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HD中字

主演:佩内洛普·斯皮瑞斯,南希·理查德森,尼娜·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7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8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9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镜头之下

广为传播的“男性凝视”一词,其在电影之中是如何通过镜头实现的,该片从“客体和主体”、“构图”、“镜头移动”以及“布光”这几个角度,取众多一流电影中的镜头为例,作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而这样的电影语言,并非只是简单地阐述某种现实,它表达的是镜头之后的人(大多为顺直白男)是如何“看”现实的;同时,这样“看”方式以一种潜意识的、无需人反思的方式反哺给大众,并在时间的累积下,被视作某种理所当然。即,长此以往,在电影中,并且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与现实相呼应,男性作为凝视主体,将女性置于他目光之中的性化客体。当然,这部纪录片引人注目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在电影行业的女性们讲述自己故事,并且在她们的视线之中,重新审视这些镜头的过程。

这是普遍的、潜移默化的、自然得不再让人觉得有什么问题的。仅仅是前两天我看的电影《核磁共振》,它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讲述了多文化冲突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一部我个人很中意的电影中,它仍旧有让我困惑皱眉的镜头描述。例如,其中一幕——在之后我看导演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知道他想通过这幕戏去传达一种intimacy,他所想表达的去解决在这样一个充满不解和混杂的世界中,如何尝试着与周遭和解并且共存的方式,就电影如何表达声音而言,这幕戏是有存在意义的——女主赤裸全身躺在床上,男主盖着被子趴在她身边,他们在交谈,在谈论爱。然而我很困惑,为何赤裸全身的必须是这位女主,如若想通过身体的赤裸来表达他们交谈的坦诚,那么就应该以更平等的一种方式,例如两个都赤裸地并行躺在床上,就像这部纪录片后半段也举出的平等凝视的例子《我私人的爱达荷》。

影片举出了大量的例子,最为重要的是它指出来了,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凝视,不仅仅只是一种欲望的描述,更是一种权力的赋予。影片举出了一部电影的例子,是一位白人奴隶主女性和黑人奴隶,在这幕戏之中,这位黑人男性的描写方式是用那一套性化女性的镜头,而那位女性则不再是被凝视的一方。

总而言之,很推荐这部。用个不太舒服的例子,这种潜意识的凝视其实好比我平时上街看狗,在街上,当我看见迎面走来的一条小狗,我可以毫无遮拦地直直盯着它,并且念叨着一系列赞美之词,最后会以“我好想摸摸它”结尾。而男性凝视之于女性,就好比人类之于狗,而最终人类驯化了狗,并让其享受于人类对它的宠爱或者说掌控之中。而现实也是,男性可以明目张胆地对任何一名女性行注目礼,而如若女性反抗了他,他会觉得那名女性不识好歹,因为他自然觉得自己有着正当的凝视权力,试想一下,如若一只小狗朝着向着虎视眈眈的你狂吠的时候,你一定会将它划入某种“坏”和“不听话”的标签之中。

 2 ) 抵抗与融合: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

本篇为我的期末论文,因涉及到本片中重要的“男性凝视”理论,所以贴在了影评这里。

1. 前言

似乎随着许多女性意识的觉醒,有部分的女性指出生活里有一项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女性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的东西,那就是男性凝视。例如人们总是觉得女性更加感性且缺乏理性思维,因此在理科上比男性更不容易拿到高分;或者希望女性早早结婚生子、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又或者社会上主要的潮流都是针对女性的时尚,不管是所谓的能放十枚硬币的锁骨还是筷子一般又细又直的腿——这些都是对女性的一种凝视与规训。

那么男性凝视究竟是什么?女性在男性凝视下又经历了什么?本文将浅谈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抵抗与融合,或许并不能完全概述当今的社会现象,但求能简明扼要地提出些许观点,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2. 男性凝视的定义与历史

2.1 男性凝视的定义

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被弱化成了第二性,处于被凝视的地位。男性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凝视”问题时都指出,通常人们把男性凝视加以自然化,使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看行为。

这种凝视行为的背后通常蕴含着性别和政治意识,所以男性凝视也是一种性别和政治现象。在女性主义学者的眼中,纵观历史长河,女性一直是承担男性欲望的对象和视觉快感的来源,从古至今,无论中外。

2.2 男性凝视的历史

男性凝视听起来像是当今出于网络的发达性及普及性而蔓延开来的一种新兴事物。但假如我们追根溯源,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的命题。萨特曾提出“他人的注视”的理论,认为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陷入了存在之中,即存在先于本质,也因此他人的注视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他人的注视是塑造我们主体性的决定性力量。当然,我们也不是仅仅被注视,当我们在被注视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注视着他人。而被认为是当代凝视理论的基础的拉康的镜像凝视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证明了凝视与主体的自我建构的关系,认为凝视不仅是主体对他者的看,还是作为欲望对象的他者对主体欲望的捕捉。此外,福柯的全景敞式监视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凝视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通过对透明全景监狱的构思,详细地阐述了权力和可视性的关系。福柯还认为,外部的凝视是一种控制的力量,能让被凝视的对象屈服与顺从。

