系极长的牧豆树才能在这里旺盛生长。当地人在这些植物的根部刨出了一种特别的食材 - 大蚂蚁卵Escamoles。这正是著名美食节目《风味人间》第二季第6集中墨西哥部分的食材。
挖卵须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寻找蚂蚁行进的路线,找到蚁穴,用铲子挖出土坑,一股刺激的柠檬气味扑面而来,肯定有蚁穴了
蚂蚁卵比米大,活脱脱的蛆的模样,淘出来混着泥土杂物,需要一颗颗挑出来。
收获的蚂蚁卵实则已经是蛹了,不过形态依然保持着卵的形状,所以当地人还是冠以“卵”的称呼,渐渐地卵的形态会转化成白色的蚂蚁形状,最后变黑并长成飞蚁。
传统的做法是用黄油、洋葱粒和鸭脚草Epazote一起炒,吃起来咀嚼感像发酵的糯米,腥香,配上玉米饼夹着吃味道极好可以打9.5分,价格小镇50比索(17 RMB)一个, 墨西哥城70比索(23 RMB),价格不便宜。这种卵的蛋白质奇高,达到60%,是牛肉和鸡肉的三倍,很久之前就是土著奥托米人的珍贵食物。
节目中的女主人公诺拉制作的“青椒酿蚂蚁蛋”这道菜,其实就是按照以上方法炒好的蚂蚁卵塞入煎好的青椒里,并撒上龙神柱花,摆盘效果绿意盎然。节目中描述有点错误,用的青椒并不是普埃布拉大青椒,而是Jalapeño辣椒。节目组可能记混淆了,没有和我确认。另:墨西哥部分的西语字幕是节目专门的翻译组翻译,并不是我所翻。
佐以龙舌兰蜜水,制作出蚂蚁卵布丁。
干旱地区的人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吃的,当地原住民奥托米除了蚂蚁卵之外,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能吃的虫子。此地吃虫子习俗繁衍程度绝不在瓦哈卡之下。有一种红色的虫子很喜欢寄生在龙舌兰的根部,叫Chinicuiles (Hypopta agavis),挖出来油炸,一盒挺贵的差不多90人民币,这也是梅斯卡尔酒瓶子里惊悚的虫子。另外一种龙舌兰虫白而肥大,喜欢寄生于龙舌兰的叶子里面,当地人叫Chicharra (Aegiale hesperiaris),这次没看到。
在牧豆树叶丛中,生活着橙黑斑纹的负蝽虫Xamues,抓下来也可以吃。首先得用盐水泡24小时,去掉无比恶臭。生吃汁水多且味道怪,最好和蒜、洋葱、干辣椒一起下锅炸得爆香,然后放入墨西哥火山石臼Molcajete磨成辣椒酱。油脂清香扑鼻,好吃极了,可以打9.5分。
龙舌兰花Gualumbos长在高耸的龙舌兰花柱上,摘下来用点油在锅里煎熟,再夹入墨西哥玉米饼,一股花的滋味。
墨西哥是仙人掌的故乡,一种如球棒发散生长的仙人掌叫龙神柱,长相出众。
龙神柱的花,散发着清冽香水般的味道,拿来和鸡蛋搅在一起做蛋饼。此花称Guarambullo, 和龙舌兰花Gualumbo堪称Hidalgo州双绝。
Hidalgo的土著美食美味出乎意料的好吃,探索还得继续。明年就去参加牧豆山谷四十年历史的“食虫花节”Muestra Gastronómica Santiago de Anaya和“龙舌兰叶土坑烤羊肉节”Feria de la Barbacoa。
一味颜色瘆人的食物 - 绿香肠。在墨西哥生活的五年间,看过几次,一直不敢下嘴。颜色太TM恐怖了,不是香肠该有的颜色,感觉就是生化工厂排出的毒废料颜色,该不是给僵尸吃的吧?!
墨西哥城西边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到了托卢卡城,被称为墨西哥香肠之都。各种五花八门的香肠中,绿香肠绝对鹤立鸡群。
实际上,制作绿香肠使用的原料相当清新自然。Chile Poblano, Chile Serrano青色辣椒、墨西哥酸浆、香菜这些原料打碎给与香肠天然的绿色。主料当然是猪肉末,再混合点牛至、洋葱、蒜、红酒、苹果醋等增加香味。最后一步就是装入肠衣,制作还算简单。
准备吃的时候,割下一节,剖开肠衣,把绿香肠放到铁板上煎熟。有些香肠里还掺有棕色的不明物体,是葡萄干,但是也太倒胃口了,服!!!
