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帮组织,他受到皇帝一般的待遇;而在现实世界,活得像条狗。
有尊严地活,是艰难的。13年的牢狱之灾,把他远远抛离现实世界。再次回归社会,面临的是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困境。在牢里学得的技能——手工制作骑具,有什么用处?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社会里,手工意味着没有市场,于是只能被拒绝。再加上无法抹除的杀人经历,成为影响就业的最大障碍。
他遇到的都是些好人:老友和他的妻子,热心帮助他暂先稳定下来;超市主管,两人之间虽然发生过误会,仍然好心待他;原本想借寻母事件拓展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导,也在他的真诚面前认知到自己的错误;连黑帮老大的妻子也有有恩于他——似乎,唯有长泽雅美扮演的角色受到资本主义思维的侵蚀,仅把他当作提升收视率的工具。
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融入社会。他本可以拿微小的社会补助勉强度日,但男性自尊不允许他如此。他想要自力更生,不想被人当作寄生社会的害虫。这个人物之所以能立得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即人身上的尊严。而这,也造成了他与别人屡屡产生冲突。甚至于有一次,差点失手打死黑帮混混。
《美好的世界》像是一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讽刺画。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惠及所有人,底层边缘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会想起,肯洛奇刻画英国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电影,比如《我是布莱克》。电影里的同名主角为了申请社会救济,被繁琐的行政体系折磨。《美好的世界》主人公与布莱克一样,两人都因为个人原因被迅速更替的现代社会抛弃。
对他而言,真正“美好的世界”是黑帮社会。因为不堪忍受现实世界向他抛来的恶意,他一度回到黑帮组织,被当作皇帝一样对待。因为过往的业绩,他已经得到黑帮世界的认可与赞赏,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在现实世界,他像一条“蛆虫”,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这能称得上“美好”吗?
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动于主人公的善良,他见不惯弱势群体遭受欺辱,见义勇为。与其他生活在社会里的正常人相比,他的内心更加温柔。他之所以失手打死别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不懂得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从而失去了脱罪的机会。电影最后,弱智少年给他的那束波斯菊,就像《特写》里的花,显示着人性的美好与光辉。
曙光初现,他却猝然离去了。那个雨夜,他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居室,手握着那束波斯菊。谁该对这位努力融入社会、当个守法好公民的前黑帮分子之死负责呢?结尾的戛然而止,好似在指责看完电影的观众: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美好的世界》是一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来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残酷的现实表象下,涌流着脉脉温情。
这么看来,西川美和确实与她的老师是枝裕和一脉相承。他们都相信人性本善,都愿意揭露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充满温情的回应(《小偷家族》)。与今村昌平犀利而至死不休书写“蛆虫”的创作理念不同,西川美和与是枝裕和对人性尚保留着一道深沉的信任。这是两人的电影看似残酷又不残忍的原因。
太阳出来之后,是台湾版译名。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地想添上后一句,大波斯菊却去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役所广司的忠粉,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何会如此迷恋这个男人?答案呈现在这部电影里。是因为役所广司一直呈现的是男人原本的样子。三上在整个人生中服刑28年,心底里却依然还珍藏有善良,有正义,有孩子般清澈无浊的眼光,只不过在他的世界里有太多“普通人”理解不了的“侠义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不是人最自然淳朴的原始冲动吗?被误解被歪曲不被人理解时难道不会血压升高很生气吗?在多年的牢狱生活里,役所广司饰演的三上正夫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被监狱保护了他的本性。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必须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普通人”,也就是说必须磨掉自己的部分善良部分正义和绝大多数愤怒。整个蜕变过程在同在养老机构兼职的阿部被霸凌时,发生了改变。一边是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律师超市老板记者朋友的殷殷期待,一边是更强权的人对弱小的欺负,对善良和无助的残害,这一幕让三上想到自己的处境,可谓是感同身受。最后三上面对阿部选择了逃避,又在机构里面对同事选择了隐忍,他并不知道,在他压制自己内心愤怒的情感时,大波斯菊在台风袭击的夜里,静静开放,也静静地陪着他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很不忍心看最后一段,也是因为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世界,正是太阳出来之后,大波斯菊正在盛开。
太阳出来以后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世界吗?被台风吹倒的大波斯菊会因为台风过去了就重新站起来吗?
