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出现的地方,周围的空气都是有趣的。
伍迪艾伦说过自己有种呆傻的气质,特别适合演有的呆,胆子又特别小的人物。然而伍迪艾伦的呆傻绝不是什么笨贼式的蠢,而是孩童般的纯真。就像西德尼像个孩子一样不断的说伦尼吃了他的鸡和夹心饼干,这种天真是可爱的,令人亲近,相反,蠢,可以引起观众一时欢乐,内心却有排斥。所以,西德尼后来说“伟大的毛主席是少数几个能超重的中国人之一”,一点都不维和,孩子眼里可没什么领袖权威之类的,他只是在说吃东西的事罢了。同时他也有着孩子般的较真。前面说过,他一直提到伦尼吃了他的东西,他一直也不认同伦尼的狂热。他认同华盛顿找不到什么聪明人,但他们大多不是罪犯,而伦尼的激进行为在他看来是犯罪。他告诉我们:当心狂热分子,不管他们的理由看起来多么正义。这个才是他坚决不愿接受伦尼的原因。
然而,虽然西德尼这个角色由伍迪艾伦演来并不讨人厌,但也并不是个好榜样,因为这个絮絮叨叨的小老头,是个彻头彻尾的鸵鸟。他有房子,有车,许多家用电器,他觉得一切都很好,所以他对越南战争的反应就是主要不让他参战就行,他才不管战争是否正义,也绝不会去游行抗议国家征兵,更不愿帮助伦尼。西德尼习惯有事就把头埋进沙子,他这种鸵鸟也只会像理发师一开始说的:Then one, two, three, got fucked him over(没得瑟多久,也就拜拜了)。
西德尼像个鸵鸟一样的性格,让他喜欢选择更容易的道路,比如电视剧容易挣钱,开始做电视剧;电视剧剧情老套,理发师都猜的出;看见警察立马就放弃要回公文包。这样的生活也许更容易,却缺了那种拼一把的激情!
伍迪艾伦除了在1994年指导过他编写剧本的电视电影《别喝生水》之外,只拍过这一部电视连续剧《六场危事》。这部电视剧由6集连贯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美国女共产党逃亡到作家伍迪艾伦家里的喜剧故事。我认为这是伍迪继2009年《怎样都行》之后最棒的喜剧作品。《六场危事》由亚马逊投资之作,但是同样是由亚马逊投资、本应该在2018年上映的《纽约的一个雨天》却因为伍迪被美国性丑闻运动牵连而不能上映,暴躁的84岁老头伍迪直接把投资方亚马逊给告了。当然,这是后话。
作为喜剧片的《六场危事》大玩政治老梗,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抗资产主义意识形态为笑点,大搞阶级矛盾笑话。伍迪在片中的夫人和他的侄子都受到共产主义女战士的影响变成了共产主义的忠实粉丝大读毛泽东语录(电视剧中引用毛的有些话并不是毛说的)。
伍迪继续扮演那个他在荧幕前一贯絮絮叨叨的胆小鬼形象。不同的是伍迪这次只想做个政治和性的笑话,一部轻松的喜剧电视剧,所以在这里不再谈论他那些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伍迪在这部电视剧里借他侄子的口,调侃自己是一只鸵鸟。伍迪以前在接收史提格采访时曾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工作,与世隔绝地工作,不被其他任何事情打断。我一直活得像一只鸵鸟,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缺点,但也有好处,对于作家尤其如此。我喜欢独处,享受工作,我不喜欢参与其他活动。比如有的人拍电影,他们享受参加奥斯卡典礼受人瞩目的感觉,他和工作人员都是真心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并不是肤浅的人。我怀念那种乐趣,但我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我不会和演员吃饭,不会说很多话,也不会社交,这就是我的处世方式。”
第一场危事,胆小瑟缩的男主人与白人女革命者和在电影中以及仅在电影中代表的六十年代一部分左派革命者。
第二场危事,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的金融从业者与自己家庭以及未婚妻家庭的冲突;包括未婚妻决心与自己一同前往古巴带来的反向震慑。
第三场危事,女主人定期召开的读书会,一群老姑娘读完马克思和列宁后要去政府门口裸体静坐,当女革命者要坐飞机出逃古巴时其中一位老姑娘还妄图用自己糟糕的车技送她到机场。
第四场危事,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女主人的两位客户同时来到,其中一位中年男子宣称自己花钱睡自己的妻子,结果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妓女”的感觉现在已经离家拉客,自己的婚姻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五场危事,纽约某解放组织派来两个黑人小哥给藏身于主人家的被通缉女革命者送出逃物资,结果被同时到来的瓦斯工作人员撞见。
男女主人从医院里把被自制炸弹炸伤的金融小哥接回家,小哥父母赶到(之后小哥怒骂父亲剥削自己的员工),未婚妻和其父母赶到。在这危急关头,一直认为未婚夫过于激进的未婚妻突然宣布怀孕并要随同他前往古巴。女主人的读书会成员赶到,虽然他们读了那么多的革命书籍,不过仍区别不出马克思和列宁。女主人的两对婚姻咨询客户赶到,中年男子尝试用付钱给妻子做爱的方式恢复激动人心的夫妻生活,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正的”活着的革命者赶到,催促女革命者赶快出逃……几方齐聚一堂,各个立场的白人阶级嗷呜一齐乱嚷嚷。忍无可忍的男主人终于站出来,自告奋勇送原本最讨厌的女革命者前往机场。
战战兢兢的男主人因为车速过快被警察拦下,紧要关头,警察认出了他的作家身份。在持续了一分钟的夸赞和兴奋后,警察终于向有些得意的男主人问出:你是怎么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小说的?我一直想知道,到了冬天,中央公园里的那些鸭子都去哪儿了?
