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开篇当然是“喜剧与谚语”式点题之总结,尽显资产阶级情调之能事,在候麦的维度上,这大抵上已经可以被称为作者性,而无需多言了。前后两句在因果上其实没有并置关系,但如果没有任何并置加因果的联系又在直觉上说不过去,所以其实一眼就看穿《圆月映花都》的叙事轨迹还真是不太容易的。
而当对其点题表现象征与其电影中具体表意进行探究时,其实很难见到有效的叙述性意义,假设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加以甄别,甚至进行尝试解读时,这里“实际上”的假设意义就会不自觉间要侵入叙事结构并倾向于得出一一对应,甚至一多对应的映现式关系,在对整体和局部、词语与句子还有人物与关系的比对抉择过程中,隐藏和显性的关系诠释,会形成电影的整体的叙事结构,这大体也是候麦式点题游弋于文本内外,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理由之一。
得益于候麦在其电影创作生涯中,一贯对资产阶级情感世界的关注母题,《圆月映花都》中呈现出现代青年的现代标准,即把诸多两性关系概括为{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并存的状态,且在电影世界中,二者界限比较分明。其实这也是现今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中普遍定义下,最理想的需要彼此爱恋,又需要有自我空间的都市白领情感生活的预设前提。我们的女主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角色,且纵观候麦的电影,其叙事空间几乎从来都是在人物关系上建立起来,据此分析明面的显性人物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关系1.“女主-男友”
关系2.“女主-男闺蜜”
关系3.“女主-劲舞情人”
这样三对关系,其中包含{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两种并存的应该只有关系1,{柏拉图式美好}与{体液交换未遂}的应该是关系2,单纯{体液交换}的应该是关系3。叙事在这三对关系下,呈现标准法兰西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结构,即与男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距离产生美;与男闺蜜保持若即若离地“参政议政”,又时有摩擦与火花的感觉;与劲舞情人激情燃烧,过后圣贤的无奈。
只以这种结构来审视至此的整部电影故事的话,其实很容易发现故事会呈现出可以预见的生活化平顺,不具有拍摄价值,难以合理化候麦老师拍这片的某种”深层动机”,甚至得出“这就是一个无趣的情感故事罢了”的结论也无可厚非。而如果去除似有若无的叙事之后,故事如果只剩下些空洞概念堆砌的话,那看起来也是比较适宜来“过度诠释”的。且情感关系中的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故事很多时候就是在其“你猜、我猜、你猜我猜不猜和你猜我猜你猜不猜”的诠释体现其纯真性的。以这层角度来看,结构可能是没那么简单,又可能是充满维度的,正如前文所述映现与抉择就是这一维度的体现。以此角度为契机再次审视前三对的关系,即关系1、关系2、关系3,作为最外层的显性故事构成表面,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视面,其实可以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对照关系,形成额外一层结构的隐性底面,这层底面是我们可以据已有信息推测出来或猜测出来的知面,其间的结构影像构成叙述结构,才能使我们一窥候麦情感故事的丰盈与嘲弄。不难看出,候麦式的映现生活加抉择点题系统,可以引导观众逐步抵达上述两者所构成的影像实体的底面,也即知面,也既表达主旨。
