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关于华尔街
华尔街的样子就是那天夜晚你站在帝国大厦顶上看见的那个景象,满眼的光路璀璨,纵横流淌。高盛,大摩,美国银行;它们金如荧煌,蓝似怒涛,红若新生;将资本循着这一望无际的光路,如同血液一股一股的注入中部,南部直到西岸。如果说美国的大脑在华盛顿,而灵魂在硅谷,那么这里,就是美国的心脏。不能再明显了。就如同此刻你放眼望去,眼前是那空寂的天空,辽阔的大海和这凭空拔起的都市,你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从最西边的九大道望到最东边的一大道,这一条条光路交织成一个盘结勾连的网络,从这高度看下去,那分明就是你内心的迂回与沟壑。
在这里,温婉可人难免落得无人捧场,丰乳肥臀才是真理之光。毕竟奥利佛.斯通在23年前就借影片《华尔街》讲到:“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是的,仔细看看那些志得意满的交易员或者新近毕业的来自常春藤联盟的孩子写满欲望的眼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赚钱的成就感‘比性爱还棒’”。
这是个肮脏而华丽的竞技场,险恶而多变。在所罗门兄弟披荆斩棘的80年代,那里最顶尖的债券交易员被称作:"Big Swinging Dicks",风头一时无两,但短短10年公司便辉煌不再。更不用提08年雷曼兄弟闪电般的陨落。
这一切与相隔不远的下城那一派自由散漫的艺术家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边飞扬跋扈,唯金钱马首是瞻;那边温和自信,恨不得人人脸上刻着:“爱自由”。于是穿行数条街道之余,各色迥异风情就尽收眼底,冷酷与温柔共存,坚硬和柔软相洽。
但事情越发的没有这般简单与酣畅淋漓。
时隔一年我再次登上帝国大厦的时候,就不再只是看见天高地远,梦想无疆。也同时嗅到了时间划过时摩擦产生的焦味。
约翰尼.德普在《公众之敌》中曾塑造过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大萧条时代传奇的游侠式怪盗,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他的时代结束了,公众不再需要暴力英雄来作为精神寄托。作为上个时代的最后留影,他的个人光彩难以阻挡时代的车轮缓缓滚动,于是个人命运最终淹没在时代更替的进程中。
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世界的激烈变奏中。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是全球贸易与资本复杂的交相流动。核心的发生地点,是华尔街与伦敦城。
是的,如果早早把目光放的更广,就会发现07年左右伦敦就在某些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上超越了纽约,二元相争跃然纸上。3年后,尽管优势依然不可取代,但随着美国本土市场疲软,美元走低,法兰克福与巴黎,以及更为强劲的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开始加入战场,进一步蚕食纽约的市场份额。
华尔街依然是美国的心脏,也依然还是世界的造血工厂,“之一”。监管与税收的总体格局将决定纽约在与伦敦对垒时的账面输赢。美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如何,才是这个时代结构松动的风声。
在经历了近20年所有就业净增长全部来自非贸易部门,而非贸易部门如今潜力将尽的错位之后,美国经济再无强劲的增长引擎。于是随着新一轮定量宽松的出台,我们看到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需宽松货币来刺激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和需收紧银根抑制通胀的新兴经济体。这种对抗格局背后则暗示着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求开始凸显。
《华尔街2》风风火火上映,一篇影评中写到:“23年前的奥利佛.斯通站在片场的摄像机后面,思索的不是如何解释规则,而是如何建立规则。”以表对比之下对前作的推崇。这正是美国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它建立规则,解释规则,于是华尔街得以rule the world。这是限制条件作为问题边界无比深刻的重要性:河水永远依河道而流。
而这终归会是个动荡年代。在纽约,你看得到文化空间尺度上的多态,对立,交融。同样在纽约,时间的风声就在耳边,敏感而真切。站在帝国大厦顶上大概依然看得到当年那个狂野西部,疆域辽阔,任人驰骋;也或许你看见的是如今这个世界那交织缠绕的巨大网络,信息和资本在设计复杂的道路上呼啸而过。然后你望向更远的远方,那些地方灯火寥寥。于是你的内心忽然安静,这终归不再是那个需要一切都从无到有的激情年代,看的到灯火辉煌,却也是因为看的到无尽黑暗。
2 ) What does Jacob do?
