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你来东京的那一年,我们曾经在夜色里开车经过东京塔,你一直想上去看看。可是天色太晚,或者是我懒得走,我说,下次再陪妈妈好好看看吧。我想不到的是,后来直到你离开,我都没有兑现诺言带你爬一次东京塔。
妈妈,你还记得离开小仓的那天,你牵着我的手在铁轨上一路走吗?天气很热,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次远足,不知道原来那就是我们和爸爸一起的生活永远的告别了。
你和爸爸唯一的一张合影,留着长发,穿着当时时髦的衣服,你脸上化了妆,涂着口红。
我后来才突然意识到,你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很漂亮的。
在东京时有一次朋友来玩,你喝了几杯就高兴了,说起和爸爸在东京的酒吧里认识的场景,说爸爸对你一见钟情,二见就已经上门提亲了。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脸上还带着少女的羞涩,所有的人都被你逗得哈哈大笑,我也笑了,还有淡淡的伤感。
我也是很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你一直爱着爸爸。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有一天暑假,我午睡醒来,看见你在镜子前化妆。我问你要去哪里,你没有回答我。只是回过头来茫然的问我,你也想去吗?我们和一个叔叔一起吃饭。他在游戏机里给我塞了个硬币,然后你说你们要离开一会。游戏很快就打完了,我转身已经找不到你了。那时我很慌,我开始到处去找你,楼上的房间,楼下的浴室,我一个一个屋子的找你,找的满头大汗。那时我已经有点懂事了,我从每个汗哒哒的中年男女身边跑过,越跑心里越害怕,好像有件我很不希望的事情正在发生。后来我终于找到你,你们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坐在亮堂的光线里,我大叫了一声妈妈,你错愕的起身,我跑过去一把抱住你,抱得很紧很紧,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晚上回到家,你问我,雅也喜欢爸爸吗?我重重的点头,嗯了一声。
后来,那个叔叔,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不起,妈妈。原谅我的自私,让你把这一生,都奉献在了我身上。
可是我却擅自按照自己的兴趣,考了大分的高中学美术。我离开的那天,你送我到车站。车来了,车站所有的人都跟我一起上了车,只有你留在了站台。
我不是好孩子,从高中起我就荒废光阴,抽烟,打牌,经常跟你要钱,上了大学也是一样,搞到要被退学。每一次,你都不问缘由的给我寄钱。现在我回想起来,很难想像在筑丰老家的你,每天那么拼命的工作,是抱着什么心情,一次次的包容我无赖般的要求和索取,明明我无数次让你失望,却还是只会对我说鼓励的话,就连自己得了咽喉癌,作了手术,还是用积极的态度对我说,雅也和妈妈一样,都不能放弃啊。
我是那么懦弱的孩子,明明做不到心安理得,却还是厚颜无耻的对你伸出索取的手,一直都是这样。
在东京游荡若干年后,在经过闲荡、闲荡、借满高利贷无处居住颓废到极至后,我终于幡然醒悟过来开始拼命工作,开始还清所有的欠债,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住所。
而妈妈,却再次患上了癌症。
想叫妈妈来东京一起住,这个话虽然是在电话里脱口而出,但说出口后却无比坚定。妈妈在电话那头迟疑的问,真的可以吗?一起住吗?每次肯定的回答后,我就更加确定,而且,紧张的期待。要跟妈妈一起住了,哪怕爸爸和另一个女人已经同居并且很多年了。没关系,妈妈,你还有我不是吗?我们两个,一起生活,一起在东京,生活下去。
在东京的车站接到妈妈,并排坐在长椅上。心里涌出不可抑制的充实感,这充实感强烈到快要落泪了。从15岁读高中开始离开妈妈,到30岁把妈妈接到东京,15年了。我,终于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
那是现在想起来特别想要去珍惜的一段幸福时光。每天都有妈妈做各种好吃的。在生活上照顾我到无微不至。朋友们都喜欢妈妈,经常过来吃饭。以至于每天都要煮至少5个人的饭才够吃。每天在小小的屋子里都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在妈妈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坐在家里,时常会觉得你还在,背着身在水池边洗碗什么的。
有一天,就是我们约好入院治疗那天,我牵着你的手过马路,你顺从的跟着我的步伐走,我没有回头,但能听到你微微的喘息,那时我哭了。
在你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一直照顾你,经常要从医院离开。你接受抗癌剂治疗那么的痛苦,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看到你蜷缩在一起颤抖的身体,我甚至要跑到一边去偷偷的哭泣。对不起,妈妈,在你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在你为了我想要活下去而一直没有放弃的时候,我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给予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对不起,软弱到背负不了你的痛苦。对不起,自私的想让你活下来,让你和病痛对抗了那么久,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对不起!
