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也说告密者
看了某些网友的评论,声称此片很难看,基本只能坚持个十几分钟。对话流的影片很考验人的眼力。你不能通过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运动来清楚明了的掌握电影的走向脉络,只能通过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场景更迭来还原剧情本身。
有人说看不懂。这也好理解,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电影中的一些典故,一些对时事的反讽,一些对热点的调侃,一些对商业规则的洞悉不是局中人很难引起共鸣。还有一些关乎宗教历史的隐喻象征,更是想破头皮也不会明白。所以说,看懂一部美国喜剧片里十个笑点中的两个就已经算合格了
但很明显,该片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它的内核其实很沉重。但导演,伟大的斯蒂芬索德伯格在剪切方面是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弱化了这种类型片中常见的很多元素。比如细致阴险的策划、紧张刺激的取证、明暗交错的心理、惊心动魄的追捕等等,他都一笔带过。
片中主角,那个玩弄一切貌似诚恳无辜的马克,本来应该是位智商超卓而心理阴暗、面容冷峻而心狠手辣的人物。他的出场却在很多时候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或者是明显的荒唐怪诞。好像不是最终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小丑。当然,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克的种种行为已经充分表明了这可好男人给了他所在的公司、给了执法部门一个好大的难堪。
你通过一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影片似乎很难了解一个人。或者,这正是主创人员在刻意强调的。马克这个人在本片中似乎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他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总是那么憨厚无辜的样子,即使谎言被戳穿,即使坐牢,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很好。他做事不择手段,撒起谎来面不改色侃侃而谈。
导演似乎也不想大家过多的探究马克其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他的一系列行为。只是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手法将他性格中的一面为大家展示出来。影片只是隐约的提示了马克的行为本身应是一种最大的利己主义的表现。为此,他能抛弃一切道德方面的羁绊,放下所有的包袱,轻装上阵。
2 ) how to lie and not to be caught...or caught
因为看之前瞄了一眼别人的评论,所以我知道故事从头至尾充斥着谎言。如果没有这一开始的信息的话,估计结尾我会恍然大悟,然后会觉得它是一部更有意思的电影。不过因为知道有谎言,所以从第一分钟我就开始在研究Mark到底哪里在说谎了。
我必须说他是一个非常高招的说谎者。他的高招在于环环相扣,不断地推陈出新,又伪装得如此精密,让大家忽略他作为说谎者的可能性。任何想说谎的朋友,不妨学习一下人家都用了那些手法。
1.适时地转移目标。
其实一开始估计Mark也没有想骗那么大,只是想勒索一下公司,结果公司为了调查事件引来了FBI。他当然知道这FBI一介入,事情就不太好办,所以他掉转方向,让FBI把矛头指向自己公司的高层,并把自己代入合作者的角色。
2.扮无知。
当FBI觉得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可以对ADM开始展开行动的时候,Mark说那我应该还能留在公司吧。此话一出,FBI的人又开始觉得这个人怎么傻得这么可爱啊,这么傻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坏事呢。
3.扮弱者,博同情。
明明是他自己和FBI说该监听的是他的私人电话线,结果第二天他在公司却大吼大叫说自己家的两条线都被监听了。如此受伤的模样,搞得公司高层还以为这个同志为了公司的利益连个人隐私都牺牲了,多么好的员工啊。而且同时又让公司高层意识到连FBI都是不靠谱,不可信的,顿时便觉得Mark才是和公司在一条船上的人。另一方面,FBI又觉得这个同志为了和他们合作,有可能已经被公司盯上了,还要过着双重身份的生活,真是困难啊。弱者嘛,总是比较容易被排除在嫌疑犯的范围之外的。
4.说谎就要说到底,对每一个人,连最亲的人都不例外。当别人分不清你什么时候是说谎,什么时候说的是真话的时候,你就能应对自如了。
可是看到最后,我突然觉得其实Mark也没有很高招。他中间其实也想推翻一切,让生活回到正常的状态,但旁边总有一些人,比如说FBI,坚持要他继续下去。当人们认定了一件事情,总希望最后的结果会证明自己所相信的是对的。而Mark就被逼着一步步地骗下去。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聪明,你只是需要想好你的下一步,剩下的,有很多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者车到山前必有路。
我还是决定不了Mark到底是绝顶聪明,还是泛泛之辈。有时候,天才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界线其实很模糊。嗯,仔细考虑一下,其实他还是很聪明的,不在于他的说谎技巧,而在于如何将一大班人糊弄得团团转而他却悄无声息地把一千万美元转到自己的账户之下。原来所有的看得见的,都是为了cover看不见的勾当而已。
如果影片里没有那么多愚蠢的人,这会是一部更好看的电影。可是愚蠢的人还真多,比如说那个听Mark在叙述事件经过时一副无辜,白痴并还有点类似崇拜模样的律师;那个被Mark要求写一个奇怪的名字连问都不问就写下来的同事;还有那两个自以为正直又很会为Mark设身处地想的FBI探员,等等等等。不过我又很高兴这一次导演并没有选用一向贯穿美国电影的精明,自大的美国形象,而平民化了许多。毕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是愚昧的。
Last but not least,不要相信影评。平均7.2的评分并不能说明这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3 ) 谁人不爱肥大叔?
