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走,带我回八十年代打怪
八十年代,对于我这样的80后来说,总有特别的意义,特别随着知识增长,见识开阔,不单会对自己生活的80年代记忆犹新,也会对比如美国之类在世界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的80年代充满的记忆。当然,其中重要的来源还是电影,比如《ET外星人》,比如《回到未来》,在我成长的岁月正是中国逐步放开国外文化产品的日子,所以当时美国80年代的作品对我影响颇大。或许正是这种记忆的积累,当我今年看到美剧《怪奇物语》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诡异的“怀旧感”,是的,我TM一中国人居然对美国一部背景80年代的电视剧产生了怀旧感。80年代,冷战恐惧,灵异,《星球大战》、极具时代背景的音乐,整部《怪奇物语》真的好80年代,更有抓人的剧情和满满温情,诸多我心爱的元素一起上,自然成为今年我看过的影视作品中,心中最佳之一。
《怪奇物语》的中文名挺日本,但是整部剧集故事背景在美国的80年代,从片中社区环境、家庭设施、人物对话到时尚品味,对于看过很多80年代电影的人来说,太熟悉了,高度还原。作为一部充满悬疑紧张感的剧集,故事的背景也是当时流行的主题,当时还是冷战,所以自然有反苏反共的时代背景,但是这个原素体现的相对淡化,而那个时代浓郁的阴谋论题材在本片表现的更为强烈,体现的还是美国对政府不信任的传统,神秘的实验室,冷漠无情的政府特工,一切都显得那么阴冷。与之相反的是,人民,只有人民是充满真善美的,何况本片的主角是一群孩子。
本剧的剧情其实脉络没太多创新,以至于看不了两三集,谜题基本已经揭开,从小镇的孩子失踪事件,到一个神秘女孩现身小镇,接着又是一起接一起的离奇事件,整个过程已经去真相悬念化,而转化为人物命运的悬念化。在我看来这是更抓人,也是更体现本剧水平的生化,我们希望得到真相,但是发掘真相的目的是我们希望知道真相下,每一个人的命运。剧中的人物本是平凡的小镇居民,都是典型的美国家庭设定,比如姐弟俩互相挤兑的中产家庭,比如带着兄弟俩辛苦度日的单身母亲的单亲家庭,平凡的人们被卷入一起诡异的灵异事件,直到揭示出巨大的阴谋,凡间与灵异空间纠缠,凡人与体制战斗。整个过程,代表国家意志的体制面的冷酷残忍,与平民的温情与勇敢,对比的非常明显,导演似乎有意对体制的一面做了极度脸谱化的表现,但是却并没有让人感觉生硬,反倒是体现了被压制的普通人的绝望与挣扎。影片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的,母亲为失踪的孩子奔走,哥哥为拯救弟弟不顾一切,孩子们为了寻找小伙伴无比勇敢,还有责任感爆棚无比爷们的警长,总有一种情愫能打动你,为他们的命运走向操心。
剧中的神秘女孩“11”在影片充满了符号意义,又成为了唤起观众更深情感的核心。从首次出现,她就显得孤独无助,只有一个代号:11,在禁锢之地,她被抹去性格、情感,甚至外貌被抹去女孩的特征,只是被培养成对抗苏联的工具,此刻的她,正在被抹去“人性”。从出走,到巧遇一群孩子,她的名字从代号“Eleven”变成了更有人情味的“EI”,她带上假发成为了美丽的女孩,她从恐惧到面带笑容,这个过程带来的可谓一种比正义战胜邪恶更为有力的希望,她从“工具”重新变成了“人”。是的,整部电视剧,并没有太多两种力量大战三百回合的激烈场面,更多是氛围和情感在推动着剧情,我关注的更多是,小伙伴们是否能够重逢,El能否在人性唤醒之后与过去有个彻底的了断。
《怪奇物语》作为一部很80年代的电影,很容易让喜欢它的感觉很有味道,不喜欢的觉的太磨蹭。当然,熟悉些80年代文化的朋友,可以体会里面种种细节,比如《星球大战》的典故,比如熟悉的音乐。整部剧集,各位演员的演技都不错,在那部拍摄于80、90年代间的《剪刀手爱德华》几乎定下了薇诺娜·瑞德在一代观众心中的形象,以至于本剧第一集我看了好一会儿了,还在想,咦,薇诺娜·瑞德怎么还不出来,这不主演吗?突然间,才恍然大悟,片中那个神经质的,失去孩子的母亲,原来就是当年的清纯少女啊,真是认不出来。
