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第四季

第10集完结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扎克·伍兹,库梅尔·南贾尼,马丁·斯塔尔,阿曼达·克鲁,乔什·布雷纳,马特·罗斯,苏珊·克莱尔,欧阳万成,斯蒂芬·托布罗斯基,克里斯·迪亚曼托普洛斯,斯科特·普瑞德佳斯特,罗格里奥·T·拉莫斯,帕特里克·奥康纳,克里斯·威廉斯,蒂姆·周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2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3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4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5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6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3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4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5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6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7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8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19硅谷 第四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Silicon Valley is for nerds

会考结束之后,一直想追一部剧,从硅谷和新闻编辑室之中纠结后还是选择了前者,半个月时间追完的剧,很久没有过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了,这部剧在我心目中算得上仅次于老友记的第二名了。
很多笑点都是记忆犹新,Goldfoil,blood-boy,三星Galaxy note7炸飞机的躺枪,Monica拒绝slack,Dinesh gets turned on by Gilfoyle's code。
每个角色太鲜明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笑点,单独分析(表白)一下
Jared:刚开始就很喜欢他,商科的他和计算机天才们有些不合拍,思维方式很不相似,给大家介绍了SWOT分析、scrum方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pp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更让我爱的是他小天使一般的性格。Jared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每得到一份新工作都会给自己写一封planner,给40岁自己的信,和辞职信。他坚信美好的事物,撮合女同事 因为薛定谔定律不敢给博物馆打电话 他几乎无条件地支持Richard 不停告诉大家pp不会完的。即使自己的公寓已经不被占领了,他还是住在地下室,为了和他的好兄弟们在一起。
刚刚看过的两集里面有两段关于Jared让我特别感动 特别想哭
“Success doesn't justify the action” (“ The ends don't justify the means”) Richard为了维护自己的公司 不惜做出黑wifi植入代码 还因为前女友黑别人电脑造成暴露 但是因为一系列转折(Hoover对Gavin的爱)他们被免责了 大家都在庆祝的时候Jared说了这句话 尽管结果是好的 但是这并不改变我们当时做事的时候的目的 这也是不忘初心的本质吧 (“You have many choices as long as you take the consequences with them” 的伪鸡汤)
然后就是为了恢复Melcher公司数据 大家把Anton(服务器)搬到Stanford的时候 Richard粗心大意没有关门导致服务器全完了 Dinesh说:“You know who would remember to close the doors? Jared. ” 他事无巨细 生怕出了差错 想想Richard辞退他的时候对他说的话就难过啊

Gilfoyle:整部剧中最爱最爱的角色 Satin 有傲娇属性啊 平时他总是像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 但是看到他和Anton交流感觉特别美好 仿佛是真爱?对某些事情超级obsessed,比如杨靖的冰箱, 在关键时候save pp’s ass, 用智能冰箱上传了数据。Gavin Belson把他名字教程Goldfoil的时候简直要笑翻过去了。哦对他不戴眼镜的时候真的太帅了,很喜欢他说f word

Richard Hendricks:算法天才,EQ超低,somehow觉得自己跟他挺像的,不过tech达不到他那几级吧。很多幺蛾子都是他整出来的,super obsessed with ex。慢慢很喜欢他但是不喜欢最后两集他干的事情,还好最后有领悟,挽回了Jared小天使。
Gavin:"I gave you the patent"
Richard: "Thank you" 感觉下一季要搞事情,take'em down!

先不写了,最后说说这部剧的take-away??
从社交网络和FB的故事学到的是,Ideas are valuable only with action. 当你有一个超级amazing的idea的时候,不要急着得意,全世界可能有好几万人都想到了(这个参考牛顿和莱布尼茨),只有动手去做,才可能innovate。 从这部剧学到的是,tech本身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整个商业团队的运营。硅谷村里不全都是nerds,还需要VC,需要customer。
Never trust anyone。听起来像一句老生常谈,不过这真是实话。Kenaan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有的糖衣炮弹最后不过是为了把他们卷入自己的旋涡。