男主人悻悻然,他想起了在第一集开头的理发店里,当问到自己写的小说如何时,理发师给出的评价并不高,但却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的男主人问妻子,自己是否应该放弃现在正在写的烂俗电视剧,重新致力于小说;自己能不能写出像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的小说。
这是第六场危事,也是整部剧隐藏的中心。怯懦的男主人不愿世界有任何改变,只想守住自己的苹果馅饼和从小梦寐以求的巧克力机。他讨厌妻子举办的那些愚蠢的读书会也好,讨厌躲在自己家里的女革命者也好,最终都指向一个年过半百但却写不出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自己。这是主人公自身的危事。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场,到第六集《麦田里的守望者》收尾,小说主人公的反叛,一个只想站在麦田里的中学生,也是风起云涌、充满革命理想的全球六十年代的小小剪影。这是越战下美国的危事。
新年第一部剧集。其实它就是个电影。剧中伍迪艾伦所有的毛衣,和裤子搭配起来都温柔好看,风衣也美,老太太八十五,看不出,装化是中年人的,偶尔能看出端倪,说话略有种上了年纪的含糊不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微醺。角色性情狡黠傲娇,一丝怨气也无,有一种浓浓的少女感。羡慕她的读书会,自己也想来组织一个,都是认认真真擦上唇膏的姑娘们,每个人都抱着贴满彩色便签的书,书是契子,吃甜点心,喝酒,剖析与表白自己,嗲,七嘴八舌,娇滴滴。最后众人齐聚乱哄哄的桥段叫人焦躁又兴奋。伍迪艾伦的片永远是一场暖黄的BGM是爵士乐的关于过去的梦境,愿他年年出片,健康长寿。
伍迪艾伦演的小老头,在资本社会混得还不错,心里有一个当作家的种子。敏感多疑,沉浸于日常琐事,例如松饼烤鸡,剪一个像喜欢的男明星一样的发型。胆小怕事,想过安稳生活。不承认自己活在消费陷阱中,认为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没人知道他心里怎么想,这只是他呈现出来的样子)。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中产阶级都是这样的,但他代表着某一类人。
伍迪艾伦的老婆,婚姻咨询,私下举办了一个读书会,生活舒适,重感情,追求上进。偶尔想要寻求刺激,才会愿意帮那个女战士,除了感情原因,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毕竟生活舒适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平淡。
读书会上的太太们,有钱,有时间,需要一些事情来消耗时间,读书,一是能学到一点东西,二是能自我安慰。别和我讲哪个占比大,除了当事人没人有资格说谁是装的还是真的。追求真实的知识还是追求某种上进或充实的幻觉,二者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婚姻咨询的顾客,两对夫妻都挺有意思的。首先我比较好奇的是伍迪艾伦老婆的态度,听到他们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我也觉得挺好笑滑稽的,但第一反应是你俩就不应该在一起分了得了。而作为婚姻咨询顾问,她的态度很平常,她没有惊讶也没有觉得这些问题无法忍受,甚至没有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多大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很惊讶。虽然我也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她处在婚姻之中,所以她知道婚姻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逻辑的无厘头的说不清的没有道理的,她了解,所以才这么云淡风轻。
其次,这两对夫妻细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短期记忆比较清晰,所以先说后一对。老公不想和老婆上床,因为没感觉。和妓女上床有感觉。老婆知道后觉得他找妓女花费太高。因此他们俩协商老公给老婆钱,把老婆当妓女,他俩继续上床。事实证明很有效,把老婆当妓女,让老公又重振雄风了。但没多久就发生了分歧,老婆觉得钱太少,让老公多给点。老公不同意,说给那么多都可以找一个专业的高级妓女了,为啥要给你。老婆说因为自己段位高,这钱太少了,如果你不给,我就去拉客,拉客赚的钱比你给的多多了。这事儿最后也没得出一个统一结论。下一次这个男的独自来咨询,他说自己的老婆离开他了,去做妓女了,在拉客,问顾问应该怎么办,他很慌,他爱他老婆,可她离开他了。
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慢慢偏离一开始的主题了,就像本来在第三跑道然后去了第二跑道然后去了第一跑道,然后又去了别人的跑场了。荒诞滑稽没逻辑无从分析。
但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不一定对,随便讲的。老婆不爱老公,或者说没那么爱,比较爱钱。老公并不是不爱老婆,只是性厌倦。没了。老婆去拉客只是这部剧里最后的部分,但对于这一对夫妻来说,最后他们俩是否重归于好谁知道呢。信息有限,