有人认为她的演技有些过猛,不过我不怎么看,首先她在片中设定就是个神经质角色,何况还丢了儿子,已经当父母的都清楚,孩子平时上厕所多几次,当妈的都容易神经质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啥问题,何况一个神经质的母亲处于如此境地,不神神叨叨才见了鬼了。当然,神经质之中,她演绎的是一个勇敢的母亲,让人看着揪心。孩子们的表演当然是最本真,最出色的,比如那位“无牙仔”的胖子,漏风的口音中常有神来之笔,分外可爱。而扮演“Eleven”的女孩表演更是精彩,那副可怜、恐惧、柔弱又凶狠的样子,情绪切换之间,已经可见一个颇有前途的演员正在成长。
和美国此类剧集一样,《怪奇物语》在终于了解一场戏剧冲突后,却又留下了下一个开始的尾巴。对喜欢这部剧集的我来收,这是好事,这部电视剧,我一直很享受观看的过程,从起初的悬疑到其中80年代的种种元素的怀旧,直到片中真挚的温情,节奏慢些不要紧,反正都是那些阴谋论的破事儿,做足细节更重要啊。
2 ) (有剧透)我给大家按时间详解一下剧情吧,看了好多影评,感觉剧情方面缕的都不完全对。
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冷战时期美国成了超能力研究机构希望窃听苏联的情报。然后初期实验都失败了,重大转折在于一个女性实验者在试验过程中服用了大量的药物,然而她已经怀孕了,药物使得生下的小女孩天生具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于是实验室用关禁闭的方法折磨小女孩11来激发她的超能力(剧情中有11关禁闭之前杀了两个实验人员的剧情).
随着实验和训练的深入,11不光是念动力,还掌握了远程窃听的能力(有训练过程的剧情)。然而她并不知道,这个远程窃听的能力是因为她通过念动力进入了一个里世界,在里世界中到达那个被窃听人所在的位置,就可以让他的语音在现实世界中的无线电接受装置得以还原(包括对讲机、收音机等。而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能够互相听到对方说话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里世界中分布着很多怪物,11在一次窃听苏联人的对话中发现了一个游荡在小镇附近的怪物,被吓的不清。(推测里世界中的怪物有自己的地盘,这个菊花怪正是以小镇附近为自己的巢穴的,剧情中几次提到这个怪物活动范围有限)。
研究机构发现了里世界和这个怪物的存在,于是上马了一个新的计划,希望通过研究将怪物变为武器,于是让11使用念动力主动去与怪物接触,称为第一次接触。然而在第一次接触的过程中就发生了重大事故,由于过于恐惧,11无法控制情绪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直接在实验室中开出了一个能够长时间维持的通道。而菊花怪也顺着这个通道来到了现实世界,屠杀了东区的实验人员(第一急开始剧情,后续还里提到因为洞口出现东区被封锁)。趁着混乱,11逃离了实验室,通过通风管道爬了出去(警长在通风管道口发现了11衣服的碎片,同时实验室为了不暴露11从洞口逃离的录像,而放了假录像给来调出的警长,被警长看出漏洞)。
菊花怪发现了现实世界之后,开始了捕食,并且掌握了短时间开通两个世界通道的技能(这个有点牵强,但没办法,没有这个技能后续情节无法展开)。后面的情节就比较清晰就不多说了。至于11说自己是怪物,是因为自己力量太强大可以随意杀人,并不是她创造了怪物。另外她提到她把这个怪物带来的指的并不是她创造了怪物,而是她打开了通道带来了怪物。
3 ) 失落的童年在此有迹可循
可能和影片内容关联性不强。只想说说看完最强烈的感受。
百慕大三角。麦田怪圈。回到未来。大白鲨。斯蒂芬·金。冷战。人体实验。军备竞赛。外星人。51区。异形。星际迷航。X战警。
这些词汇,这些脑洞大开的阴谋论和接踵而来的科幻电影,坚实地构成了我不切实际的童年。如果问八岁的我,尼斯湖里有没有水怪,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当然有。这就是事实啊,我还见过照片呢。
