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伪纪录片的形式,两位拍摄者对于案情的推理几乎贯穿全剧,而所有涉案人员的采访、独白,又都是一轮轮的线索提供,驱动之后主角们的新推理。在切入点上,本剧做得也堪称秀逸:最开始让主角怀疑Dylan是否是真凶的关键点,就是一个绘画习惯(内容有点恶俗,不赘述),而之后作案工具材料特性、涂鸦行为中的小动作,也都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切入点,没有用穷举法,好评。
额外要夸的是,对于奶奶趴体上作案工具位置的推理手段,竟然是Instagram的小视频功能。我看前几集时内心吐槽说,美帝这种案件解决不了都怪摄像头太少,天朝这种摄像头密度下就没法拍了。没想到竟然在第5集开始,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监视系统”——Instagram。这一点可以说很牛逼了,岛田庄司在他的本格mystery宣言里吹了现代推理小说是从“用血型、指纹等科学技术来解释谜团”,因此岛田老师特别强调科技在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性,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脑科学”的歪路——不管啥奇异现象最终归结于脑子有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用法。然而《美国囧案》中,主角以Instagram上的小视频作为调查取证的手段,本身就是类似于血型、指纹的现代科技应用,而且其服务于线索获取与推理过程,并不是直接拿来解释谜面,这就靠谱很多了。。。
本想给无聊乏味生活加点喜剧笑料,我点开了这部剧,第一印象以为是喜剧的我,真的没有笑出来。
作为一部伪纪录片来说,我承认我看到一半,即使知道了这是电视剧,也开始怀疑这究竟是不是真实事件。那每一个镜头的移动,那每一个相同背景的人物采访配以人名注释,就像片尾的戏谑“这真的拍的超棒,就好像在看国家地理频道一样”,如果换一个定位,把电视剧的帽子摘下来,冠以纪录片的名头,我想这也绝对算得上是合格的。
作为悬疑片来说,电视剧中每一个人的较真,每一个人的谎言和挣扎,都那么的清晰可见,仿佛每一个人都有罪,都是那27辆车上恶搞涂鸦的始作俑者,因为拍摄者提出的种种质疑仿佛都是合理的;但是仿佛他们又都是清白的,他们并不是制造这起事件的真凶,因为那些质疑最终又被一点点推翻。可软木板上的钉子钉了又拆,红线缠了又解,仿佛是排除了很多嫌疑,但是其实又在原地打转,因为最终也无法确定究竟谁对谁错,真相究竟掌握在谁手上。到最后甚至开始怀疑纪录片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闹事者。可就是这样的环环相扣,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正当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突然出现新线索,又将人拉入了新一轮的思考:上一个说话的人,他说的话是真的吗?
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思考:我们是否在一开始判断时,就抛去了所有的主观想法,抛去所有成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是否根据已知的东西理性判断,而不是情绪化认为一个人本该这样?当黑白被颠倒,当既有印象面临挑战,我们是否能从真真假假中分辨出是非对错?或许,我们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求得答案。
(写在最后: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发长评,不足的地方一定有,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改进的意见,同时非常欢迎讨论。以上,谢谢)
起先看这部纪录片时,充满了一些喜剧的色彩,他讲述了一位美国高中生,因为被怀疑在教职工车上画了大大的屌的图案,被学校休学了。这名高中生名叫迪伦。他天性狂妄不羁,因为喜爱做恶作剧,在其他的同学口中普遍没有什么好评价。而另外一个学生名叫艾利克斯。他站出来说称自己是现场目击者,声称案发当天看到迪伦在车上画下屌的图案。另外,其中一名老师也坚信此次恶作剧就是迪轮做的。迪伦素来与这名老师不睦,也曾无数次的捉弄过这名老师。而此次这名女老师不仅车上被画了屌图案,并且轮胎也被割破了。这在校方的证监会上也都有一一说明。看来似乎这个恶作剧必定就是迪轮做的。 但是因为案件过于恶劣,引起了校方和广大同学的重视。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缘由。纪录片的拍摄者是另一位主人彼得。他由于家庭原因对于电影拍摄有着狂热的爱好,并且一直想要拍摄优秀的影片作品。 纪录片的开始是一段他对迪伦进行的深刻细致的采访视频。从迪轮的的一些表现中,似乎又能看到这件事情确实不是他做的。每个之前成立的理由又都可以反驳。那么此次画屌的事件,真的不是证明不良少年做的吗? 随着剧情的发展,拍摄者彼得展开了清晰而有逻辑感十足的探索。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线索,以及无数次的人物采访,逐渐缩少了犯罪嫌疑者的范围。其中运用的手法之妙,简直令人称奇不已。 影片的强逻辑推理是主打的色彩。当然中间也会被一些人物细节误导,而进行了一些错误的试探。但是彼得的认真不屈服以及和他伙伴的同心协力。让案件逐渐变得清晰。