回归故事,在我们的女主执意地进行了若干怎样才能更好处理关系与言说理想愿景后,电影进入了第一段关键性的聚会戏,预设的小资情调清新人设发挥了作用,在此一定要夸一下女主的演技,其凭借心思外露却又梨花带雨式委屈加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多层次表演,会使观者完全聚焦并移情于她,既而产生共情,相对应就非常容易忽略这里新增加了两位女士,女主的女性朋友,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而解读这三人与女主的男友关系,将成为抵达知面的关键,也即一个非罗兰·巴特刺点。
所以,以前三位人物组合成关系前置的提喻,再加上其互相之间的人物关系,后三位的象征性表达就微妙起来了,可以简单概括为:
关系4.“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关系5.“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
关系6“女主的女性朋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以整体故事进行到尾声的情节事实回看,可以反观这三对关系中,不能具体确认,但却可以猜测的是,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两种的应该的确只有关系4,可能有体液交换应该是关系5,存粹“柏拉图式”朋友关系的应该是关系6。
六人六对关系中,可见的前三对,在我们其确定事实进行确认之时,没有被我们确认的后三对关系,其实也并没有断裂于虚无不发生的情节中,而只是被省略了而已。当然,省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略,至多应该视为一种“简洁文笔”,于可见处明面的三对关系可看具体而微的表层故事,事物的直接体现也即电影性;于转瞬即逝的刺点处可感相对而成的底层故事,由事物的间接启示而形成的理念也即文学性。而这才是真正的候麦影片的象征符号,首先在这里就涉及我们目力所及能看到的前三对关系人物客观再现的真实事实,而通过联想正巧发现后三对关系人物隐而未现,却真实不虚发生的影响,从而使两两对应的三对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有了“只见一半,就知另一半”的超验效用,大可假定预想中后三对关系发生的事实,正是视面中,我们得见的情节中镜像般的解答,不妨大胆猜测,女主在与劲舞情人激情过后,依然选择回到男友身边的抉择事实,在男友在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激情过后,变成了爱上了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的事实。六对关系呈现互相映照的“镜像关系”,这一关系依赖于可见与可感间无法忽视的差异而连接,又因为千差万别的相似想象而互补,在回归到可以作为整部电影的“刺点”,即直击电影整体叙述结构层次知面的聚会戏,就会发现电影中正是以实在的人物“在场”来以引出对照的关系,而“在场”在心像上正是对照关系对人物的反哺,电影性与文学性相辅相成,那么更仔细回看在几乎电影中段出现的剧情转折,头尾镜头的互文,等各种构图、色彩、布景对称等等诸多看似散漫,实则精巧的布置,候麦叙事的结构体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精妙程度中,视面抵达知面就不言而喻,体现着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巧妙融合与优势互补,甚至还可以在非逻辑符号化的层面上,引申到语言学上的自由间接用语相似的类比,这其中必然留存着的候麦一贯性辛辣利落的讽刺母题也就跃然影像之上,而甚至在某些层面中,其电影语言的结构亦是可掌握、可学习乃至可以被继承的形式。
