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tainly I admit this one is a good one, but in my opinion 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enough one.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there are at least two problems in this fiction, one is that the plot is too much sad( or we could say the atmosphere), sometimes we even can find there are some details are too much on purpose.
and the other one is even more important: we have to ask Mr.Bai a question: what is his idea about a way to creative a modern tragedy?
in another word, what is the way to creative a true tragedy nowadays?
最后的贵族 她无疑是朋友圈中的明星,当李彤二十一岁生日那天,穿着雪白的公主裙,从一片朦胧光影中走下楼梯,走向父母为她在家中置办的盛大宴会时,她自己是知道的——小伙子看着她不是连鼓掌的手都忘在半空吗?她那三个好朋友,黄慧芬、张嘉行和雷芷苓,她们的眼光,除了喜爱,不是还有羡慕和崇拜吗? 这位纯洁、俏皮的小公主,此刻正尽情到毫无防备地享受外交官父亲为她安排的优裕生活,就算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她当前时局之混乱,家庭命运之未卜,“愁”字始终是窗外边的风景,于温室里的她何干?她可是名副其实的贵族,母亲曾是清宫里的格格,她赴美留学前母亲送的陪嫁,是外公祖传的祖母绿。她不仅自幼随父母游遍欧洲,而且她出生在水城威尼斯——也许她一出生便注定这没有故乡的尴尬命运。 幸福的生活在美国继续。成为人群中的明星,对她不是难事。无论是当荣誉学生,还是收到美国追求者们的大堆花束,她那同行的三个好友,除了羡慕,就剩下无奈的隐隐妒忌。1949年的到来,对许多人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对李彤这种贵族来说,则是五雷轰顶的噩耗。这一年的新年晚会,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或者,当她读完父母在赴台逃难途中遇海难身亡的电报,昏倒在晚会大厅外的时候,她的生命也随之而去了。再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令她快乐,她失去双亲和财产,也失去精神支柱。尽管挚友们依然关心她,还有个爱她的陈寅,她还是不辞而别,开始放逐自己的生命。 李彤不是不想念老友们,她对她们的关注不亚于她们对她,不然她不会在黄慧芬、张嘉行同时结婚的那天突然现身,哪怕慧芬的新郎是李彤心爱的陈寅。突然出现的李彤,跟过去大不相同,没有矜贵的仪态,只有张扬的风情——和风情掩饰的悲哀,显然她还想在人群中维持焦点状态,只有一帮故人才知道她身世可怜。她做模特,也是渴望继续受到宠爱的必然之举。婚礼后的舞会,更令所有朋友目瞪口呆。这几位落魄美国的名门小姐,即使多年之后,也一贯保持大家闺秀的娇羞、矜持之态,衣着言行保守,正装始终是旗袍,婚恋、交友同种同族——李彤曾经也一样,还宣称“妈,我不会给你找个洋女婿的”,顶多比她们目光更大胆,行为更娇纵罢了。现在,她肆意挑逗保守的男伴,猛喝烈酒,大谈赌马经——任性地胡乱下注,在舞池中拉风狂舞,朋友们看得懂,却不能言。 狂欢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她只能依偎在一个父亲般的富有情人怀里——像过去依恋自己的爸爸。但这种温暖也是短暂的,圣诞节之夜,看着情人一家三口欢聚,她受到双重情感打击——没有爱情,也失去了家庭。