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开始越来越被吸引,这是因为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印象深刻的有校花是名性瘾者;因为在拍摄纪录片中的讲话影响到校方的利益,一名老师被开除;像艾利克斯这种存在感卑微,但又想获得更多关注的人,谎话连篇;一名有威望的老师因为讨厌一些学生而使尽各种手段让他们被休学……这个纪录片中暴露了太多人性的缺点,因此又让这份纪录片显得更加的真实和意义深刻。 这个纪录片开始拍摄之后,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它曝光。随着记录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迪伦,希望最终案件会水落石出的学生们也提供了各种各样靠谱的不靠谱的线索。但是另一边,这个纪录片也在不断的揭露着人性的另一面。随着案件越闹越大,已经威胁到了校方的利益后来学校官方声明不准再次拍摄,以及在学生中传播。马克也被休学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拍摄,他所期望的,我想不仅是对于案件的执着,也有对于自己拍摄生涯中的坚持和忍耐。这让我很敬佩拍摄者的勇气。 到了第七集的时候,案件终于要水落石出了。作案人没有想到会是迪伦的**。因为牵涉到其中的一名老师和其母亲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对其打击过大,因此有了此次案件。但是结局并没有详细的指明具题题情况,而是留下了悬念,但可以确定的是,作案者终于找到了。 从一开始拍摄的时候。很多人讲的话,做的事都没有被怀疑正确性,这也是很明显的被主观观念干扰。因此在看剧情的时候,很易被影响心智,觉得作案人另有他人。这也是拍摄者马克要告诉我们的。当你被主观观念干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作案人。这时你需要回到事实真相,通过自己的推理来判断真实性。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学会观察和分辨,学会站在事实的角度上去判断,不要被旁人轻易误导。 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相信很多人已经分不清剧情片和纪录片了。拍摄的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你除了会因为案件剧情的发展而心情波动,还能带给你很多思考的东西。比如在事实和假象面前,你是否要接受一些不太乐于被接受的真相。比如在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你是否仍要坚持最初想法,反抗那些阻碍你追寻真相的强大力量。比如你如何判断真实和谎言,避免让谎言蒙蔽双眼。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君君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央视的两档节目,《走近科学》和《今日说法》。
有人总结了《走近科学》的节目套路:开头是恐怖片,结尾揭露真相后变搞笑片。
《今日说法》是普法节目,通过模拟现场、采访当事人、专家解说,来还原案子。
其中有几期的奇闻命案给君君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今日说法》片头)
这两档节目一个恐怖中带着搞笑,一个严肃中透着人性。
但没想到,最近新出了一部集这两档国产节目之长的美剧!
《美国囧案》| 2017
豆瓣8.2
这部新剧目前资源全出,已经更完。一共8集,每集只有短短35分钟。
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错,分别为8.2、8.3.
整部剧围绕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进行。
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一所高校内,27辆私家车全部被喷上了大红色的丁丁。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当地的新闻媒体也一脸懵逼地报道了此事。
经过调查,27辆被喷上丁丁图案的毫无例外都是老师和教职工的车。
作案时间很精确,正好卡在停车场监控被中断的时候。
出了这样的“大新闻”,学生们集体炸锅了。
纷纷沉浸在“校园丁丁案”的狂欢里,拍照留念,发朋友圈。学校乱成一锅粥。
遭殃的老师当然是笑不出来了,换你你笑得出来么?
这起看似是恶作剧的闹剧,因为性质和影响太恶劣,还涉及破坏私人财产罪。
于是立马就引起了有关部门展开各项调查...
但这起案件看起来几乎完全都不用调查,所有人都认定是男主干的。
男主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差生,平时的言行就很出位,喜欢恶搞和整蛊。
经常和基友一起录一些恶搞路人的视频,传上网络。
(像是什么“宝宝闻屁”)
(和基友扮“修女磨X”,恶心路人)
除了男主平时就口碑很差之外,还有很多的证据都指向的男主。
人证:好学生声称自己亲眼看到男主在往车上画丁丁。
作案条件:停车场的监控视频,只有九位校节目组成员有权限删除,男主就是其中之一。
动机:27辆画有丁丁的车中,只有一个女老师的车被爆了胎。而男主正好和她结过梁子。
前科:他有过“丁丁绘画史”,已经不止一次的在学校乱画丁丁。
在这些“强有力”的证据下,男主百口莫辩。于是他被校方开除了。
剧情直到这里,才过去1集。
究竟男主是不是“校园丁丁案”的“真凶”?
为了查明真相,男主的两个同学山姆和彼得,开始了深入调查!
走访当事人,采访涉案人员,收集证据、推理演算、场景还原...
