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女医生Babara因为企图从民主德国逃到联邦德国未遂,而被从柏林调遣到一所乡村医院工作,一开始她根本不和周围的人来往,直到医生Andre主动和她接近。医院里新送来一名女孩Stella,得的是脑膜炎,在Babara的细心呵护下逐渐康复。女孩却又因为怀孕了而被送去东德的劳教所。而另一方面,Babara在男友的帮助下积极准备下一次逃亡计划。虽然她还要不时地遭到东德警察的搜查,但是她隐藏得无懈可击。医院里又送来一名自杀未遂的男病人,Babara认为他需要动手术。Andre决定在周六晚上对这名病人进行手术,需要Babara的协助,而周六晚上正是Babara要进行逃亡计划的时间。正在她准备离开家的时候,Stella从劳教所逃出来找到了她.....
《耶拉》《芭芭拉》均以女主角在动荡不定的车厢内的镜头展开,似在暗示她们有一颗驿动的心。 影片节奏舒缓,镜头非常克制,像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一样沉闷、压抑,凄清的风景、枯燥的工作,如影随形的秘密警察和线人,该死的生活!影片准确地传递出了时代的密码,出狱后从东柏林下放到乡村的女医生芭芭拉,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屡屡挫伤同事莱泽尔的好意,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另一番“好意”的表达:一直都在计划出逃的她不想有任何牵挂,也不想连累任何人。 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哪怕你来到了乡下。本来是公事公办的例行检查如此令人痛苦,“老大哥”的手指不仅要探察你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还要戴上手套深入你的体内。很难说这种对监视对象的莫大羞辱给检查人员带来了何等快感,也许他们只是不愿、也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难想象,在这种恐怖、高压的环境中,来自集中营的少女一句“我要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对芭芭拉心灵的震撼,两颗孤独、悲愤、向往自由的心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芭芭拉为少女朗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尽量延长她的住院时间,后者更是视其为保护神。莱泽尔推荐给芭芭拉的小说《乡村医生》充满寓意:女孩即将离世,最后的愿望是一尝爱情的甜蜜,又老又丑的乡村医生满足了未经人事的女孩,成为甜美爱情的替代物;而芭芭拉放弃唯一的出逃机会,何尝不是将一切美好的情感寄托在了少女身上? 同样以东德时期为背景,《芭芭拉》从名气上来说不如《窃听风暴》,但艺术品质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2006年《窃听风暴》在欧洲获奖无数,并斩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好评如潮。人们对其情有独衷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电影,它颠覆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好的制度令坏人无法为恶,坏的制度让好人变成禽兽。斯塔西(东德国安部)档案联邦管理局信息部主管Förster评论《窃听风暴》:“魏斯乐这种情况我在真实世界里从没听说过。事实上,斯塔西的制度也决定了不可能出现一个魏斯乐,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做出这么多的重要决定,每个人都被其他人牵制和监视着。”这正是《窃听风暴》最大的败笔:特工良心发现的过程过于简略,欠缺说服力。 对于想了解铁幕下人们的生活、心态的观众而言,《芭芭拉》显然是比《窃听风暴》更好的选择。《窃听风暴》摄制组跑到很多东德的机关大楼取景,惟独遭到监狱博物馆馆长的拒绝,理由是该片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都没有。良心发现、雪中送炭只是传说,世界一片黑暗,善良的人也会变得麻木,成为暴力机器的一个齿轮,释放兽性以获得某种安全感:只要正常运转,齿轮是不会被淘汰的。 《窃听风暴》虚假的温情令人恶心,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刻意将复杂的人性简单化和美化的态度,对观众真切地认识那段可怕的历史会产生误导。在自由创作的环境中,《窃听风暴》显然太过矫情和幼稚。 倒不是说非要把东德特工都描绘成魔鬼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但任何人的任何重大转变,必定有着重大的原因,不是窃听一首诗歌或几场他人的谈话就能搞定的。艺术家必须提供足够的线索,让人物观念的变化形成内在的合理的逻辑,这是尊重观众的最起码的创作态度。