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分钟的电影从第十分钟就开始看哭 全片在等女一哭等到最后的镜头她才掉眼泪
两个人爱得太深 却没有可以相爱的身份 而现实更是彻底打败了这份爱
陈庭爱得太深 以至于抑郁 靠嗑药撑下去 嫁给一个男人 却也无法爱上那个男人
敏秀爱得太深 没有再爱上别人 也没有了以往的笑脸 可是 先放弃了恋人的她 不能被世人允许的爱 以至于她再爱再痛也没有身份去掉眼泪
“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
有多少的爱情都是这样随着成长被现实打败的。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最单纯的爱,可同性恋在现实中的压力让这份爱更难走更悲剧。
“如果我去台北,你会跟着去吗?”
全剧最佩服最佩服就是陈老师问出了这一句话。在前面各种铺垫都在说明她不会的情况下,她终究还是问出口了。看的时候就算希望渺茫也是真的一直在等待一个奇迹一样的happy ending的回答,直到看到陈庭开始流泪,才发现自己早就泪流满面。那个等答案的过程真的像是凌迟一般,像是死了一遍一样。我才发现那年从来没有追过人的陈小姐跟我告白之后我用三个月的装没事发生装没看懂的态度去面对她到底有多残忍。我也有很多现实的理由,可我残忍到理由都不给她,还自以为是为她好不想害她不想她陪我下地狱面对那么多的压力。我的自以为是害得我和她越走越远,也足够令我后悔这么多年放不下。
陈老师终究还是问出了她想知道答案的事情,至少她给了小妹妹选择的权力。而我却是自以为是地自私的试都不敢试就谁也不商量地决定出国离开。“我去澳洲了,你不用来。”我才知道自己有多自私有多不信任。所以陈老师的那句“就像我相信你”才这么令我羞愧。如果我能信她多一点,信我们多一点,信未来多一点,可能现在就不会这么痛苦,至少人家努力过,而我,确实努力逃避过。
理智来说,这部片子反映了当下(台湾已经同性恋婚姻合法了所以只能说是大陆的现在亦或是拍片时台湾的境况)同性恋的尴尬境地。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同性恋作为一种情感取向,是真实存在并且不可改变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然而,这个社会普遍对同性恋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认同,那么同性恋坚持走下去,压力是巨大的,家人的意见,社会的眼光,甚至是对另一半的不信任,都是极有可能毁了这段感情。在这么难的前提下,要坚持走下去就显得无比艰难。然而,爱并不是不在一起就会停止的,有些情感,得不到一个着力点,就只会烂在心里病入膏肓,从而引发各种极端心理问题。同性恋者迫于社会压力,总会不敢或不能承认另一半的存在,或者不敢承认那些过去存在的同性恋情,所以那些相爱的,或者说曾经相爱的人,不管做什么都少了一个身份。要动手术前,陪伴身边的那一位爱人,最焦虑最紧张最担心的那一个,却没有资格签你的手术同意书,甚至在你家人朋友到来之后还必须隐身不出现没有资格来看望你照顾你。同样是爱情,为什么同性恋就这么艰难呢?而当同性恋者终于为了迎合社会目光选择异性进行努力时,情感是难以控制的,不爱就是不爱,这样又会伤害被选择的这位异性,极端点还有可能引起恨意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总而言之,当前最优的解决办法,就是合法化同性恋婚姻。从立法的根本,慢慢一步一步改变世俗的眼光,减轻同性恋的社会压力,也是拯救被形婚异性恋的方法,让五颜六色的爱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理直气壮地存在着。爱本无罪。
🌈❤️🧡💛💚💙💜🖤
#让那恐龙成群行过台面 衣柜入面藏着花园 心仪爱人常驻于身边
#让那彩虹长桥无限伸展 飞象日日云上表演 魔幻现实寻到相交点
#让那蜗牛游行游进柜里 天鹅湖移民水杯里 搬到这里陪我们定居
#让那珊瑚同床陪你睡去 彩虹常年横跨屋里 这个世界大概总有谁 能容纳像我这种怪人
#纯情何时会让这悲剧揭开
#永远的忍耐 永远不出来 世界将依然不变改 只会让更多罪名埋没爱
#2021.7.30 六刷打卡 看第六次依然从第11分钟开始哭 很多台词都会背了 但依然在敏秀的沉默里期待回答。
爱情以始,沉默以终 ——《命运化妆师》中的情境句 如果我去台北,你会来吗。 这是临近分手,一个女人问小自己7岁的年轻爱人的话。阳光灿烂,句子漂浮在空中,一点一点变冷,最终埋没进风中。语言的沉默让问者的心也沉没。女人没办法去苛责倚在她肩膀上的高中还未毕业的17岁少女,但又忍不住落下眼泪,带着克制的责备: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 也许就是从这句沉没开始,故事隐藏的主人公陈庭又重新回复到黑暗中,手上的伤疤又开始在暗处隐隐作痛。她的脆弱在于把希望放在了一个孩子身上,而又知道后者无法担当,因而倍加失望。漫长的自我争斗开始了,此时的迷乱和曾经的温柔形成鲜明对比。那种想要忘怀,想要被平实的温暖所填满,却又随时察觉到的自我欺罔,和不断被失望侵入的痛感,一直伴随着她直至意外死亡。陈庭的抑郁并非源于一次单纯的悲伤爱情事件,在电影里日光最温柔的场景中,陈庭的手上已经有了细细的伤疤。