没看过Wall Street 1,所以对于情节的连续性上不便评价也没什么好评价。
WS2作为一部娱乐片还算不错,情节中规中矩而且演员阵容也算强大,引用隔壁的一句话说,Michael Douglas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值得一看。
也许会有人抱着想要了解Wall Street或者整个业界的心情来看这部片子,在这方面其实就很难讲了。抛开其他的不说,情节中一直让我迷惑的就是,Jac到底是从是什么样的一份工作……
影片简介中,Jac 是KZI的Trader,但整部片子的附线一直环绕着Jac对fusion energy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来似乎Jac可能是私慕或者风投。。。后来却又出现了Jac涉足销售的情节,暗示他是commodity trader?让人很是不清不楚。
另外...在描写KZI垮掉的那段中,Jac的朋友还提到Jac持有KZI的股票且可以在任何时候买卖交易(Give me the ok to sell),而即便在07年以前,self-trading也绝对是不行的,更何况是公司严重受压的边缘...
Any thoughts?
几乎纯技术讨论,请勿深究,谢谢...
3 ) 他就是一部生活片 干嘛看成金融片
看了些投行人士写的评论,没必要这么失望,这就是一部大众话的电影,当然不会有你们不知道或者很想知道的!大多东西大多人不都知道吗,知道相同东西的人位置和结果不也是很不相同吗?
他就是一部生活片 干嘛看成金融片!
还有人说充满了阴谋论。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即使没有阴谋论,也有战略说!
这部戏好像就是金融危机结束后的一个娱乐。金融危机结束了吗?哈。从来没有什么金融危机,一切皆是投机。也是人性的一面。
2007至今,无数人的财富蒸发,华尔街本身也有大批人沦落为穷人。是不是他们该消停一段时间了? 不会,除了那些跳楼的真消停了!你看6月份到现在,美国,期货市场,小麦double了,还有糖!棉花!玉米!锌!涨50%了, 再看看再看看橡胶,铜。。。。这些如果没概念,那天天去联华买菜总能有所感觉。
只是华尔街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过后,距今15天,上交所的7个交易日,价值1050亿的中信证券有限公司突然值1500亿了。当然,可不仅仅是中信证券。。。
投机的还有国家,想想现在的汇率战。
不懂金融,会不会被这些投机人士搞死?没关系,即使再贪婪的金融投机客,也不会是想弄乱整个世界,大范围骚乱啊,大范围战争啊(当然小范围除外),危及他们利益或者生命的,他们也会阻止的。也有能力做到。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养羊,剪羊毛,养羊,剪羊毛。。。 就这么一个过程吧。大多数人不必担心,但不得不每天工作直到60岁或者更久吧。。。
为什么我们需要工作这么长时间?总得有人有人创造生活物资吧!另外你自己不也追求得到更好的生活物资吗?为什么我想要而不能得到的东西被普遍认为过剩了呢?很简单,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后,谁去创造新的更多的生活物资?更多问题我回答不了
一切皆非金融,而是生活。
去生活,更好的生活
其实这就是一部生活片。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是专家吗,叫兽吗,成功人士吗,有经验的人士吗? 不是。
但这些也许会很有价值!
末了,记住,别坚信任何事情!
4 ) 终究也不过是一场游戏
首先要说的,如果你没有看过Wall street第一部,那么其实第二部看不看也没有很大必要。不过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对于第一部疯狂爱好到每一句台词都记得住的地步,那么续集当然要看,尽管它并不能够成为另一部经典。而可惜的是,这个续集来得太迟,整整地隔了23年。Michael Douglas老了,Charlie Sheen老了。当然,新的一代已经长大,纽约没有老,华尔街不会老,金钱游戏永远也不会停止。华尔街2侧面反映的,正是08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Lehman Brother一夜倒闭,整个华尔街一片凄风苦雨,上千万的人失业找不到工作,曾经穿着西装领带的金领们走上街去卖报纸。我依然记得我08年去了几次纽约,高大的写字楼们静悄悄,而华尔街附近几个街区的街头小贩依然在淡定的卖热狗,人生有高就会有低,生活总要继续。
在整个华尔街系列中,有那么几句关键性的话,Bud Fox在帮Gekko打赢了Anacom Steel一仗之后,Gekko在海边打电话给Bud说,this is ur wake up call. Money Never Sleeps。这一句便引出了第二部的主题。再就是Gekko在泰达纸业的演讲中,颇具王者风范地说出那句gree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在第二部里满头白发有点老态的gekko, 和他未来女婿在subway里说,我从前以为it's all about money,到后来我才知道,it's all about time.到后来Gekko卷走了他女儿的一亿,Jacob追到伦敦找他,Gekko再次说了一句,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the game of people。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不是为了钱,但是钱是胜利的象征。而Gekko,始终都在做那个winner。