写作是劳累的,特别是不能抽烟的时候写作简直是场折磨,一直以来想写一系列关于当下男女情感纠葛游戏的三俗故事,也是因为懒惰迟迟没有提笔,另一方面,太久的不看电影,重新回到喜欢电影的那个思维,感觉非常不适应,所以即使是这部就是我想去拍的那种电影也无法让我更详尽的去思考文笔,只能用一种白话的方式记录观影之后的想法。 影片让我非常赞叹的就是人物的塑造,对人性的解剖,女主下俭露白的眼睛风情万种, 纤细的大腿合适的乳房,又不会激发人过多的欲望,欲望一多即俗,她是那种活在当下的人,见想见的人时把男友抛之脑后,一夜情后并不是因道德焦虑而回到男友身边,活在当下难脱一俗,很多人觉得其干瘪的身材平衡了气质,让女主没有跳脱出清新文艺的范畴。 她是一个没有收心的女人,当然,这个男人没让她收心,她也对诱惑从不拒绝,在动机不纯的闺蜜阻拦之下,毫无顾虑的男人一夜情,那个舞会其实和现在的夜店一样,男男女女社交的场合,也是能迸发激情,猎艳的场合。 她对男主的感情更多是一种虽然给不了完全对的感觉,自己觉得够爱男主,那其实女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恰是当下没有更合适的,而且你还挺优秀的,那就在一起, 所以她对这段关系需求非常低,加上自由的性格,她始终坚持要有自己的空间。 很多人说男主控制欲望强,我并不这么认为。男女主双方对对方的需求相差甚远,男主需求对女主非常之大,同时完全暴露给了女主,女主就完全占据了主动权,这甚至连爱情中的博弈都算不上,只是双方吸引力不匹配罢了。爱情中往往占据主动权容易出轨,男主秉着男人天性得做法限制女主玩乐,不愿意和女主分居。其实女主一直都是好女人,她会为男主的不开心自责流泪,她没有因为占据主动权让男人进一步付出,她只是纯粹得活在当下,自由洒脱正好又喜欢刺激。 我曾经打过一个夸张的比喻“爱情游戏里女生搞定男生就如同异形搞定人类一般,而pua是普通女生的异形”,想说的是,女人在情爱游戏里是男人的天敌,女人擅长给男生希望让男生浮想联翩,而做到这些甚至不用有意为之,就连最近的我也无法幸免,女主只是喜欢跟记者相处的感觉,记者却成了女主情绪垃圾桶和备胎,她们不会打死和男生的关系,而是游戏在暧昧和朋友之间摇摆,准确的说这是漂亮女人擅长的,这是她们使自己被簇拥的方式,感性动物不会去过份定义关系和道德的边界。 多数漂亮女人都离不开男人,她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微信还没发明,无法朋友圈钓鱼的年代,拨打一个个鱼儿的电话,影片结尾博弈失败的伤心中,让记者来陪伴她。 我特别不同意用道德去评价电影中人物得行为,也不觉得导演是在批判探讨某种行为,把男主的背叛看做女主报应是极其愚蠢的,还有人谈到女权了,这种杂碎根本不配看这部电影,(豆瓣通过电影了解世界坐井观天的傻逼太多了)电影是呈现一个关于人性,关于两性真谛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仅此而已。我觉得好的编剧在描述一个现象的时候,故事人物的特质是是人性所致,是普遍的,影片中不管是女主男主还是记者亦是如此,所以背叛,碰撞等事物的结果,都是必然的产物,这会使得故事更有说服力,寓言性。 影片和今天zg的现实世界如此切合,也不得不令人感叹到,爱情的恒古不变,人性的恒古不变。
我去。。看到结尾意外地很喜欢这部……虽然主角几个人都挺渣的。。法国人难道很多都这样吗脚踏几条船?(无恶意)
情节上想起《冬天的故事》,也有点《夏天的故事》的影子。发现侯麦的电影里如果是一男/女人跟三个女/男人纠缠在一起的话,往往三个男人或女人所代表的角色和地位都是不同的:一个更像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但还是更愿当朋友;一个是可以在一起生活的人;一个是更加吸引自己,感觉上更契合的人。如何在这三个不同的男人或女人之间抉择就成了个问题……
1. 奥库塔夫真是个明白人,他也真的很懂路易斯,要不是他已经有妻子了我绝对磕这对……
2. 其实最初我还蛮共情女主需要独处空间的,就算是恋人也不想天天都住在一块待在一块,偶尔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做喜欢的事情,况且两个人爱好还极不相同。不过,我想女主极需要独处空间更多的不是个人性格问题而是因为她确实没那么喜欢雷米,还有就是他们实在三观爱好太不契合,这也为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
3. 女主最后在咖啡厅里的自白在我内心封神了,感觉说得很能理解……
4. 其实在路易斯说完要提早回家给雷米一个惊喜时,我就有很不好的预感了——要么发现雷米和另一个女人在家,捉奸在床,要么就是发现对方也不在家。结果果然是男友不在家,但我还以为雷米跟加缪在一起了,毕竟之前有“伏笔”,没想到侯麦来了个神转折。。。