独处是可怕的,面对镜中的自己,她感到厌恶,水龙头开得再大也无法淹没、洗刷那种孤寂的无家感。终究是一个人,那就不属于、也可以属于任何人。等嘉行夫妻在上演《茶花女》的剧院门口邂逅她时,她的打扮已如“茶花女”一般,可怜她的神情仍似孩子般俏皮、无邪,更令人心痛;看到她如时髦、放浪的美国女人一般跟洋人飚车而过,惠芬也终于说出“李彤那样子,可真吓人”这句憋了很久的话;惠芬的丈夫,表面无言,苦在心头,终于在看到报上登载李彤酒后滋事被抓后爆发了关爱之情。 当还未卸去浓妆的李彤看到陈寅来局子保释她时,她既惊喜又羞愧,回到那个远不敌从前那般奢华的小公寓里,洗去铅华,竟让陈寅一阵恍惚,似乎又见到当年那个纯情、灿烂的姑娘,他们在小酒吧喝酒,她一杯接一杯喝她的烈酒曼哈顿,他始终喝着保守男人的威士忌。他们从静默到聊兴大发,又回复静默……这个夜晚显得特别长,但梦境总是要醒的。“你再不回去,惠芬会担心的。”其实贤淑的惠芬既知丈夫,又爱李彤,始终包容这份含蓄、温柔的情谊,她们这帮朋友一直等着心态归于平淡的李彤回来。 如果你回到昔日的朋友圈,婚姻家庭便是你逃不过的话题,甚至难题。同年龄的人,除了雷芷苓,都已结婚生子,惠芬女儿的生日宴——不知李彤是否想起她少时那些风光无限的宴会呢?——热闹也无聊,中国人扎堆无非是打麻将,打牌,不管你在中国、外国,是下层人还是中产阶级,陈寅也就因此无意中看到最疲惫、寂寥的李彤——她睡在阳台的椅子上,却没人发现。也许是绝了结婚的念想,也许是要报答各种复杂的情谊,她竟把一直戴在手上的祖母绿戒指送给了惠芬女儿,它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点纪念。李彤也不愿接受请求做旧爱与朋友之女的干妈——那种辛酸无奈可想而知!她情愿再淹没进客人们无聊的扑克赌博,换得片刻醉生梦死。 雷芷苓过去就没有李彤富有,也从不引人注目,却一样痴恋着过去。爱人无法来美,两人再难团聚,她便把所有的青春和精力都花在科学研究上,从半工半读的学生一直发展为大学教授,把真挚的爱情锁在心底,过着刻板的独身生活。比起从失去到联合国做外交官的梦想堕落到“交的男朋友都可以组成一个联合国”的李彤,她走的是一条相对积极的路,有缺憾,却不算荒废。 没有芷苓那种坚韧的力量,李彤就只能在消极的生命消耗中获得灵魂的短暂安宁。回不到父母怀中,就回到父母的足迹中,李彤到欧洲一路追寻,一直追到她出生的威尼斯,居然遇到了同病相怜的流浪小提琴师——从前的俄国伯爵,他连搅拌咖啡的动作都是贵族式的。这种交谈换得了凄凉的温暖,她也从他口中悟得了她的将来:天底下的水,都是相连的。回不了家、也没有家的人,总还有水,没入水中,也就结束了漂泊,回了家…… 张嘉行的儿子过生日了,她依然是傻大姐那般口无遮拦,李彤的结局也该由她来告诉我们观众,满座死一般沉默的宾客,也和我们一样黯然。惠芬的眼泪,泄漏了她藏于心底的形而上的痛苦,她在为死去的李彤哭泣,还是为自己?陈寅的大手在安抚爱妻,也在安抚我们伤感的情绪…… 看完谢晋的《最后的贵族》,我真心赞叹他在1989年所具有的那种超越时代的人性关怀,现代观众对李彤这样在纵乐、狂赌、酗酒、性乱中醉生梦死的绝望女性一点也不陌生,尽管她是极少数人——最后的贵族,可她的迷茫失落却是一代代人共有的青春创痛。谢老对一个个体的关怀,感染了不同时空的观众,他显然对女性有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只有爱人者才能拍能这么动人的故事。其叙事之丰满,人物之立体,绝对经得起时间的沉淀。选角也很准,年轻的潘虹美艳大方,演技成熟,扮演李彤甚好,而男主角濮存昕也具有那种保守、儒雅、内敛的气质,就是扮演李彤母亲的演员,也是因在《倾国倾城》里演慈禧得过金马影后的卢燕——她演昔日格格能不像吗! 这部戏当然不是全无缺点的,诚然摄影、美工、音乐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小,就连字幕背景也很讲究:谢老明白,这四个女孩人生最关键、最梦幻的时刻,是赴美那天,她们穿上红旗袍、自称美英中俄四强拍照的时刻,那个时刻,被谢老定格成字幕背景,留下四人迥异的性格写照。但我们依然感觉有些构图、色彩还不够现代,尽管影片内容比白先勇的原著《嫡仙记》更充实,更深入,但始终没有营造出那种醉生梦死的视觉效果,那个年代,对剧情的追求远甚于感官之美。