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这一家子一开始看上去并不怎么样。 爱抽烟、不务正业、给自己老妈找了个恶心人号船长的老头子的Larry。
做事冲动、容易被人利用、没什么脑子的老二。
只想嫁个帅哥、每天像花痴一样的女儿。
把家里搞成科孚野生动物保护区的Garry。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切实际,不事生产,还有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 还有一个溺爱孩子、粗鲁无礼的寡妇。
为什么能看下去。 首先是因为拍得好呀。 勿忘我花般湛蓝的海水和天空,科孚岛独有的土黄色的规整的小房子,遮天蔽日的林荫,有趣的鹈鹕和乌龟,随手一截,就能截到花团锦簇。
清新的拍摄风格,淡而暖的色调,让人觉得还能勉强看下去。
看着看着会发现,原来德雷尔一家很幸福。 Larry出版了他的小说拿到了稿酬;老二每天为家人打猎,虽然偶有麻烦但是总会摆平;女孩找到了照顾伯爵夫人的工作;Garry甚至真的开了一个动物园,在照顾动物的同时他也学会了很多。 Louisia虽然没结成婚,但是婚姻和爱情在她的生活中并不占太大的比重。她和她的孩子们坦然地面对,热情地接受未来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生活。 谁也不能否认德雷尔一家在科孚岛的生活,缺衣少食、鸡毛蒜皮,就如同无法否认他们真的很幸福。
成为房产代理人也许会比窝在小岛上写作更加稳定和体面,但不一定会更快乐;读寄宿学校也许比打猎、照看抑郁症患者、养动物学到更多知识,但一定不会更自由。在英国生活也许更体面,但不一定会更幸福。
很多人一边做不喜欢的事,一边抱怨不幸福,另一方面还在嘲笑那些追求幸福的人。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是75分左右——没那么好,也没那么不好。不过对于处于社会主流价值中的安全感、对一份体面稳定工作的得意还有房车这些足以在主流文化中立足的资产的拥有,让很多人暗搓搓给自己加了不那么稳当的10分。德雷尔一家,就是敢于承认并抛弃这虚假的10分、去找真正的幸福的一家人。因为幸福是一双合脚的鞋子。 看完这剧,才明白什么是温暖而治愈。治愈可能不是感动得你稀里哗啦,而是潜移默化地治疗破碎的价值观。 看之前是姨婆那样的人,看之后大概想—— 养一只鹈鹕。
看完万物生灵后感觉非常治愈,推荐来看这部剧的。首先声明我是从头到尾全部看完的。并且很少给剧打低分。这次是感觉有几个雷点实在让我想打低分。涉及剧透。
首先妈妈像女爵索要裙子来让Sven吃醋。索要裙子这点让我非常下头,并且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英国人的高傲。女角送给Margo裙子可以解释为看小姑娘可怜。然后你就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敲起竹杠了??我好迷惑。
其次是妈妈在Sven家乱翻人家的东西,还剪坏了人家的手风琴。作为同样玩乐器的人表示看到那一幕血压升高。要是我的乐器被人这样搞坏的话我会被气死吧…乐器和人是需要磨合的。不是随便换一个就可以的。这点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洗白的。
妈妈为了不让Larry离家甚至编造谎言让女朋友怀疑。这点让我觉得zheweimama的控制欲太强了,有点让人害怕。
最后小儿子不肯放生野生动物这点。这个看到小组讨论里有说动物保护什么的。我不是很懂,只是觉得喜欢就抓起来养很过分。
排除几大雷点整部剧还是不错的。比如妈妈知道Sven是gay后拒绝和他结婚。至少给女孩子树立了不要做同妻的价值观。
itv接档《唐顿庄园》推出的六集喜剧《德雷尔一家》根据Gerald Durrell的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桃金娘森林宝藏》以及《众神的花园》)改编。 故事发生在1935年。在阴冷的伯恩茅斯,德雷尔一家的一切都在“sinking”,因为大哥的一句无心的建议,妈妈Louisa带着四个孩子来到希腊西北沿海的科孚岛(Corfu),开启了一段阳光之旅。
四个孩子秉性迥异,简单地说,没一个省心的。关于四人的年龄,电视剧和书有出入。在电视剧里,最小的孩子Gerry只有8岁,而书中是10岁。