有其他角度的分析或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第一对夫妻我其实有点忘了咋回事了,就是他们俩什么习惯都不一样,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吃什么酱。我当时看到这块,第一反应就是您一开始怎么决定结婚的。后来想,其实可能是刚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互相包容,后来没那么在乎了就各自为营了,我想怎样就怎样。那他俩最后会不会离婚呢,这个也不好说。可能两个人在一起,除了生活习惯外,还有一个东西叫共同生活久了产生的羁绊吧。按照我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软弱。没有歧视意思,软弱是个中性词,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如果是相互契合形成的羁绊,那应该是爱。但如果两人不咋契合,只是生活久了习惯对方不想一个人的羁绊,觉得顶多算软弱。个人看法。
那个女战士挺狂热的,她最大的恋爱对象应该就是革命这件事,而不是和某个人在一起。在提到革命,用武力带来和平的议题时,她真的挺激动的。
以及我很喜欢她对那个迷恋她的中产阶级小子说的话,如下。
中产阶级小子觉得女战士很有魅力,觉得后者点燃了自己心里的一团火,让自己忽然意识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于是对女战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恋。而且古巴当时好像是战火纷飞的吧,但他对古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认为可以去那里和女战士互相了解,说到这个情景他自己还挺沉醉的。
不能说他蠢吧,可能作为银行家的儿子,在金融方面还是挺精明的,只不过是到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个面向被唤醒了,一时头脑发热了而已。
PS:说到这个,我真的是好喜欢伍迪艾伦戏谑“人对自我幻象的迷恋”这一点。在《无理之人》《子弹横飞百老汇》里都有这样的片段。套路都是一样的,本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呢,还挺舒服的呢,忽然出现一个在生活圈之外的人,然后自己被那个人折服了,特别迷恋那个人,觉得要脱离现有的生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最后因为某件事情意识到了,其实自己还是适合在自己的圈子里待着。而自己的迷恋,要么是片面的认知,要么是自我满足的途径而已。虽然这个套路看了很多遍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套路啊。很喜欢他轻飘飘地戳破迷恋这件事,一开始是感激,后来是温暖,还有一个人在坚持不懈地告诉你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区别不过是我们是否足够认识自己而已。给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一个大大大拥抱。
继续说回这个剧。除了中产阶级小子,还有他在艺术画廊工作的中产阶级女友。首先,人挺好的,也的确是真的喜欢这小子,都要和他去古巴了。还说什么古巴浪漫,估计是这小子告诉她的。伍迪艾伦是在讽刺很多中产阶级的愚昧无知天真?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过是一个面向而已,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无论你看到的是哪一面,都不能否认另一面的存在。
最后一集就是一场闹剧,感觉伍迪艾伦很喜欢运气这个东西,或者至少他是相信运气这件事的,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是《赛末点》,还有他开车带女战士离开那块,差一点就打开后车厢了,对方忽然认出他了,说自己特别喜欢他,签个名吧,不查车了。然后女战士就逃走了。最后所有人都来到伍迪艾伦家那块,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我猜他想表达的是,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啊,所以你不可控的因素让你喜欢的讨厌的都一起出现的,你能怎么办呢,就当自己在拍电影呢,演下去呗,反正总会过去的,就像这部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他们两个躺在床上回顾这一天或这段时间。
最后我们都会在某个让自己舒服可能也有点无聊的地方待着,最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在此之前,就想怎样怎样吧,想折腾就折腾,想迷恋就迷恋,该伤心就伤心。都可以承受,都接受,就是这样而已。
警报那块。我不太明白他想表达的寓意。他以为自己没拉警报,但其实拉了。也许他在暗示记忆不可靠或人生时刻存在误读,你以为是怎样的,其实并不是。又或许,他只是想通过某种误差, 来制造更多的滑稽紧张幽默反差吧。
谁知道呢。
同样的结尾,每次都是,认识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很开心,能看到他的电影很开心。前几天看新闻说他息影了,有点难过,但人与人之间总有说再见的时候不是嘛。我还买了你两本书呢,慢慢读。有些再见不得不说,那就好好的咯。毕竟,还是过自己的人生更重要吧,有幸遇到,已经是缘分了。
能躺床上舒舒服服什么都不用想看一天伍迪.艾伦大概是我当下觉得生命中所能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事情了 一群老太太讨论卡夫卡 让我想到如果一群铝厂工人讨论波兰斯基会是怎样 哈哈哈
虽然各色伍迪标签齐聚总长不过是部卖拷贝电影,这还很明显是个电视剧,而且让人感叹伍迪要是当年顺路进了情景喜剧圈笔下会诞生多少伟大剧集,末集戏仿马克斯兄弟的高潮功力尽显,第五集和May的冒险好有黛安基顿怀旧感,话说伍迪是真准备写小说了吗?
