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楼子,狄龙和姜大卫冷战前最后一次同框的电影,我一直没忍心看,一直放到昨天。
看了之后,我非常感动,我觉得看了这么久的张彻电影,这一部是张彻一直以来最想拍的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数数邵氏拍过几部战争片就知道了,邵氏拍电影不太讲情怀,什么赚钱拍什么,一个题材火了必然会把这个题材拍滥了,拍到不赚钱了才罢手。邵氏拍的大场面电影基本上都是张彻导演的,其中,十三太保尚且是赚钱的,但是水浒传、荡寇志就不太赚钱,加之七十年代嘉禾崛起邵氏减产,邵老板后来基本都不投钱拍这类大场面战争片了。张彻出走台湾,设立长弓电影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摆脱邵氏的摄影棚,拍摄一些自己更中意的题材,比如《八道楼子》。
《八道楼子》的制片,简直让我分分钟感受到了“经费在燃烧”……张彻大概是找了台湾陆军部的朋友借来的坦克,还有连续的爆破,精良的服饰,看得我眼睛都直了,这是不是那几年投资最高的华语电影之一?最让人不适应的是,电影竟然都是外景拍的,而不是邵氏的棚。《八道楼子》的主题也是邵氏罕见的严肃题材——抗日,家国情怀,民国万岁,还有什么比这样高尚的情怀更值得牺牲的场景么?还有什么比打日本鬼子更高尚的矛盾暴力元素么?好像没有,就连广电总局都无法拒绝这样暴力元素电影吧?有了这样高尚的大前提,血腥、暴力、和随之而来的漫长痛苦的惨烈死亡才会显得更加动容,这些英雄的血液不会白流,他们的牺牲会被后人永远铭记,不会像《马永贞》、或者《报仇》的小人物主角的死亡一样被人所遗忘。张彻电影中的男人永远是为了死亡这个终极目标而存在的,死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对于男人而言,似乎很少有比保家卫国更加高尚的死亡理由了。
张彻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商业片导演,既然是商业片,一定要考虑到其可看性,那么张彻擅长的功夫片元素:盘肠大战、肌肉、必然不会少,让那一众主角以五花八门的方式痛苦漫长的死亡镜头也不会少,什么拿个手榴弹炸坦克,一顶机关枪干掉一个连。而这些元素加入到抗日题材中,以现在的眼光看就不得不说像抗日神剧了。虽然他的很多情节设置,比如说最后日军放走了那个穿国军衣服的小孩,日军最后给这几位将士立了个碑(碑文是张彻的笔迹)这样的描述,没有矮化日本人,比现在的抗日神剧还是更加高明一些,但是依旧不讨观众喜欢。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为什么?本片的剧本设置明显是要把最后的牺牲作为全剧的矛盾高潮,而为了推进这种牺牲的伟大、渲染最后死亡的壮烈,前面的剧情设置都是为了这个牺牲而服务的。但是前面的剧情、基本上只是交代了八道楼子这场战役的背景、以及每个主演个人的生活轨迹。主演或是因为战争而夫妻分离的平凡男人、或是在坚定不移的军人、想要报仇的戏子。这些事件并没有特别丰富的曲折与矛盾,因此除了最后牺牲的高潮、主演五花八门的死亡之外,全片没有特别多的爆点。其在商业上的失败也就不难预见了。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走神,我对傅生这类小男生,和戚冠军的腱子肉不太感兴趣……而且戚冠军开始露肉之后,狄龙露的就明显少了,这点让我很难过……很难过……很难过……还是喜欢看狄龙露😂。狄龙姜大卫之间,明显不如以前对望的眼神来得透彻,这点也让我很难过……很难过……很难过……
片子值三星,多一星给姜大卫和狄龙。 有时在想八佰会不会有借鉴八道楼子的成分,都是国军守塔,只不过拍的更真实,表达的思想更深入。
看别人评论抗日神剧我本来还有点不信,亲自看了后,果然……
姜大卫把米饭倒人家头上有点过分了。回忆套的也有些生硬。狄姜对手戏不是太多,不过最后狄龙瞎了,姜大卫帮他瞄准时还是有点感动。纪念两大男神最后一次死在一起。
