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生活的颤音》,音乐很好听,难得能见到到时社会的还原,光是看周总理的那张素描时,泪水已经在打转了。记忆最深的是人群中去推给主角特写,觉得这样的镜头用的有点多了,一次两次,我们能明白其表意,但一曲未了,反复反复多次,看的有些眼晕。极富那个年代的穿装,和花丛中追逐的浪漫,现在看来实在是“那个年代”啊。后面看男主的一身白衣和黑皮鞋,还有两个人各自的眼线有些出戏。(女主好看,像邱淑贞的感觉)
我多想,多想生出凌云的翅膀——
飞上九霄,把您的忠魂探望;
再听听您那深情的教导,
再看看您那慈祥的目光。
我多愿,多愿是那月里的吴刚——
把最醇的美酒,为您捧上……
但我只有悲痛的歌声能向那九霄轻扬;
我只有这哀悼的诗词能在您的灵前献上。
……
老一辈懂得了:幸福——
就是活得象您一样无私;
新一代领悟了:伟大——
就是斗得象您一样坚强!
悲痛把那飞旋的机轮推得更快,
泪水把那飘扬的战旗染得更红。
经过悲痛,党把人民团结得更紧;
透过泪水,人民把敌人看得更清。
……
敬爱的总理呵,
请您放心吧,
我们早已看透他们丑恶的嘴脸;
人民早已识破他们卑鄙的伎俩。
他们给您泼上的污水,
只会全淌下来,
淋在他们的头上!
象那长江滚滚的波涛,
您献身的事业怎能被这几只沉船所阻挡!
象那泰山高耸的峰峦,
您光辉的形象怎能为几支毒箭所毁伤!
总理呵,安息吧!
人民没有那空洞的赞扬,
却用钻石般的泪珠,
在史册上刻下您那不可磨灭的一章。
我们没有那些堂皇的排场,
却把您高大的塑像
竖立在心灵中最神圣的地方。
人们说:您身居高职,
却没有从人民手里
为自己索取过一分一厘……
可是总理呵——
这亿万颗晶莹的泪水,不就是珍珠?
哪一个贪婪的大亨能有这样无边的财富?
有人说:
可惜您没有巨著留给后世传扬……
祖国的每一丛鲜花,
不都是最美的字句?
人民的每一个胜利,
不都是壮丽的篇章?!
安息吧,总理!
只要在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劳动,
您光辉的事业就将永久地
为后代的歌声所传扬!
只要在这大地上还照耀着阳光,
您伟大的名字就将高高地
在那万古的长空中翱翔!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坐标武汉。封城两个多月后的祭奠日,正巧在昨晚看了《生活的颤音》——一部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同样是清明这一特殊节日发生的故事。
元月23日封城以来,蜗居在家里的日子免不了看电视打发时间。一切停摆了,电视没有什么新的节目,要么是抗疫新闻滚动,要么是老片子重播。花里胡哨的电视剧演绎着古今中外的人间故事,但他们都太让人看起来不省心了。我选择了温习1980年代的老片,因为我刚好看了《芙蓉镇》之后来了兴趣;有一种温馨回味感受;另外,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适合短时间的代入,不会欲罢不能的日夜追剧。
看了数十步80年代的老电影。很多都有些印象,毕竟那个时候从小学到中学,还是能够认知世界并有一定的记忆;很多明星保留着美好的记忆~~但是30多年后重温,新鲜的感受竟然扑面而来~~有很多东西,是要有人生经历后才真正懂得的~~他们带给我有着冲击力的肯定的认知就是:真诚、善良、理想主义共同塑造了美;这是不仅我们今天的电影,还有我们的现实,最需要重新建构和延展的所在。
《生活的颤音》正是一部有着这样的特质、而又有着音乐亮点的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影片。
很多人认为,张瑜在1980年的《庐山恋》中,制造了“中国银幕第一吻”。真的是这样吗?
