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理论,据说凡是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其实都是不存在的,至少真是与否可以打上一个问号,意思就是我们接触到的世界并非客观存在,即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让我们看到、听到、摸到、感触到,反之世界的存在与否并非客观,我们相信有,世界才与我们有联系。
女主通过一些列闪回,把对家人的思念寄予生活的点滴里,让人产生种奇妙时空错位感,尤其是影片一开始女主踏上出走之路,貌似是为了逃离婚姻生活获得片刻的喘息,观众甚至被导演耍弄,直至某一个瞬间突然惊呼原来这一切何尝不是女主自己的臆想,离开家人也好、偷偷跟踪儿女观察他们成长也好、甚至丈夫独自料照料家事… 这些其实女主不曾看到的片段,又何尝不是她对生活NG的编排和重组,没有发生过又何妨?
影片对很多小特写的处理,让观众产生丝丝错愕和期待,比如冰箱上的小纸条、丈夫随身的打火机、女儿的日记本、那辆小红车和建于18世纪的小屋、以及雪山脚下的咖啡馆等等,何尝不是都是女主臆想出来的世界,到最后谁又在乎这些故事是否真的发生过呢。
比起撕心裂肺的呼天喊地,这种抽丝剥茧直至回归直面故事本源,不论对女主还是观众,都不亚于经历到一场雪崩,即使过程平和宁静,这也是影片处理非常高级的设计,赞叹导演的叙事和摄影剪辑功力。
另外,话说女主抽烟的样子随意而洒脱,让悲痛充溢后的酗酒状态,然后我不禁联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如果没有记错,该片中丈夫是西班牙人,而事故发生地恰也在西法交界的比利牛斯山附近,单纯几个空镜拍摄已经值回票价了,只可惜国内无法在大银幕上欣赏。
慢慢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母亲遭受了失去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女的令人心痛的故事。然而,妈妈不能够接受这个现实,用想象自己逃避这个家庭,离开这个家庭来缓解她的悲伤。原来,所有的父亲和两个儿女的情节都是妈妈想象出来的。 女主人公在现实当中,越是轻松地做着一些家务,越是体现出它的无限悲伤,尤其是在旅馆里,早餐的时候的四份餐具。但是她又时而表现出对他人的情绪失控,暗示着内心的伤痛。影片对剧情的推进和把控很精准,主演薇姬·克里普斯对情绪的演绎也十分到位。!!!
(有剧透)这是一个永失我爱的悲伤故事,然而,剧本对剧情设计角度非常巧妙,以至于开始观看时的观众有一点搞不清楚剧情的发展,你会以为是讲述一个母亲因为生活的压力而逃避家庭的故事,但是看着看着你会发现一点点怪异的:就是始终只有父亲和儿子,女儿在一起的镜头,妈妈从来没有跟他们在一起出现,你会觉得这个剧情有点怪异。 慢慢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母亲遭受了失去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女的令人心痛的故事。然而,妈妈不能够接受这个现实,用想象自己逃避这个家庭,离开这个家庭来缓解她的悲伤。原来,所有的父亲和两个儿女的情节都是妈妈想象出来的。 女主人公在现实当中,越是轻松地做着一些家务,越是体现出它的无限悲伤,尤其是在旅馆里,早餐的时候的四份餐具。但是她又时而表现出对他人的情绪失控,暗示着内心的伤痛。影片对剧情的推进和把控很精准,主演薇姬·克里普斯对情绪的演绎也十分到位。 剧中的主题曲也令人悲伤,无论是作为一种插曲,还是妈妈有时候信手弹奏的一段曲子,其实都是女儿身前始终在弹奏的那一首乐曲。
《抱紧我》的开头,我们看到厌倦家庭的女主,撇下丈夫孩子,独自驾车远行。中段,女主的孩子丈夫在她离开后继续生活,同时开始穿插救援队搜救女主家人的场面。没过多久,结尾处,只见女主卖掉了空无一人的“家”。
(至少)有两种理解该剧的视角。一种视角是女主离开家,一路上不断构想着孩子丈夫在她走后的生活,以此置换她悲痛的记忆——孩子丈夫都在旅行中意外身亡。另一种视角是把这两种叙事理解为同样的人物在平行时空里所发生的不同故事。
这里想对第一种视角多说两句,它让我看到了一种特别的面对失去的方式。女主选择离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们继续留在我身边”。她用离开消解掉失去亲人的痛苦记忆,一边前行一边通过想象重建家人的存在。就这样,她似乎放下了过往,但又似乎从未从中走出来。
由此又想起另一部面对失去的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我想,或许在男主看来,不选择放下并不等于惩罚自己。因为比起放下,他更想要记住,过去发生的一切,痛苦与美好,他只是选择拥抱过去来“填满”自己缺失的内心。
