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紫色——高贵、神秘、独立,温暖的红与冷静的蓝调和而成。正如女性,我眼中世界上最美丽的、拥有最可贵品格的——女性。
无关时代、国家、人种,被压迫被歧视被伤害的女性都还存在,就像开始的女主西莉。但幸好还有妹妹奈缇,有索菲亚、夏格等等这些不愿屈服于父权控制下的女性们。她们勇敢、坚强,同时也美丽、细腻,她们拯救自己、拯救其他还未觉醒的可怜女性。(片中刻画每个角色以及她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惺惺相惜都很棒。)在当时那个更为艰难的时代,她们终是得以逃脱,她们是幸运的,她们值得!如今,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看着片中的角色们,我想过要是人生中能遇到一位就好了,而现在,我则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她们那样紫一般的女性。
还得是斯皮尔伯格,拍的真好,许多转场、镜头都太妙了!前面许多次眼泪都在打转,结尾彻底哭死了,我永远会被女性之间的故事打动。但这不是严肃至极的影片,不是灰蒙蒙的、压抑、黑暗的,片中有美丽的花与夕阳,有音乐,有歌舞,有这些女人蓬勃的、杀不死的生命力。
如果你想看女性相关的影片,《紫色》绝不能错过。如果你只是片荒只是无聊,那这部电影也非常值得一看。
“我和你,永不分离,马吉达达——”
看完书评论文《论<紫色>中的“否定互文性”现象》的时候,就对原作生起了很浓厚的兴趣。感觉原作就是很典型的女性主义视角+反种族歧视。老师说电影好看,被安利所以看了电影。 真的很喜欢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改编。 读论文的时候,感觉在这种极度父权的社会状态下,女性真的很悲哀。因此很佩服女主西莉,很佩服莎格,能够“醒过来”,“站起来”,明白“我叫什么名字”。 但看完影片,不仅觉得父亲、X先生(阿尔伯特)等一众男性可恨,而且觉得可悲。 畸形且不平等的关系认知,带来的结果不是任何一种性别受损,任何一个阶级受损,任何一个人种受损,而是所有人都不懂得什么才是爱。 父权社会的大家长制度,不仅会磨灭女性的尊严和存在,也会磨灭男性的尊严和存在。因为做强权的父亲的,以前都曾是言听计从的儿子。儿子和父亲直接永远不懂得拥抱,丈夫和妻子之间永远不明白如何正常地表达爱,只会用暴力表达愤怒、彰显地位,残忍又懦弱,可恨也可怜。 之前也看过《绿皮书》、《触不可及》,感觉虽然这些书写跨阶级、跨种族、跨性向的情感叙事很美好,但依旧觉得“不够”。男性之间的“兄弟”书写固然动人,但电影中的女性似乎依旧是一个“工具人”一样的他者——负责让某一个男主爱恋、失恋、失去幸福、或者找到幸福。女性形象本身没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她的存在似乎是为了增加电影中的爱情元素才被设计出来。
但反倒是《紫色》,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都非常立体而饱满,不论什么性别、什么种族、什么地位,都有好有坏,有懂得爱也有不懂得爱。看完电影,不会让我原以为地生出哪几个是男性、哪几个是女性、哪几个是黑人、哪几个是白人…这样抽象的标签化分类,反而,我只是把任何一个人当做一个个体看待,从里面所有的个体身上,思考真正的爱应该用什么方式表达。
也就是,不再是“美国式政治正确”的标签化“平权”,斯皮尔伯格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个体当做了ta自己,让ta有了做自己的权利。我想,这也许也是真正平权运动的终点吧。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由快乐地做自己,以“我”的骄傲姿态,去健康又平等地爱另一个个体。
当被继父蹂躏被丈夫压迫的西丽看到能掌控哈珀的索菲亚,不是应该觉得看到了女人翻身的曙光吗?很戳心的,她居然建议哈珀去打索菲亚,和她“先生”建议完全一致。西丽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同样也是父权制度的帮凶。这是一种怎样悲哀的奴性啊!