本片是在《海军突击队》前的一部描述国民革命军在长城抗战时正面抗击日军的一部大作。纵观整个邵氏电影系列,抗日题材的影片可谓少之又少。从胡金铨的《大地儿女》到《丁一山》、《八道楼子》、《八国联军》和《海军突击队》擅长小场景、小成本电影的邵氏,始终很难拿出一部有说服力的大场面战争片。在编剧方面,也始终没有多少可以突破的地方。由于香港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除了台湾之外,就是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加之东南亚国家电检是禁止出现日本国旗和军旗的缘故,可以说对邵氏、张彻来说,拍摄抗日电影非常不划算。拍摄又昂贵(服化道都不在邵氏的体系之内全部要全新弄,道具很多要找英军借或者重新做),在胡金铨的回忆录中,胡金铨就明确说了,当时拍《大地儿女》邵逸夫是看到成本是直摇头。在本片中,张彻二、三代弟子齐出。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戚冠军堪称豪华阵容。说实话,真的很少在抗日电影中看到伪蒙军,而伪蒙军里,还有王龙威和梁家仁这两个“老戏骨”。影片为六大主角插入了回忆闪回以图丰满人物形象。但仍然不免;落入张彻擅长的打斗场面和盘肠大战。尽管如此,歌颂抗日正面战场的电影仍值得我辈推崇。永远不可忘记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正所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写照。在所有70-90年代的港台导演中,我始终还是对胡金铨大导演感到十分的意难平。倘若胡大导演能得到ZF支持,无惧预算的不足、也无需为票房折腰的去真正去拍摄一部抗日大片,相信我们能看到史上最好的抗日电影。只是可惜,从60年代到1996年胡导逝世,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大地儿女》而大地儿女的惊鸿一瞥,也足以载入抗战电影的史册。
其实一开始真的好好奇,一向以武打动作片见长的张彻导演会如何演绎战争片。结果我看到了日本鬼子在进攻时放弃枪炮,选择刀剑的神操作。难怪有人形容这是国产剧手撕鬼子的原型。
除此以外,这个故事真的很好看。
战争场面没话说,我好像已经看到熊熊燃烧的制作经费了,坦克也就算了,我还看到了飞机✈️,感觉邵氏一向吝啬,这回咋那么大方啦!
七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因国仇或因家恨而参军,有句台词特感动,国仇家恨可以一起报。看到飙泪。
张导还致敬了一下自己的报仇,李艺民演的武生在戏台上唱的是界牌关,让我跳了一下戏,想到关玉楼了,两个人一高一矮做起来感觉各有风味,但同样精彩好看(我捂着心口说的假话,其实内心坚定不移地认为玉楼的身手更好看,先入为主了)张导一定很喜欢这出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感谢无数先辈的流血牺牲,换来今日的和平安宁。
傅声可爱,皮肤焕发出珍珠般的青春光彩。龙周正得到八一厂依然可以当营长。
日本鬼子对抗张彻门徒。总觉得傅声的帽子小了。。囧。。龙大伯依旧美艳无双,尤其是李艺民的界牌关几个镜头无不让人想念大伯的关玉楼。狄姜最后一次共赴黄泉,就再也没有了。另外,说是“神剧”的收声吧!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古北口七勇士,现在恐怕再也没有了。
武侠战争片。除了排场和服装能提醒我这是抗战之外,内核依然是武打。并且抛开间歇环节和七人回忆,全片超过八成都是搏杀戏,看到最后已经严重疲劳了。不考虑拍摄条件,电影里的日伪军除了一股脑用人海战术冲锋之外根本不会别的,军事细节就和开玩笑一样。
邵氏难得的主旋律大片,讲述抗战正面战场国民党的功勋,主要针对台湾和国民党营销。从剧情上来看,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很多细节禁不住半点推敲,生涩肤浅,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再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日本人就那么傻?那么好打?武打上依然是很张彻的电影,盘肠大战,乱刀刺死……
