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纽尔·拉斯教授是位很古板严厉的教师。他的一班学生晚上偷偷溜去看歌舞表演,美丽迷人的劳拉吸引着每一个人。去剧场找学生的伊曼纽尔·拉斯教授也控制不了自己爱上了她,被学校开除后与她结婚。婚后落魄的教授只能在剧场做小丑的工作,因为无法接受身份的落差和劳拉的背叛,教授疯狂后在教室中自杀。 一、 (一) 画报 本片开始的片段,教授的女仆就在家门口看见了蓝天使的海报,她在清扫之余也站在海报前比划,模仿着海报中的动作摆出饶人的姿势,以及后续在学校中,学生们吹着明信片中劳拉的裙子,一边在老师的本子上戏弄老师。 这些片段的作用: 1.为后续蓝天使的情节做铺垫 2.体现出了蓝天使和学校两个地点代表性的不同,学校代表着压抑、严苛,可女仆和学生的动作无不一体现了对性感的追求 3.是一种性与压抑的对抗 (二) 鸟鸣 在本片的开头,教授用口中发出的声音逗弄小鸟,凑过去看却发现小鸟已经死亡。而在教授第一次在劳拉家中过夜醒来后,却听见了小鸟欢快的歌唱,这两个片段形成对比,教授的生活从死水从此变得鲜活。也可以说,笼中鸟也是教授的一部分,鸟的死亡或许也暗示了教授的死亡。 (三) 教授 教授作为本片的主角,对他的刻画非常丰富。教授认真、严厉,在课堂上,他不听学生的解释,大声擤鼻涕,或许是一种对强权的刻画。而在他第一次去蓝天使,被劳拉引诱之后,他擤鼻涕的动作不再肆无忌惮,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心虚,一种心理的变化,直到最后在学生的起哄中他再也无力抵抗。 教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说明教授身上多少是有些腐朽在的,这也是促成他这个人物注定的悲剧结局的一部分。 (四) 舞女与天使 在蓝天使的画报中,劳拉展现出妩媚的姿势,而在她的脚踝中,则有一个小天使模样的小男孩抱着她的脚踝。这一画面,正好与教授和劳拉过夜后,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教授模样相仿。而在本片中,还有很多突出教授拜倒在劳拉石榴裙下的画面,如教授在劳拉的脚底捡因为紧张而碰掉的香烟、为劳拉穿丝袜等。 (五) 小丑 小丑作为蓝天使中的一个角色,既没有展现任何多余剧情,又在剧中多次出现,甚至有些画面,小丑只是站在背景中,观看着故事的发生,无人注意到他,他也很少做出回应。很难不说,小丑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许代表了在本片中,致命欲望的产生和不可抵挡,而最后,小丑也成为了教授的新身份,这或许是教授被欲望所驱使带来的报应。 (六) 歌声 劳拉几次歌唱的歌词都非常应景,如和教授相遇时,或者演出时,唱的都是“风情万种的金发女郎”,比较特别的是,片中有首歌歌词是类似于“第一次见面我们就坠入爱河,我把爱情当成玩物”,在教授和劳拉相恋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最后教授被劳拉抛弃时又唱了一次,两次的情感各不相同,第一次甜蜜温柔(教授在这里还微妙的盯着一边的裸女雕塑走神了几秒钟,我想也代表着一种欲望的勃发,教授在这里的表演真的清纯不做作,好纯情好甜蜜又不会太夸张),第二次则妩媚绝情。 (七) 魔术 教授最后沦为魔术师的助手,这一结果也有一个很长的脉络,在初次见面时,教授就因为相仿的着装和魔术师打了照面,此时劳拉向魔术师解释,他是真正的教授,而不是魔术师,也与最后教授沦为魔术师的助手做了铺垫,更加体现出教授身份的落差,这一落差也成为了教授疯癫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劳拉与教授的婚礼上,魔术师通过一个鸡蛋戏法,让教授在劳拉的逗弄下不体面的学习鸡叫,引起众人大笑,而在教授充当魔术助手时,魔术师想要再现这一场景,教授却因为看到劳拉的背叛而说不出口,最后疯狂的鸡叫着追逐劳拉和她的情夫,劳拉和他之间爱情的落差,劳拉的背叛也成为教授疯癫的原因之二。 这一场魔术的片段无异是剧中的一个高潮,而在这一段高潮之中,教授自杀的两个原因微妙的同时展现出来,极其富有张力。 (八) 自杀 教授每次到达学校都是通过学校的钟声来转场,钟表下回转的天使也带给人回转的命运感。唯一一次错过钟声就是在劳拉家过夜那次,这也是教授开始进入劳拉的世界的分界点,而最后,教授同样死在了学校的钟声,再次回到了他自己的世界,他死死扣住桌板,再也不愿意离开。 二、 视听 作为有声时代早期的一部影片,它的声音运用有很多比较刻意的部分,比如随着开门关门,逐渐传来的场外音乐声,全片几乎没有配乐,大多数的bgm都是由此而来。 三、 内核 可能是描绘了不同世界的人注定不能一起好好生活,也可能只是描绘了教授因为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外露从而不可抑制的堕落的过程,无论如何都属于命运注定的悲剧。
太惨了。。我们教授。。恋爱的时候那么甜。。我见犹怜
我注意到电影里几个很有意思的意象,可能和垃圾教授有一点关系。 第一个是鸟。教授家养了一只鸟,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一只死鸟,这和教授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关联度——死板、被囚禁、死气沉沉。接着引出的上课的气氛达到了惊人的统一。他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掌控欲,他在“囚禁”学生的同时,那个死气沉沉的教室也在囚禁着他。第一次上课我注意到了一个开窗关窗的动作,开窗出现了音乐声(小孩子的歌声),象征着活力、激情。关窗后就是悄无声息的教室,是他的禁欲死板的现实生活。这个动作我觉得可以认为教授本我的一种存在的象征,只是现在仍被压抑着,他也并不是完全的“纯洁”的、“无欲”的。这和他去吹罗拉明信片上的裙子也有是一个道理,那个世界一直在引诱他,他已经发现但仍道貌岸然。 和鸟有关的还有劳拉的海报还是什么上的羽毛,这象征着一种欲望的诱惑。和劳拉本人这个形象一样(看起来是个荡妇,其实是力比多寻求满足的一个载体,是欲望的具象化)。而且也可以和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不能够接受劳拉是一个道理,他们都在用超我(道德)压制本我,蓝天使就是一个解放的地方。然后其中出现的警察、教务处(?)对于垃圾教授的一种评价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审查机制对于欲望的压抑。(有一幕就是劳拉和警察把垃圾教授夹在中间真的很明显) 当然劳拉唱的歌里面也有出现“鸟儿”,这种鸟儿也是一种欲望,而且欲望的对象(劳拉的歌,就算是只爱你,什么什么唯一的男人其实对象是全体观众)暗示了潜意识中的欲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它在引诱每一个人。 还有一个我很在意的!有一个镜头,教授在劳拉的化妆间里面,镜子上出现了两个他,这个镜头停留得比较久。仿佛就直接在说:“本我、超我你选一个吧。”劳拉这个时候来要亲亲就很明显是本我对于自我的一种诱惑和占据了优势地位的表现。 垃圾教授的结局其实非常符合弗洛伊德的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观念。他所认为的精神分析疗法不是单纯地追逐满足自己的性欲望,而是在潜意识进入意识邻域之后,能够在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中选取适中的解决。显然垃圾教授前后的生活就是两种极端,所以都不能得到幸福。
这个影片,有点残忍,不过垃圾教授这个人物在悲惨中带着一丝可爱,我对他萌生出了好感。剧情转变有些僵硬。
德国向来重视对外文化政策,二战后,恰当的“软实力”呈现对德国形象的重建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一战时,德国领导层意识到电影作为宣传武器的强大功能,着手促成了“乌发电影公司”。说也有趣,上期提到的《雾码头》即是当时德国乌发电影制片厂请马塞尔拍摄的,然而由于其内容与纳粹宣传背离,摄制权才辗转至法国制片商手中得以发行。