虽然在《谍影重重》前的 《天才雷普利》和 那部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忘了名字就喜欢上 马特 达蒙这家伙了。
记得有本杂志说,在好莱坞里达蒙是最最值得投资的男演员,典型的低投入高回报。 其实马特自己也会挑编本吧,怎么说能自己编剧本的人不会对剧本看都不看就乱接。
回到本片,达蒙同学的中年打扮还是嫩了点,但还是成功把自己的老婆,BOSS,FBI和无关的律师,自己的朋友等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大大的开了一个玩笑。
至于老达蒙在无时不刻的念叨我则理解为IQ高的人在下意识的自言自语,的确,象老马特的那颗天才的大脑不能随时说停就停,得不停的转,不停为自己的钱做安排。 当然,老马特还是棋差一着,过于简单的算计自己的BOSS和FBI了,这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吧。
除了老马特,倒是很欣赏他老婆,由头到尾的都站在后面支持他,从来就没怀疑生活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谎言上面的。最后马特从监狱出来时,的确是象中年的大叔了,而他老婆依旧没放弃他,两人相拥在一起的确有那么一点点打动了我。
再罗嗦几句,美国人总是喜欢拿FBI开玩笑,从科恩兄弟的《阅后即焚》到此片的里的FBI总是有些呆头呆脑,虽然有那么一二个聪明的人会在事中提出疑问,为什么老马特会不民惜冒这么大的风险来检举他的上司,完全信任老马特的特工表情严肃的拿出他用来忽悠他们的全家福相片一脸正经的说;因为这张相片无时不刻的提醒我们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心怀正义的人。这和科恩兄弟在《阅后即焚》里结尾差不多,FBI上司问下面的人,我们从这件事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下级摇摇头,什么也没有。
一直很喜欢这种冷幽默,英式的喜剧,不用太露骨,点到即止,台词可以回味很久。
话说现在越来越难静下心来看电影了,电影院上演的都是爆米花电影,在家里花一二个小时找电影,再找线上资源,运气好的话,看一部好电影花的时间精力不下于干一天的活。
当然,如果让我选择的话,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谁让我们都是这么难满足,一如那中年刚发福的马特般。
4 ) 属于智者的电影
Matt Damon是那种可以名留青史的演员。首先他可塑性很强,能演商业片,也能演文艺片。对于扮演那些那种表面傻乎乎,内心丰富到让人不寒而栗的人,他是很拿手的。先是天才莱普利,再是爱德华威尔逊,再是这个马克。
说实在的影片的可看性不是很强,有些像《特工风云》,大段大段的对白听上去很沉闷,但它不像《特工风云》那样沧桑,影片多了些生活气息。第一,配乐很轻松,是用小提琴和小号轻快地勾勒出的,很有美国的味道。第二,影片的色彩也淡淡地透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味道(初看影片还以为是那个时候的电影呢)。那个木讷的技术人员出生的管理人员,说了个大大的谎言,最后连自己都骗了。这就是人家说的“傻奸傻奸的”。HELLO KITTY原来是只黄鼠狼。他最后有没有说真话,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但这是属于智者的电影,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斥着电影的今天,我们的眼球被太多的视觉效果冲击着,但我们的大脑似乎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程式化,有谁还关心人们内心的细微感触呢?是时候让脑筋急转弯一下了。现代科学还不能解释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心上某一个地方都有着最深的思量。
纵观当代影坛,Matt Damon是很独特的,他是真正玩电影的人。
5 ) 自身有问题,还能检举别人吗?
