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1、在奇幻文學與童話故事中,有許多的「變身」故事,莊子的魚化大鵬鳥,或安徒生的美人魚都是例子。如果變身從「成長的隱喻」成為「成長的事實」,事情又會怎麼樣呢?
2、女孩(Girl,2018)和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相比,在醫療背景與社會接受度都有顯著的進步,如果說導致丹麥女孩死亡悲劇的因素是外在不成熟的醫療技術,那麼,該片令人同情的悲劇性命運,則是來自於未成熟年齡下的焦慮心態。確實,時間對於這些想轉變性別的青春期孩子而言,感到特別的壓迫,尤其這個孩子的理想是成為「女」、「芭蕾舞者」,這兩項是故事主人公的願望,也都獲得了外界極大的支持,然而對於青春期的主人公而言,身體的發展及訓練、手術的風險與修復,是迫在眉睫卻不能並進的雙軌。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2012)下冊,跨性別:
多數跨性別領域的專家都謹守「哈利班傑明準則(Harry Benjamin Standard)」,要求病人在動手術或採用荷爾蒙療法前,先以想成為的性別生活最少一年,並接受一整年的心理治療,且由兩位醫護人員(一位是醫師)建議接受醫療流程。雖然有人抱怨浪費時間,認為陷入絕望的人越早轉換就能或早獲得幸福,但這些安全措施旨在避免有人在手術後後悔,也能保護醫療人員免於背負法律責任。經確認為女性的原生男性可能不只需要動閹割手術和陰道成形術……其中,乙狀結腸移植法……這個方法侵入性較強,費用較高,還可能導致黏液滲入陰道。……若家人支持,跨性別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前,可以使用賀爾蒙阻斷劑抑制青春期發育,免去轉換性別時的某些生理麻煩。這種療法在女孩十歲、男孩十二歲就能開始使用。……此種療法能有效替跨性別孩子的家庭爭取時間,如果孩子確定為跨性別者,阻斷劑能避免他們步入「錯誤的青春期」,未來也能省去許多手術。……催促兒童轉換性別,將導致他們在精神上或醫療上終身受困,的確是可怕的錯誤;然而強迫性別認同堅定的孩子按照原先的生理性別發育,未來即使耗費巨資,經過層層痛苦的手術,也無法重建出符合自我認同的身體,這一樣是大有問題。
3、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天命」的角度看,人活著本就有許多的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是身體。莊子逍遙遊中「乘天地之正」的「正」,說文解釋「從止,一以止。古文正,從一足」,腳趾所無法跨越的,就是身體。可是,除了按天命率性而活外,人是有調整(修)的能力的。沒有醫療支持時,以往認為該調整的是心理,有了醫療的支持,現在認為可調整的是生理,與此同時,人們似乎一不小心就會忘卻心理調適仍然是必須的。
4、導演讓觀眾看到身心分離的悲劇,可是現代社會中的人誰不是活在馬克斯所說的異化中?
5、孩子的霸凌不算霸凌,在這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環節,發生於孩子們一起過夜的場景中。在班級同學的身上,我們發現排拒和接納兩者矛盾的發生,事實上人們承認或認同難受的事實時,都不免有這樣的反應,比如地球是圓的、空間是扭曲的。
她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吧,不对,应该说她是个幸运的人。我们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去定义一个人,因为我们不是创造人的人。
影片呈现的社会包容性给予一种希望,这不同于单纯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技术上的包容。有点像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的教学片,影片通过trans群体可能面对的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父亲)、社会关系(心理咨询师、医生、老师等),展现了普世价值语境下,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一个人。虽然其中仍不免一些“规训”的观点,如父亲和医生讲的“应该”或“不应该”如何,但作为一个性别铁幕之下的东方人,Lara确实帮我更好地理解了SOC中地很多观点和技术支持。
举例来说,如阶梯性或者说最小伤害原则,有关transsexual文献中,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或者建议的原则,如使用激素或者声音改变。影片中医生给予激素治疗、对于手术的讨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支持,都不难看出这个原则的体现。技术人员和家人于性别认同中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技术、情感上的支持,如心理咨询师和父亲直接采用支持技术,表达“你就是个女孩”。