第二天的太阳没办法照到前夜里死在黑暗中的人,被放养在外面的大波斯菊只有在台风来之前被割下才有被送出去的意义。
从监狱里出来的三上正夫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会改过自新,他努力的寻找着一切可以养活自己,重新生活的机会,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都在努力的帮助他,于是一切似乎真的变好了,他顺利的找到了工作,顺利的考上了驾照,顺利的找回了小时候的记忆,顺利的联系上了前妻,他努力的工作,热情开朗地生活,他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正轨上。可是,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人都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希望他改变自己,于是他改变了自己,他变得不再那么暴力,变得温和,变得平凡,努力去融入这个社会,努力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他也有过挣扎,想要以真实的自己去生活,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黑道朋友,可是却被更惨烈的事实打击到,所以他放弃了挣扎。他的放弃使得一切也终于往好的方向发展了。他有了一群理解他,为他好的朋友,有了一份正经的工作,有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美好的生活,可是一场台风,把所有的一切都揭开了。
他在面对好友被抓时不敢再正面上前,面对同事被恶意欺压时不敢再施以援手,在听见恶语倒毁时不敢再斥词反驳,他选择了逃跑,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忍耐和附和,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能不辜负身边人的期望,只是为了他的生活能继续好好的进行下去不用再过上以前的生活。他明白他的反抗毫无疑义,而他所获得的所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也清楚知道这就是在他能这个社会上好好生存下去的唯一生存法则,却也没办法在听到那句“要带点大波斯菊回家吗?”时悲意心起,握拳哭泣,为了回到正轨,为了生活,他只能逃跑,只能装作看不见也听不见,可他没办法拒绝那特意在台风前被割下的花,也没办法收下那件被暴雨打湿的白色背心,他已经努力的生活了,但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倒下后的最后一秒里努力去握住那几朵花。所有人想要看到的,所有他想做的他都努力做到了,可是一切却像昼夜交替那样,黑夜并不是等到太阳出现就消失了,它一直在那里,只是被暂时隐藏,他也并没有被完全认可,只是他把这个社会不想看到的那一面藏起来了,这个社会并没有那么善意地就接纳了他,只是一切都被刻意忽视和伪装起来了而已。于是死亡便成了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
社会是多面的,但对于像三上正夫这样的人们来说,这个社会却总是那么的伪善且残酷,所有人帮助另一个人只是为了这个人可以变得更好,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在乎,这个好是什么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而最后的这个结果又到底是对谁更好。只要你偏离正常的轨道一步,哪怕后面再怎么努力走回去,哪怕你已经走了回去,你也永远都是异类,永远无法再融入其中。他们发散的善意或恶意,做出的善举或恶举,事实上都只是一些自我满足罢了。正如台词所说的那样“只要偏离了这个社会的轨道,仿佛踏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这个社会就是那么不友善……无法容许异类出现”
私心觉得太好了!在机场和kunkun又复盘了一遍整部片子,属于回味之后感觉更好的片子。
1.没有滥用摄影,初看觉得摄影很平庸,其实足球一场、雨中花一场都很不错,即使日常段落的调色我没有那么喜欢,整体感受还是好的。 在于,它做到了:视与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让电影脱颖而出的一个噱头,因此必须放弃炫技来成全整部片子。
2.剧作太喜欢了,越复盘越喜欢。可以从中感受到导演女性的温柔和她的文学功底,也可以感受到她作为导演并非天才型,但是下足了功夫,也拥有极深的人本关怀。她在“边缘人的社会再融入”这个大背景下还展现了很多小议题,例如充分地捍卫社会正义是否与自保自利相矛盾,近似于“平庸之恶”。(将这种问题以小事写出来,并展现其某些情况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挺难的,她做到了。可以做到也是因为该角色的特殊性,这个人物写得好)
小片段选取得好。想展现主角“以前擅长的事都做不好了”的绝望,选取的是“开车”一行为。这个行为就很很好拍,而且容易拍出力度,同样的心理,如果拍别的行为,就没那么好。
结尾尤其喜欢,主角努力了,感恩着,在泥潭之中被前妻的理解和身边人的关爱拉了出来,被自己曾经的“大哥”的现状“逼”了出来。可是他有鲜花,却仍无法抵挡大雨。这处象征很喜欢。
这样完整、不失逻辑、有现代性、不照常理安排(1)的剧作在新片当中不多见,且是可习的。看完至今一直在想,我也想拍这样的电影!所以暂且记下这些。
(1)对于主角最深的痛苦,剧作上一直以“消解”和“转移”作处理。例如,主角最大的执念是找到母亲,弄清当年被抛弃的来龙去脉。
而他最终并没有找到,剧作上以两件事圆了这次失败的寻找:
一是以妓女一段作母亲的对照,主角的母亲也是妓女,而那夜抚慰主角的妓女也是一位母亲,且“半年后就不做了,会回去照顾孩子”。半年后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它代表一种愿望,但未必真的能实现;主角未与妓女做爱也值得玩味,他们互相抚摸,但毫无性的意味。电影中的“虚”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如同“做梦”、“闪回”,以这种映照作为作者与母亲虚拟的“相遇”的体现,我真的很喜欢!
