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身的气质,也不适合教书育人。”
这是刘杉在影片开始时说的话。刘杉的父母移民美国,却迟迟不好把儿子也办出去。于是他闲在北京,成了一个自由人。偶然的机会,刘杉成了高中代课老师,他习惯坐着上课,教学方法“太过浪漫”。故事围绕着刘杉与班上的孩子们相处而展开,也伴随着他与女友分手、与同事和孩子们告别结束。影片轻描淡写的记叙了普通人的一段日子,虽平淡若水,却真实难忘。
刘杉去美国大使馆取父母的信件,出来就被一堆人团团围住,询问过签技巧。九十年代的出国潮远不如八十年代疯狂,人们预料到了海外的艰难生活,也知道出去不易。可大家还是想走,疯狂而又奋不顾身。“移民”二字听着风光,如果可以,人人都想努把劲儿,觉得受苦受累也值得。这个现象表现在电影里并不罕见,同时期《大撒把》里的周云是这样,《不见不散》里的李清也是这样。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期,疯狂正在于诱惑不多,蜂拥而上的事情可以变得大众化和合理化。就好比迷茫的人尽情选择“下海”和外逃,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人民想法普遍单纯。下了班回家可以火锅聚餐,最洋气的餐馆里也只能碰上稀稀拉拉的老外;大街上人不多,还都推着二八自行车,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菜,有伴没伴的都要开火做饭;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有话都得当面聊,网络不发达,人却最实在。
在那个时代,没有适合不适合的工作,没有能做不能做的蠢事。换句话说,就没有被规定的正确路子,因为大家也很困惑,不知何为对,何为错,只得盲目前行。
浑浑噩噩的时代,最难熬的是想得明白的人。刘杉不想出国只想踏实过日子,被女友抱怨“八成是病了”;他给孩子们普及性教育,被家长当面侮辱;他替学生出头道歉、打胎养病,反而误会被打。
在这个看似随性,讲究自由自在的好时代,刘杉却总是赶不上趟儿。
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上这个“好时代”的当,他想过把瘾就走。刘杉爱上了代课班主任的工作,他尽情享受着即在生活的快乐,也乐于烦恼日常琐事。一个孤独生活的人,就这样开始习惯多人份的锅碗瓢盆和嬉笑怒骂。而习惯成自然,走时必定不舍。当他不得不离职赴美,当女同事甄真也将远调回家,当他和“孩儿们”已经打成一片,离别给了刘杉更多的生活滋味。
好时代给他好前途,他却想要过把生活的瘾。而且这瘾过的,十足悲情。记得父母给刘杉的信中有过这样一句话:
别让女孩子给骗了,不要轻信别人;要稳重,别上当。
刘杉小心翼翼地没有上女孩的当,却一头栽进他给自己设的套里。他不是个懒惰的人,无法背弃理想与浪漫。教书育人,交友交心,刘杉做着一切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却频频遭与打击。就好比孩子们爱戴他,他却被学校方面婉言解雇。在那个时代,所有藏着掖着的感情都是真的,煞有介事的悬乎情节少之又少,所以刘杉就算被打击,也是自情自愿的,高高兴兴的上这一当。谁知道过了 这个村,还有没有人愿意陪你真心实意的玩一手了呢。
如今,距离这部电影过去了十五年。时代巨变,变好了还是更糟了真不好说。只能说,是变得愈加说不清 了。在这十五年里,人们始终没学会度过艰难时刻 ,却学会了麻痹自己。就好像2017年的我们畅游网络,愤世嫉俗,痛骂社会,却不再想出逃和缓解的法子。
与八九十年代那帮下海出国的人相比,我们少了勇气。少了上当的勇气,多了生活的精明。
如今,还是有很多有志之士到北京来,他们带着新鲜的血液和滚烫的理想主义,渴望与这个时代斗智斗勇,想要施展才华,想要“过把瘾”。
可北京,也已不再是从前的北京了。换到今天来,或许刘杉不会走,甄真也不会被迫离开北京,他们大概会有新的故事。但那样的话,或许被批评教学方法“过于浪漫”的刘杉一开始就不会被允许代课,也就没有接下来的人和事了。
于是换到今天,过去的故事不会成立,刘杉压根不会有与大家分别时的眼泪,也不会有那时的伤情。
今天,不是一个适合谈论“离别”的时代,也没人愿意在这个时代上一当了。
所以在今天,要有怎样的气质,才能够教书育人呢?