第二部的男主,虽然长的过于奶油,但和Bud Fox一样,都是不甘心于在华尔街做一个小鱼小虾,一心想往上爬,但是毕竟又是热血年轻人,没有办法做到在冷酷的金钱游戏之中把感性和良知完全抛弃。为了增加感情戏码,使观众动容,又加入了Gekko的女儿Winnie的这个角色,Carey Mulligan很美,带着英国姑娘特有的那种细腻感,比之一般美国出产的金发碧眼的傻姑娘们气质惹人怜爱得多,但Winnie这个角色实在是很令人反感,动不动就变得way too emotional, 说话不到两三句就上纲上线鼻涕眼泪一起流,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就是不在乎钱,10million还是多少她都really don’t care。Winnie的作用和第一部中Bud对Bluestar和他父亲的情感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手法,利用亲情和人性升华一下电影的感情层次,使得整部电影不至于沦为无聊的商战片。整个电影的另一条主线便是Gekko如何修复和他女儿之间的关系。所以你看到了最后,Jacob拿出一张B超光碟,就让Gekko乖乖的把拿走的赚到的钱双手奉还,男主女主破镜重圆,一家人和好如初。这也是让整个第二部陷入俗套的很大一个地方。
Charlie Sheen在第二部里相当猥琐,左右手各搂着一个俗艳的舞女,其中还有一个是个长相很丑的亚裔。我到现在还没明白他的出场时什么用意,难道只是想慰问一下广大特地为了第一部来看续集的观众们,让人们感慨一下23年的岁月能在当年的英俊小生身上留下什么痕迹,顺道重温一下Anacom Steel,Bluestar airline这些熟悉的老词。我想问问满脸皱纹的中年大叔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讲话娇嗔的金发美女Daryl,可惜的是,他只说了一句,他把 bluestar做大了之后卖了。当年誓死捍卫的,最后也还是一桩business而已。曾经的那些热血少年们长大了都如此吗?
电影中KZI公司倒闭的情节,据说是在影射当年的Lehman Brother, Jacob的老板Louis不甘心接受被人用三美金的贱价收购自己的公司。75岁的老人在失眠了整整一夜之后,义无反顾的跳下了地铁站台。金钱的世界的确很残酷,我相信在08年的华尔街也一定有人被迫而自杀。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所谓的单纯的人儿莫上江湖,本来就没有人会是常胜将军,自古便是如此。如果你不曾经历过一夜暴富或者是一夜之间输的什么都没有,那你还不够经验去爬到这个世界的顶端。说到底,就像一场游戏,总是要输的,但也总会有某几个时刻,会是你的运气到来的时候,就像气球一样一飞而上。Gekko坐了十几年牢,也曾妻离子散,到最后也还不是重回到了top of the world。你知道这场游戏的规则,就一定会有你翻盘的时候,但是前提是你要输的起,受的了那种从顶端一瞬间回到低谷被人踩的屈辱。
在最后大团圆和谐美满的好莱坞式结局中电影结束了,说到底,不过是一场人和人之间的游戏,和平年代里无声的战场,有人的地方总有战争,涉及到的金钱越多,剩下的人性便越少。你不能说这是肮脏的游戏,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本就如此。我只是想,那些灿烂过的物欲和金钱,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人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但是时间不是用来挥霍的,时间能换来的,应该是那些别人无法从你身边带走的东西。
5 ) 时光是把杀猪刀
《华尔街》应该是我看过最多次的一个电影。虽然《重庆森林》、《东邪西毒》等也被我重复观赏,但王家卫提供的只是一时的精神食粮,《华尔街》却是长久的物质激励,相比之下,自然是《华尔街》的诱惑更大。
从租这部片子开始,我历经了重金买录像带、买DVD、看网络视频三个阶段,其中录像带看《华尔街》的次数最多,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对华尔街中大多数的段落熟记于心,经常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就在最近还刚刚引用了Like Larry Wildman going off a cliff in my new Maserati。
被我背诵的自然是Gordon Gekko的台词。说实话,不论80年代人是怎么觉得这部电影入木三分的,从我看这部电影开始它已经有过时的感觉,其故事完全老套,对华尔街的刻画也并不深奥,甚至还有不少错误。然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风采使得这部片子无论有多少瑕疵都同样是经典。
按最近读的E.M. Forster的文学理论,《华尔街》中Bud Fox是“完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因为他的性格是在整个故事中不断发展的。相比之下,Gekko是典型的“平面人物”(flat character), 因为其性格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贪婪。然而道格拉斯就是把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精彩十足,充满了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风采。