那时候坚定地相信,我本应该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米国。读书时会泡在小镇的图书馆里。对铅字印着的虚幻的产物深信不疑。到了晚上,调试收音机旋钮,寻找秘密电台。长大后在杂志上投点烂稿赚钱。嫁一个开数码产品店的技术宅。收入低廉。看片度日。异想天开且幸福。
我是科幻世界的寄生兽。贪婪地读取着屏幕上的电子信号,盲目地嗅过阿西莫夫、克拉克的味道,就好像书上有某种孢子,吸入肺里,让我迷乱。
说实话,我本不属于那里。也并非是见证了中国科幻快速发展起来的70后、80后。我只是一个喜欢在遥远未知的年代寄予归属感的05后小屁孩,急切渴望nerd拯救世界的叙事。美国科幻潮迸发出最强生命力的那二十年,仅是上文提及的词汇就足以让我颅内高潮,心驰神往。幻想的沃土得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个小世界。
沉醉在幻梦中的人意识不到幻想也有遗失的一天。信息过剩的年代,互联网把我锻炼成了视觉动物。所见即真实。用事实说话。唯物主义的洗礼无孔不入。走近科学的过程是理性的,正确的,真实的,也是无聊的。
我不再怀疑我的床底和门后是否有人,不再恐惧半夜上厕所的时候镜子里是否会冒出来东西,不再好奇地下世界的模样。城市很大,星空也跟着湮没于霓虹灯海。唯一的标准答案早已在书本里、课堂上,完完全全地铺开,轻易地扫荡走了我的地下城,镜中世界和无底洞。
看到片子里这些“演技顶好”的孩子们,我会心生赞叹,继而感慨或许他们所谓的“演”,有很大一部分不过是在自然地展现他们最真实的好奇和童真,以及只有对世界一知半解才会萌生的想象力。而那是我逐渐失去的东西。我已经不再好奇。“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惫。”
如果问现在的我是否还相信,我不能骗自己。我确实不相信了。
对这一幻灭的事实,我深表遗憾。
不过,果然还是没有完全死心吧,对这部剧上头已经是我中二的发病证据了
不是精美,不是反对智识的进步,也不是否定唯物史观。如果没有接受教育,很多东西到现在我都无法真正理解。
单纯觉得有神秘感的东西真的很迷人啊。
所以我更喜欢前面没有看见逆世界怪物的剧集。nerd主角团的DND幻想照入现实的那一刻,恐惧伴随着一种异样的兴奋,太吸引我了。隐约的描摹,不同视角的拼凑,无数个怪物的模样在此刻延伸向无数的平行宇宙。
保持神秘,保持距离,或许是观赏世界最惬意的角度。
但人终究要和这个世界亲密接触,剥开面具,走向真实。在现实层面唯有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拒绝隔岸观火的隐约意象,而是把我们生硬地推入残暴的真相。我们被她蚕食,想象力成为真相的祭品。最终我们只能擦干净血迹,重新上路。
其实长大了也会反思,人们,尤其是小孩,为什么容易被阴谋论吸引呢。一方面确实是知识水平不够,神秘主义是八岁小孩都可以无门槛学习的。另一方面,了解阴谋论的人,会有一种潜在的优越。觉得自己凭靠模糊的痕迹和飘渺的只言片语,就能掌握世界的真相。这种掌控感,对于不具备任何权利的边缘人和小孩而言,是格外吸引人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时候,主权的人并不关心,甚至不在乎。于是为了加强自己声音的份量,催生了主流话语权外的极度自我的唯心猜想。相信神秘主义,是小孩在对自己进行赋权。
又想起之前看过的某部片子里说,
“不要相信你的所见
去相信你的感觉。”
想想这句话吧。打破实证的经验,去投奔唯心,是倒退。也是复古浪漫。
4 ) (严重剧透慎入)直面内心的“Demogorgon”
本片里的怀旧致敬元素多到数不清,墙上的
大白鲨海报,电视机里的动画片
宇宙的巨人希曼以及电视新闻里影射的肯尼迪。除了大量合成器电子乐铺垫氛围以及失踪的小男孩Will总是在唱的那首The Clash的《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第三集结尾处Peter Gabriel翻唱David bowie的《Heroes》和第四集开片Joy Division 的 《Atmosphere》皆可谓配乐的神来之笔。除却这些惊喜,还有一个不能不让人注意到的点便是片中再三出现的经典桌游《龙与地下城》,怪物Boss也被小主人公们称为——“Demogorgon”——游戏中恶魔角色的名字,甚至连怪物本身也跟《龙与地下城》中的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游戏中的Demogorgon生活在潮湿的沼泽中,影片里的怪物也是浑身挂满粘液。