5. 圆月的意象来得很迟,但放在结尾实在是恰到好处:天上有圆月时,人们都睡不着,包括躺在床上的人。不仅指女主与舞厅男人一夜情后失眠,还指雷米外出跟另一个女人睡了。
6. 路易斯和雷米都做出了相同的事情,但路易斯最终选择了雷米(这也是与《冬天的故事》不太一样的地方),而雷米却选择了另一个女人,即离开她……算是受到了某种“报应”吧,毕竟她之前在外面玩得太过了。但事已至此,都不好评判究竟谁对谁错了毕竟我觉得他们都挺渣而且确实不合适……分开了更好……
7. 个人不太能理解总是在几个男人/女人之间犹豫不决的这种情节,对我来说,这本质上就是对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够爱,如果真的遇到很爱的人,是不会将ta与其他人放在一起比较,也不会有任何犹豫的。我能理解,可能会同时对几个人有感觉,而且每个人对我来说感觉都不同(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朋友,有的人可能更像是一种“男神”的地位,我只能憧憬,有的人我就非常想跟他谈恋爱),但我对这些人的感觉的“程度”也非常不同,因此我能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
1981年剧本已经成型。 “拥有两个女人便会失去灵魂,拥有两座房屋便会失去理智。”露易丝和《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西一样,都在几个男人身边徘徊。喜欢在外面玩的露易丝和喜欢宅家的男友合不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和男友的休息,她在巴黎租了单人公寓,每周五晚去住,周六下午回郊区的家。起初男友不同意,但也慢慢接受了,这让露易丝对男友产生了更多基于同情和歉疚的爱。但她又觉得这种同情之爱不是真爱,于是放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速度与激情,不过仍然因为心中有愧半夜离开新找的炮友回家,想给男友一个惊喜,却发现男友不在家。原来他昨晚也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并打算和她一起生活。更巧的是,这个女人是露易丝朋友的朋友,露易丝的一位男性朋友奥库塔夫曾在咖啡馆撞见他,而露易丝也同时在那家咖啡馆撞见自己的男友。想象力丰富的奥库塔夫开始编故事,认为那两人早有预谋,在露易丝和男友吵架之前就已经在一起,不过想顺水推舟让露易丝在吵架中先说出“如果遇到更合适的女人,可以和她在一起”这种话。露易丝当时是开玩笑的,但是事情的结局竟然和奥库塔夫猜得差不多,更让露易丝没脾气的是,自己默许甚至亲手将男友推给别的女人。而将《冬天的故事》因为有着宗教般的奇迹而简单地多。菲丽西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如神启般的目标——夏尔,和其他两人的交往都不合适,而奇迹最终也降临在她头上。
《圆月映花都》是非常契合年轻人时代风气的一部作品,年逾六旬的侯麦为了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剧组出入夜店、舞会,甚至拍舞会场景时群演多到让场面罕见的失控。
侯麦最有哲学味道的一部电影
孤独的人,相比了解别人更渴望了解自己,所以对孤独才是认真的,男友只不过都是过客
又是一个喜欢保持距离的女性
这就如没有女性会相信一个男性对不同的女性抱有的是真正的爱情,也没有男性会相信一个女性很不同的喜欢的男性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的原因是因为享受孤独
“正因为爱雷米,所以才会被别的男人吸引”
路易斯的话有点费解,似乎说的是坦然的探索?
但是和奥库塔夫的自我表述却成了绝配
“如果得到你爱我的证据,我就不再在乎你和别的男人交往了”这是精神的索求
又回到那个现代问题:“女性到底更宁愿接受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
看起来有点搞笑:
真正的男朋友雷米,要拴着的是路易斯的身体重于灵魂;而只能当路易斯朋友的奥库塔夫却更宁愿路易斯的灵魂,虽然他肯定认为最好是两者兼得
什么是幸福的婚姻?婚姻需要soulmate吗?或者说能兼容吗?