由于对道格拉斯的喜爱,我在看电影续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之前就已知道,再次看到Gekko将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然而,鉴于这部戏依然是奥利弗·斯通作品,我没有想到这部片子中Gekko将是唯一的亮点。
电影的故事讲的是道格拉斯饰演的Gekko出狱后的故事,这次他依然不是主线,衬托的是到处给老帅哥当下一代的小帅哥希安·拉博夫为自己的恩师(弗兰克·兰格拉饰演的好人,虽然他其实长得和“贪婪是好的”真是生活中的始作俑者Ivan Boesky有几分相似)向华尔街的达斯·维达(乔什·布洛林饰演,但还是看着像小布什)复仇的故事。期间,与Gekko女儿(《成长教育》中灵气十足、这里却神采全无的凯瑞·穆里根)订婚的拉博夫还必须处理自己的爱情、修复Gekko父女的关系、维护自己和母亲(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关系等等。
听着虽然颇有深度,但这其实也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最大的问题。和原片善与恶的斗争这一简单主题不同,续集企图在2个多小时(明显过长)的时间里讲清楚一段上千页纸都未必能够理顺、至今尚未盖棺定论的金融危机。这一目标之庞大是巅峰时期的斯通都未必能够征服的,而创造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他现在更是力不从心。和《JFK》胡编乱造总统暗杀史都能精彩异常的作品相比,这部片子斯通能够坚持到最后把故事讲完整已经很勉强了。
这份勉强不仅体现在斯通主观意识极强、万事不求深究这一问题上。实际上,这一直是斯通的弊病,一切简单化更是电影这一载体本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出现并不奇怪。虽然即使按斯通本人的低标准,这部片子对金融的解释也弱智简单的可以,相比任何一个稍微对这次危机有点了解的人都会对其解释不屑一顾。
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真正的问题还是体现在斯通虽然技巧依然凌厉,但却已经无法逻辑的讲完一个故事。在这一点上,《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可以说和另一个著名的画蛇添足《教父三》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斯通的电影也使用了Don Altobello,已经95岁高龄的Eli Wallach(最近老先生似乎很活跃,除了本片之外还联系参演了《纽约我爱你》和《影子写手》)。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教父三》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最大的问题都是体现在主角的女儿这一角色上。虽然穆里根要比之后以导演身份成名的索菲亚·科波拉强太多,但其本片中其角色和科波拉的角色一样不讨巧。从故事上来说,她们的角色完全是“剧情工具”(plot device),主要是通过爱情连接老少男主角,同时让原本被邪恶附身的老男主角人性化。由于背负了这样剧情重任,因此这个角色甚至来平面角色都算不上,因为其内在逻辑必须为剧情牺牲。这就是为什么穆里根可以一直声称自己不重视钱、只重视信任,但却可以一再因为钱而破涕而笑,因为如果不这么写编剧就不能到达自己实现已经设计好的剧情转折和终点。
虽然穆里根的角色最为白痴,但她的角色不过这个毛病最重。拉博夫、布洛林等角色也根本毫无任何内在逻辑。E.M. Forster告诉我们,一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向观众解释角色。在这部戏中,拉博夫明明饰演的是一位理想过头、热血过多的愤青,但导演为了让其符合自己的剧情,一再让诸多角色告诉我们,他的成色和Gekko是一样的。布洛林光看表面并无什么稀奇之处,但导演却一再忠告我们他是贪婪和邪恶的结合体。
这其实违背的不仅仅是Forster的文学理论,还是违背了“观其行”胜过“听其言”这一最基本原理。与其告诉我们事情和人物应该是怎样的,斯通真正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物都做了些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说在讲解新故事、介绍新人物这方面斯通是失败的,那么在引发回忆这一角度上他却是成功的。通过Bud Fox(老得一塌糊涂的查理·辛)的客串、同一公寓销售老太太、同样的音乐、剪辑、过去的台词(Blue Horseshoe loves Anacott Steel)这些老版《华尔街》的桥段,斯通让这些细节感觉就像一些朋友之间的笑话一样,一下子让我们再次回到了美好的1987年。此时,甚至仅仅是Gekko儿子Rudy的名字都能让我们想到穿着浴袍的道格拉斯说“Rudy Gazootee, how's my cutie”这句台词时的表情。当然,最让人振奋的细节还是Gekko东山再起后小头发一背、穿上高档西服、在电脑后面一坐的那一刻。
