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的的旧评,我混豆瓣时间早,留下过很多黑历史。这篇现在回头看自己都觉得生涩,但我绝对不会说矫情,因为所有的感情都是最真挚的。
——————————————————————————————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这部电影,《情书》是我的一个情结,就像《追忆似水年华》对少年藤井树一样,也是一个情结,只是这个情结代表什么也许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岩井俊二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初中的时候看了第一部岩井电影是《梦旅人》,看着女孩和男孩们声势浩大地奔向死亡,却纯得能够流出钢琴声和大海天空的蔚蓝,特别震撼,于是立马又找来其它的岩井作品来看。
岩井是个唯美派,看他的电影可以说是一种享受,音乐是美的,画面是美的,时不时是一组远山或大海的长镜头,时不时是钢琴夹着小提琴的背景音乐……
《情书》,我敢说这个名字真正能够表达了电影。博子给在天国的藤井树写的一封情书,情书的内容只有两句话——“おげんきですか?わたしはげんきです”。
一直很喜欢时光慢慢流淌的感觉,因此很喜欢这种淡之又淡的电影, 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只是轻轻的拍打着岸沿。
松田圣子唱:“我的爱,已那随南风而逝……”
藤井树意外死亡很久之后,未婚妻博子依旧无法释怀,于是她抄下藤井树少年时期家中的住址给藤井树写了一封只有“おげんきですか?わたしはげんきです”的信,却不想寄到了少年藤井树学生时代班上同名同姓的少女藤井树的手上,于是,两个女孩在信件的你来我往之间,少女藤井树对少年藤井树的回忆慢慢的溢出了尘封的回忆,她想起了那个倔强、少言寡语的男孩。而两个人也渐渐发现了发现了少年藤井树从未出口的秘密……
你还记得吗——年纪尚小的时候,班上那个沉默寡言的男孩,或是温柔可爱的女孩,看到他(她)你就会心跳不已,你偷偷的尾随他回家,或者你在课本后面画下她的素描;就算再忙你也要去看他打球,或者总是在人群的背后偷看她练舞;在他(她)的面前你总是感到无限的卑微,却有忍不住逡巡他的踪迹。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就是“少年藤井树”。
少年藤井树,3年2班9号。少女藤井树,3年2班26号。
少年藤井树,借遍了图书馆的那些没人会读的书,只为一次次写下和她相同的名字;上学是用口袋套住女孩的头以示亲近;慢慢对照考卷上的答案,只为和她多待一会……
他的爱在图书室随风飘动的白色窗帘之后,若隐若现;他的爱是学校车棚里的女孩手摇的灯光,忽明忽暗;他的爱是学校门口一路灿烂盛放的樱花,唯美绚烂;他的爱是女孩家门口冬日纯净的初雪,干净纯洁。
无法忘记,少年藤井树站在少女藤井树家门口,年少的柏原崇,青涩的令人心疼。少年要求女孩帮他把《追忆似水年华》还回学校,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是想要和少女藤井树表白来着,可是最终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对,或许是没有攒足勇气,因此千言万语都溶解成了羞涩的笑容以及闪烁的眼神。于是,男孩那如冬日初雪般干净的爱恋,最终也没有化解。
松田圣子唱:“我的爱,已随那南风而逝……”
少女藤井树真的遗忘了吗?为什么对少年藤井树的回忆可以那么轻松就随手捏来呢?也许,并不是遗忘,从来也没有遗忘,只是静静地储存在心里,等待时机成熟再看看,原来,它已经在心里开出了天荒地老的花。
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也许从来没来得及表达,从来没来得及出口,甚至从来没意识到过。
离开后的少年藤井树真的能够忘记少女藤井树吗?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博子会和少女阿树相同的容颜、相同的气质呢?