信息出处
http://dnd.wizards.com/articles/features/demogorgon-prince-demonsDemogorgon是在神话传说中存在已久的恶魔之一,出现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早先被基督教学者称为“不可言说的名字“,但是无法确定《龙与地下城》到底是根据哪一个出处塑造了游戏中这个恶魔形象。此片之所以没有沦为一个人类大战恶魔的烂俗垃圾科幻剧,是因为编剧又一次玩儿转了人物内心阴影这种剧作老套路,表面上看上去有那么多时髦新鲜的元素,事实上剧作的内核却工整得跟教科书一样,每个人物都严丝合缝地按照人物前史和现实困境来塑造。这种套路,好似经典食材,只要作料用得好,烹饪出来永远美味。
也就是说,本片实际上依然讲了一个内心恐惧的外在投射的故事。Demogorgon代表了不同角色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Winona Ryder扮演的母亲,人到中年,婚姻失败,事业无成,经济拮据,丈夫找了年轻姑娘,连儿子丢了都联系不到,偶然回来一次还是因为捞点金钱的好处。当她看到“墙里”的儿子Will时,疯了般用斧头砍烂墙壁,可是没想到墙被砍后,望出去的不是儿子,却依然是绝望的现实世界。当所有人都认为她疯了的时候,她依然坚信儿子活着,一直到最后亲自去“异次元”世界将儿子解救出来。走入“异次元”相当于走入自己的内心,疯狂的执着实则母爱的坚定与伟大,解救儿子的同时也是母爱的自我救赎。
警长同样是位潦倒的中年人。多年前,失去了身患绝症的女儿,离婚,妻子改嫁,嗜烟酒,吃垃圾食品,身材走样,工作无聊,浑噩度日。一直到小镇上的平静被Demogorgon的到来而打破,他执着地帮Winona Ryder找回儿子,是对当年丧女之痛的情感补偿。结尾处,他进入“异次元”(内心),终于有勇气直面被自己封印的伤痛记忆。
另外,从宏观上看,警长这个角色又是冷战时期一代美国人精神危机的写照,怀疑被政府监听,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当作为一名警察的他面对特工质问“你到底为谁工作”时,他的回答是“Nobody."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片中表示“要相信政府”的是 Nancy(黑发小男主角的姐姐)的父亲——一位沉闷麻木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
几个小男孩体现的是少年与成年人世界的对抗以及性意识的觉醒。地下室以及用椅子和桌布构成的狭小空间是母体的隐喻。少年沉浸在自己的小小幻想世界,拒绝与母体分离,拒绝成长,称那些政府工作人员为“bad men",这无疑让我们想起来小时候不听话了,父母会吓唬我们“会被坏人抓走”。小男孩们还未进入青春发育期,虽然没有多少身体上的欲望,但对于女孩子,却又是好奇的,甚至是恐惧的。(我知道你们都不信弗洛依德的阉割恐惧,我就随便说说)。三个追风少年+一个超能力小女孩无疑放大了这种神秘的恐惧。也许每个少年都曾幻想那些个神秘的少女其实都有超能力??面对超能力小女孩"EL"要换衣服的举动,三个少年避之唯恐不及。可当小女孩穿上裙子,戴上假发,呈现出女性性征时,小男孩们却一个个羞赧起来。
小男孩们的个体人设也都很有意思,黑人小男孩非常敏感,非常容易陷入自我保护的心理模式,总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恶意。豁牙小胖子是典型的美国乐天大胖子的缩影。至于黑发小男主角,他的发型和衣着品味让人觉得这家伙过几年应该是要组乐队了吧??
