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斗针和瑛太的《友罪》,这电影和之前东出昌大演的日剧《恶党》是同一个导演濑濑敬久,改编的也是同一个作者药丸岳的小说,这个作者很喜欢写少年犯相关的故事。友罪也是少年犯的故事。
和《恶党》一样,都是关于犯罪之后能不能得到原谅这样的题材。
瑛太饰演长大后的少年犯青柳,笨拙但是善良,看起来是一个自闭到让人心疼的男人。斗真饰演的前记者益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他逐渐亲近,两人成为朋友。
然而实际上青柳是十多年前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报道中被称为少年A,是一个杀死小学生之后还在旁边自慰的变态杀人犯,犯案时他才14岁。
这里面的少年A青柳的原型,应该是“神户儿童连续杀人案”(也被称为酒鬼蔷薇圣斗事件)里面的14岁少年A。杀害3人,重伤3人。并且分尸,侮辱尸体,饮血,寄送信件挑衅。案件发生后,引起轩然大波。
少年A的照片以及真名“东慎一郎”先后被网友和媒体爆料出来。
1997年10月少年A进入少年感化院。和副主治医师关系亲密,将其视为母亲看待。
2004年3月已经成年的少年A被释放出来,进入社会。
仅仅七年时间。
2015年少年A出版自传《绝歌神户连续儿童伤害事件》,讲述案件,消费死者。并且没有得到受害者家属的许可。因为出书事件,和关系良好的副主任医师决裂。
2016年《周刊文春》追踪过少年A的生活现状,居住在东京都内的公寓,独自生活,和家里断绝关系。出本的书籍销量达到25万本,海外也有出版。少年A赚取大笔版税,还有脑子不清醒的迷妹仰慕者追捧。真面目至今无人知晓。
瑛太饰演的剧中的少年A,就是这种少年犯。这种人可以被原谅吗。
导演透过另外一个车祸肇事者妻子的口问出问题:犯过罪的人,就不能够得到幸福吗?周围的人也必须用“这人不会幸福”这样的眼光去看待那个人吗?就不能坐在一起欢笑吗?
肇事者的父亲这样回答:不能。
电影的主题倒是非常清楚明了,一个人毁掉别人的人生,那么他自己的人生甚至家人的人生也会被摧毁。
东野圭吾的《信》也是强调了这一主题。《信》里面直接把凶手的家属受到惩罚,也是凶手受到惩罚的一部分,这样的内容给表达出来。
《恶党》也差不多是这种主题,只不过恶党里多出一些救赎的内容。
斗真饰演的益田,则是校园暴力阴影下的幸存者。校园暴力中对好友置之不理,甚至最后加入欺凌,导致好友自杀。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让益田的人生脱离轨道。
看完整部剧,我觉得这个人物有点多余,尽管斗真演得声嘶力竭,说实话对这人没有什么共感,挺讨厌的。竟然在好友母亲快要死的时候,说出自己也欺负过他,这种人是脑子坏掉了吗。
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高,观看体验不如电视剧的《恶党》。原因可能是里面的人物铺设过多,但所有人的联系都太过散乱,没有能够全部链接起来。故事讲述得不够圆融。
少年A的身份揭露,也没有让人意外的感觉。对于细枝末节,其他人物的探索,和主要人物之间,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
不知道是原著就这样,还是因为是拍得电影,只有两小时,没法全部交代清楚。
顺便说一下,忍成修吾再次饰演人渣,逼迫女友拍A`V,被分手后,还把片子发给女友的家属同事等身边的人,跟踪狂,找人轮暴女友,这样一个超级渣男。感觉每次在剧里看到他就会开始想象,这家伙这次会渣成什么样。
女友是夏帆饰演。夏帆真的不考虑去整个牙吗,脸都快变成老太太了,剧里瑛太同事还夸奖她超级可爱,作为观众看得好尴尬。
Toma接的角色很多我都非常喜欢,不仅仅是这部作品的男主,还有预告犯的男主,都很有同理心。他们会为了伤害到别人而自责,会不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会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是我最最喜欢的人物特质。
反观那些“妓者”呵呵。典型的“个人利益至上主义”只要有利于自己,无论用什么手段(比如在杂志里夸大杜撰男二的罪恶)他们都不会心痛。而且这类人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善于给自己洗白。果然婊子就是喜欢立牌坊呢。就像下图,拿一些正义/道理/为了世人等等借口当做自己行凶的正当理由。恶心🤢至极
还有男主的前女友,简直要把我气炸💥
她利用且欺骗男主偷取照片,并用照片进行不实的报道,伤害别人。只为了自己工作能上位。
被她伤害的人来找她算账,她竟然说“事情不合你意时你就要发怒么?”