有一种感情是放在心里的,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代替的,心里的那个淡淡地遥远地部分永远就这么为她留着。
日本这个国家,对死亡的执着像是樱花一样,大和民族的“物之哀”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尤其突出,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市川拓司的《恋爱写真》……
“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代表着永远是失去,而失去之后又我们该怎么办呢,不是正如王家卫电影里所说的——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追忆似水年华》更多的时候是个媒介,有什么东西能比回忆更具力量呢?如果已经不能再拥有了,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唯一能做的还不是不断地不断的回忆,在回忆里不知觉的弥补了关于往昔和曾经的遗憾。
记得台湾导演候孝贤应邀执导日本电影《咖啡时光》的时候说过,不是那些时光最美而是这些时光已经永远失去了,只能用回忆来招回,所以,它是最美好的。
他说,只能用回忆来招回,所以,它是最美好的。
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
可是我们的记忆那么淡那么美,以至于无论如何漫溢,也不会大雨滂沱。
记得要忘记,记得要记得。
松田圣子唱:“我的爱,已那随南风而逝……”
电影的最后博子她对着少年藤井树死去的远山大喊,近乡情怯一般的——“おげんきですか?わたしはげんきです”,而病床上的少女藤井树也喃喃的问“おげんきですか?わたしはげんきです”。
她们最终一个在爱中释怀,另一个在回忆中缅怀。
如果岩井的最初目的只是希望观众能在看过本片后追忆自己逝去的那段似水年华,我想他做到了。
在十八岁某个彻夜未眠看碟的清晨,我忽然想起了一个留在十四五岁记忆中的男孩以及那段少年时代青郁的时光,他声势浩大的再次清晰浮现,如今我依旧能够清晰的记起他的很多细节。我不知道当许多年后的今天他是否还能想起那本他桌空里不翼而飞的涂满涂鸦的草稿本,至今还连同那时候的日记和信件一起静静的锁在我的抽屉里;他又是否还记得那个尾随他回家被他发现的寡言的同班女生;如果有人告诉他那一封鼓励他的匿名信其实是我写的,他又是否会像看到借书卡背后画像的少女藤井树一样感怀无比呢?
落落说,年华是封被退回的无效信,而我的年华却是一封从未寄出过的信。
我用最美好的年华写成一封信,每个字都是他走路的每一节动作落下的墨点,是他消瘦的肩线划出的弧线——干净、简单,即使是青涩无比,但他每一个的剪影书写着的一切最终都汇成了两个字——青春。只是这封信珍藏在我的心里永远没机会给他。
思至此也就无法言语了,我不自觉的对着屏幕喃喃的问“你好吗?我很好”,说完双手捂面,禁不住哭了出来。细碎的忧伤一整夜缭绕挥之不去。
喂,你好吗?我很好!
——我把年华写成这封信,多想你能看得到。
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 细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动但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时空层面。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答案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联结,致使两
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能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日本人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相映成趣,异曲同工,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种心理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它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从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着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格外浓郁绵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对男藤井树寄托无限哀思,归来后偶然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潜意识中恍惚觉得男藤井树并没有死,于是萌生写信的念头。信发出去了,她本无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来了。原来,身处异地的女藤井树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从此,两个女主人公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博子在对秋叶的恋情中时时感到愧疚于男藤井树,这种心理的羁绊,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于是,促使她探寻回信“真相”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脑海里竟然闪现出中学时代男藤井树倚窗读书时的模样。这表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珍藏着美好纯真的往事。特别是在博子决意前往女藤树处了解真相时,不巧没有见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道出博子与女藤井树长得非常相像时,博子才恍然大悟,情节也随之发生突转,过渡到博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这里,编导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景深处是骑着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伫足沉思的博子,处于静势,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现出来。