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假扮探长戏弄你,让你浑身哆嗦。但你吓得我要死。你真以为我要杀你吗?你昏倒了,那是空包弹。我可能是三局里赢了第二局。若是我杀了你……我就必须埋尸在花园或别的地方。”
“太累人了!但你赢了第一局里的6分。所以我们离扯平还很远!”
“对了,我跟玛姬讲过话。我跟她说了所有关于你的事儿。她喜欢。”
“喜欢什么?”
“我吓得你魂飞魄散。吓得你尿湿裤裆。吓得你昏了过去。她对我说:‘你是指真正昏倒吗?’我说:‘死了,他吓死了!像一道光倏然灭了。’她笑得要命,我还以为她要笑死。附带一提,她要回我身边。”
“是吗?”
“没错。”
“知道她怎么说你的吗?”
“怎样?”
“她说:‘虚弱的心,永远赢不了美人的芳心。’”
“这话是真的吗?”
“是的。”
……
……
这样的对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剧院里看一出对白精彩的剧场戏剧,但它却出自一部由裘德·洛(Judy Law)和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主演的电影《足迹》(Sleuth,2007)。影片的剧本出自大名鼎鼎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之手。
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叩响了房门,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但魅力十足的老人安德鲁·怀克。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犯罪小说家,他有豪宅和娇妻。前来拜访的年轻人叫麦洛·泰德尔,自称是名二流演员,只演过杀人犯、强奸犯等不入流的角色,但他坚信自己迟早有一天能拥有一部真正的代表作。
年轻人来访的目的是请安德鲁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好把他年轻的娇妻“让”出来。安德鲁告诉麦洛,妻子惯于享受生活,为她搞钱的最好办法是从他这儿偷走价值百万的钻石项链,转手卖掉。而安德鲁也能得到全额赔偿。第二天,麦洛如期而至。安德鲁却在身后扣下了枪。
几天后,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便衣来到安德鲁家调查案件。安德鲁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制定的计划竟出了大纰漏。正在焦虑时刻,便衣撕下面具,来者竟是麦洛!
麦洛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就在安德鲁的豪宅里,二人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来来回回的机智交锋中,两位心思缜密、用心费脑的男人在那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上演了一出出心理较量的好戏。
当层出不穷的人身攻击和男性挑逗的语言成分弥漫在整个空间中时,我坚信,它一定是部该死的好作品!
即使这不是一出戏剧,而是一部电影,强烈的品特风格贯穿始终——封闭的空间、恐慌的气氛、依靠对白推进的情节以及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足迹》的情景设置是品特擅长的“一间屋子”。屋子里,人物莫名地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到底害怕什么?品特给的是模棱两可的交待。就像是他的第一部剧作《房间》(1957年)里的情节设计一般:年迈的女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她深信这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她拒绝了解任何有关楼下地下室的情况。她说地下室潮湿,肮脏不堪;外面的世界寒冷刺骨。在她那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她的安全是完整的。然而,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外来者的进来打破了一切事情的平衡,他的闯入戳穿了她生活的幻想。“很显然,他们害怕房间外面的东西。房间外面是一个对他们产生压力的世界,令人恐惧……我们大家都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都处在一间屋子里,外面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极其神秘和令人恐惧,极其令人好奇和恐慌。”品特谈到《房间》时说道。
在《足迹》中,麦洛的到来打乱了安德鲁的生活。虽然两个男人较力的“理由”是安德鲁的妻子,事实上这个神秘的女人从未在影片中露过面。“她”不过是任何可以称之为理由的理由,目的是打破封闭的空间,戳穿表面平静的假象。对《房间》而言,“她”引来的是陌生的外来者;对《足迹》而言,“她”带来的是麦洛的到访。在品特的故事里,人的恐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不再是超现实主义的魔术幻灯,而是实实在在、平平常常,为人所接受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但品特作品的艺术魅力重点却绝不是这些平常实在的对白,他的艺术个性的悖论恰恰在于人物及对白都非常真实,一切如同我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听到的,但总体效果神秘,充满不确定性。而人物莫名的动机、含混的背景以及可疑的身份让这一奇特悖论得以成立,又让他的作品能够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们仍然相爱,就像两颗相思豆。”
“有人说你老婆有个情人。”
“她确实有,你认识他吗?”