从时间上讲,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上映更早,是“文革后第一吻”。
从技术上讲,《庐山恋》中的吻脸,并不是接吻。而《生活的颤音》中,虽然两嘴相碰,但只是蜻蜓点水。热吻,出现在1980年的《不是为了爱情》中,是严格意义上的“文革后第一吻”。
但是,很多人更乐意说《庐山恋》是“文革后第一吻”。原因有三:
第一,《庐山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相反,《生活的颤音》《不是为了爱情》,都是当年的“伤痕电影”,涉及文革,情感压抑,基调沉闷。这种给观众增加痛苦的电影,观众会很容易忘记。艺术水平,《庐山恋》也远远超过那两部。
第二,《庐山恋》,是一部恋爱教学片。虽然有一点情节,但整个影片就是在进行恋爱教学,让文革后的观众学会浪漫。在美丽的风景中,编导设计了太多让观众蠢蠢欲动的情形。《生活的颤音》也试图制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却把采到的野花献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恋爱。
第三,《庐山恋》,是吻的示范。吻,需要情感,需要氛围,才会有甜蜜。《生活的颤音》,吻还没有结束,有人破门而进,非常尴尬。这个吻,更像偷情。《不是为了爱情》的吻更像是完成任务。
因为这三点,《庐山恋》比另外两部影片的影响大得多 ,估计票房是另外两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有更多人看过的电影,其中的吻,才会更多人津津乐道。观众喜欢这一吻,也就很乐意把更高的荣誉给这部电影,索性就说是“中国银幕第一吻”。
那么文革之前呢,新中国的银幕第一吻是哪部电影?1957年的《护士日记》,是技术上的第一次,嘴对嘴。但是,这个情形并不美好,男领导女护士,在办公室,在上班时间,有人推门进来了他们还在投入。之后,男领导还对女主角进行性骚扰。敢于暴露当时领导的猥琐,本片很有开创性。
吻脸,则很早就出现了。1955年的《怒海轻骑》,大导演汤晓丹设计了吻戏,男主角亲吻女主角的脸庞,两次。这场戏非常浪漫,吹着海风,听着海浪,让观众感觉很甜蜜。这应该是新中国甜蜜第一吻。
1954年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男主角突然袭击,吻脸,两次;女主角很开心,回吻。这,应该是新中国银幕第一次吻脸,很大胆,很热烈,但似乎失之浪漫和甜蜜。
而,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吻,几乎没有办法考证。但可以肯定,中国人开始制作电影后,市场主导,百家争鸣,应该很快就出现了吻戏。至晚,1926年的《儿孙福》,已经有了没有完成的吻。
- “你该睡觉了” - “不!我刚刚醒过来。”……冷眉,中国电影演员。从小喜爱文艺,能歌善舞……1979年她拍摄了电影《生活的颤音》,轰动全国。1980年和黄梅莹,刘文治共同主演的影片《苦恋》,此片当时因政治原因被禁演至今,1982年又主演了影片《金鹿儿》等影视剧。之后离开了银幕,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至今。至于男主角史钟麒,据作家陈燕妮在她书写的《遭遇美国》这本书中介绍:史钟麒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一直生活在纽约,没有再演戏,而是在一个韩国人开的制衣厂里担任技工。史钟麒向来手巧,早在上海的时候就曾经为上影厂的老演员高博做裤子非常成功。所以史钟麒在这家厂做打板工还做得挺好。不过仔细想想,一个自幼学芭蕾舞出身,又曾在中国银幕上熠熠闪光的俊美男星,跑到美国去做技工,也不知心里究竟是何感受?