当女藤井树擦肩而过时,博子脱口叫出她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树回头张望寻找的情景上。但转瞬间,她专注寻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而执着的女孩遗憾地失之交臂。从而她们又开始了难忘而又略带哀伤的回忆。女藤井树在回忆中,把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树在书卡上写名字、用自行车发电对考卷、运动会上为男藤井树拍照等等点点滴滴的往事串联起来,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树对她纯真的爱恋,她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将是她弥足珍贵的财富,并使她从对父亲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出来。而博子则从回忆中真正地清醒过来:自己竟是男藤井树初恋对象的替代品。于是,她从痛苦的缅怀和思考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男藤井树的那一段挚爱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以此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语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
到“现在”的我,并预示着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
之所以较具体地复述影片中的这些情节、细节,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如此这般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着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的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三、 方式的人生感悟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民族之花,是因为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樱花“开得适时,谢得利落”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壮烈中相伴着伤感。在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常”观的体现。因此,大家极为珍视有限的生命,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机缘。这种把自己和对象同一化,与对象产生一种共感,或者可以说在对象中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是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日本人正是从这种哀愁的艺术哲学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以达到“闲寂”或“寂”的人生境界。
樱花性格、茶道精神浸透在《情书》的整体艺术构思里,表现出岩井俊二的东方式艺术风格。男藤井树英年早逝,他带着与女藤井树的一段暗恋的情缘去了,带着一段把博子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而又无法表白的痴情去了;女藤井树把男藤井树这段纯真的爱恋情愫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博子在明了男藤井树把自己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之后,虽然感到若有所失,但她与男藤井树的那一段纯洁的恋情,却是铭刻一生的感情经历…这不正如同樱花一般开得灿烂,而又谢得令人哀伤吗?这不正是他和她们年青的生命里难得的“一期一会”吗?他和她们的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将成为女藤井树和博子一生中永久的怀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情感历程中。他们追求感情的纯真、理想的情操、境界的美好……正是深切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
岩井俊二在《情书》里,表面上似乎没有阐释什么哲理,然而,那一段段淡淡的回忆,充满淡淡的哀伤,更值得珍惜,更值得怀恋,人生的况味正在于此。
当好莱坞大片以其光怪陆离的高科技效果编织着一个个银幕童话的时候,日本电影《情书》则像一首清新的小诗悄悄唤起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而且日久弥醇。
影片以渡边博子躺在雪地上的特写镜头开始,那一天是她男朋友藤井树的忌日,她躺在雪地里屏住呼吸,想要从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仪式结束后,在整理藤井树的遗物时,她翻出一本男友在国中时期的毕业纪念册,在相册中找到了男友从前的住址,并偷偷地记在了自己的胳膊上,尽管知道那个住址已经失效,但她还是按照地址寄出了第一封“情书”,内容很简单:“你好吗?我很好!”也许,这仅仅是她无法忘怀男友的一种情感宣泄方式,一个细腻、内向的女孩子心里,有着童话般可爱的想法。
但是,她没有想到,这封信竟真的被一个名叫藤井树的女孩子收到了,并且她们俩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于是,两人在好奇之下,往复开始了书信联系,虽然很快就证实了是个误会,但书信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藤井树(女)在回信中写道“我依稀记得有个叫阿树的男孩子。他是我的中学同学。也许,他就是你找的人。”渡边博子果然在相册中找到了一个长相酷似自己的女孩子,她猜想自己可能是无意中充当了藤井树(女)的影子,男友对自己的所谓一见钟情,仅仅是因为她长得象藤井树(女)而已。于是,更大的好奇促使她想要通过藤井树(女)了解自己男友更多的信息。