然而感官效果对影片的作用很大,比如全剧视角感最好的,当属李彤去欧洲、尤其是威尼斯的那一段,令我也从画面中体验到李彤感觉“回到家”的那份平静的惬意。若有今人重拍这部戏,换上张叔平那种线条简洁、色彩鲜明的美工,加上光线、角度变换的摄影,取景更讲究,如此,如此,我们是不是能看到一部更优美的电影呢?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想到是潘虹演的李彤我就不想去追谢晋导演的电影了,虹姐不是不好,但气质上和书中相差的太多了。有人说当年林青霞如果去演效果会更好,但个人感觉林青霞气质较清纯了,当年的钟楚红会不会比较合适呢?似乎大美女的形象、大贵族的气质、风尘的气质、倔强的气质都有了。
个人感觉,不喜勿喷😄
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白先勇教授的讲座《白先勇谈 小说改编电影》,讲座中放了《最后的贵族》,这部电影改编自他的小说《谪仙记》。
林青霞女士也出现在现场,场面一度很“热闹”。
白先生说,其实他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拍出了他小说中的感觉。
从头到尾,整整一个小时五十分钟。坐在那里百无聊赖,片场中走了很多香港学生,可以说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是很失败的。
因为有一种电影,只能是“那个时候的电影”。
我们所谓的经典,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什么?代表一个时代。
个人的情绪和命运,总是被赋予在时代的背景中,才更具有感染力。
不然,就只是小打小闹的自我哀怨或陶醉。
《最后的贵族》就是犯了这样的禁忌。
宏大意义的标题和叙事背景,随着李彤父母的过世,也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从学校出走,成为模特,交际花,被包养,滥交,酗酒驾车,被拘留,漫游世界,直至死亡。李彤的个人命运已经脱离了历史,转为一种彻头彻尾的个人流浪堕落史。而其他一起同去美国的女伴也踏上各自的命运,成家立业生子,与所有妇女无二。只有生物教授一直独身,期待着与被困于上海不知音讯的男友相见。只有从她的期待中,还能找到一点点与历史相关的影子。
如果把这些情节安置到当代中国,讲四个女留学生的各自命运,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妥。因为全部是个人的喜怒哀乐,出了国门以后,所有关心的问题就只是自己的饭碗和老公。
肯定有人会反驳说,贵族到海外,也可以不理国事命运,因为日子也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人物才鲜活。
于此,并不反对。
只是觉得惋惜,因为这样的鲜活,所付出的代价,是将电影本身固化于一个“八十年代”的电影中,而不是成为经典。
我们不断同自己确认的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还在水深火热中,这些贵族就可以点曼哈顿酒一醉方休,可以漫游全世界,可以听歌剧,开车酒驾,泳装放浪,西餐牛扒红酒恰恰舞。所以这部电影才能够叫做《最后的贵族》。
我们不断同自己确认的是,这部片子这么无聊,情有可原,因为它是八十年代的电影,中国刚改革开放,没有几个人品过曼哈顿。
所以白先生说导演谢晋为此还专门在纽约点了一杯曼哈顿品尝。
全程自己说服自己,用那些挤出来的同情心,才支撑看完电影。
那些离去的香港人大概觉得最无聊,因为这些“新鲜”的场景,只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所谓的“最后的贵族”,没有看出哪里是“最后”,哪里又是“贵族”。
因为他们的命运只是个人的命运而已。
所以,只是那个时候有一些人,仅此而已。
原来是请林青霞的,潘虹太做作,年纪也不对。可惜了这原作