本片是个语言类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有很多。
梁天饰演的售票员,斜着眼睛,一脸欠欠的表情,说:换成整票来,你大爷啊,没功夫点!
葛优饰演的班主任刘衫在开班会时,被家长质疑让学生看性知识,引起了轩然大波。
家长说:十七八岁的孩子,看性知识,会有什么后果?!
刘老师说:这和西方性开放是两回事。
一家长眯着眼睛说:你也是过来人吧?
刘老师与同事在饭店吃饭时,远处传来的报贩子叫卖声:快来看了啊,化粪池里发现无头女尸啦!
饭店的社会姐说:别管欧洲非洲拉丁洋洲,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咱龙的传人。
父母是外交官,是“编的”,其实父母是使馆的大师傅;称父母对自己挺好,是“编的”,其实父母已经离婚了。同一个影片,竟然出现了两次“编的”,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编剧的技能实在贫乏。 为什么要编造家庭背景?因为家庭背景会招来歧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鄙视链”。 “奔驰250”,又笨又痴,外加二百五类——似于当今的网络语言。一贯的,民间有这种文字游戏的幽默。 家长会的唇枪舌剑,之后怎么样了呢?激起矛盾,不会解决矛盾,是中国编导一贯的技穷。 起个古怪的片名,纯粹是耍小聪明。类似的古怪,还有《大撒把》《站直喽,别趴下》。 末尾,一定要分手,一定要离开,这也是追求文艺气质——让观众遗憾,甚至让观众痛苦,“我竟忍不住哭了。”
这部孩子题材的电影所叙述的事件都比较抽象,每个事件都是东扯一下西扯一下,没有深入探讨,也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我硬着头皮总算看到结尾,感觉本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剧中的人物都是草草过场,说是一部喜剧电影却没有任何的喜剧成分,如果是爱情电影,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两位老师)也没有留下丝毫的情感线索,很难想象豆瓣还能打出7.5分
支边的子弟有更多的不平气要发泄,父辈半生乃至一生响应号召建设边疆,他们或许无悔,因为承认上当等于否定一生,更多的不平气出自回城的子弟们,西域那么一个流着蜜与奶及风与沙之地,投射出隐忍豁达的人儿。
下海的徐姐显然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什么都抢着尝试,人不换但思想百变,饭馆设舞池的大胆在今天看来也很前卫,
北京的孩儿们最大的特点是男女界限并不明显,很飒的姑娘干的了革命,玩的了改革,小京油小老炮暂时还耍不过梁天扮演的小痞,一脉相承的京城爷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痕迹不改。
刘杉承祖荫过的自在日子着实潇洒,为人处事的真性情非普通子弟好习得,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许是住宅不致促狭。
教育战线这个词久违啦,九零年代初这条战线上的问题迄今依然,一茬一茬年轻人的问题或许是相似的,但教育问题的解决是无法教科书化的,这套机制最后的触角由人来完成。
以前中央台一放这个电影我肯定会再看一遍~
90年代以北京为背景的电影大都有一种强烈的世界末情绪。剧雪真好看。
“我看你最近情绪不好,能不能切磋切磋,不要一个人闷着。”我太喜欢这样的台词了,葛优的台词总是不温不火,谈吐间透着趣味。总体感觉电影剪接得有些突兀,毕竟那么年轻的作品,故事也跟普通的孩子王老师套路相仿。
多好,有自己退路~
只有上过一次爱情的当,才能懂得被辜负的真心是如此廉价。只有做过一次童真的梦,才能体会醒来时的失落是多么伤神。甄贞并非对孩子们没有留恋,刘杉对这故土爱的也够深沉,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在北京这座孤独而高傲的城市里,他们只是黯然神伤的过客,不是衣锦还乡的归人。怅然回望,今宵酒醒无梦。