不管是萨特、拉康,还是福柯,其实他们的理论并不是基于女性主义甚至女权主义的命题,也并没有直接涉及性别不平等问题。真正提出女权主义凝视理论的重要人物是约翰·伯格和劳拉·穆尔维。约翰·伯杰在1972年的书中提到,认为女性生来就陷入一个事先规定的有限空间之内,她们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照看男人,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被一分为二,即为自己和为他人。他指出,人们观看方式中理想的观赏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则是用来讨好男人的,由此导致女性不断地观看及凝视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自己想象的自我形象,希望被男人喜欢和欣赏的意识取代了她的自我意识。于是一个女人的自我建构里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作为男人的监视者和作为女人的被监视者。劳拉·穆尔维则引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式,从好莱坞电影的艺术批评角度出发,讨论好莱坞电影反映的观众心理和社会性别机制,认为好莱坞电影将女性的外貌设置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及性吸引力的色情形象,本质上是遵循着男性凝视的原则。她将观看的快感分为男性的主动的快感和女性的被动的快感,认为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男性目光,男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把他的幻想投射到女性的形体上。

由此,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结合,诞生了男性凝视这一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研究的发展,也蔓延到了文学、影视等领域的作品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3. 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无论中外盛行的一直都是菲勒斯中心主义,尽管这个名词在1913年才被弗洛伊德提出,但我们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父权制与男权中心主义在人类拥有有记载的历史时就已经占据了大多数时候的主导地位。而出于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统治和男权价值在整个社会中具有绝对的主导性、统治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男权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成为一切价值的尺度,在此种制度下,女性被贬抑、被规训、被沦丧,只能成为附属的和第二性的了。

我们不难发现,站在文学的甚至是文化的金字塔顶端或者手握话语权的往往都是男性。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提出“莎士比亚的妹妹”这一理论,认为假如莎士比亚有一个跟他一样具有戏剧天赋的妹妹,妹妹绝对不会得到像莎士比亚一般的待遇,不能读书、必须嫁人,成为一名伊丽莎白时代籍籍无名的普通妇人,不能像她的哥哥一样大放异彩,而是会因为自己的天赋无法舒展而得病发疯,最终死掉。

这样的说法在莫扎特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身上得到了验证。明明玛利亚拥有与弟弟一般甚至比弟弟更加优秀的音乐天赋与音乐才华,十二岁时就名震欧洲。但当1829年英国作家玛丽·诺维罗拜访她时,晚年寡居的玛利亚双目失明,生活贫困,没多久便去世了。甚至如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听说过的莫扎特,并不是这位玛利亚。我们有理由相信,如玛利亚一般的“莎士比亚的妹妹”还藏在史书看不见的各个角落,她们的作品或被她们的兄弟收为已用,或就此埋没在漫长的岁月中无人问津。

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作品中,由于掌握话语权的是男性,他们塑造的女性往往是奉献男性的形象,当然,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女性形象的扭曲。而在这种扭曲之下,女性形象逐渐被“他者化”,形成了三种经典形象:家中天使、妖女、阁楼上的疯女人。贝蒂·弗里丹曾指出“家中天使”形象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妇女的规训,它要妇女必须扮演贤妻良母,牺牲自己的个性和事业去完成贤妻良母的职责。这种形象由生儿育女、取悦丈夫、操持家务等单调乏味且不断重复的义务劳动构成,也正是这种看不到尽头的循环扼杀了妇女的生机。而妖女甚至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实际上都源自于男性的厌女症,这具体可以认为是他们渴望女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又担心女人拥有过大的权力会凌驾于他们之上,于是他们将女人的贞洁视为女性应当视为的最重要的东西,用贞洁和理智作武器贬斥那些不合他们心意的女性,将那些女性贬为如美狄亚或是美杜莎一般的妖女,又或者如伯莎一般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譬如在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女性对有钱有名且帅气的男性倾慕,想方设法成为能与他共度春宵的人,但即便最后沦为了男人的玩物,她心里仍然期待成为这名男性的家中天使,为他操持家务。这样的规训一直传承到现在,许多人仍然认为女性的母性职责是因为子宫的存在而被天生赋予的,但实际上放弃工作转而投身于家庭的贤妻良母是后天塑造的。

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的游戏作品中也处处充斥着衣着暴露、表情奇怪的女性形象,明明是战斗的场景,同行的男性角色身披铠甲,女性形象却只有一些布料遮住重点部位。这种设计归根结底都是男性凝视作祟,他们将女性视为一种性资源,所以如此光明正大地采用这样的手段来博得男性的赞誉。正如部分国家责令女性用黑纱包裹全身,包括头脸等部位,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基于男性凝视的性压抑,因为掌握话语权的人是男性,他们站在凝视者的地位,认为被凝视的女性不那样做就是不洁的,他们堂而皇之地将女性作为被压抑的对象。