无论如何从另一面看,似乎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喜欢和爱的不同了
因为雷米的容忍和妥协,所以愧疚,所以同情,所以想补偿,所以爱就不再纯粹。要抑制爱中不纯的同情,唯有和别的男人做爱,以唤回爱的感觉。这是路易斯的逻辑
对路易斯来说,爱人,朋友,欣赏的玩伴是可以兼容的,前提就是他们都能让自己孤独
只是,当雷米承认爱别人胜于她时路易斯就不能接受了。路易斯的孤独是不纯粹的,她一直都需要爱的后盾,在爱的眼中,其他调剂品都是浮云
路易斯的行为相当自私,总以别人的感受触发自己的孤独,这好像是女性社会的共同桎梏
联想一下在天朝,你试试把性别角色对调一下看看,保准能马上造出一个人民的唾沫海洋把你淹死
睡不着的理由有万千,拿月圆说事都知道是个借口。一个婚姻,另一个自我,能随意转换当然是人生赢家
法国的哲学精髓在于,他们把性的疑惑辨析得如此透切之后,关于人生的大事他们就可以从容认真的花大把时间去探索了
可惜了女主角,同年就挂了
女主角其实潜意识里完全明了自己行动的理由,明了自己一定会迎来的结果,这才是这部片的最最惆怅之处。没有不会变心的爱人,没有永远舒适的居家环境,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于是只能抱着必失吾爱的灰心念头不停奔走,于是最后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就好像她从头提到尾的那个篮子,捞不起水里的月亮。
依然侯麦式女主和三个男人的侯麦式男女关系情感剧,三男分别为控制狂男友、未上床备胎和一夜情男孩。开头的通勤火车明示了路易斯的尴尬处境,即便市区有房也一直在装修,趴体趴不完就得赶末班车,也隐喻了她对感情现状的不满:稳定的太过安逸,刺激的又太过折腾。月圆之夜没有狼人变身,却终将生活搞成一片狼藉。她哭泣的样子真的很动容,不管你把房子买在巴黎还是上海郊区,谁肚子里没有一堆委屈呢,只是这一切真的不是潮汐引力的锅。
候麦的片子都是这样大片的对白,某一段的时间,直接切入不会交代那么多繁复的东西,仅仅是把此刻的所想所感所期盼用台词展现出来。每次看候麦的片子都想回到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那种慢节奏还有人与人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分子热衷诉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深重的隔阂,侯麦的世界里这种困惑似乎从不曾存在。无论年纪相距的幼齿中年旅途相碰的青年男女甚至月圆夜深毫不相识邻座陌生人,所有的交往交谈都是那么自然和倾心,零心机毫无做作。我喜欢侯麦的这种非典型人际关系与他那总是令人乍舌到吐血却回味无穷的结尾
女人心里的那点弯弯绕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啊,够无赖,也很可爱。如果我有个女儿,我会在她的青春期给她看侯麦,教她爱是宽容,自由不束缚,但相对的也会有寂寞,悔恨伤离别需要承担,儿子就算了,侯麦镜头底下的男人都挺倒霉,也挺混蛋的。。。
侯麦最美女主。侯麦的好处是精准抓住情绪中细微的变化,又不只是情绪,情绪呈现欲望,欲望呈现哲学观。事隔十三年,终于可以坦诚爱侯麦即爱法国。完全就是当年的每日日常。
不见一丝道德批判,把偷腥、出轨描述得平淡如水,仿佛这就是顺理成章、俯拾皆是的事情。但现实难道不是吗?可能只是成年人都比较擅长伪装而已。25分钟处的一场舞会,揭示所有,对侯麦作品轻车熟路的我,早已看穿一切。
她1984随身携带的蓝色塑料提篮,在2009的后街日杂小店有卖。她两个女朋友的时髦装束依然是2009的款式。刚刚装修完一个人的小屋,她躺在床上的睡衣和床单、房间的灰黑色调,在时光中不会褪色。
一个死宅,一个瞎折腾。后来死宅受影响出去浪了,果真遇到了觉得心灵相通的新对象,而瞎折腾折到最后竟然想回到死宅的怀抱,但是已经把原有的退路给折腾没了… 咖啡馆里的男人说圆月是会影响人的,意思是月满则亏。
