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 SOUTHBANK,STUDIO。总共只有30几个座位的厅,屏幕却相当大。四下一看,几乎没有女性观众。第一排尽是鹤发中老年大叔,一水儿蹒跚着走进来。我左边坐了一个西装革履的老爷爷,身上带着一股略微刺鼻的,陈年老书柜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电影放映过程里他始终兴奋异常,偶尔拍案叫好,大多数时候频繁变换着坐姿;右边是两个奇装异服的文艺青年,挨着我的男生黑发披肩。
我知道这有些诡异,我有理由紧张,甚至害怕;但我仅有的精力都被这电影吸去了。短短的96分钟里,除了几次会心的笑声以外,观众们始终是鸦雀无声。就连移动姿势的声音也刺耳的惊人。我知道不只是我,大家都被波兰斯基这出独幕剧牢牢吸引住了。我身上的鸡皮疙瘩起来,下去,又起来,又下去,又起来。
电影有着完美呼应,眉飞色舞的开场和收尾。两位演员,一个场景。精彩绝伦,都说老婆该是艺术家的缪斯,Emmanuelle Seigner名副其实;可让人折服的是法国大明星Amalric,他要把自己置身于怎样的惊涛骇浪里,才能驾驭如此一波三折的角色;他们定是把自己的精神和波兰斯基的理解延绵又坚决地缠绕不休,才能完成这样一出权力不断反转,又始终如一的游戏。
这么多年以后我又被一榔头打回到福柯,即使当时学的早已血肉模糊。影片玩耍着博弈,玩耍着原作者马索克骨子里对权力的执念,玩耍着writer和adapter对人与人之间施与受关系的推挤,扩压,自我剖析;马索克的经历缠绕着他的作品,而波兰斯基对此的改编又附上了自身的反射。难怪BFI的programme里写着Polanski's film is a version of a version of a version of a life。
回来豆瓣,发现大家都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重现了影片的内容,我写不出来。回忆起来,只见旺达取之不尽的手提包,舞台上冰冷的"仙人掌",“比喻意义上的咖啡”汩汩流下,“一年”契约上的“签名”沙沙作响。
和78分钟的[会客厅杀戮]一样,96分钟的[裘皮维纳斯]也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我再次被无底洞一般的波兰斯基迷住了。他是荧幕背后,同时自己也跳上屏幕的浮士德,以毫无退缩和懈怠之心邀约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幻影,女神——女主说她叫旺达,与试镜角色名一致,多么巧妙,又毛骨悚然!——或魔鬼,随便取名什么。如果把[会客厅杀戮]里桌上那瓶威士忌及其原作“杀戮之神”与本片最后的高潮酒神之舞相联系起来,又隐约可以听见狂欢的狄俄尼索斯放荡的笑声了。
我一直在犹豫写不写这篇评论,暂且称为评论吧。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激动啊,激动法国人的拉康情结。是的,正如拉康临死时所说,我正在消失,我将成为大他者。拉康死了,他成了精神分析学派追随者的大他者,女性主义们不遗余力的进攻这位大他者。
可能,写不了那么多,随便写写。毕竟我对拉康不熟悉,只是感觉这部电影的结构跟拉康的结论很相似,并且以一种时间的顺序展开,正如拉康论述婴儿俄狄浦斯情结发展顺序一样。我对精神分析很热爱,这是我丝毫不后悔的地方,我很庆幸我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读到了拉康,并热爱上了拉康。至于齐泽克,后期精神分析学派里有很多人,他只是比较出名罢了,而且齐泽克重点在于权力、意识形态、革命、资本主义,与其说是拉康理论的继承,不如说是拉康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出他适合于运用的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跟他康关系不太大。我这里就班门弄斧,抱砖引玉,只是为了中国引进拉康,为拉康的追随者摇旗助威而已。
穿裘皮的维纳斯,我之前对此完全没有了解。后来观看电影,发现是一部sm小说,这点倒是很像萨德,是一种性倒错。这个故事被剧中男主角改编成戏剧,也是被女主角有机会就诘问的地方,也是剧情得意反转的关键。