4. 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抵抗与融合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开始拥有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发现我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男性凝视。中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霸道总裁文学(或者说,现在也依然流行着,只不过内容稍有改变,但核心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文学中的男主角往往挥金如土、对女主深情无比且对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女性不屑一顾甚至凶恶无比。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品不好,因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批评过去的作品不符合如今的价值观。但这类文学很明显也是从男性凝视的角度出发,它认为女性之间存在着竞争,所有女人都对一名男人趋之若鹜,最后只有一名女性会胜出从而成为这名男性的妻子,并且女性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来自于其他女性,而这些困难最终都会被男性解决。这样将女性之间视为敌对的观点,很显然是长期处于被凝视地位的女性采用的男性凝视的手法,以一种自我贬斥的角度来迎合男性的凝视。

当然了,随着时代发展,这类文学作品渐少,转而出现了大女主文学。这类文学姑且可以看作是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一种反抗。在这类文学之中,男性与女性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颠倒,女性不再只专注于爱情,转而开始发展事业,且她的爱情并不一定集中在一名男性身上。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类文学中也常有恶毒的女性配角出于对女性主角拥有男性角色的喜爱而嫉恨谋害女性主角的情节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在制造女性竞争,也依然是一种男性凝视下的产物。由此,在大女主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女尊文学,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定的男性凝视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女尊文学里,它们将男性放在了曾经女性所处的地位上,即把原本作为性资源的女性变成了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算是突破了传统的男性凝视的视角,转而变成了初显女性凝视的作品。然而,由于男权中心主义,女性凝视终究没有发展到能与男性凝视平起平坐、并驾齐驱的局面。市面上的一些乙女游戏(即以男女恋爱为主要剧情的游戏),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男性凝视的禁锢,在部分情节里仍然存在女性竞争,在游戏画面上着重刻画女性角色而非男性角色的身材,使被凝视的对象依旧是女性。

在社会新闻之中,许多男性犯罪事件都模糊了男性的存在,事件标题的主语变成了女性,加深了女性事故发生率的印象。比如刻板印象中的女司机,这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有女性司机会造成车祸,而是男性凝视下媒体人刻意隐藏了男性性别的存在。还有部分女性受到侵害的新闻,大多数媒体将目光聚焦在受到侵害的女性身上,而对于实施犯罪的男性却轻飘飘地一笔带过,由此导致一段时间内部分人对于女性受害者不是完美受害者的讨伐。这样的讨伐现在也依然存在,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吁不要刻意隐去事件中的男性。在这些事件中,也有处于长期敏感的女性对男性造成误会的事件存在,由此导致一轮又一轮部分男性对于指责女性不够完美的狂欢与暴力。只能说,在长久以来的男性凝视下,女性话语权长期被剥夺,女性意识的发展总需要时间,而且在女性发声明显被打压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女性发声都极其不易且珍贵,我们不应严加苛责。

5. 结论

凝视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社会是男权社会还是女权社会,无论是父系氏族还是母系氏族,正如萨特所说的“他人的注视”,当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凝视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我们谈论男性凝视多于女性凝视,因为男性凝视存在的时间确实要久于女性凝视,甚至我们可以说男性凝视的背后是一种父权制的凝视,男性凝视本身并不只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也是拥有更高一级权力的男性对于拥有的权力少于他的男性的凝视。性别是天生的,阶级是后天形成的,而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终究有人会成为第二性,只是目前女性是第二性,因此我们强调男性凝视的存在迫使女性不得不成为第二性。我们也可以试想,假设掌握话语权的是女性,那么男性会不会是第二性?自然也会是的。到那时或许女性凝视被人讨论的情况要远多于男性凝视被讨论。然而,能诞生女性凝视的母权制究竟会不会到来呢?谁也不知道。

 3 ) 物化和歧视女性的电影史,直男看完却更想凝视

因为曾经在各大影展留下联系方式,现如今偶尔打开Gmail,还会收到一些国外宣发的群发邮件,有些会强调,可以发有密码的在线观看链接(Screener),用于媒体报道或版权洽谈。但回复“有兴趣”过去后,又经常没了下文。半个月前,收到的《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Brainwashed: Sex-Camera-Power)介绍邮件,却难得有了回复,并跟来了链接。我对着自动识别的英字,并时而暂停查阅着认真看完,也确实写给了幸存极少的简中媒体。可以料到,性别议题、女权表达,必然是不能触碰的雷区——即便我受完这部纪录片教育,依然如导演所批判那样,充满甚至增强了男性凝视。于是,不免算是白辛苦一场(在当下也实属正常)。就发自己公号和豆瓣吧。

镜头,一百多年的男性凝视

或震惊或垂涎或惊喜的男主角眼神,相继望向《银翼杀手2049》、《妖夜慌踪》、《为所应为》里女性角色们的诱惑胴体。其中《银翼杀手2049》由安娜·德·阿玛斯表演的角色,被勾勒成动画形象,命名为JOI,在网络色情文化中,这是“打飞机指导(Jerk Off Instruction)”的缩写。

