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构图很好,镜头的角度和切换真的甩了我们这个时代其他电影至少两条马路了。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大致讲讲我的看法。
人物勾画很细腻。一家四口虽然是家人、是夫妻,但因为成长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四种人。电影通过他们说的语言,上海话、普通话夹杂日本话夹杂上海话、上海话夹杂日本话、日本话,分别代表了爷爷、丈夫、妻子、儿子。
爷爷是最最传统的上海人,更是传统的中国人,吃过上山下乡的苦,回乡后遇上改革开放,又送儿子去日本读书改变命运。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信奉的是 一代更比一代强,家和万事兴,更是愿意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可以不需要子女的陪伴。
丈夫继承了爷爷的传统,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愿意为了家庭牺牲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日本读书、工作,起初是为了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后面的几年是为了自己组建的新家。一晃38岁了,为了赚钱过得是双休日才能陪伴家人的日子。这都是他的牺牲。
妻子虽然也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但她相对于丈夫更利己一些。电影中交代,她不一样,她是阿姨带大的。所以她的家庭观念并没有丈夫那么深,更不会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她的人生观是不断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喜欢日本,所以不会跟着丈夫回国发展的。她骨子里追求的是浪漫 向往的是欧洲,所以让她相夫教子是不可能的。
儿子在日本生活多年,从剧中早饭要喝冰水就宣誓着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本人。思考和行为方式也都是日本人。他和爷爷在剧中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日本孩子被一个中国爷爷那种在背后无微不至的爱打动了而已。
而整部电影,通过细腻的构图,不浪费任何一句台词的对白,将四个人之间的矛盾呈现给我们,给我们展现了离我们不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群我们认为的天之骄子 生活的不容易。
最后一幕,列车上,爷爷回国后,一家三口丢纸团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快乐时光。但镜头最后,夫妻二人在天空下一人一边,将整个画面分开。丈夫窗外的景色是倒退的,妻子窗外的景色是向前的。孩子则选择坐在了另一排的位置上,他窗外的景色也是向前。仿佛是在告诉我们这三个人依然是三种人,丈夫终究会回国,而妻子和孩子将在日本,但两个人是两类人。
本文为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入围影片《离秋》主创团队映后交流实录。
*段炼,FIRST电影事务部总监,《离秋》映后交流主持人
*郦辉,《离秋》制片人
段炼:导演汪崎的父亲是一名运动员,后来到国外发展,片中很多内容与导演本人少年的经历息息相关。
郦辉:片中人物原型有汪崎的影子,但整个故事和情节是重构的,我们是想通过片子还原中国人90年代在海外的经历,最终去表现现代的生活。
段炼:片中小男孩坚持说日语,爸爸妈妈时而普通话、时而上海话,这个设定在创作之初有何缘由?
郦辉:最初设定整部影片都是普通话,主要是为了院线观众能听懂。后来发现,所有的人物情感和力量如果运用普通话,我们想表达的情感关系就会有冲突。20世纪90年代大量上海人移居日本,他们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大量回国,所以用上海话可以非常有力的去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三种方言的交错,定位到三个不同角色上,从结果来看,我觉得是蛮好的。
段炼:有影迷也说,它看起来挺电视剧的,缺少一点电影感。导演当然是接受小津的影响,他对于电影叙事作用的理解、对人物关系简单又丝丝入扣的处理、这种细腻的感觉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还是很珍贵的。
观众:我看片后按捺不住这种兴奋,我觉得特别好,与前两天相比,竞赛单元的片子也上了一个Level,这也是对《东京物语》导演小津的致敬。我看到片子中摄影师真的是贴着地板在拍,剧组真的要好好关爱他一下,小津的3个摄影师因为贴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Q:影片整体克制的感觉一开始就是这样设置的吗?
郦辉:对,我们的设定就是整体的克制。
段炼:导演希望一家三口的关系可以再狠一点,有争吵、埋怨、隔阂以及和解,这个结尾大家还都蛮喜欢。他很克制,但也可以看到生活还在继续。
Q:蛋糕店老板娘的设置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郦辉:用这个角色是想点明价值观的方向,这种靠近于西方的价值观,比如他喜欢巧克力,对欧洲的向往。
观众:我也在一个频繁吵架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我后半段一直在哭,片中这些摔东西、长辈劝说晚辈暂时避开的细节非常真实,我很感谢制片人和导演。
郦辉:你们会觉得这部片子拖沓或者闷吗?这个长度你们觉得ok吗?
观众:没有
郦辉:我们第一个版本更长,放映之后观众觉得太长了。剪过之后我觉得现在已经很丰满了,再剪短就要必须舍弃某些线,所以我想从现场观众中得到一些答案。
Q:导演每周和家人吃几次饭?