最后说一句,看到有豆友评价,影片在刻意地渲染一些苦难,我只想说,相对于国内的trans群体,那点事是白玉微瑕吧,Lara就是tm生活在理想国。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整个亚太地区有0.3%的成年人口是跨性别者。
总数在900万到950万之间。
而在中国大陆,认为自己生错了身体,想要变成另一性别的人数至少有400万。
在LGBT人群中,跨性别者是最小众、最不受关注的一群人。
他们被同龄人排斥、孤立,在社会上遭受歧视,找不到工作,甚至还遭到家庭暴力。
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曾经尝试过自杀。
香蕉姐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为跨性别者的生存现状撕开了一道口子:
这部电影在2018戛纳电影节斩获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和酷儿金棕榈,也提名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豆瓣口碑8.2分。
片名[女孩],海报上也是一位女孩,看起来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其实,人家是个蓝孩纸。
左图为Lara扮演者维克托·波尔斯特
不得不说,演员选的非常棒了,兼具少年的英气与女性的柔美。
每次这样雌雄莫辨的形象出现在大荧幕都让人过目难忘。
[丹麦女孩]中同样出演跨性别者的小雀斑;
[我不在那儿]中饰演鲍勃·迪伦的凯特·布兰切特,这些形象相信只用一眼就能牢牢吸引住观众。
如果说小雀斑和大魔王都是艺术化地演绎另一性别的状态;
Lara的饰演者维克托·波尔斯特则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他在电影里的表演,真实、自然、细腻。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演员的性别,真的会以为他是个女孩子。
Lara,15岁,心理性别女,身体性别男。
没错,她正处于做变性手术前,服用雌性荷尔蒙时期。
这段时间,她的五官会变得柔和,胸部也会渐渐发育。
但男性性器官没有摘除,没有阴道,胸部也不明显。
也就是说,她依然拥有一具男性身体。
少女的十五六岁,人生中最宝贵、最易逝的阶段;
对友情、爱情、性爱等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时期,却偏偏被困在一具男性躯体里。
就像被拴住了手脚,什么也做不了。
可想而知,很多自卑、挣扎、斗争、痛苦等情绪随之而来。
这样的经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还是隐秘而不为人知的。
影片开始,弟弟轻声叫醒Lara,姐弟俩在床上玩耍。
起床后,Lara像跳舞的女孩那样压腿、舒展身体。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她的脚宽大,不像一个女孩的脚。
出门前,Lara对着镜子,给自己打了两个耳洞,戴上耳钉。
显然,她格外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现出的样子,希望别人把她当成完完全全的女孩看待。
弟弟学校的老师说她是“姐姐”时,她的开心溢于言表。
另一方面,她又对自己女性身份十分不自信。
因此害羞,不爱讲话,见到男孩会脸红,还喜欢偷偷观察别人的反应。
除了对自己的接受外,她还面临一个挑战:
15岁才去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起步比别的姑娘晚很多;
还有,她的脚并不适合穿女芭蕾舞者的足尖鞋,需要经过辛苦的磨砺才行。
因此,她每天下尽苦功,练到脚尖破皮流血也不肯歇息。
另外,芭蕾舞者需要自信地展现身体的轻盈与优雅,对Lara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别说展示自己的身体,她连在别人面前裸露都很害羞。
练完舞蹈,即使满身是汗,也从不与姑娘们一起洗澡。
在医院检查时,隔着窗帘换衣服,耳朵会红。
其实,同学们没有歧视她,只是会对她抱有好奇心。
有一次老师在课上问,觉得和Lara共用一间女更衣室不方便的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隔壁的女生感觉很有意思地笑着。
Lara虽然极力控制,还是掩饰不住错愕和尴尬。
香蕉姐没有在欧洲生活过,不知道欧洲社会对变性人的宽容度有多高。
会不会像电影表现出的那样温和,好奇与议论都只是悄悄进行。
唯一一次激烈的桥段发生在一次旅行中。
在一位姑娘的带头下,同学们或者好奇,或者跟风,逼Lara脱下内裤,要看看她的第三条腿。
Lara在众目睽睽下被迫展示自己的羞耻处。
看完后,女孩们有点恶作剧得逞后的得意,和对她奇怪身体搭配的偷笑。
也许她们没有恶意,也没有排斥、孤立她。
但把她当作异类,用好奇的眼光探询她,也是一种伤害。
那位带头的女生,还反问Lara这很难吗?你对此有什么不满吗?
你既然认为自己是女生,女生之间看下身体有什么大不了的,用得着这么苦大仇深吗?