平淡如流水的日子却也这般令人难忘…… 我的猜测:女主厌倦了家庭生活后驱车出走,父亲则在带孩子滑雪时发生意外,消息传来,原本自由和美好的路上风光,瞬间变得死寂,一如她的困惑和内心的求索…… 丈夫变得风趣、活力、富有责任感,女儿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男孩在开心快乐中成长。一切都在妻子的幻想和回忆里交织冲撞,尽管那种感觉源于伤痛…… 任何苦难都有源头的啊,她只想短暂的逃避,换来的却是永远的失去…… 希望这部作品可以给到我们启示,无论是重复生活的拷问,还是经历变故的抉择,发生,便是机会……
影片开始,观众以为是绝望主妇逃离琐碎窒息的生活,渴望看到大海,渴望自由。但一路上妈妈和女儿的钢琴互动,儿子为妈妈的出走编造理由,显示出她并非狠心离开,依然关注着家人。人在旅途,心却留下,故事悬念由此产生,渐渐加深。
妈妈在异地找了份工作,和丈夫开始分开生活。但不知为何影片时而穿插雪山的空镜头。不久悬念揭晓,原来父亲,儿子和女儿3人在散步时遭遇雪崩而失踪。妈妈离家,家里其实空无一人。
离开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余的家人。痛失家人的女子,一直在记忆和想象中扮演一个妻子和母亲,这样会让她获得继续生存的意义。她离开家独自一人旅行,想象着家人在等候自己,在幸福从容的生活。看到与女儿相似的女孩弹琴,想象着如果女儿还活着,应该也有这般大了也有如此熟练的技巧。
一路上,女子在心中一直跟逝去的家人对话。也许是心灵感应,也许是幻想成真。思念与悲伤汇成河流,一直伴随着钢琴声缓慢而执着的流淌着。听着女儿的钢琴弹奏,看着儿子渐渐长高,驾驶着丈夫的车,用丈夫的打火机点烟,女子一直沉浸在想象中的天伦之乐中。她独自回忆着家人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蛛丝马迹。回忆是错乱的,朦胧的,杂陈的,所以影片的脉络也是支离破碎,欲说还休,回环反复的。
随着思念的加深,女子的幻觉继续演化,她看见了女儿打扮成著名钢琴家的样子,丈夫带着儿女幸福但不无烦恼的生活着。她的目光,她的声音始终事无巨细的伴随着家人,营造出,离开的是我,而不是你们的那种美好的错觉。那是回忆和想象共同发酵彼此拼凑的结果。她与丈夫阴阳两隔的对话,想象孩子们长大了,儿子有自己的树屋,女儿拥有独立的房间,一架大钢琴,和心目中的名校。想象她和丈夫相濡以沫,儿子女儿互相淘气。这一切本该发生,我们本该幸福的在一起,但这一切永远不会发生了。
女子在人群中寻觅,寻觅和亲人相似的面孔。她终于发现,她眼中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别人家的小孩,只是她失去亲人的替代品。对着空无一人的餐桌拍照,得到的,却是往昔幸福一家人的美好留影。
雪化了,遇难亲人的尸体找到并运回来了。可女子还是开了那间温馨的大房间,点好一家人热气腾腾的早餐等着亲人回来。
全片都是回忆和想象,表达出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爱意。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光影变幻,将你们离开我的现实,转换为我离开你们的想象。通过妈妈离家这种相对平和与孤独的暂别,隐藏了亲人罹难的残酷而悲怆的永别。那份思念,爱与亲情,通过美好的回忆与想象,超越了生死,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永恒。
此片获第4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我主动走远,才显得你们都还留在原地。
意识流
议题是陷入家庭成员离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的陈旧性发挥。做法上稍微有了些变化,利用剪辑手段,混淆了过去和当下,也混合了真实和自我制造的虚假影像,那些自我安慰的回忆亦是自我的不断催眠,不断堕入痛苦的深渊循环中。把房子卖了想通了,走出去。
前半段女主创造的幻象与现实/回忆精妙地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室外大部分片段几乎暂停一下即可成为一张精美的拍立得,使得观众恍惚之间容易陷入导演的陷阱中,与女主一同沉浸在幻想的逃离中,直到越来越多的暗示与最终幻想破灭,直面真相的时刻,共同与女主一起经历一次巨大的创伤经验,体认并共情爱的殒灭与拒绝遗忘的悲痛。
Avant-première场,Mathieu Amalric和Vicky Krieps都来了。开头一连串以人物同样举动串联两个不同时空的叙述方式很精巧,之后遍布全片的女人呓语(我最喜欢那句“T’es où?””Partout”)让我怀疑也许家中景象不过是女人离家之后抱复杂情绪酝酿出的臆想。Mathieu在映后谈中分享了一件片场趣事,说有位工作人员举着写有片名”Serre moi fort”的牌子在车站接演员,有些不明就里的善良旅客看到后真的过去给了他大拥抱,好可爱。
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Nomadland啊……
最大的悲伤,最美的笑脸