在你的葬礼上,爸爸跟所有到场的人,说起你们相识的故事。那是第一次,我看到爸爸流泪了。
有时我想,你这一生是多么不幸,嫁给爸爸这样的男人?有着算不上多出色的才华,眼高手低,自由成性不受拘束,又爱酗酒,完全不能成为一家之主。又是什么样的爱,让你独自肩负起抚养酷似爸爸的我,毫无保留的爱我照顾我,毫无怨尤。
在你住院的日子里,爸爸从小仓赶来看你。我看到你们在医院的小卖部,爸爸手忙脚乱的往你怀里塞很多的食品,你手忙脚乱的道谢,又偷偷地把东西一件件地放回去。在拐角默默看着的我眼眶湿了:这一生爸爸亏欠你良多,可多年以后,你还是选择了原谅他,包容他、爱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所有的朋友都热爱你,在你入殓前,你在楼上安睡,大家在楼下把酒狂欢,要把热闹的声响一直传到楼上,让你听见。
分了手的女朋友也一直挂念你,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
从我3岁起和爸爸离婚,你一个人带着我,一定吃了很多苦,而我作为男孩子,在成长的那些年胡作非为,那么不懂事,也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可你一直对生活满怀感激,哪怕是刚回筑丰那几年,年轻的你要操持家务,努力工作,却还是会和朋友打牌,喝酒,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来逗大家开心。在东京的那几年也是一样,你照顾我的每个朋友,让来家里的每个人开心。你感谢每一个来医院探望你的人,把他们对你的好牢记心上。
你接受世界对你的不公平,用微笑回应每一个身边的朋友,哪怕离开,也留下余温,吹送到每一个认识你的人身边。
爸爸在你去后给我寄来信,说想起妈妈,他会埋怨自己,甚至是自己今后的枷锁。看,哪怕是爸爸这样自由惯了的人,最后也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一个人是很难独活的,一个人太寂寞了。无论任何人,如果在生命当中没有他人相伴,人生也没什么乐趣。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人类的。我这一生,一直都是依赖着妈妈活着的,小时候的紧紧相偎也好,成长那几年在外面的放荡也好,在妈妈最后那几年的相依为命也好,都是依赖妈妈活着的,不管是支柱还是负担。
妈妈,谢谢你。这么多年的照顾。谢谢你。
前几天说《永远的三丁目夕阳2》,将东京奥运会抽了出来,其实在第一集里头,东京塔的竣工落成是全片的外线。江国香织的书、黑木瞳的片甚至江美琪的歌都在唱东京铁塔下的幸福。于是,今年又撞上了一部关于东京塔的影片。小田切让主演的《东京塔》,看过近2个半小时的本片,会对何为主演有个清醒认识,不是《光明的未来》或《彩虹老人院》,小田切让变化着服装和发型,又是难得的大孝子角色。即便如此,他依然排在老妈的演员树木希林后面,所以,本片最大头的人物,其实是雅也的老妈(原著作者也是认为如此,右图是电视剧版?)。
有人一定很奇怪,这年轻时的老妈和晚年时好像啊,OK!来宣布答案了,年轻时老妈的扮演者是文学家内田也哉子,她正是树木希林的女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像。她上一次客串出演要算到《东京日和》(看来都是文化圈跑的啊),内田也哉子的丈夫则是本木雅弘。树木希林还会出演是枝裕和的2008年新片,所以看个眼熟总是要的。《东京塔》估计还是近一两年中,最值得日片迷眼尖耳聪去发掘隐藏配角的片子,远强于《有顶天饭店》这样的群像作品。松隆子这样大配角不说,奇怪她角色在片中好生拘紧。被老外称为“the chubby-face semi-gormless comedian”的荒川良良、几乎没认出来的宫崎葵、不知道在哪里湊着的伊藤步,外加小泉今日子、柄本明等等,被自己用听声确认出来的是寺岛进,连唱主题曲的都是老牌帅哥福山雅治(有出山的迹象了)。