大儿子Larry立志成为作家,善于讽刺挖苦,一般只动嘴不动手,刀子嘴豆腐心。没事四处结交朋友,还喜欢给妈妈找男人,找来一个满嘴黄段子的船长。说要出去打猎补贴家用,却因为枪的后挫力滚下小山坡伤了阑尾。但作为家里的长子,在关键时刻还是会为承担起责任,拿出自己的稿费补贴家用;也会为气馁的妈妈打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原则。
二儿子Leslie枪不离手,没事喜欢四处打鸟。一根筋的Leslie被女朋友伤了心,被污蔑打死了农户家的火鸡,又在监狱里交了坏朋友,靠妈妈贿赂相关者才被判无罪。他对妈妈的再婚颇有怨念,当仍承担起了“婚礼策划”一职,虽然最后婚礼黄了。封面的剧照就是因为Leslie提议夏天应该在水中野餐,而“地中海从来不会涨潮”……
女儿Margo爱美爱漂亮更爱男人,没事喜欢穿着比基尼到教堂门口晒太阳。在剧中是一个脑回路不太够但又傻得可爱的角色。不停恋爱不停受挫但仍矢志不渝。因为其跳脱的个性身受女伯爵的喜爱,终于有了份像样的工作。
小儿子Gerry喜欢动物,没事往家里捡动物,狗、乌龟、海鸥、蜘蛛、蝎子……最后一集开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科孚岛对他来说就是天堂,因为有数都数不过来的各类动物。小儿子最单纯,也是最快融入当地人生活的一个,只要能和他玩到一起的,都是他的好朋友,无论这个人是博学的教授,还是监狱里的囚犯。
“小岛的魔法如花粉般附着在我们身上,每天都有那种安详静谧、光阴止步的感觉,让你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结束。不过等到每个夜晚的黑皮蜕去,新的一天又会在前面等着我们,光滑而缤纷,仿佛一幅儿童画,带着一丝不真实感。” ——《追逐阳光之岛》 四个人来到岛上后,都在慢慢改变、慢慢成长。大哥Larry最终意识到家人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存在,放弃了与女友一同离开科孚岛的打算;Leslie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冲动莽然不顾后果;Margo在与女伯爵的相处中懂得了一个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Gerry收集了一屋子动物,最后终于明白应该还它们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we don't need to keep them to love them”。对妈妈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新别墅是一幢巍峨方正的威尼斯式宅邸,有黄水仙色的墙、绿色的套窗以及狐狸红的屋顶。它坐落在俯瞰大海的山丘上,周围有一片芜杂的橄榄树林与静谧的柠檬、柳橙果园,整个地方充满一种古老忧郁的气氛。房子的墙垣斑驳,巨大的房间里回声不断,阳台上堆积着零碎的落叶,又爬满葛藤与蔓草,使得楼下的房间永远笼罩在一片绿色的微黯光线之中。” 妈妈Louisa也在改变。她开始享受生活,不再只是为了孩子而活,也为自己而活。她学会了放手,懂得孩子们终有一天会离她而去,“a part of loving is knowing when to let them go”。不再像鸵鸟一样自欺欺人,开始正视问题,在婚礼前夜找未婚夫摊牌,发现他是gay后在原为婚礼举办的party上大度地告诉大家“we are fond of each other, but not in the right way”。
岛上热情的居民无私的帮助也是德雷尔一家改变的原因之一。万能的出租车司机Spiro、博学的教授Theo以及同为英国人的Mrs. Patridis 等人,帮助德雷尔一家度过了一次次难关,也奉上了一场场温馨的场景。 “他(Spiro)就像一个又大又丑的棕色天使,如此温柔地守护我们,仿佛守着一群轻微智障的小孩。” 原著希腊三部曲是小儿子Gerry的自传,完全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描绘在科孚岛生活的五年光阴。所以,书里面除了大段的动物描写,就是层出不穷的各式笑料,看得人捧腹。2005年BBC版的电影《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有马修·古迪饰演大哥,还有神一样的BGM)完全依据原著改编,有的旁白和书里一字不差,氛围也是非常的欢快。