 2 ) 产品该火却不火为哪般,互联网从业者看《硅谷》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该火但不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HBO出品的一部极客创业喜剧《硅谷》,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屡创新高(豆瓣评分分别为9.1;9.2;9.2;9.6),这是要火的节奏啊,然而并没有。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中,《硅谷》并没有像它的兄弟《权利的游戏》、《西部世界》那样成为现象级的热播剧,如此高的评分也没有收割到相称数量的观众,着实让人费解。这就好比一个曾打造无数爆款的产品经理,在几乎无人竞争的领域,针对当下热点打磨出一款产品,产品推出后好评如潮,用户量也说的过去,用户忠诚度也不错,但始终没有成为爆款。产品不错但却打不开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受众少,市场容量有限?还是营销不过关,解锁观众的姿势不对?且听一一分解。

按照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一书的观点,产品爆发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下面以五星来评判《硅谷》在三个维度的完成情况,其中,★表示一颗星,☆表示半颗星,打分如下:

  • 个别人物法则:★☆
  • 附着力法则:★★☆
  • 环境威力法则:★★★

影视剧宣广的两条路,爆炒与慢炖

影视剧宣广的高富帅之路,大火爆炒

先讲个别人物法则,一件事情的流行需要关键人物的带动,这些关键人物包括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他们完成完成信息的挖掘与传播。

对于影视剧而言,自带光环的明星无疑是集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于一身,明星的一条微博、一场发布会无疑会得到极大关注。在明星们的热情带动下,媒体和网民都兴奋起来,曝光度有了,话题有了,流量有了。这也是绝大部分影视剧宣广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套路,高富帅开挂之路。

影视剧宣广的屌丝逆袭之路,文火慢炖

但对于《硅谷》这样一部舶来剧,演员在国内几乎无知名度,辨识度也不高,且缺乏和国内观众的有效互动,这条路几乎就废掉了。好在,还有另外一条路:屌丝的逆袭之路。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这条理论讲的是创新,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传播扩散。一部缺乏足够曝光的剧,一小撮人心血来潮,一不小心观看了并进行传播,他们是“尝鲜者”;随后一队人跟随而来,他们是“早期大多数”,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各种晒,各种分享,口口相传;然后KOL、媒体加入并带动,一大波人加入追剧的行列,成为“晚期大多数”,流行的势头直线上升,直至最后一些“落后者”的稀落加入。

这样一条悠长的传播链条,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这也是为什么逆袭的剧这么少的原因。对于这条传播路径,最关键的节点有为:早期大多数,他们承上启下,这队人的质量、活跃度与影响力将决定整部剧的走势。《硅谷》在小范围内是成功的,吸引了码农、部分互联网爱好者的关注,但缺乏足够的声量、缺乏足够的宣传,没有大佬的加持,没有疯狂的自来水,怎么能火?(可思考《摔跤吧!爸爸》)

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

内在质量很重要,好的名字也重要

其次,谈下附着力法则。附着力一词,换成粘性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会被人乐于接受并传播给更多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什么样的观点或创意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能被他人牢牢记住? 斯坦福大学知名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指出让创意或观点具有黏性的六条路径:

  1. 简单(Simplicity)
  2. 意外(Unexpectedness)
  3. 具体(Concreteness)
  4. 可信(Credibility)
  5. 情感(Emotions)
  6. 故事(Stories)

黏性创意六大原则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可缩写组合在一起为SUCCESS。

这些原则对于产品营销很有帮助,在单一case中采用这些原则会大有裨益,但影视剧是一系统工程,其内容丰富度、涉及到的信息挖掘、重构与分享的复杂度决定了没有打造热门剧的定式。

下面来吐槽下《硅谷》,单从剧名来看,如此草率,能上点心不,你以为你是《成都》,你咋不直接《美国》呢。找不到像你像兄弟《权利的游戏》那样的名字,最不济你像汪峰那样来个《硅谷硅谷》,或者重要的话说三遍《硅谷硅谷硅谷》。看看百度舆情洞察里,什么鬼谷。

有辨识度的名字很重要,当然王思聪除外。

直奔主题很重要,情趣体验也重要

再者话题性,剧名已自断双臂,作为一部极客创业喜剧,你讲码农,你讲创业,你讲科技,统统没问题,但总不能一直脱离低级趣味,柴米油盐不进吧,隔靴搔痒式的插科打诨;作为仅有的几个女性,莫妮卡鲜有露面,简章暴殄天物,整部剧除了纯友谊的基情外,几乎没有爱情的火花。HBO,你的口号可是”It’s Not AV, It’s HBO”。