80年代果然是淳朴而理想的时代,四强俱乐部仿佛是下班的工厂姐妹花。潘虹的少女装扮有点显老,但是后半段会稍显风韵,赶时髦说也算得上当年的力压群芳。最后一段拍很聪明,一下子把之前对于原著的亦步亦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虽然独白显得做作而不连贯。投水一段拍的美极了。
两半,改编不太成功白先勇笔下不少堕落风尘走向毁灭的女子,常用旁人视角,这是文学的“藏”,而电影要“显”,很难。潘虹少女发型太老气,泪沟重。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蜘蛛。居然在谢晋的电影里听到Billie Holiday,那段布光摄影测试片,两位演员的肢体很有味道。这种戏极吃美术,未做到足,年代感飘乎不定。卢燕那通身的气派才最像。见到芝柏婚纱协助
暮色苍茫中,有位穿着黑色披风的女子,身边是成群的鸽子,她的眼里,尽是苍凉和落寞。她是李彤,来自《谪仙记》。她出生望族,当年,意气风发的她携着一枚王府祖传祖母绿戒指,和姊妹们一同奔赴美国求学,顾盼自豪,好不热闹,她生活在父母为她编织的美梦中,但终有梦醒时分。父母随着太平轮的沉没双双殒命,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她走上了与旁人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代贵族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悲哀,尽管多年后,她意气风发的隆重登场给众人带来了绝妙的惊喜,但花团锦簇掩盖不住她眼底的寂寞与空虚。而后辗转,她从模特,沦为情妇,变为交际花,我不知她为何沦落至此,只知她像浮萍,失去了主心骨,她生活在醉生梦死间,是否只是为了不让过去众星捧月的记忆消散?洗净铅华,她眼里有了沉淀,可,她终是辜负了青春,我不同情,只是悲哀,一颗流星的陨落。
一直觉得谢晋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在于他的电影品质。而是他对人性的解放,让电影上的角色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好似雷锋那般光荣正确。芙蓉镇里的秦书田让人发现,人还可以活得这样不正确:舍大义为私利。另一方面,谢晋的电影格局始终还是没有脱离那种原先的舞台剧效果,强调局部,忽略整体。除了关键的几场
开头的格调确实下功夫 生日舞会各对舞伴的选择或真情或社交真是人精之举 1949年的美国校园生活真是难以想象啊 太美好就是不能长久 被命运粗暴地强制断奶 于是这一生都在寻求奶头乐 曾经或是为了让父母骄傲而奋发 支柱没了努力为谁去 可惜了你那女大使的志向 那段洗净铅华的白衣裙主观镜头 重回威尼斯戴着兜帽的背影有些肖似法国中尉的女人 从水里来回水里去 天下的水终相通 与父母水下相见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根本就是《小时代》,后来才慢慢好起来,但还是太土了,不够纽约客的感觉,然后也不应该选潘虹和肖雄来演,前半段她俩显得太老气了!没有看到李安的客串,不知道大家看的是什么版本。。
谢晋的功劳在于,他把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用一部部电影梳理了一遍,而这部是关于民国末代贵族的子女的。民国的特权阶级将子女送到国外读书,在那里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继承了特权阶级的家资;可是这样的事情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父辈必须是贵族,一旦父辈死亡或者落寞,这种子女继承的纽带就会宣告破产。李彤的悲剧正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意味着贵族阶级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可是,相比于贫民所受的困厄,他们忍受的实在微不足道。此片似乎在为李彤争得观众的同情,可是我丝毫同情不起来,祸根来自于父母,转嫁到了她的身上。她的确是无辜的,可是她所忍受的并不是那么不堪忍受,她的死亡是一个贵族为她曾经有的挥霍所付代价,这不值得同情。她身上的精神都是些虚荣、浮华、享乐主义的东西,死亡是她咎由自取。