二是更直接的,作者回孤儿院寻母,却最终在当年的校歌重唱和跟新孤儿们踢球的过程中得到宽慰。
可以发现主角的其他痛苦也多以这种方式转移,如他最终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而是通过找到一些亲近关系来转移无法融入的痛苦;通过“忍”,假装成为一个社会人——却因此让身体恶化。
痛苦无解,但可以转移;即使可以转移,最终也无解——且最终于人身上的作用是加重身心的创伤,私以为极真实,极精妙,极具现实性!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的目的根本不是叙述主角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是给生活盖一个悲惨荒诞的无谓印章,而是阐述一个社会的“局外人”究竟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
以温柔的口吻(影像语言)细细地道清楚,不可谓不美。
今天聊聊日本电影《美好的世界》。
片名すばらしき世界 / Under The Open Sky (2020),别名身分册 / 精彩的世界/ 东京苍穹下(港)。
本片改编自佐木隆三的小说《身分帐》,小说曾获伊藤整文学奖。
故事讲述一名杀人犯三上13年刑满释放重返社会后的故事,三上一直努力想要融入全新的自由生活,但总不被社会接受。
影片2020年夏天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上首映。
三上当年激情犯罪杀了人,明明对方有错在先,但他偏偏头脑一根筋,一口承认自己故意杀人而锒铛入狱。
三上自幼被母亲抛弃进入孤儿院,11岁时走上犯罪道路,14岁时就被关进了少年拘留所,经过十次定罪和六次监禁之后,他成为职业黑帮成员。
杀人获刑13年后,他终于重获自由,他决定改邪归正,做个好人,不再犯事。
他作为一名黑帮硬汉,一直以来都是不求人的,出狱后却要依靠政府的救济金过活,这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三上决定自谋出路,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可是不论学习职业技能还是寻找工作,都满是荆棘困难重重,三上一度犹豫要不要坚持下去。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老龄化愈发严重,日本的黑帮快速落寞,日本的黑帮类型电影也随之衰落。
日本颁布史上最严的反黑帮法律《暴力团排除条例》后,黑帮成员的日常活动受到极大限制,黑帮成员不能在银行开户,不能租房,不能买保险,不能进入公共浴场,甚至连手机都不能购买。
年轻人也看不到加入黑帮团体的好处,进一步加剧了黑帮老龄化,黑帮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美好的世界》也是黑帮走向消亡的一个缩影。
本片深刻审视了一个老年黑帮分子与日本当下社会令人窒息的绝望之间的无声斗争。
影片通过三上的故事对司法和后续保障系统进行思考,为未来日本黑帮题材电影提供了一个全新发展方向。
为了帮助三上重返社会,政府安排了专员对接,还有一对老年夫妻愿意收留他。
一家电视台对三上的生活很感兴趣,安排导演常田想为他拍摄一部纪录片,说不定还能找到三上多年未见的母亲。
他还遇到了热心肠的超市老板,两人从一次小冲突变成了好朋友。
三上患有严重高血压,身上总带着速效救心丸,可是他在和孤儿们踢球时总忘记这一点。
出狱后的三上虽然自由,但并不快乐。
他找工作多次碰壁、学驾照屡次失败、投靠旧友无果,自身的生活习气难改加上社会人对劳改犯的刻板印象,共同造成了他的窘境。
出狱后,他唯一一场看起来像真正活着是痛殴路边的两个小流氓。在和小流氓的拳脚之间,三上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满足。
三上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做一名战士,他要活得有尊严,不要依靠救济施舍过活。
他想学技能,却学不会,想找工作,却找不到,想找抛弃自己的母亲,同样也杳无音信。