女性版《午后之爱》,开篇的箴言“拥有两个妻子的人,会丧失灵魂;拥有两个家的人,会失去分辨能力”,刚好就是对两部影片的分别点题。但《圆月映花都》比《午后之爱》更深刻的地方是,侯麦不止探讨两性关系,他还呈现了一个开起来更加活泼开放的法国当代热闹背后的注定的孤独,于是这个有着最多舞会的侯麦影片基调却是灰色的,而影片上映后受到的广泛欢迎也证明了侯麦概括的精准。侯麦还在情爱的双重生活之外,挖掘了与之相连的另一个问题:巴黎和近郊这种空间上的双重生活。当一对年轻人,一个居于城内,一个居于城郊,两个人的关系如何维系。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疼痛鲜活。
看的过程有个错误预判,即第四部分出现的九月究竟是十一月之前,还是一月之后。没想到侯麦在末尾发力,咖啡馆里以“心理暗示”圆回标题,又将最早班车锁扣住此前不断提及的末班车。在叙事上又非常友善,创造了一个叙述的缺口,末尾空房间会面的时候,将激烈的场面/原因作了延后呈现。
这电影唯一的用处是提醒我那过瘦的女友吃饭,时年26岁的女主太瘦了,一双死羊眼,面皮松弛,身材像根棍儿,上唇好像还有胡子,整个人看上去就非常疲且老,拍完这部片子就死球了。剧情就讲她弄了俩房子,分别跟好几个男人磨叽,这些男人还有家室,她每次就欲拒还迎、拿没主题的胡乱聊天当前戏,聊完了也没下文,有些绿茶的意思。这女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侯麦可能也没想明白这片子拍出来是为了个什么意思,台词写的也不好,这些男男女女都是进一退三,看着又别扭又无趣。女主最后裸了一会儿,除了这几秒,全片也没啥好看的了
赞同灌饼的评论,且男女关系栖身于城乡关系之中:人们习惯在郊区敞开心扉,奈何城郊荒无人烟;在世界之中心巴黎,人们却更多地封闭自己,哪怕渴求的世界就在眼前。月圆之夜即是城与郊的天涯共此时,城郊的入城幽会,城市中幽会的奔郊区而去,这时对,那时错。
“不要高估自己的感觉” ,侯麦的剧本好在,双方是同步的,而他只记录一方,观众以为那就是典型的偷情一方,殊不知,你在偷情,我已在偷情回来的路上。
不是最好的侯麦电影,但仍没有人能像侯麦一样,用日常的细节和偶然如此真实的表现出二三十岁男女之间,关于情感的道德背叛忠贞纠葛和那些可能自己也搞不清的暧昧(帕斯卡·欧吉尔的猝死成就了本片
我们所有人的爱恋都是矫枉过正,时过境迁。侯麦这一部开得简洁,刹得漂亮。补记:Pascale Ogier,曾凭此片拿下戛纳最佳女主角。同年在26岁生日前夕死于心脏病。可惜了。Jarmush的《法外之徒》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她。
侯麦一贯的风格 关于两性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探讨。依然是贯穿全片的对话 但这次却将场景全部移到了室内 加剧矛盾冲突。结尾神转折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女生千万不要太作哪怕长得好看哪怕男朋友很喜欢 以及最重要的 三观不合的人千万不要在一起呀。
明明心猿意马,偏说是要享受孤独。按捺了一小时的反转,终于如约而至。希望永远有人围绕着自己转也不是错,错在天体运动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女主不仅参与道具设置,也展示了穿搭、室内设计和家具陈列的才华。
“我和一个占有欲强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我尝试着替自己争取一点点自由。开始他会抗拒,逐渐变得能够理解,甚至超越我的预期,这让我颇为感动,我开始更在意他而不是自己,我会对他的孤单感到抱歉,但又不想演变为怜悯之爱,于是劈腿其他一些男人,但昨晚我恢复理智,对他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需要!”……侯麦必须要让女主在外遇忧伤离家后去一趟酒吧,才能与邻座涂鸦人夫聊起心路历程思维脉络,否则观众实在无法自行领悟这种法式浪漫背后所蕴含的超前卫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