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了解摩梭文化的一部纪录片。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4A级景区,川滇共辖,湖岸风景美不胜收,摩梭文化引人入胜,但交通闭塞
摩梭族:我国的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这个说法,她属于纳西族的一支,号称地球上最后一支母系氏族,传统婚姻形式为走婚,人口在百度百科上约5w,他们主要生活在泸沽湖畔,有摩梭语,但没有文字
摩梭母系氏族:妈妈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她和自己的儿女组成一家人,孩子们虽然有爸爸,但爸爸平时都是在他自己的妈妈家,男人总是先尽好舅舅的责任,再尽爸爸的责任。小朋友在大家庭中也会感觉非常温暖,因为所有的长辈,都会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就像一个孩子一下子多了好几个妈妈
走婚:最容易被外界误解的婚姻形式,总是被旅游大巴车上口若悬河的导游宣传得庸俗不堪,但其实只是真实自然的非经济共同体婚姻。如果要分开,无论有没有小孩都没有关系,因为小孩永远是女方家的。分开后,大家也都可以再找自己喜欢的人,也一点不丢脸。
看完《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只能用全程都特别震撼来形容我的心情了 第一次重新开始思考 何为先进 何为落后 第一次被“比我们落后的文化”震慑得难以言喻
这个泸沽湖看似破落的山村 在了解后看来 我只能说它是超前的精神乌托邦
以前只在国家地理上看过有关摩梭族的走婚制 其实如果只从书面上来看 这个形制确实显得不遵守伦理道德并且落后 但是当它从摩梭女人嘴里详细地阐述出来时 我才知道它看起来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用我们的文化和思想去解释它
只有亲身在这种乌托邦精神熏陶下长大的女性 才能坚定不移地解释我们眼里那些所谓不伦、女权的矛盾 不然的话在汉族绵延千年的父权文化下长大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理解清楚 其实就连那些矛盾也是父权思想才会产生的疑惑而已
“当家不是当权” 就这样简单一句话 父权社会需要辩证看待 摩梭人认为理所当然 无需解释
一开始我觉得所有女孩都应该看这部纪录片 现在写这么多以后我觉得也许大家都该看看
不知道时隔商业化加剧的十年 泸沽湖现在是什么样子 但一旦想到先进的思想终究难以存在于人口大流动的现代社会 只能囿于大山深处的村落 本来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但起码片子里的摩梭人很幸福 这又很值得庆幸
无婚姻 无丈夫 无父亲 无男女有别 这个小山村剩下的 只有自由和爱
英剧《堕落》里开篇就提到摩梭族,虽然没有评判,但剧里借女主的性自由呼应了摩梭女人的走婚习俗。
带着预设好的价值观等这部纪录片科普佐证,却彻底迷糊在第一个汉化家庭的罗生门里:
汉话挺流利的父女说:女性走婚、不走、走多少个多可以。
父亲还说:汉人的核心家庭观和商品经济影响(彩礼)大大的不得劲。
而在岳父口中是汉人、在妻子口中从小受汉人教育的丈夫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摩梭族人“不能有外遇”的婚恋观也是落后的。
看完这段我心里的疑问都堵到嗓子眼了。
第二个段落更符合理想中的口述史——老得像一株古树的奶奶,抽着烟回忆自己三个孩子的三个父亲。
她的家庭故事还包括了时局的影响:原来摩梭人是受过约束,实行过一夫一妻制、不允许民族信仰的。
切实保护了男性精子化合物的命名权和女性使用权的制度在汉人里是何时通行起来的?
第三段属于主角本身很有趣。由她命运延伸的关于旅游冲击摩梭文化的探讨,则是我们每每提及现代文明与土著文明都会谈的。
三个段落中都会提到摩梭人的大家庭现象: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后代延续。但只要想让后代受教育,就不得不接受汉人的文化,也会渐渐分离出小家庭。
大家庭之中,男性其实相对轻松。
和男人承担同等劳务的摩梭女人一旦落入小家庭,又会变得更辛苦。
奇怪,大家都负重前行了,谁在岁月静好?