流行大多是肤浅的,失去了情色,如何自带传播性,还怎么与码农、与观众的内心产生碰撞。

做产品,让用户爽,可以直奔主题、直击痛点,这没问题,但用户会各种疲劳,多管齐下,多维度刺激,才能让用户爱不释手高潮不断。

变傻的两条路径:恋爱与加群

最后谈下环境威力法则。

常说,恋爱让人变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变傻,甜蜜的负担;还有很多人是想主动变傻的。

其实还有一种变傻的方法,加入群体。人在群体中,智商会下降。《乌合之众》指出,作为个体的人可能都是理性的,但一旦融入某个群体,个性就会被淹没,群体的思维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思维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表面上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通过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介和世界保持连接,我们随心所欲、不假思索的与世界发生关系,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群体的一份子。当某部剧的信息铺天盖地时,很多人汇聚成的环境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说服力,你会产生一种必须要看的念头,甚至是压力,羊群效应显现,你选择点击链接或者打开视频。如被称为填平几代人代沟的《人民的名义》,各种相关的信息几乎占满了你耳目触及到的所有渠道。《人民的名义》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看剧仿佛就不入群。到了最后,流行的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演员,而是看剧和讨论剧的行为。当一部剧成为社交货币时,马太效应就开始显现,这种相互激发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爆发。

因此,在特定环境的漩涡中,抓住吃瓜群众的注意力和情绪,再基于众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裹挟着更多人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就产生了流行。(可以思考当前的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不转不是中国人,现象逐渐变多,**都是傻逼)

流行,就是智商变低后的一种普遍的群体现象。

再来看看《硅谷》的目标受众,程序猿等互联网从业者以及部分创业者,智商很高(感觉周围所有人都是傻逼)、有态度的一批人(缩进用空格键还是Tab键,语言用JAVA还是C#),他们能否跳出变傻的怪圈?对这部剧而言,是没有讨论价值的。一来这部剧本身没有带来什么环境威力,二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环境威力在这批人身上不能大显神威(我心里是疑问的)。

东扯西扯这么多《硅谷》不火的原因,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正如我们平时挖空心思用很多理论来一本正经的解释),可真相会不会是:加班狗,哪有时间看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白珩(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3 ) 《硅谷》S04E02:孩子的钱最好赚?巨头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5298&idx=1&sn=2b8dc0dd42bf337dc3c37f717143090b&chksm=ebefe132dc986824dffc95d991eea1fab6474d0e4545979401190ab3e451bfdf9c9063efea47#rd

如果说Richard的退出既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开放互联网梦,也是为了成全Piperchat,给它一条生路。那这条路未免也太短了。因为仅仅过了11天,一条生路就变成了死路。

第二集一开始,画面就定格在对着投资人侃侃而谈的Dinesh身上,他傲娇地告诉人家,Piperchat的用户黏性堪比色情网站,他们正在创造全世界最强的视频聊天软件。

再看看这日活数据:200K的注册用户,150K的日活。平均每名用户有24.1个chat sessions, 平均使用130分钟。再结面对风投时的用户增长图,我们可以看出,Piperchat首周用户大概是20K,到第8周的时候增长的142K,这速度牛逼的很,难怪Dinesh忍不住膨胀了。

先是对投资人开启威胁模式↓



然后又删除了之前所有员工的访问权限↓



包括能让他当上CEO的关键人物——Richard。

第一季的时候,曾有这么个桥段:Erlich告诉Richard想要成为真正的CEO,他得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而Richard纠结再三、宁愿开除所有人也不愿让大头离开的做法,证明了他当不成混蛋。

而Dinesh的一言一行都证明,当混蛋,他比Richard在行多了。按照以Erlich为代表的硅谷主流思想,Dinesh这个CEO应该也更有前(钱)途。

但是,本剧最大的Boss不是硅谷大佬,而是编剧!而编剧的套路就是,创业者一嘚瑟就要出大事。

所以,接下来偷偷爬进Piperchat系统的Richard发现了问题:软件的用户大多是13岁以下的青少年,而这明显违反美国联邦法律的规定。

而Jared在接下来的用户调查中发现,Piperchat的用户有33%是13岁以下的儿童,而Piperchat明显没有获得家长的许可。这一点,通过这个重口味律师的嘴巴说了出来。

注意哦,是每次!按照Jared初步估算的数据,Piperchat大概有51k低龄用户,每人平均使用25.6次,每次罚款1.6万美元,罚款总额是210亿美元。

这么巨额的罚款,Piperchat能拿出来吗?