气急败坏的索菲亚指着西丽的鼻子喊,“我这一辈子都在和男人作斗争。我的父亲、我的兄弟,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安全。你竟然叫哈珀去打我!我没想到在自己家里,居然还要跟人斗!“
索菲亚是带着光环的,扮演她的演员美国名嘴奥普拉更厉害。出生在贫民窟,9岁便被男性亲戚强奸,逆袭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 万名观众,并连续十六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
可惜勇敢的索菲亚倒在了白人的脚下,因为反抗市长夫人不愿做她的女佣无辜蹲了8年牢狱,出狱的时候满头青丝染白霜,跛脚瞎眼,全然没有当年的盛气,感觉只剩下一口气。还不得不当市长夫人的女仆,教她开车。
她低着头灰溜溜跟在市长夫人后面进了商店,手里被塞了一张采购单,这时候有一只手接过采购单,对她一笑,一个坚定的眼神。我想这个微笑这个眼神,让索菲亚重新活了过来,使孤苦无依的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那个微笑那个眼神来自于西丽,她们彼此救赎着。
这不是一部种族主义的电影,里面除了白人对黑人的压迫,更多的是黑人对黑人的压迫。前面提到的“先生”其实是西丽的丈夫——一个黑人。同为黑人,他们是夫妻,更像是主仆,西丽在童养媳的年龄——14岁,嫁给“先生”,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照顾他的家庭,却没有资格知道他的名字。直到他带自己一直爱慕的情人Sugar回家,西丽第一次知道了“先生”的名字是阿伯特。
这也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因为受压迫的不止女性。在西丽面前趾高气扬的“先生”,在他父亲面前像个懦弱的孩子。他自理能力极差,所以父亲让他娶一个年轻女孩照顾他的起居,就是这促成了西丽和阿伯特的婚姻。而阿伯特自己深爱的女人Sugar,却被父亲轻蔑地定义为放荡的女人,两人成不了夫妻。等到觉醒的西丽离开阿伯特,父亲又一次提议他娶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次他终于反抗了。这是阿伯特的觉醒。
他当年原本看中西丽的妹妹内蒂却没得到,于是拆散了感情甚好的姐妹俩。后来又偷偷藏起了内蒂写给西丽的所有信件,导致姐妹俩几十年失联。西丽的觉醒受影片中三位女性的启发,第一位是儿时妹妹内蒂对她说“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斗争呀!”,那个时候她回答“我不知道如何斗争”,她懂得的只是“要活下去”;第二个是索菲亚,她看到了索菲亚的斗争,却让男人去镇压她,索菲亚进了监狱;第三个是Sugar,Sugar让“先生”低下了头,Sugar为她唱赞歌,Sugar借她穿漂亮的红裙子,Sugar告诉西丽她的笑容很美,Sugar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爱。她们的关系好像是“情敌”,实际上阿伯特和西丽是主仆,而Sugar又完全看不上阿伯特,Sugar和西丽反而成了挚友。
那样闪亮的Sugar也要被阿伯特的父亲蔑视,西丽为了好友第一次反抗,她在父亲的水里吐了唾液,下一次她还想加入Sugar的尿液。
影片的最高潮是西丽在Sugar的帮助下找到了阿伯特偷偷藏起的上百封来自内蒂的信件,西丽于是时时刻刻都在读信……她的自我被唤醒。这时候有个桥段,西丽给阿伯特剃头刮胡子。同样的情节第二次呈现,第一次是阿伯特刚把内蒂赶走,西丽抖抖索索地给他刮,镜头之外都能感觉到西丽想杀了阿伯特的意念,但年幼的她不敢真正付诸于行动;几十年后她的愤怒充斥在自己的头脑,她把剃刀磨得很锋利,刚要下手的当口,被飞奔而来的Sugar抓住了双手,一次谋杀被制止了……电影中宣扬的反抗始终都是非暴力的。
西丽后来离开了阿伯特,她得到了一座房子,是她的亲生父亲留给她的。父亲?那个蹂躏她的父亲吗?影片在这里澄清:原来那个蹂躏她并且和她生下两个孩子的是她的继父,而非亲生父亲。此时的西丽欢呼雀跃。我想,比得到房子更高兴的是,她了解了真相。这比什么都重要,她有自己的根,她真正的父母并没有“遗弃”她。
影片是皆大欢喜的大结局,阿伯特开始赎罪,他帮助内蒂回到了美国。内蒂带着西丽当年生产送给他人的一双儿女以及他们的家人回来与西丽团聚。
电影改编自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说《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Alice Walker是史上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这个女作家也是命运多舛,从小因一场事故没钱医治而瞎了一只眼睛,几经流产,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她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本很深刻的教科书。《紫色姐妹花》是为了纪念她的外祖母而写的,影片中女一号的原型西丽就是她外祖母,十一岁被继父强奸,生下了她和继父的孩子后又被继父卖给了一个黑人男人,最终凄惨死去。
印象中,紫色有高贵高雅的寓意,神秘感十足,是西方帝王的服色。可是电影中被引作贫民阶级的颜色。虽然影片涉及三重压迫,影像最聚焦的还是女人收到的压迫。恩格斯曾经说:妻子和普通的娼妓(“娼妓”这个词同样也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的体现)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计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不仅是身体控制,更是话语控制、权力控制。在婚姻这种看似平等、不断被男权社会所提倡的制度中,一些人的幸福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时代在前进,我们所处的世界并没有实质上的前进,说起来不过是一个温和版本的电影呈现。我们婚后身处牢笼,母亲和妻子的角色,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我们没有能力离开。
今天看了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电影,名字叫做《紫色》,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就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电影,然后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就是:“无论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当自立自强。”