相形之下,《芭芭拉》对特工的处理就较为令人信服。 影片一开场,老特工就讽刺芭芭拉“不会早一秒钟上班”;做身体检查时,对芭芭拉的哀求无动于衷;只有在妻子弥留之际,他才真情流露,对医生和前来看望的亲友充满感激,证明自己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蓝色的血液。但是,他不可能因此就洗心革面,愿意为了他人的幸福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莱泽尔和芭芭拉的感情发展也自然、可信,前者的善良一点一滴地融化了芭芭拉那颗拒绝融化的心。线人密布、人情易老,将千金难买的出逃机会让给少女,不只是责任、同情和怜悯,也含有对莱泽尔的眷念,芭芭拉的行为逻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无论多么严酷的境遇,也无法彻底摧毁人性的善良,而现实越冷酷无情,向往自由的心就越加强烈。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至少有37名东德边防军人在越境时遭到射杀。一座监狱,如果连其看守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逃离,它的末日还会远吗?(新民周刊)
芭芭拉·沃富注定是孤独的。
因为这时正处于1980年东、西德分裂时期。更因为她心怀梦想而频遭监视。她被迫从柏林最高医学院,下放到位于波罗的海边的一座小城。远在西德的爱人正设法安排她通过偷渡到西德。这个秘密只有她自己了然,当然,也难瞒过东德的秘密警察们。警察不但处处监视她,且不定时上门搜查她的住所。更离谱的是,还要让她面对墙壁,脱光衣服,叉开双腿,一丝不落的查体,生怕漏过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实在难为了这些秘密警察。
只是再紧密的跟踪也有疏漏之处。倍受人格污辱的芭芭拉,还是能从西德来的爱人见上面,并商议如何偷渡的计划。她把钱藏在路口转角处那硕大十字架下的一块大石头里。年轻漂亮的芭芭拉,每天就踩着单车往返医院和住所,从不随便外出,更不交往朋友。这不免引来诸多异样的目光。
唯一接近她的人就是医院新来的同事安德烈·瑞斯。他也是因一次医疗事故,从柏林大医院被“下放”到此处。起初,芭芭拉不免处处设防他,让他难以接近。似乎安德烈能体察到她内心的郁闷。他第一天上班时,警察克劳斯就告诉过他:“她是一个行为乖张的人……”警察的提醒,反而激发了安德烈的更大兴趣,其中有好奇更有一见倾心的爱慕。
有一天警察送来一位名叫丝特拉的漂亮女孩,芭芭拉格外同情她的遭遇,只有芭芭拉才能走进她痛苦的内心。芭芭拉为她读马克·吐温的小说。久违的阳光渐渐洒照进来。但糟糕的是丝特拉在被称为社会主义实验营的“托尔高”里,遭到过强奸,且有了身孕。芭芭拉不想她再被送往“托尔高”的集中营。安德烈却无奈的说:“最多她只能在医院多待两、三天。”事实是,丝特拉被警察迅即带往“托尔高”。丝特拉带着身孕在“托尔高”从事着高强度劳动。当人们注意空中的跳伞时,她乘机逃脱了,但她的大腿被铁丝网划了个大口子。可怜的丝特拉,她能逃到哪呢。
芭芭拉的秘密偷渡计划,终于定在了这个周五的晚上。想着能跟深爱她的爱人见面,且从此过上自由又平静的生活,她既兴奋莫明又惶恐不安。而那天正是她值班,需要跟安德烈换班。安德烈也爽快答应了。恰在此时,一个因跳楼自杀未遂的小伙需要手术,芭芭拉因责任所在,小伙的病情已不容耽搁,便想要及时告诉安德烈。恰好安德烈不在医院,已出外门诊。偏就诊的这户人家正是警察克劳斯家,当她找到时,克劳斯瞪大眼神的看看她说安德烈在楼上。芭芭拉匆忙上楼,看到安德烈正帮一位女人注射吗啡。原来这位女人正是克劳斯罹患癌症的妻子,注射吗啡只是减缓她的痛苦而已。在这样的专制国家,即或奉令行事的秘密警察,也有着不为外人言的痛苦。
忙了一通后,安德烈带芭芭拉来到自己的住所,为她做饭,跟她谈心。他哪知道她即将就要远走高飞呢。痛苦又纠结的芭芭拉,处处感受到了安德烈的浓浓爱意,还是跟他拥抱在一起,瞬间又拒绝了他。
芭芭拉疲惫的回到住所,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没想到门声再次被敲响,她以为是警察,带着几近昏厥的压力开门后,竟发现是慌张的丝特拉。芭芭拉为她擦净伤口消毒后,即背起她下楼。漆黑一团的夜,让人揪着的心无法放下。芭芭拉踩着单车前往海边。
寒风凛冽,丝特拉无力的靠在她背上。芭芭拉的紧张可谓达到了极点。最怕的就是突然杀出的警察车辆。幸而到了海边。接送她的男人顶着大浪划着皮筏到岸边,芭芭拉给了那人的费用,就背着丝特拉上筏子。那人划着筏子就载着丝特拉走了,而芭芭拉则永远留在了东德的岸上。
此时,安德烈来到芭芭拉的住处,竟然发现门也没关,空无一人,茶几上留有他送给她的《赤脚医生》那本书,警察克劳斯赶来冷冷的说:“她不会再回来了。”安德烈问:“是你们关了她吗?”克劳斯没有回答。
当痛苦的安德烈回到医院,正愁肠百结时,芭芭拉悄悄来到他身边,一言不发的着起了白大褂,继续她在小城的“赤脚医生”工作。安德烈猛然地看到了她冷冽外表下,其实蕴含着一颗温情的女人心。