戏外的说完,讲戏内的东西。在看《东京塔》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完这个绵长的催泪片,冲小田切让,它是长得有些过了,期待值一下放低,至少影院老板都会恨不得砍它短些。
影片镜头什么没啥好说的,普普通通。中间拖泥带水的地方不少,但行进算平稳。内心独语出现小时候自己略显刻意,有些片段也故意煽一把情,但基本上还是比较规矩。时代在不停变化,母子情,父子情却依旧。
从大山小路到两个大烟囱、半截东京塔开始有了点好感,小时候的雅也在铁轨上放小动物被压死的场景,愣是想到《泥之河》里的烧螃蟹。时光流转,小孩子的模样也是一变再变,右脸颊还有了颗醒目的痣。
结果在童年到长大间,分了两次看完,最后躺床上看着老妈不堪病痛折磨(真是抱怨让小田切让哭得太多了,还好角色是从小一直爱哭),自己也跟着稀里哗啦一直掉泪。雅也在东京上大学混日子的酸样,勉强毕业后又没工作,拖来拉去,老妈啥都没怨言,就是给他钱,终于待到他觉悟,好好做人,又接到东京生活。有过灰暗日子的人大概都会清楚些类似的苦涩,就个人而言,基本上也是要钱才伸手,否则都爱理不理。有机会时总是一次次错失,基本上也没啥成就可言。在初中时候,自己总是恨不得他们俩离婚算了,回个家都没几天清净。现在见不着,也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样,不重要了的。当然,也不至于看完影片就打个电话去安慰老人说想念他们之类,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表达起感情从来不是这样的(甚至不大会表达),反倒做好正事才对。
看完片尾演职员表,再一次回想为什么会一再哭了,大概是自己也曾经混得很差,或者现在也不怎么好。家里抱怨过,唠叨过,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来牢骚认为应该找个稳定的,有地位的工作,却没真正的翻脸不认。《东京塔》里的老妈确实完美,除了她自己说的失败婚姻。分不清这是日式的、东方式的还是世界通行的母爱大义,然而,衡量间,又发觉雅也的幸福在于他是难得的大孝子,终于日本电影里破碎家庭里畸形压抑的长大成人终于修炼成了中国式千金难买的浪子回头型,不多见的亲切。这很容易被人打成温情打成催泪,但谁说家庭不合一定要种出难吞的恶果。我看,都是人的天性。
有批评说片中雅也(小田切让)画得并不好,讲的荤段子也很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他确实混得不怎么成功,否则早该发亮了。问题还有,即便是做不到最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老母?一定要做得完美才能将老妈的事情搬出来说么,显然未必。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75482/ 有人說:儅你拿到一本書一張唱片或者一部電影你都應該給它五分鐘,如果五分鐘后它還沒有吸引到你的話就應該把他丟進垃圾箱。但是如果這句話用在這部電影那我只能說你損失大了~!