至于Nancy,黑发小男主角的姐姐,是我个人认为本剧塑造得最有深度的一个角色。她体现了青春期女孩成长的self identity的焦虑。父母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家庭氛围压抑。内心深处只是个nerd,却因为想跟popular kids混在一起,因为peer pressure,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并不是自己“的人。在男友家的party上,Nancy好友Barbara的手被割破,鲜血(象征破处)引来恶魔,接下来的平行蒙太奇——一面是Nancy和男友在床上,一面是Barbara被恶魔吞噬的惨叫——是“失贞”的隐喻。然而,和Demogorgon的对峙却让Nancy找回了自己。Nancy和Will(失踪小男孩)的哥哥在树林里看见了受伤的小鹿(象征Nancy自己)被Demogorgon拖进了树洞里的“异次元世界”(秘密和内心的隐喻)。Nancy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找到了真实的自己。编剧借Will的哥哥之口把这一切说得很明白——Nancy并不想跟自己母亲一样,做个温柔顺从的漂亮女人,把生命牺牲给死气沉沉的婚姻。从树洞走出的Nancy举起了手枪和棒球棍,跟小团体决裂。片尾处,Nancy“第二次“流血,但是这次并不是被动失贞,而是她自己用刀割破手,主动吸引恶魔,要跟恶魔决一死战,象征着自我的回归。不得不感慨编剧过硬的专业素质,好一个完整的讲述。
另外,女主角的选角也很让人欣喜。导演并没有选择一个典型的青春恐怖片女主——金发无脑大胸。Nancy是那么瘦弱娇小,当她拿枪指着恶魔的时候,真有几分戏剧张力。
反正说白了都是套路,电影电视剧里,战胜恶魔的永远是书呆和怪胎。大概因为,多数导演和编剧小时候,都是躲在地下室读书画画玩儿游戏的社恐,在学校里总会被欺负,只能靠长大拍电影来报复你们这些popular kids了。
亦或是,强者战胜强者,弱者战胜强者,哪一个故事更有趣一些呢?
5 ) 你感觉到你被精准营销了吗?
再次印证那句话,美剧拍出来就是让观众爽的。
冷静细想就会发现剧情故事本身无甚新意,但胜在惊悚、悬疑、血腥、温情等要素均备,加之编排合理、节奏张弛有度,所以即使成不了神剧,让人入坑并不是件难事。尤其最后两集,一个半小时的观看过程中呼吸几乎没有顺畅过。
更可贵的是,剧中主要的普通人,其智商不止是在线,简直可以说是高能,每一个人都承担着某部分的关键信息,没有一个角色可有可无,这样的明确分工不仅高效推动了剧情发展,还完美平衡了小11可能给整部剧带来的中二感。
最后,不得不说,印第安纳州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盛产各种嗜血怪物,比如历史悠久的吸血鬼、比如本剧中的菊花怪……
PS. 感觉Jonathan长得很像蔡少芬的老公张晋,尤其侧脸。
6 ) 生子当如Jonathan
不知道多久没有在美剧里看到Jonathan这样的高中生了:不叛逆,不自卑,不把家长当傻瓜,不把弟弟当累赘,虽然有些孤僻,但内心充实而健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计划。
当然他也没有特别老练,偶尔也会有一点骚动,一点无助,一点崩溃,流露出青少年的彷徨和脆弱。
我已经很习惯在美剧里看到离异家庭的孩子——无论是张扬的还是阴沉的,回到家时“砰”地甩上门,戴着耳机沉浸在重金属音乐里,将母亲的敲门声隔绝在外,对着不小心闯入的弟弟或者妹妹大喊大叫。他们通常把父母婚姻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养育自己的这一方,对远方的另一方充满幻想,怨怼身边的亲朋,时刻想着逃离。
一定要在外挨一顿现实的毒打才能意识到自己拥有的也很可贵。
Jonathan不一样。
他也喜欢待在房间里听摇滚,但房门始终对家人开着,音乐不是他避世幻想乡,而是灵魂的养分,如同他同样热爱的摄影和阅读。他体贴疲于工作的母亲,疼爱被校园霸凌的弟弟,当他温柔而坚定地对弟弟说不要假装正常,要去找你真正热爱的东西时,简直就像一位父亲。
但Jonathan终究不是父亲,只是年少的哥哥。
所以当他意识到弟弟可能遭遇不测,母亲濒临崩溃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求助。他知道家里需要大人,于是找到父亲,尽管他对父亲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而在失望之后,他扭头就走,将父亲彻底排除出他们的生活,决定自己来承担这个角色。
无助又果决。
他强迫自己一夕之间长大,接受痛苦的现实,面对弟弟的死亡,却又在得到一点在正常人看来只是酒后错觉的线索时推翻自己坚持的真实世界,站在看起来早已疯癫崩溃的母亲那边。