以当时一家商业电影公司之力做出这样大场面十分难得,可以看出努力把小人物的人生和大时代爱国情怀结合起来,不过略嫌生硬,长得最伟光正堪称中国队长的狄龙偏偏回忆是最单薄的,狄龙失明后摸索小顺子时姜大卫的眼神看的人心酸不已,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死在一起就更加心酸不已,狄龙没露,心酸不已…
这个时候双生已经有芥蒂在心,但是张彻还是让他们死在了一起。
大叔,麻烦您看大伯一眼~~大伯,麻烦您看大叔一眼~~你们俩别老瞪着镜头眼睛都瞪直了.+_+当俺们广大人民群众求您们了行不~
这也能拍成武侠片,令人汗颜啊……
武侠战争片,少有的大场面,港真不太好看。盘肠大战依旧,还致敬了一段报仇??“爱意总是抵消不了愚蠢”纯属来看二位最后一次死一块。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实,二位少之又少的互动场景都略带着尴尬。军装龙哥,英气袭人。稍稍发福中年姜,还是那么可爱。
雾散云开自有时,暂时埋没不须悲。 青山待我重来日,大写青山第二碑。
结构简单到简陋,每人都闪回痛诉一段革命家史,剧情上也有bug,而且不愧是张彻电影,枪还是当冷兵器使。但感动点还是有的,金戒指啦,小顺子穿宽大军服啦,我最喜欢的是李艺民界碑关的呼应,盘肠大战真实上演。傅声还是可爱的小兄弟形象,”我不怕,我真的不怕“
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合作的片子,小姜看狄龙的眼神真是太忧伤了。狄龙瞎了的那段,小姜给他包扎完,狄龙转过去之后小姜看他的眼神还吞了下口水简直就像在忍眼泪π_π只有小姜的回忆画风不对赌钱输了还要打老婆???唱戏那段插入跟报仇好像。人家狄姜修复过的片子这么清晰我修发早期的片子完全就AV画质
三半。七十年代的港星演抗日军人一点也不违和。必亡军事战中穿插个人小传,对比结构类似的《十月围城》显得有节制多了。这几个人物各有色彩,又相得益彰,傅声的爱哭包小可爱真是张彻片中难得的温柔,学姜大卫“如果再疼我就把你砍掉”,真是心疼。狄龙一身正气,姜大卫是他的眼。戚冠军铮铮铁骨,单刀直入杀至旗杆势不可挡,他的回忆番里有个踢掉武士刀的高速的手持镜头也很靓。原来我是看过李艺民演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被他之前小白龙造型的杨康所误,这里界牌关的对剪太棒。这里姜大卫演了个家暴男,心碎一秒,然后浪子回头,是个傲娇版的福贵。陈观泰小胡子造型显得沉稳很多,戒指处既有反差又是悲剧线索中一个顽皮的变奏
群戏。狄龙终于当了一回营长智商担当,但几个人的回忆戏里他的情节性是最弱最单薄的,果然八荣八耻,一身正气的好青年;邵氏把抗战拍成"国仇家恨一起报"也并没有什么意外……
你能有几次在张导演的片子里看到飞机坦克?这片子就有。他还是用惯用的武侠的方式来拍战争,莫名的幽默。这片子是76处的,但实际是张导演在75年从台湾回香港之前拍的,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民国的色彩比较重。
长城大战一隅之抗日七武士,呃,日本皇军是杀不尽的,刺刀枪炮尽管来吧 !!
邵氏商业片,所以只是把功夫片换了个时代背景,但一堆人有枪不用拼拳脚真的太搞了,七勇士之神勇简直可以媲美手撕鬼子,这种货色都拿了金马奖,关键还两个小时,闷出鸟来。
我落泪了。姜大卫看蒙住眼睛的狄龙的眼神简直让人心碎。所以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惹得他恨。唉,世界上怎么会有小姜这种人呢,一边说着“其实你们都喜欢我是不是?”一边又不知道自己多招人喜欢。于是乱惹了一堆风流债,自己还特别无辜。你怪他又不好怪,只好怪天气怪地域怪年份怪自己是个傻子喝多了假酒。是呀,这一切本来就跟他无关,是你自作多情。可是他难道真的不该怪吗,他要是不该怪,为何又要拿那一双眼看你呢?“黄粱一梦四十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所以五十年都快过去了,你们都变作老爷爷,到底是太懂了还是根本没懂呢?
★★☆ 前面比较闷,后半段还可以
比狼牙山五壮士更悲壮的故事:1933年,7名中国军人固守北古口,与日军血战一星期,最后全部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