“不,我从没见过,他有意大利血统。好像叫谭多力。”
“孟买谭多力吗?”
“没错。”
“知道吗?我以前从未碰到过雅贼。”
“太妙了。”
“你的背景如何?”
“我?”
“你,爱尔兰,康尼玛拉市。西班牙血统,经由乌干达。我祖父母曾经是奴隶。我母亲是黑眼珠、黑皮肤的美人。”
“你吃母奶长大?”
“对,就像婴儿。”
安德鲁的妻子不是已经和麦洛偷情了吗,他们还仍然相爱?麦洛到底从哪儿来,意大利?爱尔兰?他以精湛的演技骗过安德鲁的身手是一般的二流演员?
品特没有玩弄神秘,愚弄观众,也并非有意不让观众知道剧中人物的必要情况和信息。毕竟,以故弄玄虚获得廉价悬念的方式实在不是品特瞧得上的!
在一次采访中,品特说道:“20世纪所广泛采用的明确的戏剧形式就是……欺骗。剧作家假设他对其笔下的所有人物掌握了很多情况,这些人物向观众解释他们自己。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时间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屈从于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们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创作他们自己,他们被安置在舞台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有观点想要传达的作者代言。在我的剧作中,幕布升起,两个人坐在屋子里。我不了解他们,就像我不了解坐在这桌子旁的你一样。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难道我们常常知道某个人在想什么,或这个人到底是谁,或是什么使得他成为现在这样子的吗?”
文学中,对笔下人物全知全能的态度是品特不以为然的。他以极其诚恳的、不妥协的激进态度,断然予以拒绝。在他看来,“全知全能”不过是作家表现出来的极度傲慢的姿态。他彻底抛弃的,正是故事中常有的解释和说明。而这项说明,很可能就是故事发生10分钟后就应该被交代的主要人物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来历、背景以及动机。
有人问我,安德鲁向麦洛扣下扳机射出第一枪,那枚所谓的空包弹到底射向了哪儿?套用品特的话,我答道:“这个问题重要吗?”
文章已发,下载地址:
http://www.zcom.com/mag/mingxing/kaila/9927/http://online.mag.zcom.com/full/9927/29.htm我有位男同事四十多岁,还是单身。这几年,我先后见过他的3任女朋友。最近谈的这位年龄最小,大概25、6岁,看上去懵懵懂懂,单纯天真的样子。前几天同事说,不挑了,今年计划结婚。
我这位同事精明能干,平时喜欢开快车,是个部门的头,管着三十多个员工。他在管理上很有手腕,手下的人都对他服服帖帖。我曾经说过他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这种控制欲在他与女性交往的时候也表露无遗——他谈女朋友的一个前提,就是能否控制和驾驭对方。如果发现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就选择放弃。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采取控制的方式。比如通过爱来控制,通过物质来控制。这种句式一般是“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你要听话,我就给你买什么”。如果说通过物质来控制还是一种谈判,那么通过爱来控制,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心态受到压制,而家长们却不曾留意。
小到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始作俑者多半是当事者的控制欲。当事态失控时,游戏变成打斗,争吵变成战争。
