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你们生活好了,可是我们这边被你们屠杀的百姓呢,恶心日本鬼子。想起来我去哈尔滨看了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就是鬼子拿一个13岁小孩做实验,活着的时候开膛破肚,甚至肚子里器官取出来的时候还活着抽搐,活生生被取器官,艹了,而且他们不管我们的人民叫人,他们把做实验的人叫“马路大”,那里人体实验的地方特别大,还有好几个监狱牢房,小动物实验室特别小,还没猪圈大,731撤退的时候还把鼠疫散播到了哈尔滨平房区,那边的人民被鼠疫困扰了三年,特么的,和小日本不共戴天。
豆瓣9.5高分纪录片《人生果实》让你看的哭哭笑笑,不再怕变老,不再畏惧死亡。怀着热爱优雅地生活、老去都是美好生命的一部分。
在日本爱知县春日井市,高藏寺新村的一隅,有一片杂木林和一间漂亮的小木屋,这里便是90岁修一和87岁英子的家。年轻时,酷爱帆船和航海的建筑师修一为了圆妻子的田园梦,带着英子来到这里,亲手为她搭起了田园木屋、开辟了菜园果园。修一常说:城市需要森林。他觉得一个人想要好好生活,不能远离树木。于是在木屋西面种了 180 棵树。他们和这里的50多种水果、70多种蔬菜和180棵树已经生活了40多年。
01
六十多年前的帆船队长修一带着队员,因为没钱而借住在英子家,于是两人相识了。那时的英子是有着200年历史造酒坊的独生女,从小被教育女孩子不可以没有笑容。而修一大概是个穷小子,英子笑那会儿的修一穿着麻布做的皱巴巴的裤子和草鞋。
在那个很冷的冬天,他们结婚了,没有婚礼。一直拥有帆船梦而月薪只有4w日元的修一,告诉英子买一条帆船大概70w日元。英子平静地说:这样啊。然后就觉得那就想想办法吧。然后她把保险全部解约,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她一趟一趟拿着去了当铺。而修一全不知情。英子说这种事不能告诉他。
六十多年的朝夕相处,英子从来没有变过,说起自己最舒心的事情就是丈夫过得好。三百多平的庭院,每一寸都孜孜不倦酝酿着60多年的爱。想起曾有几年的手抄本扉页,我总固执地把《哥林多前书》那段话抄下来: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修一和英子的爱就是这样。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了。可那又怎样呢?
修一只吃海苔米饭配渍菜的传统日式早餐,英子爱吃面包抹果酱和黄油的西式早餐。于是英子每天要做两种不同早餐,直到修一突然离世后,英子也一直坚持这样。
修一最爱吃的是土豆,恰巧,英子唯一不喜欢的也是土豆,因为吃了土豆会胀气。但英子却常常做给修一吃,直到修一去世后,一如既往会把修一喜欢的炸土豆端到修一相片前。
她说,我做饭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听到他说“好吃”。
修一先生不爱吃水果,英子女士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园子挑选水果榨成果汁。“他不怎么爱吃水果,我就把水果榨成汁,他没准儿能喝点儿。”于是可爱的英子每天都要陪着修一先生一起喝果汁。
英子说这么久了却还分不清园子里那么多的蔬果,修一就给每一种蔬菜水果做上清晰的小名牌。英子毛毛躁躁的,总是容易被绊倒或者碰到头,小心谨慎的修一看在眼里又不忍责怪,就写小木牌提醒给英子。“注意!撞到会痛!” “燃气开着呢,不要忘了哦。”
修一还给英子做了求助小木牌,英子如果发现哪块土地需要修一帮忙翻一下,就插上:“拜托了!修一”,修一看到搞定后,插上:“搞定了,英子!”这是修一的浪漫,他总说,夫妻间要留有空隙。在爱里面,不需要责备。
吃饭只用木勺的修一,英子喊多少遍修一的名字修一都听不到只能跑过去找他,总喜欢问英子“这么做可以吗”的修一,总是回答“这是好事,去做吧”的英子,做窗户的修一,旁边只会糊纸的英子。那个像少女一般87岁的英子说:你看我们修一是越来越好看了。而90岁的修一逢人便说:英子对我来说,是最棒的女朋友。
02
在修一和英子的日常里,除去爱,还有更强大的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即便英子为了实现修一买帆船养帆船的梦想,娘家的嫁妆都拿去了当铺,虽然手头不再宽裕,她也会坚持到当地高档百货商店购买最新鲜的食材。
因为修一帆船出海的梦想。在木屋外面,有桅杆,到了重要节日,桅杆会升起一面面旗帜,就像在帆船上一样。木屋内外,都挂着舵。英子形容这种日子:每天都是小阳春,过的安安稳稳的。