先不说这个带头人有多刻薄和偏见,这也抛出一个问题:
Lara拥有开明、支持她的父亲,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定期为她做检查,做心理疏导。
包括亲戚、老师、同学在内的很多人都接受她,认为她从内到外就是一个女孩,一个漂亮、有魅力的女孩。
父亲和医生还鼓励她及时行乐,好好珍惜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
在这样的情况下,Lara为什么还是无法接受自己?
我想这应该很难吧。
对Lara感同身受是不可能了,但只要带入一下自己就瞬间理解了。
比如香蕉姐结结实实一个妹纸,突然长出一个JJ……
这还谈自我认同呢,跳楼的心都有了吧!
当然这个类比不是那么恰当,毕竟境遇不同。
不过Lara的一些感受,还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看到别的女孩子跳热舞,肆意展现自己的身材时,Lara的眼神羡慕又黯然神伤。
就像我们看到别人在炫耀的东西,恰是我们想要而无法拥有的东西时的感受一样。
特别是那段,Lara面对自己约会的男孩儿,亲吻后,无法再继续下去,只好改为kj.
最后痛苦、窘迫得落荒而逃。
可能对别人来说如此寻常的事,对Lara来说却是奢望。
电影里,Lara的父亲鼓励她不要有心理负担,并告诉她,她的勇敢已经成了其他人的榜样了。
Lara的回答让香蕉姐很感动:
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只想成为一个女孩儿。
嗯,很简单、朴素的愿望,实现起来却如此之难。
当生理无法与心理保持一致,最后换来的是Lara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电影里Lara对着镜子,凝视身体,是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
因为要穿女式衣服、女士内裤,Lara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用胶带把自己的睾丸封住。
医生告诫过她,这样会引发感染,Lara依然故我。
在学校遇到喜欢的男孩,回到家在镜子前小心翼翼地观察自己的身体,
并在第二天对爸爸说,想增加荷尔蒙的剂量。
这对身体有损伤,当然是禁止的。
但也从侧面看出,Lara面对爱情时极度的自卑。
约会落荒而逃的那个晚上,Lara第一次在镜子前露出了因为缠胶带而受伤带血的性器官,让人触目惊心。
不管她白天如何掩饰,对待身体的态度反映了她最真实的内心。
其实影视剧里并不缺乏探索身体的部分,一般对自我的认知,总是要落实到身体上去。
青春片里总少不了欲望、滥交之类的主题。
[皮囊之下]里寡姐在镜中也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去认识自己。
但Lara 对身体的凝视不一样,她不是去探索,而是不去厌恶。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香蕉姐想这样独特的私人体验,一般人是编造不出来的吧。
果然,Lara是有现实原型的。
真实的主人公叫Nora,与Lara的名字十分接近,不知道编剧起名时是不是故意靠近原名。
2008年,导演在报纸上看到Nora的故事,就想把它改编为电影。
并花了十年的时间去思考怎么讲好这个故事。
对此,Nora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她告诉导演,Lara需要去呈现挣扎、斗争,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的状态。
电影最终呈现的正是每一次想要获得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人,所必经的战斗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为什么本片虽然是Lara的私人化视角,却让人很有共鸣的原因之一。
谁也不敢说,天生对自己完完全全的接受,每一次都达到自我期望的高度。
那些你为了让自己满意,辛劳付出的日日夜夜,与Lara一个人练习芭蕾舞,一个人对镜独照的时候,情感是一样的。
另外,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女孩]这部电影为人们理解跨性别者提供了一个窗口。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跨性别者都有非常明确的性别认同。
Lara很清楚的告诉别人,yes,我是女孩儿,迫不及待地想长出胸部。
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同,只是生错了身体。
但是人们却常常凭借肉眼去判断一个人,一旦认定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所有背离性别的事情,都是变态的,有病的。
一位生长在中国的跨性别者曾经无奈跟父母说:
我到底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明白,我就是我呢?