在他身上,观众可以看到一个男人的复杂写照,他充满希望和梦想,却又总遭受挫折和侮辱,他只能不断尝试在一个不断不接纳他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尽管影片里抬头就是开阔的天空,但三上依旧生活在一个更广阔的牢房中,他依旧无法自由地生活。
影片的风格一直在传递一种监禁感。现代社会限制众多,很少有人能够融入其中,想找到归属感更是一件难事。普通人尚且无法完全融入社会,何况一个被贴上标签的刑满释放人员呢。
影片成功之处在于,观众不必成为日本人或者劳改犯,也能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重新审视周围的社会,实现认同。
为了虚无荣誉,
承受终身痛苦。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导演西川美和对于看似平稳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受到外部力量扰动而马上崩溃或解体的主题结构驾轻就熟,而在该片中她却借三上出狱后欲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却处处挫败的经历,使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刻:个体的暴力固然可以打破社会的稳定,社会也可能释放出体制化的暴力,打破个体世界的稳定或平衡。
该片中,西川和美试图做出更深层次的情感改变。电影表达的第一层情感:被社会遗弃的人同样应该有尊严的活着。在自我悔悟的杀犯愈加被规训的表象下,却是他人内心深处的鄙夷以及社会规约强加于人的残忍。由此影片递进到第二层情感:所谓活着多半与尊严无关。
片中由杀人犯牵动的众生相无一不牢牢束于无形的现实之网上,在个体情感层面,每个人都是被社会遗弃的。至此西川没有为电影所做,而是不惜将这情感推向极致,反推出个体与社会之间无望却无法摆脱的纠葛,由此映射出影片的第三层情感:即便没有尊严也要活下去。影片刻画了现实对有前科之人的苛刻,也极力展现了善良者为所向往的美好世界做出的努力。前半段营造的理想化的人性微光预示了故事终将迎来灰暗的结尾,在这一处理上,该片正如其片名上所彰显的反差一样,欲盖弥彰的剧作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影片的反思色彩,个体的命运悲剧最终也无法上升为对于群体的境况反思。
一位出狱大叔的救赎之路,每个人都劝他重新做人,却从来都无法从内心接纳他,边缘人想要融入主流社会就是装上伪善的躯壳,看似美好的世界里处处充满偏见的冷暴力,走出监狱并没有获得自由而是进入隐形的社会牢笼,或许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每次只要看到片名有美好完美美丽之类的词,故事肯定是凄惨无比,这片子里男主角果然实惨,也让役所广司的表演闪闪发光。作为一部日本文艺片,节奏还是很照顾观众了,贴近于那些好莱坞剧情片的观感,完成度非常好。
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徒弟西川美和电影,役所广司不愧为影帝级人物,表演看似平凡但非常抓人,为影帝加到4星。故事不复杂,但是细节丰富,生活气息很浓,利用黑帮的衰落带出社会变迁忆往昔的副线即便不算巧思也还有点意思。同样是institutionalized罪犯不适应社会,《肖申克的救赎》是不适应从约束到自由的转变,本片是自由社会的鄙视链是比监狱更难适应的另一种约束,可以对比着看看。
片名就是讽刺,这个社会不会好了。主角只有两个任务,一个是重新融入社会,一个是找母亲,一个也没有完成,因为两者太相关,找到母亲就能回归社会。正常人都很费劲维持生计,为什么还要给犯人机会?为了生活只能学会忍耐。当主角终于学会放下尊严和正义感,他也就把自己杀死了。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对日本社会(适用于别处)的讽刺很精准