他们坚持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起侍弄园子,照顾蔬果。两百坪的菜地分割成21块,每块种着不同的食材,周围种满果树。圆白菜、茄子、黄瓜、草莓、樱桃、梅子、柿子、无花果、小酸橘……每天拔草除虫,浇水施肥。
还会专门为鸟儿们特别准备了水缸,供它们洗澡,喝水。修一去世没多久,水缸裂了,镜头里的英子强忍着泪水,说“没办法,就当寿命尽了吧。”还好,后来她的女儿给修好了,鸟儿又可以洗澡了。
修一每天会写至少十封信给不相识、没有见过面的人,包括超市卖鱼的小伙子。英子买鱼的时候,小伙子会拿出修一给他写的信:鱼肉很新鲜很美味,要加油哦!大概三天就会收到一封。
英子超级喜欢做吃的,大概是喜欢听到修一说的那句“真好吃”吧。会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和甜点。也会将吃不完的蔬果腌制在玻璃罐,将甜品打包分装,悉心贴好标签,送给客人和朋友。
有一天建筑师修一收到一封来自精神病院的求助信:医院最近想建造新的设施。我们的患者,大多是经历了经济社会的磨炼,在过度劳累中迷失自我而发病的人。怎么才能让他们生活得像个人一样?请助我们一臂之力。
修一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拒绝一切谢礼和设计费用,并回复说:这对我来说,是一生一次最幸福的工作。请放心与我商谈细节。一定会有好事发生的。
英子看修一总是忙忙碌碌会不会很累,总对他说,这个找人来做吧。他却坚持着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他说慢慢做,不用急,总会做好的。做的过程中,也总会有启发和收获。就像他们写过的《明天也是小春日和》里,引用过雷切尔·卡森的话:看见、感受、惊奇的心才最重要。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生活吧,所有人都向往,却又遥远的生活。
03
在这177岁的生活里,在你看的又哭又笑的这些日子里,好像死亡都变得优美,不再令人惧怕。想采访和联络他们的人有很多,修一毫不婉转一律拒绝,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想好好地自己享用。
年岁日增,每一天都像是倒计时。英子面对“谁会先离开”这个问题,这样说“如果我先走了,问题会很大。”
修一说:喜欢浪漫的地方吧,像南十字星,一定挤得水泄不通,所以我打算去的是南十字星旁边的小星星。烧成炭的遗骨就请人撒到南太平洋的海里。英子也会随后跟来,真好。 但是如果英子先不在了,我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这方面我不要去想,也没有办法想。
2015年的6月的一个午后,铲草除虫后的修一像往日一样午睡。之后再也没有醒来。虽然会悲伤会流眼泪,可这一次,对死亡的畏惧感竟然凭空消失。珍惜死亡,就是珍惜活着的现在。
英子那日穿着黑色连衣裙,跪坐在修一身旁,脸上仍有笑容,笑中带泪。她哽咽而坚定地对修一说:放心,剩下的日子,我会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你在那边会孤独吧,别担心,我很快就来陪你,等着我。
之后的日子,英子看起来很孤独,但是她做起了平日不曾做都是修一做的事情,依然也会把可乐土豆饼做给修一吃,早餐仍然一人一份。她守护着与修一的家。
风吹枯叶落
落叶生肥土
肥土丰香果
孜孜不倦,不紧不慢
人生似果实
文 | 大城有小爱
配图 | 截取自视频,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 | 文字版权归大城有小爱所有
现在是北京时间10:32,看完人生果实,我哭得鼻涕哗啦。
大概两个半小时前,我瞄到爸爸打来的两个未接电话。十几个小时前,我变成了一个没有爷爷的人。
我举着电话哭了,爸爸边安慰我边告诉我明天的安排,他语速很轻 ,很温柔。我想,他一定也很伤心。因为,我的爸爸没有爸爸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多和爷爷学一学围棋,没有去他常去拶棋的烟馆陪他坐坐。没有问问什么事让他开心,什么事让他愤怒过,遗憾过。
上上周末回去看他,他笑笑得躺在床上,把我唤做堂妹。我摸着他的手轻轻说话。我看到他让其他87岁老人羡慕的黑发越来越白,我看到他轻轻地磕磨着牙齿。
“你是燕燕!”
