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雷锋的日子,我们怎么样了?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拍摄上映于1996年,从别样的角度——雷锋战友乔安山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雷锋死后,雷锋精神的消亡与重生。 雷锋精神主要有两点要义:第一是奉献精神,雷锋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第二是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如同钉子般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刻苦钻研,甘于平凡,从小事做起,从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成绩。雷锋精神,代表一种青年人的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热情。影片截取了乔安山的青年、中年与老年三个时空,黑白影像与彩色光影交织,阐释了雷锋精神在中国社会中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雷锋精神的传递与延宕。雷锋死后,这种精神穿到主角乔安山身上,他从起初的依赖班长,变得成熟独立,拒载非法乘客、送孕妇去医院、救助路边受伤老人……学雷锋,做好事。然而并非每一件善事都奉行简单的“好人有好报”逻辑,甚至有很多情况,做好事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承担不该有的责任。维持客车公正、拒载领导套票亲戚时,乔安山冒着得罪领导、工作不保的风险,可他依然坚守;送产妇去医院时,乔安山担着全车乘客无法按时行路、工作失职的责任,可他依然坚守;送受伤老人去医院救治时,乔安山冒着被坑被讹的风险。 第二阶段是雷锋精神的轰毁与瓦解。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的天下为公转为市场经济的追求利益,助人为乐的旧有价值体系开始土崩瓦解。客车领导的乱用职权、被救老人家属的反咬一口、黑夜过路车的冷漠无视与唯利是图……几乎无人再学习雷锋精神。旧时代的价值观摧毁,“现在都想怎么赚钱,谁还学雷锋啊!”雷锋精神被遗忘、被否认。时代洪流冲刷了旧有价值体系,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的今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演化成唯利是图、利益熏心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三阶段是雷锋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下,新的价值体系对旧有文化认同猛烈冲击,市场躁动与资本狂欢后,一部分人群开始冷静下来,重拾革命美德。吴娟的归还金镏子、轿车司机的电台出证、志愿者小红帽的到来,象征着雷锋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的回归与重塑。 助人为乐这一品质,由雷锋发扬开来,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在乔安山身上得以重现。而乔安山在践行过程中,也感染了他身边的人。
怀着对班长的歉意,齐安山继承雷锋遗志,终其一生践行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但善举非但没有得到致谢,反而数次为他招致麻烦。维护群众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受阻,扶起路旁受伤的老人遭遇家属的恶意讹诈,寻求帮助反复遭遇拒绝,时代更迭,人人独善其身的大环境下,是否应该继续坚持雷锋精神?
然而熬过漫漫长夜,太阳终会升起。伴着朝日金光,戴着红帽的少年风尘赶来。镜头升高,在皑皑白雪中一片刺破寒冷的红色帽子中,韩磊演唱的插曲《对待》徐徐道:“你说我跟不上时代,付出的对待该不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也许你忘了怎么对待,刻骨的对待难以更改,对待生活要用火一般的热情,在对待中寻找答案。面对着火红的对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面对着火红的对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恒助人者人必助之,精神的传承不会断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又年轻。
雷锋不死,雷锋精神永存。
再次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热泪盈眶。
雷锋是一个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部队里的模范标兵,虽然只活了22岁,却做了无数善事。雷锋是乔安山的班长。在那一天乔安山准备出去洗车,道路十分狭窄,乔安山问班长能过吗,班长自信的说:“能!”乔安山开着车,雷锋在一旁指挥,乔安山猛打方向,车撞倒了身旁的柱子,柱子撞到了雷锋的太阳穴,雷锋当场晕了过去,口吐鲜血。大家立马把雷锋送到了医院,却因为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们,离开了他亲爱的战友,离开了他的学生们,当时是12:05。乔安山悲痛万分他发誓要多学习雷锋多做善事。从此,他常常帮忙人们,有一次,因为帮忙一个被车撞的老人而被老人的家属误解了。之后有一次,他的车子陷进了坑里,没有人愿意帮忙他,之后,他却看到雷锋的学生来帮忙他,他顿时感到雷锋并没有死,他一向活在人们的心里,他认为眼前的这些孩子就是活雷锋。他期望有更多的人做好事,来帮忙那些有困难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做人就就应多做善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完美。”
虽然很认真很真诚,可是有点矫情。。。
小学的时候,从三四年级开始每年的儿童节、校庆、国庆、劳动节、教师节学校都组织去电影院看了N次直到毕业的电影 ——别人的话 我感觉也差不多
忘了,也是学校包场必看影片。不过刘佩琦演了一部电视剧《无悔追踪》,刘佩琦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盯紧王志文,很好看。
学校组织看得
中学时代不由自主的大锅电影
小学组织看的电影。很感动。
道德在资本和市场的夹击下沦丧。
小时候电影院的集体记忆。。。。
某日学校电视,小学
比较写实,但是冠以雷锋之名,毕竟是宣传品,煽情为了灌输,如此而已
因为毛主席没给题字所以在这电影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小学学校组织看的电影
学校总是组织去电影院看~
适合组织观看的电影
撷取了从雷锋故去后的几个时点,跨越三十多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雷锋精神的遭遇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看重助人为乐的美德,而是一切向钱看,国人素质也在滑坡,而乔鞍山的遭遇即使现在也不过时,好人难做,救人反被讹,故事是切中时弊的写实,但片尾那个光明的尾巴也略尴尬。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
我看哭了 就冲这个给个4星
也是小学的组织看的红色电影,但这部确实挺感人,再回味回味!
小时候很感动,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学雷锋风气大么
记得当时很感人,虽然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