这是2009年的《告密者》,因为这个名字的电影有好几部。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原来以为就是《惊暴内幕》的重复,但是罗素-克罗饰的被大烟草公司开除的“告密者”, 是个无辜的好人,他是出于正义,为社会、为他人负责,却受到迫害。这个由马特·戴蒙饰演的粮食公司的的副总裁、营养生化学家,是出于免责才向FBI告发,并为FBI提供录音、录像等情报,随着故事的延伸,粮食公司开始反击,查出这个告密者自身也是屎迹斑斑,贪污受贿几百上千万美元。最终吃了官司。
我们目前的反腐情况,往往是站队站错了,或者外部(实名举报)或自身(表哥、小三反水等)出现了破绽,但来自内部的告发很少,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身边的人出问题,会不会牵出自己,为什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也会像电影里出现类似问题,自身也不干净,他有权力或者说有义务去告发上司、同僚吗,值得去做吗?一个人有问题,身边的人最能感受到,但是由于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是体制内的受益者,谁没有一点问题,谁能像马英九一样“不粘锅”,所以说他能成为一个人物,也是他的定力所至,在国民党体制内,做到一尘不染,是多么不容易,所以他能经受选举的考验,选举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对人深度的挖掘,全面CT,你以往做过什么都能给你翻出来爆光,有污点的人那敢去竞选,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就当下,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体制内有良知的人站出来,站到正义的一面,听从内心的指引。也希望我们的政策能鼓励这样的人,不要像那个嫖娼小伙出于良心为营救失足女孩,却反被拘留罚款的伤心事,阻扰了其他内心也有正义感的人去做对的事。
6 ) 说谎成性
Mark是一家巨型公司(ADM, 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全球排名44)的高级副总裁,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往返各大洲,与其他洲际的大公司协定产量市场配额以操纵市场价格。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营销人员,操纵价格是重罪,他很不安;同时,公司上层似乎没有给他相应的良心补偿,他很不忿。
科学家会怎么处理这一现状呢——Mark在赖氨酸配方中掺入了病毒,导致研发项目进度延后,公司每天损失达700万刀,同时,他向上层臆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日本商人:山本,这家伙声称在ADM内部有一个日本派来的内鬼,在配方中下毒破坏项目,只要ADM给他1000万,他将提供此人信息并协助解决配方问题。
科学家对未来的规划是,和他美丽的妻子以及领养的两个孩子,搬到墨西哥去过对得起良心的潇洒日子。为此,他从没停下敛财的脚步,每一个月通过邮件诈骗,收取回扣等手段,从合作伙伴,分销商,公司那里,弄个几十万刀——“我只是抢抢超市,他们在洗劫全世界”
可惜在这时,上层找来了FBI。FBI对Mark家进行了电话监控。精彩由此而来,科学家反戈一击,他上了探员的车寻求合作,揭东家操纵市场价格的底,与FBI合作长达两年半,录制磁带上百盒……
故事在他的描述下,成了这样: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营销人员,他遵纪守法,本份善良,与妻子领养了两个孩子;他对操纵价格感到不安,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所以选择与FBI合作,希望政府在查清楚真相后还他一个清白。
事情发展并没有如他所愿,取证成功后,公司把他收受回扣一事捅了出来,所有证据都勾出一个这样的事实:他做的这一切只是想把上层送进大狱,他这个清白人儿好上位取而代之。律师和探员们相继对他失去了信任:是500万?还是950万? FBI在取证合作期间暴力袭击过他?FBI在公诉期间绑架过他?他总有一些“实话”还没告诉我们!
Mark锒铛入狱,服刑五年。洗劫世界的家伙们只判了三年。
好在最后科学家获得了总统特赦,出狱前,他告诉探员:我记不清了,可能是1150万。好家伙,看来不止1150万这个数。上层建筑是用谎言夯起来的。
---------------题外话分界线-------------------
有那么一个我没事就爱去逛逛的社区,登录入口处每天总是送一句箴言,大多时候它写着:xxxx:痛苦来自现实的围剿。
谢特,痛苦其实来自于你还不能心安理得的撒谎!看看这翩翩君子,想想《成长教育》里的犹太老男人,说谎时多淡定,世上总有人乐于消费谎言,只要包装华美,真实与否?who care!
-----------------------------------------------------
马特.达蒙,在此片中表现无与伦比,两极症是个什么症状,看看这就知道了。
同型片:《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
太慢
好片,剪切不凡,音乐一流。
他继续演绎了天才雷普利,年老愚钝版。
喜欢这种处理
爆料强迫症
@_@太阳月亮上升都在双鱼座的男人。。。索德伯格走了一个喜剧与犯罪的平衡杆,可惜太平衡,以至于我觉得无趣。。。
欺诈成瘾。配乐美。
洋溢着黑色幽默效果,拿话就说谎言串子 索德伯格拍片的套路总和观众以为的那样不一致
用了故意影响视听的手段,弱智的不是FBI也不是谎言,而是主视点代替观众被耍,所以出来黑色笑果...
我爱死这个大着肚子、留着小胡子、戴着老式方框眼镜且不停碎碎念的大叔了。索德伯格将一部商业犯罪题材荒诞化。一部到处是冷幽默的东西。因为本片有大量对白和神经质式的自言自语,估计电影受众群不会很大,但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将会爱死它。
看着费脑子.我还是看恐怖片去了.
喋喋不休,喋喋不休,喋喋不休。
Matt增肥出演,但是剧情本身一般
马特-达蒙真的太适合扮演这种表面看起来忠厚老实,内里心机重重的角色了,《天才利浦瑞》之后,他又扮演了一个外表平平,却谎言弥天的家伙,并且,同样很到位。
我一直想打荒诞的标签来着,从一开始我就觉得Mark在说谎,这说明我的直觉太正确还是Matt的表演不够到位?金黄色的影调很复古,反而让我觉得更增添了荒诞的意思。旁白段落与叙事段落的交叉还比较有意思,其他的真没有太大感觉。
听说是喜剧片……沉闷得可以
Ma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怎么演怎么有的阶段
非常有趣的小幽默,特别是出彩的配乐!
确实是索德伯格的风格
可怜马特戴蒙徒增三十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