“是的我是。”
你是那个帮12岁的我削辟邪桃枝的老人,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塞满了裤子书包口袋。
你人生的果实满满一篮,我好像还没有好好尝一尝。
年轻的时候,觉得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那个时候我刚到深圳,早上七点起来,把厨房的火打开,蒸点早餐、然后洗脸刷牙,开始背单词,走路去上班,学点粤语歌,一个人走在路上会把歌放得很大声,上班,走路下班,然后买菜回家做饭,做完饭还会看看网络课程。然后偶尔会失眠,而且还特别严重。一天真的显得又漫长又匆忙。那个时候我在大城市里充满野心,却又没有什么努力的方向,就像帆船在海里找不到目标。
现在年纪大了,才明白,其实一天能做到的事情好有限。工作中踏踏实实做到一项指标都已经很不容易,也耗费心力了。回家想好好做顿饭,做好吃好,也就到了九点。
看完电影,努力回想,自己很小的时候在农村的一天,外公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出去了,中午屋顶就会有炊烟,然后紧接着就是外婆站在门口大喊在邻居家玩的我们吃饭,饭桌上脾气不好不爱说话的外公老是会生气我们不好好吃饭,另外一只手不扶住碗的没有礼貌的习惯,外婆就会当和事佬,一起把外公逗笑,中午没吃完的饭,外婆把饭粒铺开晒干后,用白糖炒,在那个零食和零花钱都匮乏的时代,那个是我们觉得最好吃最好吃的零食。下午呢有时候外婆叫几个老人家在大厅里打麻将,外公不是很喜欢家里太多人,有时候会生闷气跑去把风扇关掉,弄得一大堂的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外婆会带我们去摘茶叶,我们几个人在茶园里,疯玩。把新鲜的茶叶做成干茶叶,泡豆子芝麻茶或者清茶,需要摘洗踩晒等等几个步骤。我也是凭着模糊的记忆想起来的。到了晚上,我们把竹床搬到外面,大人用蒲扇给我们赶蚊子,我们躺着乘凉数星星,有时候晚上还有还珠格格更新。每天晚上都在玩的精疲力尽的疲惫中睡去。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一天,在外婆外公看来,其实也是相当漫长繁琐又日复一日的啊,无非也就是一日三餐和一些农活。他们一过就是一辈子。
可是这样的一天直到现在还在给我力量。就像电影里面的英子和修一一样,告诉我,一些简单朴实的道理,“活得越认真,人生就会愈加美好”,我很庆幸,在我人生启蒙拥有过几年那样的生活,它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这估计也是我一直以来有一个归隐山林的愿望的源头吧。
高三过生日的时候收到一本叫《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的书,自此认识了修一和英子。
依稀记得一篇书评如是写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塔希提和远方。
那时候笑这句话附庸风雅,没能免俗,用了一个午间休息时间一帧一帧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才明白了其中奥义。
你不知道,原来平安喜乐的生活可以同时具备这样的冒险精神。
修一是一个有些古怪的老头,过人的建筑天分,想要远航的梦想,眷恋于缓慢而温情的生活方式。
那么多看起来矛盾的因子,却拼凑出了这样一个圆融的,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暖意的人。
“你越是认真生活,生活就会越美好。”
一间不大的木屋,琐碎而整齐的家具陈设,堆满帆船模型的房间,一整面墙的生活记录,用了很久的炊具和餐具,手织的棉麻桌布,下午两三点钟的光线,有些繁杂的,却好像拥挤得刚刚好。