而itv这版的改编更加“写意”,除了几个孩子的人物性格与原著基本相符外,其他情节大多是编剧原创。比如,Svan在书中和妈妈并没有谈起恋爱,他只是Larry许多朋友中的一个,在家里住了几天就赶回雅典看小男友去了;Leslie上法庭前,自己拿了许多英国邮票贿赂有集邮爱好的法官;Margo也没有在女伯爵家工作,她天天忙于同青春痘和超重的体重作斗争;Larry因为和Leslie赌气才拿起枪出去打猎,结果一屁股坐进了泥沼。 角色改变最大的要数妈妈Louisa。在原著里,妈妈是一个谨小慎微保守传统的人。最常用在妈妈身上的两个词是“小心翼翼地说”和“可怜兮兮地说”。她天天拿着厨艺书琢磨菜谱,有些溺爱孩子,没什么坚定的立场,对同性恋也极其排斥(她因为Larry没有告诉她Svan是同性恋而生气,因为她怕Svan带坏Gerry)。而在剧中,妈妈的思想非常现代。她虽然爱护孩子,但是从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的立场考虑,而不是一味地溺爱(会认真地读Larry的作品给出反馈,就算Margo是和她对着干也要赞美她独立思考的尝试,给予做了坏事灰溜溜回家Leslie最温暖的拥抱,尽可能满足Gerry收集观察动物的兴趣爱好);她有决断力,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她对Svan的骗婚行为很是包容,认为那只是a part of him。 itv这版是从妈妈的视角出发,刻画同样的五年,这一点很巧妙。日子变得不再单纯美好,不再无忧无虑,远不如BBC版来得欢脱。因为妈妈必须要为家计发愁、要为孩子们打算、要考虑现实中的诸多杂事。这也是我认为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举家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岛屿,日子真的会如此快乐吗?小儿子Gerry的回忆充满欢声笑语,他只看到明媚的阳光,是因为有人替他挡住了黑暗。 “在科孚岛度过的那些宁静日子里,每天都很特别,都有特别的色彩、特别的样子,使得那一天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都显得不一样,特别值得记忆。” 科孚岛是世外桃源,可总有一天德雷尔一家要回到现实出去。在原著里,德雷尔一家正是因为二战即将开始才选择回国。剧中间或会闪现现实的影子。Larry和朋友在酒馆里讨论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表情严肃;从英国远道而来的亲戚为了显示自己是文明人,要听BBC广播,棕色天使Spiro好不容易搞定了发电机,从收音机里传来的却是英国准备扩大空军规模的消息,大家的表情瞬间落寞。还好,发电机立马爆出火花,笑容又回到众人的脸上。这两个细节还是挺戳人的。 另外,本剧好的一点在于排除了原著中patronizing或者说condescending的感觉。因为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带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也难免,但现在看来确实会让人有些不舒服。《德雷尔一家》中加入了 Mrs. Patridis这个角色,提点妈妈该更多的融入当地生活,也是为了弱化这一点。 因为大幅度的原创,编剧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圆不回去就在结尾直接给一个大团圆,有点莫名其妙。这也导致人设有点崩,本来各有特色的几个人,除了小儿子,时不时就会变成喜剧片中常见的不计后果瞎胡闹的角色。妈妈和Svan的感情线也进展得莫名其妙,直接大跨步跳跃式发展。回头看看,Svan在向妈妈诉衷情的时候,眼睛里真是没有一丝爱意和火光,不是gay才怪 d=====( ̄▽ ̄*)b
不过,整部戏温馨搞笑的氛围、对亲情的刻画、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再加上希腊阳光美景的加持,治愈力还是100%。随后截几张图都可以直接作桌面。
第二季itv已经预定,据说今年夏天在希腊开拍,也不知道现在拍了没有,希望可以早日再见到德雷尔一家人~
(个人号“光影与文字的交错”,欢迎来玩)