也有跨性别者真诚地恳求:
我希望大众不要因此误解我们跨性别者就是一群“不男不女”的人;
实际上,恰好相反,我认识的跨性别者,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他们知道自己是谁,面对困境,没有任何退缩,和常人一样,在认真地生活。
他们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文/香蕉姐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如果要在2018年的电影中选一部最让我难忘的处女作,那我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这部《女孩》,尽管还有两个月这一年才会结束,但我依然可以肯定,不会再有哪部处女作能超越《女孩》给我带来的观感。这部早在今年五月就亮相戛纳电影节的比利时电影,在当时可以用惊艳四座来形容它映后的反响,各国媒体不但异口同声的夸赞这部电影,更有豆友戏称这部电影的导演,年轻帅气的卢卡斯.霍德特,会成为下一个戛纳电影节的“亲儿子”。最终,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的摘得了戛纳影展中“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和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我有幸在这部电影的北美首映礼上观看了影片,也绝对相信了戛纳电影节上它收货的赞美,绝非浪得虚名。
电影的名字是《女孩》,但影片的主人公却是一个男儿身,主人公的名字是Lara,她是一个酷爱芭蕾舞的孩子,虽然她的生理特征是男性,但她的心理,却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子。由于她对于芭蕾的热爱,她要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线条的纤细才能跳好女生的动作,因此她不但要服用雌性激素,还要在每次练习舞蹈的时候,把男生的性器官用胶带缠住。除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外,Lara平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练习芭蕾,以及定期去医生那里领取雌性激素并查询何时可以进行变性手术。
随着一天天的成长,Lara要面对的,是每时每刻如何抵抗自己变得更加男性话的身躯,因为她太想完成能让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芭蕾动作;尽管爸爸和家人都给予了Lara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关心,但为了跳好芭蕾舞,Lara还是要不断的与自己的身躯以及心灵抗争。最终,为了能够真正以女儿身跳芭蕾,Lara还是做出了年轻人在偏执的时候会做出的傻事…
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塑造的主人公,是今年大银幕上最幸福也是最“不幸”的人。她的幸与不幸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内心无比坚定的相信自己是个女孩,这份属性的认同,有着无比珍贵也无法取代的意义;这份认同,是完全源自她最原始的心底,由内至外,不需要别人的评判。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的身躯毕竟保有男孩的特征,因此她就不能完全的享有女生在舞蹈时那种得天独厚的自由。
她的幸与不幸,还自于她对于芭蕾舞如同痴迷一般的爱恋。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深爱到忘却一切痛苦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已经上升为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这个信念,强大到一切都可以为之让步,也强大到让她可以克服所有阻碍,甚至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克服生理的障碍,即便那种痛,让人无法言表。可恰恰就是她要承受的这份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不幸”,男儿的身躯,需要她比芭蕾舞队的同龄人(无论男女),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她不但要承受用更多胶带缠裹脚趾、并跳折脚趾的疼痛,还要面对寝室里女生们对他男性身躯的好奇与嘲弄。然而,她的这份不幸,也恰好源自她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
作为自己的处女座,导演卢卡斯.霍德特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半点怯场的意思。在交代故事的时候,他将主人公生活的诸多片段串联在一起,让观众跟随镜头,感受主人公面对自己身体时的矛盾和挣扎,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值得人感慨,甚至情绪崩溃的地方,但导演却都在最恰当的时候收住情绪,从不让人感到滥情或煽情,这份冷静与克制,对于一个新人导演,十分难能可贵。另外,更难得的是,导演将这样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拍出了一份内核平静如水、不卑不亢的特质;毕竟以trans-gender(变性人)为主人公的电影,都多少会从这个人群受到的不公以及自我在权益上的抗争做文章,最近的例子就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普通女人》;然而这部《女孩》恰恰没有这样做,它更加纯粹,更加简单,影片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她无需别人的肯定,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也就使这部电影顿时充满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气质。