屋子外面是用四十年光阴长成的葱郁森林,埋头悄悄生长的农作物,四季不间断的鲜花,接收了充足光照而蓄满糖分的果实。漆成亮黄色的木板上是修一的碎碎念,提醒着笨手笨脚的妻子在打理院子时要注意的细节,草莓,甘夏,栗子,樱桃,春季白萝卜,橡木,日本雪球花,凌霄花(“享受这红色走廊吧”),每一种作物都有自己的名牌和注解,被这样温柔地在意着,想必一定会卯足了劲生长吧。
英子也是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喜欢甜食,一丝不苟地安排着下午茶时间,樱桃优酪乳,布丁,烤薄饼,草莓蛋糕,巧克力冻糕,甘夏果酱和烤土司,用了四十年的烤箱滋滋冒着热气,黄油和糖的焦香总是准点弥漫在厨房里,配上红茶和静心挑选的餐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随便应付。
四十年的光阴,两个缓慢磨合的人,有趣的灵魂和再好不过的生活方式,镜头外的人,总是艳慕居多。
纪录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修一在午后小憩中安然离开了,英子在床边安慰地抚摸着丈夫的额头,笃定而平静地说着“等我时候到了,变成了灰烬,我们就可以一起乘船去南太平洋了。等着我,好吗。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期待着再次见到你。”
陪你平静生活,却还是记得你的英雄梦想。
向往的爱情,不过如此吧。
时常不知道认真生活的定义如何,少年情怀里总有解释不清的不安分因素,想要四海闯荡,却又不舍故乡。向往朝九晚五却充盈的日子,却也想要用一个漫长午后来晒一晒太阳。
有时候想要时光很短,无暇多想,只管脚下,有时候想要时光很长,把所有该体验的都尝试,缓慢地解读每一个细微的瞬间,悉心收好以后珍藏到箱底,成为熨帖的纪念。
依然不知道怎么生活,却对影片中一句话记忆犹新“我们会做梦,所以我们目光长远。”
平安喜乐,但不要忘记做梦和冒险。
每个人都有能让梦想成真的童话。——沃尔特 本杰明
津端修一&英子
英子总是喜欢笑,她总是“修一,修一”的唤老爷爷仿佛她们一直处在谈恋爱的模样。修一不善言辞,在工作中总是很专注很有个人想法,而英子总能十分包容他,照顾他日常起居且尊重他的工作,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们两人之间真的很契合!
他们之间交流不是很多,但两个人在生活中都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像血液一样融入了对方的生活,这种默契很美好,很难得。但幸福的生活是有迹可循的!
英子很包容,在食物方面,特意做他喜欢的食物,尊重他的爱好,为了让修一买他想买的帆船买了自己全部的和服,工作方面,支持他的工作去荒山种树,等等。
而修一呢,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不是一个好的公司职员,但是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你可以感受到修一是一个不善于直接表达,但会用行动表示的人。他会写明信片感谢菜市场卖给英子菜的人,会画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会在院子里写小木牌帮助英子区分每种植物,还有那个院子里制作培根的装置,一定是修一专门为英子打造的。他说英子是他最好的女朋友,英子对他的爱他一直都知道。
房屋一定是生活的珠宝盒。
不仅如此,修一先生对生活的思考,对环境的保护也令人感动。这也是修一先生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原因吧!
他总是将枯枝败叶收集起来,放到桶里堆肥,等它们变成土再回馈给大地。他说“我们不能为后代留下钱财,但如果我们制作肥沃的土壤,它们就能滋养作物。”她们说“我们必须让土壤变得肥沃”。修一跟英子说,如果社区每一户人家都种一棵树,那整个社区就是一片森林了。修一还经常组织参加社区活动,比如荒山种树之类的。他是一个挺有钱的设计师,却选择离开城市带头到像农村一样的新城区开荒建房。他们种植一院子植物一定也和他的环保理念有关吧!