出狱后如何开启新生活——并不是一个新鲜主题,但剧本仍完成到一波三折,观众始终处于他是否能做成一个普通人的疑问中而揪心,很容易代入到作家的视角去——开初并不相信这会是一个治愈系的励志故事,然而这个携有游侠气质的被边缘化的人,很快就能获得我们的共情,在这个他所认知的秩序已被改写(黑道衰落)、并不美好的世界里,暴雨夜车篮里的波斯菊如此美好,也悄声改变了另一个曾如此努力逃跑的人。在触及社会深层意义时,西川美和并未落入简单二元对立的窠臼(果然还是稳),几个与之产生社会联系的旁观者都具有普通人的善意温暖,虽说我们总是全身戒备,虽说我们总会被伤到体无完肤,但总会在最黑暗时也能看到一点点光;多处笑点,看透世故后还能保持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侠道末路,好汉悲歌。表面看是刑满释放犯重新适应社会的俗套,深一层是黑帮老去,想犯罪都找不到同伙的荒诞,其实在最深处,是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和原则,连见义勇为都无人喝彩的悲凉。役所广司以儒雅本色演绎痞气人设,不折不扣任侠电影里走出的侠道模范。嘴角带血的笑容仿佛刚刚叼着耗子邀宠的猫,反吓跑了新一代的草食男。治理第一的今天以和为贵,是非和正义让位与娇贵和气,恰如天下一统的江户时代初年,除了陪笑之外武士们还能怎样呢?
所有人都在劝三上,你要学会忍受那些肮脏,逃避良心的谴责,才能融入这个美好世界的假象,但如果你为肮脏而愤怒,为了内心真正的美好而挺身而出,那么所谓的美好世界全都会排斥你。他们说三上你不能那么冲动,不要跟人闹矛盾,遇到肮脏逃开就好了,逃避并不是败北。但是忍受肮脏这件事本身,对于三上而言就是最致命的。波斯菊的花语是纯洁、多情与自由,三上最后闻的那束波斯菊,也许是远比一份工作、一本驾照、一份贷款,更不可企及的,最大的奢望。
4.5。结束多年的牢狱之灾,哪里曾想监狱外面才是最残忍的酷刑。本片精妙的地方也就在此,当长期与外界脱节后出狱,面临社会畸形的“常态”会与认知产生十足冲突,进而被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逐渐规训同化,男主再一次成为社会洪流的牺牲品,多可悲啊。
1.细腻,精准,克制,无过度煽情或苦大仇深,役所广司的表演无与伦比,将男主冲动易怒、渴求尊严、温良正直、隐忍妥协与疼痛苦闷的多层次性格情感流转展现得极尽真切。2.关于有前科者再社会化与内化体制规训的问题:黑帮的没落衰亡(另一角度看亦似武士及侠肝义胆的消逝)是当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与理性技术统治的结果,吊诡的是,本应将罪犯导向社会化正途的监狱机制却阻滞了出狱者的社会化。由先天与过往身份所催生的偏见歧视乃至霸凌,以及为逐利推波助澜的媒体也是影片讽刺的对象。3.男主的高血压及老大的糖尿病,也是发达文明社会副产物的象征。4.起落无常的残酷收尾:耍弄观众预期—出手幻想,剪刀,波斯菊与暴雨夜。5.反讽标题与潜在疑问:入狱/出狱前和出狱后,哪个才是美好的世界?6.虚焦与霓虹光斑转场。7.精妙的细节与音画处理。(8.8/10)
役所广司算是日本梁家辉,属于演技变色龙型的多面演员,其实出狱人生算是比较老的题材了,三十年前英雄本色就在讲,这里面讲的其实也没什么新意,一刻是黑社会,一辈子就是黑社会,洗不清甚至自己有时候也分不清,所以对他们来说哪来的美好的世界,只是他们太容易满足罢了,可即便选择卑微的活下去,却最后还是被命运开了玩笑,太过讽刺了。
#HIIFF。3.5+0.5,为这个题材加0.5分。片名与纹身海报是个“骗局”。一个坐过牢的人出来后,我们是不是都要戴上“滤镜”看ta?上一次的“错误”ta是不是就得背着过一生?他努力的受“规训”,压住内心真实的“正义”,最后那场养老院对话戏太讽刺了,两个欺凌弱智同事的人,却勤快的帮助老人。结尾催人泪,而片名《美好的世界》出现时又把我给镇住了。我们终其一生想获得社会的认同,最后我们只是一个被“规训”了的“好人”。仅此而已……
8.7/10 #siff24th 高度复杂多变,西川美和此部作品最终在多重“自我更迭”中能够不落入任何一个看似显眼的社会议题,包括母子(领养弃养生育),犯人重入社会(改造,歧视,配套资助),社会变迁(职业的消失),甚至年老本身,还有隐含的对电视媒体的无情批判,每一次当影片看似要堕入这种枯燥说教的圈套之时,西川美和都巧妙的一转姿态,将叙事重新退入下一个环节,节奏之快令人咂舌。所有人物的形象都没有被扁平化,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纠结与复杂。导演对部分细节的处理极为细腻,将衣服收进屋内却没关窗户已经提前一分钟宣告了他的死亡,而数个夜景的航拍更是把这种挣扎淡淡的推向社会的层面,不露声色,同样他也通过影像质感的变更对回忆想象与现实做区分。