郦辉:这个问题留到25日第二场,你来亲自问导演。
特别好,很真实,把现代人的迷茫、寻觅都拍出来了,影片中用力的关门声,用力的放东西,用力的说话,都透漏着深深的对生活的不满与抗争,是啊,我小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会活成现在这个样子! 好喜欢好喜欢影片中照顾所有人的爷爷!!!小时候也看到过父母打架,如果也有其他人在自己旁边安慰,他们都是爱我的,不要害怕,就好了!哈哈,当然我现在长大啦,也知道啦,我也是爱爸爸妈妈的,嘿嘿! 也觉得自己有和女主人公相同的追求,啊,怎么办,加油💪,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至少眼前的生活过好,再去享受自己想要的自由,哪怕看起来得到会少一点,但是或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之余,获得更多的快乐! 时间总是一帧一帧的向前走的,毕竟谁也停不下它的脚步,在一些事情上跑赢时间,或许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 有个提问很好,东方生活没有谁对谁错,唉,自己好想把生活过得简单点,平平淡淡才好,没有波浪才好!
可不是吗,越长大,好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也只剩下吃饭了!
@电影资料馆
在FIRST看的几部片子里比较喜欢的一部,看这部片子就好像在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的故事一样。 影片的总体气氛是那种比较压抑的,这种气氛很真实,就像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一样,父母不知道如何当父母,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一家四口语言的问题,很微妙但作用很大。人类为什么没有成功造就通天塔?就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四个人,三种语言,父母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爷爷主要说上海话,儿子主要说日语。 不同的语言划分了不同的时代和观念,爷爷代表了老一辈的观念,也是典型的中国老人的形象。(和我奶奶的思想观念很像,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也乐于当子女关系中的和事佬) 父母这一代加了一层社会背景,他们由上海被迫到日本就业,这里不说太多。主要是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为了生活,他们贷款买房,背负着29年的房贷,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焦头烂额,为职业的担忧等等。他们被生活压迫,更不用提什么年轻时的梦想。(我也曾经问过我爸爸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跟我说他现在没什么梦想,就是想给家里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儿子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父母没有给他很多爱,所以他基本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去尊重别人,特别是家人。当全家人都说中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说日文,距离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但他心里还是十分向旺充满爱的家庭生活的,比如希望爷爷去参加家长会,半夜去和爷爷睡觉。但他还是有一丝恐惧的,因为父母当着他的面大吵,而爷爷又在训斥他的不懂事。一个小孩子,你不教他懂事,却希望他像成人一样懂事,这是现代家庭的普遍问题。 时代变迁、观念差异和代沟、原生家庭等很多东西都囊括其中。
不说电影好不好,只说电影内容吧。
电影里有几件事:
听爷爷跟爸爸多次对话,妈妈希望留在日本跟她原生家庭有关系,说是跟着阿姨长大的,多数是跟重男轻女之类的有关,或者是离异家庭跟着妈妈长大,她属于独立长大的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对儿子进行散养模式,但也不是不爱孩子的那种,按年代来讲,她硬要上班,一是从小的生活让她自卑、没有安全感,每次爸爸表示他一个人撑起家,她一直强调自己也付出和还房贷,也进表明她的骄傲和自尊,在语言上,她是除了爷爷以外讲上海话最多的,说明她虽然表面上被环境影响,但其实内心还是守旧的;爸爸妈妈离家的距离都很远,爸爸一周回来一次,而妈妈是每天都回来的,妈妈一直要求买新房子应该是想让一家人在一起;
爸爸身上也相当复杂,强势、骄傲、不算典型上海男人,根据对话和时代背景来看跟,当时每个家庭都要选孩子上山下乡,他就是属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毕竟以前乒乓运动员嘛,还是国家队的;从他一直强调自己一个人撑起一个家,跟家里沟通的模式,以及语言上几乎没说几句上海话,可以看得出他才是被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那个;电影里有多个桥段都体现出他不是一个家庭观念重的人,最明显的是有一段买车给同事的对话(关于在车上抽烟),他同事说你车里烟味很重,他老婆和孩子不喜欢他在车里抽烟;
爷爷应该是电影里最拎得清的人,典型的上海爷叔,看出儿子的想逃避、儿媳妇的疲惫,看出孙子的倔强和伤心,既想帮家里减轻负担,又怕打扰到他们的生活,开解儿子和孙子、帮儿媳妇承担家务、帮孙子出席公开课,回去之前的那次逛街,对自己买不买衣服不在意,对买给老伴儿和其他家里人却很执着,对家里人所有尺码都很清楚,尤其老伴儿喜欢的款式和尺码;