在今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的纪录片《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开头,经典影片的这一幕幕香艳场景接踵而至,形成强烈到无法逃避的视觉涡流。导演尼娜·门克斯在一场TED式的讲座课堂中,通过从1896到2020年80多部电影的片段,节奏稳健、循序渐进地陈述着:电影史如何通过其标准化的视听语言,侵犯和剥削女性角色,以及随之而来的用工歧视和行业骚扰现状。讲座之外,还加上对十来位知识女性、媒体人士、电影从业者的访谈,去佐证自己的观点。难得的一个抒情镜头里,这位女导演行走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之上,当代纪录片最爱引用的詹姆斯·鲍德温金句,不出意料地赫然于屏幕之上——不是任何事情都能改变,但如果不肯面对,那什么也变不了。

从弗里茨·郎《大都会》的艳舞场面,到《现代启示录》劳军大戏,尼娜认为男人凝视女性,就如猫捉耗子,在电影中成了金科玉律,且有了越来越强的性意味。进一步,纪录片用相当大篇幅,解释漫长电影史中男性凝视是怎么通过视听语言来设计的。这种凝视由5个部分组成:1.主体/客体;2.景别;3.摄影机运动;4.打光;5.叙述角度。从男性主观视角过渡到客观视角下的女性躯体,除去纪录片开头那些剪辑的片段,更显著的或许是《魅影缝匠》通过一组由远及近的分镜所带来的偷窥意味。景别,往往都是女性身体部位的特写,既有男性主体凝视之下如朴赞郁《小姐》中的臀部,也有从观众视角出发的直接呈现,如《大开眼界》开场戏中更衣的妮可·基曼,以及金棕榈电影《钛》的车模现场。摄影机运动基本是垂直缓慢向上,从脚到头展现躯体,回忆下《杀出个黎明》的萨尔玛·海耶克和《自杀小队》中玛格特·罗比的身材秀;也有《007:择日而亡》这样,用慢镜头隆重介绍身着比基尼的女主哈莉·贝瑞登场。通过一些打斗场面的对比,尼娜明确了一个规律,慢镜头下,男人赤膊打斗,女人负责性感。用光的对比则更为显著,男人打上3D光,展现轮廓和阴影中的层次,女人只给2D光,不让容颜老去。《德州巴黎》漫长的对话结尾,特拉维斯在色情俱乐部找到前妻,自己置身台灯前,勾勒出流浪后的沧桑样貌,单向玻璃那头的娜塔莎·金斯基,则如一副绝美的油画。

集中以上4点的典型例子,是戈达尔1963年那部由碧姬·芭铎主演的《蔑视》。轨道车的拍摄场景中,法国性感炸弹在摄影师的凝视下行走,画外音讲述着巴赞理论,“电影呈现着我们所渴望的世界”。尼娜将这一场景画成分镜,并拉出银幕,再拉出一条“观众-导演-摄影-男主-女主”的凝视链条,以此得出电影凝视镜头的第5点——叙述角度。长期如此,通过凝视将女性塑为尤物,既会导致女演员觉得空虚,也会让女性观众悲哀发觉自己不具备片中那样的容貌和身材,继而失去自我。

行业,对女性影人关门闭户

带点怀疑的思辨,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一篇由女权主义导演精心撰写的影像檄文,论据丰实,逻辑缜密。但会不会掩藏了不利于其论点的更多事实?以及可能她说的那些都存在过,但只怨历史局限性?甚至绝大多数直男影迷会认为,当今之所以不再有电影大师,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平权运动耽误了,导致男性创作者束手束脚。

尼娜跟着用数据说话。她就读电影学院那阵,入学性别比例是对等的1:1。然而IMDB上的TOP250,女性导演比例却从1998年的9%跌到2018年的8%。显然,教育虽然平等了,投资却没跟上,甚至对女性影人关门。尼娜认为人类第一部剧情电影,就是由法国女导演爱丽丝·盖伊拍摄于1896年的《甘蓝仙子》,而默片时代还有非常多的女性创作者。有声片时代到来,需要大量拍摄资金,更雄性化的华尔街这时强势介入,女性创作者从此锐减,1927年开始后的40年间,虽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留下名字的女导演却只有区区两位。

《拆弹部队》,让凯瑟琳·毕格罗成为奥斯卡第一位最佳女性导演,然而其余重要工种全由男性担任。“当95%的摄影师都是男人,怎么可能避开男性凝视呢?”进一步回看现当代影史,还有着《洛丽塔》、《杀手莱昂》、《美国丽人》等大量对女孩的凝视。那么反过来,镜头如何呈现男性性感呢?想想《好莱坞往事》里褪去上衣修屋顶的布拉德·皮特,阿方索·卡隆《罗马》里裸体耍双截棍的男生,就成了全身+动作。

同样,好莱坞电影工业中的配乐岗位,只有大概5%的是女性。《银翼杀手》里哈里森·福特扑倒并吻上肖恩·杨,音乐瞬间从紧张变得柔情,毕竟男性想象中,女人拒绝就等同于“我要”的视听表达。纪录片给出一个现实场景,耶鲁大学的男生在女生宿舍下面狂吼,“不要就是想要,想要就是呻吟。”