三段主题明确且表现工整。每一个女人都是站在摩梭文化这边的,每个段落里都有相对更汉化的人,每个人都会参与到观点的掰扯中,每份观点都像因旅游业而被污染的泸沽湖。
人类社会还处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权社会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但实际上,哪怕放在今日,女性的生存地位仍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达到了真正的平等。
从女司机开不好车,到女孩子的生育对职业的影响,再到女生必须嫁了人生了娃才算完整的论调,女孩似乎在我们的直观概念里,本就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劣势”。
也就是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女孩也不自觉地开始物化自己。
要彩礼、要豪宅、要金龟婿,做了婆婆物化儿媳,做了妈妈物化女儿,一系列恶性循环下去。
在西方语境里,有一个词叫男性凝视(Male Gaze)。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把女性置于被观看者,被男性的目光所凝视着。
这种男性凝视权力的宣扬,将女性角色构建成男权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再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女性又何尝不是活在男性的凝视之中?
如何成为一个美丽的恋人?如何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如何成为一个顾家的母亲?
更别说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调,舆论对女性的苛责,职场的不公平,以及其他了。
大家总是在说如何做一个女人,如何做一个男人,却恰恰忘了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一个人……
可见对于女性的尊重,对于女性的平等,是否在我们的认知里缺席。或许我们应该打一个问号。
恰好最近一部在微博大火的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或许可以给现代都市人的我们一些借鉴。
从母系氏族的摩梭人对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制度的看法里,我们大概能够找寻到这个民族文化深处的坦然与智慧。
摩梭族,位于中国云南的泸沽湖边。
作为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个母系氏族,这里的生活完全由女人们做主。
在过去,摩梭族甚至没有结婚的概念,男女组成一个小家庭,在他们那里是不存在的。
所有人都是和母亲、兄弟姐妹住在一块儿。
喜欢谁就可以跟谁养育一个孩子,但有了孩子,也不代表要在一起生活。
平时生活在各自家里,男子晚上到女方家,早上再回到母亲那务农。
在大家庭的模式里,孩子与母亲、外婆、舅舅、姨妈相处的时间最多。
但这并不代表父亲的缺席。
父亲不仅要在满月时来认孩子,还得在节日送来衣服和礼物。
在摩梭族看来,男女组成小家庭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又要管小孩,又要管牲口,再加上家务和农活,很难兼顾。
而大家庭,所有人一起分担,生活自然就容易得多。
那他们的伴侣关系是怎么存在的呢?
作为摩梭族的传统,走婚现在仍在这里族群里继续着。
与我们通常观念里的“婚姻”不同。白天,摩梭男女都是各自在大家庭里忙活,但到了晚上,男子若是对女孩倾心,在白天约好女孩后,晚上就会到女孩的花楼(成年女子的闺房)。
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
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
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
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
情感自由度非常高。
所以在这里,似乎既没有“彩礼”一说,也没有“第三者”的概念,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没有“财产划分”的难题。
我不靠你养,你不靠我活,各住各家,维系我们的缘由,只有感情。
在这个大多数都经历过相亲、催婚的时代,摩梭族却认为走婚完全取决于自己。
也就是说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概念,早就在他们的文化里根深蒂固了。
虽然会悄悄暗中给情投意合的双方制造机会,但你要是一辈子不想走这婚也无妨。
对应到我们,你要是敢跟你爸妈说我这一辈子都不结婚,估计“小命难保”了。
Papi酱最近袒露的婚姻之道,她说自己没有婚礼、没有酒席,甚至从恋爱到结婚,双方亲家都没见过面。过年也秉持着各回各家的“传统”。
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Papi自己的选择,而通过投票来看,不少人似乎也对这种独立的观念持赞同意见。
这与摩梭族的观念有几分相似。
不组成家庭,在摩梭族看来,是一种轻松生活的方式。
各自为独立的个体,你家繁忙的时候我去帮忙,我家有难的时候你伸出援手,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而没事的时候,就各自生活。
观念三:生男生女我真的不care
虽然摩梭族是母系社会,但并不代表他们在意女性就比男性要多。
相反,在这样的结构之下,他们对于孩子性别的钝感,甚至比我们要强很多。
或许我们大可以说,重男轻女的事情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想想前段时间2月底那起“12岁女孩带孕妇血样赴港查婴儿性别”的真实版“过春天”事件,我们还真的敢说重男轻女已经消失了吗?