显然不能。

那Dinesh有可能通过跟公司切割关系而逃脱个人责任吗?

显然也不行。因为他在骗大家说他加了服务条款的同时,就意味着他违反了对公司的诚信义务,就算他去要饭,也得以个人名义偿还这210亿美元。

眼看又要进入死局,有着无数光环加持的Gavin大魔王再次跳出来挽救了一切。这回他化身硅谷第一背锅侠。

为了搞清楚那个被他发配到地下4层的Jack Barker 到底说了他什么坏话,在他那个所谓东方精神导师的误导下,Gavin本来打算收购Piperchat,但却从Dinesh之前的采访中意外发现了可以接收Piperchat的可能性。

有了这些,Gavin不用花一毛钱就能接管Piperchat的一切;而对 Dinesh来说,则可以完美闪避Hooli的尽职调查,顺利把整个屎挑子扔给Gavin。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部提名过艾美奖和金球奖的神剧,《硅谷》也是个十足的细节控,在本集中,以下细节就让小8佩服地全体投地↓

比如,Richard在和Dinesh理论不应该取消他的访问权限时,两人争执了半天,最后屋子里陷入了一阵可怕的安静。这时,Erlich建议大家到外面去喝酒,这可是加州的好处之一。

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交待了一个事实:为了不影响青少年,美国大部分州只允许在酒吧和餐馆喝酒,其他公共场合连酒瓶子都不许拿。

那在公共场合酒瘾犯了怎么办?

据说大多数美国人的做法是找张报纸包起来……

只要遮住酒瓶子,不让人看见你喝的是酒,就OK。不过在加州这种会推出“理发时可以喝酒”奇葩法令的土地上,不准在公共场合饮酒基本是形同虚设,所以Piperchat团队的小伙伴们非常从善如流的利用了这一点。

再比如,知道Richard想登陆Piperchat内部系统,大头给了他一张纸条,说是自己的登录码,而事实上,那是《上古卷轴5:天际》网游的作弊码↓


这个游戏2016年11月登陆Switch平台,由Bethesda开发制作。可见,本剧是多么的与时俱进。

再比如借Erlich的嘴,嘲讽了一把去年被炒得泡沫四起的VR和AR。

可以说,去年上半年,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在国内,只要创业者说出了这两个词,风投们都像嗑了春药一样扑过去,生怕钱给少了。

又比如,所有的码农紧张时都是同一个症状——呕吐。

而码农出生的CEO走投无路时,也是同一个动作——钻浴缸。

还比如,Dinesh说210亿美元的罚款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

为此,小8查了一下2016年世界各国的GDP,确实有很多不到200亿美元。

而把本集冲突推向最高潮的莫过于COPPA 了。这个制定于1998年,于2000年4月生效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全称是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法案的规定大概如下↓

要求那些面向13岁以下儿童、或向儿童收集信息的网站和在线服务者,向父母发出有关信息收集的通知,并在向儿童收集个人信息之前得到父母的同意;

要求网站保证父母有可能修改和更正这些信息。除了保护儿童隐私外,该法还保证儿童在言论、信息搜索和发表的权利不受到负面影响。

2013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又实施修订版的COPPA 。在老版的COPPA中,网站只有在获得家长的同意(通过签订协议、信用卡认证等多种方式实现)之后,才能获取到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新版规定将把个人信息范畴扩展到地理位置标记、IP地址、个人照片或音频、网站浏览cookies,对一些使用插件或者广告来获取信息的公司,新版规定也同样有效。

这一法案从出台之日起,就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一系列争议。除了商业上不可说的考量和有可能使青少年被怪蜀黍盯上的风险,反对者最站得住脚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法案侵犯了儿童的言论自由和自我表达权利,违反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

扎克伯格就公开表示:13岁以下的小朋友应该被准许上FB!“这将是一场我们需要在某些点上,我的原则是,对于教育,你需要开始在一个非常,非常年轻的年龄。”

尽管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互联网行业重量级人物在不断奔走呼吁,但短时间内COPPA 松动的可能性极低。看起来,宇宙真理“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在美国互联网业不太一样哦,至少孩子的钱赚起来并不那么方便。

但不过,如果有小伙伴以为科技大佬们就此放弃儿童这块市场,就有点天真了。事实上,不少巨头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Google似乎是在这一领域走的最远的公司,它不光有YouTube Kids、儿童版的搜索引擎,还先后收购了一系列儿童应用开发商,包括商Launchpad Toys等。在2014年底,Google更搞出了一个大计划:其旗下的主要产品都要退出儿童版。