而且如果你没有自我的话,你的生命将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刚刚开场的时候,两个黑人小女孩儿在花丛之中追逐着彼此,玩闹着,永不分离的模样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电影,可惜了,你往后看的时候才会发觉,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地美好,开头越是美好,后面的过程就越是让人揪心,看完之后我整个心痛的生疼。
往后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西丽一直一直被自己的父亲强暴,只有14岁的时候就生下了两个孩子;因为西丽长得比较丑丑的,所以说西丽被自己的父亲强暴了。
然后黑人女孩儿西丽又被嫁给了一个黑人男子,在家里面的时候,西丽除了要被男子强暴之外,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这个男人的前任老婆留下的五六个孩子,生活的很凄惨很凄惨,时不时地还要经受男人的暴打。
当然了,不只是我这个局外人在看着这个场面的时候觉得很痛苦,西丽也觉得痛苦不堪;西丽觉得怎么自己的生命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但是生命还是要一天一天地往前走着,自己的生命还是要往前度过。
南蒂是西丽的好姐妹,但是南蒂也面临着被自己的父亲强暴的风险;于是南蒂就千里迢迢地跑来找西丽了,来到了这里的时候,南蒂又面临着被自己的姐夫强暴的风险....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怎么人可以活成这个样子,这么不堪呢?
电影里面的西丽和电影里面的另外一个角色索菲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我很喜欢索菲亚的性格,但是索菲亚未免太刚正了吧,她刚刚进入自己老公哈珀的家里面的时候,就给了哈珀的父亲一个下马威。
而西丽则算是索菲亚的婆婆之类的角色,索菲亚刚刚进入哈珀家的时候,哈珀的父亲,也就是西丽的丈夫就直白地讲说:“我不准你进入我家门。”
然后索菲亚拖着自己肥胖的身躯,一扭一扭地说:“随你便,孩子生下来不用你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这个女孩子的生命如此茁壮,如此成长,如此蓬勃,如此让人觉得鲜活。
再往后的时候,索菲亚有一天带着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市长夫人;市长夫人讲说其实自己很喜欢黑人,喜欢和他们做朋友;市长夫人强烈地要求索菲亚到她家里面做佣人;索菲亚不愿意。
市长的秘书过来打了索菲亚,索菲亚还手了。
一群人站在索菲亚的周围,索菲亚呼吁警察来救她,就在她以为自己得救的时候,警察拿着电警棍打晕了索菲亚,索菲亚脑袋朝后倒在了地面之上,倒下去的时候,裙摆飞扬,底裤裸露在外,一群人冷眼旁观着这一幕幕场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痛不已,怎么会有这样凄惨的事情呢?这个女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如果这个女孩子放在现在的年代的话,他一定活得更加更加精彩,一定活得很自我。
索菲亚倒下去的时候,被关进了警察局,关了八年之后,索菲亚从警察局出来之后,整个人的戾气全部不见,整个人的一头乌发变成了灰色,整个人都变得很残忍很难过。
但是我还是敬佩索菲亚这样的人,因为她不妥协,她很刚正不阿。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了最后的时候我觉得我最喜欢的人还是西丽和南蒂,西丽虽然生活的很凄惨,但是西丽是苦尽甘来的类型,最后得到了一些好的生活;我看着的时候,觉得西丽还是很稳重的一个人,因为比如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那种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而我身边其实有很多很踏实很踏实的人,而不是我。
我看到了最后的时候,觉得西丽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西丽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但是西丽真的是闪闪发光的那种人;到了生命的最后,西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南蒂总是对西丽讲说:“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斗争。”当南蒂对着西丽说这些话语的时候,我觉得我也站在屏幕外面期待着西丽站起来反抗,站起来斗争的,可是看到最后的时候,才发觉,其实生命之中的一切一切早就已经命中注定了,谁也无法左右谁,所以说,到了最后的时候,到了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西丽才获得了自己的生命。
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才发觉西丽是《修女也疯狂》里面的那个女主,那个女主也太漂亮了吧,过不久时间我要再看一次《修女也疯狂》,我要再体验一次这部电影。
秀格是众人口中的“蜜蜂之王”,唱歌很动听,光彩动人;但是她也臭名昭著,大家都在口耳相传讲说她的孩子是和不同的男人生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父,父亲一直不承认有这个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觉秀格其实也挺凄惨的。
秀格第一次看到西丽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确实很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个秀格像是所有脾气大的女人一样呢,再往后阿尔伯特做了饭菜给秀格吃,秀格生气地把不好看不好吃的饭菜扔掉了,墙面上脏兮兮的。
再往后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其实阿尔伯特对待秀格的时候并不像是他对待西丽那个样子的,阿尔伯特小心翼翼地给秀格做饭,小心翼翼地给秀格撑伞,然后还小心翼翼地对秀格好,除此之外,阿尔伯特还为了秀格,第一次违逆了自己父亲的意愿,他为了秀格,第一次硬起了一回。
