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向的家

HD

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Allen Ginsberg,B.J. Rolfzen,Dick Kangas,连姆·克兰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剧照

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7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8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9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没有方向的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这位美国民谣大师的传奇音乐生涯。鲍勃·迪伦,这位堪称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传奇歌手,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从他深刻寓意的歌词中可见一斑。影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首部人物传记长片《没有家的方向》,荣获2006年第58届黄金时段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混音、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导演提名、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剪辑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犯罪心理第三季罗茜检察方的罪人雪夜魂飞金氏漂流记老妈快跑彗星来的那一夜(越南语版)至亲血统第三季渺生一页小哥斯拉的逆袭 续篇冲天火(粤语版)兆治酒馆笃姬爷儿俩开歌厅阿紫攻壳机动队杀人者的购物目录宜家:组装帝国我的士兵们一代人1955虎豹龙蛇鹰大侦探波洛第八季又见莲花劫中劫瓦尼塔斯的笔记 第二季新刑警本色我们的花样青春阿娜伊斯的爱恋

 长篇影评

 1 ) 这一个迪伦

很长的片子,三个半小时,上下两部,中间或长或短的片段,总有百多首歌。一气看完,意犹未尽。

提到鲍勃·迪伦,就一定会想到他的那首歌: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提到鲍勃·迪伦,也一定不能不提摇滚乐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那就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Newport Festival)上,鲍勃·迪伦操起电吉他第一次与摇滚乐队一起,出现在听众面前。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连贯的,是迪伦的成长历程。从出生的明尼苏达小镇,经历了向往外面世界的中学时代,通宵弹唱却没上过一堂课的短暂大学生活,到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再到与哥伦比亚签约,直到写出无数好歌被誉为把握时代脉搏的歌手。

另一条线索,则是一些片段,不断穿插于前一条线索的访谈和叙述之间。这是迪伦在1966年世界巡回演出的记录。台上迪伦的演唱,台下混乱的喝倒彩,散场后观众的愤怒谩骂,还有新闻会上记者的穷追不舍。

两条线索,一条顺流而下,另一条上溯缘起,共同指向1965年的那个夏天,新港音乐节上的历史时刻。

如果抛开事件的历史意义,如果把鲍勃·迪伦只看作一个普通的歌手,那么众人的争论,实在很有意思。观众为什么起哄,Pete Seeger为什么失控,一人一个说法,真相如何呢?真相在这些言辞之中,又在这些言辞之外。

类似的各执一词,还有对鲍勃·迪伦改名的探究。友人Liam Clancy说,改名是因为他喜欢诗人Dylan Thomas;Tony Glover说改名是因为当时明尼苏达有很强的反犹太情绪,迪伦原名Zimmerman,是个常见的犹太姓氏;迪伦本人则以一贯的态度,拒绝给任何事以意义。他说,什么也不为,想到要改就改了,想到Dylan就是Dylan了。

影片里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正是迪伦对任何意义或者标签的反感和拒绝。他始终自认是一个唱歌的人、写歌的人。最初他受Pete Seeger等人的影响,写过反战的歌,也去民权运动中唱过歌,但都是以一个歌手的身份。当人们把主题歌手、时事歌手、抗议歌手的标签贴在他身上时,他警惕地拒绝了。这也正是迪伦吸引我的地方。一个艺术家,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参与时代,但他也要有足够的清醒和自觉,能够抽身出来,与社会保持距离,专注于自己的艺术。

片中出现的,都是迪伦的友人和对他有影响的前辈,其中不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人物。我却愿意把他们看作平凡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一个多年老友之间的故事,看他们老了以后,与年轻时有怎样的不同。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诗人艾伦·金斯堡,接受采访时已经七十岁,到影片制作终于完成时,已经辞世八年了。他在片中说,第一次听到迪伦的歌“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他哭了。说到这里,再一次哽噎,他说他意识到,“垮掉的一代”的火炬已经传给了更年轻的下一代。对比诗人青年时代的英姿和暮年的老态,不变的是那一副宽边眼镜,还有诗人不羁的气质。他虽然老了,也还是个不折不扣的beatnik!