??????????????????
太棒了。太要脸了。
是不是把她打一顿,在她发怒的时候可以对她说“事情不合你意时你就要发怒么?”
是不是老板让她996,等她因为工作生病的时候以她绩效考核太差,辞退她且不给补偿的时候,对崩溃的她说“事情不合你意时你就要发怒么?”
一个利用他人、伤害他人的人;一个加害者,怎么有b脸对被害者说,“事情不合你意时你就要发怒么”
果然,恶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关于这部作品所探讨的主题“犯罪者是否该被原谅”
我倾向于不原谅,但是不去做伤害他们的行为。
尽管本作品里面的犯罪者们,都被罪恶感愧疚感束缚一生,努力赎罪,努力生活。比如男二在对峙渣男,解救av女孩的时候,不用攻击的方式,而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把对方吓走2333 虽然有些搞笑,其实我觉得这是他认清自己的罪孽,不想再用暴力对待任何人的证明。
但是,这毕竟都是在虚拟作品中的人物。现实中不乏像江歌一案的加害人刘鑫(刘暖曦)利用别人给自己挡刀后,还能心安理得地利用热度赚钱。哪怕是表面上表现得为了自己的罪行而痛苦,但是人是最擅长伪装的了,我们没有人能知道他心中的想法,没有人能做到像这部作品一样,通过上帝视角去了解一个罪犯的日常行为。
除此之外,犯罪者给被害者带来的伤害,也确实无法弥补。
我认为如果想探讨此类问题,不能只从犯罪者的角度去描写。应该从犯罪者和被害者双方的角度去描写,不仅展示犯罪者的痛苦,也要展示被害者的痛苦。毕竟观众往往是带入主角,且对主角了解更深,更有感情的。从单方面向观众展示,难免有所偏颇。
1.感谢所有字幕组。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求评论,求转发,求关注,求收藏。
猪猪字幕组已有资源。
濑濑敬久:《铁证悬案:真实之门》,《跨越8年的新娘》,《昭和64年》,《月光游侠》以及各种冷门题材。
我期待他的《最差劲》,评分不会高,演员阵容不强,但是原著是纱仓真菜。
药丸岳:他是原著,喜欢他的《天使之刃》。
濑濑敬久:导演也参与了。
生田斗真:杰尼斯为数不多的专业演员。《人生密密缝》,《预告犯》,《无间双龙:这份爱,才是正义》,《迟开的向日葵》,《亡者之声》。
瑛太:《亡者之声》《最完美的离婚》《尽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真幌站前番外地》《最后的朋友》。
只列5项。
个人觉得各个题材的好作品都有,是检验实力派演员的标准。
这两位绝对算得上是实力派。
夏帆:《海街日记》《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银线草》《我们都是超能者》《东京吸血鬼酒店》。个人很喜欢的女演员,有演技,还是缺几部担当主演好本子的演技炸裂作。《银线草》算一部吧,虽稍有瑕疵,考虑到当时年龄已属不易。
富田靖子:上一辈的演员,脸见过但是没印刻印象了。那些作品不知道有没有资源。
山本美月:个人觉得脸限制了她能接的角色,而自带的气质阻碍了她演绎人物,人长得太漂亮的错??因为《HOPE~未生~》而关注的,但是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最近的《基督山伯爵华丽的复仇》《去年冬天与你分手》评分都不错。
佐藤浩市:不想吹了。
锅岛淳裕:《再見歌舞伎町》《轻蔑》
镜头的跟随和依据人物心绪的镜头抖动真的很赞。
半野喜弘:《山河故人》是他的作品。
仅个人评分,这题材算是偏门了。
如果想看热热闹闹的,想看暖心,请跳过这一部吧。
罪恶感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明显特征,或许也是拖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因为罪恶感活得很痛苦,而有人因为缺失而活得很滋润。罪犯的家人,朋友,恋人和自己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活下去,以及和受害者家人的处理,这是一般大众很少会关注的,他们更想看的往往是故事而不是事实。
“杂志社的工作就是告诉社会大众他们想知道的事情。”是啊,媒体迎合受众讲述故事,而不是诉述事实。最近看完《新闻之争》,又出了《虚假新闻》,一家媒体牺牲收益来保证冷彻的角度太难了,当存活成问题时,这一素养就是最大的障碍。相对于所有媒体都保持底线,大众能做到就是依据标题不点击有些网站或新闻,这个更难吧。
最后的处理个人很喜欢。
明明是两个不同的场景,两个人同时的回头了。
瑛太看见夏帆了,山本美女找到生田斗真了吗?