秀格拯救了西丽,她让西丽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魅力,也让西丽感受到了爱,对于这种女人之间的感情,真的很让人感动;在这样的世界之中,只有女人之间才会有彼此热爱的感情,只有女人之间才会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女人之间的爱情真的是让我很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还是觉得很感动,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之中加入了更多温情有趣的情节,比如导演在电影之中加入了姐妹们在向日葵花丛之中奔跑玩耍,比如西丽往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杯子里面吐口水,比如哈珀每一次都从天花板上掉下来,这些愉快的场面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乐趣,影片很戏剧化,很圆满,可以说是一种美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这是很好很好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很感动很感动,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和热爱。
两个半小时,细细看下来,从震撼到感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那个时代黑人女性的生活,每一位女性都独一无二、光芒无限。
一生漫长,要为自己而活。
当苏格在众人瞩目下唱起那首《西莉的忧郁》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那是西莉第一次被坚定的选择和爱着。西莉向周围那些嫉妒、鄙视的女人做了一个鬼脸,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西莉的可爱与坚韧,始终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
索菲亚,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在无畏抗争时的盛气凌人、一身傲骨,与被白人禁锢之后的麻木、失去了光芒,对比之强烈,让人心痛。种族歧视的展现,入木三分。
苏格真的是好美,不只是容颜,更加是心灵!自由、洒脱、善良,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三观始终很正,最终她赢得父亲的回应时的笑容,是重拾被爱的温暖。
西莉决绝离去的那一幕,真的酣畅淋漓!过去几十年来的隐忍,在那一刻终于爆发!
I'm poor, black. I may even 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I'm here.
是啊,自由!自由!自由!
总要不虚此生地活一场!见见太阳!
典型斯大爷作品,大气经典。女性题材,除了主角,其他各种女性的背景经历和崛起让电影还蛮饱满的。虽然是黑人女性的独立题材,也有其时代背景,某些积淀就算放在现代,也可以作为警示给现代女性敲个钟。
有关反抗的片子。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黑人青年男性对黑人老年男性,效果都是显著的。而黑人对白人的反抗,情节则有些荒谬。无论市长夫人如何执着于有色人种,依照常理都是不可能将一个出手打自己丈夫以致坐牢的黑人招进自己家当女仆,算是一大硬伤。
十项奥斯卡提名全扑街了,斯皮尔伯格讲人性的片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些词根本不会出现,前半段还偶尔能出现点黑色幽默的镜头,后面就中规中矩了。最牛逼的女性,当属亚伯特的儿媳妇了
这片很长,也涉及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处理的还是很片面,电影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温情满满,另外乌比真不是一般的难看啊。。
不愧是大师级作品,浑然天成,很多场景堪称经典,眼眶湿了很多次,虽然结尾过于理想。经典的黑人题材与女性主义的电影——哪怕导演是白人和男人。 although i'm poor, colored, woman, may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抛开种族问题,此片讲述黑人家庭暴力的故事,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同样的都是对男人的绝望与抵抗,三个女人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妥协亦或是斗争,结局各自不同,但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夏格的蓝调,就像是黑人版的玛丽莲梦露,十分惊艳,没想到是斯皮尔伯格拍的
2个半小时的情感大戏,简直就是一部美国近代史,感觉比相似的题材乱世佳人和相助都还要好,不愧是斯皮尔伯格。最惊喜的是主演是乌比,戈登堡和奥普拉!!十年前想看的戏,今天终于看到了。
斯皮克伯格早期的女权电影,并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虽然老斯所有作品当中口碑相对不高,当年十项奥斯卡提名全部没中,但我个人却很喜欢,几乎数次落泪。紫色指的是片头片尾那片美丽的花海;紫色也代表着胆识与勇气!不仅仅有关种族,更讲的是黑人女性的隐忍和觉醒。影片几个不同的黑人女性,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特别喜欢苏菲娅,这个勇于反抗自己命运的女人,虽然现实给她无情的打击,也是那个时代的残暴的结果。而女主在影片大部分篇章里懦弱卑怯的,忍气吞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但是血缘亲情给了她希望,她身边的朋友也给予她勇气与鼓励。当她对着那个家暴自己拿自己当奴隶一样使唤几十年的丈夫喊出:“我穷,又是黑人,我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神,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是全篇最让人痛快的地方!