不知道因为彩礼而谈崩的故事你身边发生过多少,我听过与见过,因为彩礼在结婚前夕闹崩分手的,就不止一对。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传统礼节,总能轻易把我们的爱意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字,一个无法妥协的标准,一个敲响婚姻大门的板砖。
彩礼,甚至成为了家长干扰婚姻自由的重要因素。
而当我们用金钱衡量一段感情或一个人之时,或许我们也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把人当作人,是否真的把爱当作爱?
一段关系里的主导与从属,在这个社会并不少见。
无论是想要进入豪门,还是把毕生都献给婚姻而忽略自己,不少人其实都在婚姻关系里甘愿成为依附品。
我们总是说“我们”,我们总是顾全“大局”,而忘了成为“我们”之前,首先是要成为“自己”。
而这个道理,却被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少女,看得清清楚楚。
甚至对于伴侣的去与留,她都有着超乎我们的坦然。
她说,那种爱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多少人,又能达到这样的通透呢?
观念六:“处女”这个词是对我的不尊重
在摩梭族的语境里,女性从来不是被物化的对象。
既不会对女性苛刻要求,也从心底里尊重女性,从而达到一种自由与平等。
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摩梭人,既不会认为女孩是泼出去的水,不会认为女孩是男性家庭的从属,也不会让贞操定义女性的价值。
在摩梭族看来,他们崇尚感情自由,不会预先设定标准,没有从属关系,无人干涉情事。
这里的女性既不会感受到占有,男性也一样自由。男权女权,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观念。
他们只知道,自己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恐惧、不安和压迫。
李银河曾经说过:女人也可以是压迫女人的男权主义者,男人也可以是解放女人的女权主义者。
深表赞同。
在男权语境下,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我们就为自己设了限,还浑然不知,这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里,听到一位摩梭男人说,在摩梭人眼里,男女都是平等的,重女不轻男。
希望我们也多少能够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几分这样的通透吧。
世事变迁,30年前的片子,现在早就恍如隔世了,其实觉得也没必要怀古伤今。从较长的历史来看的话,摩梭人走婚也只是在某一个时期才出现的,它不是自古就有和一尘不变的,它依然是跟自然环境和生产关系脱不了干系。当时的大户人家如土司阶层还是一夫多妻。如果再从更广的地域来看,走婚也不是泸沽湖才独有的,在藏族牧区,这种“知母不知父”的婚姻制度至今仍然存在。
我在泸沽湖生活过,相处过一个摩梭女朋友;后来在甘孜藏族牧区做过支教老师,所以对这两地相同的婚姻制度有一些了解。并没有太神秘,当然对现在被情感和婚姻绑架的我们来看,追求感情自由的她们确实很吸引人。
摩梭地区可谈的可不止婚姻呀。而且就我认识的摩梭姑娘们,我有时发现她们被所谓的“大家庭”深深地束缚,很多时候和我们一样身不由己。女孩子在遥远的城市打工,挣的钱基本全部上交,不是给家中长辈看病,就是给舅舅赌钱,或是给几个哥哥修房子建屋子,还要供姨妈、姐姐妹妹的孩子读书……一年到头,无止无休。是否真能做到男女平等,我表示怀疑,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留在泸沽湖的,传统女性还是最辛苦的。如果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却走不进去融不进去,又无法让身心真正回到家乡,那也是很痛苦的。这和我们都市打工人难道不是一样的吗。所以当地人不是也说,摩梭男人最幸福。
如果还想谈谈商业的侵蚀,人心的浮躁,黄赌毒的盛兴……全球化时代,好的坏的全进去了,而且越是封闭的地方一旦打开塌陷得可能会更快更严重。除了感叹,也没什么太好说的。