对儿童市场感兴趣的并不止Google一家,Amazon通过在Prime服务中制作儿童相关内容,也着手准备对儿童市场精耕细作。快死了的Twitter想当年还专门打造了视频App Vine的儿童版。而苹果,不光在Apple Store类别里添加儿童类,还在推出Apple Watch的时候,小小试水了一把儿童智能手表。

而在欧洲,儿童科技市场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据小8了解,有名有姓的产品至少包括以下这些↓

Osper:一家关注于儿童支付平台的公司。Alick Varma(曾在Spotify工作)创立

Hopster:由前Viacom高管建立的Hopster是一家类似于Netflix的公司,专为儿童服务,在英国发展迅速

Kano:一家生产儿童用计算机硬件的公司,创始人为Alex Klein

SuperAwesome:为儿童市场而建的广告平台,正在成为广告商和开发人员首选的保证儿童安全的线上广告平台

MakieLab:3D打印平台网站,创立了 Makies 3D娃娃这一品牌,现预备推出更多品牌

Teddy the Guardian:总部设于克罗地亚。一家生产用于儿童的高科技医疗器材的初创公司,产品有可检测孩子健康的泰迪熊

Crisp:主营的社区软件被儿童虚拟世界游戏广泛应用。

Maily:由麻省理工毕业生创建,是为儿童打造的绿色版邮件平台

Storytoys:正在成长中的电子书出版商,面向全年龄的儿童

第二集就扒到这里,我们第三集再撩~

 4 ) S04E10:扎心了

看完这集的第一感受是——扎心。

这一集节奏很快,Richard简直一步一个flag:与Jared闹掰 - 让Anton硬扛数据存储 - 找如履薄冰的Big Head帮忙 - 无视Jared最后的提醒 - 匆匆忙忙赶到Stanford,等等。如果每个flag出现的时候都会亮个红灯,Richard大概早就被闪瞎了。
他脸不红心不跳地撒一个又一个谎,踢开忠心耿耿的Jared,利用最好的朋友Big Head。这些行为连一直以来无节操无底线的Dinesh和Gilfoyle都无法忍受,Richard却不停地找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宁可我负天下人。
Richard还是那么自大、傲慢、敏感、神经质。不同的是,他不再心软,不再善良,不再白莲花。他第一季为了留下无用的Big Head不惜与整个团队闹翻,第二季不敢做伪证,第三季坦白假用户,第四季呢,他对于所有良心的拷问,理直气壮地说F**k you。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Silicon Valley果然是个讽刺喜剧,有多讽刺呢,做好人得不到的东西,做恶人依然得不到。当Richard站在Stanford的校园里呆呆地望着Anton的残骸时,他的境况用四个字便可概括——众叛亲离。
一同奋斗的伙伴纷纷离开,客户的数据荡然无存,花费在事业上的无数心血付之一炬,甚至连心里那个理想主义的牌坊都不剩下。四年前他带着压缩算法为了梦想辍学离开Stanford,四年后他重回故地,只留下一个一无所有者落魄的背影。

Richard在Stanford的背影


但是Silicon Valley终究是个讽刺喜剧,有多喜剧呢,救世主是三万台放着不雅内容的智能冰箱。于是就有了本集我最喜欢的一个段子:
Gilfoyle: "Anton died so we could live."
Jared: "Like Jesus."
Gilfoyle: "Oh f**k."

Gilfoyle

以及,编剧好不容易狠心虐一把Jared,他和Richard只分开了九分钟。13:45他被sack了,22:45Richard又坐上了他的车。

远赴西藏修仙的大佬Gavin也在本集回归,与Richard再续前缘。只是Richard听到巨额收购的时候不再犹豫(更不会紧张到呕吐),Gavin遭到拒绝的时候也不再暴跳如雷。这两个CEO在四季的狗血与鸡毛中成长了也成熟了,下一季,又是一场全新的较量。
我奋斗了一整季,才又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只是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Richard saying "Gavy baby"


说到物是人非,Erlich远走高飞,Anton支离破碎,当这个incubator的软硬真核都已不复存在之时,下一季的Pied Piper或许会搬到新的、更加规范化的办公场所。
那么,第五季再见。

 5 ) 所以你们CEO必须那么腥风血雨吗

(带tsn,slash,包括rps倾向有,慎,纯个人向吐槽)

看硅谷是因为tsn后遗症。

实不相瞒,我也没想到我会因为头号玩家时隔几年重新磕起了tsn这个深坑,明明当年看完只给了3星。

而硅谷这个名字甚至是在一篇和tsn的xover同人文里面看到的……

啊emmm

opps。

看完S1非常愉悦,觉得喜剧真是好,轻松愉悦一点不虐。

不用摔电脑就可以立刻翻转呢。

看完S2觉得xue微有一点蓝瘦了,你们这个公司法和这个董事会规则和万恶的资本主义(?)和该死的亿万富翁(??)