本期要说的《蓝天使》,便是1930年由乌发公司出品的。此时或许可以算得上是德国电影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德国的有声电影已发展的颇为成熟,涌现出一批蜚声国际的电影艺术家,而纳粹尚未掌权,文化管制亦较为宽松。到1933年时德国电影就几乎彻底沦为了军事政治的附庸。
“不戴军帽的德国”是此时德国电影的特质,而在《蓝天使》里,不仅其香艳性感与挑逗横生直接向美国制定的电影道德规范发出了挑战,更是埋下了“反军帽”的急先锋。
《蓝天使》改编自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
亨利希曼出生于普法战争胜利之时,因而他长期生活在一种近乎狂热的德意志民族荣耀里,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与生活的国家产生质疑。
“我当时必须与自身太多的‘日耳曼式’的模糊性和偏激性作斗争”。
1896年,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后他开始了对德意志批判的思考。那个时候,这一行为不仅忤逆了举国高胀的民族情绪,更使他与全家关系断裂。
到了二战时期,即便流亡他国,他仍旧旗帜鲜明地反抗着法西斯纳粹主义,高产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对现实与纳粹军国主义的批判。
只是后期的亨利希曼是支持苏联也好,声援法国也好,我想他仍旧认为自己是德国。是正义的卫道者,悲悯的圣斗士。
然而影片中,歌女的存在恰是因为她能够迎合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教授喜欢的也恰是罗拉无遮无拦的真实性情。
那么一个教授去追求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并为其牺牲了一切真的是一种腐朽吗?欲望与声色又真的值得羞耻和讽刺吗?
因而,在“反军帽”的路上,我始终认为黛德丽比亨利希曼走得更远。
黛德丽原本出生在一个贵族军官的家庭,随着父亲的辞世在19岁时成为了夜总会的歌女。
“歌女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是很低微的吧?更何况她还生于一个贵族,我不懂这中间是发生了什么,让她即便是一个歌女也能从骨子里带出那种纵情的冷酷和自如”。
“或许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吧”泽音这么回答我。
没有道貌岸然的道德规制,虚伪的人情,刻板的束缚。她就恣意的笑啊高傲的歌啊邪魅的舞啊,带着小女孩一般的热忱与好奇和军人的刚毅与果敢,无所忌惮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她懂得莫扎特的古典之美,也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颠覆。
“具有令人狂喜的能力”与他合作了7部电影的斯登堡如是评价。
《蓝天使》让她一举成名且一发不可收,她情人的名单就像一本名人杂志,她甚至还与海明威有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
当她的事业在好莱坞走下坡路时,纳粹德国向她发出邀请,准备将其打造成帝国的电影女皇。
德国当时印制了各种好莱坞影星香烟画片集书籍等,主角都是黛德丽,然而听闻纳粹恶行的她却漠然拒绝,以至于她在德国的影片全部遭禁。希特勒还曾为她送来了空头支票甚至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后不惜以逮捕她姐姐和骚扰她的丈夫和女儿作为威胁。然而黛德丽仍不为所动,“恶心”“白痴”都是她对希特勒的形容。
她对德国军国主义的厌恶甚至让她谋划过用毒发夹杀死希特勒。
后来她离开好莱坞去了反法西斯战地,在那里为士兵们歌唱,还用自己的资金帮助流亡者。
有时觉得她离军帽那么近,生于军官家庭的她穿着军服活跃在反法西斯的一线。
有时又觉得她离军帽那么远,最高的军事将领也屡遭其面折。
而在《蓝天使》中她挥舞着裙袂摇曳着腰肢的瞬间,大概所有人都会觉得,满目山河、军国峥嵘远不及那半阖的眼神中,迷离的景色。