看得人好难受啊。那个时候的女性,有色人种加上性别歧视,太难太难了。索菲娅的抗争精神真的聪明漂亮强壮有自我意识,太喜欢了,后面打了白人坐八年牢整个人老了30多岁一样,太心疼了。西莉的人物刻画好饱满!就,循序渐进地能理解她地变化,胆小,乐观,做了小恶作剧地窃喜,隐忍和反抗。秀格真的是一个贵人,改变人生的贵人。十分都打不够!关于尊严、独立、平等、信念、觉醒、亲情、乐观、宽容、抗争、制度、种族、女性、男权、罪恶的故事。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两个半小时也不嫌长。
我终于理解那句 每个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会把他所学都用上的 感觉了
刮胡子真是好戏啊。种族、性别、阶级,大方向上的觉醒都具备了,但是中断仍然有模棱两可的模糊态度。斯皮尔伯格尽力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在这个题材上总还是有隔岸观火的矫情感
她们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历经人事的变迁,一切都好像被命运写好,无从更改,然而人生的路还很长。奈提对西莉说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信念是唯一可以支持彼此活下去的东西,命运已然写满不公,我们唯有勇敢的正视它,在无情岁月的洗礼里,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却铩羽而归,Oprah debut,没想到电影里土里土气的大力女人后来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黑人女性主义,而竟然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稍显冗长的剧情勾勒出黑人族群的理想化兴衰,总归还是有值得感动的时刻。
确实和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差别挺大,全线情感,色彩鲜艳,还有强烈抒发感情的表演风格,有点浮夸,不过放在异国风情的语境下可以接受。抗争脱离父权束缚,角色获得成长,shug父女和解(非常导演私人表达了),紫色姐妹花多年后重逢,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属于成熟作品,虽没看过原著,但感觉电影仿佛有点生硬?
从紫色到人鬼到修女系列,乌比是个神奇的演员,她不美丽她是黑人,但她绝对是个有个性的实力派。她时而胆小时而狡诈时而幽默,她的眼睛传神。西丽的命运不好,还嫁给一个家暴且不忠的男人,但她自己会偷偷的笑。她其实渴望独立渴望生活渴望爱情。老斯故意选择黑人来讲诉这个女性独立的故事,如果是白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72588/
斯皮尔伯格女权长篇,偏向黑人视角却又保留自己讲故事的韵律。一向对扭捏做作的同情类电影反感,但这部平淡得将我打动。夏戈高大独立的女性人格一步步感召西丽,这个过程除了外力,更重要的是西丽对妹妹永恒的追求之心。不足点就是对妹妹一线交代太少,情节在结尾跳跃得有点失去水准了。
一开始强烈的不适感——强奸、卖子、童婚、家暴,每一样都是男性和男性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灾难和痛苦。西莉从惊恐无助的少女成长为坚强强大的女性,而Sofia和shug的人生也与她彼此交织和见证。女性有力量。
一个社会中男性跟女性社会地位的差距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差距越大,社会离文明越远。
1.“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分开。”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1985年作品竟然出现女女吻戏,有点意外,然后因此联想到2018年《头号玩家》里的黑人Les角色;3.《紫色》获得第58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结果一个奖都没拿到(话说,黑泽明的《乱》都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了,然而却无缘此届的最佳外语片?奇了个怪);……
女性的觉醒之路,女主的服从被同化到最后的反抗,看得很过瘾。感动的是另外两个女配。一个是骄傲的反抗者,在经历被迫害后开始一蹶不振最后又重拾反抗的勇气。另一个是珍惜女性同胞,能认出被压迫的人,愿意解救被压迫的人,是一个拎得清的人。最后,很喜欢主角的妹妹,从小就是那种知道认清事实然后学会反抗,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才有底气和资本反抗,她都知道,她在将平等知识对自由的追求进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