即使是纪录片,也不能缺少女主角。迪伦的女主角,是歌手琼·贝兹(Joan Baez)。片中的第一次出场,她在台上唱着“Virgin Mary Had One Son”。一袭白衣圣洁,黑发垂肩,神情忧郁,歌声清越高扬,穿云裂帛。迪伦看到电视上的她,称她staggering,他说这个女孩也许需要一个歌唱伙伴。后来他们遇见了,1963年新港音乐节,女孩邀他同台演唱“With God on our side”,他们真的成了歌唱伙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两年以后迪伦在英国巡回演出,女孩想要和迪伦一起唱,迪伦却坚决地拒绝了。作为艺术家的迪伦少有称赞别人,影片里除了对前辈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和强尼·卡什(Johnny Cash)之外,只对琼·贝兹极力赞扬。有趣的是,这位女歌手一生热心于民权运动、公益事业,也不曾间断过灌制唱片和演出。到老年,她却既不像一个歌手,也不像一个社会工作者,她看起来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除了口中偶出豪放之词,完全是个慈祥宽厚的母亲形象。

还有一位迪伦的女友,是 1961年迪伦初到纽约结识的Suze Rotolo。她讲话手势极多,极夸张,表情也有些夸张,语言却没有一点戏剧性。说话时她几乎是在字斟句酌,态度谨慎,似乎很怕她的话被人误解。后来知道她是老师。她的确像个女教师,而且她的课堂上有聋哑学生,需要她打手语配合讲课。迪伦对她只字未提,倒是提起过中学的两个女孩,让他找到内心潜藏着的那个诗人。他还记得她们的名字,片中闪过一个女孩的照片,如花的年华。

影片制作者采访了很多迪伦年轻时候结识的朋友,大多是歌手。这些人都老了,有的像中产阶级,有的像无产阶级,有的像知识分子。只有Maria Muldaur还像个歌手,一个努力抓住青春尾巴的歌手。至于那个唱片公司的发行人,多少年过去,再过多少年,都是十足的商人。

唯有迪伦,他怎么变,还是艺术家。

“像奥德赛一样,我只是在寻找回家的路,我离开很久了,不太记得家的方向。在路上我遇到了一些人和一些事,仅此而已。我没有任何雄心壮志。”
“我出生的地方,离我的归宿很远,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影片里迪伦的开场白。他口中的故国家园,当然不是他出生的那个小镇。迪伦非常年轻的时候就骤得大名,但他却能头脑清醒,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绝不含糊摇摆,这说明他不光有写歌唱歌的天分,而且意志强大。他要从民谣走向摇滚,无论歌迷、报纸、还是经纪人,都不能左右他的决定。他要音乐不要政治,即使汤玛斯 ·潘恩奖给他,他也毫不在意,即使恋人离开,也不能改变他的方向。

不过,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个以“Make Love Not War”为口号的年代,与恋人一起,走在华盛顿民权游行的队伍中,听着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面对沸腾的人群,他也激动过吧?他也想过他的歌要传达什么,要改变什么吧?在那个广场上,迪伦和琼·贝兹并肩唱歌。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孩子。

三个半小时里面,只有一次迪伦脸上露出微笑,那样的情不自禁,得意洋洋。他说起1961年,他从纽约回到大学。朋友们发现他的吉他弹奏和歌唱技巧,都远远超过了众人,而仅仅两个月前,他的水平还很一般。有传奇故事说,如果你走到十字路口,出卖你的灵魂,魔鬼就能教会你做任何事。迪伦告诉朋友,过去的两个月,他去了十字路口。其实,那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是有野心的,他要整个世界都听到他的声音。他做到了。“This train is bound for glory”,正如他钟爱的伍迪·格思里唱的那样,这列火车驶向光荣。

 2 ) Bob Dylan , 家归何处

Martin Scorsese执导,2005新鲜发行的Bob Dylan记录片, 足足3个半小时看下来,眼睛真的会发酸。Scorsese拍的音乐记录片这早已不是第一部,应该说Scorsese搜集史料的功夫绝对是一流的,基本上Dylan提到的任何名字都可以找到非常吻合其语境的图像资料,这不光是一部Dylan记录片,因为Dylan在访谈中提到了太多影响了他的前辈民歌乐手,这部片子又完全可以当作一部美国民歌简史来看。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不是关于Dylan自己,而是Dylan提及Joan Baez,说她“kind of hit my world from a different angle”,配的那段Joan Baez边弹边唱的影像简直动人到无法抵挡。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3 ) 说说Bob Dylan