之前提到,这部电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取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奖,这个奖项颁给这部电影的主演维克多.博斯特,绝对实至名归。这个小男孩真的是这个角色最佳的人选,或者说,正是这个小演员精准透彻的演出,才让这部电影焕发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维克多尚未发育完全的身躯本就纤瘦,再加上他白皙精致的脸部线条,都为他诠释这个角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去外形的优势,维克多的表演也是十分生动,在动作和神态上,他不但把一个“女儿心”在青春期的害羞与腼腆呈现出来,还把“男儿身”带来困难时,这个角色本身的坚强和任性演绎的细致入微。
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两处:一处是主人公Lara由于脚趾被过度包裹并用力跳舞受到极大损害时,她要在舞蹈教室强忍住所有疼痛继续跳舞的神态和举止,明明已经疼到满头大汗,她依然在踟蹰着默默擦汗,并不断呼气,此刻她充满坚韧和恐惧眼神微颤,让人顿时心生怜悯。第二处是电影的结尾,在经历了诸多痛苦之后的Lara,自信优雅的行走于地下通道间,你能从她轻轻上扬的嘴角和微微昂起的头颅间,感受到一份经历风雨之后的洒脱和自信,说实话,这个镜头可以列为2018最美的镜头之一。
最后,我真的要点名表扬这部电影里的爸爸,他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最善解人意、对孩子报以最大温柔与理解的父亲。
无论片中的小主人公Lara做出怎样的决定,爸爸这个角色在影片中都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不但跟Lara 一同见医生、咨询手术的事宜,还总在Lara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如果这世界上所有LGBT人群的家人都如同这位爸爸一般,那这个世界绝对可以美好数百万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电影大多在几个场景里重复,家,医院,练舞室,练舞室的厕所。家里面有两个样子的她,一个是站在镜子前的她,一个是面对爸爸和弟弟的她。她真的有一个好好好好的爸爸,我甚至想象不出来他还有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只有在爸爸和弟弟前,她才笑得最真心。爸爸从内心到言行都在将她作为女性对待,医生团队永远耐心小心对待她的身体和心理,练舞室的老师真心帮助,不断鼓励她的梦想。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都还不够可以让她开心多过难过,亲戚和弟弟偶尔无心又大声地把她指作“他”,练舞室的同学对她偶尔的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看着镜子对自己的审视。我能感同身受她的大多数惶恐,甚至那群练舞的朋友逼迫到墙角用各种“正当”理由逼她给她们看裸体时她的颤抖和强颜欢笑我也真的知道。并且一定还有注射荷尔蒙导致的心理变化是我难以想象的。她的生活全都指望着那一场手术,在此之前她都是行尸走肉,爸爸和医生都问过她有没有喜欢的人,她说不愿意用现在的身体做任何事,可是荷尔蒙带来的反应是自发性的,对性和爱的需求挡不住,去找那个男生只带来了更多矛盾。她打那个急救电话的时候就让我全身一颤,猜到她想要干什么,想着为什么不能再等等,或者再和医生商讨。不过我们其实都应该知道也体会过,在个体层面的讨论,生命和健康并不一直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审视一定是被社会凝视与规劝的结果,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她下身的凸起以及胸部的平坦让她less than a woman,那么她还会甘愿感染也要把下身包的缠紧,以及做出最后那样的选择吗?不过可能这又要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好久以前在豆瓣看了一场关于MTF影响生理性别女性权益的讨论,大家摆出社会学的各种理论长篇大论,可是真是我见过最暴力的讨论。
爸爸和Lara演得都太好了。
“不 我不想成为榜样 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爸爸回答说:“可你就是个女孩。”
2018年的《女孩》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不仅拿到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和酷儿金棕榈奖,演员维克托·波尔斯特更是凭借对主角的出色诠释收获了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这部遍布痛感又克制压抑的跨性别题材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的Lara是一个梦想成为芭蕾舞者的15岁女孩,“老龄”加入芭蕾舞蹈班的她不是很在乎每天练习到脚尖流血,因为更加疼痛的是关于自己生错性别的苦楚。一点点被揭开的生活暴露出Lara的真实性别,还有关于身体和灵魂的抗争。
但当被询问是不是弟弟的姐姐时,Lara会开心地点头回答:对。
金色的画面和轻盈的步伐。发自内心的笑。然后害羞地拢拢头发。
本期周限定观影共有22人参加, 一共22条评论, 平均分数为77分
@影武者 65/100
更多的是主人公自己跟自己的博弈,关于认同感,直面与接受。
@渡辺dudu 70/100
觉得结尾的处理有点小失控。看之前担心影片会出现过多的外部矛盾,所幸导演没有选择这样,大部分呈现的是主角的内心冲突,反而更加令人揪心。音乐让我想起了菲尼克斯的《她》。
@cinedreamer_ 80/100