权力,以艺术的名义

男性凝视之下的镜头设计,带来了电影产业从台前到幕后的用工歧视,并进一步因为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在行业里产生嚣张的性骚扰氛围,反过来又进一步“以艺术的名义”,催生出更大尺度的镜头剥削。尼娜显然在批评《阿黛尔的生活》,“蕾雅·赛杜在加拍的性爱戏后感觉自己像是妓女,可这电影偏偏拿到了金棕榈,这就激励了导演阿布戴,在接下来的《宿命,吾爱》中,借艺术的名义,让演员大量饮酒放松状态,拍摄出尺度更惊人却没必要的性爱场面。”

不止是男性权力通过掌控(导演)获得满足感,性别置换也一样。尼娜给出的例子,是1975年一部毫无影响力的《曼丁哥 》(Mandingo),片中的白人农场女主人把黑奴叫进屋,威胁不和自己上床就告他强奸。视听语言完全符合上述凝视的5个特征。作为拉扯电影史的纪录片,导演也不忘自卖自夸,她几部实验向剧情片的女主角,都由自己姐姐扮演,且时不时在跟随镜头中,突然打破第四堵墙,盯向凝视自己的摄影机和观众。

勉强值得庆幸的是,从香特尔·阿克曼《让娜·迪尔曼》到芬内尔《前程似锦的女孩》,再到拿到最高荣耀的《无依之地》,女性创作者呈现于电影中的反抗精神从没断绝。对男性凝视的反叛,除了导演尼娜自己那些实验剧情片中,由其姐姐饰演的女主角,一次次在被凝视中打破第四堵墙,直面观众之外,更佳的答案或许来自《燃烧女子的肖像》。片中两个女性互为主客体,富家小姐把女画师叫到身边,“从我这角度,不看你我还能看哪?”权力就此形成了动态平衡。

这部纪录片《洗脑影像》,虽然扎实而极具说服力,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受了震撼教育后,第一个想法却居然精虫上脑,还有这么多香艳镜头没看过啊,得找找看。

 4 ) 小可爱,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一直是我想要构思的范畴,社会也在朝着这方面急速的发展,原因就是互联网的普及,缺乏监管,或者是不知如何监管,某女孩的父母遭受城市化的绑架,他们/她们必须以工作维持生活,造成了女孩大量的独处时间,互联网的各种社交软件, 来填补她自身缺乏的父母之爱,社交软件集聚的人群,少有品格高尚的精英群体,这里的精英也变成了一种,中立词,也有一种男性审视培养成长起来的精英,女孩在社交软件上结交了一群网络朋友,这些朋友,用他们优于女孩的年龄代差,和物质代差,来培养,女孩作为娼妓文化的一种心理暗示,经过长年累月的腐蚀,女孩心理被这种文化,逐渐培养起来,她人生中少有机会接触到优良书籍和文化的熏陶,眼下好电影和好书的界定尺码,也都变得模糊,对于性别认知都存在一种集体主义的男性倾向性,更可怕的是,父母双方的长年累月的渗透包裹,长久以来,男性主导的社会分配,从物质基础来看,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男性话语权的圈层壁垒,即使渐续开放的女性权利也是政治正确的一种符号,本质尚未发生,而具备顶层建筑基础的社群,也是固化的男性凝视下的产物。

从这种角度就很具思考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男女有别,假设从这个角度重新思考,世界影史的语境将会重新审视,影片表达了,从新思考,在原有的集体意识中,再重新建立起来由内心感受体验的一种表达,但是现有的男女内心体验的经验逻辑,已经固化,对于电影文化关于承载男女视角表达的作品,又能被市场接受吗?

所以,这是一个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在实现了绝对平等化的日后社会,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迭代?从历史的追溯来观察,人类文明也在母系社会中演化,是否是循环,还是当今社会的物质基础语境已经改变,适配男女重新审视定义,平等权利的配套也将诞生新的改变,确实值得期待。

试着分析以下对话,或者在当下的社交软件中,去审视现在人的日常对话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男:哎,小可爱,出来玩吗?

女:不玩。

男:请你吃饭,看电影。

女:真的吗?

男:当然了。

女:那好吧。

两个人见面,男的带女的去了一家便宜的餐馆,期间对女孩动手动脚,两个人见面的方式是女孩自己花钱过去,男的达到目的,便对女孩冷漠。

下一场。

男:哎,小可爱,出来玩吗?

女:谁叫小可爱,不玩。

男:那小仙女,出来玩吗?请你吃饭,看电影。

女:真的吗?

男:当然了。

女:那好吧。不过你要开车来接我。

男:没问题。

男的开车来接女孩,两个人去了一家便宜的餐馆,期间对女孩动手动脚,男的达到了目的,便对女孩子冷漠。

下一场。

男:哎,小可爱,出来玩吗?

女:谁叫小可爱,不玩。

男:那小仙女,出来玩吗?请你吃饭,看电影。

女:去哪里吃?路边摊我可不吃。

男:肯定是高档餐厅。

女:那好吧。不过你要开车来接我。

男:没问题。

男的开车带着女孩去了高档餐厅,两个人在宾馆里动手动脚。

这是现实发生在当下的男性惯用模式,当然有无数个前提条件,不做赘述,比如,男女的类别有无数种,但是,女孩为什么会被如此培养起来?男孩又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生育关系。

那原始的动力是什么?性冲动?假设一个男孩按照当下社会女孩的形式去培养,是不是也会变得对性的认知,也变成了一种,被客体化的状态,那最原始的活法是什么?