同时,他们将整个探案过程拍成纪录片,放到网上。
我们看到的《美国囧案》正是他们揭秘“校园丁丁案”的全过程。
这种拍摄手法是不是很熟悉,感觉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今日说法》的套路吗?
(出自豆瓣短评)
在这样的拍摄方式下,让《美国囧案》有了真实犯罪纪录片的风格,伪纪录片。
虽然男主的两个同学从头到尾都在很认真严谨的“破案”。
但正是这种严肃精神和本来就荒诞的“校园丁丁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比如他们推翻了男主“有前科”的说法。
他们拿出了男主的“丁丁图”和案发现场的“丁丁图”做对比。
(左边男主,右边真凶)
然后从专业的绘画角度,艺术手法,表现形式...找到了不同之处。
这么认真?搞毛啊!(问题还真的出在毛上)
还有就是人证——那个说看到男主作案的好学生。
但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这个所谓的“好学生”说话并不可信。
比如他和别人吹牛,说校花给他XXX。
所以为了验证校花有没有给他XXX,他们又进行了严谨合理的推演。
还很专业的做了场景还原,给跪了。
(场景还原浓浓的《今日说法》既视感)
总之,这些搞笑又严肃的推理调查比比皆是,贯穿全剧,笑料不断。
在他们坚持不懈的调查下,原先的“铁证”也一项一项的被推翻。
调查过程中,他们还挖出了别的料。
比如他们调查到校花并不是表面上的“冰山美人”。爱好“集邮”,和闺蜜攀比约P数量。
那个指认男主的好学生,并不是表面看起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他的证词有严重的个人倾向,他在营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
和男主有过节的女老师一直男主视为“眼中钉”,所以她想利用“校园丁丁案”将男主赶出校园。
通过调查发现,她的汽车轮胎并非在学校被戳破,所以证词也就不成立。
越往下调查,越发现,一个简单的“校园丁丁案”变成了“罗生门”。
隐藏在人性深处被遮掩的恶意被一一发掘,看似中立的每个人,都有着不纯良的动机。
所有的采访者在摄像头下,话里话外都会营造有利自己的氛围。
这也是影片的有趣之处,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不断深挖案情之下隐匿的立场和因由。
片名《美国囧案》,完全是出于讽刺的口吻。
惊动了媒体、学校、社会、司法、警察等等一些列机构的,居然是27根丁丁,这原本就是件让人听起来哭笑不得的事。
可是整个纪录片过程和案件的推理,又是那么有逻辑而富有条理性。
片头是高逼格的悬疑片feel,调查过程中BGM也是配合着悬疑气氛。
然而这部剧有多认真,就越是充满尴尬和荒谬。
毕竟看一帮人一本正经的讨论“丁丁”,再怎么严肃也会让人笑出声。
超严肃的拍摄手法+超讽刺的题材内容,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没有的感觉——越是语调严肃,越是搞笑。
用一种严肃的方式去侦破一件搞笑的案件,开头是搞笑片,越到后面就变成了“恐怖片”。(这点正好和《走近科学》的套路相反)
男主被“有罪推论”板上钉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证据。事实上原本的“铁证”根本经不起推敲。
他被认为有罪,完全是因为所有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美国囧案》全片的基调还是搞笑的,但是剧情让人细思极恐。
他平时就不是什么好学生,所以这件坏事一定是他做的!
(来自同学们的采访)
于是有老师跳出来恶意诬陷,有学生趁机煽风点火。校方看到有人背锅赶紧草草“结案”。
谁是真正的“凶手”并不重要,他们在心里已经给男主贴上了真凶的标签。
《美国囧案》和另一部美剧《制造杀人犯》很相似。
《制造杀人犯》讲的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一起冤案,史蒂芬·艾弗里被以强奸谋杀未遂罪判处32年的监禁。
同样是“有罪推论”的冤案,《美国囧案》用一种戏谑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娓娓道来。
用“27根丁丁”做搞笑的噱头,内核依然是让广大观众反思看似“完善”的司法体系和刻板偏见。
这部剧的结尾,男主经过调查终于洗清了嫌疑。
但女老师依然拒绝道歉:“你还是那种败类”。
终于,男主跑到女老师的住处,涂鸦了一个大大的丁丁,被警察逮捕。
所有人终于成功的制造了“杀人犯”。
男主终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真凶”;真正变成了同学口中的“那种人。”
大家始终带着审视“坏人”的眼光,让男主以为自己本性就坏,于是在这条路上愈加肆无忌惮。
人活着活着就活到周围人一贯印象的舆论导向里去了,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都深深存在于这个社会中。
影片末尾是一系列关于人性的拷问。如果被提问的对象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你觉得校方对他持这种看法有多久了?
这种成见难道是从第一天就有了?
这种不良印象是否会随着年级与班级而逐年加深?不断恶化?
经过四年如果有够多的人对你有既定印象,你是否也会跟他们有一样的看法?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人?