无论是何时何地,尊重女性,呼吁平等,渴望自由和真感情——都是我们义无反顾的。
作为汉族里的独生女(受重男轻女相对压迫较少),也没觉得经济更发达的文明更先进,只可惜劣币驱逐良币,不知摩梭母系社会还能维持多少代……现在是交通发达的时代,生活的范围不再是一个族群,而是“地球村”,跟外界接触只能少数服从多数被分散、同化(几个摩梭人呆在全是汉族的男权社会里,能怎么办呢;要发展就要上学,可是学习了汉语就逃不脱的方方面面充斥男权思想的词(处女、自爱、贞洁、娘炮、男子汉、女汉子、父、夫、婆婆、公公、外婆、堂姐、表姐……);可是不走出去去城市总维持生产力低下的族群环境也不可能,毕竟要生存,大概我看法有点悲观。不过好在有拍下的影片,记录下文明思想的火花,心中总存点美好的愿景——或许未来的世界慢慢转变有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体系。 我们这种父权社会的亲情都是割裂的,父母吵架出轨家暴,脆弱的小家庭就分崩离析,而也只有这种家庭模式里出轨家暴了也要捏着鼻子凑合过下去;爷爷奶奶辈的家庭里那么多“传宗接代”的儿子们长大了还不是要各自为政、要顾自己的小家庭,生了这么多没有一家有多余的精力照顾老人,互相踢皮球的不少见…… 懒得说了,心累,我是不想结婚的,我也觉得被人说我嫁给谁很不舒服,我就是我,不喜欢被物化的感觉。还有那种结婚仪式上被父亲牵手交给丈夫的这种大家都说令人感动的场景,在我眼中不就是女性被父权让渡给夫权么,别人看那种感动的泪眼哗哗的、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呵呵,不就是千百年来卖女儿这种行为包装精美后的遮羞皮嘛。话说结婚真那么好、现在真男女平等,那结婚仪式上女方包括新娘哭的那么伤心干嘛,他们不就是内心深处也认为男权社会结婚就是女方“嫁”到男方家庭里了呗,被抢女儿了是得伤心了哈。我小时候还没有想过人可以有不结婚的选择时,还看不懂女方为啥哭呢,可能我一直就觉得我就是属于我,而不是依附男方,结婚我就是有了个对象有啥好难过的。我们社会没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就是小脚女人三从四德、男人更加不尊重女人、女人更加愚昧被男权洗脑三姑六婆家长里短说三道四,看看那些落后山区拐卖妇女把她们当生育机器的,多劣质的基因那些男的也非得繁衍“留个后”。这里摩梭族在的农村可是我看那个姐姐心态好开放自信,男的也尊重母亲,人的心态神态很轻松,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比我们周围少多了吧。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的男人们幸福感也很高,看来母系和无婚姻状态才是人类幸福感的最优解
即使母系当权,不温柔的摩梭女人依然像父系社会中的女人一样承担了大量养家的劳动。从全村免费帮忙建房和儿子不知亲妈来说,母系社会确实更偏向公有制的共产关系。母系大家族的安全感,消解了父系社会中性缘关系的至高地位,也侧面击破了缥缈的爱情神话。所谓的爱,不过是人类社会化中的一种抱团形式带来的安全感。而父系社会中的女性,因为出嫁丧失继承权而无产,在夫家寄人篱下居于非平等、被统治的下位者地位,让安全感缺失,爱情也就更稀缺珍贵被捧上神坛。
好科学的家庭结构啊 和相似生活习惯的人生活 根本不会有矛盾 也没有欺骗背叛一说
好有趣,又本真又纯粹,所谓的社会规范面对真挚的“心意”有些荒诞而不着调。从未了解“婚姻”为何物,汉族人来了才明白这是什么。看完后想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样貌。“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是我,他是他。我最多会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如果我孩子的父亲和别人走了,那我没办法因为他的心已经离开了。”“我女儿和一个汉族人结婚,他们的习俗是男方要给女方钱算礼金。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不是卖女儿,我女儿和你结婚了也不是你的。男性要尊重女性,不尊重女性,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可爱。
全程闪耀着 你们汉族封建思想有病 的光辉哈哈哈哈,能有一大家子亲人一起分担幸福忧愁,还有个人的自由,人家才是真的先进