需要那么腥风血雨吗?

看完S3和看完S4,特别是贾里德和理查德从captain到失望到原谅。

哎……你们CEO真的需要这么腥风血雨吗?

想起tsn里马总的名片,突然就不知道说什么。

翻了下豆瓣评论,好多人说理查德逐渐白莲花逐渐圣母突然看不下去,而这一次我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最后一集,理查德在斯坦福和程序员吵吵。

我不混蛋你们说我pussy,我特么好不容易做了混蛋的事情你们还说我pussy。

感觉理查德只想说,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而想想马总呢,这样的马总除了erica,最后律师的评价还是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太过于想成为一个混蛋。

连马总那样的人都只是太想成为一个混蛋,而另外一个卷毛的理查德呢,是不是。

只是硅谷还是喜剧,多么喜。

S1看到理查德想排除万难把大头留下我伤感,即使觉得这样或许不会是一个好CEO,但甚至想让tsn的马总看看人家;

S2看到理查德被自己公司开除了CEO的职位,也伤感,想起花朵在签字之前叨逼叨“马克不需要钱,他需要被保护”;

S3,S3更烦了,技术,投资,广告和产品,哦对了,该死的广告;

S4今天刚看完,理查德甚至已经无师自通,在第一季的时候房东让他做个混蛋,一直到S4的最后一集他才甚至出去了那么一点点。

当然是不行的,ep8真真切切的和理查德说captain我宁愿跟你沉船,ep9执着的递上辞职信,ep10才过了有没有十分钟就安静的摇下车窗。

这是喜剧啊……

又喜,又是电视剧。

我真的不想再想想对面的tsn。

如果硅谷这个喜剧不是一个这样“白莲花”的理查德,不是这么混蛋的理查德,或许S1就成功了,或许S2就的确是马总第二,或许魔笛手早就死了也……

说不定。

和基友聊tsn的时候总在说,马总怎么运气那么好,那么好的达达刚好他的室友,甚至那么专业的PR克里斯,也是室友,为什么还有花朵这样的人,刚好是他唯一的朋友呢。

想起几年前刚看完tsn,我说,不喜欢,因为就是不喜欢马总这样的人,觉得天才或许真的不能理解。

当然转眼过了几年我就变成了“真香”。

不知道马总还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白莲花”的部分在,还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圣母”的地方在。

但看看facebook,或许,是没有的。

完全不讨厌互利老总盖文,甚至觉得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功成身就,虽然原型肯定不是马总但总让我想起马总。

盖文说,亿万富翁才是弱势群体,我特么干什么都要被过度解读,我特么自己赚的钱,我特么怎么了。

是啊,我特么怎么了啊。

我的寂寞我的孤独,我受着,怎么了。

我已经那么拼死拼活,我就当一个特么的该死的有钱人怎么了。

就是这么血雨腥风,又怎么样呢。

不知道为啥,tsn看着看着总有一种,我理解,我懂,但我希望当年的感情是真的感觉,而硅谷,看着看着却一直有一种,喜剧喜剧,塌不掉的,故事里面开心就是真的幸福感。

如果编剧真的把理查德所有“白莲花”的部分都去掉呢,完全正确完全混蛋的做法。

而盖文似乎第一集就说过了,你就是想做一个和我一毛一样的公司,而我已经做过了,而且成功了。

是啊,这样的故事,你们还想看嘛?