这场运动改变的难度非常不容乐观,因为已经镌刻进了基因里面,不过确实可以从电影的视角去做出改变,以此做出渗透影响,希望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也要尊重,男女有别。

有别的体现是什么?是生理基础。

 5 ) 柏林电影节小做笔记

Nina Mankes作为女导演这次拍了个讲座式的电影,能让人去反观目前电影中的男性凝视。里面有很多Interview,由175部以上电影的片段组成。也算纪录片,行业人士,大多为女性,讲述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怎么视觉呈现,如何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导演呼吁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Triangle,一个倒立三角形以及一个导演列出的单子。在电影院不好做笔记,所以后来直接搜了下原文讲座。

三角形由the visual language of cinema,harassment,Employment组成。大概原话:Menkes calls this a vicious triangle of repeated torment: the visual language of cinema can lead to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which can lead to sexual abuse/assault. All that to say, what we see on screen has real-life consequences, “If the camera is predatory, the culture is predatory as well.”

清单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点就谈到了男性凝视。

第二点由电影的小片段一一举例,让人惊觉原来有那么多视角是以女性裸体为主,被强迫的情节很多。有一部电影叫365日,有点像五十度灰的感觉,我在网飞找到了,并且发现这是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但其实放在现实生活就是绑架。

第三点是镜头的运作。很搞笑的是确实每次大家看到一个裸体镜头或者身份部位就能猜到什么,觉得自己潜意识里确实被洗脑了。那个慢镜头的对比也很有趣。因为男性的确实都跟争斗相关多些,女性确实在性方面。

第四点是打光和立体感,女人经常会在此类电影或者场景是不动的,跟死物一样

第五点是叙事立场,这一点我也没搞清楚。

所以我在网里找到了英文版总结:

The Menkes List

1. Point of View: Male subject/female object

2. Framing: Fragmented shots of (female) body part

3. Camera Movement: Body pans and the positioning of women’s bodies. The usage of slow mo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sexual desirability or availability of women.

4. Lighting: 3-dimensional for men, but 2-dimensional or fantasy lights for women.

5. Narrative Position: The sexualized female body exists outside the narrative flow.

其他还有提到好莱坞的乱象,Rip culture ,male gaze男性凝视,Me too movement

经常出现的视觉线也很有意思,没法做笔记所以我只记得去好像是这个顺序:women object-camera man-man director- Audium

使用《民權法案》第七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找到減少該行業對女性歧視的法律途徑

 6 ) Looking and looking right back!

#BFI #CinematicSorceressTheFilmsofNinaMenkes 非常有力量且异常悲伤的电影,从纪录片角度其实整体偏弱,但是从论文电影考虑其实是非常丰满的,即使少些了一些Reliability和Limitation的展现(就如同我认为的《蔑视》整体的表达可能只拿出那一段确实有巨大的男凝,但女性在片中的作用和对男性的反凝视都让这个开场男凝不太可靠),但完全不影响影片对于内核的阐述,毕竟不想理解的人你就是写了客观的数据他也不会认,而理解的人也何须那些可靠和局限性的阐述呢?

影片从主客体,取景,镜头运动,光影和叙事视角的角度结合大量女性影视工作者的访谈展现了那三角,因为前期大量的批判,所展现的画面伴随着略有戏谑的女主评论其实是相对温和的了,后期的对照其实很大程度佐证了这种影像呈现的不合理性,也很大程度展现了那种从电影视觉展现出的洗脑效果和极大程度的悲伤,而那个三角才是真正的悲情。

影片中很多电影中的很多画面被单独点出来之前我还没有那么觉得充满着性暗示,尤其是现在单独看《为所应为》嘴唇上的冰块,《魔女嘉莉》那淋浴头。而且前期讨论中还把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和PTA的《魅影缝匠》剪到了一起,真是要批判按一个风格批判。影片值得注意的是提及的女性导演迎合男性凝视的作品,例如《拆弹部队》《迷失东京》等,没被她点出前真的没有注意,尤其是迷失东京的斯嘉丽约翰逊的“脸”,即使结合整部作品,这个出场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当然,最后提及的反叛作品有很多还是没有看过的,希望有机会能欣赏到,不过看过的几部确实还都很喜欢。