以上的想法是源于上周看的电影《足迹》,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小男人之间的一场对话。老男人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老男人的妻子和小男人相恋,想与老男人离婚,老男人不肯,小男人亲自登门说服老男人。于是好戏上演,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以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场,以血腥的杀戮收尾——老男人在电影结束前几秒钟,干掉了小男人。
一般来说,小说家的控制欲是非常强的,因为他可以决定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如果把这种控制欲带到到现实中,则非常可怕。我们可以看到,老男人根本不爱她的妻子,对他来说,她只是一件华丽的装饰品和玩物,正如老男人装饰奢华冷酷的别墅,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精心布置的机关,而这一切都听从于他手里小小的遥控器。因此,当小男人按响他家的门铃时,就开始踏入老男人设好的陷阱。
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演员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喜欢求新和挑战自己。小男人也并非真爱老男人的妻子,当老男人丢出一个诱饵——同意他偷走100万的项链,然后一个人远走高飞时,小男人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在老男人尽情的羞辱玩弄小男人,心理得到巨大满足之后,小男人开始复仇了。他化装成警察,第二次登门,老男人又被小男人控制于掌心。两个回合下来,二人1:1打成平手。
在惊心动魄的第三个回合,老男人发挥了小说家巨大的想象力,给小男人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小男人则以精彩的演技回应。当老男人觉得大局已定胜券在握时,小男人却把一切都戳穿,打碎了老男人设计的剧情,老男人这时意识到小男人不再受控于自己,于是他拔出了枪。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控制欲是一件坏东西。它会让温情变得无情,让美好变得残酷,让游戏变得血腥。人与人之间,只有平等真诚的相处和相爱,这个世界才不至于变得面目可憎。
以前看过没标记的老片子,大体印象还在,二刷发现两人的演技都是过硬的,只是故事不够好,过于游戏,却也没让游戏更精彩一些。
最后一枪真弹使前面的游戏变成毫无意义的存在。而从未露面的女主草率地决定回归,更像是作家的合谋——利益合谋,阶级合谋。
我对电影痕迹太明显的作品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就是说,受电影表现手段的局限,只能通过无限外化人物心理来让有限的人物面对面玩一局心理牌,通过密集的台词对胜负做沙盘推演,如同走钢丝一般的故事合理性难道不会让编剧感到尴尬和不自信吗?
当然细细品味起来,台词倒是无一句多余,不可谓不精妙,若非要说这是“猫捉老鼠”,那么也就全靠两张嘴嘚啵嘚啵说出来,这种形式按我的理解,真不如撤掉华丽的布景,改为双逗哏相声还更高级一些。
最早的"Sleuth"拍于1972年,有趣的是Michael Caine当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演的是Jude law 的角色.也就是说在1972年他演年轻人,在2007年他演老头子,真是太有趣了.真想看看M的1972年版本.
哎哎哎。在表演上,凯恩爷爷顿时把裘德洛比下去了,小丑固然笑到最后,但是还不是被驯兽师鞭挞出来的~哎哎哎……男性心理大揭秘,可惜我不是很能精确了解,还是得看影评诶。
没看过70年代的原版,不过这部虽短却意外的十分好看。故事从始至终都很吸引我。凯恩爵士当年演了年轻的男人,这次却反过来演了老年男,挑战不小却完美塑造,不愧为英国影坛骨灰级演员。裘德洛很惊艳,和凯恩能够有来有回。算不错的翻拍片了,四星。