写于2016年1月21日
这部开启了马琳·戴德丽Marlene Dietrich星路历程的电影以这样一个场景作为开头再合适不过了:一个女人擦拭窗户,窗户后面是她扮演的罗拉·罗拉的海报。在导演的脑海中,乏味、单调的街道比虚假的理想画面更合其意——这确立了《蓝天使》的冷酷逻辑基调。
导演斯坦伯格和戴德丽在好莱坞的合作还算顺利,但《蓝天使》在英语和德语版本中的差异体现出导演仍未脱离德国表现主义的框框。导演设计了黑暗、沉重的风格以突出两人的出色表演。男主角拉什教授是由贾宁斯Jannings扮演的,这位古板的教授在调查他的学生沉迷“蓝天使”酒吧事时,自己却倒在了罗拉的石榴裙下。
这个故事源自亨希利的小说。伯格斯坦强调影片的纵向空间:拉什教授一直都处于低位仰望劳拉的形象。小说中劳拉是一个典型的蛇蝎美人。他诱惑男人,在厌倦了之后便奴役被她征服的人,继续诱惑其他男人。 本片使女主角黛德丽一炮走红,成为国际巨星,其妖艳妩媚的荡妇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此类型银幕角色的“开山鼻祖” 。可能是考虑到受众面,电影对显示的表现要比小说中和蔼的多,劳拉对教授还是表现出了温柔、忠诚的一面。当她反复吟唱《Falling in Love Again》的时候,我们几乎原谅了她,并能感受到她对自己飘忽不定的命运的无可奈何。
本片为有声片早期的经典名作,矛头对准当时德国上层社会的堕落腐化。本片使女主角黛德丽一炮走红,成为国际巨星,其妖艳妩媚的荡妇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此类型银幕角色的“开山鼻祖”;而且本片描述的爱情关系,也对其后的欧美电影产生重大影响。但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导演技法已属夸张落伍,节奏亦太过沉缓,娱乐效果不高。好莱坞在1959年曾翻拍此片,结果被拍成纯粹的浪漫爱情片,男主角所扮演的痴情教员表现不俗,要求不高者仍可一看。在50年后德国名导法斯宾德亦改编此故事而拍成《萝拉》,更显神采。
还是男性电影,而且无论黛德丽多么出彩,也比不上Jannings的那个表情,当然这也要感谢默片对视觉的重视。
一些细节和照应无疑是很好的 如两次拉远的镜头 心脏病的铺垫 关门即可完全隔绝的喧嚣 斯坦伯格显然也有内蕴想表达 身份决定地位 归宿取决于性格 戏子不安于室之类 可惜 正好比那些露骨显眼一目了然的歌词 完成得甚至超出那时代电影独具的舞台剧性 尽管E强宁斯演得极为传神生动 也救不了全片大节奏错乱
生活是一场大魔法。活活把教授变成小丑,却又无法改变潘金莲的本性。
约瑟夫·冯·斯登堡代表作 & 玛琳·黛德丽成名作。改编自海因里希·曼的名作《垃圾教授》(不过与原著差别不小,作者本人也对本片不甚满意),讲述德国一位文理中学教授爱上歌舞厅中的万人迷女郎后自甘堕落的故事。影片仍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遗风(尤其是室外戏的房屋布景),叙事稳中有快,Emil Jannings(亦是第一届奥斯卡影帝)贡献了令人难忘的精湛表演,黛德丽则诠释了一个影史留名的风流欲女形象。影片细节丰富,导演设置了多处伏笔与照应,如笼中死去又“重生”的啁啾之鸟、拥有三教九流人偶的报时钟、舞台上的追光灯与夜晚学校看门人的手电筒等。最有深意的隐喻当属在影片前半段频繁登场的小丑,借开门与关门外化了垃圾教授内心难以遏制的情欲,而在影片最后,教授自己也至终沦为了供人戏谑嘲弄的小丑。(8.5/10)
婚礼上学鸡叫那段真是哈哈哈,前两幕的喜剧和第三幕的悲惨形成落差和冲突,戏剧效果凸显。PS.千万别下The.Blue.Angel.1930.RERIP.720p.BluRay.x264-GECKOS 版本来看,该蓝光压制版本有问题。
觉得教授两种身份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拍出挣扎、隐忍,突然就跳跃到他在婚后的处境,显得有点突然,最后在观众席里应该给几个以前同事或学生的表情特写。不过男主表演出色,让人心疼,Dietrich年轻时候的声音意料之外的纤细,原声相当好听~