还原四五运动前后的社会氛围和其下的个体表现,特定历史气候下的反思和勇气。回忆部分黑白画面,现实及憧憬部分彩色呈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反抗压制、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40多年过去了,那些幽灵仍然阴魂不散、蠢蠢欲动
《生活的颤音》:西影厂第四代的初亮相,中影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终结了新中国电影的“无吻时代”。既是流行影像志(衣食住行),又是历史纪念簿(四五运动、文革结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技术欠奉,但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节奏。映后,小滕还透露老滕客串过一个镜头,嫌自己演太差。
政治音是多么毁电影,影像表现十分了得。
伤痕电影,四五运动,黑白回忆与彩色现实交叉、升格定格等探索手段,一场音乐会上的回忆,以心理活动为线索结构全片。最成功的尝试在音乐故事片的整体构思上,注重音乐旋律节奏与画面、与人物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内心独白,急推急拉,79年的鲜明特点。第一缕春风下的现代生活
4.5 被时代束缚和现代低估的一部片子,如今来看实在太有趣味和意味了。“哀乐之城”的爱情故事。注意几个空间的趣味和人物情感变化,珊珊第一次见长河回来,时间已过夜里12点,她救长河回家也已深夜两人走在空荡荡的北京城。我想在那个时候电影表现“夜生活”是少的。谁能想今天的北京。小西天出来一个大爷推着自行车问我“小伙子刚才那个片叫什么?”我:“生活的颤音“我又问句”你觉得怎么样?“大爷:”很好,很好,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那时候就那样。“我:”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大爷:”谢谢。“我:“谢谢”
记得79年在中央民院看时,片头起时掌声雷动
快速变焦实在用得太多,而且是同一场景
看得出创作者用足了心思,希望通过视听语言来强烈地烘托情感,也确实很饱满,前后段同样的影像通过配乐、叠化等手段使开篇结尾的情绪全然不同,丰富的机位变化渲染了一些大场面。颜值真高,音乐真好听,既有年代感符合中式审美,又很舒服有层次感,现在听起来也不过时。彩色影像部分能看到当时北京街景
故事结构实在很抱歉。原谅我受不了跟跳拉丁似的那种变焦,还有爱移不移的移动镜头,以及居然有点话剧腔的台词,哪怕他开的是风气之先。——也原谅他们十年没片子可看可参考。之外,我们希望我们只悼念亲人,不悼念伟人。
郁结南京阴沉气,血染风采天安门,且看英雄碑,山之上,有国殇”
十一届三中全会厚首次表现1976年「四五运动」是其历史性意义。但视听语言放到今日真是难以忍受:急推急拉的快速变焦、用到滥的大特写、还有开篇交代背景的镜头太杂乱无章了。PS:今晚顺便见到了滕文骥的儿子滕华涛。
社会学意义超出美学意义。
中国银幕初吻
三星半,算是重大题材了,高知、高阶位家庭的遭遇,拍得很精致,黑白彩色交织,分画面、叠加、溶解这些用得很娴熟。女主角长得有些像刘涛。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隐喻,类似莫比乌斯带,它就是通的。
国产银幕破处之吻,举国轰动,朝野震惊。卫道之士痛心疾首,小青年们奔走相告。影院场场爆满,票房轻松破万。
小时候看的。男女主角在当时是中国男女演员中的翘楚。史钟麒是中芭的芭蕾舞演员,有那个年代的人少有的艺术气质。而冷眉长得很洋气,也不象那个时代的人。所以这个电影基本上第一次让我觉得,啊,还有这种样子的男人女人。
聚焦文革后期周总理去世到四人帮倒台时段的伤痕电影,小资文艺女青年被革命分子演奏家吸引,进而甘冒风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投身到政治理想中去;“四五”运动中政治、爱情、阴谋以独具时代特色(局限)的方式扭结,情节大张大合,情绪大起大落,观感复杂,有尬点也有认同点;视听语言的先锋探索,悲苦回忆黑白片+自由如今彩色片,快速变焦镜头洪尚秀看了都害怕,分屏、叠化、定格、过曝等手法简直印象+诗意现实主义,不过机位打光上还有样板戏痕迹;昨今连看两部小提琴手的片子,真是巧合,东西方的影像、情感对比有意思,且女主都是主动一方,那一吻算得上惊世骇俗;主角男帅女靓夫妻相,人生导师舅舅的造型照鲁迅来的,妈妈边说你坐坐边开门送客真幽默;盛中国逝世纪念放映@资料馆,片中独奏是盛的版本,我也是听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长大的。
昭和电映和旧上海电影厂的手法 相隔 40年和西影 的吴腾联系起来,80年代开始了
这是一部音乐电影。所以如果你不投入的话,没有感情带入会比较难入戏。边看边想,难怪男女主角89年之后就出国了。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当时决然不会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