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朱大可等人当年说谢晋的电影是好莱坞模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结合。这部电影舒服流畅的镜头语言真正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平。特别是李彤跳恰恰的那段蒙太奇,把李彤的放纵和周围人们的不解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不对的吧,潘虹面相也不对,不像少女,从没年轻过似的。及不上原著,但是音乐运用和后面李彤的那种苍凉而激切的哀艳,那种放恣,浪掷般的任性,甚至末尾处一身黑衣在威尼斯随着一群鸽子走,投水的情态,即使真是林青霞演了,也没有这般。
三星半;相比原著的余味留长,改编版略直白,“谪仙”味不强;潘虹虽具悲剧气质,但灵动鲜活不足;威尼斯段落很美,“彼得堡的雪是温暖的”,无足鸟注定没有家乡。
有一段 李彤卸去艳丽的妆容 穿着白色的长裙 远远的出现在陈寅视线里 那个缓缓近推的镜头 很有“旧坞”30s黑白爱情片那个感觉了。以及后来两个人在酒吧里那段 背景音乐是Billie Holiday唱的蓝调 无言对白只有背景音的时候 通过两人的肢体表演,表达出的那种情绪,迷醉
当她把祖传的戒指摘下来,戴在曾经的爱人的女儿手上的时候,我就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多年前的夜晚我热烈的读过《谪仙记》,但还是在电影的画面里忍不住难过。潘虹固然不是少女李彤的完美演绎者,但那个在圣马可广场和鸽群在一起的凄凉女子,一定是她。
没落贵族都是任性而死的,那是福,也是命。
1.本片改编自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谪仙记》,1987年香港电视台就曾将这个故事拍成短剧;2.关于影片中李彤的选角,谢晋导演在电影立项之前就属意林青霞,但林青霞决定出演的消息引发争议,最后无奈辞演,谢晋便决定由原定扮演黄慧芬的潘虹来扮演李彤;3.在客串1998年《为人民服务》、1993年《喜宴》之前,李安就已经在《最后的贵族》中“当过演员”了(此时李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1991年《推手》还未问世)。
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像喜宝那样的故事 但说来李彤本就是上流 这是个方向向下的故事//看那个时代的电影总觉得中国导演离会拍电影还差了好远一段 虽然谢晋导演已经很会拍了 但那种藏在镜头里有趣的自我表达却很少 只有段落 可能那种有趣正是那些从小被扼杀掉的不正经//潘虹或许是个老美人 越老越美的那种 她演蘩漪太合适了 怀着满心的爱与恨 凌厉刻薄又决绝心狠 像个从来没有年轻过的人
6/10。大学新年狂欢时乐极生悲的李彤收到电报晕倒,父母患难使其失去贵族标识,做了情妇的李彤孤身走上圣诞夜大街看到失约的旧情人全家享福,耍酒疯进监狱被旧情人保释因爱情绝望自我沉沦;红衣服象征中国传统,撕毁照片则斩断灵魂的根,疯狂打麻将排解乡愁,俄国提琴手唤醒威尼斯之水倒映的故乡幻影。
惊现李安,OMG~~~~ 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
有的人就是无法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们内心有太多东西了,只能独辟蹊径,拿别的东西麻醉自己,例如酒精、情爱、学术、沿途的风景……
影片结尾借街头老乐手之口说:以前我怕冷而离开俄罗斯,现在我怀念俄罗斯的雪,那是暖的雪。是乡愁,也是隐喻。影片不足甚多,惟拍出悲凉与旧梦暖意可嘉。豆瓣标记112分钟,我看的版本只有102分钟,央六版,另外10分钟哪去了?抑或豆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