其实Lara已经非常幸运了,拥有开放包容的家庭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家人,身边同学虽然还是难免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但至少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出过多被欺凌被侮辱的情况。但即便如此却仍然看的非常揪心,毕竟从Lara每一处细微的神情中都能看出,做这样一个决定绝不仅仅是有足够的勇气那么简单,方方面面要承受的痛苦与挣扎都太多太多,我甚至难以想象更多那些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的人该如何坚持下去。导演主演都是宝藏,导演处女作便能拍的如此稳重实在难得,手持拍摄与光影的运用也都不错,而主演更是出色,雌雄同体惊为天人的气质相貌与细腻的情绪把控着实令人难忘。
@子煦乌有 75/100
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疼痛”,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上撕裂流血的疼痛,更多是来自于内心上的疼痛。外界对于他的好奇不解嘲笑,与家庭对于他的包容关心心疼形成的强烈对比,一次又一次引领我们走进劳拉的内心。愿世间善待那些勇敢矫正上帝失误的人们。
@Mathilda 75/100
即便灵魂是个女孩,但依旧被身体支配着,笑而不语,在澡堂的约束以及最后的决定,都是灵魂在与身体抗争。少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多了来自医学的帮助,要真正地做自己,这似乎还是很难。
@ Laughing Gor 78/100
夹紧膝盖,打开胸廓,踮起足尖,高挽发髻,穿上芭蕾裙,套上白丝袜,她是最傲的玫瑰,最美的女孩。剪刀咔擦一下,Victor彻底消失,Lara涅槃重生。
@董小__ 80/100
完全不像新导演搭配新演员的作品,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变性前的一段心理,叙事和情绪表现很稳。周围环境的包容反过来变成压力让身体上的束缚尤为显眼,什么都变了其实在自己看来是什么也没变,影片反复展现观察身体变化的段落比最后那一下更让人揪心,心理的溃败让人心疼。
@世纪末的圈 70/100
比起社会和家庭的包容与支持,最重要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坚持。色调与配乐相得益彰,但剧情太过重复,除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外部的矛盾过于平淡。几处强烈引起心理不适。
@昨日之島 75/100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演员演技灵动,电影整体节奏有些拖沓,练舞的段落尚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剧本稍显粗糙。
@鱼麦麦 80/100
“女”主角的演技绝了 完全看不出是男孩子演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家庭氛围 最让人难受的是 即使家人都认可了 从心底完全接纳自己也还是好难 电影中的每次流血都是钻心的痛啊 但是最后破茧成蝶的那一瞬抬头 真的太美了 《女孩》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过多的技巧 甚至显得有点青涩 但却很好的展现了成长之“痛”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
@mdr skywalker 85/100
我不想当世界的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导演用冷静的视角纪录了Lara这样一个跨性别者的心路历程,从心理再到生理的一个蜕变,虽然她身处一个开明的家庭中,但是她依然克服不了自卑和他人的压力,导演尤其对她在芭蕾舞校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特别多的特写,一个美丽的舞蹈却要承受无比强烈的痛苦,主角的表演真的是出彩,就是章娘娘的那句极有层次感,所有的情绪诠释非常到位,作为一个新人演员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好了。
同为2018年跨性别群体题材的美剧《姿态》反而刻画了众人物绚丽多彩的人生,透过身处80年代五光十色的纽约里的边缘人群展示出更多的骄傲与反叛。只不过,时代变迁却依旧陈腐,偏见歧视与冷漠疏离无一例外阻碍他们成为她们。
而Lara的生活也绝不是茫茫众生中的一粒,在看不到的和被忽视的阴影处,多少挣扎的人也午夜梦回流淌过她的眼泪,不过是为了做回自己,行如常人。
@蝠蝠 75/100
去你马的一切都很好,我一个人怎么对抗这整个世界。
我明明活出了自己的样子,而你们却问我正不正常?
@扶不起先生 80/100
维克托·波尔斯特的独角戏,精湛的演技着实让人惊叹,情绪上的拿捏也十分到位,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女孩”一词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铅纸鹤 70/100
从风格到内容让我联想到前年的《生吃》,但《女孩》相对平淡化,真实化。主角台词极少。我难以得知主角这两份热爱的缘由,导演也并没有着墨于此,于是作为观众丢失了大部分的代入感,甚至结尾的高潮也略显力度不够。可是疼痛感是真实的,就好像纪录片式的疼痛。
@Alex 90/100
它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也是一部青春片。懵懂时对性的探索一段被处理得十分精妙。与父亲间的欲言又止,关心与埋怨参杂其中的关系描写真实地晃眼。她勇敢,他坚强。可惜的是,又婊又立的人总是存在,侵犯人格后的谢谢更是刺耳。阳光下踮起脚尖带着的微笑越自然,也越让人悲伤。随着第一次萌生情愫,席卷而来的是对自己无限的怀疑与厌恶,当我闭着眼睛听到剪刀下去的咔嚓一声,蜷缩着感受由内至外的疼痛。所幸的是,听到急救车和父亲呼啸而来的声响。父亲的角色品格设定已经大大超过了平均值,关心呵护,懂得倾听,善于引导,尊重决定,但即便如此,女孩儿还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进行转变,那现实中的她们又是多么辛苦呢?