旺达,莫名其妙地就出现了。是的,女人就这样出现了,女人对而男人而言,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视野里,仿佛一种不可公约的余数,不可象征的能指。所以男主角一直在问旺达是谁,旺达也从不正面回复她是谁,即便后面说是从演员变成私家侦探估计也是一种谎言。
没错,这引起焦虑。
男主角的焦虑。男性的焦虑。或者说男性地位的焦虑(男性地位不指男性,它只是一个位置,占据这个位置的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整体而言,拉康继承发展佛洛依德的双性论,这点很重要,结尾反转得以借此完成)。大他者阉割了人类主体,是人类主体在菲勒斯的淫威下愚蠢地寻找着它的代替之物。剧中那个仙人掌象征阳具,这不过是形象化而言,菲勒斯是有阳具的基础,男人是有jj的,女人没有,但菲勒斯不仅仅是阳具,而是一种在心理上被阉割后剩下的阳具,这个阳具是男人的jj,也不是男人的jj,不过这点拉康没说明白,因为这涉及到具体客观现实与精神的意识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是菲勒斯与阳具的问题,这种问题还体现在拉康对本能、需求、要求、欲望之间的划分上和联系上,虽然拉康努力用他的拓扑变化理论去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转变和相互关系,但我估计也就拉康自己能明白,或者其实他也不明白,关键是他死了,死了很多年了,呵呵。总之菲勒斯作为第一能指,主导者其它能指,包括男女性位置的定位。男人被阉割后,放弃母亲的欲望,转向认同父亲,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出去,寻找替代物借此满足自己欲望从而获得菲勒斯的拥有,当然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而男性需要定位,需要从欲望的替代物上进行定位,也就是母亲的替代物,也就是其他女人,因此,男性总是渴望将女性定位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然后借此对应虚构出与自己希望的女性样子的男性的样子,然后自己占据这个男性的位置,借此满足自己的自恋幻想,完成一种虚假的拥有菲勒斯的假象,获得满足和快乐。所以男性需要对女性定位借以调整自己和女性,所以男主角一直在询问女主角,一到女主角让男主角惊讶,愤怒等等时候,男主角就开始询问女主角他到底是谁,其实询问女主角是谁,也是男主角询问自己是谁,因为女主角总是挑逗男主角,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产生自我认可的焦虑,男主角迫切想要知道女主角是谁,然后借此定位女主角,从而定位自己,获得自我认同的整一的认可的假象。这里面提到了是谁,这就像柏拉图问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一样。这点我到很在意,我不知道国内怎么样,我已经深刻明白拉康地位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哲学方面来说,拉康的理论无足轻重,国人纠结于拉康的理论,却不明白拉康地位的伟大正是以为拉康对哲学的解构。拉康对知识的嘲讽,知识源于认识论,最早源于形而上学,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式。但这点被拉康否定了,拉康说知识是虚幻的假象,是男性主体因为自恋的结果,在尘世构建出来种种的整一的幻想,是菲勒斯主导男性,去不停的寻找菲勒斯的代替物而只在出来安慰自己的假象。男主角一直在询问女主角是谁,而女主角从不正面回应,这就出现了不确定性,知识的不确定性,最终引起男主自我认同的焦虑,假象的镜子在破裂。