包入新鲜炕好的玉米饼,削一瓣牛油果,配上青柠檬和辣椒酱就成了。味道很温柔,轻微肉味和蔬菜清香的糅合,遇到有嚼劲的肉会更好吃。
在托卢卡比较常见,即使在一小时距离的墨西哥城也不太容易见到。想尝试可去墨城老城区Ricos Tacos Toluca这家。相当知名,不少美食Day Tour都会带过去品尝。
地址:Calle López 103, Colonia Centro, Centro, Cuauhtémoc, 06000 Ciudad de México
在吃喝玩乐这四件人生大事上,“吃”排第一想必有它的道理。大家对吃的热情从每年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亲自尝遍天下美食,能“一饱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纪录片界,有一个让吃货们“闻风丧胆”的名字——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一个被誉为“全中国最懂吃的男人”,由他执导的美食纪录片,分分钟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有着催胖的神奇魔力。
火爆全网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后,2018年他执导的《风味人间》一经播出,也是大获好评,豆瓣上近10万人打出了9.1的高分。
小巴这次要说的这部下饭神片,正是《风味人间》第二季,刚开播评分就直接飙到了9.4,评论区更是馋哭一片,这届吃货,也太不争气了吧。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本文有剧透。
1
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
《风味人间》第二季首集就将镜头对准了发胖的“万恶之源”——糖,还取了一个相当甜腻的名字:《甜蜜缥缈录》。
不过获得这一口甜蜜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生活在尼泊尔的原始部族昌泰尔族以猎蜜为生,但他们要获取的这种甜蜜食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悬崖之上。
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借助绳索,爬到百米高的悬崖之上,冒着生命危险采取蜂蜜的过程相当惊险。
他们用烟雾对付这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同时又要确保火苗不能烧到绳索。爬到蜂巢附近后,只能用同伴递上来的细竹竿插进石缝,拉着竹竿慢慢靠近崖壁,接近蜂巢。
而采蜂蜜时,只能靠左脚脚尖站立,右脚抬起来支撑刀具,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也显示了这项工作的风险,每年都有人为此丧命。
为了一口醇厚的蜂蜜,必须要冒生命危险。
作为世界上获取难度最高的蜂蜜,其味道的甜香醇厚也可想而知。淡黄色的蜂蜜带着晶莹透亮的光泽,只将一勺蜂蜜淋在面包上,普通的面包便成了人间美味。
延续第一季宏大的视野,第二季同样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探究散落在各民族食物中的甜蜜滋味。
有的民族为了甜蜜食材上到百米悬崖之上,而有的民族为了一口甜蜜下到深海之中。
马来西亚的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族民们从小就习得一身水下本领,能够不戴任何设备在水下行走五分钟。
生活在海上,他们所吃的食物都来自海洋,带有甜味的海胆饭细腻可口,海胆黄质地细密,口味醇香,又带着丝丝甜味,是甜食界的低调选手。
昌泰尔族和巴瑶族的甜食是食材难取,而有的甜食却是制作困难。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将面皮擀出0.1毫米,香港的地炉烧猪需要作坊里温度达到300度,扬州的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更是需要师傅深厚的功力……
各式各样的甜品将糖隐匿其中,糖无处寻找,而甜却无处不在。
2
作为豆瓣9.4分的神级美食纪录片,在拍美食这方面,《风味人间》第二季可谓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味蕾,精致的摄影,清新的色调,每一帧都让人直流口水。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影片中就通过画面和配音将食物的三种元素表现到极致,唤醒观众的味觉和嗅觉,让人仿佛隔着屏幕也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尝到食物的鲜甜。
大光圈特写镜头最能体现食物的光泽和质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先将甜点焙烤起酥,然后浇上特质的糖浆。
糖浆浇到甜点上的一瞬间,油脂在高温下冒出细密的气泡,酥皮顿时泛起油亮的光泽,整个甜点在锅中上下起伏,发出“滋滋”的声音。
仅这一个镜头,就已经能让人想象到巴克拉瓦入口时的酥软,油脂和糖浆在齿颊间流动时满口生香的幸福感。
扬州的翡翠烧卖,出笼时屏幕上升起了热气腾腾的雾气,淡绿色的翡翠烧卖若隐若现。
等到镜头拉近,晶莹剔透的外皮之下,绿色的馅儿饱满多汁,整个烧卖真的如翡翠一样温润,其香甜的口感便也可想而知了。
当特写的镜头不能满足对食物的细致呈现时,影片更是采用了显微镜头,将食物的纹理都细细剖给观众看。
糖融化后如水流一般形成拔丝,在黑丝的背景下,璀璨透亮的拔丝散发着夺目的光泽,延绵的丝状糖浆不断盘旋,像艺术画一样极具美感。
画面将食物的色泽 ,质感表现到极致,而声音则进一步唤醒观众的味觉体验,瞬间让人饥肠辘辘。
糖浆在锅中翻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烧猪在炉中炙烤时,外皮慢慢变为焦糖色,油脂逐渐溢出,伴随着“滋滋”的声响,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下,让酥脆的外皮在口中舞蹈。
视觉上受到冲击,耳朵也要进行一番洗礼,这么馋人的美食纪录片,谁顶得住啊!