关于映中和映外的三个故事。第一,观影过程对于我是格外痛苦,也是很有收获的,原因是因为我旁边坐着一个年岁较大的英国异性恋白人男性。这部电影结合他一直在影片中发出的声音让我觉得这类电影还是远远不够有力的,明显的不适就是他整场电影都在用“感叹词”来“不自觉”的展现他对影片的看法,而这些感叹词都恰好比较有“指向性”,说不自觉是因为他年纪太大,大概率是耳朵不好,很多时候发出声以他感觉可能并不会展示出来,但是坐在旁边的我真的听的太清晰了,甚至有些吵人。影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展示男权如何构建银幕中的女性并进行剥削的,这部分大多通过展现女性荧幕形象的“时刻”来批判,这位老大爷在看到这些极度剥削的影像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发出一声低沉的“哈哈哈”,对于这类影像很难想象他所处的是何种位置发出这种“不自觉”的感慨,这在观影过程中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后面的部分展现了另一种影像内容时,我特意关注了一下他,而他展现了非常大的不同反馈,当《银翼杀手》《水牛城66》《邮差总按两次铃》的男性在银幕上展现出极度讽刺的剥削剧情时,即使当时大家都笑了,他却选择了沉默,这时这种沉默也让我感觉到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影院中所呈现的也恰恰是这部电影展现的,这种记录片带有魔幻现实的感觉让人唏嘘,也真的很难想象即使如此批判性的作品展现给观众时,有些观众也只“借助导演,溜进摄像机,通过片中的男性来凝视女性。

第二,影片接近结尾才展现《燃烧的女子肖像》中对于双女性作为主体的画面呈现,而也是在今天《女子肖像》的女主阿黛拉宣布退出电影界,结合这这部今天看到的电影,真的是让人难受。其中的数据展现更是夸张到令人咋舌。采访中有人提及的现实剥削也一点儿不输于电影剧情。电影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女性影视从业者的比率却不增反减让人唏嘘。

第三,之前跟一个豆瓣友邻就去年《视与听》榜单发布之后对于《让娜迪尔曼》荣获榜首的讨论,对于他所说的我已经不记得具体了,大概是关于“绝对价值”来讨论,我当时也回应了他“之前我没觉得这个榜单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因为能上榜的作品大多都已经是经典,但当我认识到对于有些人如此重要时,我觉得《让娜迪尔曼》拿第一真的很重要!”,现在在这里借用一句男性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对《战舰波将金号》中的一段评价做回复“《波将金号》的影响力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独立存在。在欣欣向荣的和平时期,它只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如果某些事件中的有些人看了它,效果一定是爆炸性的”,对于男性所说的“女性和男性生理本身就有差异”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本身所处父权社会中我们的一切都是由男性构建的,这个意义又要从何而说呢?印象很深,讨论之后并没有拉黑,最后拉黑是因为看到他对《悲情三角》中“母系社会”评价,还有…一星《金发梦露》我可以理解,但同时五星《塔尔》还是会让我感到困惑。

果真是写吐槽更有话想说…

 短评

阐明了一种不成文的创作意识,只是很多人会选择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即使女性拍女性,也会存在这类问题,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渗透到文化和潜意识里了。影片从美学观念和历史方面深入浅出。希望看过它之后,能帮助有些创作者重新思考,厘清物化与正常化的不同,这是观念问题。话说回来,课虽好,但这纪录片太像一堂大师课,也并不主观。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Sundance2022第4部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想要把所有人叫起来熬夜看的程度。lecture的形式以及每部clip都由Nina Menkes自己坐在通常“男”导演坐的位置凝视一遍,这样的呈现正是deliberate且precise的选择。分析的影片资料的选择也非常diverse,不仅覆盖了intersectionality甚至用种族关系作为例子点出了镜头语言不公的本质——与性别无关,只与权力有关。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女权意识觉醒了以后,对性的想象怎么从头开始,这部片子真的是很好的解答。至于女性劳工权益和性骚扰文化的部分,这部片子本来就只是讲诉两者与镜头语言的关系,如果要看社运历史看《诸法皆变》就好啦。

7分钟前
  • ConJurY
  • 力荐

#Berlinale72全景 漏洞太多,案例很多引用得不准确甚至错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能因为Weinstein是电影圈人就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往回捯饬很多东西,而且要详细分析案例,不能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不加以分析的简单引用,更何况她的理论太粗糙,她甚至都没有分清楚导演男性凝视的表达和导演对男性凝视的表达的区别。本片把问题简单化,有毒。

10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221213|缺点不少,但本片自有其意义,因此多一颗星。自译熟肉:https://m.weibo.cn/1609739284/4860101884121806

13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被冠之以伟大电影称号的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和情节桥段,确实就是有问题的,即便在得知诸如male gaze 这样的概念之前,我就感觉如此,不必勉强自己去看那些影片,附和别人的想法了,今后更将以明晰的标准来审视每一部影片,女性电影人将树立新的标准,构建起新的传统。就像我活了二十年终于等到烧女图这部电影,一直期盼着在片里看到对烧女图的解读,临近结尾终于呼之欲出~

18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力荐

一些评论真给我看笑了,什么叫用女权主义的视角拍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局限?真真的被洗脑了还死不觉悟: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父权主义视角的拍摄才是对艺术的局限。