@Owl 75/100
Lara之所以美,是因为优雅的芭蕾舞之外她有着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灵魂,勇敢且坚定。
@阿东东啊东东 78/100
看到最亲近的爸爸也会无意识就闯进房间的时候其实心会被刺一下 其实Lara才是自始至终都在捍卫自己的人 身处在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语都像细针的环境中还在忍着眼泪坚定地做着成为女孩的努力 所以看到结局大步前行的Lara才会觉得 真的已经是勇敢的女孩了 主演的选角实在合适 无论情绪还是动作都非常到位 芭蕾舞的几个旋转看得窒息
@骄阳似我 85/100
不畏惧疼痛,只想尽快的摆脱这副身体,迎来新生。对男性本体的厌恶与青春期的焦灼表现得很到位,看完之后,想到一句话『做女人,难』…
@浪漫血液 81/100
努力练舞后的脚伤痕累累,风言风语下的心血迹斑斑。她是个女孩,那么勇敢又那么脆弱。半路出家的她,怎么才能化茧成蝶,跳出美丽的芭蕾?
影片聚焦在一个普通变性者身上。少见的是,并没有着力渲染来自外界的压力,在相对理解的环境下,主角内心的挣扎和疼痛变得更加深刻,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对敏感神经的煎熬。很难想象这种痛苦会在现实中被放大多少倍,希望每份勇敢都能得到理解与尊重。
@嘉措 77/100
如同那练习芭蕾留下血淋淋的伤,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痛苦, 演员是真的很棒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能看到所承受的痛苦却很坚定,莫名想到了国内一位舞蹈家,看似光彩夺目的后面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付出,不管怎么说追随自由和希望的人是勇敢而且值得尊敬的,愿冷言冷语的人少一些。
@PepperSoul 75/100
克制而又细腻,在如此包容的社会中,作为T生活也是如此艰难,虽然我觉得她身边的环境已经很温暖了。只是觉得以这种突破平静爆发式的决裂方式作为收尾过于草率了。
@落山鸡 75/100
真是看着都疼系列,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本片涉及常人很少了解的变性题材,加上冷静克制的叙事节奏和稳重的表演风格,使它避免沦为一部平庸之作,电影中无处不透出主角对现在身体的厌恶和想做一个女孩的渴望,做女孩,痛并快乐着。
本周“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以上。
See you next week.
PS:欢迎加入【春天的放牛班】,卑微看客开开心心热爱电影~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回顾
隐忍、希望、自省、决心、崩溃...这个“女儿心男人身”所展开的故事没有充满霸凌嘲笑,没有秘密解开后的狗血撕逼。Lara所背负着是高强度芭蕾以及每天一次次照镜子、快速更衣的躲避所带来的厌食与忍无可忍;是不断回避着“I'm Fine”下默默消化掉的所有情绪。全程专注于挖掘角色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克制处理和最后一场戏所带来的冲击感是无法形容的,那一刻影院的观众也在抽着和Lara一样的气。
我不知道该如何赞美这部电影,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完全征服了我,并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小家伙》一样,《女孩》是非常有痛感的电影。在影像上集中体现在练舞的手持段落,摄影机不断逼近人物以至崩溃。而叙事层面它拒绝标签、拒绝猎奇的口吻,则决定了更为隐秘的疼痛暗藏在日常中——主人公越是用笑容掩盖,周围的人越是待她如常,疼痛就越是难以抵挡。这种寻常的艰难比汹涌的苦难更令我心碎。年度新片十佳。想起双雪涛的一段话:“这正是现实世界的残酷所在,当你坚持你自己时,也许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别人。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时,就会越来越发现,坚持自己是多么困难。”
#Cannes71# 有这么绝的题材,难得的是拒绝抓马,所有的套路点到为止;一直暗流涌动,于是能把心理写得少见的细腻。芭蕾舞拍得也很好。直到最后那一下,全场倒吸一口凉气……把跨性群体的药物干预过程带来的身心变化和青春期的问题做了一个绝好的互文。感觉在酷儿棕榈里竞争力比奥诺雷还强!