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才渐渐明白,原来导演想要着意刻画的角色是藤井树(女),渡边博子只是无形中充当了藤井树(女)记忆阀门的开启者,而这个阀门开启的绝不仅仅是一段陈年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融解了一段冰封已久的青涩爱恋。这样的故事设计是充满隐喻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渡边博子就是藤井树(女)的一面镜子,藤井树是主我,渡边博子是客我,二人的书信往来,其实不过是藤井树(女)主我和客我互动沟通的影像表达而已,通过镜子,让她真正认识了自己。
藤井树(女)说“童年的回忆,只要和男孩藤井树有关的,大多数是不愉快的。”随后,国中的回忆切入进来,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影片所有正叙的部分,都是在雪天展开的,要么是大雪飘飞,要么是满地积雪,冷冷的色调暗示着隐隐的忧伤,而影片倒叙的部分,则都是在云淡风清、阳光明媚的环境中展开的,暖暖的色调与雪天的一片惨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国中生的孩子气和恶作剧,让影片充满了生机,也勾起了我们每个人多年前的回忆,懵懂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懂生活在滋味、爱情的滋味,常常会一本正经地计较一些我们现在想来不足挂齿的小事情,这种青涩、这种认真、这种单纯,是让我们感动的,更是让我们怀念的。
随着记忆的展开,藤井树(女)渐渐发现了藤井树(男)是爱自己的,这份爱表达得含蓄而隐蔽,让这个有点虎头虎脑的小女生始终没能领会,而从她返回当年的国中去了解昔日的往事,老师告诉她三年前藤井树(男)已经死于一次山难,当晚,她便高烧41度多,这突如袭来的高烧,暗示了藤井树(男)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不禁有些让人惋惜不已,让我想起了张艾嘉《爱的代价》中所唱道的:“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还能记起母亲发现藤井树(女)高烧后,她与藤井树(女)的爷爷针对救护方式的那段冲突描写,爷爷为了抢时间,执意背起孙女往医院跑,而母亲则坚持要等救护车过来接,争执不下的时候,母亲终于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吐了出来,她其实在内心一直将丈夫的死归咎于父亲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背儿子去医院,结果导致延误了救治的时间。风雪夜,祖孙三代人,再次共历患难,事后,母亲终于得以释怀,提出不买新居,在老房子住到父亲老去。如果说单纯将这部电影定义为一部爱情剧的话,这一段导演岩井俊二自然没有必要花长长的篇幅去表现,而这一处我认为也正是片子的精彩之处,它遥相呼应了渡边博子的情感发展,博子在男友逝去两年之久仍然无法将其忘记,原因就在于一个始终难以释怀的情结,因为这个情结,她始终无法投入到一场新的恋爱当中去,面对秋叶茂的追求,一个难以抹去的藤井树(男)的身影一直横亘其间。
好在让我们欣慰的是,渡边博子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站在一片空旷的雪野上,不停地对着远山呼唤:“你好吗?我很好!”,这个时候,随着她泪水的涌出,随着她如孩子般的抽泣,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博子终于获得了解脱,“情结”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想躲就越是被缠绕,而只有主动去解,才有机会打开。
影片的基调是忧伤的,因为里面充斥着一个关键词——孤独,我们不妨来缕缕看:秋叶茂喜欢着渡边博子,但博子的心却依然被藤井树占据着;秋叶茂的弟子喜欢他,却自知无法取代博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只好委屈着成全;国中隔壁班的大井爱慕着藤井树(男),他却对她毫无感觉;藤井树(男)含蓄地爱着藤井树(女),而她却全然不知,竟还帮大井追求藤井树(男);小樽市的邮差一厢情愿地追求着藤井树(女),而她却避之唯恐不及;当藤井树(女)终于明白了藤井树(男)对自己的爱时,对方已经去往天国;中年丧夫的母亲,鳏寡的爷爷……这一组组对“孤独”的视觉呈现,和着日本西部冬季白皑皑的群山,那种气氛,那种凄凉,简直让人窒息,情感随着剧情,被缓缓地堆积,然后又被缓缓地压抑着。
终于,在影片最后的一刻,冰雪消融,冬去春来,藤井树(女)翻开好事的学妹们送来的重大发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的背面自己少女时的肖像映入眼帘,她的眼睛顿时涌满了泪水,这样的泪水不知道会带给她一些什么,套用一句很老的话,体验爱是幸福的,明白被爱也是幸福的,但是,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却已是人鬼殊途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 本文首写于2021年5月20日 ]
近年来在影院看过真正值得我给出9分以上的电影几乎全都无一例外留给了上世纪的经典重映老片,这似乎又一次成功应验了影评人对新千年后世界电影发展于某种程度陷入集体开倒车阶段的悲观预言。
当票房逐渐成为大部分普通观众评估电影水平高低的守恒真理,时间 总会于某个不期然的瞬间、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再度显示出其无可质疑的威严。于此,经典 亦或是所谓杰作的划分依据 将是否经得起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淬炼和历代观众不同角度的长久考验作为一种完美的准绳。
迄今为止,27年过去了,岩井俊二仍旧在用这部《情书》向全世界观众证明 自己一直都是那个最会拍纯爱电影的导演。
今天 借着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写了一封献给《情书》的情书,想邀请各位 和我一起站在此时间节点,跨越时空的藩篱,尝试触摸和拥抱我们青春里那些只有在深夜会讲给被窝听的小秘密。