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形式,看似封建,实则超前。
酷 非常好 可以推行啊 非常顺应人性的制度 作为女性我觉得这个制度对女性很好
原始的,可能是封建的,却也是超前的 / 【结婚有什么好处?—— “不知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像这样生活太好了,perfect! 真有点冲动想去做摩梭女子啊
特别通透的人际关系。晚辈对长辈,尊敬。长辈对晚辈,爱助。爱人之间,平等,尊重,保持距离。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对你的人生指手画脚,你有走婚的权力,也有不走婚的权力。卸下道德的枷锁,我们都能活得更自在些吧,无论你的性别是什么。
11年去骑行环泸沽湖,景美人善,正如片中说的,人和景相濡以沫。被采访的摩梭姑娘说她的伴侣,因为汉化,小家庭思想较浓。而摩梭人的家族观念值得参考,兴许能对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家庭带来的苦果有所调节。当家不是当权。结婚最大的好处?想一想,不知道。
结婚的好处,我想想…不知道。
希望自由平等的泸沽湖不要被愚昧落后的汉族封建男权社会所污染。
很有意思的一个选题,关于有着浪漫走婚习俗的摩梭族,影片不带任何偏见的轻轻拨开了“女儿国”这层神秘面纱。早前就有所耳闻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这部纪录片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认识,虽然胜在纯粹,但是时间和内容充其量不过是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体量,而且大多数议题都是蜻蜓点水似得,缺乏深度,仅仅停留在表面。特别是最后作为少数民族景区,外来文化,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仍然缺少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当家不是当权,跟着电视哭笑很无聊,毕竟是演出来的,结婚最大的好处,不知道,外面的女人温柔漂亮却中看不中用,摩梭女人勤劳善良,
当86岁的阮苦达度奶奶一边一手夹着烟 一边坦然自若地面对镜头悉数她这辈子睡过的男人们时 真的不要太酷飒啊...白天和最亲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 晚上又能找到心爱的人 关键是还不用体会组建小家庭的一地鸡毛式生活 我的妈这是什么神仙生活...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不太认同很多短评里说的“先进”或“超前”,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婚姻产物,各有利弊因地制宜罢了。一边倒的评价反倒让我觉得是导演的拍摄角度有偏颇,在提问时有过多的引导,不够客观。
看看她们,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三观都正得可怕,两相对比,再看看我们,愚蠢封建的野蛮人,男权社会真是恶臭不自知,还妄图去染指这一方纯净的小天地
4.5星。原始,通透,本真,纯粹。发人深省,有影响到我的观念。
慕名已久的片子,看完更慕了,来世愿做摩梭人。大学毕业前在宁蒗县永宁乡待过几个月,驻村时就住在摩梭房东的木楞房里,对泸沽湖有片特别的乡愁。这个片虽然采样自1999年,说的却是我觉得十分接近“诗”的家庭组合形式和亲密关系实践,这一点甚至还可以延展到劳动和社会化生存,颇为神秘的前现代留存现在看来是一整套创造性解决方案。神奇的是,不少摩梭人对此有足够的自觉意识和深刻的认同。摩梭女孩的父亲说“彩礼不接受,我不卖女儿,不做金钱的奴隶。”摩梭当家人老奶奶说“当家不是当权,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养一个孩子。”摩梭女孩自己说“游客问我们还走婚吗?我气坏了,反问一句你们还结婚吗?”这一个个可爱的人,从不把“诗意”“栖居”之类的词挂嘴边,倒是比哲学家都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