画风和之前看过的查莉成长日记完全不同,也不太理解这里的情感。他们不太像西方人,明明几个孩子都成年人了却总是要栓在母亲身边,或者说寡妇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教育笼络住应该长大的孩子们。不让大儿子自由地选择人生,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压力;对狗改不了吃屎的二儿子溺爱,本该进监狱吃点教训的成年人,当妈的却滥用他人的同情纵容他一次又一次的弄把破枪伤害生命;女儿就是个花痴工作不尽责,整天嘴上挂着嫁人,可当男性到来时又装作淑女性冷淡;老四看似热爱动物,只不过是满足他自己不爱与人交流的空虚,愣是把野生动物变成家养牲畜,然后把它们留置家中再不断地去抓捕新物种,等着向人们炫耀动物园。查理成长日记是在积极向上温暖中发生小摩擦,互相调侃却总是在细微处、必要时关爱扶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该远行就远行,到回来的时候就回来,自然而然地产生向心力。此剧则不然,整个家庭氛围没感到快乐与融洽,家人在一起也并没有很享受只是在为了忍受而忍受,与其相互折磨叠加痛苦,不如各自生活分开独立。我认为这部剧曲解了家庭的含义,所谓的爱是畸形的,本来的美景被愚蠢的镜头刻意摆拍,有些弄巧成拙。综合来说,内容歪曲,情感空虚,形式刻板
终于,非常舍不得的追完了这个剧。一口气看完,很遗憾,没有经历每年4月的追剧等待。这个剧真的超级治愈,不管是色调还是故事。
Durrells一家就像暑假里回姥姥家才回遇见的邻居,那种带着饱和滤镜有很柔和的颜色的暑假。
它和之前看的所有英剧都不一样又很相似。它们都是絮絮叨叨,都是有曲折的成长。但它,Durrells逃离了一个狭小的资本主义环境,来到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岛屿,在一战二战喘息间的大背景下过着肆无忌惮的生活。整部剧透着自由,为所欲为。
这部剧看见的英国人更加原生态,他们懒散,古板,奇奇怪怪,但又可爱,很不像那些影视剧里形容的大城市的英国人。
整部剧里虽然Mrs. Durrells的桃花烂的实在有点狗血,但她手忙脚乱做母亲的样子却让人喜欢;Larry虽然浪荡的潇洒,但他在家里表现的精神担当和对言论自由的捍卫让人沉醉;
Leslie虽然莽撞又傻乎乎,但他的认真和组织能力还有那份担当让人钦佩;Margo虽然呆头呆脑总是不知所言,但她寻找自己的坚定令人佩服;Gerald虽然总是"不学无术",但他对动物态度的成长令人欣慰。(写的像小学班主任的期末评语哈哈哈)P. S. Gerald着实有点长残了,以及小孩子长的好快啊,看的时候只盼着小Sheldon不要一夜之间就长这么大。
还有那些配角,每一个都鲜活的可爱。这部剧真的很适合疫情期间看,令人深思,当你的生活因为不可抗力而改变你又会做出什么改变呢?
或者说,当生活除了时钟嘀嗒意外一切都暂停了,那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活的不单调呢?
打发时间从来不真的只是打发这个动作而已啊。希望我们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坚定自己信心,尽管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意义都能顺利,但至少这样我们会无愧于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经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要成为一座岛屿似的,飞跃过千山万水去寻觅一些从未有过的瞬间,假装拥有。我想去遍世界上的小岛,在所有的小岛故事里,人物成为封闭空间的延长线,孤独上升到空气里,散开感染到整座岛屿,把感情放大,生活放慢,人生变长。
大概也是德雷尔夫人去往科孚的小岛的原因,美曰其名是去寻找新生活,不过是逃不开的水电气费,和丈夫去世的沉重负担压垮了她,只能选择逃开这个最简单的方式罢了。偏偏几个孩子也都有着孩子们的共性:不省心。
大儿子科里是半吊子作家,既做不好本职的房产销售,也做不好热爱的写作;二儿子莱斯利是个暴戾的枪爱好者,除此之外毫无兴趣,冲动又单纯;小女儿玛戈愚钝又普通,得不到心上人的爱,又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小儿子拉里热爱大自然,总能给家里带来奇异的动物开聚会,偏偏对于人类漠然,而家庭主心骨德雷尔夫人,只能以酒代茶来对抗这些沉重负担,直到最后也无法勉强撑下去之后,才能发出一句句没人回应的‘谁能帮帮我’?在生活漩涡里,她以为逃离就能得到救赎,其实生活的黑影一直跟在身后,只要天黑就立刻显出原形试图吞噬你。
