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好评,选角好评,叙事结构好评,感情戏好评,说是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电影打破了zz运动里女性作为镶边或者缺席的刻板印象,本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zz运动的主力,以及男性在zz运动中对女性的背刺。题材上算是les和zz结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极端的低分评价,很有可能源自顺直男对女性/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他们自动带入了徐志祥和教官这些大爹视角,觉得女性不能搞zz,更不能搞les,应该做一个服从温顺、被保护的玩偶角色。 所以林书兰这个角色才如此让人动容,她作为一个传统家族的富贵小姐,能够坚定的选择爱己所爱和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这一形象设置也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惜由于林书兰的正直磊落和缺乏经验,被卑鄙的徐志祥(把女性当成性资源的男性典型)算计、胁迫,被迫与爱人分离,并受尽监禁审问,但是她还是跳出了徐志祥设的圈套。最后关于她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徐志祥对外宣称她奉父母之命回槟城结婚,对蔡孟娟说她被关进了绿岛的监狱。 不过结合林书兰一向的行为和发言,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书兰曾经坚定的对孟娟说过自己不会接受男性,也不想嫁人,并举了自家的妈姊们不结婚合买姑婆屋住这种女性同盟的生活方式。这种脱胎于传统母系氏族遗产的生活方式,和觉醒后女性的志向冥冥中形成了呼应,仿佛女性主义的火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这样一来,就解构了婚姻这堵“男墙”对女性同盟的割裂和瓦解。 电影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书兰为了保护孟娟而对她撒谎、把她推开。有人诟病这个情节过于老套和中二,但是作为一个白色恐怖下的学生、作为一个被相对剥夺的女性,这是她为爱人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这也正反映了,女性对女性的情感往往才是勇敢的、忠诚的,男性对女性往往充满了算计和胁迫。明白书兰心意的孟娟,怀着对书兰不减的爱过完了余生。就像余秀华写过的诗: 我承认这不停的轮回里也有清澈的沉淀 我无所期待,无所怠慢 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许五月烫伤我 时光落在村庄里,我不过是义无反顾地捧着 如捧一块玉 身边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 我也愿意相信,林书兰并没有一直被关在绿岛,而是设法出来并隐姓埋名,继续参加zz运动,为了自由而奋斗。为了不拖累爱人,她一生也没有再和她相见。 相比一些更精致的les电影,我更喜欢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les电影。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线条都偏圆钝,身材纤长结实,看起来都有种扎实的生命力。孟娟有农家乐t那种能给人安全感的可靠气质,看到书兰从监狱往外走的时候,我感觉她是那种可以从大灾难里活下来的女性。而且书兰下垂的狗狗眼、坚定的眼神,以及和孟娟亲昵时的喃喃细语,真的太让人喜欢了!和杨采妮一样有种可爱的娇憨感。 “回想起这半年,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了。” “你问过我为什么把照片拍得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讲不出口的秘密。” “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有一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爱情。”
难过,却说不出为何难过。
难过的情绪就这样一直蔓延,笼罩着我。
有歌词反复出现在脑海: 我的心,你放在哪里。
问电影中匆匆一别,再也不见的書蘭。
你我炙热的痕迹 如何 面对无声的失去
其实不是质问,是担心,你还好吗?