早就想说说鲍勃·戴伦(Bob Dylan)了,从他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具体。 以民谣艺术家和摇滚歌手的身份,凭借独特精炼的歌词创作和对摇滚乐以及民谣的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也是诺贝尔自开奖以来破天荒的事情吧。乘着这几期马世芳的《听说》都在说鲍勃·戴伦,我也来凑凑热闹。 我的第一次知道戴伦,应该是日本电影《20世纪少年》里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歌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听懂,第一次听的时候还觉得好吵,但是看戴伦的演奏视频,手上抱着一把吉他,脖子上架着一个口风琴,一边弹吉他一边吹口琴,像个游吟歌手一般,酷到没朋友。而且歌曲高潮的部分特别符合我当时的状态,"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l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这滋味如何?这滋味如何?一直孑然一身,身心无所依归,默默无闻,像一块在路上的石头。)" 记得我那时有个BBK的手机,放音乐时外音巨响,有一阵我每天吃饭时都放这首歌,弄得有个大姐有一次忍不住埋怨:你这放的什么东西啊,吵死了。后来就换成了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此后大家相安无事。"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人要经历多少的路程,才能真正成为人?)"诗一般的语言。 2011年我在广州花都区,我所在的是一个地处乡村的地方,那时节经常下雨,还热。雨后路上往往摊着好些被汽车压扁的癞蛤蟆。经过几日的太阳曝晒,全变成干枯的壳。我走在路上,耳机里听着Dylan的Sara,脚下不时会踢到这蛤蟆的壳,这壳于是飘起来滑到一边,现在想来真是诡异的一幕,但是当时就是这样的场景。"Sara.Sara.so easy to look at,so hard to define.(莎拉,莎拉,端详起来如此的恰到好处,却如此的难于形容。)" 后来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一本戴伦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翻译烂的让人不忍卒睹,我怀疑翻译的人自己是否有看懂。 戴伦的歌,我听得比较多的就是以上三首。说实话,我不是太喜欢迪伦的风格,因为旋律基本上差不多,比较单调。很多歌词又比较晦涩。年前看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拍摄的关于戴伦的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里面受Dylan影响和影响Dylan的,都是比较牛的民谣或摇滚乐手。可见天才之出,必有云龙雷电之际会。而今,Dylan已经更多的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不随大流,我行我素, A fighter against society.

 4 ) 鲍勃•迪伦:归家的迷途

鲍勃•迪伦是个不喜欢被贴上标签的人。有段资料片里,还看到他在说,我就是个抗议歌手,我的歌都在抗议,转过去,却看到他在表达的是多么厌恶被人贴上标签。因为他也在成长。于是,他不再是什么抗议歌手,他拒绝加入某一阵营,他拒绝被当作共产主义分子——尽管在1960年代,那还很时髦。
2000年代的人可能体会到1960年代的人的苦恼吗?2000年代的人,在苦恼着选哪一件衣服,哪一双鞋子,哪一本书,哪一部电影——选择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但1960年代,年轻人还在想着自由、民主,思考着活着的意义。当金斯堡说,他第一次听到迪伦在歌里唱到hard rain的时候,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人们都以为迪伦在说着原子弹的恐怖,就像是黑色的雨冷冷地坠落与覆盖,但迪伦从来没有那么想,对他来说,雨就是雨,是他在街头见过的一场,hard rain。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明显显得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他的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长久以来,我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是领先于时代,手艺是落后或与时代同步,这就是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里尔克在评价罗丹的时候,认为他通过向内省视,终于拥有了永恒对话的能力,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迪伦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接受,直到今天,没人否认他是艺术家。
很多人都被那首歌打动——在风中飘,一个人要经过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找到答案,一位黑人女歌手从中看到自己的民族在争取民权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们都说,迪伦是那种人,他可以说出你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大家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唱片公司老板也是被这首歌打动,为他发片,开启了他的辉煌的时代。
看着那些老画面,里面的人在认真地唱着歌,你从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声音中感受得到一种真诚。是用生命在歌唱。他们周围的观众也沉浸其中,歌者就像一位布道的神父。上帝死了,他们来充当这个角色。人们希望从他们的歌里得到昭示,获得力量,歌手就是新的神。那个时代,尚有一种虔诚,无论是唱的人,还是听的人,我觉得他们甚至没有什么分别,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平等,他们同时在歌里想着自己,想着这个世界,觉得自己有一种清醒的痛苦与满足。
而眼下呢,我甚至找不到这样一首歌来放放,来唤醒自己,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昏睡,却表现得像狂欢不醒。
那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年代,1960年代,美国纽约,资本主义的中心。发表着关于民权演说的青年人充满豪情,被警察拖走依然昂扬激愤。迪伦在时代的狂热里,做着一个清醒的梦,他激动了他的时代,但当其他人都很狂热、或为他狂热的时候,他却享受着自己的孤独。No direction home,他一直在找着自己的家,那才是他唯一关心的,是唯一永恒的。
拒绝了被贴上标签,也就等于接受了孤独。不管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怎样被膜拜、被消费,他,真实的他,清醒地知道,他离人们还是很远,很远。而这种孤独,使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5 ) His Back Pages