1960年戰後后的日本經濟大蕭條,在三嵗的小雅印象裏是爸爸媽媽最後一次在一起,媽媽忍受不了酒後的爸爸對母子的打罵,帶小雅來到了鄉下的外婆傢。就這樣媽媽拼命的打工供小雅上完了初中,其間媽媽似乎找過男朋友又似乎為了小雅不了了之。高中時小雅住進了寄宿學校,沒有了媽媽的監督叛逆期的小雅開始變的懶散和頽廢,把媽媽每月辛苦打工掙來的錢買了煙買了酒,肆意的揮霍著。
高中畢業后小雅不再安于生活在那個貧困的鄉下,他決心要考上東京的美校,去那個爸爸年輕時去過的城市實現一生的夢想。緩緩開動的火車,月臺上漸漸渺小的媽媽,小雅打開了媽媽交給他的背包,裏面有媽媽做的壽司,幾万元錢和一封媽媽的手信。
大學裏的小雅開始追求起了流行的生活方式,整日整日的沉迷于抽煙喝酒泡妞賭博,似乎生命本應該這樣一直的頽廢下去。遠在鄉下的媽媽依然辛苦的工作著,依然在每次郵寄生活費的時候附上一封手信。而小雅也只有將生活費花光時才會打電話給媽媽。大學就快畢業了,小雅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坦率的對媽媽說其實他這四年什麽也沒干,要麽留級一年,要麽退學,媽媽沒有責怪只是一臉失望的重復著“你怎麽不努力一點呢?”。不久媽媽在鄉下租下了一家鋪子,她興奮的告訴小雅再留級一年吧,於是媽媽又養了他一年。
好不容易混到了畢業的小雅,卻沒有踏實的找份工作,而是和朋友招搖撞騙過著四處躲債的日子。無法生活時只有向媽媽討要。就連外婆病危也沒有錢回去探望,小雅開始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變賣了所有東西和朋友租了一閒雜居小樓,開始為雜誌社畫插圖,寫專欄,在電臺的午夜節目講黃色笑話,生活漸漸有了起色。而這時鄉下的媽媽卻因爲甲狀腺癌住進了醫院。故事到了這裡似乎一切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了,媽媽的事手術很成功,小雅的生活也開始寬裕起來,有了美麗善良的女朋友。於是他決定把鄉下的媽媽接來東京。
和媽媽一起的時間是幸福而短暫的,媽媽甲狀腺手術時並沒有將癌細胞完全的切除,而且已經沒有了手術的可能,在小雅的鼓勵下媽媽決定接受抗癌藥劑治療可是媽媽對抗癌劑強烈的不適應,最終小雅無法看著媽媽痛苦下去決定放棄治療,兩三個月后媽媽去世了... ...小雅拿出了媽媽死前留給自己的一盒遺物,看著媽媽寫給自己的最後一封手信淚流滿面... ...
之前觉得对着电视屏幕流泪的应该都是些一邊做家務一邊看韓國肥皂劇的歐巴桑,谁知道这个居然失"泪"了。再來説說這部片子吧~改編麗麗弗蘭克的半自傳体小説,之前被改編成電視和話劇。其實我覺得如果真的喜歡這個故事還是應該買本書來看,因爲要把一本書的内容壓縮成2個半小時的電影其中刪減的恐怕不只是糟粕。
為什麽在前面說5分鐘論放在這部電影上就是損失呢?因爲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尾一直都在平淡中繼續著,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哀婉纏綿,就像一只慢慢伸向你的心臟的手,輕輕的打開了你心裏最隱蔽的那扇門揉搓著最脆弱的那根神經。所以5分鐘對於怎麽平淡的劇情很難吸引任何人的,我也是在看到一半多的時候還會去瞄播放進度。
可是一部電影終究需要一個吸引人看完的理由,我想每個人看完這部電影的理由並不相同,而吸引我的正是它的真實,特別是小雅在大學裏的一段真好似在演繹著我的故事,就是這種共鳴讓我看完了怎麽棒的電影。
小雅打開媽媽遺物裏的那封信,然後媽媽的畫外音加傷感的配樂,就是這個點讓我的那根脆弱神經斷了,陪主角一起淚流滿面,其實我覺得為這樣的一部電影,為母子情流淚一點也不慚愧。這是世上最原始最純粹的情感,電影教會了我們珍惜,珍惜眼前的一切,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都敵不過死亡帶來的永久失去,將眼前的哪怕一點點快樂無限的放大,因爲前面是我們無法預知和改變的。帶上一顆感恩的心上路... ...