岩井俊二的作品叫我相信 电影是有味道的。《情书》通篇就散发着奶油蛋糕的味道。一眼望去,精致而未显浮华不实;一口咬去,甜蜜又未觉过分油腻。是的,这就是那种初尝到初恋的味道,是那种如今再回忆起来都还会浑身触电般任凭暖意涌上心头 挑动嘴角轻轻上扬的小确幸,仿佛稍加几番玩味都还能品出几分格外柔软的甜,像是往蛋糕上加放了几颗心跳过速后升华成火般鲜红的樱桃和些许被情话揉碎的巧克力片。
在《情书》里,那些被肆意填充满整个画框的柔光连同漫天飞舞的大雪 构筑了无数个明信片般清新唯美的时刻 成为岩井俊二极具风格辨识度与身份标志性的影像符号,令影迷津津乐道,让影人争相膜拜。
谁又曾知晓中山美穗雪地抬头那个凝固如永恒的瞬间被多少文青换作长年不变的头像,还不惜印制成一张又一张的海报,视若珍宝,贴在宿舍二层铺上的白墙,抬头 就能听见渡边博子群山中回荡的呼喊,入夜 即可睡进日本神户雪国般可爱的梦乡。
相较之电影本体,岩井俊二似乎更懂爱情。人总说:“爱要爱上不能爱的人才好看,爱要在世俗的压力下爱着才好看,爱要彼此误解才好看,爱要为爱伤到血肉模糊才好看,爱要爱到变成另一个人才好看,爱要历经一切磨难,忽然决定不爱了才好看。”
岩井俊二好像比谁都清楚,爱本是这世间弥足珍贵的至美之物,却时常要叫它缺失了才好看,遗憾了才完满。
在他看来,爱情就该像是一颗陀螺,你能想到所有与之相关的形容词汇几乎都是抽象的,如浪漫、甜蜜、干柴烈火、相濡以沫…而这个被唤作爱情的东西或许也唯有经现实与时间的鞭子无数次抽打过,才能逐渐变得立体和鲜活。
对感情,岩井俊二似乎并不愿耗费过多实墨去诉说人与人之间的“相爱”,而更倾向于讲述人与人之间的“错过”,讲述那句没说出口的告白和那张没翻过来的卡片。
他明白 有时候 一段感情的最佳存储方式,或许是在最好的年纪错过它。毕竟 美的东西 多少都带点脆弱性,经不起现实的氧化。爱过,失去,而后把这份羞涩与甜蜜小心地封存进年轻的心脏里,留个遗憾的念想,大概也算抵达某个层面的永恒,是种珍惜。
对电影,岩井俊二似乎也不擅于在文本中间量产暧昧缠绵的情话,但却转而用被夏日微风拂起的窗帘和随之倾泄了一地的午后阳光来温柔地置换那个被众人形容为一见钟情、小鹿乱撞 顷刻认定“就是ta了”的心动瞬间。
他当然知道 爱可以是性,是婚姻,可以是清晨六点钟的吻和飞奔过汹涌人群后的深情相拥,还可以是村上春树笔下那种“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的纯然亲密。
但他似乎更愿意像塞林格一样笃信,在绝大多数时候,爱应该是那张急欲发声却终究紧闭的口,是那只渴望触碰又旋即缩回的手。
因此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语境里,「爱情」早已流变为隐忍与克制的代名词。他拍出了人间八苦中的爱别离苦与求不得苦,但他亦未曾忘记往「苦」的容器里浇注剂量十足的糖汁和奶浆,这些液体便是「秘密」与「记忆」的邂逅与交糅,它们都于此后纷纷伪装 化作卡片背面的素描和写在借书卡上的"藤井树",成为你一生都舍不得寄出的那封情书。
虽然经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情从未磨灭。生命是短暂的,爱情是永恒的。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电影既然有味道,也自然会有保质期。
我相信许多作品待过了人生的某个阶段后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却其原有的光泽,随之一同被加以削弱的则是那些专属于这个年纪的 那种纯粹到近乎无染且不自觉的感动。
所以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道德伦理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好啦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
谨以此文,也献给所有正处于热恋的情侣和那些自始至终都对真爱笃信不疑的朋友。
同时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即将结束之际,自然也衷心祝福屏幕前的你,
去爱,被爱,不止于今日,不囿于此时。
节日快乐。
晚安。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
也许每人都有似曾相似的故事,逝去了才追悔莫及。
2000年,本人看得第一部文艺片,当时不知道啥是文艺片,表面上洋洋得意,认为自己算个文艺青年了,内心里无比的可惜那一块钱,因为本来是租《唐伯虎点秋香》去的。被人租走了才不得以看《情书》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彩云易散琉璃脆,水仙已乘鲤鱼去
暗恋的极致
最后卡片翻过来后,我真的哭了。
如果知道女朋友爱上我是因为我像她曾经爱着的人,我会崩溃
當她的遺憾終於放下,另一個她的遺憾卻才正要展開。重看發現自己記錯了結尾,記憶中的藤井樹站在玄關讀完了那張書卡,立刻嚎啕大哭不能自己,重看卻發現她不在玄關也沒有嚎啕,而是僅僅掩嘴含淚。這麼明顯的情節,怎麼就記錯了呢?還是,那個曾經嚎啕大哭的,其實是我自己?
翻过来的卡片,肖像,是初恋回忆的完美情书
这个人偷偷爱了你大半辈子
一个英语考27分的人哪会在意什么break的过去式
不好意思,这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活着了。
无论如何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五星又怎么够!
用一个男人的死亡、一个作为替代品的男人的包容,一个作为替身的女人的悲哀和一个女人半生的迷茫表达了一种叫做暗恋的情绪,我是不理解的,用我的三观来看,这是个悲剧,但诚然能表达清楚这样一种人类的情绪,也是不易。。。,
真的救命啊看得我满脸问号,我无法理解电影的展开方式,暗恋的细腻美好要从发现自己是白月光替身的这种角度来切入吗🆘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
十年都没有第二个人借过追忆似水年华只能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看一直没看……四个主演竟然全部都是双鱼座……所以真是一部极其双鱼的电影……暗恋的极致……但导演却是水瓶座……
那些没有开口的告白,最终还是让你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