他并不理智到固执,只需要一点交叉证据的支撑便愿意去一个怪力乱神的世界为弟弟赴汤蹈火——他对弟弟生还的渴望并不比母亲少。
他能隐忍,忍受同学的嘲讽,也能爆发,忍无可忍时奋起挥拳,事后愧疚地在母亲面前耷拉着脑袋,像一只犯错的大狗。
一身少年气。
他也有骚动,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踌躇一二,终究还是躲在暗处摁下了快门。他也够豁达,和心上人生死历险之后坦然地对她和她的恋人一笑泯恩仇。
是暗恋少年最讨人喜欢的姿态。
Nancy说,大家认为Jonathan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自命不凡又如何呢?Nancy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不是自命不凡的完美小姐而跟popular傻瓜一起玩,Jonathan则根本不屑,他不寻求认同,思想在另一个境界,他的目标是NYU而不是哄姑娘上床,他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不媚俗迎合。
我辈孤且直。
Jonathan是我年少时热爱的样子,是如今羡慕的样子,是未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的样子。
最后11也没吃上巧克力布丁。
说不定我们身处的才是upside down world,而上面还有一个更正常的世界
越看越棒。八十年代,复古怀旧,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冷战,科幻,政府监听,政治阴谋,童年生活,摇滚乐,复古合成器电子配乐,情绪,心理,矛盾,悬疑,Back to the Future,Twin Peaks,各种致敬元素,我简直不敢奢求更多。
只有芭芭拉受伤的世界产生了
一朵好大的霸王花。
斯皮尔伯格的表,约翰卡朋特的里,简直是80's儿童冒险电影元素集大成
《可爱的骨头》+《伴我同行》,并且采用了多线叙事:一条线是四个小孩的奇思妙想和逻辑推理相结合;一条线是乔伊因坚信儿子还活着而努力;一条线是警长亲力亲为寻求真相;一条线是乔纳森无意间拍下了怪兽存在的证据。四条线同时进行,又在最后2集汇聚,剧本太精良了。四个小孩在老师的帮助下得知逆世界的存在;乔伊掌握了对灯泡的运用;警长找到了通往逆世界的入口;乔纳森和南茜发现血液可以吸引怪兽;最自私的史蒂夫也打消了独自逃跑的念头,不仅为打败怪兽出了一份力,最后还把乔纳森的相机赔给了他;毫无可取之处的校霸也因为恶人先告状,反而阴差阳错给警长提供了线索。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齐心协力将碎片化的信息构成一张完整的拼图。所有细节都有下文与之呼应,所有铺垫都在后面派上用场,堪称完美!
不要在周五晚上打开它,不然你的周末就都是它了…
挺老派,但精雕细琢,用超越八十年代的类型片拍法去拍了一个无比烂俗的故事,并且把它拍的很好看,是非常难的,需要非常猛牛逼的技术、审美和剧本,Stranger Things都做到了,顺便还做了几十次致敬……
大家不好好学习的话连小学生都不如。角色塑造现实讨喜且全程智商在线,剧情不拖泥带水,配乐好感度爆表。80年代经典梗大杂烩但一点都不像刻意卖情怀或抄袭或舔观众,MKUltra+维度穿越+DND各种宅梗+怪形+小镇奇案结合得太棒了!故事很完整,超过瘾!
魔王就是大姨妈的化身,大姨妈一来所有人跟着遭殃。
感觉就像斯皮尔伯格带着X-man去寂静岭打异形!cool!
终于知道为什么主角是小孩了,因为只有小孩才会相信有逆世界的存在
一口气看到凌晨4点,节奏好,演技好,剧情好。最后一集看的非常刺激,所有人都智商上线了。希望第二季Eleven回归。Will好可爱,偷拍猥琐男长得有点像黄渤,警长高能
好看!Nerd拯救世界!(说Nancy婊的人太过分了,明明又聪明又勇敢,只是因为有些青春期的困惑就是婊了吗?
剧真是不能看啊,一看就停不下来,今早4点才睡,剁手!剁手!
真不错,网飞果然是质量保证。小豁牙子太可爱了
“物语”两个字是怎么翻译出来的 = = 就直译成“异事”不好吗
一天八集打卡,力荐。这部剧最让我喜欢的一点,不是它精准的故事节奏,不是优秀的埋梗水准,不是美国80年代的情怀符号,不是从鬼驱人到怪形的迷影致敬。而是在所有剧都把角色搞成心机婊的今天,它却选择塑造一个尽显人性之善的美好小镇。而这样纯粹的温暖,永远都很打动我。
把斯皮尔伯格卡朋特以及整个80年代的科幻片恐怖片青春片致敬复刻了个遍,还塞满各种80年代美国流行文化梗,洗脑电音只会更加分。几个小演员表现很棒,倒是薇诺娜瑞德有点控制不住火候。节奏悬念反转也都恰到好处,能让人看得停不下来。其实问题也不少,但娱乐性那么强瑕不掩瑜了。