多希望你真的回去马来西亚而不是在另一个监狱。
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
那些为你画的画像,那些你拍的照片,那些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回忆,足以慰余生吗?或许答案是否定,但我也就这样过完了余下的潦草一生。
写完这些文字,好像找到如此难过的原因。
一次关于爱的冒险,一生关于你的回忆。
首先剧透一下,结局是BE。两个人的感情戏份比较朦胧,主要表达的是环境对于爱情的影响。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是在表达对政治环境的控诉吧。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年代,因为政治原因最后被迫分开。同时也在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敢于突破现状,发出不同的声音,台湾的同性婚姻法才会得以实施吧。
对于爱情可怕的不是没有回应,而是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
因反感借LES题材,布道郑智,郑智意味过浓,所以不推荐。
如果你情感部分拍得OK,也能忍,实际白色恐怖拍得肤浅,情感部分拍得潦草,负负得全负。
导演兼编剧是不是台独不多讨论,但郑智这样一个大议题,周导觉得HK暴动很正义的话,不知道对川普支持者闯白宫是否也同样定义?毕竟川普支持者还是爱美国的,HK暴动者是不是爱中国大概只能呵呵。
所以,能拍美好或悲惨的爱情片就纯粹一点,别搞郑智这些幺蛾子。
看完了这部戏,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播放着《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这首歌……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忘记了时间这回事
于是谎言说了一次就一辈子』
书兰当初的谎言,是为了保护阿娟,但这谎言一说,就一辈子了……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你藏在尘封的位置
要不是这样我怎么过一辈子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忘记了时间这回事
既然决定爱上一次就一辈子』
林书兰这个名字,娟记了一辈子……
电视新闻里香港反送中游行把老年的娟一下拉回到了那个夏天。
相信老去的娟已经在弓蕉树园里一次又下次去回忆过去这段感情。
故事开始那场鱼池边的告白看得让人舒服,希望像鱼儿一样可以在池子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也呼应了片尾书兰的愿望。
书兰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
一封被翻阅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信
是你留给我的最后的爱意
那一张张模糊的照片
是你我之间爱的证明
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如今也只能随岁月藏在心里烂在心底了
已经是周导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错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有些议题没有被抵制,却也不曾被谈起,其实才是最大的悲哀……“为什么要把照片拍得这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却也是不能说出口的秘密”,好喜欢这句话~
后半程给力,是女导演的细腻。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爱情。我们的恋情从夏天开始,现在冬天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无法继续了。愣是哭了。210425
白色恐怖下的拉拉故事。可惜拍得太粗糙,甜得不到位是虐得也不到位,背景同样不到位,有种闲得无聊随便拍拍的感觉。不过周美玲拍这种台土味就调性很足,好古早~~~
先甜后虐没有剧情,她俩咋好的...
看这个电影,就像突然面对一面往日的镜子,显现两个往日的故事,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是我两个小妹妹的。编剧不仔细,故事有破绽,遗憾。
这个电影出乎意料的对演员很满意,特别是出演马来西亚女生的演员,真实自然(我中意的女生类型)。结局没有很美好,但我并不难过,不是非要在一起才叫爱情,爱过就是爱情。
3-,电视电影,内容煽情,人物简单,结构粗糙
周美玲也真的算是个人风格独特了 时局命运扁平化处理 绵延一生的苦楚总显得有些中二 镜头语言也仍然生硬造作 好在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还不错 也许是听不懂的台语和跨文化沟通的自然缓冲化解了以往国语对白那种扑面而来的尴尬吧
“任何的背叛都是正常的”
许志祥真的好讨厌耶
羡慕Ta们这些年轻人,该爱情爱情,该革命革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那么多游移,没有那么多权衡,想做事的做事,想发声的发声,几十年之后坐在一起碰杯,都是梦成真的喧腾
导演没有太多交代两个女生在一起前的情节,这样的节奏蛮少见的。当把故事背景定在那个年代,就注定结局不会太完满。虽然在看之前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看到孟娟最后一个人守着那半年的回忆度过余生,还是很难过。还是要感叹一句,周美玲导演很会拍这种台湾本土气息浓厚的故事(有想到漂浪青春),夏天闷热的香蕉园里,两个人躺在凉席上,黏腻的皮肤互相摩擦,简直是荷尔蒙爆棚!(不愧是专门上过情欲课的演员)
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动人的,有点可惜。
就这种牵扯zz的 很危险 而且就有些地方很没逻辑 恋情是美好 结果没所谓
两星半吧。算是周美玲近年来的最好作品(?
挺小体量一故事 但也胜在不过分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填充 已经是周导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错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遗憾是唯美有余思考不足 放在“白色恐怖”题材序列里难称上乘
一般,电影质感弱,剧本勉强及格,表演平均水平,更多问题在导演身上。
冬天凉席忆旧人,很想你又不敢想你;入党不过护身符,舆情举报为泡妞,父权话术政治规训:一切都是为你好;19香江风波背景下回忆美丽岛事件,无自由失自由,力争不同声音不同性向不再禁忌,挺好;不过片子制作糙了些,到处都是服化道明显的年代错误
集齐了女同片几个要素,双女主颜值高,亲密自然有cp感,时代背景加周围人的敌视,充满悲剧美的阴差阳错,确实是导演近几年终于有部拿得出手的les电影了
看评论说中二尴尬的,不知道大家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尴尬吗?倒是在看完月光男孩以后接着看这部,竟然觉得故事讲的比月光男孩具体有深度,说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从来政治斗争里女性的镶边或者缺失,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虽然她确实是英雄,但看完以后真的能重新唤起女性的政治敏感吗?很怀疑。最后不算BE,女主为革命放弃个人感情是不得而为之,当时没的选,如今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