3
《风味人间》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却不止纪录美食。影片故事化的叙述勾勒出一个个美食背后鲜活的人,让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灵魂,挑逗味蕾的同时,更触动了情感。
尼泊尔的昌泰尔族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崖壁上采蜜,不是因为嘴馋,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活的生计。
连日的阴雨让他们焦头烂额,担心错过了采蜜时间,而成功采蜜归来后,他们直接拿起蜂蜜,塞进嘴中,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是因为尝到了蜂蜜之甜,更是生计之甜。
萨哈特梦想成为一名做巴克拉瓦的甜点师,在擀了七年的面皮后,他终于有机会能够去学习做巴克拉瓦的核心技术——熬制糖浆。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迫不及待地回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成就一个巴克拉瓦甜品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满脸面粉的萨哈特对着镜头露出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尝到了梦想的甜。
新哥的作坊是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每日在高温下工作,汗水在他黝黑的皮肤上肆意流淌,尽管艰辛,但他必须坚持,因为要养家糊口。
他满怀希望的去接刚拿到高考成绩的女儿,却发现女儿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虽然心情低落却始终没有责怪女儿。工友问起女儿的成绩时,他也只是尴尬沉默。
这个炎热的夏天,新哥一家似乎没有什么甜的事。但中国人总能从苦中找到甜的线索,比如苦瓜排骨汤,当苦在口中散开,慢慢就有回甘浮现了。
一碗苦瓜排骨汤,不仅消解了炎热,更消解了生活的不如意,于是新哥轻松地笑了。
不论是昌泰尔族的生计之甜,萨哈特的梦想之甜,还是新哥的苦后回甘,影片都让观众看到了美食背后这些平凡却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人们都同样热爱生活,为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都散发着同样的光。
由食物的内涵升华到生活的意义,以美食为载体,展世间百态。这就不只是品美食,更是品人间风味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片翘首以盼中,风味人间第二季终于将在本周天上线。熟悉的制作班底再次“出山”,风味未变,每周日21:20与你相约。
第一集是甜口的。
“甜蜜缥缈录”
穿越全球,摄制组采集了八个地区与“甜”相关的美食。或许它们只是一种原材料,如贵州的甘蔗、尼泊尔的蜂蜜、苏州的鸡头米;或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美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四川的甜烧白、扬州的千层甜糕和翡翠烧麦。
【风味回溯】
(部分食物预告片中并未出现,图片来源网络)
悬崖中的穿梭换来美味
这是最为危险的风味
每年都有生命葬送于此
但你在采蜜人的眼中却看不到恐惧
他们把蜂蜜拿在手中幸福地大口吞下
让你不禁怀疑先前的惊险是否真实
糖是生活的不可或缺
是烹饪中“拉丝”的秘诀
和甘蔗一起到来的
还有轰轰烈烈的甜点大军(那十几秒的甜品镜头实在是让人抵挡不住)
镜头转向扬州
翡翠烧麦 千层甜糕
“扬州二绝”
故事性比较强的片段
少年的追梦与高难度甜品
甜蜜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
(0.1mm的酥皮制作非常震撼)
又是一份没吃过的美味(掩面哭泣)
山村里的流水席上
揭开蒸锅
主角甜烧白终于露面
又是南方的小吃
鸡头米,也叫苏芡
总觉得南方的特产就像南方的风景
给人一种清秀婉约的感觉
(即将解锁多种制作方法)
在马来西亚的塔塔干岛上看原始的捕猎
享用内陆不常见的海鲜
PS:小心被水母蛰到!