这就是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导演奖”的电影《芭芭拉》(2012年出品),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芭芭拉由尼娜·霍斯饰演,安德烈由隆纳德·泽荷菲德出演。芭芭拉的沉静、雅致和孤独一如影片的格调,克制在三十年前的东德现场。而东、西德,如紧固的万花筒,最终让不同碎片,相安无事的融合一起,走向了多彩的世界。自由的伞花得以在在晴朗的天空下,如万花朵朵般展开。
2012、11、28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叙事风格,静水,流深。入戏比较慢,越看下去却越有张力和温暖,冷漠至心动至留下,一股力量缓缓流溢,当收尾一对火辣会意的眼神对视,为他们心生憧憬,我相信他们之间肯定会相爱会一直下去的。遗憾,女主身材虽优美可冷峻的面孔有点似鼠脸呐。
清冷凄美平静下的暗潮涌动~
好片。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极简单、白描的手法。要静静地去看,才能发现在平淡叙述下蕴藏的情绪转变。最后哭了,为结局加一分。伦勃朗的画、肖邦的夜曲,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没拿历史背景说事,仍然是一个非常时期的爱情。
想念[四月三周两天],不过这片其实有点温馨
美服化道无可挑剔,对东德小镇气氛把握得也很精准,但是剧本真是让人呵呵呵。我就是不能理解女主的献身精神,虽然剧本说,这源自1)自己监狱生活,2)Stella在集中营怀孕,很可怜3)女主爱上了男主。但是还是呵呵呵。高贵冷艳了90分钟最后崩盘就是这样。
三星半,其实是一部爱情电影,高压和贫穷的这边有温情脉脉的点滴,富饶和自由的那边有幸福幻想的憧憬,最终良善让她让出了希望的大海,透过伦勃朗的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为爱出走》,而是《为爱停留》。一切皆好,唯独有点淡,恰是这点淡,又让人回味。
柏林电影节第三天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啊,虽然故事并不新颖,但各个细节和技术环节都很出色,男主角又那么cute,恰到好处的小幽默和爱情戏,似乎一切都无懈可击。
德国这种冷叙事,配乐都基本没用到。冷中人性的暖更是难能可贵。三星半
有些导演太会叙事了,每一秒都没有脱离这件事。
影片里最美不过田野里萧飒的风声和摇晃的树木。还有那一看就冷入骨髓的海水。看到结尾芭芭拉和安德鲁对视的眼神,好像突然又不懂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却突然想起高中政治老师每次说电影结局时都会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啊。”看到豆友说是为爱停留,真的是因为爱吗?恐怕说不准吧。
坏的时代,好人不相识,亦是知己。
如果我们暂时抵抗不了邪恶,让我们努力把善良留下来。
想找个片子解闷来着,结果更闷了。
舍己所欲,施之于人。冷漠的脸,滚烫的心。
三星半。极度暧昧的表意,透出一丝女权主义的味道。必须集中精神分析每一处转瞬即逝的细节才能感受到俄罗斯套娃般的情绪。继07年《耶拉》让Nina Hoss拿到最佳女主角银熊,今年Christian Petzold终于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不过这两次拿奖我都觉得差点火候。
7分。其实我更喜欢《为爱出走》这个意译的片名。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强化那个时代东德那压抑的气氛与影响,而更多是专注在爱情的渲染上。全片几乎没有音乐,让故事呈现出一种冷酷的写实感。就像寓言故事里那病入膏肓的少女所做的,女猪的确是没有”出走“,而是停留了下来,但这真是为了男猪么?
政治电影最没意思了。我们要反思的是人性,而不是体制。那个西德幻影的实际存在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可以体会,而叙事,却故意在回避。与其挞伐一段历史,不如通过历史反思我们的今天。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不要被剧透,否则乐趣大减,它的叙事藏得很深,都靠各种不被轻易道明的细节,把观众一直被蒙在鼓里,最后真相大白了,虽然回头看一切故事其实挺平淡的,但那份浪漫足以弥补缺憾了。喜欢这种冷峻的故事,更迷人是电影骨子里的那份善良和悲悯之心,天朝的导演最缺的这个!★★★★
计划出逃的芭芭拉最怕引人关注,电车上的一个眼神、窗外的一声急刹、突然造访的邻居都令她警觉。男医生偏偏不识趣,端来咖啡载她回家,钢琴调音插座短路西德香烟,连藏着秘密的木十字架都谙熟于心。他就这样令她神经紧绷,爱情却如潮水拍打生活。活在伦勃朗的画里,无视监禁的目光,爱情是解剖的手臂。
审视198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女医生芭芭拉。关于她的生存状况,存在意义与价值观,脉络清晰地反映着当时那个世界的种种偏离。色彩绚丽的镜头后面却是极其冷静而思辨性的探讨,也许直观所感觉到的是强烈的冷漠,可不知在其后面却有很多淡淡的忧伤,爱与期待!PS:反法西斯防卫墙的自由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