像《默默无闻》一样,放手,是小格局「意识流」影片《抱紧我》呈现的主题。遗憾的是,作者对于「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多」这种时间真相和人之常情的处理显得很没有想象力。倒叙和拼贴《记忆碎片》手法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鲜的创意,重要的是,影片里只有过去和现在,没有未来。这是一个看似主动,实则被迫离开原生家庭的女人,她在路上兜兜转转,行驶在记忆和想象交织的迷宫当中,过于情绪化的她实在不知道如何从这场意外事故当中走出来。最终,作者在让这个失去至亲至爱的女人找到扶手、方向和出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被视听语言精致包裹的残酷真相和一种表演给观众看的「放手」姿态。这个「揭秘」时刻,让整部作品所营造的「不确定性」氛围变得精准又无趣。
+.5。对不同时空进行简单识别后,影片便开始走向《生命之树》:幻想,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屏障完全由音乐和连贯的动作打破,由情感填充。此后不管处于何种时空,何种语境,观众都能自觉代入其中。
乍看之下,这是一出母亲抛弃丈夫和儿女的心理崩塌之旅,而在层层叠叠的抽丝剥茧过后,你才恍然大悟,这竟是悲情母亲情感重建的镜像回溯。才华横溢的马修·阿马立克,用精致的摄影与剪辑,构建出情感的莫比乌斯纽带,薇姬·克里普斯的演绎更是令人相当动容。本片没有入围戛纳主竞赛非常离谱。
她的离开,是她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悼念逝去的亲人,在私密的回忆和幻想中,她将思念化成悲伤的时空回溯,就如那钢琴曲一般悠长。
看电影了没
是文学的、音乐的,但并非影像的。观感稍显乏味,两星半。
2.5 / 短片体量。
3.5。1.作为导演出现的阿马利克最精彩的是他刻画陌生相遇场景时的那种迷人悸动。在《巡演》里是和加油站女收费员,在此片里是在咖啡馆里和看电视的长笛手。2. 他似乎越来越沉浸于堆积的碎片和突如其来的联想,但所有的弦外之音却导向了同一个固定的结果,它提升了影片的情感宣泄能力却压低了它的表达格调,特别是相比起《巡演》的那种温柔,自由和奔放,本片的格局显得尤其狭窄。
假装离开的是我,是否你们就能在某地继续存在着?跨时空对话和动作同步的瞬间太动人。其实离开的是谁早就不重要,因为她或他们一直都以声音或记忆的形式在场,家庭的联系从来未曾断绝。精准的剪辑可使异时空悄然交融,使凡人触达天堂。深爱和愤恨从来都是家庭关系不可分割的两面。用死亡与别离的剧痛来掩盖诸多细小的伤口,爱理所当然成为仅剩的情感支柱,曾经的争吵看起来也无伤大雅。可这样的故事只是逃避了直面问题的可能,任凭记忆将过往种种美化,留下不可弥补的单方面悔恨。这也恰恰是对家庭最恶毒的诅咒。它仿佛在说,家庭矛盾永无解决的可能。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直到伤痛都成为过去。
被留下的人却佯装是离开的那位,实际还是被回忆束缚在原地。非常简单的小故事,但在阿马立克迂回的表述下激发出了偏执又耽溺的情绪,尤其利用钢琴曲作为和女儿沟通的媒介,在想象中弥补陪伴,这些细节还是很巧思的,就是后三分之二逐渐有点技法单一,没有意外之喜了。
叙事方式和剧情走向给人惊喜。这部电影必须看得仔细,因为剪辑比较碎片化,现实和想象穿插在一起,不容易看懂。看懂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原来讲的是思念。四口之家除妻子外发生意外死亡。妻子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幻想,假如是自己离开了这个家,那么家人们一定还在好好的生活。儿子长大,女儿钢琴越弹越好,丈夫依然做着那份工作。同样是与这三位至亲告别,如果是后者的话似乎可以接受。妻子在幻想中与自己爱的人们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假如在另一个时空,你们安好,我独自离去也没关系。喃喃自语中全是对亲人的不舍和对自己的折磨。
这两年法国人拍的为了表现一种生活体验而设置一种生活情境的电影实在太多了,完全不好看且没有逻辑。一个母亲在一个早上起来没有任何理由就离家出走,然后在某些年月之后悔悟要回归家庭,完全就是在自说自话,这一头一尾之间的文本还要观众来填充,比如给她的出走一个理由什么厌倦了生活云云,比如父子父女姐弟之间在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微妙改变,完全没有逻辑,纯粹为了体验而体验,为了感觉而感觉,十分难看。
居然是一部欲扬先抑的悬疑片——直到谜底揭晓前,我还在思考假如逃离现状用旁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往,会不会有新发现或者新失落,那些习以为常不觉珍贵的时间片段,筑起了详实厚重的人生——结果原是女主痛失家人后一段回忆与现实的交叉蒙太奇,在隐秘的氛围里把那些悲恸肢解成了独自生长的幻想,凭以安慰一颗破碎的心灵……真是一场残酷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