1930有声片,开关门的音效起落很唐突,不过展现情绪却是刚好。为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悸动,放弃自己能够拥有的一切,这个悲伤的小丑变成了一只愤怒的老公鸡。
7/14@天山 7。花瓶化的黛德丽。伪君子难免也享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认为这是悲剧的人本身已成为历史的悲剧。默片-有声片 / 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影史转角,迭代痕迹明显:街景、剪影、过曝的小丑。
#重看#3.5;爱情是一道迷狂火焰,焚毁的不止是前途和自尊,最终还会死于心碎,但他真的也曾幸福过。印象最深的多处对称颇为精心:1、严谨庄重期的死鸟与歌女闺房中婉转啼鸣,暗示枯木逢春的欢愉。2、婚礼上的学鸡叫与扮小丑时被迫的落魄绝叫。3、告别校园和离世时的镜头后退,都是一种告别。4、舞台上的聚光灯与手电光圈的呼应,皆是人生舞台上不同形式的演出。5、烫发钳焚去的飞逝时光与真实时间的对应。
海报太经典了,在多部电影中出现,比如《戏梦巴黎》中theo手淫时对着的就是。影片对于老教授到底是什么态度,应该是同情的。表明了什么呢?在金发的劳拉完全被等同于“魔鬼”的情况下,当金发的劳拉完全处在色情观看对象(对影片描述的故事中,而不完全是观众的次级认同),这部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告诫故事,正直清白的男子小心了,“当你看见金发女郎,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可能正在陷入危险”,片中劳拉唱出了导演意图。否则,教授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若被魔鬼诱惑,这就是惩罚!
玛琳·黛德丽的成名之作,片中她的演技可谓技压群雄,而在本片中以性感女神形象登场的她,后来却屡次在公共场合以男装亮相。二战时期玛琳以情歌《莉莉·玛连》走红世界,成为盟军、德军双方的共同偶像。法斯宾德拍摄的电影版《莉莉玛莲》,女主角汉娜·许古拉的唱法有明显模仿黛德丽的成份。
太有名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传说中的大女主片,结果女主风情万种也不过还是照片上的欲望对象,走出照片就要强行为男主的愚蠢背锅,为了成全男主的悲剧,上一个镜头还有情有义下一个镜头就毫无理由放荡不堪。。男主虽然表演生动,但人设这么愚蠢这么猥琐最后一切让女主背锅自己在悲剧中升华,这咋共情。。
最后的结尾,老师紧紧抱住曾经的讲台去世,好悲伤。原来这就叫做心息散场。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劳拉劳拉的歌在前半部分出现时还没什么特殊感受,结尾时老师再听到,会发现其实正印证了他的故事吧。梦想和现实果然有差距。没觉得拍得Sernberg拍女人有多性感啊。
重看。同一首歌黛德丽两次唱大概是印象最深的地方,第一次千娇百媚,第二次铁石心肠,令人遍体生寒,只这一点便看出冯斯登堡的精确细腻。作为一部早期talkie,虽然默片痕迹犹重,也已经有了使用声音的意识。
不佳;感叹除了极个别的导演 其他人均无法避免有声早期的稚拙;有一些卡里加里的遗风
德国早期有声片尝试,商业上同样大获成功,歌舞部分占比较大;讽刺的是主演其实是个因英语极差而被好莱坞赶回德国的演员,而他在本片扮演了一位英语老师。
#天山电影院 这两天的电影总结:如果不好好当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就会得到悲剧下场 german propaganda
风骚吧,盛开吧,荡妇最美丽
情感确实浓烈,然而前面节奏其实可以改进的。还有和同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比,early talkie的一些常见槽点很少……这个故事和一些短评充分说明,即便是因为男人自己靠下半身思考造成的悲剧,还总有人把错推到女性身上,呵呵
强宁斯在舞台上一学鸡叫,爷就彻底玻璃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