两个人超越空间的对视?
还是在看镜头后面的我们?
要是哪天我写出类似《刑满罪犯和前记者在工厂相遇搞基,原AV女优女友被强暴居然无力反抗复仇的凄惨人生》,请你谅解我。
推荐类似题材的日剧《尽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 》,瑛太和满岛光演技炸裂的一作。
别犯罪,罪名会追随着你的一生,你孩子的一生,甚至你的孙辈。
有罪之人的群像戏,但是零散到了一个境界,缺少将它们集中起来的线索。明明是以少年A为噱头,真正与少年A有关的只有瑛太的主线和佐藤浩市的副线。还有Toma的故事和另外两条副线讲的都是别的罪过。
总之就是莫名其妙的摆了一些无关的人惨兮兮的生活出来,美名其曰探讨带罪之人可以过怎样的生活。本来我是喜欢这类的,但是它太缺少亮点。想找中心思想都很勉强。
另外就是我是边做着《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边看完的,这也让我很分裂…因为被讨厌的勇气否定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的原因论,但是这部片所有人都是被原因论束缚了。正是如此他们才这么惨兮兮。尤其是瑛太的角色,那么悲愤的喊着可是我想活下去,这个时候我就很想吐槽,只要你想活下去就能做到啊,你只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日式的带着伤痛前行,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暗潮汹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刺。。照顾边缘少年的老师自己的家庭却分崩离析,杀人凶手的父亲无法原谅儿子找到幸福,羞涩少女做着平常的职员却是元Av女优还被男友暴力骚扰,对被校园暴力的朋友不管不顾间接造成自杀的元记者,想活下去的原少年杀人犯。。toma帅就是有点用力过猛,瑛太太适合这种阴郁又慢半拍的角色。。其实不管不顾才是最大的伤害,所谓朋友,就是即使不认同还是陪在身边吧
SIFF,天山剧院厅~ 看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给犯错的人洗白,我觉得完全说不上。说到底导演也只是叙述了那些童年犯过错的孩子之后人生的喜怒哀乐,该不该原谅,能不能原谅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与其说原谅与否,不如说理解与否。白发老司机无法释怀,他在为儿子的错误不停赎罪,感化教师的女儿不理解母亲为这些“废物”耗费心力又是为何。至于导演,其实他也没完全表达对这件事的态度。
整部电影整体基调其实挺沉重的,会有一些难以理解难以释怀。但我觉得更多留下的是思考。无论是校园霸凌,对幼儿心灵的关心的思考,还是对失足少年教化后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忽视,但又很重要的点。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达到了一种反思,让我们去“聆听最轻的声音”某种意义上来,这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还有一星扣在,电影有很多条支线,或许就是支线过多的缘故,使得电影显得有些冗长和繁杂。尽管不同支线或多或少的有着一些作用,但衔接得不够顺畅。
瑛太演得真好。
罪,是赎不了的。命,是偿不了的。因为没有可逆的罪,也没有可逆的命。只有负着罪,带着命,活着,等死。
如果犯错的人决定改过,想过普通的生活,周围人一味漠视,是否宣告了这一群体的死刑,本片通过几组有联系而相仿的这种对峙抛出问题,又通过益田多年前间接害死朋友的例子推证漠视等同逼人于绝路,朋友之间,父子母女之间,既已坦白,又哪里不能获得原谅。
好过预期,可以用Clamp阿姨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世界的确有不可原谅的罪,但是没有不能被爱的人”,导演其实并没有完全偏向一边,而是探讨罪与罚的命题,剥夺过他人生命之人如果经历法律审判依然活下来了,带着内心负罪感(这是重点)的人能否重新被他人接受,值不值得拥有普通人的日常和幸福