就因为让观众再次勾起对《华尔街》的感动和怀念,《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算略有价值。但影片本身已经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商品并非第一集中所说的信息,而是时间。那么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影片的价值只是如此,还宝贵的时间还真不如再看一次《华尔街》呢。
6 ) 我愿做戈登·盖柯的门徒
虽然豆瓣和时光都把《华尔街2》说得很2,但我个人依旧很喜欢这部电影——不关乎情节矫揉造作与否,不关乎善终胜恶的俗套结局,只关乎我喜欢戈登·盖柯这个人物,喜欢他的那句话:Greed is good ~~~~~
五年前,我曾有机会去读经济类的研究生,但我却毫不犹豫地回绝了,理由是:我想好好做新闻人,而且我不喜欢经济。
说那话时,我一定不知道自己如今最大的懊悔,就是大学时没选经济专业,而读了新闻——以至于当我想无限接近经济时,却发现自己的相关知识,也同样匮乏得无限。
五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2006年到2010年,北京商品住宅均价上涨了4倍;2006年到2010年,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终被打回原形;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双刃剑......——而面对这一切,新闻业所能扮演的只是一个描述者,至多是一个呼吁者,但始终是一个旁观和被动接受者;而这一切的主角只有经济,而经济的主角只有金钱。
如果五年前你首付10万买一套40万的房子,每月最低还款不到2000元;那么倘若你现在变卖它,除去银行贷款和还款数,你能得到120万的净利——五年时间,10万变成了120万!这就是经济游戏的魔力!......新闻中常说,有人借钱炒房变到千万富翁:其实在让受众垂涎的同时,那个写新闻的人,也一样在流着口水。
新闻是社会公器,书本上说它代表着公众良知——但良知换不来钱,但钱却可以让人抛弃良知。本片中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桥段:前作《华尔街》中,年轻股票营业员巴德为了良知和蓝星航空公司的生存,抛弃了大好钱途;而这部续集里,中年花花公子巴德却为了大好钱途,最终抛弃了蓝星航空公司,可能同时抛弃的,还有他的良知——这是多么讽刺的反转戏。什么?你说这是导演为了影片戏剧性而玩的噱头?但我倒宁愿相信,这是作为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的儿子,奥利弗·斯通对“良知 VS 金钱”最终结局的深诣。
影片中有句台词:华尔街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师和门徒。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利弗·斯通是《华尔街》的导师;而我,则愿做戈登·盖柯的门徒。
能不能说一句,好长好慢。
想看2的人建议你们看下华尔街1补剧情课,不然很多小细节难以理解;另外英文好的人请忽略中文对白才能领会更多乐趣。
奶奶的,专业术语太多了。
不知道要讲什么
If you stop telling lies about me, I'll stop telling turth about you.
故事一盘散沙,对华尔街的描述点到即止,剧情跳跃的十分厉害,感觉整部电影拍的支离破碎,不伦不类,结尾也十分牵强。Carey Mulligan片中那一段傻笑,完全被秒杀到。★★
NO INCOME NO JOB NO ASSETS!
完全体现不出华尔街的精髓。
来了来了提前看看老Michael!可能开始对影片本身期望值就不高 所以感觉还OK啦~ 选择在华尔街的幌子下大打亲情牌 那狗血是注定的...ShiaLaBeouf还是一副呆样喂= =
fantastic
话说影片演到众银行巨头与政府商议bail out,某官员凝重地说:你们别想的那么容易,政府救了银行,就相当于国有化,这可是socialism啊啊啊。 然后全场法国观众就笑了.....这是在幸灾乐祸么....
还行吧。人类的经济发展就是一种不能停止的扩展和膨胀,可以持久吗?我怀疑
68/100。最后半小时还勉强能算有点样子。第一部的时候还说Charlie Sheen演技不行,现在看了Shia LaBeouf那副永远把人看成擎天柱的表情才知道忍耐是没有限度的。。第一部里人物性格和故事推进全部平面化一根筋的做法20年后显然行不通了。"好事儿多磨"啊,唉。
续集就是对《华尔街》的玷污!报复和三人亲情线都十分薄弱;杰克的角色塑造完全不可信,拉博夫的表演太死板没有第一部查理.辛的稚嫩与灵性,角色年龄与信心、薪酬极不相符,仿佛他早已是个老手;信息数字与银幕分割过于频繁、花哨;拉博夫一向爱玩摩托车,但放在这部戏里就太多余了。周野芒配音很不赖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is green -- american dollar
纯看Carey Mulligan
看不懂的经济。。
关于金钱的好故事,没有人是最后的赢家
在影院快睡着了
奥利佛·斯通明显老了,到处都是提醒观众想起第一集的细节……不过娱乐性绝对保证……弄不好这是道格拉斯最后的银幕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