我们应该知道,女主角出场很随意,很戏谑。这就是真正女性的做法,女性不应该服从男性的定位,成为男性的附庸,让男性从女性身上来定位男性自身让男性获得假象的菲勒斯原乐。这点很多女性主义者攻击拉康是错误的,拉康向他们指出了女性主义的未来,指出了男性主义的致命弱点。女性就应该调戏男性,不确定,不正面回应,不认同,不合作,游戏男性和知识,让男性无法定位自身,让男性焦虑,让男性自我消耗,陷入我是谁的茫然无措之中。女性应该打破这种由菲勒斯主导的男女相互定位的共谋,游戏一切或则自我想要的快乐。这点其实不仅仅限于女性,那行只是一种位置定位,男性也可以占据,意思是说男性也应该采取游戏的态度,自由随意的获得自己想要的原乐。而这部戏之中,一个场景非常有意思,男主角躺在沙发上,开始描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婚姻,女主角在沙发另一头,坐在凳子上,翘着二郎腿,戴着眼镜,拿着笔记录什么。这典型的精神分析时,分析师与分析者的角色,而此时分析师是女性,分析者是男性,所以女性要分析男性,将男性询问女性是谁借以定位自身的问题打回去,让让男性产生焦虑,而从整部剧来看,其实旺达也一直在分析托马斯,让托马斯产生焦虑,并揭示出托马斯作为男性其可悲之处就在于自己被那个菲勒斯主导,而女性则不是。
反转有两个原因,一个改编的小说,一个就是拉康所持的双性论。而剧情颇为有意思,女主角引诱男主角,说男主角其实演旺达比女主角好,因为他创造了旺达这个角色,自然没人能比他更适合演绎旺达。此次就是一个陷阱,女主角跳脱出来,让男主角陷进去,其后通过男主角扮演旺达时的台词,我们可以看出,波拉斯基简直就是在抄袭拉康。揭示出小说里女性的从属位置是为了小说里男主角的原乐和自恋,这点是小说的作者意思,而成为剧本,被饰演旺达的男主角说出来,意思就反讽了,让男主角扮演旺达,说明男性质询女性是谁的那个谁不过是男性幻想的,本质上就是由男性扮演的,而后再来定位男性自身,说到底不过是男性自恋自慰的独角戏罢了。而女主角脱离出来,游戏男主角,将男主角自恋自慰的一处丑陋的淫荡戏剧揭示出来,让男性获得焦虑,从而打到男性。最后的躶体的舞蹈更是对男性的嘲讽,被绑在菲勒斯上的男主角,看到的是男主角依托被束缚在菲勒斯上的幻想,可看而不可触,真正的欲望是被菲勒斯禁止的。
最后想说,穿裘皮的维纳斯,暗示每个主体都是病人,都是不正常者。旺达从开始的被动变成最后的主动,从奴变成主,成为欲望的主宰者。她开始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假象,这点也在暗示女性应该脱离男性对自身的假象定位,跳脱出来,获得自由。不过我还是想说,男性不必懊悔,毕竟长jj的是男人,女人终究没有jj,男人应该获得焦虑后的自信,不要被女性迷惑,不要沉沦在菲勒斯的假象焦虑之中,你就是有jj。而女性因为其自身原因,而不存在,是一种实在界的象征,女性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所在,而终究是什么人没知道,换句话说不是什么不知道也就是没有,女人真神秘。
裘皮 维纳斯 / 婊子 圣母
极端分裂
恋物癖 对某种材质的迷恋 还有蓝丝绒
面试者听了戏剧作家写的内容了解了戏剧作家的需求,得以控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打电话给未婚妻,我打更长时间电话给另一半让你嫉妒。看似你指挥我表演,其实我在戏中指挥你。
你问我 你是谁你来自哪说出你的故事 我直接看破他的把戏回答 我是警察的女儿 哪里都是我的家
另变态戏剧作家闻风丧胆的美丽的疼痛。
用SM传达性别上的角色扮演,波兰斯基在《苦月亮》中已经玩过一回。这次又将舞台/现实并行,双重角色拓展,达成精神统一。性别、角色、价值观的相互作用,构成关系上的支配。从中还能看到导演前作的影子,如《怪房客》的异装癖、《不道德的审判》的复仇女神、《苦月亮》的SM和舞蹈等。
老波你也太偷懒了,老改话剧也就算了这次直接拍了个发生在剧院里的。片子不错但是象征什么的太明显太讨巧了。
两个演员在剧场里一来一去的对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借着排演话剧的幌子,对两性关系,男女平等,爱的哲学,虐的极致等话题进行探讨,这样的对话太吸引人了,波兰斯基拍色情真有一手,把女人的挑逗和男人的欲望拍的太好了,整部电影除了穿靴子那一段,几乎没有男女主角直接接触的镜头,但舞台上的那份情欲都要溢出屏幕了
Roman Polanski的叙述更深邃了,在形式上似乎更加精简而同时复杂。火辣、趣味、逻辑和悬疑并存。4.5星
这个妹子简直就是导演分裂出来的嘛, 各种嘲弄,恐惧和幻想.又确实揭示了性别/性的权力本质. 非常有趣的文本."所有女人都渴望被爱,就像上帝创造人类","上帝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 想学法语. 学表演.长得像波兰斯基的演员真牛逼.很逗逼的鸡鸡树.