比起结尾的终极疼痛,女孩亲手戳出的耳洞和跳舞跳到鲜血淋漓的双脚, 更让人忍不住倒吸冷气。故事的道理很简单,想要做你自己,就要承受疼痛。你的灵魂想自由,也要先经历烈焰灼烧,方能涅槃重生,褪去丑小鸭的稚嫩,化身羽翼耀眼的凤凰,云霄遨游。处女作能拍到如此娴熟而不老气横秋,真有灵性。
切丁丁那场所有人都虎躯一紧啊
A / 一场预先设定的点对点单向运动却没有回落到二元划分中,而是在几乎静态的过程中开掘细腻复杂的心理世界,在温和却依然固结的性别文化中探寻身体的意义。身体是冰冷的容器?僵死的符号?是焦虑的牢笼还是反抗的武器?或是一种如芭蕾般超然的姿态本身?导演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却已将这一选择背后的千钧之重全数交付出来。Girl最终是一种开放的身体,而非性别。
饶是包容开放的西方,对性别认同障碍者而言,也免不了深深浅浅的暗伤。而许多格外艰难的仗,都需要Lara独自去面对。但看她如此热情与畅快地投身到芭蕾舞上,如此认真地做自己,如此急迫地渴盼一具称心的躯体,会觉得满是勇气与骄傲。练舞固然一身伤痛,但夹着鸡巴做人,更痛。这个不想做榜样只想做女孩的人,叫人不知如何疼惜才好,但也欣羡,她有那么好的家人,这种举世无双的好爹,能在全球复制粘贴百亿次吗?在我们还在挤兑所谓娘炮的时候,文明社会已经开始对性别、性向有了愈加多元的定义与自定义,差别之大,叫人胆寒。@平遥
主演真的是一块宝,芭蕾舞场景拍得根本就不像部处女作。如果看完觉得哪里隐隐作痛,那估计电影创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二刷加到五星
真正要拿剪刀剪掉的,是三分之一的片长
保持微笑,努力合群,假装坚强。原以为人生的痛苦是潜伏在角落的强敌,必须全副武装奋起反击,实际却发现它们如无形的潮水时刻压迫着你,唯有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才得以自我保护。一个人面对太难了,还好她有一个可以盛放所有过去的爸爸,和一个可以寄托一切未来的弟弟。影片用漫长近距的失焦让观众如在水下憋气一般,濒临崩溃却只能保持镇定,正如劳拉每天所经历的,唯有独自在卫生间扯下胶带打开窗户的一刻,才能真正的大口喘气。
“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 第一次看到如此切实的讲述变性细节和心路历程的片子:初期注射荷尔蒙和服药,手术切除阴茎和全部海绵体,并用一部分阴茎做成阴蒂,然后尽量让阴道够深…最主要的:治疗无法逆转。今年的欧洲电影奖该片提名了最佳男主,难道不应该是女主吗?=。=
锁定年度最蛋疼电影。一直感叹身体是灵魂的囚徒,最后一刻的绝地反击全场瞠目。演员真是太厉害了!
即便在父亲如此开明支持,医术和社会条件都可以顺利完成变性的今天,变性群体受到的压力依然是无穷大的。演Lara的演员惊为天人,芭蕾片段拍得超好。酷儿棕榈应该没悬念了。PS:好痛。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真实感是3D特效和VR都应该反思的
要不是主角有露点,怀疑他已经做完了手术,真的已经达到了雌雄莫辨的状态。国外的社会形态已经好到,老师会要主角闭眼后再询问会不会有人介意跟他用一个更衣室?给人的感觉是尊重所有人,也没有把跨性别者区别对待,同时也在尊重“正常人”。主角还有完全支持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同学们理解和尊重,可还是会有很多青春期烦恼和不满足,人类文明阶段的确过于落后了……
温柔而让人感到真实刺痛的变性之路。人们只看到了毛毛虫和蝴蝶,却没有想过卡在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成长态。这是今年我觉得最纯正的LGBT电影,它对同志的属性构建完全来自于角色内在,与家人是否开明、社会是否支持无关。因为做自己,所以对痛苦甘之若饴。爸爸说“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雌雄莫辩的美少年出演这个变性角色太惊艳了,喜欢她对镜子的每一次凝视...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做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
因为海报好看才去看的,结果真的不错,是我的菜。爸爸对Lara说,你很勇敢,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当一个女孩。女孩永远是女孩。
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作,自信成熟又丝毫不露怯不炫耀
肤浅的不理解或尊重女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