这只是故事啊。

再想想从S1到现在一直叨逼叨的“让世界变得更好”吧。哎。

而甚至对面的tsn,甚至还是拍了马总似乎唯一有那么点情绪的部分呢。

这只是故事啊……

硅谷看到现在暂时倒没有特别站cp,毕竟觉得故事那样就还挺开心的。

而对面tsn,则是这样的“妈的,一个电影,三个CP,特么没有一个可能HE的”“妈的,三个CP怕是只有电影角色的ME,还要在太太们很艰难才能保持不OOC且加了多少客观条件和神奇脑洞才能HE啊”。

真马花不磕,给自己一种,嗯,商业决策,硅谷每天腥风血雨都在上演,只要不zqsg就不会有太大伤害。

电影ME,大约就停留在索金和芬奇的这个电影里了,或许在太太们的笔下,他们在平行世界能够HE。

而特么的该死的就你扣……不了不了,zqsg最伤人,不嗑不嗑,不要嗑什么“我觉得马总这时候的表现应该更难过但我无法那样对安德鲁”不要嗑什么“不了不了明年我都不在纽约不了我不看”不要嗑什么“我觉得你有点溺爱我了”不要在听到什么“明明你也很爱我,凭什么爱不到结果”时候出戏。

不了不了,打扰了。

而你们硅谷,或许继续,腥风血雨。

 6 ) 从《硅谷》第四季片头看硅谷科技巨头的厮杀和演变史

注:介于良心卖安利,绝不剧透的原则,本文坚决不讨论任何和剧情相关的内容,纯片头分析,感受硅谷里这些科技巨头们的厮杀和演变史。

Logo的演变中藏着科技巨头的“秘密”

可以明显看到一些科技巨头Logo位置的变化,比如最为显眼的Google变为Alphabet,阿里巴巴和雅虎logo的大小关系变化等等。

Facebook的logo变化

logo的演变也暗示了科技巨头这些年的发展和布局,以Facebook为例,他们在2014年以190亿美元收购了 WhatsApp,又以30亿美元收购了当初默默无名的 Oculus。所以可以看到Facebook的logo一点点吞掉旁边的Oculus VR和whatsApp,变得越来越大。

亚马逊无人机项目的里程碑式进展

从镜头外飞过来的是亚马逊蓝白相间的无人机送货项目Prime Air,和第三季相比,这架无人机变得愈来愈大。这也反映出2013年就开始的亚马逊无人机送货项目的突破,在今年的SXSW大会上,亚马逊正式公开了送货无人机Prime Air,该无人机仅能运输载重在2.5kg以内的货物,高度将控制在120米之下。

Uber和Lyft的龙虎斗

在硅谷的这块地图中,Uber的气球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第三季的片头的时候,Uber死死挤压着旁边的另外一个红色气球——Lyft。Lyft也是一款打车应用,一直是Uber最大的竞争对手。在第四季片头,能够明显看到Lyft气球正在胀大,几乎要和Uber“势均力敌”。

Uber从2017年开始,可以说是倒霉事不断。先是被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起诉侵犯商业秘密,之后其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最近又被曝出当初用间谍软件挖来Lyft的司机。而Lyft一直“奋起直追”中,在本月初,Lyft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他们近期收获了大约6亿美元的注资,使公司估值提高至75亿美元左右。

围观群众滴滴海外

离这两个气球的不远处可以看到橘黄色的滴滴慢慢飞起来,在2016年4月12日,滴滴打车正式和Lyft合作进入美国市场,滴滴海外上线。滴滴海外主要面向出境游的中国游客,目前 “滴滴海外” 一期服务覆盖了全美近200个城市。

新起之秀Slack

按照前几季的传统,第四季仍然会有一些新兴的科技公司被纳入到片头中,比如中间大楼在第三季的时候,是科技媒体Re/code的牌子,现在成了企业聊天工具Slack。而且从牌子大小的变化,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成长速度飞快。据了解,Slack整合了电子邮件、短信等 65 种工具和服务,目前这家公司累计融资5.4 亿美元,估值38亿美元。

独角兽企业轰然倒下

在Slack这栋大楼旁边是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可以看到Theranos的牌子正在一点点倒下,旁边是几辆FBI的警车。这家曾经被估值9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宣称可以提供一种更快、更便宜的无痛验血,只需几滴血便可以完成在专业医疗实验室内进行的医疗检查。

但是很快就被曝出其血液检测设备测试结果不准的问题,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Theranos正式被起诉,认定其存在欺骗行为和虚假陈述。

Airbnb变身“爱彼迎”进入中国

在安卓大楼背后新增了短租平台Airbnb的Logo。经常出国旅游的小伙伴们,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共享房屋租赁平台。从2008年成立以来,Airbnb终于在今年1月份宣布实现首次盈利,公司营业额增长超过80%。3月的时候,Airbnb正式宣布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并且给自己取了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爱彼迎”。