#3rd HIFF# 展映-采珠拾贝。多伦多+开罗。西川美和还是挺稳的,虽说出狱者重返社会这种片子也不少,但是从“黑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老龄化社会的角度切入,落在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霸凌,合群……)上,并给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孤儿院-黑帮-监狱的简单粗暴直接,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微妙相当不同,上升到了结构性的悲剧),以及一个颇为悲剧性的结尾(虽说前面可能四五次都可以结尾了……),影片还是有相当深度的。
他真诚又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有人让他多吃点肉他会感动得哭、有人对他的人生有兴趣他笑着把自己的往事倾囊而出、有人受欺负他二话不说跑上去帮忙、被冤枉偷东西了便暴跳如雷,他没有压抑自己有血有肉的本质 率性而活 到他没有妈妈的线索却唱起了校歌我才懂 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完结什么 而是应该期待什么追寻什么。最后的他却变了 变得普通俗套 面对不平事袖手旁观 取笑着别人的残疾缺憾 而他最后死了。想想呀 死了这个设定太棒了 因为这样的人死了 就是美好的世界。
这世上从不缺回头的浪子,良善的好人。缺的是台风来临前采摘的波斯菊,暴雨将至时递来的信封,缺的是看到不公时不会落跑的勇气,感到愤怒时不会冲动的控制。你要穿起衬衫适应这平凡的世界,还是露出花臂对抗那灰暗的人生。在人生诸多转折处,需要的只是一个能选择的机会,即便这个转折将让人屈辱至死。
8.5 虚设一种美好的幻影,然后速朽。像这样的人(有原则的人)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我们作为人,其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是,我们可以因为工作需要、素养、性格,而对一个人一时地友善,但却难以长期对一个人真正地耐心和关切,更无法抵达他人的内心世界。
美好世界,形如童话,飘零人生,悲欣交集。又一曲涉黑分子的挽歌,刑满释放,社会变异,人心不古,老无所依,特属于日式的道德困境和生存哀嚎。役所广司、桥爪功、白龙、梶芽衣子、木村绿子几个老头、老太太演得好,让人感慨。昭和男女、义气雅酷杀已成传说,黑帮片果然止于平成,止于北野武。与去年绫野刚主演的《黑道与家族》相比,这部更扎实真挚,西川美和用女导演的细腻视角,软化了故事,软化了人物坚硬内心,可到头来都不过一死,心碎一地,无法回头。
心疼役所广司大叔 我们作为普通人都时常觉得无法fit in 更何况是那些边缘人 最触动我的是大叔和妓女的对话 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艰难苦涩 但还是得往前走啊……
呼吸自由的空气,却失去了自我和尊严,夕阳西下的极道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以为这是一个杀人犯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然而梦觉尚心寒:我们的社会注定容不下边缘人,尝试融入只会被推得更开。大家都很善良,问题注定无解。
役所广司表演太棒了,真是各种情绪都做到了,层次和变化都特别好。影片主题很像前两天《黑道与家族》最后一部分,不过表述风格又比那部好很多。看到最后才发现,果然是有原著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