有句话讲‘生活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即使令人哭泣的时刻最多,但还是有很多个令人开心愉悦的瞬间累积成支撑的动力。在路上遇到的希腊人,之后也一直给予的帮助,还有科里的阑尾炎发生的时刻,在门外守护的家人,紧握手的朋友,醒来的时刻的笑,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碎片组接成的你我。
其实我们未尝不是总试图要逃离开面前的困惑,以为去往新的地方就能好起来,当然不是,我们也知道不是,我们甚至会后悔选择这条道路,回望以前也都是熟悉的一切,那感觉多好啊,可是往前看,倒也走得下去。只是在某些瞬间,我还是想要去往小岛,逃离世界,跟我的情绪,跟我的身边人对话。把所有都沉淀下去,真正去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适合脑子不想转的时候看的轻松剧集,不过这一家子,稍稍想想看的话,我觉得每个人都超级可怕……除了最小的一个另外三个孩子都极度惹人讨厌了,我的天,有这么多可怕的孩子还能这么乐观的妈妈也是现世圣母了=_.=
光线和调色超幸福,衣服好看得不得了。克兰福德和雀起乡到烛镇之后又一精神支柱,现代性的具象桃花源。签证和旅游产业化简直万恶之源..真羡慕动不动就拖上行李举家迁徙到海边啊!海边啊!天呐!
又美丽又可爱,看完之后心情变好啦:)
之前一直预想会有点闷,拖着没看。现在看完感想是:这种日常再拍五百集也愿意看。特别喜欢拉里跟母亲的关系,也喜欢母亲这种松弛的教育。这剧展现了一种多子女单亲家庭的美好样貌(更难得的是这不是编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岛上每个角落都美,大家每套衣服都美!
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小孩没一个好东西
想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活下来的。。。。。。真是醉了。。。放肆任性又愚蠢无知。。所以是真实和勇敢吗。。。跪了。。。看的气都气死。。。唯一就喜欢咆哮帝Spiros。。。所以这个片子大概是在讲真情打败道理的故事。。。有爱一切就会好。。。然而我还是不信的。。。
好暖的纪实文学,色彩明快,角色性格也很突出,大概是因为描写家人吧,感觉妈妈真的一直都要唱,“吾儿叛逆伤透我心”XDDDD
爱的一部分是学会放手。
家庭小品里的相处与人心,琐碎无奈之中温情满满。剧本扎实又自信。
看了一集,直接打五星
一开始是冲着乔什·奥康纳才看的,结果看完第二集之后完全被吸引了,这家人的生活真是太令人向往了,虽然生活在30年代,可就是让人觉得五彩斑斓。不知道书里面是怎么写的,但是最后一集有点过于抓马了,陡然一下来个同志元素,实在有点怪。乔什·奥康纳在剧中实在太乖了,尤其是那张贱嘴超级的可爱。
人物方面完全被妈妈这个人设性格所感染,在各种生活的艰辛几近崩溃的片段下,仍然保持着母亲最基本的仪态和尊严,并且完全尊重孩子个人性格的自然扩展,描绘给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一家可以,这很英剧。
对不管死活也要和动物们亲近的小朋友最没有抵抗力,Theo最好可以一直探讨生物问题。Leslie的腿我可以看一整天
就是电视剧版的《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嘛!大约是原作小说更具体的体现?那种南欧才有的风景和节奏真喜。有点想找原作来看了。顺便大哥我还是喜欢马修古迪啊……
原著作者(小儿子)说:母亲就像诺亚,驾驶着一家人乘坐的小舟,在波澜起伏的生活之海里航行,虽然船员们经常不服从她的指令,虽然她知道万一小船触了礁,大家一定会怪她,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凭着母性直觉引导这艘船前进。
我当不了母亲,因为想掐死这些闹腾的娃!
坦白说,我觉得妈妈真是累死了,小儿子算是最省心的,三个成年的简直是麻烦制造者,而且个个自私嘴贱。不过妈妈应该反思下要不要那么溺爱孩子。
感觉就是豆瓣青年放到希腊科孚岛上的日常生活,美好而琐碎
有些情节的逻辑处理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