太压力也太纠结的一部电影,倒是非常日本,纠结的话题也都很日本。关于犯过错(罪)的人是否有继续享受幸福的权利,以及他们的亲人是否有这个权利,由此衍生……
不觉得在洗白,甚至看完后都不是同情里面的每个角色,哪怕在少年A被一次次剥夺停留脚步的权利时感到了人们的片面和武断。“犯了错的人就不能获得幸福了吗?”“不能。”可无论如何都想活下去的心不该被剥夺。斗斗这次完全不在状态,几场哭戏被瑛太最后一幕完全碾压。不过最大问题还是导演,几条线交织得毫无意义,片子显得特别平庸。
一直在崩,所有涉及到的元素全被拆解成无用的螺丝钉,不能组合在一起,就都是赤裸裸的被搁置。演员也全线乏力,并没有将感情更深入的投入文本,只是在展现和解释自己的戏份,导演也没有能提供出更优质的层次展示。
非常平庸。仅有的惊喜可能是瑛太的表演。(见面会上监督表示瑛太试镜争取角色的时候换了好几种演法问监督你喜欢哪种(@_@;) 几条罪人的线交叉得并不好,佐藤浩市那条最为鸡肋,番茄演戏日常用力过猛,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都没什么新意,旬报满分怕是瞎了。
不觉得是洗白,只是在讲年幼的时候杀了人的人,会过着怎样的一生…可以普通的工作交朋友谈恋爱,可是工作是分分钟掉手指头的危险工作,朋友也是童年犯过错的朋友,恋人是知道你杀人就逃避不理的前av女优…感慨的点是,哪怕当事人每天自残,只看到一个视频就说他“普通的活着呢”…人真的未免太武断了
失望,老题材还这么拖沓,头爆炸。siff2018。
这是一个给杀人犯洗白的电影。告诉你无缘无故杀了几个孩子的杀人犯是怎么交朋友,怎么改头换面谈恋爱,怎么开始新生活。而他的家人如何为他赎罪,过着四处道歉的日子。
有种直接把剧情梗概拍成电影的感觉,没有一个环节值得称赞。
和去年的「愚行录」同样的问题,设定很好,但发展出太多的议题,还都是老生常谈的,且蜻蜓点水。庞杂视角和一大堆“负罪/救赎”互文,尴尬不尴尬,全场的哄笑已经证明。主支线没有轻重缓急,节奏失准,宛如配上画面的广播剧,缺乏电影意识的调和。就算瑛太的演技特别抓人,也撑不住濑濑四处乱崩。
唱过的一首龙珠,却召唤不到人间喜乐;断掉的两根手指,曾推我感受地狱悲苦。五芒之星的罪状是谋杀,更是亵渎;葬礼游戏的恶业是冷漠,更是狠毒。忍受一份丧失感,在顽石重击中享受快感;背负两分负疚感,在慰问家属时佯获救赎。犯过罪的人还能得到幸福吗,不要问家毁的吾之父亲,去问人亡的他之生母。
胜在演员合适和主题直白 不过我说你们这些当演员的 能不能去演点不那么虐心的 尤其镜头最多的两男一女
关于洗白,这部电影是讲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是少年A你会怎么想怎么看待他。恋人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过去,你会如何对待这个事情,电影只是带给大家一个思考而已。看的次数越多越能理解那种痛苦。
《龙珠》主题曲的笑容,匹萨旁的素描,被重复背叛的理想,为了丢失的母爱而成为凶手,不被允许和无法原谅的幸福……好惨,各种惨,一堆惨人,无解的惨
夏帆已经残成这样了吗…最后还是给了一丝希望,没有绝望到底。以少年A事件为灵感创作的作品,我觉得比东野老师那些自作聪明又矫情的推理小说所探讨的社会伦理难题深刻多了。片中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怀着赎罪的心情于尘世间苟延残喘。而这种复杂的情绪,又根植于日本人深入骨髓的耻感文化。
这部片最大问题出现在它的宣传,其实根本是三条线组成的电影,彼此之间关联性并不强,如果拍成三线并重至少不会造成混淆,但偏偏成为3/5跟2个1/5第份量,就变成观众走进戏院前的期待有差异,事实上是三个少年犯成长之后的故事,编导重心不平衡造成影片失衡。成为了最大的谬误。
说洗白不至于,本质上还是独属于日影的思考方式,走的比声之形更远更极端一些东西,故事还是“人类思考,累死自己”的日式绝望:有的人因为内疚一辈子行尸走肉,其他人站在道德高地,一句话给人定性,至于霸凌者呢?过得依然滋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