一部长片,静静地在我硬盘里躺了快十年,居家无事,那些熟悉的旋律又萦绕耳畔。

曾经我以为我很了解Bob Dylan,他获得诺奖时我曾断言,Bob不会领这奖,领了他就不是Bob了。然而事实证明我并不了解Bob,他不仅领奖了,还发表了长达三十分钟的获奖感言…

影片开头就是Bob的童年,然后离开家,去念大学,他没有避讳自己不学习的事实。他认识了一些朋友,然后偷了一些唱片,虽然说偷书不能算偷,但偷唱片那肯定是偷。采访中能看出,亲历者对这一事件已经当做笑谈,how many years must albums sing,before they stolen by Bob Dylan. 一个不玩乐器的唱片收藏者和一个如饥似渴的创作男孩,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都能做出抉择,但物主的心情我们也能理解,他甚至会把自己带入农夫与蛇的故事里。

有一个片段Bob说自己很少想起自己的故乡,片名叫No Direction Home, 这里的Home肯定不是指故乡,应该是一个令Bob心安之处吧。也许年轻的时候就都有那样一个阶段,很少想起家乡,尽管漂泊在外,但总有各种新鲜的东西充斥在你的眼前,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去抓住些新的,活色生香的东西。然而在Bob说起这番话的时候也隐含着一层,现在的自己和年轻时想的也许不一样了,I‘m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Bob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他的那么多言论和作为都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全片有很多类似的前后对比,所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看着居然有点好笑,下面试举两例例。

Rotolo说Bob很会抓住机会,在一群人中他一下子就能找到那个话事人,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渴望成功很好理解。然而后面Bob为盛名所累,用电吉他被嘘,被Seeger喊着要砍电线(注意用电安全),被记者反复追问歌曲的内涵。有个镜头Bob说我写的是抗议歌曲,我写的全都是抗议歌曲,后面他却要与左派人士们割席。Bob希望成为一个歌唱自己想歌唱之物的歌者,而被奉上神坛之后他却只能歌唱左派人士想让他歌唱的东西。那人家左派人士说了,华盛顿集会你唱火了,现在翻脸不认人了,哪有这种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原来你没火,你写刘和珍君,写落水狗,现在把你捧红了,你不写那些了,开始写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了?这哪行!

比较神奇的是Bob居然真的从神坛下来了,然后坚持巡演了那么多年。影片里特别重要的角色可能还有两个,一个是Woody,另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国民谣的古文运动发起人。他的歌曲里的平民意识,批判思想,激励了多少年轻人,从访谈中也不难看出,有很多人在模仿Woody, 曾经有一个阶段,Bob不是他们之中最好的,即使没有Bob,也会有Tom,Bill站出来,这可能就是群众史观吧。然而在一次旅行后,Bob不仅模仿,他还超越了,属于龙场悟道了。另一位关键人物就是Joan,Joan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酷爱收集民歌,受其影响,Joan对音乐也有独特的品味,听听Barbara Allen就能感受一二。Joan是Bob的恋人+战友,片中她无数次闪过,民权运动中他们如影随形,然而最后因为道路不同分道扬镳,Ten years ago I bought you some cufflinks, you brought me something. 很遗憾的爱情,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Then he'll not be a true love of mine. Bob 是个非常复杂的人,像他自己说的,他是有背面的,Joan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他,何况我呢?