20分钟前
  • Ada努力写代码
  • 推荐

#LFF37 是对穆尔维“男性凝视”的一次essay film风格的具象化与理论发展。抄送现存的全人类一起看一下。

21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凝视和强奸文化

26分钟前
  • 湘蛮子
  • 还行

选取片例几乎涵盖了整个电影史,除了主流娱乐大片,那些带有怀旧滤镜的经典电影、备受迷影人推崇的大师杰作,甚至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话题之作,都没能跳脱出观看主客体间的权力差异,这种压迫无关内容,而是根植于一套电影的基本语法之中,因此(依托于男性掌控的制片系统的)电影本身即带有剥削原罪(分离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跟职场歧视与性犯罪之间具有稳固的逻辑关系。也许,电影向来只被赞美,是时候该直视并矫正它丑恶的一面了。

29分钟前
  • 🌵🌵
  • 还行

从呈现方式到论述的内容都十分平庸,基本是一堂本科视听语言课的信息量。而且正如评论区中所指出的那样,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男性凝视机制与通过镜头语言揭示男性凝视之间的区别。扯个题外话,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因为这也正是大部分人误解《金发梦露》的原因。

31分钟前
  • Berger
  • 较差

集中且大量的男凝镜头确实引起了部分生理不适,虽然感觉分析得比较浅,但事实上影视中的男凝似乎也没什么深层理论可挖了。《曼丁哥》的镜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所有凝视都是控制欲的展现,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延伸。带着男性视角的所谓女权电影顶多只在平等上挣扎了一下,而男凝镜头下的女性可都是被实实在在踩在脚底下的。潜移默化强奸文化确实数不胜数,甚至有些片子还把女性受害者塑造成被强奸都是活该的令人极度生厌的形象。什么时候男凝性转或男性受害者有罪论能深入人心才是女权的春天吧,而不是什么着重于探索内心世界的bullshit,只有主体而没有客体,何来权力呢?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醉而已。当性别标签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33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看来我国的审片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保护了女性。很多以为看到了好莱坞大片,日本小片的觉得才是自由,这真是可怜,我不是开玩笑。

35分钟前
  • Storm
  • 还行

之前在IFFR听过Menkes的这个讲座,纪录片加了更多影片片段和行业人士讲述来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是如何系统地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创作者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37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用主人的工具永远无法拆除主人的房子”

42分钟前
  • 靠北莉莉
  • 推荐

内容文本上的分析探讨非常有效,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深入,但是作为影像作品来说,它本身的呈现实在太差了些

43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正面反面举例都有,教学性不错,就是看起来比起纪录片更像一场讲座。(长评区怎么还大言不惭说出看了更想凝视的啊,呕)

47分钟前
  • 且相忘于江湖
  • 推荐

@ BFI 导演在场。很明显导演既不太懂电影理论也不懂纪录片 甚至于举的例子里面有一些有待商榷 但是太感激有导演这样敢做的人了 有瑕疵不要紧 要紧的是表达!有表达才会引人思索 有表达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系统性缺陷 谢谢导演 希望所有人都看一看 电影放大的是社会的问题 社会需要观众的觉醒

52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推荐

本着一种看看你还能lecture me anything的心态终于打开了这部视频论文,虽然没有很新的观点但还是撕裂了自我,尤其我们这种看了二十年电影的人生,自我厌恶自我怀疑越看越生气,想要报复想要凝视回去想要男的穿蕾丝穿皮衣捆绑把自己切成碎片,太生气了看到一小时完全生理难受看不下去,再看友邻短评气死,死男的,这种货色我真应该替天行道把他们变成热气腾腾的尸体变成食物变成贡品这样是不是才能稍微秀色可餐一点点

54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推荐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一程度普及班,对产业的呈现则是隔靴搔痒、老生常谈,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拍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她担心再不拍就要过时了……谁不知道德帕尔玛或希区柯克的电影有厌女根源呢?大多内容都基于抽离语境的断章取义(忽视《霓虹恶魔》的DP就是女性的事实,对反讽性质的凝视也持批判态度),单谈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凝视,却几乎略过了资本主义对父权制的强化,和男性凝视对男性自身的塑造。男性凝视是父权社会的症状,而非问题本身,无视本质空谈现象是危险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其观点)。“升格用于男性时都是动作场面,女性则是色情”,但后来提及的《神奇女侠》就是一个标准反例,介绍时却成了“时装秀”——我同意她的批评,但如果两者对换一下,这段话是否依旧成立?导演是否存在先入为主将女性身体“色情化”的可能?

59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提出男性凝视这一镜头语言和对男权延伸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确实存在,那些女性部位的特写,和全身慢镜头扫射。如果说这些是男性的话语体系,即便拆弹部队导演是女性也被说是女性做了一部男权话语体系的电影。那提出这些问题后,主张是什么呢?是以后别再这么展现女性的性感?还是说要多展示女性凝视下的男性性感以平等?如是前者,那这是反西方自由主义性解放的。如是后者,那么这些对男性的凝视也好,展示也好,如果是男性制作的,会不会又被解释为男权在性权上的延伸和炫耀性展示?如果是女性制作的,会不会继续被解读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作品而已?那如果要平等展示男女,也要平等展示女性阳刚,男性阴柔,那是否是本片的诉求?但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都算是当前普世价值下的性少数,天然就不是平均的。所以本片到底期望的是什么?

60分钟前
  • velonl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