故事背景中未交待的旧事,悲伤的无人分担,对自身的命运的无力感,都促成了她对药物的依赖以及自身的失控,如同钢琴上的那杯红酒,内心的汁液难以平复,最终倾斜而出,猝然破碎。 而故事里的另一个主人公,敏秀,在长大之后也终于不再说话,对往事绝口不提,生活了无过去的痕迹。连身边唯一知晓曾经情事的母亲,也成为一个失语者,在植物人的躯体中无知无觉。当初少不经事的结果,并没有像对陈庭那样对她造成巨大的损伤,但她也由此与过去渐行渐远,成为一个自我的陌生人。加之殡葬行业的职业惯性,她成为一个孤独而自我封闭的个体,对同行的鄙行不争不辩,对同事的关心无意接受,对身边年少气盛的晚辈也没有解释的耐心,终日沉闷寡言,行走于家和遗体化妆间之间。而这两个地方,甚至没有一个需要她开口与之交流的对象。 直到她意外地在一次追思现场看到逝者的照片,在化妆间看到曾经熟悉的容颜,生活才开始有了一丝惊动。她开始被动地接受另外一个男人在生活中的出现,在深夜的倾诉,裸露的伤口被打开,她也开始面对自己被带入的记忆。她再次进入陈庭的世界,被看似无关又似乎指向自己的事物所围绕,内心深处的温润开始被唤醒。当她看着大屏幕上的曾经熟悉的如水的眼神,记忆涌起包围住了她,她开始感受到了陈庭的痛楚——七年之后,两人终于再次相接。 从开始的含糊其辞,直至最后开口和自己相关的询问(询问陈庭是否提到过手臂纹身的含义),敏秀的生活一步步被打开,即便依旧是以波澜不惊的方式。她的介入之始,只为确认陈庭死因,而最终丰盈她的,是另一番关于爱情的真相。她每日与死者打交道所尘封的内心,终于被其中的一个特例打破。影片最后尘埃落定,她换上便装回到当年的中学教室,坐回陈旧的钢琴前,动手弹起曾经和另一个人共有的曲调。手指弹动,泪流如注,记忆越过时间,把她带回到当年那个天真无邪的烂漫少女,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而坐在身边的陈庭的幻像,成为她对自己的封闭与压抑的最大慰籍。 在爱情面前,被时间隐藏的所有,都还原成了最初的样子。回忆之初,爱情太美。但如果不是意外地接触到陈庭的死亡,敏秀又如何能够重新伫立于爱情的余温之中?事实上,敏秀毕业后和陈庭同在一个城市,却始终未有过联系,她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而陈庭也被往事割裂,在另一个陌生的怀抱中体味冰冷。一个孤独,一个迷乱,但两人始终以各自的沉默相对。对情感追寻的放弃,是沉默背后最大的残酷。 好在导演充满善意,用温婉充满暖色的镜头,将故事定格在最美好的画面上。“以这样的场景结尾,敏秀以后的人生也许会更美好,那些逝去的悲伤也许会成为她未来生活的动力与养分,她那孤独冰冷的生活也许会就此发生改变。”于是我们看到最后一幕,两个年轻女子相依的身影,如同春风一样沐浴在田野中。这幅画面如此温存隽永,以至于没有人再去担心,敏秀是否真的打破了孤独和桎梏,向阳光迈近了一步。
电影的故事设定和人物之间的羁绊非常完满,在我们以为过去的一切已经被时光封存的时候,命运却可能张开他的手,把现实冰冷的摆在我们面前。P.S. 豆瓣的相关影评写得都不错。
单单从悬疑片角度来讲,很好的开头,烂尾。拉拉角度,肏。不过画面真的是挺美。
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
爱她,就不要放手。女主有点像迅迅哎。。
遺體化妝師是個給人感覺神秘而又崇高的職業,其可以是《おくりびと》中為人找回生命最後的尊嚴,也可以是《金陵十三釵》中戰爭陰影下的微光,更可以如本片中加入懸疑元素后找尋遺失愛情的死亡真相。影片愛情戲篇幅雖不多,就已經把其中的起承轉合交待得一清二楚,但懸疑戲則成了雞肋。
如果我去台北,你会来吗?……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 好久才记起来郭永明是《盛夏光年》里的康正行。
女主是凭什么拿的奖
两个很美的女人,她们应该相爱。
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女老师部分是全剧亮点,也是处理得最得体的一个部分,虽然整体布局编排甚至是剧情都很不自然。但若只留意关于被爱舍弃这个桥段的话还是吸引我看完全剧的引线。其实一个点我很喜欢,就是遗体和化妆师对话,这一点对电影很合适。
我现在非常非常非常的伤心,“你长大了,学会不说话了”……
画面感好好
给尸体化妆+les+悬疑+文艺,美丽的女老师
很安静很美丽。融合同志与悬疑以及典型的台湾小清新气质。
什么破編劇
(5.5)一开始觉得是剧情,然后发现是拉拉,接着以为是悬疑,但最后其实还是拉拉。。。拍得依旧是台湾式的唯美,但剪辑是相当的混乱不知所谓。。。
好一般。。。
臺版沈默的姑娘。謝欣穎演的這個角色真是讓人不喜歡啊,倆人感情根本看不出有那麼深,完全不明白美麗的隋棠小姐為毛如此深陷其中。
冷漠,疏离,不动声色。暖暖,只属于记忆里的好天气,那怕我不愿想起,那怕我刻意忘记,她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2012.11.17 编剧课,在《杀人回忆》《这个杀手不太冷》《窃听风暴》《小城之春 (费穆版)》《伴娘》后,老师终于讲了这部我之前没看过的《命运化妆师》的开场。 好吧!又来了一部我看过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 看了正片,整体感觉一般。
比我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