孙子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他听得懂普通话、和上海话,却不会说,在妈妈把爸爸的东西扔出房间让他搬被子过去,他立马乖乖去做,看到妈妈哭了也会安静陪着;在爷爷要回上海时表示想跟着走;他家境不错,却会跟同学在超市偷冷饮;学校有公开课却不肯跟妈妈说,偷偷跟爷爷说,在游乐场以为妈妈先离开,明明既生气又伤心,却硬扛着不肯表达;他知道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不好;他不太做功课但学习很好,数学虽然不好但他也知道怎么做能更好;他在老师要跟爷爷沟通时,选择性翻译;知道爸爸回家后爷爷回家当天提要求会被满足;在地铁上故意扔纸团调节关系,但后来发觉没有改变不了什么就默默坐在旁边;他敏感、叛逆、聪明;
整部电影属于生活化的电影,没什么大事件,爷爷的到来、像一颗石子激起了一点涟漪,但随着离开也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仿佛改变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改变。
一部非常具有年代感的关于家庭的影片。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讲述一个中国家庭中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和疏离。“距离感”也许是用在片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上最恰当的形容词。
片中的父母是在日本东京打拼的上海家庭。爸爸是曾经荣耀的前乒乓球国手,去了日本却为了养家赚钱不得不甘当社畜,疲于应付同事之间的应酬和上司语言上的轻视,自己租住在简陋又狭小的单间,只有周末才能跟家人团聚。爸爸因为从小在运动队集训,所以不大讲上海话,跟家人基本说普通话。
妈妈有自己的坚持和骄傲,不甘心成为带孩子做家务的家庭主妇,而是坚持去上班打工赚钱,甚至不介意日本人同事对自己的鄙视。她没有把太多心思放在教育孩子上,只一心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宁愿跟新结识的蛋糕店女老板聊心事,也不愿意和自己的老公倾诉。妈妈就是典型的上海女人,聪明伶俐,在语言上上海话普通话日语来回切换,运用自如。
由于双亲在教育上的忽视,小孙子不喜欢学习不爱写作业,一心只想着玩。但他其实内心非常渴望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小孙子不太会说也不愿意讲中文,他说在学校跟同学老师都只说日语。
爷爷可以算是整部影片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了,他善良温和慈爱,不依赖拖累子女,也非常关爱呵护小孙子。在异国他乡,爷爷自己一个人出去逛街买菜,给全家人烧饭,帮小孙子参加妈妈从来都不屑于去的学校家长日活动。甚至他买礼物时都先想着自己的老伴需要什么,还能记住家里人穿衣的尺码。他对儿子对媳妇对小孙子都是非常宽容的,真的是我非常非常羡慕的那种别人家的爷爷了。爷爷说着一口地道的老克勒上海话,但是他与说日语的小孙子之间居然能够非常顺畅地交流,可能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能跨越一切障碍的魔力吧!
影片的剧情从一家三口去机场接爷爷来日本开始,到一家三口一起去机场送爷爷回国结束。开头时在车里忍不住想吐的小孙子,在结尾时终于习惯了车里的烟味,也不再晕车了,对他来说这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
关于影片的片名和主题“离”“秋”,这两个字都充满着浓厚的离别之愁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影片的情节紧紧围绕着“离别”,首先是爸爸妈妈离开祖国故土移居日本,然后爸爸想辞职离开公司离开日本,回国当教练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妈妈却不想离开日本,一心想要买新房想要搬家想要生活得更好;小孙子却不想搬家换学校离开现在的同学;爷爷住了一段时间要启程回国;小孙子又舍不得他离开,甚至说想和爷爷一起回去。离别对于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太沉重却又绕不去的主题。
影片为我们还原了九十年代的日本,尤其妈妈的服饰发型妆容特别具有代表性。很感谢主创用心的拍摄,让我再一次从别人家的家事里,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影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家和家人都是永恒的,是永远也甩不掉的“最亲密的敌人和最甜蜜的负担”。
虽然几个设定上有些不严谨的地方,整体还是“戏”味十足的。爷爷和妈妈两位有最佳男女演员级的演出。
观众瞎。
给所有一星点赞
那些打一分的得了吧!里面弱弱的上海男人想出人头地,上海爸爸如姆妈一样的照顾,上海大小姐为人母后的那种抽离,日本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并且在异国他乡地无奈和坚持。背后的逻辑都是真实的。父母介入就是鸡飞狗跳,但是也不会一下子变好,这tm才是正常转变的节奏啊!而且画面也很干净。打这么低分,比历届上海电影节那些没头没尾的练习作品好不少吧!这个世界的审美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在别处过着一种别人的生活
这真的是想讲什么就拍什么,谁说话就拍谁,丝毫看不到导演有什么有趣的想法。一个吃饭讲话的镜头,来回正反打好多次,家人出门还要拍一个尴尬的老头依依不舍的回望镜头...本来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非要剪得稀碎,破坏它的真实性...语言台词上还有个巨大的bug,孙子用日语说橡皮将来要用,不懂日语的爷爷竟然还来了一句“将来用将来再买”...题材也老套,镜头也无聊,表演也虚假,台词也生硬,处处都想要模仿日本导演拍家庭生活,但根本把握不到日本电影的生活精髓。
没有中途离场的唯一理由是 实在不知道出去能干点啥...