算是一部中国版的《死亡诗社》吧
好,老电影的味道,市井味,人情味,不矫情,不刻意取巧,真实,自在,就像剧雪额头那些闪闪的青春痘,让人难忘。
时代的遗痕在社会挤出的后效应中延续,75后成长起来了即将进入大学成为天之骄子,而立之年的仗义教师担当起本非自己的责任,却跟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美国,在他人眼中是个难得的退路,但在主人公的眼中之最最无奈的最后选择。他爱着年轻的学生们,他爱着生活,他也爱那些抛弃过他的女人,那些背叛过他的男人。他上了一当又一当,最后看得出他也乏了,妥协了。於是他终还是决定离开。
九十年代水平
中国式教育的谋权篡位和小人物力量的弱不禁风!--能记住 葛大爷 的代表作之一 :)。。
没想到葛优才是最早的麻辣鲜师GTO,更没想到92年制片厂还能拍尖锐的教育题材,万万没想到内地青春片其实在那一年就流行打胎。姑妄猜测一下原著写作时间,男女主角一个不情愿地赴美移民,一个被迫重返故乡,其实都是理想主义者的陨落。北京这座城市,不过是黄粱一梦,故名“上一当”。——《上一当》
教育题材这样拍可看度非常高,将本该是枯燥呆板的中学校园生活无形中消解在一个个日常的戏剧情节中,兼具娱乐性和讽刺性,最后还煽了一把情。葛优在本片中的形象与《大撒把》里非常相像,90年代这种片还真是全给葛大爷演了。不过部分台词还是说教味略浓。以及,甄贞完全就是儿时梦想中老师的样子啊。
青涩的故事与朴实的角色,感概人们在做着不情愿的事情,却总能从中收获更多。那种欲言又止的忧郁情绪和对理想的浪漫追求,是现在多少所谓文青都学不来的。而好像只有生于那个时代,才能在看似不幸的日子里,碰见幸运。
没想到葛优才是最早的麻辣鲜师GTO,更没想到92年制片厂还能拍尖锐的教育题材,万万没想到内地青春片其实在那一年就流行打胎。姑妄猜测一下原著写作时间,男女主角一个不情愿地赴美移民,一个被迫重返故乡,其实都是理想主义者的陨落。北京这座城市,不过是黄粱一梦,故名“上一当”。
没有GTO猛,没有金八老师热血,散漫的老师一样有真情。
表面上是个教学电影,实则反映了出国大潮下的理想的重燃和幻灭。这部和葛大爷的《大撒把》异曲同工,都涉及出国潮,且都是大爷被留在国内。这里是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教学(相处)之道,但在不想走和不得不走的最后,理想还是幻灭了。
若非底下副标题的小字清楚着表明“根据梁迈的小说《我们青春的纪念册》改编”,片名那草书写的,当然也搭着比划是忒少了一点,真好像是一部日本电影!其实要说这电影算中国的死亡诗社?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上一当》显然还是更像:同年出品依旧葛优领衔的那部《大撒把》,遇到了次年出品还是何群导演剧雪女主的《凤凰琴》。前者在讲出国潮,后者在说教师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借教师事在讽刺九零年初时代剧烈变革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顽疾……PS片中葛优较比突兀地穿了一件印满“肯尼士”的白色T恤会否与本片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有关?
90年代初的出国潮倒是在广播里听过不少。当时正是小升初,识得几个字,晓得些男女间的爱情纠葛。有个故事印象深刻,讲的是个戴黑边眼镜的读书人娶了个漂亮马子,过了几年平淡日子老婆跟个洋鬼子跑了,临行前给他留了个种,取名叫“美美”。那天晚上,我也像平常那样搬一张竹床上阳台纳凉,边拍着肚子,边听听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娓娓道来。读书人抱着美美目送老婆上了飞机,流下了一滴心肝眼泪,他说他晓得老婆给孩子取的名字的含义:美美的美并不是美丽的美,而是美国的美。。。那天夜里,明月当空,繁星密布,我把肚皮都拍红了。
大概是第一个在银幕上坐着讲课的老师
那个年代,拍成如此电影,到现在为止,都不算过时,因为里面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