虽然Airbnb在国外风生水起,但是面对国内本土短租平台的竞争以及特殊的国情文化限制等,Airbnb的扩张之路漫漫。

Dropbox和Pinterest

在片头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的图标,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Dropbox获得了由摩根大通等6家银行提供的6亿美元信贷额度,官方表示正在考虑IPO。

另外一家新出现的公司为图片社交平台Pinterest,Pinterest堪称设计师们的天堂,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图片在Pinterest保存,其他网友可以关注、转发图片。像索尼等许多公司也在Pinterest建立了主页,用图片营销旗下的产品和服务。Pinterest的主要营收来自于广告,在2015年和2016年,其营收分别为1亿美元和3亿多美元。遗憾的是,官方网站在今年3月份刚刚被“防火墙”了。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还可以看到道路上快速闪过的谷歌无人汽车,以及视频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logo。

硅谷风起云涌,变化莫测,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或许下一季的片头我们可以看到ofo和摩拜的气球升起来,而现在正在腾飞的这些公司又有一些会像Theranos轰然倒下。

注:本文转载自科技媒体镁客网

崩溃 动图都不动的节奏

 短评

现在的Richard配不上他的所得了

4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DINESH是CEO了!!然而Jared拉着Richard的手给他涂指甲油是什么鬼?编剧是铁了心要这群宅男孤独终老么= = 还有盖总,虽然那么恨PP但每次都是你救男主于水火之中,真的萌萌哒:)

6分钟前
  • crushipper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Gavin的飞五次取平均值我可以笑一年

11分钟前
  • milanow
  • 力荐

炒鸡喜欢巴基斯坦哥的女盆友Mia。

16分钟前
  • abrahamlin
  • 力荐

盖文其实一直是帮助piper的贵人,一直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令人敬仰

18分钟前
  • 世界和平。爱
  • 力荐

难得到了第四季还可以保证高潮迭起。Jared小天使啊!!只有一个人会记得关上门QAQ

19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推荐

这一季换了技术顾问,终于直奔分布式计算去了,fuck yeah; 硅谷本质上和亿万很相似,都是圈子里的故事,区别是硅谷探头出把人物情感平凡化,提高共情力;fuck he came from the back 笑弯了腰;巫师杰洛特怎么去看服务器机房啦;移动基站变身自杀恐怖分子哈哈;找回点第一季的影子

22分钟前
  • Poros
  • 推荐

一口气看完 太好笑了 憋着尿看完最后一集 Jared帮Richard打架真的太可爱 比上一季好看呀

23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

很多麻烦都是任性或者一味的追求速度,而不认真分析潜在风险的情况下产生的。补坑花的时间和努力尽管是一种经验,但往往得不偿失啊~

27分钟前
  • 埃涅阿斯
  • 推荐

第四季依然想睡Gilfoyle

29分钟前
  • Jasper
  • 力荐

感觉没有前几季出彩,当然还是很赞,梗还是挺好玩的,看得出编剧对于P2P去中心化网络的执念,这才是理想主义的互联网啊!大头才是人生赢家啊!当上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了,哈哈哈哈

30分钟前
  • akaaa
  • 推荐

今年这一季,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以always blue结束。

32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第四季水准依旧,没有jump the shark真是太好了。期待新因特网的诞生。。。

33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Jian Yang!!!

34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力荐

真的万分感谢当初打开这部剧的自己。【P.S.】以上是对第一集的感想。看到现在,尤其456集,不断刷新着本剧最差单集剧本。连收视都出新低。再看着演员一个两个离开,我特么都开始恐慌了。比被砍更可怕的是看着自己心爱的故事一点点FLOP到救也救不回来。啊啊啊……给你们祈福了好不啦。加油了好不啦。

39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果然richard是pied piper成功路上最大的一块挡路石

44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越来越觉得这剧的内核是近年来的喜剧里最古典的一部。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等了一个小时,没出中文字幕,还是看完了……Jared 对Richard 的爱 超过任何异性之间的爱

49分钟前
  • 再吃一颗苹果
  • 力荐

Richard, you try to date a woman, but deep down in your heart you know you're gay!

52分钟前
  • Gavin Foo
  • 力荐

Let's fuck this thing right in the pussy!

56分钟前
  • wizardr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