在修一老先生身上你能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
修一在最后的设计图上这样说。
纪录片只是记录生活的部分情景,终究不是真正的人生,我相信她们的生活一定一定比纪录片所展现出来的更幸福,更美好。
人類動容時刻。不要說什麼這是理想晚年,先從年輕時做到“能動手就不麻煩別人”吧!【2018.01.22】
【20180117】很美好。让人不怕老。
生活中真没见到90岁还这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没有什么老态的老人,可能是老两口做任何事永远都是亲力亲为的原因吧,人生的果实,其实都是年轻时结下的,所谓性格即命运,真的是没有错。
我看到这个呢,只能想到太奶奶和我说,自己父亲因战争早逝,大姐带着她逃难,一路上又因战争饥荒和其他亲人走散。日本军国主义者让她失了父亲,失了家,也失了读书的机会。“不识几个字,没什么文化”又使她一生错失无数机会。人生至此,始作俑者不仅毫无歉意,甚至大肆炫耀,甚至引以为豪——而今日的同辈,甚至早已遗忘,甚至支持赞扬。太奶奶必是不会用豆瓣的,也不会评论艺术价值如何如何——但也不忍心让她看到这部片子,我怕她会想起被杀害的父亲和再无音讯的儿时玩伴,骨肉至亲。
很虚伪很假。空着手去菜市场买菜?很重的,九十岁人根本提不动的。生活中大妈买菜都用手拉车。农务劳作很艰难的,不要美化,这么多果实、房间打扫、衣物、食物是有工作人员。才说不用微波炉,用电烤炉倒是很熟练。蛋糕远远超过两个老人的份量。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共鸣,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完全没有体现任何的创作意图,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且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选了这一对夫妇,随便到中国的乡下,找两个能活到九十岁老人,他们的一生都比这个丰富,也更能让人哭出来。
真了不起啊!生命可以活成的最绵延温柔的模样。
有趣的活着,体面的告别
太”日本”了,没有一点打动我,看似平淡的生活实际没有任何烟火气,谁能把养老金32万称为普通生活呢?别感动别人的生活了,都是你想不到的高端。
可能我也是需要这样一幢平房这样一个庭院的精神病吧。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准备,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这种从“始”至“终”的生命力平凡又伟大。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突然想到,生命的长度也许不该从出生计算到临终,而应该由自己觉得开心值得的一刻一秒累加而成,这才是“人”生。
非常朴实,美丽,有让人不畏惧衰老的力量。不仅是晚年生活榜样,对于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人生榜样。生活技能也是考量人生是否完满的标准之一。有一位百般武艺的建筑家伴侣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能有一位把家变成生活百宝箱的妻子也很厉害,即使到了八十多岁,还得勤换桌布,会做料理烤蛋糕,还会耕作……
英子女士 是最棒的女朋友【泪目
爱其实很小,它可以穿过针眼。
实力羡慕花子,爷爷奶奶太宠溺了吧……树木希林的旁白好好听……生死部分也特别好。
七 看过 2019-05-22妻子对丈夫一直用敬语,“把我的老公照顾好、身体健康,我就能身体健康。我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我在他的领导下生活45年。“ 丈夫吃酸奶说“木勺子”,她赶紧起身去换,丈夫那个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点骇人,----人生走到尽头,在外人面前仍然摆出一副大丈夫使唤妻子的“尊严”,看到的时候其实很觉得这个镜头有些骇人。当然,丈夫是爱妻子的,“对我来说,她是最好的女朋友。“ 跟妻子在生活上配合默契,主动要给妻子在送人的打糕上因上她的名字......这样的夫妻关系,只能说,完美的符合了社会导向的文化,因此生活的风平浪静,两个人都安之若素,满足幸福。另外这样美好的生活的前提是,两个人每个月有35万日元【22000人民币】的养老金。所谓种种水果收收菜,只是消遣,所以才闲情逸致,让观众看得“浪漫”
这么高分的一部纪录片,九万人观看,我从上往下翻了好久,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片中的二战部分内容?津端夫妇从日本去台湾探望曾经老朋友的墓地,那个老朋友很明显是当年日本二战期间从台湾(日占时期)征召来帮助日本修建军事设施的台湾人。确实要理性看待战争,津端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豆瓣从上到下没人提及我也是很震惊。
战犯安享晚年,真是太讽刺了
民族主义大浪中一条微不足道的逆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