看完他在诺奖获奖典礼的演讲,提到了白鲸,西线无战事,奥德赛。都是我曾经很想去看但没有看的,这一拖,怕又是十年?

 6 ) 诗与直觉

Poetry is words that are empowered that make your hair stand on end that you recognize instantly as being some form of subjective truth that has an objective reality to it because somebody’s realized it. Then you call it poetry later // 1h23m

A bunch years from now, all these assholes are gonna be writing about all the shit I write, I dont know where the fuck it comes from I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its about and theyre gonna write what its about //1h41m

 短评

虽然吧我第一次听bob dylan这名的时候大哥已然七十多了= =不过我那会儿看过的所有关于他的书、照片还有听的所有歌全都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所以我每次看到他七十多岁的样子都有一种特违和的穿越感= =不过还是太喜爱大哥的声音和各种萌!!!他那声配上口琴和吉他high的不能够了简直!!!

5分钟前
  • Squidward
  • 推荐

how does it feel? like a rolling stone!

7分钟前
  • china blue
  • 力荐

除了确实是了解文学史/音乐史/社会运动的一课之外迪伦对我来说主流得有点无聊(还不如读迪伦托马斯

1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长达3小时的纪录片。个人觉得比我不在那儿要好。大量的原始影像资料。穿插大量的乡村,蓝调,民谣歌曲。大量的人物访问实拍。很纯粹地记录了鲍勃迪伦半生的音乐旅程。值得收藏。

16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力荐

说话都想唱歌一样好听~老了有点儿像chancellor 我不是故意的 哈哈

21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你本来要的只是鲍勃.迪伦,马丁.斯科塞斯却给了你鲍勃.迪伦和他的时代——这就是老马丁的大格局。

2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吹口琴的男人好迷人···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like a rolling stone?

23分钟前
  • 顾北
  • 力荐

年龄,只会给没有内在气质的人带去为难和困扰,而他们是不老的。

26分钟前
  • SHAN
  • 力荐

长的又帅唱歌又好听又会弹吉他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细致而客观,可惜以前对他不了解。。

30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歌曲基本上都是准确的,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Edie,对工厂也只闪过了一个镜头,马导和滚石乐队那么熟,对工厂却讳莫如深,真是匪夷所思啊

33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推荐

除了黑帮片犯罪片传记片,马丁·斯科塞斯就喜欢拍点儿音乐纪录片。而且拍的都是传奇大拿。这部三个半小时鲍勃迪伦纪录片说实话挺不错的,集中展现了鲍勃迪伦成名前后的那段时期,也可以叫《60年代的鲍勃迪伦》。访谈、音乐、演唱视频穿插剪辑。不过对鲍勃迪伦没有热爱之情的我就不怎么感冒了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首先作为一名老Bob的歌迷,给五星那是一定的。婴儿肥,邋遢,公鸭嗓,怪异起伏的调调……喜欢果然是盲目的。还在不停的悔恨4月没能去北京听场他的演唱会时,一晃竟也过去半年了,也不知他有生之年我是否能如愿以偿的去听场现场。p.s Joan Baez这老太太咋越老越好看呢- 0 -真是是个有范儿的老太太啊

38分钟前
  • 小锅炒豆
  • 力荐

乔布斯无比崇拜鲍勃迪伦,就像鲍勃迪伦无比崇拜伍迪革西一样,看起来鲍勃迪伦倒没有那么喜欢乔布斯,不过这部纪录片仍是Apple presents。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家庭背景,都是辍学生,依靠伟大的个人魅力和才能引领时代。偏执、自负却善变,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品

43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j_cTKPYCs/ B面: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REe-T6-BHQ/

47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作为纪录片接近完美..以前不感冒的Dylan原来也很酷!娱乐媒体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让人想扇他们~

50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why would i become someone you are expecting me to be?

53分钟前
  • willow
  • 力荐

斯科塞斯关注点更多在迪伦的音乐形成和转变,其他懒懒一表,不太有感触。他被拥趸为民众期待的政治领袖,差点走上天朝艺术家的道路。他朝着上方,张狂歌唱,像是面对一面涌上来的石墙。感激那场车祸,拯救了他,也清醒了民众的狰狞可爱的憨样。

56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马丁大叔不止是影迷还是乐迷哦

5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我終於明白妳為什麼如此愛他了!

60分钟前
  • 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