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没有人下棋了,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没有利润。
下棋,只能存在于空闲时间多的时代,也就是失业率非常高的时代——包括隐性失业。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的失业率非常高,如果考虑隐性失业的话,数据更加恐怖。失业的人数之多,从本片看棋的人就可以得出结论,火把之多类似于农民起义。
太多空闲的人,太多无聊的时间——下棋,是打发无聊时间的办法之一。看电影也是。
因为没有完全开放,大陆人看不到境外的电影,至少普通老百姓看不到。于是,国产的文人们与艺术工作者们,就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且会披上文艺的外衣。
本片手法非常粗劣——
1.打岔,作为艺术手法之一。这是从《红楼梦》学到的文艺糟粕。每个场景,都会有打岔,包括别人进进出出,还有其他的噪音。
2.违背基本艺术规则的摄影。拍好不容易,拍差却谁都会。只要披上艺术的外衣,多么拙劣的手法都会有人叫好。
3.性暗示。男人洗澡,故意盯着自己的裆部看;莫名其妙的加入女人裸露的镜头。
4.无言的沟通结局。双方沟通,却突然闭口不言,转身离去——类似的情形,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屡见不鲜。好像编导是为了表现离开的人很牛,也很装。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对现实的人起了非常大的误导作用。
5.逆反而又辛苦的爱。母亲知道儿子喜欢下棋,却千方百计阻止儿子下棋,逆反的行为。直到快要离开人世,才向孩子表明他的内心,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人之将死”。为了证明母亲的爱是真的,就加了辛苦的劳作,为儿子打磨了一幅棋子。怪异的情感,匪夷所思的表达方式。
时隔很久,再看自由。 棋王这部作品能够从中提炼出来的主题实在是太多了。 自由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今天我们看马列主义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看到了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当年马克思本人也曾十分愤怒地批评过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唯物主义这个思想,问题是在于这些很多受了唯物主义教育的人的本身的问题。 有神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的确可以减少一些人的作恶,但是无论是信仰有神还是无神的人,都免不了在心理上要直面自己的问题。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向往一个无比浪漫的婚姻生活,故然她们的命运就会悲剧,相反《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和眼下的这个人物棋王,他们本身都不向往太多/不那么向往什么,对于生活的态度相对是很平津的,很无所索的,所以最后面临命运中的得失的时候他们才会做到所谓"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声色"。
悠悠我心,空空我胃,历史如此,草民奈何。
一辈子塑造普通人的,是最不普通的。
我参演的配角
和港版相比各有优劣吧。这个版本更贴近原著,更深沉厚重,还带有几分80年代的原始野性。谢园的发挥没有《孩子王》好(连续看了两部之下的对比更加明显)。原著里两个最能表现王一生的桥段是火车进食和车轮大战,这两段谢园的表现都不如梁家辉。(这个版本甚至没有拍出火车进食) @上海天山电影院
原著太厉害了,所以觉得拍得还不够,结尾也显得有点草率,山上风景挺不错的
看似粗糙,棋落稳到,蛮好蛮好。
居然被火山粉举报得删评,我还是那句话,这部虽然拍得一般,但的的确确比港台的好,写实还得看大陆,片子对知青生活和原著精神的表现可给四星,为其平实质朴再加一星。港台那版借题开脑洞的脸谱化滑稽戏就别吹了,堆点ZZ符号、搞点含沙射影就叫深刻、格局了?什么时候格局这么不值钱了?玩笑不是那么开的,难怪如今塞点象征隐喻的就敢封圣称神。
看《棋王》,建议先看原著,再看这部,再看港版。
现在很多人都在拼命赚钱,那个时代,多数人都在想着如何活下去,哪怕是天赋异禀的棋王。一开始在火车站抓人时还看到了倪大红
知青生活拍得很真实,夜烧农场的大场面和知青下山的长镜头很漂亮,于是最后的车轮大战才有人性的光辉,原作的神髓这就出来了。不好的地方是有些镜头运动的莫名其妙,如棋王说师承那段,还有脚卵的北京口音。那时的传统建筑和棋理的分析,现在看来别有味道。
脚卵这演员明显不是上海知青.电影毕竟不如小说原著.谢园演得还行,勉强给四分。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424355/
港版奇情,看得人爽,也天马行空;内地版敦重,四平八稳,也仿佛说书。但两版皆不如阿城的小说原著。
先看了1991年梁家辉港版《棋王》,后看这部1988年谢园大陆版《棋王》。梁家辉版本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火车上王一生扣米饭的细节和决战时刻的高光,缺点是对wg的猎奇和台湾小神童的故事的出戏;谢园版本整体剧情缓慢平稳不出彩,但是谢园的表演不输梁家辉,脚卵的演员还原度超越了港版的金士杰,而且取景、氛围营造也更真实,更像是小说的真实还原。蛮好,蛮好。我蛮欢喜。8.0。
两版棋王,梁家辉痴,谢园呆。与港版的冷静比起来,陆版更有一种属于八十年代的生机勃勃。
比小说要散,男主也比读小说时想象的样子要正常的多,可能更像是“我的知青生活”,只是选了一个会棋呆子来说多几句。但最后那段下棋车轮战还是挺抓心的,才觉得小说有点回来了。201512
1988版《棋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短片小说,由滕文骥执导,谢园主演。看过两版《棋王》,很难不把谢园与梁家辉的表演进行比较。谢园的表演含蓄隐忍,不显山露水又有中国人自嘲式的幽默。而梁家辉的王一生则抓住了“棋呆”这个特征进行表演,梁的棋王更惊天地、泣鬼神,最后的十番阵让整部电影的气氛直冲云霄,谢园这版棋王则朴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各有千秋吧,我更钟爱91版。
2012Sep17,吴中路117号,豆瓣在线播放。(豆瓣想看)
没有港版那么浓重的红色恐怖,更多的是第四代那种刻意的沉重。与梁家辉相比,谢园的悲壮感和荒谬韵味都差了一些,其实他拿出《孩子王》中的七成就行了。
看过原著 这电影就太差 当年的拍摄技法和设备用现在眼光衡量完全无法拍像样 但80年代的电影配乐普遍前卫 郭文景
在时代背景、美工道具和人物形象上这部跟后来1991年那部比更接地气~港台版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强,故事内容和人物设定更立体多元,迎合了院线商业电影观众的喜好~能拍这类题材的电影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