回复剧名,在线观看!
《今日说法》之《喷JJ的人是谁》。
凡事都怕用心二字,形式上用全景升格空镜资料画面严格复刻着近年来愈发风靡的真实罪案型纪录片,内容里更是持严谨科学认真求实的态度探讨着屌毛的有无龟头的形状画单根鸡巴所需时间这些滑稽的话题,但即便有着“不搞笑毋宁死”的Funny or Die参与制作,在恶搞的表象下依旧是极具深度的诉求,网飞牛逼。
开头几集还会担心:这么小切口的故事与被用烂了的伪纪录片形式能不能撑满八集。结果一路走高。这部剧的戏仿是双重意义的叠加,是一种对“纪录片伪化形式后”的戏仿,这让它脱离出早先的伪纪录片要素(镜语模仿)而更像《网络迷踪》这类“新伪纪录”电影,趣味上是新的、独特的。具体到内容把控也非常出色,是严格的黑色喜剧,密集的笑点不断在冷幽默与爆笑间跳跃,推理则抽丝剥茧、不断反转,甚至连说教的部分都别有玄机。
一开始几集很搞笑,后面严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
视角清奇的刑侦派校园撕逼剧,虽然是伪记录但把纪录片的套路全内涵了一遍简直笑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抓马但又因太一地鸡毛而显得还蛮真实。看似无厘头,但办案思路清晰严谨,最后落到“制造谋杀”的角度也有一定升华,可以碾压一部又当又立的伪文艺了。至少我获得了快乐。
一开始觉得就是简单的黑暗幽默,很简单的线索但是弄得稍显拖沓。但是越到后面越是精彩,从一个傻逼故事里居然衍生出了“凝视深渊”的效果。手法蛮新颖,剧荒的时候可以一看。
题材恶搞。比较大胆。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现在越来越难区分什么是真实了。什么是戏剧了
毁三观啊 男的以hand job为荣 女的把约过的p刻在柱子上...
1.伪纪录不仅是叙事的形式,其本身也承担了推动情节和揭示立意的任务。2.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推理真 逻辑洁癖友好。3.立意也出奇得好。'白左'对司法正义的'一厢情愿'v.s.社会在'制造少年犯'。
振聋发聩。这并不仅仅是一本正经下功夫在一个荒诞事件上引出的喻世明言,也不仅仅是隐藏在伪纪录片形式下抽丝剥茧的拍案惊奇,它是journalism。是新闻如何一点点切入事件、翻出相关人衣柜里的骸骨,是新闻如何被预设立场扭曲、被叙述手法变形,是它如何干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会形态,也是它如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永远离真相一步之遥却无法到达。我原本以为这剧一集就够了啊怎么会拍一整季,伪纪录片、戏谑与解构也早不稀罕,但这作品真是绝了。更可怕的可能是在今天,一个好一点学校出来的高中生真的有制作这种水平作品的可能。这个充满绝望和希望的时代啊……
making a murderer…的13 reasons why+无厘头伪纪录版…最后多少有点唏嘘 可是为时已晚…估计很多人都看个开头而已 噱头还可以 可是拍成八集有点太冗长 最后都快看无聊了 不如改成两小时的纪录电影效果会更好…
崭新的校园剧,各种意义上都极具创意,Sam真好看!
错综迷离的27根大D奇案,不可信证人,双面教师,权威压迫,舆论反弹,真相尽在不言中,结局真是恶搞出了哲学深度。Who is Dylan? It's a stupid question.
强烈推荐,能拍好的伪纪录片不多,这部堪称完美,节奏稍慢,瑕不掩瑜。用高中生活体现社会全貌,用一件恶趣味的事件讲述人性,再加上相当成功的破案过程,导演编剧真的优秀啊。
完全超出预期的好看。一个低级恶作剧引发的一系列罗生门式事件,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话语权,相应他们的证词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分量。人不可貌相啊,标签虽然无形却也足够压垮一个人。用伪纪录片形式一步步严谨地探寻着真相,生动勾勒出美国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真实又残酷的一面
哈哈哈哈太喜欢了 扯蛋版校园大戏!
美国折棒超高耗能,毕竟美国。
没想到基调竟然一直保持这么严肃,内容也很丰富,推理也很到位
实际上,不管是从“真相”是什么?的角度,以及“为了达到真相,我们可以牺牲什么?”、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给我们强加的见解、评价或定义等方面来说,都还是引人深思的,很有教育意义。关于最后的事实,处理得还不错。我自己也处于矛盾的心情中,一方面希望最后是一个更后现代的结局: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就不再有任何可能还原它,没有所谓的可追溯的坚实的真相本身。但作为一部剧的观众,如果最后一集还没一个交代,估计剧组会被口水淹死。
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风,除了案子很扯外,居然是个百分百工整的推理悬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