这是我们熟识的香港的另外一面
走进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
观赏高温下美味的蜕变
在我看来,相比于陈晓卿导演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有着更为密集的内容,而新一季与之前相比,侧重点也有些许偏移。就拿第一集来说,与美食无关的抒情性抒发减少了,旁白衍生更多的是以食物为起点,对“风味”的形容可谓把人馋到了极致。拿起小本本,一大波垂涎三尺的旁白即将出场~
人类是大地的主人,肠胃的奴隶。
糖无处找寻,而甜无处不在。(猜猜这是哪道美食)
酥皮在口中崩塌的刹那,甜锋芒毕现。
说到口味时,人们总是莫衷一是;但说起甜,人们总是相视一笑。
口舌生津,余味悠长,中国人称之为 回甘。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人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
《风味人间》的台词堪称是美食界的满分作业,保持着从第一季到现在不变的高水准。同样没有变的还有高科技——在第一季中出现的显微摄影也会与大家见面。届时将带我们感受微观世界的风味奥秘。
本季的取名也非常有特色,从细化味道到细化到具体食材,有种隔空PK的感觉。
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即将上线。似乎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照例通宵加班。
快凌晨的时候,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快看!下雪了”,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我边走边想,都三月了,怎么还会下雪?
天色微明,楼下薄薄一层白色。再仔细看,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已经不知不觉开了。
“玉兰花怎么又开了?”,大平有点不好意思,边擦眼镜边讪讪地咕哝,“喔,我们这吭哧吭哧,都一年多了。”
可不是嘛?时间过得真快。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感觉掠过。
去年元旦假期结束,《风味人间2》开始建组,满世界寻找导演,最后到岗的有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
大家和从前一样,培训、看书、找题、写大纲、实地调研,一个小制作公司,能够这样,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大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她是分集导演,相信不少人,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瞬间还有深刻的印象。
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常年出差的大平,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我亲眼见过这位小朋友,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
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也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不过,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直到今天,每次见到她,最好奇的是虎仔成绩到底怎样了?但我真不好意思问。
今年,是李勇收获的一年。春节期间,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蔚蓝之境》,历时五年半制作,终于在央视播出,并且收获好评多多。之前,他曾经和我合作过,《风味人间》第二季,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阅读,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担任总导演后,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前期拍摄,到解说词撰写,甚至后期调色,勇哥都亲力亲为。
因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勇哥知书达理、以德服人,特别稳当。比如,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七集内容,加一集花絮。勇哥心里不踏实,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备份”,多稳当啊?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累死个谁。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相比第一季,我在精力付出上轻松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
当然,过去的十六个月,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一群人聚合在这个工作室,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
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它源于我的爱好,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一次都会同样经历煎熬。
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让我们必须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但创业容易,守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有次和作曲阿鲲聊天,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又能让人耳目一新。阿鲲搓着手说:“这几乎不可能,从0到1叫耳目一新,这是质变;从1到2,这叫量变。” 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个量变的过程。
但人总是这么复杂,既要求稳,又要求变。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总伴随着无数纠结。
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与所谓网生纪录片,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但反复试验,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去改唱嘻哈,不是技术问题,是自信的问题。
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任的是观众。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新的一期节目里,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
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可能就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的篇幅,讲完一种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黄,多可惜啊。
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八集,聚焦了八种(类)食物。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最初,这一季《风味人间》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精灵古怪的名字,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 正如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同样都有着千层,巴克拉瓦和扬州千层糕,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的争执,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
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 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在味道这件事上,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一旦有谁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性。
食物是平等的。对待食物点不同态度,不仅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
因为社会的进步,所有人都有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但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寻找的是共识。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
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的完美无缺。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深入进去,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在任何场合中,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而是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生活里,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觉得我谦虚的有些矫揉造作。
但我总会不厌其烦解释,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对后者,我真的是一个白痴。我不过是阴差阳错选择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
我们有幸生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幻的时代。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总有新的“蓝海”或者“红海”出现。
众所周知,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与此同时,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也促成了美食产业不断攀升。有句话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而美食纪录片,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它得飞多高啊?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制作了8部纪录片,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纪录片风格
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从不敢自作高深。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尤其是做美食纪录片,长时间的类似节目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长期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当然,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
二月底,有天在吃饭的钟点,我开车路过帝都曾经热闹非凡的CBD,目所能及的,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对美食行业的打击巨大,同时也波及到了我们的节目。
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但当我们进入这个流程的前夕,已经无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好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
团队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
制作周期几近失控,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
确实太难了。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成员尽管各自隔离,但团队始终未散。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甚至制作完成之前,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让人温暖的还不止于此,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从年糕到青团,从春茶到刀鱼馄饨……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
我们的工作室,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过往人群的喧闹,变成了今天人烟稀疏。空荡荡的大门口,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带着口罩经过,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 ”
而我们的屏幕上,却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如果节目播出时,有谁在这部纪录片里,不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这样的观众,一定是《风味》真正的知音。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