Miley Cyrus原来不仅是长得像Justin Bieber,连声音也很男性化!
老伍迪最深的套路: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中产想要激情
最重要的不是调侃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抑或揶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实际上它是以一种情境化的方式再现了那种革命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深度及表面性。这种轻松和絮叨调子里的回眸,毕竟牵扯出了那么多已不再容易说的话语。法农、卡斯特罗、切、毛、列宁、马克思,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成为谈论的核心。
大型图解“后院篱笆原则”,从中产老太太集体学习毛 泽东语录开始全程高能,可能是伍迪艾伦近年来最搞笑的作品了。
毛主席说:道理我都懂 但是为什么要选麦粒
所以说,老头儿除了自编自导外一定还要自己演才最完美,找谁替都没用,另外,这剧真是太适合留恋老头儿上世纪作品的影迷看了。
很不对味,有早期伍迪的味道,但又挺物是人非的,一些七零八落的调侃烂梗和重复致敬...虽然不想承认,的确有点无力回春...
根本就是一部电影拆成六集嘛!剧作结构其实有点像[曼哈顿神秘谋杀]和[别喝生水]的混合物,基本也是按照室内情景喜剧/舞台剧的路子在做的。重点和最大的笑点估计就是一群美国中产阶级傻老太太背毛主席语录吧,实在太特么好笑了。对美国六十年代左派幼稚病的嘲讽很犀利(感觉指向实际上是当下的身份政治的白左幼稚病……),不过结尾简直是天坑……另外片名这么翻其实也不对啊,哪里有六场嘛,“危机的六个场景”之类才对啊。
爷爷说,再也不想写这些看电视剧了。想像塞林格一样,写一本自己的书,毕竟自己再也不会年轻了。😢
老伍迪继续他的角色设定,这才是影史最长寿的统一性角色吧。嘴上懦弱内心却狂热,以及与讨厌公共澡堂与男人共浴看与被看裸体,值得说几十年吗哈哈哈…[B+]
看完感想是电视圈需要像Woody这样的电影人偶尔来发光发热一下,不然就太无聊了。哪怕不能懂这些刻意或者无意埋藏的梗或是高级的自嘲,它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怀旧又风趣的喜剧,你在某个下午看完会很开心就是了。(求给读书会的老奶奶们单独出衍生,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读书会√)。
亚马逊请他拍电视剧,他拿了投资拍了一部电影,然后分成六份,当成电视剧来发行,据说这样赚的比较多。。。
伍迪·艾伦牌地图炮开起来真是毫不留情,但前五集拍的也太敷衍了,读着剧本脑补和看剧没什么区别,收尾一集终于显出功力:好一出神经喜剧。
chiarman **和** Party都只是幌子,恍然间又看到了那个疯起来连自己都黑的伍迪艾伦,最后一集差点把桌子敲烂了,如此政治不正确,我喜欢
重见老头啰啰嗦嗦畏首畏尾真是大惊喜!神经质不改,自恋依旧,塞林格作为其精神偶像保驾护航至今,吐槽技能升级,自黑功力炸裂,细节梗对应其以往盛年作品,保准能博君一笑;恶魔/天使结合体打破庸碌中产生活,这倒是近年主题;一群老太言必称Chairman Mao的群戏真笑死我了!
拿塞林格来自黑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小老太太萌了。“少数几个超重的中国人之一——毛主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无敌艾伦粉真的好福气,一年一会、编导合一、作者标签,难能可贵的是水准稳定。更喜出望外的是今年外加一部剧,还是隔XX年老头亲自出演,简直是额外赠送超值大礼包嘛。。老头这角色超可爱,尤爱他每集对美食的护犊之心。以及下了本钱玩自黑,竟然在第二集说“我很爱养女”。
把60年代图样图森破的左翼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黑出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