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战争。一个失意的演员,成为了一个兼职发型师(裘德洛饰),作为一个婚姻破坏者介入了当红小说作家(迈克尔-凯恩饰)的婚姻,引发了一系列的爱情复仇阴谋。普通人在感情变化的不同阶段所作出的反应在一场谋杀中无所遁形。在这场涉及密闭空间的高智商犯罪中,究竟是谁在掌握着主动
3.5星. 密室電影, 關於兩個男人間的game. 兩位演員表演的很過癮. 場景氛圍和音樂都很棒, 劇情上有種超越懸疑的詭異和人性因素在裏面, 但表現的很隱晦, 多少有點莫名奇妙, 而且總有種某個部份刻畫不足的感覺. 總體看還是過得去的懸疑片. 越來越發現裘德洛的帥^^
似乎结尾突兀仓促了点,还可以抖个花枪吧
悬念设置的非常到位!不过如果能够晚点揭开谜底并且把动作场面去掉就更优秀了。剧本成功的表现了一个失败的人恼羞成怒的窘态,没有成功者,都失败了,在生活面前
肯尼斯·布拉纳又拍了部舞台剧,剧本是哈罗德·品特的,全片俩演员,场景也没出这套充满后现代设计感的大宅,一个喜好控制人的犯罪小说作家,一个不得志的演员,这两个卷入一场三角关系的男人进行了清晰的三回合较量,前两场只是比谁能骗过谁的花招,第三场则充满了似是而非——老头子真的爱上年轻人的头脑了么?年轻人真的是老头子老婆的情夫吗?他第二次返回的目的真是报复被戏弄的自尊吗?之前两场都是反转嘛,所以第三场的剧情也无法令人尽信,观众对人物的揣度也就没了意义,这是这类花招剧本必须付出的代价,你总喊狼来了,别人就不会拿你当回事了。布光、台词和念白都舞台感十足,更添了一层矫饰感。布拉纳在开场用了很多监控器的视角,似乎在说明客观画面的可疑。全片诸多这种虚晃一枪的招数,让人感觉这片子不过是一部卖弄障眼法的消遣商品
差点演成同性恋~~两个变态男人的故事~
体会不是很到位,觉得两个男人都寂寞。裘德洛表现很棒,当他低头说“我很高兴你喜欢我的思想,很多人喜欢我的身体,但我想不出有谁喜欢我的思想”的时候,很感动,小难受。不经意间的微笑,很迷人。最初觉得凯恩是以包养为名赢取这回合,但被要求倒酒时,眼中氤氲雾气让人觉得他是认真提议。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非常喜欢能把胡渣子都拍得如此有质感的特写镜头,再加上演技派的表情,过瘾啊!小洛同学华丽丽的下巴哦~~别再撒娇啦,完全是找虐啊!痒痒中。。。哪位好心人施舍俺1972年版的啊~~~
21_038。3.5吧,看了老版来看翻拍版,这版演员和音乐都很好,但真的总体比不上原版。改了一点,气氛和表演方面还是老版更出色(当然这里演员也很优秀
很有意思的一部“密闭空间”电影。这种电影一定要拍到回合、演技非常精彩,稍有松弛就会感到沉闷。摄影指导很腻害,很多镜头都很特别。最后的结局也很意外。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感叹Ken叔太灵了结果看完打开豆瓣发现是翻拍作品,咳咳。不过仍然是肯叔特色,在异性恋的表面让人觉得两个主角存在着各种那啥的互动和人物张力。。。裘裘美死了,美的人都要化了好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配乐,开头只听到一点点就让我觉得极佳,契合又大气,片尾字幕发现是那谁,简直太
3.5 建筑空间赞!Michael Caine两个角色都演过了,真过瘾啊!
两个人的独幕剧。两个主演颇有些渊源。迈克尔凯恩的《阿尔法》《足迹》后来翻拍都是裘德洛的主演。本片裘德洛的角色正是当年迈克尔凯恩的。
I admire your thoughts~~jude~jude~~U've got many many room for u to improve~
拜托!那些给这个电影两星三星的人都瞎眼了吗? 这片子出色到了极点! Jude Law彻底证明了他不需要靠外表出名! I LOVE this movie!
两人调情那段太雷了~!
如果说若干年前看到Brad Pitt会想起罗伯特雷德福的话,那在英国这头,看到Jude Law也已经会联想起Michael Caine老爷子了,同样是优雅的英伦男人,当然对我来说Jude Law更偏重美貌,Caine爷爷更注重气质……再加上本片导演Kenneth Branagh大叔(哎哎当年的古典美大叔啊,现在年纪长了倒有点像小老头了),看到他就想起那英国的前辈Laurence Olivier……这一帮子的英国气质男,炮制出一部可以说精彩也可以理解为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