这出堪称SM启蒙的大戏以女人的视角一反转,有了一种新的解读,最后“上主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的手中”,而这句话的后半句本事也会某些女人很不爽。虚虚实实的戏剧与真实,男人女人、男导演女演员的控制和支配关系一再反转,情欲竟然称了男人的意淫,被虐不过是实现强者的性幻想。★★★★
彻底沦为波兰斯基的影奴了。整部影片的配置比《杀戮》还要精简,它幽默,乖张,扎实,迷幻,诡魅而病态,前卫而虚实难辨。两位主演的表演在性别、台上角色、台下身份、社会地位甚至是现实与幻想中转换自如。波兰斯基潜移默化的掌控着一切,很难用“戏中戏”来定义这故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戏剧常规。
一个舞台就两位演员,却因为“入戏”而产生权力的随时转移。千变万化的表演,千回百转的戏剧,S与M背后延续的是服从与支配的命题。欲望和征服是人的天职,两性之间没有上帝没有魔鬼, 只有——“危险关系”!
从舞台侵入现实,由历史延伸当下,性与权力的纠缠,永无休止。
同样的封闭空间戏,演员数量是Carnage的一半,杀伤力简直是微风与台风的区别。男权与女权之拉锯,几近完美的互文,还有极其考验演技的戏中戏,还有看得下巴快掉下来的收尾,还有让人忘记看时间的节奏掌控,还有........
这是仅两个演员在一个剧院中上演SM易装角色扮演的超现实情欲大戏,阿马立克根本就是波兰斯基的化身,爆笑,性感,极致的戏中戏,在角色性别虚实之间畅快转换,童年性阴影,支配与捆绑...比《杀戮》好出了几个级别,老波波最高!
哎呀笑cry~~施虐与受虐、支配与被支配、玩弄与被玩弄、角色与身份、虚构与现实、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过去现在、甚至性别,随时翻转,随时洗牌。爱情是政治,权力关系的交替如王座更迭;男女是相生相克的亲密宿敌,打倒了我也踢翻了你,臣服了你也低贱了我。谁是谁的主宰?谁又是谁的玩物?
两个演员一出戏,在电影里演话剧。话剧剧情反转了一次,电影剧情反转了一次,话剧角色关系反转了一次,电影角色关系反转了一次&性别关系反转了一次。要把这么五次反转合理且不混乱地编织在一起,编剧需要功力;而在90分钟的单一封闭场景里怎么让电影语言表现得更丰富,导演需要功力【百老汇电影中心】
给波兰斯基大神跪了!一个场景,两个人物,一个半小时看得津津有味。难怪这么多铁杆粉丝早上八点不到就在排队,结果剧院满了还有好多人赖着不走,于是我们被带到旁边的小剧院另外加映一场!真是没白起这么早等这么久~
1.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爱情里面的权利衡量,表与里、始与终;2.男性内心最里层的挖掘,控制欲、受虐性、变性...直至血肉模糊,只为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欲望;3.女性,被男人蒙骗的玩具,一时的被赋予、被追捧,却也不过是男人的一个陷阱;4.剧本、音效实在太赞,戏中戏,人物的双重转换,被深深吸引了。
抽M去火火更炽,借S消愁愁更愁。
那音乐那节奏,啧啧,看到后面已经被这个剧本玩傻了,基本处于被老波波一掌震出几丈开外的感觉。全场观众也没回过劲来,全部呆坐在那里看完字幕。
“节制”才能“情色” 这也是粉色电影和AV的区别
这类单场景两人戏,真的很难撑起一部长片。剧情只能是没话找话、没戏找戏,难免显得刻意牵强,不管如何调度运镜剪辑,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像是舞台剧。观众一般开始观赏时还兴致盎然精神抖擞,半小时过后便兴趣索然身心俱疲了。 PS:这片男主选得真好,形神兼备,活脱脱就是波兰斯基本尊。
7.5/10。当m过于强大,就会变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