剧本还可以,但是整体拍得像国产电视剧,布景太不用心了,厨房干净得像样板间,没有一点生活气息,同在一个屋檐下,各自说着日语上海话普通话,中年危机代际隔阂都点到为止。
【上海电影节展映】中国导演拍日本90年代的年代戏不容易,演员造型上是下了功夫的,摄影光顾着躲避了。但整体成果仍不能差强人意。一家四口人各自操持着上海话、普通话、日语三种语言,上海人儿子全程跟家人说普通话,爷孙本应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电影却表现得沟通顺畅,造成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拧巴感油然而生。这种演员选角失败造成难以磨灭的出戏惨剧,无疑是导演、编剧的问题。让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再扎实的剧本都立不住。更何况故事本就平庸无奇甚至刻意,角色刻画也不够细腻。相比之下至于餐桌道具的小穿帮细节已不算什么槽点。一星半
导演有早期李安的影子 但是片子美术真的太假了,场景一切都干净的像样板间,远离生活化的生活片实在令人尴尬。但优点在于故事剧作真的蛮用心,以及片中丈夫向妻子扔筷子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仿佛站在那里的就是我的父亲
挺差的吧,看似有个社会环境,最终呈现却接近真空,口音梗毫无实际作用甚至导致bug频出。吃饭戏撕逼戏直逼国产电视剧水平。展现困境本身还是有效果的。
爷爷的外来人身份原本很适合处理成与这个家庭尤其是孙子之间的语言矛盾,谁知道这么有趣的点被编剧完美略过。我一直弄不懂他们是如何在你说日语,我说沪语,他说普通话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在这个前提之下,你再怎么模仿小津都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爷爷这么拎得清,怎么养出这么浑蛋的儿子……男主的演员上海话、日语都不会,为啥选角时不换个人呢??? 内景真的太差了,风格庸俗,毫无特色,真像样板间,还是没人住过的那种。
女主人实在是太讨人厌了,又不关心儿子,也不在意老公,公公给烧饭也没有感激之心
男主不会说上海话,比孙子爷爷跨语种交流更可怕,不过片头看男主是出品人也没办法,但这片子不得不说对上海人诠释挺准的,如果你觉得价值观不太对劲,那就对了,要体现当代上海的畸形面嘛。
吃饭,一家人吃饭,上海祖孙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2.5/5,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70分钟处的一个小冲突。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一些小事积累的情绪到最后都会爆发,对家庭问题的认知以及理解和作为异乡人的矛盾没有合适的事件去点睛,爷爷的闯入带来的首先是语言的问题,这个有解的bug被主创自动忽略后,很多问题就少了趣味!想做是枝裕和抑或山田洋次并没有那么容易。
家庭撕逼戏轻易别碰,看完这片唯一的感想是:《都挺好》拍得实在是太好了。表演痕迹重到让人冷汗直冒,剧作上各种低级Bug层出不穷。单说两点:1、孙子和爷爷一个日语一个上海话沟通如此畅通无阻,所以是吃了哆啦A梦送的翻译蒟蒻吗?2、宏宏这一张纯种日本血统的脸,爸爸和妈妈是不是应该带他去做一下DNA亲子鉴定?
父亲表演尴尬,台词水平很差。爷爷的表演是最好的。某些镜头和调色很小津,但也仅限于此了。
#FIRST青年电影展#故事是在日本拍摄的一家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家庭 上海爷爷的到访之后 家庭矛盾的突然爆发,三代人之间贯穿故事的讲述,主要视角进入到这对生活在日本的夫妇与孩子身上,工作、生活、上学。影片结合当下移居国外与是否回国的现状展开了对生活,理想信念的探讨。很可惜没有去将影片所呈现完全交代清楚,剧情过于俗套。爷爷的表演很动人,演员的表演很不错,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