#重看#“来不及为你变成好人 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永远有那么多来不及,那么多不甘,自15岁以后分开的15年一事无成,终于可以重聚在同一屋檐下,而子欲养亲不待的懊悔,到底要在人间反复演绎多少次。「东京塔」是心中未及目标怅然的投射,是关乎整个家庭变迁流离的象征,当我们还活着还有力气,一起登到塔顶吧!整体不无冗长煽情,但一波又一波的催泪弹简直无法抵挡(代入感满溢),离乡求学的惶惑与堕入虚无深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蜷缩,母亲的坚强乐观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携手共过马路全片高光时刻;终有一天死亡将赶上我们的脚步,失去给予我们血肉之躯的父母,于是我们亦失去了来时的路,余生也只能逐着死神奔去。
一部电影是两小时,一本书是几天,一生是几十年,爱长过了生命。
那天母亲涂了鲜艳的口红,牵她过马路的瞬间,仿佛钻入时光隧道。斑马线变成铁轨,她牵我哼着歌谣走向病房改造的家。现在的家是真的病房,可以看到落雪的东京塔,午夜的黄色电波,涂了一半的轮船和扮丑的面具,彼此目送远行的一趟趟列车。原来长大的代价是,牵住的手迟早要放开,目送的人终于无法挽留。
我想到了他们,我爸妈。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看了东京塔,觉得自己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一定要对父母好一些啊,其实父母要的都很简单。
隔了六年后重温这部电影,才感慨它与我的人生重合太多。像是世上另一个我,过着太相近的人生。
电影看到一半时,那边就传来了您走了的消息,抱歉这么晚才看完,谢谢您一直那么坚韧又优雅的活着,也谢谢您在光影中的不断鼓励,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无价之宝,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谢谢。
母爱就是偷偷听儿子凌晨时分的色情电台节目偷笑却假装不知情
牵老妈的手过马路那段………………
4.5 重看。第一次看的时候,想的是“现在的、我爱的那个lily franky,原来是这样才成为他的啊。” 这次也依然这样感慨。如同一个孩童稚拙纯真的告白,即使剧作和节奏上都有乏力之处,情感上的完满却不可逾越。母亲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辆永不停止驶往终点的列车,可以同行一时,最终是追不上的,只能放手。曾经牵着彼此走过马路,有过那样阳光灿烂的午后,已经足够了。
1偶然决定看这片。开头一眼看到老板了。一会又看到片警了。2年轻的树木希林比她自己还像她。其他熟脸不说了。3最后难免两个人抱着抽纸看完,心里却增加了不少力量。4小田切后来gaygay的。5这老妈既平凡又不平凡,除了家庭和亲情方面的内容,一生教给儿子努力和乐观。就这么简单,但非电影大师没法拍。
超棒的剧本却拍得really boring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流于表面又哗众取宠比如小雅在火车上看到妈妈的信而哭泣的那场戏本来是很有效果点的,却由于之前对妈妈这个人物的负重性格和辛苦完全没有着墨,而导致这个点变得莫名其妙现实和回忆的交错方式,用的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想拍史实人生、平淡叙事其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百无聊赖的平淡,就一定要有壮烈的过程、鲜明的目的或者不流于俗套的主题否则就会成就这样一部长达2小时20分钟boring的电影ps,小田切让还是忧郁气
有中文字幕了,不自觉的,成为小田切的支持者……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不断搬家,几份兼职,胡闹的朋友一起吃顿热乎的就感到开心,非常有都市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即便没有过糟糕的过去,也能理解那种真实并感觉亲切。交叉叙事结构不错,跟现实交汇后童年的自己、年轻的妈妈又多次出现,很有代入感。探讨生死的日影真是多,给人力量与抚慰。平实的美感。颜值普遍很高
让叔翻开妈妈留下的盒子,那张年轻妈妈抱着儿子的照片,我哭了。
打开母亲遗物的时候,我也哭出来了。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哭到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